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2021-07-23 报告

  一段难忘的社会实践结束了,大家这段时间一定收获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实践报告怎么能落下。怎样写实践报告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实践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实践报告1

  活动主题:

  对本村留守孩的生活和教育状况进行调查

  活动时间:

  xx年2月9日

  活动地点:

  xx市xx湖村马湖二队

  活动内容:

  1、调查外出务工人员比例

  2、调查留守孩比例

  3、面对以上问题该如何做

  实践人员:

  xxx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守孩”俨然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心痛之余,我们无法袖手旁观,寻求解决之道才是根本。家庭,社会,学校,在哪里打开缺口,就要在哪里补上漏洞。最近,通过走访,座谈,对xx市xx湖村的这个地方,田地稀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亩,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由于地理位置比邻广东,跨省务工成为该乡农村富余劳动力谋生就业的重要途径。目前,该乡在外务工人员达八千多人,超过全乡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夫妻双双在外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因而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孩”。据全乡中小学校的调查。现有“留守儿童”1503人。其中,“留守孩”902人,占全乡小学生总数的60%。调查问卷显示,“留守孩”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占83%。由叔伯舅姨等亲戚照料的占12%。有哥哥姐姐照料的占1%,寄养在邻居家的占4%。“留守孩”的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其中62%的家长一年回家一次,有进13%的家长两年以上没有回过家。“留守孩”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至少要一个月才能联系一次,半年以上联系的占63%,有的一年到头都没有联系。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有63%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务工,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8%的孩子表示“无所谓”。在生活上,“留守孩”与监护人有矛盾的占41%。其中经常发生矛盾的占20%。在学习上,51%的“留守孩”表示学习遇到困难时有无助威。在与同学的关系上,43%的“留守孩”表示曾经受到过同学的欺负。在回答“平时父母不在身边,你最盼望什么,最担心什么,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时”,有81%的孩子表示最盼望的是父母回家,得到他们的关爱;有73的孩子表示最担心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有48%的孩子表示面临的最大困扰是遇到困难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基于以上情况存在的问题:

  (1)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孩”出现内向,孤僻,自卑,不和群,不善于与人交流,顽皮伶俐,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一位班主任对我说,她班上有个叫小罗的学生,跟爷爷一起生活,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经常逃课去打电子游戏或上网,成绩一落千丈,几乎每次考试都倒数几名。

  (2)成绩偏差。大多数“留守孩”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据调查不少教师告诉我,大多数留守儿童厌学倾向严重,成绩普遍较差,认为读书无用。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许某,三年级时曾是全乡的第一明,去年父母去了广东工作后,她的成绩直线下降,现在已是班上的倒数几名了。据一位班主任介绍,他所带的班级“留守孩”占70%,这些“留守孩”中,80%的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上以下水平。其中,超过40%的人属于差。对很多教师而言,“留守孩”已成为教学成绩后退的一快“心病”。

  (3)家教缺位,不良行为突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由于缺乏父母的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不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习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据调查,31%的留守孩平时有说谎话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4)心里问题严重。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孩”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待人处事往往有盲目性,随意性,冲动性,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成为“小混混”,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发现,有20%的“留守孩”上学经常迟到旷课;22%的人经常沉迷于打游戏机;30%的人有过打架斗殴的经历。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弥补这些严重的事情发生。

  (1)用亲情温暖留守孩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长要转变育人观念。不少农民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将来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抱有引导不够,他们以自己在外务工受苦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适应社会世俗”,这些错误的育人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切实加以转变。其次,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念书,不知道班主任是谁,更不用说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了。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状况,或借助电话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再次,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择近在本地务工,最好能隔不长时间回家一趟,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

  (2)给留守孩子撒播爱的阳光。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孩”的教育单位,应该成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对的关心和爱护。一是要建立“留守孩”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孩”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个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孩”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孩”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孩”的关爱度。调查显示,在很多教师眼里,“留守孩”与双差生划上等号,属于"不受欢迎"的一群,"留守孩",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关爱明显要少于非留守孩,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受.对其的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孩"之间产生隔阂较为疏远的情况下,老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四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孩”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以及“我为留守孩献爱心”活动等,让“留守孩”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孩问题,各级政府应承担更重的责任,真正按中央要求加大小学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将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纳入到城市教育的整体面局和规划之中,让当地公办教育资源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平等教育的机会。要给接收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学校予以补助。同时,做到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收费、评优奖励、入队、课外活动等方面与当地学生同等待遇,总之,社会要为留守孩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孩问题,各级政府应承担更重的责任,真正按中央要求加大小学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将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纳入到城市教育的整体面局和规划之中,让当地公办教育资源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平等教育的机会。要给接收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学校予以补助。同时,做到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收费、评优奖励、入队、课外活动等方面与当地学生同等待遇,总之,社会要为留守孩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实践报告2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难题。本次调查就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做一番探讨,并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业问题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口谈交流的方式进行调查,对我市和平乡湖东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该村现有村名人口2178人,留守儿童96人,在调查中我们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17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46份,占整个问卷调查的67.28%,与27名留守儿童进行了口头交流。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学业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学业问题】

  一、 学习目标不明确

  许多的孩子的在问到,为什么读书的问题的时候,回答“父母要我读的”占21.4%,回答“不读书不知道干什么”占16.7%,回答“至少读完初中,之后就去打工赚钱的占28.4%。回答“让自己掌握知识,为以后找一个好一点的工作的24.7%,回答其他的占8.8%。从我们调查的数据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对为什么读书,读书为了什么缺乏很明确的目标。

  二、学习的态度不够积极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约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生的寒假作业几乎都没有做,或者所做很少,有约10%的孩子没有做寒假作业。但问到明年开学怎么去报名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很相近:老师不会很在意去查作业,或者是开学的时候找几个学生把寒假作业抄一下,只有约24%的同学在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三、父母关注学业的情况堪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能看看学生的成绩册的学生家长只占所有调查留守儿童的82.6%。有一部分孩子的家长没有问孩子的学业成绩。有约14.94%的学生家长对孩子成绩的糟糕没有什么反应。只有约29.7%的孩子父母仔细询问了孩子的学业成绩,并对孩子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当被问到“家里的大人是否辅导你功课的时候,绝大数的孩子表示几乎没有”

  四、学业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学业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仅占21.89%,绝大部分学生学业情况堪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的留守儿童成绩合格率很低,很多的学生的成绩都显示为c等,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的成绩为a等。84.75%的学生在英语科目很吃力,主要是男留守儿童,数学主要为女生,约占整个被调查的`留守儿童女生的90.4%。

  五、厌学思想比较的突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的留守儿童表示都不想读高中,或者到职业学校学习。他们都表示比较讨厌学校的生活。有约14.26%的学生表示自己有逃学的现象,有9人已经辍学在家半年。究其原因,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六、 对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有敌对心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比较害怕老师的占87.4%,害怕家长询问自己成绩的43.3%,对老师或者家长找自己谈论学业问题表示紧张或者讨厌的占89.2%,讨厌父母给老师打电话的占27.6%。对自己的家长和老师不满意的占36.9%,表示和老师与家长发生过冲突的占20%。其中就有三个男孩因为在学生和老师发生冲突辍学。

  七、 学习习惯差

  通过对20名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访谈调查,了解到在这20名留守儿童当中,有2名儿童晚上能自觉的复习功课,占10%,有8名孩子能在别人的催促下才能勉强复习一会儿,且不太认真,占40%,有10个孩子干脆不学习,饭一吃完就到外面上网,回来就看电视,早晨迟迟不起床,占50%。在过年期间能坚持学习的只有4人,占整个调查人数的20%。

  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以上现象和问题,我们都表示了忧虑,我们一直认为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和政府的高度注意,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到一些改善这一问题的对策和方法。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以上这些问题呢?

  【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无法在学业上给孩子帮助,无法认真履行教育孩子的任务。更别提辅导孩子学习的任务。一些家长本身受教育的程度不是很高,对孩子的学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另外,“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条件上有所好转,能获得更多的书籍,更多的学习用品等,但校外的学习时间变少了。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4、学校教育困难重重

  学校教育对现行的留守儿童教育也有不少影响,首先学生的负担处于两个极端,一是“放羊式”,这点在农村小学比较的普遍,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没有学到足够的知识,在家又缺少规范和监督,时间一长,就产生学生基础差、学习困难的难题,当这些孩子升到初中后,学生感到学习强度前所未有的难度。二是“填鸭式”,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但问题同样也比较的突出,这样的学生,缺少一种灵性,缺少自主创造知识的能力。在学到后面的时候,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很糟糕,容易形成挫败感。虽然现在全国都在喊素质教育,但真正的素质教育我想需要时间、实践。需要探索。对于这样的一些学生。其次、学生心理得不到疏导。学生,特别是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堆积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些列的创伤,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的动力、兴趣和主动性。

  5、社会及现行的教育体制的弊端

  留守儿童的出现,首先应该归结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建国以来,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农村经济的长期落后,使得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在现在城市化发展的潮流中,又有一部分劳动者远离故土,寻找就业的机会。其次,在我国,特别是我市有不少的网吧,这些网吧从某种程度上市扼杀留守儿童学业的杀手,这些在没有亲情的温暖,没有学业的成就感后纷纷在网吧、在游戏中寻求安慰,这些都让这些孩子在远离学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三、现行的教育制度对教育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伤害。学而优则仕,可是现在在现在的教育的体制下很多的孩子和家庭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先不说现在就就业过程中的“官二代”“权钱交易”监督漏洞。寒门学子的求学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学习所能带来的希望。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抱怨现在的学生缺少理想的原因之一吧。对于这些留守儿童而言,他们似乎知道他们的命运就是追寻父母的足迹。这也是学生学业问题出现的一个原因。

  【对策探讨】

  1、创新教育机制

  对于留守儿童,可以创办“留守儿童学校”或者“留守儿童班”,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配备高素质的教师,对这些孩子的成长我们想是大有裨益的。这主要是在流动力流出比较多的省份、市、县、乡镇等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在沿海省份,劳动力集中的打工者地区应该建立相应的学校,在这些适龄儿童就近在父母工作单位就近入学,放宽限制。

  2、完善心理救助机构

  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于一种内心世界的精神教育,无法排遣的内心的精神压力也留守儿童的学业和学习带来的困难绝不亚于他们在知识上遇到的困境,有时甚至可以说能让留守儿童快乐的学习就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3、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

  我想我们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学习,教育就是为以后我们的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一般的孩子不同的是留守儿童都会在今后12年的时间里,走上父辈的老路,毕竟沿海一带他们的父辈关系,或者对那边很熟悉,对内地反而不熟悉。或者在那边已经扎根,那么对这些孩子的职业技能的培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一来可以让那些在文化教育过程中失去信心的学生找到求学的理由。第二、也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找到一个突破口

  4、父母的亲情教育

  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务须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尽量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术,也要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写写家信,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变化,避免其出现成长危机和道德失范等问题。对于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顾孩子,应当选择合格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成长予以关注。父母也应当及时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业成绩。对于父母,根本是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不是给孩子一个温饱富足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让他们体味到在外打工知识技能的重要性。

  5、加强学校的教育

  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职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使之解开心灵的疙瘩。班主任老师应该多一点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业、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介入和帮助。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学习小组,建立报告制度,让老师和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

  6、政府和社会加大投入

  作为政府应当加大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大对中西部省份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由沿海向内地腹地的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进度,扶持农民发展规模企业。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从源头上让留守成为一个历史的名词。作为社会,我想给学校及周边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应当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在查处网吧、游戏厅等等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总之,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了家长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

  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实践报告3

  一、时间

  2018年2月1日-2月3日。

  二、地点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事处北卜村、李马夫村、北刘村。

  三、实践目的

  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发现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并试着探索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路径。

  四、实践过程

  在寒假放利用3天的时间,分别走访了北卜村的留守儿童妞妞、李马夫村的留守儿童小伟和北村刘的留守儿童丽丽。在这些村子里有不少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留下子女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这些孩子有的上小学、初中,有的才上幼儿园,甚至还有的不满3岁。这就是社会上常常被提及却又常常被忽略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由于正处寒假期间,这些留守儿童都没有上学,而是在村子里到处跑着玩耍。

  五、实践形式

  我向当地村民了解到,这几个村子里有1/3的家庭都是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家中,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为此,我特意走访了其中的三家,其中包含一名幼儿(妞妞,3岁),一名小学生(小伟,8岁),一名初中生(丽丽,14岁)。下面是我的访谈过程。

  六、实践结论

  通过对这三个村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的访谈,笔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父母关爱。

  父母远在几百、几千里地之外,打工任务繁重,因此常常会忽略对子女的关爱,导致这部分留守儿童或者缺乏安全感,或者产生叛逆心理,或者过于成熟,失去了少年儿童应有的纯真。

  第二,监护人素质欠缺。

  妞妞的奶奶、小伟的爷爷都是文化水平极低的老人,他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仅仅停留在生活方面,而对于他们的心灵则很少能予以关怀。而且由于隔代教养,容易造成溺爱等问题,使留守儿童产生任性、内向等心理问题。

  第三,学习素质偏低。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在学习方面的辅导与监督,很容易放任自流,对待学习常常抱以一种“满不在乎”的心态,所以无论是小伟,还是丽丽,他们的学习成绩常常会比较落后。而且通过与丽丽的访谈,笔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态度并不端正,所以辍学打工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七、实践心得

  由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速,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已越来越严重,这不仅为留守儿童本身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惑,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相关问题,近些年来,经报纸和网络媒体报道了很多留守儿童走上不归路的新闻。为此,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子女多一些关怀,还需要学校的力量、社会的力量,使留守儿童这一问题逐条得以解决,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

【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1.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2.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3.陪伴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4.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5.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6.暑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7.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8.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上一篇:音乐生社会实践报告 下一篇:高一年级自我陈述报告
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2021-07-23 报告

  一段难忘的社会实践结束了,大家这段时间一定收获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实践报告怎么能落下。怎样写实践报告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实践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实践报告1

  活动主题:

  对本村留守孩的生活和教育状况进行调查

  活动时间:

  xx年2月9日

  活动地点:

  xx市xx湖村马湖二队

  活动内容:

  1、调查外出务工人员比例

  2、调查留守孩比例

  3、面对以上问题该如何做

  实践人员:

  xxx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守孩”俨然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心痛之余,我们无法袖手旁观,寻求解决之道才是根本。家庭,社会,学校,在哪里打开缺口,就要在哪里补上漏洞。最近,通过走访,座谈,对xx市xx湖村的这个地方,田地稀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亩,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由于地理位置比邻广东,跨省务工成为该乡农村富余劳动力谋生就业的重要途径。目前,该乡在外务工人员达八千多人,超过全乡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夫妻双双在外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因而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孩”。据全乡中小学校的调查。现有“留守儿童”1503人。其中,“留守孩”902人,占全乡小学生总数的60%。调查问卷显示,“留守孩”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占83%。由叔伯舅姨等亲戚照料的占12%。有哥哥姐姐照料的占1%,寄养在邻居家的占4%。“留守孩”的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其中62%的家长一年回家一次,有进13%的家长两年以上没有回过家。“留守孩”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至少要一个月才能联系一次,半年以上联系的占63%,有的一年到头都没有联系。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有63%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务工,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8%的孩子表示“无所谓”。在生活上,“留守孩”与监护人有矛盾的占41%。其中经常发生矛盾的占20%。在学习上,51%的“留守孩”表示学习遇到困难时有无助威。在与同学的关系上,43%的“留守孩”表示曾经受到过同学的欺负。在回答“平时父母不在身边,你最盼望什么,最担心什么,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时”,有81%的孩子表示最盼望的是父母回家,得到他们的关爱;有73的孩子表示最担心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有48%的孩子表示面临的最大困扰是遇到困难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基于以上情况存在的问题:

  (1)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孩”出现内向,孤僻,自卑,不和群,不善于与人交流,顽皮伶俐,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一位班主任对我说,她班上有个叫小罗的学生,跟爷爷一起生活,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经常逃课去打电子游戏或上网,成绩一落千丈,几乎每次考试都倒数几名。

  (2)成绩偏差。大多数“留守孩”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据调查不少教师告诉我,大多数留守儿童厌学倾向严重,成绩普遍较差,认为读书无用。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许某,三年级时曾是全乡的第一明,去年父母去了广东工作后,她的成绩直线下降,现在已是班上的倒数几名了。据一位班主任介绍,他所带的班级“留守孩”占70%,这些“留守孩”中,80%的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上以下水平。其中,超过40%的人属于差。对很多教师而言,“留守孩”已成为教学成绩后退的一快“心病”。

  (3)家教缺位,不良行为突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由于缺乏父母的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不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习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据调查,31%的留守孩平时有说谎话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4)心里问题严重。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孩”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待人处事往往有盲目性,随意性,冲动性,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成为“小混混”,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发现,有20%的“留守孩”上学经常迟到旷课;22%的人经常沉迷于打游戏机;30%的人有过打架斗殴的经历。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弥补这些严重的事情发生。

  (1)用亲情温暖留守孩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长要转变育人观念。不少农民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将来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抱有引导不够,他们以自己在外务工受苦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适应社会世俗”,这些错误的育人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切实加以转变。其次,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念书,不知道班主任是谁,更不用说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了。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状况,或借助电话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再次,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择近在本地务工,最好能隔不长时间回家一趟,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

  (2)给留守孩子撒播爱的阳光。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孩”的教育单位,应该成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对的关心和爱护。一是要建立“留守孩”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孩”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个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孩”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孩”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孩”的关爱度。调查显示,在很多教师眼里,“留守孩”与双差生划上等号,属于"不受欢迎"的一群,"留守孩",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关爱明显要少于非留守孩,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受.对其的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孩"之间产生隔阂较为疏远的情况下,老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四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孩”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以及“我为留守孩献爱心”活动等,让“留守孩”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孩问题,各级政府应承担更重的责任,真正按中央要求加大小学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将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纳入到城市教育的整体面局和规划之中,让当地公办教育资源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平等教育的机会。要给接收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学校予以补助。同时,做到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收费、评优奖励、入队、课外活动等方面与当地学生同等待遇,总之,社会要为留守孩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孩问题,各级政府应承担更重的责任,真正按中央要求加大小学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将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纳入到城市教育的整体面局和规划之中,让当地公办教育资源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平等教育的机会。要给接收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学校予以补助。同时,做到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收费、评优奖励、入队、课外活动等方面与当地学生同等待遇,总之,社会要为留守孩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实践报告2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难题。本次调查就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做一番探讨,并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业问题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口谈交流的方式进行调查,对我市和平乡湖东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该村现有村名人口2178人,留守儿童96人,在调查中我们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17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46份,占整个问卷调查的67.28%,与27名留守儿童进行了口头交流。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学业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学业问题】

  一、 学习目标不明确

  许多的孩子的在问到,为什么读书的问题的时候,回答“父母要我读的”占21.4%,回答“不读书不知道干什么”占16.7%,回答“至少读完初中,之后就去打工赚钱的占28.4%。回答“让自己掌握知识,为以后找一个好一点的工作的24.7%,回答其他的占8.8%。从我们调查的数据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对为什么读书,读书为了什么缺乏很明确的目标。

  二、学习的态度不够积极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约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生的寒假作业几乎都没有做,或者所做很少,有约10%的孩子没有做寒假作业。但问到明年开学怎么去报名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很相近:老师不会很在意去查作业,或者是开学的时候找几个学生把寒假作业抄一下,只有约24%的同学在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三、父母关注学业的情况堪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能看看学生的成绩册的学生家长只占所有调查留守儿童的82.6%。有一部分孩子的家长没有问孩子的学业成绩。有约14.94%的学生家长对孩子成绩的糟糕没有什么反应。只有约29.7%的孩子父母仔细询问了孩子的学业成绩,并对孩子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当被问到“家里的大人是否辅导你功课的时候,绝大数的孩子表示几乎没有”

  四、学业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学业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仅占21.89%,绝大部分学生学业情况堪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的留守儿童成绩合格率很低,很多的学生的成绩都显示为c等,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的成绩为a等。84.75%的学生在英语科目很吃力,主要是男留守儿童,数学主要为女生,约占整个被调查的`留守儿童女生的90.4%。

  五、厌学思想比较的突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的留守儿童表示都不想读高中,或者到职业学校学习。他们都表示比较讨厌学校的生活。有约14.26%的学生表示自己有逃学的现象,有9人已经辍学在家半年。究其原因,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六、 对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有敌对心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比较害怕老师的占87.4%,害怕家长询问自己成绩的43.3%,对老师或者家长找自己谈论学业问题表示紧张或者讨厌的占89.2%,讨厌父母给老师打电话的占27.6%。对自己的家长和老师不满意的占36.9%,表示和老师与家长发生过冲突的占20%。其中就有三个男孩因为在学生和老师发生冲突辍学。

  七、 学习习惯差

  通过对20名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访谈调查,了解到在这20名留守儿童当中,有2名儿童晚上能自觉的复习功课,占10%,有8名孩子能在别人的催促下才能勉强复习一会儿,且不太认真,占40%,有10个孩子干脆不学习,饭一吃完就到外面上网,回来就看电视,早晨迟迟不起床,占50%。在过年期间能坚持学习的只有4人,占整个调查人数的20%。

  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以上现象和问题,我们都表示了忧虑,我们一直认为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和政府的高度注意,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到一些改善这一问题的对策和方法。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以上这些问题呢?

  【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无法在学业上给孩子帮助,无法认真履行教育孩子的任务。更别提辅导孩子学习的任务。一些家长本身受教育的程度不是很高,对孩子的学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另外,“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条件上有所好转,能获得更多的书籍,更多的学习用品等,但校外的学习时间变少了。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4、学校教育困难重重

  学校教育对现行的留守儿童教育也有不少影响,首先学生的负担处于两个极端,一是“放羊式”,这点在农村小学比较的普遍,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没有学到足够的知识,在家又缺少规范和监督,时间一长,就产生学生基础差、学习困难的难题,当这些孩子升到初中后,学生感到学习强度前所未有的难度。二是“填鸭式”,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但问题同样也比较的突出,这样的学生,缺少一种灵性,缺少自主创造知识的能力。在学到后面的时候,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很糟糕,容易形成挫败感。虽然现在全国都在喊素质教育,但真正的素质教育我想需要时间、实践。需要探索。对于这样的一些学生。其次、学生心理得不到疏导。学生,特别是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堆积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些列的创伤,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的动力、兴趣和主动性。

  5、社会及现行的教育体制的弊端

  留守儿童的出现,首先应该归结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建国以来,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农村经济的长期落后,使得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在现在城市化发展的潮流中,又有一部分劳动者远离故土,寻找就业的机会。其次,在我国,特别是我市有不少的网吧,这些网吧从某种程度上市扼杀留守儿童学业的杀手,这些在没有亲情的温暖,没有学业的成就感后纷纷在网吧、在游戏中寻求安慰,这些都让这些孩子在远离学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三、现行的教育制度对教育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伤害。学而优则仕,可是现在在现在的教育的体制下很多的孩子和家庭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先不说现在就就业过程中的“官二代”“权钱交易”监督漏洞。寒门学子的求学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学习所能带来的希望。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抱怨现在的学生缺少理想的原因之一吧。对于这些留守儿童而言,他们似乎知道他们的命运就是追寻父母的足迹。这也是学生学业问题出现的一个原因。

  【对策探讨】

  1、创新教育机制

  对于留守儿童,可以创办“留守儿童学校”或者“留守儿童班”,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配备高素质的教师,对这些孩子的成长我们想是大有裨益的。这主要是在流动力流出比较多的省份、市、县、乡镇等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在沿海省份,劳动力集中的打工者地区应该建立相应的学校,在这些适龄儿童就近在父母工作单位就近入学,放宽限制。

  2、完善心理救助机构

  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于一种内心世界的精神教育,无法排遣的内心的精神压力也留守儿童的学业和学习带来的困难绝不亚于他们在知识上遇到的困境,有时甚至可以说能让留守儿童快乐的学习就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3、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

  我想我们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学习,教育就是为以后我们的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一般的孩子不同的是留守儿童都会在今后12年的时间里,走上父辈的老路,毕竟沿海一带他们的父辈关系,或者对那边很熟悉,对内地反而不熟悉。或者在那边已经扎根,那么对这些孩子的职业技能的培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一来可以让那些在文化教育过程中失去信心的学生找到求学的理由。第二、也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找到一个突破口

  4、父母的亲情教育

  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务须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尽量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术,也要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写写家信,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变化,避免其出现成长危机和道德失范等问题。对于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顾孩子,应当选择合格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成长予以关注。父母也应当及时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业成绩。对于父母,根本是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不是给孩子一个温饱富足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让他们体味到在外打工知识技能的重要性。

  5、加强学校的教育

  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职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使之解开心灵的疙瘩。班主任老师应该多一点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业、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介入和帮助。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学习小组,建立报告制度,让老师和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

  6、政府和社会加大投入

  作为政府应当加大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大对中西部省份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由沿海向内地腹地的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进度,扶持农民发展规模企业。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从源头上让留守成为一个历史的名词。作为社会,我想给学校及周边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应当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在查处网吧、游戏厅等等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总之,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了家长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

  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实践报告3

  一、时间

  2018年2月1日-2月3日。

  二、地点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事处北卜村、李马夫村、北刘村。

  三、实践目的

  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发现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并试着探索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路径。

  四、实践过程

  在寒假放利用3天的时间,分别走访了北卜村的留守儿童妞妞、李马夫村的留守儿童小伟和北村刘的留守儿童丽丽。在这些村子里有不少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留下子女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这些孩子有的上小学、初中,有的才上幼儿园,甚至还有的不满3岁。这就是社会上常常被提及却又常常被忽略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由于正处寒假期间,这些留守儿童都没有上学,而是在村子里到处跑着玩耍。

  五、实践形式

  我向当地村民了解到,这几个村子里有1/3的家庭都是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家中,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为此,我特意走访了其中的三家,其中包含一名幼儿(妞妞,3岁),一名小学生(小伟,8岁),一名初中生(丽丽,14岁)。下面是我的访谈过程。

  六、实践结论

  通过对这三个村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的访谈,笔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父母关爱。

  父母远在几百、几千里地之外,打工任务繁重,因此常常会忽略对子女的关爱,导致这部分留守儿童或者缺乏安全感,或者产生叛逆心理,或者过于成熟,失去了少年儿童应有的纯真。

  第二,监护人素质欠缺。

  妞妞的奶奶、小伟的爷爷都是文化水平极低的老人,他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仅仅停留在生活方面,而对于他们的心灵则很少能予以关怀。而且由于隔代教养,容易造成溺爱等问题,使留守儿童产生任性、内向等心理问题。

  第三,学习素质偏低。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在学习方面的辅导与监督,很容易放任自流,对待学习常常抱以一种“满不在乎”的心态,所以无论是小伟,还是丽丽,他们的学习成绩常常会比较落后。而且通过与丽丽的访谈,笔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态度并不端正,所以辍学打工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七、实践心得

  由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速,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已越来越严重,这不仅为留守儿童本身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惑,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相关问题,近些年来,经报纸和网络媒体报道了很多留守儿童走上不归路的新闻。为此,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子女多一些关怀,还需要学校的力量、社会的力量,使留守儿童这一问题逐条得以解决,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

【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1.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2.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3.陪伴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4.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5.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6.暑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7.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8.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上一篇:音乐生社会实践报告 下一篇:高一年级自我陈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