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2021-08-12 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就业工作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

  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生就工作具体措施,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开展本项调研工作。

  一、调研工作组及人员组成

  为确保本次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人文学院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研将为下一步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研目的

  了解我院就业工作的现状、毕业生对学院的要求,提出就业对策措施,适当提高就业率。

  三、调研内容

  (一)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的形势是十分严峻。

  1、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云南省高校毕业大学生与20xx年相比增加2万;

  2、“十一五”期间,需要就业岗位163万,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00万;

  3、今年地方乡镇合并,到国家机关就业难度较大;

  4、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不可能吸纳太多的大学生就业;

  5、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人文学院研究生数量有限;

  6、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7、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8、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9、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10、农大的优势就业专业是农科类,人文社科处于不利地位。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就业形势很严峻外,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岗位,然而,我院20xx届毕业生73%的选择国家机关,76%的选择事业单位,62.5%选择国有企业。这种供需状况的不平衡,是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原因,为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学院目前正在开展就业讲座,但是56%的学生在校外实习,也有的学生忙于找工作,因此,听讲座的学生较少。毕业生就业工作档案管理较为混乱。毕业生就业工作材料报送不及时。

  (三)毕业生签约状况。20xx年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57.63%,年终就业率为86.2%。20xx年我院的毕业生96人,其中社会工作40人,森林保护专业56人,可能找到工作的有12人(其中,森林保护专业9人,考取研究生2人,社会工作1人),目前的就业率为12.5%。

  (四)学生的要求。扩大专业介绍(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增加宣传力度,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开展就业辅导讲座,提供实习和实践锻炼机会,帮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解决不能报考公务员的问题。

  (五)工作对策

  1、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工作。编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主要内容:学院简介,专业介绍,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发往各相关单位。本项工作在20xx年4月20日以前完成。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和发布网络信息,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互动;

  2、积极联系用人单位。首批邀请的单位15个,邀请函已发出,4月8日以前争取联系单位达30个;

  3、聘请就业顾问,拓宽就业渠道。拟聘请3—5名就业顾问,现已聘请了一位(证书已发),就业顾问将动用其良好的社会关系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

  4、开展毕业生就业讲座,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择业技巧和改善毕业生就业心态。20xx年上半年讲5讲,在4月8日以前讲3讲;

  5、加强毕业生就业档案管理,理顺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

  6、从20xx年开始面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指导注重面试素质,不单单讲有关简历、面试、政策法规,还着重讲解试用期的相关注意事项,还专门开设若干课时对此进行介绍。学院应结合学校毕业就业指导讲座的情况,有选择的安排政府主管就业负责人、就业指导专家、知名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就业顾问和专业咨询公司的专家来校为大学生开展就业系列讲座;

  7、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通过院学生会开展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完美简历比赛、就业征文、模拟招聘大赛、职业证书展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职业启蒙,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2

  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项目建设中通过政府征用了大量的土地,导致了我县一部分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合理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亟待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失地和失业情况

  我县总人口共有35万人,其中28万是农民。由于近年来,为支持全县经济建设,征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用于新上项目建设。目前,我县人均不足0.3亩的农民有6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据调查在失地农民中,多数村的失地劳动力再就业情况比较好,大部分已从事二、三产业,主要是建筑业、服务业。但是,也有个别村的失地劳动力失业情况比较突出,还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处于失业状态。

  二、失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观念陈旧。目前一部分失地劳动力安于现状,不是用获得土地赔偿金作为原始资金进行一些力所能及地经营活动,而是坐吃有限的土地赔偿金,整天无所事事。一旦土地赔偿金被用完,这些人的生计将成问题。

  (二)缺少外出务工的手艺。在我县农民由于教育、文化、技术、信息等相对于城市较为落后,使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在失去土地之后,外出只能干一些苦、脏、累、险的体力活,且工资又不高、风险又大,导致一些失地农民不愿外出务工。

  (三)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的门路。由于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失去土地后,不知道干什么好,十分仿惶。想外出打工应该干什么;想在家门口创业,不知干什么挣钱;想学技术不知到哪去学。

  (四)就业服务网络需进一步加强。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网络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失地农民就业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此项工作的进程。

  三、解决农村劳动力失地和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措施

  (一)引导失地农民破除陈旧观念。从加大宣传力度入手,帮助失地农民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宣传就业政策,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以晚会、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活动为主要形式,大力宣传就业政策。典型引路。选择一批失地不失志,自力更生创大业的先进典型农民,采取新闻报道、巡回做报告等形式,进行宣传表彰,树立失地农民就业榜样。帮助我县失地农民破除要我就业的陈旧观念,树立起我要就业的观念,学习榜样,积极主动的去寻求就业门路。

  (二)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调整和改革各类培训机构。积极组建职业培训基地或培训集团,鼓励合法的民办培训机构发挥作用,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职业介绍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按市场变化和社会生产发展的需求,组织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发挥远程培训和电视、广播、函授教育等多种手段的作用,继续利用“三下乡”、科技普及和农村夜校等有效形式,灵活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调动农村劳动者开展个人培训,自我提高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积极性,并发挥“能人”带动培训的效应。

  (三)加快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结合本县实际,研究出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通过“政府出一点,集体拿一点,个人交一点”的方法,减轻失地农民缴费压力,鼓励他们参加养老保险,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积极组织失地农民外出务工。针对我县失地农民的就业愿望,大力搜集用工信息,并送信息上门,除通过电视广告、广播等新闻媒体发布外,利用乡镇流动集市,把用工信息直接送到失地农民手中。对失地农民就业实行政策倾斜,在求职登记、费用减免、同等条件下录用、选择输出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为他们外出务工提供方便。

  (五)强化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及时收集、整理、发放各种就业信息,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劳动力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六)支持乡镇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进一步落实好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加大投入,上新项目,扩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当地的失地农民就业。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3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七大将扩大就业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建设中,实现充分就业对于发展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认真总结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我省促进就业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研究改进措施,根据省政府领导意见,由省政府研究室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告如下。

  一、近年来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主要成效

  (一)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了全省就业工作的平稳发展

  根据中央部署,自XX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认真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出了就业优先战略,确定了“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再就业服务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等五大工作目标,提出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与增加投资相结合、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与城市化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五个结合要求,并以省政府名义将就业再就业目标下达各地州,要求各地把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就业人数、控制失业率等目标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配套政策和操作办法,形成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全省就业工作平稳发展,各项就业指标基本实现。XX-XX年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5.01万人,年均增加约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累计54万人,年均登记失业人数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家产业就业人数521.6万人次,其中,省外流动就业人数为201.14万人次;累计投入使用就业再就业资金15.17亿元;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50.4万人,实现再就业42.9万人,再就业率为85.1%;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90.55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收入30.49亿元,支出18.76亿元,有35.4万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127个,职业介绍机构共1715个,其中: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1518个,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1359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855个。

  (二)劳动力市场体系和现代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云南省劳动力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90年代逐渐培育并随着国家“金保工程”的实施而不断发展,至今,一批设施、功能较为齐全的地方性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包含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内容的就业服务体系以及职业介绍咨询服务网络基本形成,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已经成为我省劳动用工的主导方式。

  一是全省城乡普遍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XX年,全省129个县(市、区)所辖的53个街道已经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1517个乡镇上已经有1301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全省851个社区中,已有637个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使劳动保障工作重心下移、更贴近群众,窗口前移、更方便群众。二是全省基本完成了劳动力市场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并逐步完善了劳动力市场的职能。“十五”期间,全省各级劳动力市场场地建设面积达82,649.84平方米,其中:州、市级为14,428.18平方米,县级为68,221.66平方米。市场内设有求职与用人登记、信息发布与查询匹配、职业指导与政策咨询、推荐介绍与现场招聘等服务项目和窗口。全省各地先后筹集劳动力市场建设资金8,026.0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8万元,省级补助691.25万元,各州、市、县自筹7,196.78万元。各级政府除资金投入外,还以其它方式支持劳动力市场建设,如房产、土地、办公用品、设备等,折合资金3,161.67万元。

  XX年年,云南全省共有职业介绍机构1 865个,其中,省级1个,地、州、市级16个,县(区)以上140个,街道51个,乡镇级1,477个,其它部门开办的28个,个人开办的169个。职业介绍工作人员2,675人。劳动保障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完全覆盖了全省县以上行政区域,乡镇职业介绍机构已覆盖了全省乡镇的75.2 %,工作覆盖面达到90%以上。全省劳动力市场载体建设形成了以省级劳动力中心市场为龙头,以16个州、市为劳动力分市场,128个(不含丽江市古城区)县级公共介绍机构为骨干、其它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成效显著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劳务输出)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省委、省政府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和三项扶贫工程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大了输出前的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强化了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全省劳务输出规模稳中有升,劳务收入稳定增长,输出区域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已经成为缓解城乡就业矛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省劳动保障部门数据显示, XX年年1-10月,全省当年共输出劳务人员137.68万人次,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72 %。其中:境外输出0.49万人次,占0.36%;省外输出40.81万人次,占输出人数29.65%;省内输出36.45万人,占输出人数26.47%,县内输出59.92万人,占输出人数的43.52%。预计全年输出150万人次,完成年计划80万人的187%。

  XX年起,我省开始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劳务输出项目,当年省级投入1,147.28万元,其中劳动力市场建设费380万元、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费用767.28万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251人,输出劳务人员239,600人次,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43,500人的550%, 当年实现劳务收入约11.5亿元。XX年投入1,317万元,其中劳动力市场建设费120万元,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费用1,197万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3,398人,输出劳务人员24,4728人次,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39,900人的613%,当年实现劳务收入约11.7亿元。XX年年投入1,848万元,其中劳动力市场建设费18万元,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费用1,830万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2,018人,输出劳务人员313,510人次,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36,600人的856%,当年实现劳务收入约14.7亿元。

  (四)失业保险有效发挥了保生活、促就业的作用

  全省失业保险制度在巩固中不断发展,统筹级次提高,实现了“地级统筹,省级调剂,财政补贴”的管理方式,失业保险基金稳步增长,有效发挥了保生活、促就业的作用。到XX年底,全省参保人数回升达到189.2万人。5年间,全省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4.3亿元,与“九五”相比增收15.2亿元,增长166%;基金支出18.4亿元,与“九五”相比增加12.9亿元,增长232%;省级向9个州市调剂失业保险基金1.35亿元,与“九五”相比增加1.02亿元;救助失业人员达到32.6万人,与“九五”相比增加20.23万人,增长164%;帮助7.12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与“九五”相比增加2.96万人,增长71%。

  (五)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

  昆明市东川区是我省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东川的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大量劳动者失业,最高时登记失业率达40.2%。为有效促进东川区企业的转产经营和改善劳动者就业状况,XX年4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东川建立再就业特区,对东川再就业特区劳动就业提供许多优惠政策,为东川再就业特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我省其他类似的资源型城市成功探索出一条发展道路。

  XX年年末,东川区户籍总人口为3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万人,农业人口23.2万人;全区农业劳动力人数11万人,富余劳动力人数1.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5,100人。

  在实现就业方面,XX年年城乡就业人数17,938人(其中:在职就业农民工11,117人);在本地就业6,821人(其中:“两后生”826人,下岗失业人员4,836,大中专毕业生750人,技校毕业生409人)。XX年年毕业后实现就业的“两后生”361人,复退转业军人就业92人,劳务输出人数11,174人。

  在失业方面,XX年年新增城镇失业人员4,709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400人,“两后生”2400人,复转军人100人,其他人员1,809人;外地户口到东川就业489人。XX年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在再就业资金使用方面,自XX年东川再就业特区建立以来,中央、省、市三级共安排再就业资金1.14亿元。XX年年支出再就业资金2,054.15万元。截止XX年年末,累计结余再就业资金3,707万元。

  二、当前我省就业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但是也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还十分繁重,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一)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再就业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

  城乡就业需求的快速增长与社会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在人口不断增加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双重作用下,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更趋复杂。据劳动保障部门测算,我省有农村劳动力2,091万人,其中还有500万人需要在今后几年转移就业,加上每年有37万左右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以及100万省外常年入滇就业的外来人员,特别是仍在实施的企业改革和事业单位改制,导致由就业转失业的人数增加,全省每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居于16-17万人的高位上,我省gdp每增加一个点,仅能带动2.6万人就业,若经济增长保持9%的速度,我省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超过30万个。因此,就业压力非常大,就业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边疆、贫困省份,据“五普”资料显示,我省0—14岁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6.02%(全国平均为22.89%);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为20xx人(全国3611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为6563人(全国11146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21233人(全国33961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44768人(全国35701人);文盲率为11.39%(全国6.72%)。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4

  城市低保人口在我县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老弱病残,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极度贫困;二是家庭无主要劳动力,低收入,高支出;三是家庭有劳动力,但是无就业渠道,也没有自谋职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受教育程度低、职业技能差、就业率极低。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从xx年实施城市低保以来,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最低保障。但是我认为,长期给予他们低保,不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就没有实现以人为本,没有很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在,如何处理好城市低保人口的就业问题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促进就业是低保人口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县有城市低保人口8169人,占全县城镇人口的13%;人均月补助标准78元,在XX市处于第6位,年支出城市低保金850万元,居全市第1位。呈现出人多、面广、标准低、支出量大是我县城市低保的特点。

  如此规模的城市低保保障了全县绝大多数困难居民的生活,对于全县社会稳定起到明显的保障作用,从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实际。但从当前低保工作开展的情况看,存在部份人依赖低保金、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现象;存在低保金养懒人现象,有些人年轻力壮,领取低保金不做事;存在低保金养闲人现象,有些人成天在茶馆喝茶打牌,靠低保金过日子。这些问题的出现,从主观上看,是低保人口自身素质不高,几乎不具备劳动技能,就业困难;从客观上讲,当前的低保政策中缺少鼓励低保人口就业的内容,在劳务开发和促进就业工作中对这个群体的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低保人口的发展问题,以保障促进发展,以发展落实保障。要在分析低保工作时,正确认识目前低保政策存在的弊端,我们不能让低保的面越扩越大、低保人口越来越多。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来思考:如果今年全县低保的需求量为9000人,明年增加为1xx人,难道能够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好了吗?应该说明我们的发展工作没有做好,群众的增收问题没有解决好。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加大劳务开发工作力度,促进就业,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在发展的同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才是正确的发展思路。

  二、促进城镇低保人口就业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我县城市低保人口中有劳动力1023人,有就业需求的878人,占86%,这说明大部分都有就业意愿,但为何没有就业?如果不考虑主观的因素,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低保政策中关于居民收入计算的方式,客观上抑制了低保人口就业的积极性。在目前的低保政策中,低保标准为150元/人、月,也就是说人均月收入达到150元的家庭不能享受低保。对于收入的计算,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没有说明是净收入还是总收入,所以目前在计算居民家庭收入时都按总收入计算,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四口之家有一人外出务工,月薪600元,那该户的低保按政策应予以取消,而实际上600元,只够一人的在外面的基本生活支出,这一人外出务工反而让一家人的生活失去了最低生活保障。所以当低保人口要选择外出务工时,他就得反复权衡,患得患失。

  2、县内就业岗位有限,外出务工面临的困难多,让城市低保政策成为低保人口手中的“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由于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企业规模小,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县内的规模企业,郎酒集团、烟草公司等目前都没有太多的就业岗位,新兴的一些煤矿企业,技术要求又比较高,大部份城镇居民又不愿从事采掘工作。所以县内就业的可能性比较小。

  由于县外企业在招用工上的不规范,服务保障政策滞后,外出务工又面临劳动强度大、合同纠纷频繁、工资拖欠等诸多困难。多数低保人员对外出务工前景不看好。

  另外低保人口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都不高,出去后工资也不高。这些原因就让低保人口常在领低保金和就业之间徘徊。

  3、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不健全,就业就等同于失去社会保障。全县目前已有的政策措施是体现了各个部门促进就业的良好愿望,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执行为外出务工的低保对象报销车费的政策就是例子,但各个部门所执行的政策没有整合,一些没有促进就业任务的部门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保障作用在促进就业工作中没有得以体现。

  如民政局没有促进就业的工作任务,但承担了社会保障工作任务。如何整合这些政策资源,形成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一方面要制约具备就业条件而不就业的低保人员,另一方面又要激励积极就业的低保对象。

  三、创新思维,扎实工作,促进城市低保人口就业。

  1、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城市低保人口的就业机率。

  按照全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培训工作的统一安排,认真按劳动力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培训专业,调查结果显示:全县有就业需求的低保1023人口中,有人希望接受电动缝纫培训,人希望接受电子装配培训,人希望接受车、焊钳工培训,人希望接受计算机操作与维修培训,人希望接受物业管理培训,人希望接受餐饮服务培训,另外还有人希望接受保安、创业规划、煤炭采掘等专业培训。要根据个人意愿,作好规划,利用好劳务培训费和下岗失业人员培训费,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组织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培训班,确保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低保人口的发展问题,以保障促进发展,以发展落实保障。要在分析低保工作时,正确认识目前低保政策存在的弊端,我们不能让低保的面越扩越大、低保人口越来越多。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来思考:如果今年全县低保的需求量为9000人,明年增加为1xx人,难道能够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好了吗?应该说明我们的发展工作没有做好,群众的.增收问题没有解决好。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加大劳务开发工作力度,促进就业,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在发展的同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才是正确的发展思路。

  四、促进城镇低保人口就业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我县城市低保人口中有劳动力1023人,有就业需求的878人,占86%,这说明大部分都有就业意愿,但为何没有就业?如果不考虑主观的因素,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低保政策中关于居民收入计算的方式,客观上抑制了低保人口就业的积极性。在目前的低保政策中,低保标准为150元/人、月,也就是说人均月收入达到150元的家庭不能享受低保。对于收入的计算,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没有说明是净收入还是总收入,所以目前在计算居民家庭收入时都按总收入计算,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四口之家有一人外出务工,月薪600元,那该户的低保按政策应予以取消,而实际上600元,只够一人的在外面的基本生活支出,这一人外出务工反而让一家人的生活失去了最低生活保障。所以当低保人口要选择外出务工时,他就得反复权衡,患得患失。

  2、县内就业岗位有限,外出务工面临的困难多,让城市低保政策成为低保人口手中的“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由于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企业规模小,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县内的规模企业,郎酒集团、烟草公司等目前都没有太多的就业岗位,新兴的一些煤矿企业,技术要求又比较高,大部份城镇居民又不愿从事采掘工作。所以县内就业的可能性比较小。

  由于县外企业在招用工上的不规范,服务保障政策滞后,外出务工又面临劳动强度大、合同纠纷频繁、工资拖欠等诸多困难。多数低保人员对外出务工前景不看好。另外低保人口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都不高,出去后工资也不高。这些原因就让低保人口常在领低保金和就业之间徘徊。

  3、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不健全,就业就等同于失去社会保障。全县目前已有的政策措施是体现了各个部门促进就业的良好愿望,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执行为外出务工的低保对象报销车费的政策就是例子,但各个部门所执行的政策没有整合,一些没有促进就业任务的部门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保障作用在促进就业工作中没有得以体现。

  如民政局没有促进就业的工作任务,但承担了社会保障工作任务。如何整合这些政策资源,形成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一方面要制约具备就业条件而不就业的低保人员,另一方面又要激励积极就业的低保对象。

  五、创新思维,扎实工作,促进城市低保人口就业。

  1、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城市低保人口的就业机率。

  按照全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培训工作的统一安排,认真按劳动力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培训专业,调查结果显示:全县有就业需求的低保1023人口中,有人希望接受电动缝纫培训,人希望接受电子装配培训,人希望接受车、焊钳工培训,人希望接受计算机操作与维修培训,人希望接受物业管理培训,人希望接受餐饮服务培训,另外还有

  人希望接受保安、创业规划、煤炭采掘等专业培训。要根据个人意愿,作好规划,利用好劳务培训费和下岗失业人员培训费,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组织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培训班,确保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严格管理培训经费和培训补贴,要将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挂钩、与输出比例挂钩。对于组织培训后仍然多数参培人员不能从事基本操作工作或者输出比率低于60%的要进行责任倒查。对于培训效果明显,输出比例超过95%的要进行奖励。

  2、加大劳务开发力度,拓宽城市低保人口的就业渠道。

  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促进就业。组织专门的队伍深入到国有、集体、私营企业开展用工需求调查,召开企业用工需求座谈会,充分了解各类企业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和用工情况。充分利用税收优惠和收费减免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商贸、服务型、加工型企业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广泛吸纳城市低保人口就业。

  加快社区建设步伐,扶持社区企业发展,探索社区企业由社区居民共同投资入股的模式,鼓励并优先让城市低保人口参股经营。对于投资有困难的家庭,可以协调信贷部门发放小额贷款予以扶持。

  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应采用发放小额贷款、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等方式予以扶持。在规划城市建设、建立和新办贸易市场时,可安排不低于20%的摊位,按成本价租售给城市低保对象。

  3、加大维权工作力度,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

  实施好培训、输出、服务、维权、管理一体化工程,着力提高劳务开发的质量和效益,有效的促进城市低保人口就业。

  劳务开发部门、工会、司法、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认真履行职责,共同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劳务办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建立与用工地相关职能部门、企业、法律服务机构的综合协调、联动维权服务新机制。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要建立劳务工作站,定期对输出的人员进行回访,切实维护外出低保人员的合法权益。从而实现城市低保对象出得去、稳得住,实现外出就业的良性循环,用不断有人成功的实例教育和引导低保人口自力更生、自强自立。

  要通过服务与维权,避免外出务工瞎折腾情况的出现,如果是出去的低保对象一月两月就干不下去了,那他不仅挣不到钱,反而会增加家庭负担,加剧贫困程度。

  4、加大科学管理城市低保的力度,解决城市低保人口就业的后顾之忧。

  首先是要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全县低保人口的基本情况,尤其要掌握其中劳动力的情况,建立制约机制。对已享受城市低保或正在申请城市低保男48岁以下、女38岁以下有就业能力的人员,必须在本人所在社区或乡镇劳务办进行求职登记,如果两次以上不接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就业岗位,可停发其城市低保金或不受理其城市低保申请。

  其次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参加就业培训并积极就业的可适当放宽低保政策,让低保成为其就业和发展的有力保障,对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其原享受的城市低保待遇延续6个月,对月收入在800元以上的其原享受的城市低保待遇减半发放6个月。

  第三是要建立低保人口就业档案,掌握其就业的基本信息,对于就业失败的,要放宽低保申请条件,简化审批程序,做到出得去进得来,让低保对象在就业时无后顾之忧。

  5、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建立促进城市低保人口就业的长效机制。

  要进一步调查全县低保群体的生存状况,关注和研究他们的发展问题,探索和实践帮助他们脱困致富的工作思路,建立促进他们就业的长效机制。

  促进城市低保人口就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县政府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建立促进就业专项基金,专门用于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就业问题,可以解决城市低保人口外出务工的路费补助、医疗补助、维权服务等。

  整合政策资源,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激励和制约机制,激励与制约并重,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城市低保群体的就业观念,用制度促进和保障城市低保群体的就业。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5

  XX区共有街道(乡、园、局)、社区、村妇联组织92个,区直战线妇委会10个,各类企业妇代会组织(女职工委员会)52个,团体协会组织3个。有街乡社区妇联执委和村妇代会委员639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妇联的具体指导下,我区妇联紧紧围绕全区“三先”(全省率先、中部领先、全国争先)的战略目标和“共促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生活”的总体要求,积极搭建就业平台,优化创业氛围,深化“巾帼文明示范岗”建设,开展教育培训等方式全力促进全区女性创业就业工作。由于工作突出,xx年9月份,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一、女性创业就业取得的成效

  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社会支柱和重要帮手,在金融危机中发挥工作优势和积极作用,按照区委和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妇女创业就业实际,找准定位,积极作为,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妇女创业就业的突出问题,切实履行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职责,我区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有了新的发展进步。

  (一)围绕全区妇女就业问题,搭建就业平台

  通过 “暖春行动——春风送百岗、丽人暖真情”活动,联合湖南其它十几家知名企业为失业女性创造了500个工作岗位,长沙丽人医院率先为100个失业女性创造了工作岗位,并按照其特长优先安排下岗职工就业岗位22个,大学毕业生16人。府后街劳动和社会保障站推行“3帮1”结对包保帮扶,为每一户零就业家庭发放“零就业家庭爱心联系卡”,为其推荐就业岗位和提供政策咨询;开展“谁先就业,谁先脱贫”就业评比,正面激励积极就业者。区妇联大力开展就业服务,组织女性人才、单亲母亲、下岗失业妇女、失地女农民等专场招聘会,帮助辖区内广大女性朋友们找到适合的岗位。联合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司法局、区工商局在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启动女性专场招聘会。现场还设置了妇女维权、就业指导、法律服务、工商手续等4个咨询台, 40多家用工企业,为各类求职者提供了100多个工种、xx 多个就业岗位,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xx余份,并定于每周二、四持续举办招聘会。为了解决姐妹们的困难,区妇联家政通过家政培训实现了1600名妇女转移就业,服务千家万户,成为全区有就业愿望女性零门槛就业的孵化器。积极与湖南生物机电学院都市花乡班联手,成功连接了政府、高校、企业、社区、家庭五级平台,实现培训、提质、就业联动,加大妇女就业创业定单式培训帮助转移就业。这一成功经验被今日女报以“定单班,让高校成为企业人才基地—XX市XX区创新创业就业生态链”为题进行了整版报道。

  (二)围绕全区创业富民精神,优化创业氛围

  通过政府组织、社会响应的方式,开展“女性创业论坛”活动,积极为女性提供丰富的成功创业的经验。成立XX区女性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召开女性就业专场招聘会,联合创业办在全区征集优秀女性创业项目,并召开创新.行动—我的创业方案暨优秀女性创业项目评审会,评选表彰11个优秀创业女性项目。搭建展示平台,评比表彰“巾帼创业十杰”,区妇联牵头,组织了新芙蓉新女性演讲报告会、成功举办了XX区女性创业讲坛,成功创业女性论坛、成就与梦想—我的创业故事会,评选推荐创业女性典型(推荐省市成功创业女性、评选区级创业之家20户、评选表彰巾帼创业十杰)。组建创业女性巡回报告团,开展创业十杰首场报告会,邀请韩国女企业家、韩国湖南大学创立者李花城,湖南派意特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学军等中外优秀男女企业家为与会人员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为想创业和正在创业的女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联合劳动局,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为女性创业提供政策优惠。鼓励农村妇女自主创业,将火炬村陈新华、合平村李爱云、月桂社区刘建辉、人民新村李晓丽创业事迹在全区推广,带动城乡女性创业。

  (三)围绕全区经济发展形势,深化“巾帼文明示范岗”建设

  全区现有区级以上巾帼文明岗120个(其中国家级岗3个、省级岗2个、市级岗34个),“三八红旗手”90名,巾帼创新业十佳60人,巾帼建功、双学双比先进个人550名。召开全区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现场推进会。积极搭建城乡联动的服务平台,强化项目支持、技能培训、职业指导、资金援助和就业扶持。引导全区的广大妇女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聪明才智,着力打造妇联统筹城乡妇女发展的响亮品牌。东岸乡举行“巾帼示范村”创建动员会暨女性素质大课堂的活动现场上,东岸乡积极进行巾帼示范村创建,区妇联牵头组织了市级“巾帼文明岗”——市住房公积金中心与东屯村进行岗村结对,并在大会上签定了结对协议。XX区妇联组织了全区200名巾帼志愿者进行公共交通安全的宣传和文明劝导,激发辖区内巾帼志愿者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精神,提升女性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感。

  (四)围绕全区妇女素质问题,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注重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积极与区委组织部共同做好妇女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妇女培训工作,根据不同妇女群体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实施“妇女素质教育工程”。千方百计整合社会资源,争取劳动、农林水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将妇女教育培训纳入“劳动力就业计划”和“阳光工程”,在妇女群众中广泛开展灵活多样、卓有实效的培训活动,帮助广大妇女提升素质,增强本领。

  二、女性创业就业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女性创业就业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创业环境仍需优化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由于市场竞争尚不规范,一些影响发展环境的人和事还偶有发生,无序竞争、经营缺乏诚信、道德失范等现象还存在,一些女企业家“花钱买经验教训”的风险成本还普遍存在。政府在女性创业上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但是资金筹措、技术升级等仍制约企业发展,女性创业仍需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社会认可度仍需提高

  在传统观念影响下,许多男人宁要“贱内”而不喜欢“女强人”,使许多女性在事业中不思进取,缺乏现代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技能。女大学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言论甚嚣尘上。创业女性肩负着事业家庭双重担子,创业成功需要付出比男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大的牺牲,而传统观念给女性创业带来压力和困难,支持女企业家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遗留下来的人们对女性的隐性歧视仍需解决。

  (三)女性素质仍需加强

  女性创业就业相对集中于批零贸易、餐饮、加工制造和社会服务,创业女性依靠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和传统经验完成了原始积累,与当今市场的瞬息万变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更有一些女性,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特别是年龄大、文化低、没有技能的妇女面临就业困难。需要政府服务妇女,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妇女素质,提升女性创业就业的发展空间。

  三、推动妇女创业就业的对策

  第一在教育妇女上下功夫。妇女教育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今后的妇女工作中加大妇女教育培训的力度,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和宣传活动,挖掘、树立、宣传典型,开设女子礼仪培训班、贤惠厨娘培训班、女性素质综合培训等课程,着重培养适应新时期新社会的新型妇女人才,为我区“和谐芙蓉”的构建贡献力量,全力推动我区妇女事业发展进步。

  第二在服务妇女上下功夫。妇女就业创业困难仍然存在,贫困妇女、单亲母亲创业难。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对妇女创业的扶持,重点推进单亲贫困母亲创业就业力度。联系各企业公司针对女性开展不同形式的招聘会,提供尽量多适合女性的就业岗位,为广大失业、待业妇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断扩大同各阶层和各界别妇女的联系,增进与国外妇女组织的交流交往,吸取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工作经验。

  第三在维护权益上下功夫。加大帮扶救助工作力度,努力实现从他助到自助的转变,实现贫困妇女自身的发展,为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贯彻实施妇女儿童“两法”、“两纲”,充分发挥妇儿工委协调推动妇女工作的优势,积极推动政府进一步加大解决妇女发展中重点难点问题的力度,力争在重点领域、重点指标上有新的突破。切实增强维权工作的实效性,完善妇联纵向及横向维权工作网络,利用信访接待、维权热线,切实为权益受到侵害的妇女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帮助。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6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部署,积极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保障妇女就业权利,进一步发挥广大妇女在参与广东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省妇联、省人社厅联合开展我省妇女创业就业情况专题调研。5月10日至11日,省妇联副主席许红带领第一调研组到我市调研。副市长崔爽出席调研座谈会。

  莅茂期间,调研组实地考察化州、电白等地企业,了解妇女创业就业现状及各地劳动力市场建设、妇女创业就业服务等情况,并召开座谈会,与我市各有关部门人员及妇女代表座谈,同时发放调查问卷。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去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妇女3.19万人,新增转移就业女性劳动力3万多人;实现转移女性劳动力技能培训1.35万人,约占总数的45%。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项目是我市的品牌项目,至今,共争取各级财政贴息资金1680万元,累计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179亿元。直接扶持4221名妇女顺利发展生产,间接带动近5万名群众就业增收。项目贷款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调研组对我市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就下阶段工作,调研组强调要进一步宣传好妇女创业就业优惠政策,提高广大妇女对政策知晓率,引导她们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妇女创业就业能力;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形成工作推动力,共同推进妇女就业创业工作。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7

  为全面了解我县近年来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情况,掌握我县女性就业、创业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利于女性就业创业的建议措施,促进我县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日前,__县妇联深入县人社局和部分乡镇,通过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县妇女就业创业状况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我县总人口39.77万人,其中女性19.22万人,占总人口的48.3%;20xx年以来,县妇联系统参与举办女性创业培训班22期,指导帮助810人妇女实现了成功创业、二次创业;举办城镇下岗女职工、待业女青年、女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班24期,培训学员1860多人,1300多名妇女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一)加强宣传引导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要大力宣传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妇女创业就业典型,及时引导广大妇女转变创业就业观念,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引导妇女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与实施有利于妇女创业就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使我县的妇女创业就业决策更具科学性、工作更具针对性。

  (二)加强培训引导力度,提升女性综合素质。

  建议有关部门,依托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和不同层次女性创业就业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为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失业女性提供就业技能培训,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根据妇女的文化层次、技能水平,不定期、分层次举办技能培训班,帮助失业妇女尽快掌握一技之长。开办女性创业培训班。为女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女性提供syb创业培训班,学习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妇联牵头,社会参与、妇女受益的创业培训格局。

  (三)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拓宽创业就业渠道。

  要统筹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把促进妇女创业就业与提高妇女素质结合起来,把帮助贫困妇女转移就业与提高她们的发展能力结合起来,把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与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结合起来,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妇联组织要加强城乡间妇女就业工作信息的交流,通过项目合作和对口援助等方式,开展劳务协作、维权服务、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争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发展信息,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同时收集、推介一批适合妇女创业的项目,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帮助失业妇女创业就业。

  (四)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促进女性创业就业。

  一是要通过简化女性创业担保贷款手续和程序、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女性创业人员,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开辟女性创业信贷担保绿色通道等形式给创业女性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通过设立女性创业发展基金、小额贷款利息补助等方式,给创业女性提供资金支持。三是通过加强银企对接,建立女企业家融资恳谈等机制,有方向、有目的地扶持女企业家做大做强。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8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据大王镇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已成为近几年大王镇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而这种“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途径来完成。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大王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

  (一)全镇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大王镇辖 27 个行政村,151个村民小组,20xx年全镇共有人口34300余人(其中农村人口为33000余人,城镇居民为1300余人),耕地面积32300多亩。全镇18—55周岁的劳动力为16600余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48.3%;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4.85%,女劳动力占45.15%;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69.71%,第二产业占10.76%,第三产业占19.53%;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7.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37%,高、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2.3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39%。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镇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随着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全镇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在辖区内就业的420人,占已转移就业总数7.3%;在镇外县内就业的785人,占已转移就业总数13.7%;在县外省内就业2830人,占已转移就业总数49.4%。在外省就业人数达到1685人,占劳动转移总数的29.4%,其中在广东沿海、浙江、江苏等省务工的较多,分别占到转移总数的18.4%、

  5.7%和5.3%。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是以劳务输出的形式向镇外转移,预计这种转移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县外省内。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大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

  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有74.6%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家政、餐饮业、电子装配等工作。也有些举家外出承包田地种植蔬菜、养猪等,但为数不多。其他主要从事各种服务行业。

  3、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明显增加。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1)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2)我省很多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建筑工地及公路建设工地均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3)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镇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

  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

  三、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根据以上情况加以分析不难看出:今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如不及时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得满意的收入已是越来越难。要想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总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必须积极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镇社会事务服务所已初步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行各行各业、多方位的技术培训。据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占62.27%以上,多数务工成员只能从事普通体力劳动,有技术、特长的只占10%左右。针对这一情况,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技术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对务工成员进行多方位的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据调查:我县就业局相继开设了电脑、家政、机械加工、养殖等专业,我社保所相继为农民工发放就业(创业)培训券500余份。通过培训,使他们一经转移就能上岗,在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既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又增加了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四、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果,促进大王镇域经济发展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还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搞活全镇经济。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把门外的钱抓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劳务输出,把外面的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学成回乡,积极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全镇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迈出了新的一步。

  1、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宽裕的流动资金,而且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如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及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则增长较缓。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了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经。

  2、劳动力转移带动全镇民营经济的发展。全镇外出务工人员在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中姣姣者学到了过硬的技术,赚到了大把的票子。为此,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办企业。如减免有关税款和相关的行政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小城镇建设。

  3、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全镇小城镇建设的进程。由于广州、深圳等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其工资、待遇与内地收入越来越接近,且工作时间长,路程远,开销大。再加上近年来全镇恰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二级公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9

  为有效解决女性就业创业新中遇到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工作。__县妇联深入县人社局和部分企业、乡镇,通过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县妇女就业创业状况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__县位于位于__省西南部,__中上游,__市东北部,全县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辖25个镇、办、乡、场,808个行政村、79个社区。据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县总人口106.56万,其中女性人口51.22万,占48.07%;成年至退休年龄段女性人数为30.12万,占58.8%。全县就业人员总数为55.33万,其中女性25.05万,妇女就业率为45.27%;全县妇女自主创业人数有7500余人,主要从事服务、餐饮、美容美发、种养殖、纺织等行业。20xx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880人,其中妇女失业人数为1860人,占47.9%;农村剩余劳动力6.61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人数3.18万,占48.11%。

  20xx-20xx年,全县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总额为16602万元,其中妇女获贷金额为6749万元,妇女获贷金额所占比例为40.65%;全县获贷总人数为2873人,其中妇女获贷人数为1005人,妇女获贷人数所占比例为34.98%。小额担保贷款助推妇女创业人数为1005人,带动妇女就业人数为2896人。妇女贷款回收金额为4616万元,妇女贷款回收比率为100%。新增应付贴息金额为1278.54万元,实际支付贴息金额1179.32万元,应付未付贴息金额162.16万元,担保资金规模为3200万元。

  近几年来,在上级妇联的正确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妇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通过抓宣传、抓培训、抓服务等有效形式,积极做好妇女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一是就业观念落后。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影响,本地无业妇女承担着家中的大部分家务,习惯了自由支配劳动时间,不能适应快节奏的工作流程和严格执行的作息时间以及规章制度,在择业时挑挑拣拣。二是依赖思想重。很多妇女安于现状,不愿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主动发掘就业机会,一味被动的等工作机会出现、等政府把工作机会送上门。三是就业能力偏低。无业待业妇女普遍知识水平偏低,缺乏专业技能,没有一技之长,学习能力比较弱,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四是创业愿望不强。许多妇女生活安逸,衣食无忧,又怕苦怕累,无创业愿望。同时受创业知识、技能、管理经验、资金、项目、信息因素的影响,使得她们不敢贸然创业。

  一是强化宣传舆论,激发妇女就业创业内在动力。针对部分妇女就业积极性不高,存在抵触情绪。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工作,积极培育创业就业文化,宣扬妇女劳动的传统美德,营造妇女创业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大力宣传关于推动自主创业、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调动广大妇女创业就业的积极性。并通过典型引路,让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典型事迹不断影响和带动更多妇女就业创业。帮助不愿意就业的妇女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就业;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妇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转变“大钱赚不到,小钱不愿赚”的想法,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实现多途径就业。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妇女创业就业能力。要充分利用公共培训资源,根据市场的需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就业需求和不同类型的妇女群体,积极开展适合女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妇女就业技能和就业层次。要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妇女树立创业观念,掌握创业本领,利用创业优惠政策,壮大创业实力,实现创业理想,推动更多妇女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

  三是强化服务管理,提高妇女就业创业水平。进一步加强妇女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妇女就业工作落到实处。让广大妇女真正得到实惠。通过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创业服务创业培训及服务等政策的落实,为妇女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和帮助更多的妇女自主创业。

  就业创业是民生之本,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民生工程。因势利导,扎实推进妇女创业就业工作,为推动__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0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帮助下,**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完成了市、县下达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各项目标任务。针对就业再就业目前所面临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我局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深入

  到企业调查走访,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稳定生产,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对就业再就业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3月份,全县提供就业岗位495个,其中:开发公益性岗位44个;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1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90人。城镇失业人员755人,城镇新增长劳动力 41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劳务转移输出1432人(有序转移输出265人),培训失业人员200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635人。

  二、经验和做法

  促进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抓好促进就业工作,实现劳动保障工作更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采取以下四方面的工作措施:

  强化政府责任,促进就业稳定。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积极效应,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点建设项目时,把增加就业岗位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作为一项基本要求统筹兼顾。采取多种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广开就业门路。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稳定就业形势,保持社会稳定,目前我县已在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规模性失业,采取了预防、调节和控制的措施。

  支持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保企业就是保就业,通过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帮助企业的各项行政、金融、经济的政策和法规,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生产。积极采取各种优惠和扶助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创新主动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根据实际采取在岗培训、轮岗轮休、协商薪酬等措施,尽最大努力不裁员或少裁员,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努力。

  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发展。最近一段时间,国家、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重大政策措施,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市政府研究出台《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根据这一文件,我们正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共同推进、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创业服务,用好创业资金,大力扶持和鼓励有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复转军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援助。当前,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就业压力最大,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对象。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多渠道实现就业;通过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帮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通过落实企业减负稳岗、扩大内需、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一对一”帮扶、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

  三、存在问题

  一是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是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增多。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新成长劳动力、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另一方面是就业困难群体增多。由于就业空间的挤压,就业供求趋紧,导致“4050”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有的企业开工不足、增速下滑,特别是部分资源型企业已经达到半停产状态,企业发展的潜在风险都可能造成就业能力回落、缴纳社会保险费能力弱化等新问题。

  三是由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企业用工需求的减少,职工待岗歇业现象的逐步增多,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加,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上升,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四、下步打算

  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局势稳定。把就业工作作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依靠县委、政府,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培训提升就业、服务方便就业五个方面,加大就业工作力度。到年末,努力实现全县开发就业岗位20xx个(城镇新增就业1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50人、特殊困难群体就业200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5000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0xx人。

  发展促进就业。结合县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发挥重大项目的就业拉动作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通过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拉动就业。

  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各类创业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为创业人员解决启动资金、降低创业成本,实现成功创业创造良好条件。重点扶持250名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复转军人和其他有创业能力的个人自主创业,带动600人就业。

  政策稳定就业。强化“零就业”家庭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4050人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人员、完全失去土地未就业的生活困难人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他们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做好农民工的就业工作,通过落实企业减负稳岗措施,稳定一批农民工就业;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支持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人员,通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和提供服务、援助,多渠道多形式实现就业再就业。

  培训提升就业。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运用培训补贴政策,扩大培训规模,延长培训时间,提高培训效率,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农民工和退役士兵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为新增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促进其就业。

  服务方便就业。组织开展“春暖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等系列活动。规范劳动力市场,把就业服务延伸到乡镇。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保障求职者合法权益。强化服务功能,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失业登记和预警预报工作。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1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__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打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为更好的掌握农民工基本情况,探究“求职难”、“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深入广大农村和劳务市场,采取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就如何科学合理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一些浅显思考。

  截至20xx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55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22.8亿元,净收入14.72亿元。各类培训机构共组织开展电焊工、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4994人次,大大提高了转移就业水平。创新输出模式,抓住“两站”移民建设等大项目、大工程建设契机,开辟多形式的务工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19187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把开展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作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20xx年,全县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475人2375万元,带动就业712人;全县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00人2500万元,带动就业750人。

  (一)抓培训,培养就业新技能。

  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技能的意愿非常强烈,极其渴望学有一门技能,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技术水平。

  一是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城乡界限,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组织部门要切实发挥党管人才“牵头抓总”的作用,联合人社、教育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

  二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优势,要优化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用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定向培训人才。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因需施教,开展校企结合、定单培训、招标培训,利用岁末年初等农闲季节,集中开展建筑、缝纫、烹饪、电焊工、电工、餐饮服务、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等多种内容的培训。农民工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技能,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内容要紧扣市场需求,紧扣农民工的打工需要,让农民工普遍感觉“用得上”、“没白学”,发挥培训的应有效果。

  三是聘请各行业专家、各工种技术能手授课,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的高素质、高技能培训队伍,确保农民工学到新技术、新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技术示范、技术人员包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让农民工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掌握1-2门实用技术,努力把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新型农民,促进其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同时,应注重培训质量,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使农民工看到培训的作用,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是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政府出资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由“政府买单”的免费培训制度落实到位。

  (二)建平台,开辟就业新渠道

  一是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人才信息库,登记农村劳动力的有关情况,盘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底子。

  二是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整合新闻网、电视台、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实现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网”,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

  三是不断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等提供服务。

  四是建立准确高效的用工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市场服务大厅、城市电子屏、互联网、大众媒体、电视台、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真实准确快捷的用工信息,减少农民工无序流动,提升农民工求职效率和企业招聘效率。

  (三)重宣传,树立就业新观念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提高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根本措施,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问题。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民走出家门外出务工。

  二是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活动为契机,广泛搜集各类用工信息,以各种形式召开农民工专场对接会,为农民搭建就业平台,让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

  三是落实好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努力扩大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社会影响,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引导他们更新就业观念,变“政府要我就业”为“我要就业”,为扩大就业与再就业、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建体系,打造就业新服务

  一是改革多头管理的就业管理体制,把就业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农民工就业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实施,集中使用就业扶持经费。健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工会、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配合、协助,消除部门利益之争,建立统一的组织体系,实现三级联网,直通村庄,统一标准,增强服务能力。

  二是在政务服务大厅开办农民工对口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把分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机构和设施,集中办公,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效率、方便群众。

  三是打造良好的“硬”环境,大力帮助解决农民工在就医、就学、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予农民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让农村劳动力享受到最新、最全的就业服务。

  (五)强保障,建立就业新局面

  一是对组织转移输出把好三关,即用工信息关、送人关和跟踪服务关。由政府宏观调控,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对外地劳务市场及用工单位的性质、规模、实力,特别是劳资报酬、劳动安全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统一组织,统一输出,到达用人单位后办理好交接手续,并对其转移情况进行跟踪询查服务,尽量达到用工企业、劳动者、家庭三满意。

  二是努力清理农民工工资拖欠,建立企业欠薪保障金制度,在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规定的同时,明确用工单位必须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责令支付工资及赔偿金,并对拖欠工资的用工单位给以重罚,不让农民工流汗流血再流泪。

  三是建立农民工维权组织,切实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保护农民工利益,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信心,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不受侵犯。四是加大农民工补贴、扶持、奖励政策力度,建立公平的就业援助制度。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鼓励农民工自谋职业或回乡创业,减免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困难就业援助范围、残疾就业援助范围、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范围,免费提供就业岗位及生活救助等援助。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2

  为进一步掌握城乡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的动态情况、了解他们的就业状况、转移就业培训的实际效果,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和提高,真正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最近,我中心深入部分镇、社区、企业、园区、葡萄种植基地、移民村、培训学校,就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我们利用2天时间,先后有针对性的走访了4个镇( 青镇、陈袁滩镇、叶盛镇、裕民街道办);2家工业企业(青铜峡金昱元化工公司、杭萧轴承制造公司);2家创业企业(新大众农机制造公司、兴豆源豆制品公司);3家餐饮服务企业(青铜峡宾馆、龙海宾馆、骑龙火锅店);2家葡萄酒基地(玺天龙葡萄基地、御马葡萄基地);2个移民村(同兴村、同进村);1个社区(南苑社区);1个培训学校(鑫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通过实地调查,详细了解了具体情况。

  (一)劳动力的人员构成状况:经调查,目前劳动力主要有6类人群构成 ,即:企业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复员退役军人、应届、往届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毕业未就业的大中专、本科专业的学生、失地农民、残疾人。

  (二)文化结构状况:经调查后预测,在城乡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15左右%,初中文化程度占55%左右,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5%左右。以上数字说明,我市城乡劳动力中,高中以下较低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三)技能培训状况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劳动力技术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劳动力通过正规培训和其他培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劳动力总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且培训层次较低。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市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能力培训的城乡各类劳动力约占全市总劳动力的75%左右。人社部门专业培训占城乡劳动力培训总人数的65%左右,农业口各部门、扶贫办、妇联、工会、团委等相关部门通过以会代训、现场会、科技三下乡等形式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5%左右。培训专业涉及中式烹饪、计算机操作、手工制作、家政服务、餐饮服务、汽车维修、果树工、家蓄饲养、电焊工、木工、瓦工、钢筋工、抹灰工、育婴员等专业。以上数字说明,我市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逐年在提升,参与培训人员的积极性也在提高,持证上岗的意识在增强。

  (四)劳动力就业状况:从就业方式和行业来看,一是自己到用工单位联系参加应聘的人员。一般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的应届、往届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较多,其次是一些年龄在30至40岁就业困难人员(文化低,无技能),主要从事餐饮、KTV、酒吧等娱乐场所的服务工作;二是被征地的失地农民,通过应聘进入园区企业工作的人员。一般年龄在25至40岁以下,具有初高中文化,都集中在我市嘉宝园区的企业打工,主要从事清真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轴承加工、太阳能产品制作、包装箱制作、粮油加工、物流配送等企业;三是通过劳务中介、输出等方式组织外出打工人员。一般年龄在30至60岁之间,初中文化及以下的人员,多从事环卫、绿化、保安、保洁、建筑、公益性岗位等行业;四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人员。一般年龄在25至45岁有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能力的自主创业人员,他们(她们)从事商品批发零售、家电维修、餐饮服务、家俬建材、广告制作、家政服务、服装零售、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个体经营项目;还有一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搞起了农家乐、家蓄饲养、蔬菜种植等致富项目;五是一些啃老簇。无就业愿望,依靠房屋出租、季节打短工作为生活来源人员。从上述情况看,18至25岁之间人员,就业率达到15%;25至45岁之间人员,就业率达到60%;45至55岁之间,就业率达到20%;55至60岁人员,就业率达到5%。

  (五)劳动力就业分析。从调查情况来看,城乡劳动力就业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就业渠道多元化。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失业、失地人员的增加,企业用工需求扩大,据预测,约36%有知识、有技术的年轻人走向企业,绝大多数城乡劳动力从业于二、三产业,其中,约有13%的人员从事批发零售业务,约14%的人员从事居民家庭服务行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约 8%的人员从事建筑业,约17%的人员从事交通运输业,约12%的人员从事住宿和餐饮服务业,从业趋势朝多元化发展。二是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在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 10 %,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 22%,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 43%,小学文化程度的约12%,文盲半文盲约占13%,呈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的文化素质格局。三是就地就近就业。其中从事二、三产业人员大部分集中在本市区域,在本市就业人员占总人数的 80%,体现了就业区域以本市为主的特点。

  (六)求职人员的培训意愿就业愿望及企业培训用工需求。调查显示,就业人员中大部分是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单一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村失地农民,还有一部分未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及少数复转军人。通过深入部分镇、社区及移民村开展实地调查,城镇求职人员的培训意愿分别是中式烹饪、工艺美术、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商品营业员、商务礼仪、计算机操作等技术专业培训;农村失地农民需要参加中式烹饪、装载机驾驶、电气焊、电工、瓦工、果树工等技术专业培训;城乡其他求职人员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分别是司机、保安、公岗、餐饮服务、电气焊工、家电修理工、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电脑维修、计算机操作员、普工等就业岗位。通过对宁夏金昱元化工有限公司、嘉宝工业园区新大众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宁夏杭萧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宁夏菲斯特轴承制造有限公司、青铜峡市兴豆缘清真豆制品有限公司、青铜峡宾馆、骑龙火锅店、宁夏御马国际葡萄酒公司、裕皇葡萄酒基地等部分企业进行了企业用工情况的走访调查,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合资企业,乃至一般企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招工难”问题。一是企业在普工招录方面,最看重的是年龄优势。近年来青铜峡市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一些城中村、城边村因为国家征用耕地而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失地农民,其中不乏青壮年,但这一部分劳动力,大多因手中有土地补偿款,宁可赋闲在家,也不愿从事有一定劳动强度的工作。大中专毕业生完全也可胜任这类工作,但大多因为普工工资较低,劳动强度较大,兼之自负具有一定的学历,所以大中专毕业生也多不情愿从事普工职业。二是在一些有一定技能专业需求的用工方面,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看似劳动技能并不低,但是由于所学专业不对口,很难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三是一些大中专毕业生被招录到企业后,因为需要一个培训、培养期,而在这一期间,工资待遇较低,部分大中专毕业生不愿等待,大多干上一两个月就另择它业。另外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就职,并没有从一而终的想法,大多都是抱有边做边看的心理,不愿和用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以方便自己随时离岗。同时,不愿企业为其办理各类社会保险,并要求将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金直接计入个人工资中。四是我市下岗职工年龄偏大,并且大多在劳动技能方面很难适应这些企业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五是部分企业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偏低,致使许多求职人员不愿进入该企业从业。同时也无法稳定现有的从业人员,导致这些企业就业人员流动性大,造成用工企业今天招工明天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六是部分企业工资待遇看似较高,但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又比较大,一些用工企业的做法甚至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所以也很难招到员工。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深入城乡基层开展调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陈旧,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分析其原因是一部分失业人员怕冒风险、怕吃苦受累,怕上当受骗等保守思想严重,就业观念狭隘,同时受年龄、文化程度、劳动技能等方面的限制,缺乏通过参加技能培训实现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信心和勇气。一部分失地农民自持手中有土地赔偿款,安于现状。部分民营企业虽有需求,但多为技术性工种,多数人员却是眼高手低,既缺乏技术特长,又无工作经验,但对自身有过高的期望,都想到条件优越体面的单位工作,认为这才是就业,对参加技能培训抱消极态度。

  (二)技能培训方式简单,培训层次低,专业设置不能满足需求。其原因是城乡劳动者中既有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 也有“4045”人员,他们在文化基础、技能水平、接受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就业培训采取单一、简单的培训方式及标准,显然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人员组织难度较大,由于种种原因,参训人员不能按课程设置全程上完课。另外培训工作仅注重劳动技能的培训,满足失业人员的吃饭问题,忽视了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念的教育。

  (三)培训意识不强,培训效果差。近年来,自治区先后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为城乡劳动力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达到持证上岗、实现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但从培训督查情况来看培训效果较差,主要原因:一是参培学员意识较差,培训学校没有好的办法来约束管理学员,导致参学率不高。二是培训学员自由散漫,不守纪律,不服管理,有兴趣就学,没有兴趣就拍屁股走人,对国家实施的免费培训机会不珍惜,自己不花钱,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提不起精神,抱有看热闹混日子的思想。三是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含金量”。在农民工实际工作中起不到多大作用,有证无证一样干活,一样拿钱。

  (四)创业培训总量较少,电子商务培训滞后。受资金限制,目前我市创业培训的年培训量在350人以下,且IYB高端培训,难以大规模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区厅没有明确补助标准,地方财政无资金支持,受资金、场地的限制培训工作难以开展。

  三、对策建议

  针对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工作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创业就业意识教育,创新就业培训模式。围绕“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促发展”的目标,开展创业就业意识培训。以市职教中心、各民办培训机构为依托,以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群体为重点,广泛开展创业就业意识培训,力争做到参与创业就业意识培训面广,受众人数多。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创业就业专题讲座,邀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老师、专家教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士授课。通过开展创业意识培训,使广大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创业就业、全民创业的重要意义,激发全民创业的激情和活力。积极鼓励全市城乡居民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力宣传创业先进典型和动人事迹,扎实推进以下岗失业人员自强创业、返乡农民工回归创业、妇女群体巾帼创业、高校毕业生圆梦创业为主体的“四类”群体创业,积极树培各类创业典型,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紧密结合经济特色,突出重点岗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依托全市商旅服务的经济特色和岗位特点,围绕文化旅游、葡萄种植、餐饮服务等急需岗位,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开展就业培训,为商贸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培训工作要分层次有序推进,通过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便捷性,不仅注重劳动技能培训,同时积极注重开展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念的培训。要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一是实行联合订单培训。把技能培训与市场有效对接,联合本地企业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培训后的失地农民直接到企业就业,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二是实行联动培训。实行城乡联动、校企联动,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培训,实行“量身”培训。

  (三)以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抓手,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市就业服务机构强化与嘉宝工业园区、新材料基地的协调配合,加强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与求职人员的劳务对接服务工作。就业部门一方面深入辖区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单位开展用工调查,摸清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用工需求,另一方面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城乡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愿望进行调查摸底,掌握他们的就业需求和工作意愿,为工业园区用工企业与求职者就业对接牵线搭桥。其次是按照辖区企业单位的培训愿望和用工需求,组织企业新增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四)建议政府加大对创业培训、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将培训补贴资金纳入青铜峡市每年的财政预算。加大举办SYB培训班力度,适度扩大IYB培训,增加电子商务专业的培训,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创业就业。通过建立专家指导队伍对成功创业的人员给予跟踪服务,逐步解决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3

  一、**县近年来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践情况

  (一)兑现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一是开发就业岗位。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再就业政策的落实以及就业岗位的开发,平均每年可使1400人次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36%被各类企业吸纳,43%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了再就业,21%通过灵活形式实现了再就业。二是落实再就业政策。20xx年以来共为1734名下岗失业职工核发了《再就业优惠证》;其中1512人享受到了再就业税费减免政策,减免税额达151万元,享受工商、卫生、教育、城建等行政部门的管理、注册、登记、证照费用减免12.5万元;全县共筹集了2230万元资金,为5724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金;多方筹集资金300多万元,用于下岗失业职工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和技能鉴定补贴;20xx年以来共有20xx多名下岗失业职工参加了免费的再就业和创业培训,其中300多名下岗失业职工通过职业介绍部门免费介绍外出就业;三是全力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支持。20xx年以来共为49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98万元,解决了下岗失业职工资金缺乏的问题,促进了成功创业。

  (二)树立优秀典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促进全民就业

  一是树立成功创业个人优秀典型。通过全县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提供各种就业支持,全县涌现出了一批成功再就业典型,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20xx年以来全县共有38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从新走上就业岗位。二是依托充分就业社区,挖掘岗位促就业。社区是基层的神经末梢,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上的桥头堡作用,依托城关镇鲁家台社区的区位优势,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城乡劳动力就业,社区内20多家工厂、商场、旅馆、饭店吸纳20xx多名城乡劳动力就业。

  (三)做大劳务产业,扩大就业领域

  **县通过将劳务产业列入县域烟、桑、畜、姜、矿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并列入县对乡镇及县直各有关职能部门年度重点考核范畴。通过抓领导、抓宣传、抓培训、抓能人、抓服务等举措,着力打造劳务品牌,使劳务产业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近年来,平均年输出8.7万人,创劳务收入6亿元。20xx至20xx年该县均被省、市评为“劳务输出工作先进县”,20xx年又被省上确定为“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劳务产业促进了城乡劳动力的收入增加,推动了就业和创业,全县涌现了像百余名劳务和创业颇有建树的能人,也涌现出蜚声全国的杰出外出务工者,扮靓了**形象。

  (四)严管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力促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人才是最宝贵的生产力资源,**上下已成共识。“十五”期间,回县的大中专毕业生共有13146人,近年来,**县通过清退精减临时人员腾位子,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考补员,新岗位开发,全力为各类大中专毕业生开辟就业绿色通道。据统计20xx年以来全县共清理计划外用人1000多人,20xx年起每年都拿出一定数量的用人计划公开招考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共有628名大中专毕业生走上机关事业岗位就业,一批民营企业共吸纳大中专毕业生1200人,通过享受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1536名大中专毕业生成功外出就业、创业。

  二、当前**县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困境与问题

  (一)传统的就业观念成为就业再就业的局限。下岗失业职工大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正式工人,他们经历了下岗失业的阵痛,可在重新就业岗位的选择上,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这些因素包括:工作的舒适程度、薪水待遇、职业安定等。从而人为的为自己设置了就业门槛,使一些就业机会擦肩而过。据统计,**城区内修鞋、擦鞋、环卫、配送、家政、看护方面至少有300个以上的岗位,其中有20多个不起眼的岗位成为外来就业人员的岗位,大部分岗位还无人问津。据统计,自20xx年以来有1400多名下岗失业职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其中自主创业的个体工商户有914人,被私营企业吸纳的有198人,其他形式实现就业的有288人。20xx多名等待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没有通过继续加强专业技术就业,而是坐等政府安排就业。这批毕业生中师范类有548人,卫生类的有253人,农林类的有258人,其他类的有941人。

  (二)下岗失业人员自身条件已不适应新的条件下的就业需求。**的下岗失业职工年龄普遍偏大,且缺乏市场竞争就业的新技能,再就业难度大。在下岗失业职工中,“4050”以上的占47%。本地新发展的采矿、加工企业需要的都是年青而有技术的工人,相对于就业困难人员这是一个瓶颈。因此适合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就业岗位并不多,而这些岗位大多数集中在社区的公益性岗位,这些大龄人员缺乏在社区工作的意愿,以至于处于长期失业状态。

  (三)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意识不强、动劲不大。在参加培训的20xx多名下岗失业人员中有创业意愿的仅有434人,占29%,220名失业职工中再就业的不足30%,粮食系统261名下岗职工有创业意向的只有64人。在小额贷款扶持政策的激励下,目前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的下岗失业人员只有49人。

  (四)县域经济欠发达,岗位开发难度大。我县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山区贫困县,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新办的企业少,非公经济规模小,劳服企业以吸纳原企业下岗失业职工为主,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近年来,铁路复线、高速公路建设、水电站建设等工程项目每年虽能提供1700个左右的工作岗位,但也很难满足需求。

  (五)新的《劳动合同法》贯彻难度大,劳动合同的签订以及各项保险的缴纳缺乏保障。在被企业吸纳的198名下岗职工中,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只有20%左右,他们的社会保险续接情况得不到保障。再加上劳动局的劳动监察执法大队只有兼职执法人员2人,目前县上对劳动执法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执法工作难以开展到县域的每一个角落,新的《劳动合同法》贯彻还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县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出路与对策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国家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县级政府要正确把握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职责,要针对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精确思路,健全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为促进和扩大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一)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求职就业。加强对国家新一轮的就业政策、《劳动合同法》以及《就业促进法》的宣传,改变广大下岗失业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的传统择业观念,改变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帮助他们创业就业。切实转变传统就业模式给职工带来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增加下岗失业人员的风险和创业意识。政府、社会和新闻媒体要全力合作,坚持思想疏导,加强宣传教育,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劳动光荣,创业致富光荣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同时针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认为低人一等的心态,要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关心他们。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加大再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做法,邀请二次就业的各类先进典型传授经验,或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观走访有代表性的成功就业和创业的典型,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转变观念,战胜自卑心理,开阔视野,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要生存,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靠自强自立,勇于开拓,树立二次创业的信心,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成功就业。

  (二)落实和完善就业扶持政策。首先,加大就业投入,逐步形成再就业资金的制度性安排。其次,加强分类指导,调整和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体系。一是及时跟踪了解再就业相关配套政策效应,不断调整和完善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再就业政策。二是针对再就业工作实际情况,扩大再就业容量,以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组织非正规就业和阶段性的弹性就业,吸纳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

  (三)抓技能培训,以培训促就业。培训要按照县政府的“十一五”规划分层次进行,既要突出针对性,又要突出适用性。既要根据地方产业特点选准培训项目,又要体现对外竞争的前瞻性。通过多层面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免费为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中专学生、复转退伍军人以及“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各类就业群体进行“包装”和“充电”,全面提升其适应市场就业形势的技术和本领。

  (四)加强岗位开发,保障再就业。结合县域实际,新岗位开发要坚持“五个侧重”。一是侧重在第一产业开发就业岗位,鼓励下岗失业职工及各类就业人员“退二进一”、“进农门”,围绕桑、畜、姜、烟四大涉农产业,兴办旅游观光、科技示范、绿色营养、加工增值等生态化产业项目,实现自身并连带他人就业再就业。二是侧重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就业岗位,引导就业群体在矿产开采加工企业,酒店、餐饮等社会服务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目前,**每年都确定有百余个项目,这就是就业的契机,西康复线、汉江电站、白柳水泥厂的建设都是提供岗位拉动就业的支点。三是侧重在非公有经济领域开辟就业岗位,鼓励各类就业人员到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制企业求职就业,鼓励从事个体或利用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兴办合伙企业实现就业。四是侧重在行业或企业内部深挖潜力寻找岗位。鼓励企业兴办主辅分离的劳服企业或实体,通过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享受减免税政策降成本,安置原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五是侧重在政府投资和以收费养员工的项目中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来弥补收费养人不足的部分,安置下岗失业职工中的“4050”人员就业。

  (五)发展社区服务业,推进再就业工程。**经济每年都以10%的速度递增,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社区服务、餐饮服务、老龄服务、娱乐服务、家政服务、保洁服务、食品蔬菜水果供应等服务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也有大量的就业岗位,建议县上在城镇商业区内设立再就业园区和创业园区,筹集部分资金支持各类就业群体就业和创业。

  (六)支持各类中小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根据调查,**县有215 家中小企业,职工总数 9090人,其中工业企业136家,从业人员6084人,建筑业8家,从业人员632人,交通运输业6家,从业人员250人,批发零售业53家,从业人员1497人,住宿餐饮业12家,从业人员627人。政府可以通过帮助其落实贷款、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货款贴息、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壮大,从而吸纳本地就业群体就业。

  (七)优化公共职介服务,构建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格局。当前,要以县公共职业介绍所为依托,以乡镇社保站、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为支点,开展就业指导、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档案托管、社会保险接续“一站式”服务,为各类就业群体跨区域就业解除后顾之忧。

  (八)依靠“四大机制”充分发挥就业再就业政策的效能。通过失业保险金待遇以及自主创业税费减免政策,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通过企业吸纳下岗失业职工享受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调动其积极性;通过政府开发、政府统筹公益性岗位,用人单位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再就业;通过享受职业培训、创业培训补贴、鼓励就业培训机构建立面向市场、适销对路的培训上岗创业模式,对下岗失业职工实行免费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就业的“含金量”。以县公共职业介绍所为龙头,开展以职介为主的“一体化”服务。

  (九)完善劳动执法机构和人员配置,通过执法为就业工作保驾护航。劳动合同的签订、社会保险的缴纳对促进就业工作至关重要,建议县上扩大对县劳动执法监察队的人员配置和设备配置,形成既有业务人员又有执法人员的执法队,既能保证业务工作,又能保证执法工作,从而在全县上下形成合力,确保《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的贯彻落实,切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1.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3篇

2.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3篇)

3.就业工作调研报告汇编13篇

4.社区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5.大三就业准备调研报告

6.城区女性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7.青年就业创业专题调研报告

8.有关残疾人就业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上一篇:内科护士年终述职报告 下一篇:教师年终述职报告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2021-08-12 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就业工作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

  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生就工作具体措施,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开展本项调研工作。

  一、调研工作组及人员组成

  为确保本次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人文学院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研将为下一步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研目的

  了解我院就业工作的现状、毕业生对学院的要求,提出就业对策措施,适当提高就业率。

  三、调研内容

  (一)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的形势是十分严峻。

  1、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云南省高校毕业大学生与20xx年相比增加2万;

  2、“十一五”期间,需要就业岗位163万,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00万;

  3、今年地方乡镇合并,到国家机关就业难度较大;

  4、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不可能吸纳太多的大学生就业;

  5、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人文学院研究生数量有限;

  6、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7、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8、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9、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10、农大的优势就业专业是农科类,人文社科处于不利地位。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就业形势很严峻外,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岗位,然而,我院20xx届毕业生73%的选择国家机关,76%的选择事业单位,62.5%选择国有企业。这种供需状况的不平衡,是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原因,为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学院目前正在开展就业讲座,但是56%的学生在校外实习,也有的学生忙于找工作,因此,听讲座的学生较少。毕业生就业工作档案管理较为混乱。毕业生就业工作材料报送不及时。

  (三)毕业生签约状况。20xx年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57.63%,年终就业率为86.2%。20xx年我院的毕业生96人,其中社会工作40人,森林保护专业56人,可能找到工作的有12人(其中,森林保护专业9人,考取研究生2人,社会工作1人),目前的就业率为12.5%。

  (四)学生的要求。扩大专业介绍(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增加宣传力度,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开展就业辅导讲座,提供实习和实践锻炼机会,帮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解决不能报考公务员的问题。

  (五)工作对策

  1、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工作。编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主要内容:学院简介,专业介绍,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发往各相关单位。本项工作在20xx年4月20日以前完成。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和发布网络信息,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互动;

  2、积极联系用人单位。首批邀请的单位15个,邀请函已发出,4月8日以前争取联系单位达30个;

  3、聘请就业顾问,拓宽就业渠道。拟聘请3—5名就业顾问,现已聘请了一位(证书已发),就业顾问将动用其良好的社会关系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

  4、开展毕业生就业讲座,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择业技巧和改善毕业生就业心态。20xx年上半年讲5讲,在4月8日以前讲3讲;

  5、加强毕业生就业档案管理,理顺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

  6、从20xx年开始面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指导注重面试素质,不单单讲有关简历、面试、政策法规,还着重讲解试用期的相关注意事项,还专门开设若干课时对此进行介绍。学院应结合学校毕业就业指导讲座的情况,有选择的安排政府主管就业负责人、就业指导专家、知名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就业顾问和专业咨询公司的专家来校为大学生开展就业系列讲座;

  7、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通过院学生会开展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完美简历比赛、就业征文、模拟招聘大赛、职业证书展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职业启蒙,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2

  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项目建设中通过政府征用了大量的土地,导致了我县一部分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合理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亟待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失地和失业情况

  我县总人口共有35万人,其中28万是农民。由于近年来,为支持全县经济建设,征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用于新上项目建设。目前,我县人均不足0.3亩的农民有6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据调查在失地农民中,多数村的失地劳动力再就业情况比较好,大部分已从事二、三产业,主要是建筑业、服务业。但是,也有个别村的失地劳动力失业情况比较突出,还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处于失业状态。

  二、失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观念陈旧。目前一部分失地劳动力安于现状,不是用获得土地赔偿金作为原始资金进行一些力所能及地经营活动,而是坐吃有限的土地赔偿金,整天无所事事。一旦土地赔偿金被用完,这些人的生计将成问题。

  (二)缺少外出务工的手艺。在我县农民由于教育、文化、技术、信息等相对于城市较为落后,使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在失去土地之后,外出只能干一些苦、脏、累、险的体力活,且工资又不高、风险又大,导致一些失地农民不愿外出务工。

  (三)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的门路。由于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失去土地后,不知道干什么好,十分仿惶。想外出打工应该干什么;想在家门口创业,不知干什么挣钱;想学技术不知到哪去学。

  (四)就业服务网络需进一步加强。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网络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失地农民就业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此项工作的进程。

  三、解决农村劳动力失地和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措施

  (一)引导失地农民破除陈旧观念。从加大宣传力度入手,帮助失地农民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宣传就业政策,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以晚会、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活动为主要形式,大力宣传就业政策。典型引路。选择一批失地不失志,自力更生创大业的先进典型农民,采取新闻报道、巡回做报告等形式,进行宣传表彰,树立失地农民就业榜样。帮助我县失地农民破除要我就业的陈旧观念,树立起我要就业的观念,学习榜样,积极主动的去寻求就业门路。

  (二)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调整和改革各类培训机构。积极组建职业培训基地或培训集团,鼓励合法的民办培训机构发挥作用,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职业介绍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按市场变化和社会生产发展的需求,组织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发挥远程培训和电视、广播、函授教育等多种手段的作用,继续利用“三下乡”、科技普及和农村夜校等有效形式,灵活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调动农村劳动者开展个人培训,自我提高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积极性,并发挥“能人”带动培训的效应。

  (三)加快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结合本县实际,研究出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通过“政府出一点,集体拿一点,个人交一点”的方法,减轻失地农民缴费压力,鼓励他们参加养老保险,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积极组织失地农民外出务工。针对我县失地农民的就业愿望,大力搜集用工信息,并送信息上门,除通过电视广告、广播等新闻媒体发布外,利用乡镇流动集市,把用工信息直接送到失地农民手中。对失地农民就业实行政策倾斜,在求职登记、费用减免、同等条件下录用、选择输出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为他们外出务工提供方便。

  (五)强化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及时收集、整理、发放各种就业信息,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劳动力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六)支持乡镇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进一步落实好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加大投入,上新项目,扩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当地的失地农民就业。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3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七大将扩大就业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建设中,实现充分就业对于发展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认真总结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我省促进就业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研究改进措施,根据省政府领导意见,由省政府研究室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告如下。

  一、近年来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主要成效

  (一)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了全省就业工作的平稳发展

  根据中央部署,自XX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认真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出了就业优先战略,确定了“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再就业服务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等五大工作目标,提出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与增加投资相结合、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与城市化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五个结合要求,并以省政府名义将就业再就业目标下达各地州,要求各地把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就业人数、控制失业率等目标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配套政策和操作办法,形成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全省就业工作平稳发展,各项就业指标基本实现。XX-XX年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5.01万人,年均增加约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累计54万人,年均登记失业人数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家产业就业人数521.6万人次,其中,省外流动就业人数为201.14万人次;累计投入使用就业再就业资金15.17亿元;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50.4万人,实现再就业42.9万人,再就业率为85.1%;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90.55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收入30.49亿元,支出18.76亿元,有35.4万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127个,职业介绍机构共1715个,其中: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1518个,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1359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855个。

  (二)劳动力市场体系和现代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云南省劳动力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90年代逐渐培育并随着国家“金保工程”的实施而不断发展,至今,一批设施、功能较为齐全的地方性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包含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内容的就业服务体系以及职业介绍咨询服务网络基本形成,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已经成为我省劳动用工的主导方式。

  一是全省城乡普遍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XX年,全省129个县(市、区)所辖的53个街道已经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1517个乡镇上已经有1301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全省851个社区中,已有637个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使劳动保障工作重心下移、更贴近群众,窗口前移、更方便群众。二是全省基本完成了劳动力市场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并逐步完善了劳动力市场的职能。“十五”期间,全省各级劳动力市场场地建设面积达82,649.84平方米,其中:州、市级为14,428.18平方米,县级为68,221.66平方米。市场内设有求职与用人登记、信息发布与查询匹配、职业指导与政策咨询、推荐介绍与现场招聘等服务项目和窗口。全省各地先后筹集劳动力市场建设资金8,026.0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8万元,省级补助691.25万元,各州、市、县自筹7,196.78万元。各级政府除资金投入外,还以其它方式支持劳动力市场建设,如房产、土地、办公用品、设备等,折合资金3,161.67万元。

  XX年年,云南全省共有职业介绍机构1 865个,其中,省级1个,地、州、市级16个,县(区)以上140个,街道51个,乡镇级1,477个,其它部门开办的28个,个人开办的169个。职业介绍工作人员2,675人。劳动保障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完全覆盖了全省县以上行政区域,乡镇职业介绍机构已覆盖了全省乡镇的75.2 %,工作覆盖面达到90%以上。全省劳动力市场载体建设形成了以省级劳动力中心市场为龙头,以16个州、市为劳动力分市场,128个(不含丽江市古城区)县级公共介绍机构为骨干、其它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成效显著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劳务输出)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省委、省政府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和三项扶贫工程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大了输出前的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强化了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全省劳务输出规模稳中有升,劳务收入稳定增长,输出区域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已经成为缓解城乡就业矛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省劳动保障部门数据显示, XX年年1-10月,全省当年共输出劳务人员137.68万人次,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72 %。其中:境外输出0.49万人次,占0.36%;省外输出40.81万人次,占输出人数29.65%;省内输出36.45万人,占输出人数26.47%,县内输出59.92万人,占输出人数的43.52%。预计全年输出150万人次,完成年计划80万人的187%。

  XX年起,我省开始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劳务输出项目,当年省级投入1,147.28万元,其中劳动力市场建设费380万元、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费用767.28万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251人,输出劳务人员239,600人次,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43,500人的550%, 当年实现劳务收入约11.5亿元。XX年投入1,317万元,其中劳动力市场建设费120万元,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费用1,197万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3,398人,输出劳务人员24,4728人次,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39,900人的613%,当年实现劳务收入约11.7亿元。XX年年投入1,848万元,其中劳动力市场建设费18万元,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费用1,830万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2,018人,输出劳务人员313,510人次,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36,600人的856%,当年实现劳务收入约14.7亿元。

  (四)失业保险有效发挥了保生活、促就业的作用

  全省失业保险制度在巩固中不断发展,统筹级次提高,实现了“地级统筹,省级调剂,财政补贴”的管理方式,失业保险基金稳步增长,有效发挥了保生活、促就业的作用。到XX年底,全省参保人数回升达到189.2万人。5年间,全省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4.3亿元,与“九五”相比增收15.2亿元,增长166%;基金支出18.4亿元,与“九五”相比增加12.9亿元,增长232%;省级向9个州市调剂失业保险基金1.35亿元,与“九五”相比增加1.02亿元;救助失业人员达到32.6万人,与“九五”相比增加20.23万人,增长164%;帮助7.12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与“九五”相比增加2.96万人,增长71%。

  (五)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

  昆明市东川区是我省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东川的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大量劳动者失业,最高时登记失业率达40.2%。为有效促进东川区企业的转产经营和改善劳动者就业状况,XX年4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东川建立再就业特区,对东川再就业特区劳动就业提供许多优惠政策,为东川再就业特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我省其他类似的资源型城市成功探索出一条发展道路。

  XX年年末,东川区户籍总人口为3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万人,农业人口23.2万人;全区农业劳动力人数11万人,富余劳动力人数1.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5,100人。

  在实现就业方面,XX年年城乡就业人数17,938人(其中:在职就业农民工11,117人);在本地就业6,821人(其中:“两后生”826人,下岗失业人员4,836,大中专毕业生750人,技校毕业生409人)。XX年年毕业后实现就业的“两后生”361人,复退转业军人就业92人,劳务输出人数11,174人。

  在失业方面,XX年年新增城镇失业人员4,709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400人,“两后生”2400人,复转军人100人,其他人员1,809人;外地户口到东川就业489人。XX年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在再就业资金使用方面,自XX年东川再就业特区建立以来,中央、省、市三级共安排再就业资金1.14亿元。XX年年支出再就业资金2,054.15万元。截止XX年年末,累计结余再就业资金3,707万元。

  二、当前我省就业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但是也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还十分繁重,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一)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再就业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

  城乡就业需求的快速增长与社会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在人口不断增加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双重作用下,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更趋复杂。据劳动保障部门测算,我省有农村劳动力2,091万人,其中还有500万人需要在今后几年转移就业,加上每年有37万左右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以及100万省外常年入滇就业的外来人员,特别是仍在实施的企业改革和事业单位改制,导致由就业转失业的人数增加,全省每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居于16-17万人的高位上,我省gdp每增加一个点,仅能带动2.6万人就业,若经济增长保持9%的速度,我省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超过30万个。因此,就业压力非常大,就业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边疆、贫困省份,据“五普”资料显示,我省0—14岁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6.02%(全国平均为22.89%);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为20xx人(全国3611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为6563人(全国11146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21233人(全国33961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44768人(全国35701人);文盲率为11.39%(全国6.72%)。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4

  城市低保人口在我县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老弱病残,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极度贫困;二是家庭无主要劳动力,低收入,高支出;三是家庭有劳动力,但是无就业渠道,也没有自谋职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受教育程度低、职业技能差、就业率极低。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从xx年实施城市低保以来,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最低保障。但是我认为,长期给予他们低保,不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就没有实现以人为本,没有很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在,如何处理好城市低保人口的就业问题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促进就业是低保人口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县有城市低保人口8169人,占全县城镇人口的13%;人均月补助标准78元,在XX市处于第6位,年支出城市低保金850万元,居全市第1位。呈现出人多、面广、标准低、支出量大是我县城市低保的特点。

  如此规模的城市低保保障了全县绝大多数困难居民的生活,对于全县社会稳定起到明显的保障作用,从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实际。但从当前低保工作开展的情况看,存在部份人依赖低保金、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现象;存在低保金养懒人现象,有些人年轻力壮,领取低保金不做事;存在低保金养闲人现象,有些人成天在茶馆喝茶打牌,靠低保金过日子。这些问题的出现,从主观上看,是低保人口自身素质不高,几乎不具备劳动技能,就业困难;从客观上讲,当前的低保政策中缺少鼓励低保人口就业的内容,在劳务开发和促进就业工作中对这个群体的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低保人口的发展问题,以保障促进发展,以发展落实保障。要在分析低保工作时,正确认识目前低保政策存在的弊端,我们不能让低保的面越扩越大、低保人口越来越多。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来思考:如果今年全县低保的需求量为9000人,明年增加为1xx人,难道能够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好了吗?应该说明我们的发展工作没有做好,群众的增收问题没有解决好。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加大劳务开发工作力度,促进就业,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在发展的同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才是正确的发展思路。

  二、促进城镇低保人口就业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我县城市低保人口中有劳动力1023人,有就业需求的878人,占86%,这说明大部分都有就业意愿,但为何没有就业?如果不考虑主观的因素,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低保政策中关于居民收入计算的方式,客观上抑制了低保人口就业的积极性。在目前的低保政策中,低保标准为150元/人、月,也就是说人均月收入达到150元的家庭不能享受低保。对于收入的计算,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没有说明是净收入还是总收入,所以目前在计算居民家庭收入时都按总收入计算,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四口之家有一人外出务工,月薪600元,那该户的低保按政策应予以取消,而实际上600元,只够一人的在外面的基本生活支出,这一人外出务工反而让一家人的生活失去了最低生活保障。所以当低保人口要选择外出务工时,他就得反复权衡,患得患失。

  2、县内就业岗位有限,外出务工面临的困难多,让城市低保政策成为低保人口手中的“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由于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企业规模小,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县内的规模企业,郎酒集团、烟草公司等目前都没有太多的就业岗位,新兴的一些煤矿企业,技术要求又比较高,大部份城镇居民又不愿从事采掘工作。所以县内就业的可能性比较小。

  由于县外企业在招用工上的不规范,服务保障政策滞后,外出务工又面临劳动强度大、合同纠纷频繁、工资拖欠等诸多困难。多数低保人员对外出务工前景不看好。

  另外低保人口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都不高,出去后工资也不高。这些原因就让低保人口常在领低保金和就业之间徘徊。

  3、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不健全,就业就等同于失去社会保障。全县目前已有的政策措施是体现了各个部门促进就业的良好愿望,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执行为外出务工的低保对象报销车费的政策就是例子,但各个部门所执行的政策没有整合,一些没有促进就业任务的部门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保障作用在促进就业工作中没有得以体现。

  如民政局没有促进就业的工作任务,但承担了社会保障工作任务。如何整合这些政策资源,形成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一方面要制约具备就业条件而不就业的低保人员,另一方面又要激励积极就业的低保对象。

  三、创新思维,扎实工作,促进城市低保人口就业。

  1、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城市低保人口的就业机率。

  按照全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培训工作的统一安排,认真按劳动力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培训专业,调查结果显示:全县有就业需求的低保1023人口中,有人希望接受电动缝纫培训,人希望接受电子装配培训,人希望接受车、焊钳工培训,人希望接受计算机操作与维修培训,人希望接受物业管理培训,人希望接受餐饮服务培训,另外还有人希望接受保安、创业规划、煤炭采掘等专业培训。要根据个人意愿,作好规划,利用好劳务培训费和下岗失业人员培训费,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组织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培训班,确保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低保人口的发展问题,以保障促进发展,以发展落实保障。要在分析低保工作时,正确认识目前低保政策存在的弊端,我们不能让低保的面越扩越大、低保人口越来越多。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来思考:如果今年全县低保的需求量为9000人,明年增加为1xx人,难道能够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好了吗?应该说明我们的发展工作没有做好,群众的.增收问题没有解决好。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加大劳务开发工作力度,促进就业,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在发展的同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才是正确的发展思路。

  四、促进城镇低保人口就业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我县城市低保人口中有劳动力1023人,有就业需求的878人,占86%,这说明大部分都有就业意愿,但为何没有就业?如果不考虑主观的因素,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低保政策中关于居民收入计算的方式,客观上抑制了低保人口就业的积极性。在目前的低保政策中,低保标准为150元/人、月,也就是说人均月收入达到150元的家庭不能享受低保。对于收入的计算,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没有说明是净收入还是总收入,所以目前在计算居民家庭收入时都按总收入计算,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四口之家有一人外出务工,月薪600元,那该户的低保按政策应予以取消,而实际上600元,只够一人的在外面的基本生活支出,这一人外出务工反而让一家人的生活失去了最低生活保障。所以当低保人口要选择外出务工时,他就得反复权衡,患得患失。

  2、县内就业岗位有限,外出务工面临的困难多,让城市低保政策成为低保人口手中的“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由于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企业规模小,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县内的规模企业,郎酒集团、烟草公司等目前都没有太多的就业岗位,新兴的一些煤矿企业,技术要求又比较高,大部份城镇居民又不愿从事采掘工作。所以县内就业的可能性比较小。

  由于县外企业在招用工上的不规范,服务保障政策滞后,外出务工又面临劳动强度大、合同纠纷频繁、工资拖欠等诸多困难。多数低保人员对外出务工前景不看好。另外低保人口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都不高,出去后工资也不高。这些原因就让低保人口常在领低保金和就业之间徘徊。

  3、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不健全,就业就等同于失去社会保障。全县目前已有的政策措施是体现了各个部门促进就业的良好愿望,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执行为外出务工的低保对象报销车费的政策就是例子,但各个部门所执行的政策没有整合,一些没有促进就业任务的部门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保障作用在促进就业工作中没有得以体现。

  如民政局没有促进就业的工作任务,但承担了社会保障工作任务。如何整合这些政策资源,形成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一方面要制约具备就业条件而不就业的低保人员,另一方面又要激励积极就业的低保对象。

  五、创新思维,扎实工作,促进城市低保人口就业。

  1、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城市低保人口的就业机率。

  按照全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培训工作的统一安排,认真按劳动力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培训专业,调查结果显示:全县有就业需求的低保1023人口中,有人希望接受电动缝纫培训,人希望接受电子装配培训,人希望接受车、焊钳工培训,人希望接受计算机操作与维修培训,人希望接受物业管理培训,人希望接受餐饮服务培训,另外还有

  人希望接受保安、创业规划、煤炭采掘等专业培训。要根据个人意愿,作好规划,利用好劳务培训费和下岗失业人员培训费,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组织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培训班,确保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严格管理培训经费和培训补贴,要将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挂钩、与输出比例挂钩。对于组织培训后仍然多数参培人员不能从事基本操作工作或者输出比率低于60%的要进行责任倒查。对于培训效果明显,输出比例超过95%的要进行奖励。

  2、加大劳务开发力度,拓宽城市低保人口的就业渠道。

  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促进就业。组织专门的队伍深入到国有、集体、私营企业开展用工需求调查,召开企业用工需求座谈会,充分了解各类企业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和用工情况。充分利用税收优惠和收费减免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商贸、服务型、加工型企业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广泛吸纳城市低保人口就业。

  加快社区建设步伐,扶持社区企业发展,探索社区企业由社区居民共同投资入股的模式,鼓励并优先让城市低保人口参股经营。对于投资有困难的家庭,可以协调信贷部门发放小额贷款予以扶持。

  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应采用发放小额贷款、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等方式予以扶持。在规划城市建设、建立和新办贸易市场时,可安排不低于20%的摊位,按成本价租售给城市低保对象。

  3、加大维权工作力度,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

  实施好培训、输出、服务、维权、管理一体化工程,着力提高劳务开发的质量和效益,有效的促进城市低保人口就业。

  劳务开发部门、工会、司法、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认真履行职责,共同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劳务办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建立与用工地相关职能部门、企业、法律服务机构的综合协调、联动维权服务新机制。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要建立劳务工作站,定期对输出的人员进行回访,切实维护外出低保人员的合法权益。从而实现城市低保对象出得去、稳得住,实现外出就业的良性循环,用不断有人成功的实例教育和引导低保人口自力更生、自强自立。

  要通过服务与维权,避免外出务工瞎折腾情况的出现,如果是出去的低保对象一月两月就干不下去了,那他不仅挣不到钱,反而会增加家庭负担,加剧贫困程度。

  4、加大科学管理城市低保的力度,解决城市低保人口就业的后顾之忧。

  首先是要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全县低保人口的基本情况,尤其要掌握其中劳动力的情况,建立制约机制。对已享受城市低保或正在申请城市低保男48岁以下、女38岁以下有就业能力的人员,必须在本人所在社区或乡镇劳务办进行求职登记,如果两次以上不接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就业岗位,可停发其城市低保金或不受理其城市低保申请。

  其次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参加就业培训并积极就业的可适当放宽低保政策,让低保成为其就业和发展的有力保障,对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其原享受的城市低保待遇延续6个月,对月收入在800元以上的其原享受的城市低保待遇减半发放6个月。

  第三是要建立低保人口就业档案,掌握其就业的基本信息,对于就业失败的,要放宽低保申请条件,简化审批程序,做到出得去进得来,让低保对象在就业时无后顾之忧。

  5、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建立促进城市低保人口就业的长效机制。

  要进一步调查全县低保群体的生存状况,关注和研究他们的发展问题,探索和实践帮助他们脱困致富的工作思路,建立促进他们就业的长效机制。

  促进城市低保人口就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县政府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建立促进就业专项基金,专门用于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就业问题,可以解决城市低保人口外出务工的路费补助、医疗补助、维权服务等。

  整合政策资源,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激励和制约机制,激励与制约并重,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城市低保群体的就业观念,用制度促进和保障城市低保群体的就业。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5

  XX区共有街道(乡、园、局)、社区、村妇联组织92个,区直战线妇委会10个,各类企业妇代会组织(女职工委员会)52个,团体协会组织3个。有街乡社区妇联执委和村妇代会委员639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妇联的具体指导下,我区妇联紧紧围绕全区“三先”(全省率先、中部领先、全国争先)的战略目标和“共促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生活”的总体要求,积极搭建就业平台,优化创业氛围,深化“巾帼文明示范岗”建设,开展教育培训等方式全力促进全区女性创业就业工作。由于工作突出,xx年9月份,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一、女性创业就业取得的成效

  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社会支柱和重要帮手,在金融危机中发挥工作优势和积极作用,按照区委和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妇女创业就业实际,找准定位,积极作为,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妇女创业就业的突出问题,切实履行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职责,我区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有了新的发展进步。

  (一)围绕全区妇女就业问题,搭建就业平台

  通过 “暖春行动——春风送百岗、丽人暖真情”活动,联合湖南其它十几家知名企业为失业女性创造了500个工作岗位,长沙丽人医院率先为100个失业女性创造了工作岗位,并按照其特长优先安排下岗职工就业岗位22个,大学毕业生16人。府后街劳动和社会保障站推行“3帮1”结对包保帮扶,为每一户零就业家庭发放“零就业家庭爱心联系卡”,为其推荐就业岗位和提供政策咨询;开展“谁先就业,谁先脱贫”就业评比,正面激励积极就业者。区妇联大力开展就业服务,组织女性人才、单亲母亲、下岗失业妇女、失地女农民等专场招聘会,帮助辖区内广大女性朋友们找到适合的岗位。联合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司法局、区工商局在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启动女性专场招聘会。现场还设置了妇女维权、就业指导、法律服务、工商手续等4个咨询台, 40多家用工企业,为各类求职者提供了100多个工种、xx 多个就业岗位,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xx余份,并定于每周二、四持续举办招聘会。为了解决姐妹们的困难,区妇联家政通过家政培训实现了1600名妇女转移就业,服务千家万户,成为全区有就业愿望女性零门槛就业的孵化器。积极与湖南生物机电学院都市花乡班联手,成功连接了政府、高校、企业、社区、家庭五级平台,实现培训、提质、就业联动,加大妇女就业创业定单式培训帮助转移就业。这一成功经验被今日女报以“定单班,让高校成为企业人才基地—XX市XX区创新创业就业生态链”为题进行了整版报道。

  (二)围绕全区创业富民精神,优化创业氛围

  通过政府组织、社会响应的方式,开展“女性创业论坛”活动,积极为女性提供丰富的成功创业的经验。成立XX区女性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召开女性就业专场招聘会,联合创业办在全区征集优秀女性创业项目,并召开创新.行动—我的创业方案暨优秀女性创业项目评审会,评选表彰11个优秀创业女性项目。搭建展示平台,评比表彰“巾帼创业十杰”,区妇联牵头,组织了新芙蓉新女性演讲报告会、成功举办了XX区女性创业讲坛,成功创业女性论坛、成就与梦想—我的创业故事会,评选推荐创业女性典型(推荐省市成功创业女性、评选区级创业之家20户、评选表彰巾帼创业十杰)。组建创业女性巡回报告团,开展创业十杰首场报告会,邀请韩国女企业家、韩国湖南大学创立者李花城,湖南派意特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学军等中外优秀男女企业家为与会人员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为想创业和正在创业的女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联合劳动局,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为女性创业提供政策优惠。鼓励农村妇女自主创业,将火炬村陈新华、合平村李爱云、月桂社区刘建辉、人民新村李晓丽创业事迹在全区推广,带动城乡女性创业。

  (三)围绕全区经济发展形势,深化“巾帼文明示范岗”建设

  全区现有区级以上巾帼文明岗120个(其中国家级岗3个、省级岗2个、市级岗34个),“三八红旗手”90名,巾帼创新业十佳60人,巾帼建功、双学双比先进个人550名。召开全区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现场推进会。积极搭建城乡联动的服务平台,强化项目支持、技能培训、职业指导、资金援助和就业扶持。引导全区的广大妇女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聪明才智,着力打造妇联统筹城乡妇女发展的响亮品牌。东岸乡举行“巾帼示范村”创建动员会暨女性素质大课堂的活动现场上,东岸乡积极进行巾帼示范村创建,区妇联牵头组织了市级“巾帼文明岗”——市住房公积金中心与东屯村进行岗村结对,并在大会上签定了结对协议。XX区妇联组织了全区200名巾帼志愿者进行公共交通安全的宣传和文明劝导,激发辖区内巾帼志愿者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精神,提升女性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感。

  (四)围绕全区妇女素质问题,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注重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积极与区委组织部共同做好妇女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妇女培训工作,根据不同妇女群体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实施“妇女素质教育工程”。千方百计整合社会资源,争取劳动、农林水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将妇女教育培训纳入“劳动力就业计划”和“阳光工程”,在妇女群众中广泛开展灵活多样、卓有实效的培训活动,帮助广大妇女提升素质,增强本领。

  二、女性创业就业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女性创业就业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创业环境仍需优化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由于市场竞争尚不规范,一些影响发展环境的人和事还偶有发生,无序竞争、经营缺乏诚信、道德失范等现象还存在,一些女企业家“花钱买经验教训”的风险成本还普遍存在。政府在女性创业上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但是资金筹措、技术升级等仍制约企业发展,女性创业仍需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社会认可度仍需提高

  在传统观念影响下,许多男人宁要“贱内”而不喜欢“女强人”,使许多女性在事业中不思进取,缺乏现代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技能。女大学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言论甚嚣尘上。创业女性肩负着事业家庭双重担子,创业成功需要付出比男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大的牺牲,而传统观念给女性创业带来压力和困难,支持女企业家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遗留下来的人们对女性的隐性歧视仍需解决。

  (三)女性素质仍需加强

  女性创业就业相对集中于批零贸易、餐饮、加工制造和社会服务,创业女性依靠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和传统经验完成了原始积累,与当今市场的瞬息万变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更有一些女性,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特别是年龄大、文化低、没有技能的妇女面临就业困难。需要政府服务妇女,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妇女素质,提升女性创业就业的发展空间。

  三、推动妇女创业就业的对策

  第一在教育妇女上下功夫。妇女教育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今后的妇女工作中加大妇女教育培训的力度,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和宣传活动,挖掘、树立、宣传典型,开设女子礼仪培训班、贤惠厨娘培训班、女性素质综合培训等课程,着重培养适应新时期新社会的新型妇女人才,为我区“和谐芙蓉”的构建贡献力量,全力推动我区妇女事业发展进步。

  第二在服务妇女上下功夫。妇女就业创业困难仍然存在,贫困妇女、单亲母亲创业难。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对妇女创业的扶持,重点推进单亲贫困母亲创业就业力度。联系各企业公司针对女性开展不同形式的招聘会,提供尽量多适合女性的就业岗位,为广大失业、待业妇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断扩大同各阶层和各界别妇女的联系,增进与国外妇女组织的交流交往,吸取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工作经验。

  第三在维护权益上下功夫。加大帮扶救助工作力度,努力实现从他助到自助的转变,实现贫困妇女自身的发展,为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贯彻实施妇女儿童“两法”、“两纲”,充分发挥妇儿工委协调推动妇女工作的优势,积极推动政府进一步加大解决妇女发展中重点难点问题的力度,力争在重点领域、重点指标上有新的突破。切实增强维权工作的实效性,完善妇联纵向及横向维权工作网络,利用信访接待、维权热线,切实为权益受到侵害的妇女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帮助。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6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部署,积极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保障妇女就业权利,进一步发挥广大妇女在参与广东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省妇联、省人社厅联合开展我省妇女创业就业情况专题调研。5月10日至11日,省妇联副主席许红带领第一调研组到我市调研。副市长崔爽出席调研座谈会。

  莅茂期间,调研组实地考察化州、电白等地企业,了解妇女创业就业现状及各地劳动力市场建设、妇女创业就业服务等情况,并召开座谈会,与我市各有关部门人员及妇女代表座谈,同时发放调查问卷。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去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妇女3.19万人,新增转移就业女性劳动力3万多人;实现转移女性劳动力技能培训1.35万人,约占总数的45%。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项目是我市的品牌项目,至今,共争取各级财政贴息资金1680万元,累计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179亿元。直接扶持4221名妇女顺利发展生产,间接带动近5万名群众就业增收。项目贷款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调研组对我市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就下阶段工作,调研组强调要进一步宣传好妇女创业就业优惠政策,提高广大妇女对政策知晓率,引导她们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妇女创业就业能力;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形成工作推动力,共同推进妇女就业创业工作。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7

  为全面了解我县近年来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情况,掌握我县女性就业、创业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利于女性就业创业的建议措施,促进我县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日前,__县妇联深入县人社局和部分乡镇,通过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县妇女就业创业状况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我县总人口39.77万人,其中女性19.22万人,占总人口的48.3%;20xx年以来,县妇联系统参与举办女性创业培训班22期,指导帮助810人妇女实现了成功创业、二次创业;举办城镇下岗女职工、待业女青年、女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班24期,培训学员1860多人,1300多名妇女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一)加强宣传引导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要大力宣传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妇女创业就业典型,及时引导广大妇女转变创业就业观念,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引导妇女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与实施有利于妇女创业就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使我县的妇女创业就业决策更具科学性、工作更具针对性。

  (二)加强培训引导力度,提升女性综合素质。

  建议有关部门,依托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和不同层次女性创业就业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为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失业女性提供就业技能培训,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根据妇女的文化层次、技能水平,不定期、分层次举办技能培训班,帮助失业妇女尽快掌握一技之长。开办女性创业培训班。为女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女性提供syb创业培训班,学习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妇联牵头,社会参与、妇女受益的创业培训格局。

  (三)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拓宽创业就业渠道。

  要统筹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把促进妇女创业就业与提高妇女素质结合起来,把帮助贫困妇女转移就业与提高她们的发展能力结合起来,把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与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结合起来,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妇联组织要加强城乡间妇女就业工作信息的交流,通过项目合作和对口援助等方式,开展劳务协作、维权服务、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争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发展信息,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同时收集、推介一批适合妇女创业的项目,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帮助失业妇女创业就业。

  (四)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促进女性创业就业。

  一是要通过简化女性创业担保贷款手续和程序、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女性创业人员,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开辟女性创业信贷担保绿色通道等形式给创业女性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通过设立女性创业发展基金、小额贷款利息补助等方式,给创业女性提供资金支持。三是通过加强银企对接,建立女企业家融资恳谈等机制,有方向、有目的地扶持女企业家做大做强。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8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据大王镇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已成为近几年大王镇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而这种“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途径来完成。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大王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

  (一)全镇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大王镇辖 27 个行政村,151个村民小组,20xx年全镇共有人口34300余人(其中农村人口为33000余人,城镇居民为1300余人),耕地面积32300多亩。全镇18—55周岁的劳动力为16600余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48.3%;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4.85%,女劳动力占45.15%;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69.71%,第二产业占10.76%,第三产业占19.53%;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7.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37%,高、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2.3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39%。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镇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随着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全镇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在辖区内就业的420人,占已转移就业总数7.3%;在镇外县内就业的785人,占已转移就业总数13.7%;在县外省内就业2830人,占已转移就业总数49.4%。在外省就业人数达到1685人,占劳动转移总数的29.4%,其中在广东沿海、浙江、江苏等省务工的较多,分别占到转移总数的18.4%、

  5.7%和5.3%。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是以劳务输出的形式向镇外转移,预计这种转移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县外省内。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大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

  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有74.6%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家政、餐饮业、电子装配等工作。也有些举家外出承包田地种植蔬菜、养猪等,但为数不多。其他主要从事各种服务行业。

  3、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明显增加。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1)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2)我省很多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建筑工地及公路建设工地均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3)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镇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

  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

  三、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根据以上情况加以分析不难看出:今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如不及时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得满意的收入已是越来越难。要想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总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必须积极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镇社会事务服务所已初步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行各行各业、多方位的技术培训。据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占62.27%以上,多数务工成员只能从事普通体力劳动,有技术、特长的只占10%左右。针对这一情况,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技术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对务工成员进行多方位的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据调查:我县就业局相继开设了电脑、家政、机械加工、养殖等专业,我社保所相继为农民工发放就业(创业)培训券500余份。通过培训,使他们一经转移就能上岗,在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既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又增加了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四、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果,促进大王镇域经济发展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还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搞活全镇经济。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把门外的钱抓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劳务输出,把外面的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学成回乡,积极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全镇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迈出了新的一步。

  1、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宽裕的流动资金,而且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如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及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则增长较缓。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了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经。

  2、劳动力转移带动全镇民营经济的发展。全镇外出务工人员在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中姣姣者学到了过硬的技术,赚到了大把的票子。为此,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办企业。如减免有关税款和相关的行政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小城镇建设。

  3、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全镇小城镇建设的进程。由于广州、深圳等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其工资、待遇与内地收入越来越接近,且工作时间长,路程远,开销大。再加上近年来全镇恰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二级公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9

  为有效解决女性就业创业新中遇到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工作。__县妇联深入县人社局和部分企业、乡镇,通过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县妇女就业创业状况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__县位于位于__省西南部,__中上游,__市东北部,全县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辖25个镇、办、乡、场,808个行政村、79个社区。据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县总人口106.56万,其中女性人口51.22万,占48.07%;成年至退休年龄段女性人数为30.12万,占58.8%。全县就业人员总数为55.33万,其中女性25.05万,妇女就业率为45.27%;全县妇女自主创业人数有7500余人,主要从事服务、餐饮、美容美发、种养殖、纺织等行业。20xx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880人,其中妇女失业人数为1860人,占47.9%;农村剩余劳动力6.61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人数3.18万,占48.11%。

  20xx-20xx年,全县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总额为16602万元,其中妇女获贷金额为6749万元,妇女获贷金额所占比例为40.65%;全县获贷总人数为2873人,其中妇女获贷人数为1005人,妇女获贷人数所占比例为34.98%。小额担保贷款助推妇女创业人数为1005人,带动妇女就业人数为2896人。妇女贷款回收金额为4616万元,妇女贷款回收比率为100%。新增应付贴息金额为1278.54万元,实际支付贴息金额1179.32万元,应付未付贴息金额162.16万元,担保资金规模为3200万元。

  近几年来,在上级妇联的正确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妇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通过抓宣传、抓培训、抓服务等有效形式,积极做好妇女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一是就业观念落后。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影响,本地无业妇女承担着家中的大部分家务,习惯了自由支配劳动时间,不能适应快节奏的工作流程和严格执行的作息时间以及规章制度,在择业时挑挑拣拣。二是依赖思想重。很多妇女安于现状,不愿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主动发掘就业机会,一味被动的等工作机会出现、等政府把工作机会送上门。三是就业能力偏低。无业待业妇女普遍知识水平偏低,缺乏专业技能,没有一技之长,学习能力比较弱,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四是创业愿望不强。许多妇女生活安逸,衣食无忧,又怕苦怕累,无创业愿望。同时受创业知识、技能、管理经验、资金、项目、信息因素的影响,使得她们不敢贸然创业。

  一是强化宣传舆论,激发妇女就业创业内在动力。针对部分妇女就业积极性不高,存在抵触情绪。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工作,积极培育创业就业文化,宣扬妇女劳动的传统美德,营造妇女创业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大力宣传关于推动自主创业、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调动广大妇女创业就业的积极性。并通过典型引路,让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典型事迹不断影响和带动更多妇女就业创业。帮助不愿意就业的妇女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就业;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妇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转变“大钱赚不到,小钱不愿赚”的想法,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实现多途径就业。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妇女创业就业能力。要充分利用公共培训资源,根据市场的需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就业需求和不同类型的妇女群体,积极开展适合女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妇女就业技能和就业层次。要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妇女树立创业观念,掌握创业本领,利用创业优惠政策,壮大创业实力,实现创业理想,推动更多妇女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

  三是强化服务管理,提高妇女就业创业水平。进一步加强妇女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妇女就业工作落到实处。让广大妇女真正得到实惠。通过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创业服务创业培训及服务等政策的落实,为妇女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和帮助更多的妇女自主创业。

  就业创业是民生之本,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民生工程。因势利导,扎实推进妇女创业就业工作,为推动__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0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帮助下,**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完成了市、县下达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各项目标任务。针对就业再就业目前所面临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我局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深入

  到企业调查走访,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稳定生产,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对就业再就业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3月份,全县提供就业岗位495个,其中:开发公益性岗位44个;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1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90人。城镇失业人员755人,城镇新增长劳动力 41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劳务转移输出1432人(有序转移输出265人),培训失业人员200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635人。

  二、经验和做法

  促进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抓好促进就业工作,实现劳动保障工作更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采取以下四方面的工作措施:

  强化政府责任,促进就业稳定。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积极效应,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点建设项目时,把增加就业岗位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作为一项基本要求统筹兼顾。采取多种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广开就业门路。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稳定就业形势,保持社会稳定,目前我县已在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规模性失业,采取了预防、调节和控制的措施。

  支持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保企业就是保就业,通过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帮助企业的各项行政、金融、经济的政策和法规,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生产。积极采取各种优惠和扶助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创新主动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根据实际采取在岗培训、轮岗轮休、协商薪酬等措施,尽最大努力不裁员或少裁员,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努力。

  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发展。最近一段时间,国家、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重大政策措施,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市政府研究出台《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根据这一文件,我们正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共同推进、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创业服务,用好创业资金,大力扶持和鼓励有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复转军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援助。当前,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就业压力最大,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对象。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多渠道实现就业;通过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帮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通过落实企业减负稳岗、扩大内需、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一对一”帮扶、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

  三、存在问题

  一是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是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增多。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新成长劳动力、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另一方面是就业困难群体增多。由于就业空间的挤压,就业供求趋紧,导致“4050”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有的企业开工不足、增速下滑,特别是部分资源型企业已经达到半停产状态,企业发展的潜在风险都可能造成就业能力回落、缴纳社会保险费能力弱化等新问题。

  三是由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企业用工需求的减少,职工待岗歇业现象的逐步增多,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加,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上升,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四、下步打算

  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局势稳定。把就业工作作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依靠县委、政府,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培训提升就业、服务方便就业五个方面,加大就业工作力度。到年末,努力实现全县开发就业岗位20xx个(城镇新增就业1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50人、特殊困难群体就业200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5000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0xx人。

  发展促进就业。结合县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发挥重大项目的就业拉动作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通过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拉动就业。

  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各类创业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为创业人员解决启动资金、降低创业成本,实现成功创业创造良好条件。重点扶持250名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复转军人和其他有创业能力的个人自主创业,带动600人就业。

  政策稳定就业。强化“零就业”家庭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4050人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人员、完全失去土地未就业的生活困难人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他们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做好农民工的就业工作,通过落实企业减负稳岗措施,稳定一批农民工就业;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支持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人员,通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和提供服务、援助,多渠道多形式实现就业再就业。

  培训提升就业。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运用培训补贴政策,扩大培训规模,延长培训时间,提高培训效率,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农民工和退役士兵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为新增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促进其就业。

  服务方便就业。组织开展“春暖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等系列活动。规范劳动力市场,把就业服务延伸到乡镇。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保障求职者合法权益。强化服务功能,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失业登记和预警预报工作。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1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__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打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为更好的掌握农民工基本情况,探究“求职难”、“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深入广大农村和劳务市场,采取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就如何科学合理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一些浅显思考。

  截至20xx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55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22.8亿元,净收入14.72亿元。各类培训机构共组织开展电焊工、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4994人次,大大提高了转移就业水平。创新输出模式,抓住“两站”移民建设等大项目、大工程建设契机,开辟多形式的务工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19187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把开展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作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20xx年,全县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475人2375万元,带动就业712人;全县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00人2500万元,带动就业750人。

  (一)抓培训,培养就业新技能。

  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技能的意愿非常强烈,极其渴望学有一门技能,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技术水平。

  一是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城乡界限,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组织部门要切实发挥党管人才“牵头抓总”的作用,联合人社、教育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

  二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优势,要优化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用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定向培训人才。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因需施教,开展校企结合、定单培训、招标培训,利用岁末年初等农闲季节,集中开展建筑、缝纫、烹饪、电焊工、电工、餐饮服务、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等多种内容的培训。农民工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技能,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内容要紧扣市场需求,紧扣农民工的打工需要,让农民工普遍感觉“用得上”、“没白学”,发挥培训的应有效果。

  三是聘请各行业专家、各工种技术能手授课,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的高素质、高技能培训队伍,确保农民工学到新技术、新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技术示范、技术人员包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让农民工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掌握1-2门实用技术,努力把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新型农民,促进其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同时,应注重培训质量,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使农民工看到培训的作用,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是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政府出资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由“政府买单”的免费培训制度落实到位。

  (二)建平台,开辟就业新渠道

  一是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人才信息库,登记农村劳动力的有关情况,盘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底子。

  二是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整合新闻网、电视台、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实现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网”,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

  三是不断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等提供服务。

  四是建立准确高效的用工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市场服务大厅、城市电子屏、互联网、大众媒体、电视台、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真实准确快捷的用工信息,减少农民工无序流动,提升农民工求职效率和企业招聘效率。

  (三)重宣传,树立就业新观念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提高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根本措施,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问题。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民走出家门外出务工。

  二是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活动为契机,广泛搜集各类用工信息,以各种形式召开农民工专场对接会,为农民搭建就业平台,让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

  三是落实好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努力扩大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社会影响,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引导他们更新就业观念,变“政府要我就业”为“我要就业”,为扩大就业与再就业、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建体系,打造就业新服务

  一是改革多头管理的就业管理体制,把就业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农民工就业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实施,集中使用就业扶持经费。健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工会、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配合、协助,消除部门利益之争,建立统一的组织体系,实现三级联网,直通村庄,统一标准,增强服务能力。

  二是在政务服务大厅开办农民工对口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把分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机构和设施,集中办公,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效率、方便群众。

  三是打造良好的“硬”环境,大力帮助解决农民工在就医、就学、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予农民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让农村劳动力享受到最新、最全的就业服务。

  (五)强保障,建立就业新局面

  一是对组织转移输出把好三关,即用工信息关、送人关和跟踪服务关。由政府宏观调控,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对外地劳务市场及用工单位的性质、规模、实力,特别是劳资报酬、劳动安全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统一组织,统一输出,到达用人单位后办理好交接手续,并对其转移情况进行跟踪询查服务,尽量达到用工企业、劳动者、家庭三满意。

  二是努力清理农民工工资拖欠,建立企业欠薪保障金制度,在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规定的同时,明确用工单位必须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责令支付工资及赔偿金,并对拖欠工资的用工单位给以重罚,不让农民工流汗流血再流泪。

  三是建立农民工维权组织,切实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保护农民工利益,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信心,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不受侵犯。四是加大农民工补贴、扶持、奖励政策力度,建立公平的就业援助制度。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鼓励农民工自谋职业或回乡创业,减免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困难就业援助范围、残疾就业援助范围、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范围,免费提供就业岗位及生活救助等援助。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2

  为进一步掌握城乡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的动态情况、了解他们的就业状况、转移就业培训的实际效果,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和提高,真正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最近,我中心深入部分镇、社区、企业、园区、葡萄种植基地、移民村、培训学校,就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我们利用2天时间,先后有针对性的走访了4个镇( 青镇、陈袁滩镇、叶盛镇、裕民街道办);2家工业企业(青铜峡金昱元化工公司、杭萧轴承制造公司);2家创业企业(新大众农机制造公司、兴豆源豆制品公司);3家餐饮服务企业(青铜峡宾馆、龙海宾馆、骑龙火锅店);2家葡萄酒基地(玺天龙葡萄基地、御马葡萄基地);2个移民村(同兴村、同进村);1个社区(南苑社区);1个培训学校(鑫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通过实地调查,详细了解了具体情况。

  (一)劳动力的人员构成状况:经调查,目前劳动力主要有6类人群构成 ,即:企业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复员退役军人、应届、往届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毕业未就业的大中专、本科专业的学生、失地农民、残疾人。

  (二)文化结构状况:经调查后预测,在城乡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15左右%,初中文化程度占55%左右,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5%左右。以上数字说明,我市城乡劳动力中,高中以下较低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三)技能培训状况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劳动力技术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劳动力通过正规培训和其他培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劳动力总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且培训层次较低。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市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能力培训的城乡各类劳动力约占全市总劳动力的75%左右。人社部门专业培训占城乡劳动力培训总人数的65%左右,农业口各部门、扶贫办、妇联、工会、团委等相关部门通过以会代训、现场会、科技三下乡等形式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5%左右。培训专业涉及中式烹饪、计算机操作、手工制作、家政服务、餐饮服务、汽车维修、果树工、家蓄饲养、电焊工、木工、瓦工、钢筋工、抹灰工、育婴员等专业。以上数字说明,我市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逐年在提升,参与培训人员的积极性也在提高,持证上岗的意识在增强。

  (四)劳动力就业状况:从就业方式和行业来看,一是自己到用工单位联系参加应聘的人员。一般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的应届、往届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较多,其次是一些年龄在30至40岁就业困难人员(文化低,无技能),主要从事餐饮、KTV、酒吧等娱乐场所的服务工作;二是被征地的失地农民,通过应聘进入园区企业工作的人员。一般年龄在25至40岁以下,具有初高中文化,都集中在我市嘉宝园区的企业打工,主要从事清真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轴承加工、太阳能产品制作、包装箱制作、粮油加工、物流配送等企业;三是通过劳务中介、输出等方式组织外出打工人员。一般年龄在30至60岁之间,初中文化及以下的人员,多从事环卫、绿化、保安、保洁、建筑、公益性岗位等行业;四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人员。一般年龄在25至45岁有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能力的自主创业人员,他们(她们)从事商品批发零售、家电维修、餐饮服务、家俬建材、广告制作、家政服务、服装零售、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个体经营项目;还有一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搞起了农家乐、家蓄饲养、蔬菜种植等致富项目;五是一些啃老簇。无就业愿望,依靠房屋出租、季节打短工作为生活来源人员。从上述情况看,18至25岁之间人员,就业率达到15%;25至45岁之间人员,就业率达到60%;45至55岁之间,就业率达到20%;55至60岁人员,就业率达到5%。

  (五)劳动力就业分析。从调查情况来看,城乡劳动力就业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就业渠道多元化。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失业、失地人员的增加,企业用工需求扩大,据预测,约36%有知识、有技术的年轻人走向企业,绝大多数城乡劳动力从业于二、三产业,其中,约有13%的人员从事批发零售业务,约14%的人员从事居民家庭服务行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约 8%的人员从事建筑业,约17%的人员从事交通运输业,约12%的人员从事住宿和餐饮服务业,从业趋势朝多元化发展。二是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在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 10 %,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 22%,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 43%,小学文化程度的约12%,文盲半文盲约占13%,呈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的文化素质格局。三是就地就近就业。其中从事二、三产业人员大部分集中在本市区域,在本市就业人员占总人数的 80%,体现了就业区域以本市为主的特点。

  (六)求职人员的培训意愿就业愿望及企业培训用工需求。调查显示,就业人员中大部分是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单一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村失地农民,还有一部分未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及少数复转军人。通过深入部分镇、社区及移民村开展实地调查,城镇求职人员的培训意愿分别是中式烹饪、工艺美术、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商品营业员、商务礼仪、计算机操作等技术专业培训;农村失地农民需要参加中式烹饪、装载机驾驶、电气焊、电工、瓦工、果树工等技术专业培训;城乡其他求职人员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分别是司机、保安、公岗、餐饮服务、电气焊工、家电修理工、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电脑维修、计算机操作员、普工等就业岗位。通过对宁夏金昱元化工有限公司、嘉宝工业园区新大众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宁夏杭萧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宁夏菲斯特轴承制造有限公司、青铜峡市兴豆缘清真豆制品有限公司、青铜峡宾馆、骑龙火锅店、宁夏御马国际葡萄酒公司、裕皇葡萄酒基地等部分企业进行了企业用工情况的走访调查,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合资企业,乃至一般企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招工难”问题。一是企业在普工招录方面,最看重的是年龄优势。近年来青铜峡市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一些城中村、城边村因为国家征用耕地而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失地农民,其中不乏青壮年,但这一部分劳动力,大多因手中有土地补偿款,宁可赋闲在家,也不愿从事有一定劳动强度的工作。大中专毕业生完全也可胜任这类工作,但大多因为普工工资较低,劳动强度较大,兼之自负具有一定的学历,所以大中专毕业生也多不情愿从事普工职业。二是在一些有一定技能专业需求的用工方面,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看似劳动技能并不低,但是由于所学专业不对口,很难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三是一些大中专毕业生被招录到企业后,因为需要一个培训、培养期,而在这一期间,工资待遇较低,部分大中专毕业生不愿等待,大多干上一两个月就另择它业。另外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就职,并没有从一而终的想法,大多都是抱有边做边看的心理,不愿和用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以方便自己随时离岗。同时,不愿企业为其办理各类社会保险,并要求将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金直接计入个人工资中。四是我市下岗职工年龄偏大,并且大多在劳动技能方面很难适应这些企业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五是部分企业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偏低,致使许多求职人员不愿进入该企业从业。同时也无法稳定现有的从业人员,导致这些企业就业人员流动性大,造成用工企业今天招工明天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六是部分企业工资待遇看似较高,但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又比较大,一些用工企业的做法甚至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所以也很难招到员工。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深入城乡基层开展调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陈旧,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分析其原因是一部分失业人员怕冒风险、怕吃苦受累,怕上当受骗等保守思想严重,就业观念狭隘,同时受年龄、文化程度、劳动技能等方面的限制,缺乏通过参加技能培训实现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信心和勇气。一部分失地农民自持手中有土地赔偿款,安于现状。部分民营企业虽有需求,但多为技术性工种,多数人员却是眼高手低,既缺乏技术特长,又无工作经验,但对自身有过高的期望,都想到条件优越体面的单位工作,认为这才是就业,对参加技能培训抱消极态度。

  (二)技能培训方式简单,培训层次低,专业设置不能满足需求。其原因是城乡劳动者中既有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 也有“4045”人员,他们在文化基础、技能水平、接受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就业培训采取单一、简单的培训方式及标准,显然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人员组织难度较大,由于种种原因,参训人员不能按课程设置全程上完课。另外培训工作仅注重劳动技能的培训,满足失业人员的吃饭问题,忽视了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念的教育。

  (三)培训意识不强,培训效果差。近年来,自治区先后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为城乡劳动力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达到持证上岗、实现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但从培训督查情况来看培训效果较差,主要原因:一是参培学员意识较差,培训学校没有好的办法来约束管理学员,导致参学率不高。二是培训学员自由散漫,不守纪律,不服管理,有兴趣就学,没有兴趣就拍屁股走人,对国家实施的免费培训机会不珍惜,自己不花钱,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提不起精神,抱有看热闹混日子的思想。三是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含金量”。在农民工实际工作中起不到多大作用,有证无证一样干活,一样拿钱。

  (四)创业培训总量较少,电子商务培训滞后。受资金限制,目前我市创业培训的年培训量在350人以下,且IYB高端培训,难以大规模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区厅没有明确补助标准,地方财政无资金支持,受资金、场地的限制培训工作难以开展。

  三、对策建议

  针对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工作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创业就业意识教育,创新就业培训模式。围绕“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促发展”的目标,开展创业就业意识培训。以市职教中心、各民办培训机构为依托,以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群体为重点,广泛开展创业就业意识培训,力争做到参与创业就业意识培训面广,受众人数多。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创业就业专题讲座,邀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老师、专家教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士授课。通过开展创业意识培训,使广大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创业就业、全民创业的重要意义,激发全民创业的激情和活力。积极鼓励全市城乡居民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力宣传创业先进典型和动人事迹,扎实推进以下岗失业人员自强创业、返乡农民工回归创业、妇女群体巾帼创业、高校毕业生圆梦创业为主体的“四类”群体创业,积极树培各类创业典型,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紧密结合经济特色,突出重点岗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依托全市商旅服务的经济特色和岗位特点,围绕文化旅游、葡萄种植、餐饮服务等急需岗位,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开展就业培训,为商贸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培训工作要分层次有序推进,通过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便捷性,不仅注重劳动技能培训,同时积极注重开展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念的培训。要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一是实行联合订单培训。把技能培训与市场有效对接,联合本地企业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培训后的失地农民直接到企业就业,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二是实行联动培训。实行城乡联动、校企联动,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培训,实行“量身”培训。

  (三)以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抓手,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市就业服务机构强化与嘉宝工业园区、新材料基地的协调配合,加强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与求职人员的劳务对接服务工作。就业部门一方面深入辖区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单位开展用工调查,摸清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用工需求,另一方面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城乡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愿望进行调查摸底,掌握他们的就业需求和工作意愿,为工业园区用工企业与求职者就业对接牵线搭桥。其次是按照辖区企业单位的培训愿望和用工需求,组织企业新增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四)建议政府加大对创业培训、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将培训补贴资金纳入青铜峡市每年的财政预算。加大举办SYB培训班力度,适度扩大IYB培训,增加电子商务专业的培训,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创业就业。通过建立专家指导队伍对成功创业的人员给予跟踪服务,逐步解决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3

  一、**县近年来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践情况

  (一)兑现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一是开发就业岗位。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再就业政策的落实以及就业岗位的开发,平均每年可使1400人次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36%被各类企业吸纳,43%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了再就业,21%通过灵活形式实现了再就业。二是落实再就业政策。20xx年以来共为1734名下岗失业职工核发了《再就业优惠证》;其中1512人享受到了再就业税费减免政策,减免税额达151万元,享受工商、卫生、教育、城建等行政部门的管理、注册、登记、证照费用减免12.5万元;全县共筹集了2230万元资金,为5724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金;多方筹集资金300多万元,用于下岗失业职工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和技能鉴定补贴;20xx年以来共有20xx多名下岗失业职工参加了免费的再就业和创业培训,其中300多名下岗失业职工通过职业介绍部门免费介绍外出就业;三是全力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支持。20xx年以来共为49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98万元,解决了下岗失业职工资金缺乏的问题,促进了成功创业。

  (二)树立优秀典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促进全民就业

  一是树立成功创业个人优秀典型。通过全县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提供各种就业支持,全县涌现出了一批成功再就业典型,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20xx年以来全县共有38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从新走上就业岗位。二是依托充分就业社区,挖掘岗位促就业。社区是基层的神经末梢,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上的桥头堡作用,依托城关镇鲁家台社区的区位优势,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城乡劳动力就业,社区内20多家工厂、商场、旅馆、饭店吸纳20xx多名城乡劳动力就业。

  (三)做大劳务产业,扩大就业领域

  **县通过将劳务产业列入县域烟、桑、畜、姜、矿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并列入县对乡镇及县直各有关职能部门年度重点考核范畴。通过抓领导、抓宣传、抓培训、抓能人、抓服务等举措,着力打造劳务品牌,使劳务产业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近年来,平均年输出8.7万人,创劳务收入6亿元。20xx至20xx年该县均被省、市评为“劳务输出工作先进县”,20xx年又被省上确定为“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劳务产业促进了城乡劳动力的收入增加,推动了就业和创业,全县涌现了像百余名劳务和创业颇有建树的能人,也涌现出蜚声全国的杰出外出务工者,扮靓了**形象。

  (四)严管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力促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人才是最宝贵的生产力资源,**上下已成共识。“十五”期间,回县的大中专毕业生共有13146人,近年来,**县通过清退精减临时人员腾位子,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考补员,新岗位开发,全力为各类大中专毕业生开辟就业绿色通道。据统计20xx年以来全县共清理计划外用人1000多人,20xx年起每年都拿出一定数量的用人计划公开招考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共有628名大中专毕业生走上机关事业岗位就业,一批民营企业共吸纳大中专毕业生1200人,通过享受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1536名大中专毕业生成功外出就业、创业。

  二、当前**县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困境与问题

  (一)传统的就业观念成为就业再就业的局限。下岗失业职工大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正式工人,他们经历了下岗失业的阵痛,可在重新就业岗位的选择上,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这些因素包括:工作的舒适程度、薪水待遇、职业安定等。从而人为的为自己设置了就业门槛,使一些就业机会擦肩而过。据统计,**城区内修鞋、擦鞋、环卫、配送、家政、看护方面至少有300个以上的岗位,其中有20多个不起眼的岗位成为外来就业人员的岗位,大部分岗位还无人问津。据统计,自20xx年以来有1400多名下岗失业职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其中自主创业的个体工商户有914人,被私营企业吸纳的有198人,其他形式实现就业的有288人。20xx多名等待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没有通过继续加强专业技术就业,而是坐等政府安排就业。这批毕业生中师范类有548人,卫生类的有253人,农林类的有258人,其他类的有941人。

  (二)下岗失业人员自身条件已不适应新的条件下的就业需求。**的下岗失业职工年龄普遍偏大,且缺乏市场竞争就业的新技能,再就业难度大。在下岗失业职工中,“4050”以上的占47%。本地新发展的采矿、加工企业需要的都是年青而有技术的工人,相对于就业困难人员这是一个瓶颈。因此适合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就业岗位并不多,而这些岗位大多数集中在社区的公益性岗位,这些大龄人员缺乏在社区工作的意愿,以至于处于长期失业状态。

  (三)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意识不强、动劲不大。在参加培训的20xx多名下岗失业人员中有创业意愿的仅有434人,占29%,220名失业职工中再就业的不足30%,粮食系统261名下岗职工有创业意向的只有64人。在小额贷款扶持政策的激励下,目前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的下岗失业人员只有49人。

  (四)县域经济欠发达,岗位开发难度大。我县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山区贫困县,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新办的企业少,非公经济规模小,劳服企业以吸纳原企业下岗失业职工为主,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近年来,铁路复线、高速公路建设、水电站建设等工程项目每年虽能提供1700个左右的工作岗位,但也很难满足需求。

  (五)新的《劳动合同法》贯彻难度大,劳动合同的签订以及各项保险的缴纳缺乏保障。在被企业吸纳的198名下岗职工中,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只有20%左右,他们的社会保险续接情况得不到保障。再加上劳动局的劳动监察执法大队只有兼职执法人员2人,目前县上对劳动执法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执法工作难以开展到县域的每一个角落,新的《劳动合同法》贯彻还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县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出路与对策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国家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县级政府要正确把握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职责,要针对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精确思路,健全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为促进和扩大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一)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求职就业。加强对国家新一轮的就业政策、《劳动合同法》以及《就业促进法》的宣传,改变广大下岗失业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的传统择业观念,改变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帮助他们创业就业。切实转变传统就业模式给职工带来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增加下岗失业人员的风险和创业意识。政府、社会和新闻媒体要全力合作,坚持思想疏导,加强宣传教育,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劳动光荣,创业致富光荣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同时针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认为低人一等的心态,要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关心他们。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加大再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做法,邀请二次就业的各类先进典型传授经验,或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观走访有代表性的成功就业和创业的典型,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转变观念,战胜自卑心理,开阔视野,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要生存,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靠自强自立,勇于开拓,树立二次创业的信心,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成功就业。

  (二)落实和完善就业扶持政策。首先,加大就业投入,逐步形成再就业资金的制度性安排。其次,加强分类指导,调整和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体系。一是及时跟踪了解再就业相关配套政策效应,不断调整和完善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再就业政策。二是针对再就业工作实际情况,扩大再就业容量,以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组织非正规就业和阶段性的弹性就业,吸纳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

  (三)抓技能培训,以培训促就业。培训要按照县政府的“十一五”规划分层次进行,既要突出针对性,又要突出适用性。既要根据地方产业特点选准培训项目,又要体现对外竞争的前瞻性。通过多层面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免费为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中专学生、复转退伍军人以及“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各类就业群体进行“包装”和“充电”,全面提升其适应市场就业形势的技术和本领。

  (四)加强岗位开发,保障再就业。结合县域实际,新岗位开发要坚持“五个侧重”。一是侧重在第一产业开发就业岗位,鼓励下岗失业职工及各类就业人员“退二进一”、“进农门”,围绕桑、畜、姜、烟四大涉农产业,兴办旅游观光、科技示范、绿色营养、加工增值等生态化产业项目,实现自身并连带他人就业再就业。二是侧重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就业岗位,引导就业群体在矿产开采加工企业,酒店、餐饮等社会服务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目前,**每年都确定有百余个项目,这就是就业的契机,西康复线、汉江电站、白柳水泥厂的建设都是提供岗位拉动就业的支点。三是侧重在非公有经济领域开辟就业岗位,鼓励各类就业人员到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制企业求职就业,鼓励从事个体或利用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兴办合伙企业实现就业。四是侧重在行业或企业内部深挖潜力寻找岗位。鼓励企业兴办主辅分离的劳服企业或实体,通过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享受减免税政策降成本,安置原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五是侧重在政府投资和以收费养员工的项目中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来弥补收费养人不足的部分,安置下岗失业职工中的“4050”人员就业。

  (五)发展社区服务业,推进再就业工程。**经济每年都以10%的速度递增,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社区服务、餐饮服务、老龄服务、娱乐服务、家政服务、保洁服务、食品蔬菜水果供应等服务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也有大量的就业岗位,建议县上在城镇商业区内设立再就业园区和创业园区,筹集部分资金支持各类就业群体就业和创业。

  (六)支持各类中小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根据调查,**县有215 家中小企业,职工总数 9090人,其中工业企业136家,从业人员6084人,建筑业8家,从业人员632人,交通运输业6家,从业人员250人,批发零售业53家,从业人员1497人,住宿餐饮业12家,从业人员627人。政府可以通过帮助其落实贷款、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货款贴息、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壮大,从而吸纳本地就业群体就业。

  (七)优化公共职介服务,构建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格局。当前,要以县公共职业介绍所为依托,以乡镇社保站、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为支点,开展就业指导、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档案托管、社会保险接续“一站式”服务,为各类就业群体跨区域就业解除后顾之忧。

  (八)依靠“四大机制”充分发挥就业再就业政策的效能。通过失业保险金待遇以及自主创业税费减免政策,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通过企业吸纳下岗失业职工享受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调动其积极性;通过政府开发、政府统筹公益性岗位,用人单位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再就业;通过享受职业培训、创业培训补贴、鼓励就业培训机构建立面向市场、适销对路的培训上岗创业模式,对下岗失业职工实行免费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就业的“含金量”。以县公共职业介绍所为龙头,开展以职介为主的“一体化”服务。

  (九)完善劳动执法机构和人员配置,通过执法为就业工作保驾护航。劳动合同的签订、社会保险的缴纳对促进就业工作至关重要,建议县上扩大对县劳动执法监察队的人员配置和设备配置,形成既有业务人员又有执法人员的执法队,既能保证业务工作,又能保证执法工作,从而在全县上下形成合力,确保《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的贯彻落实,切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1.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3篇

2.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3篇)

3.就业工作调研报告汇编13篇

4.社区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5.大三就业准备调研报告

6.城区女性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7.青年就业创业专题调研报告

8.有关残疾人就业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上一篇:内科护士年终述职报告 下一篇:教师年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