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实习报告

2021-07-19 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的实习报告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的实习报告 篇1

  实习路线:逸夫二楼-燕南园-北大西门-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如意门-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颐和园东宫门-万寿山北坡主要内容:

  一。 关于尊重自然:就实习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况进行分析

  二。 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

  三。 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

  四。 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

  XX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本次实习首先在学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进过程当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

  一。 关于尊重自然

  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

北京的实习报告 篇2

  实习路线:逸夫二楼-燕南园-北大西门-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如意门-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颐和园东宫门-万寿山北坡主要内容:

一.关于尊重自然:就实习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况进行分析

  二.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

  三.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

  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

  200x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北京生态实习报告。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进过程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一.关于尊重自然

  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

  在这个问题中体现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为本,不应过分强调人类的因素,更不应该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因为有时,人类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恰恰大自然认可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图)野外植被的旺盛生长(1)这一点在燕南园体现的很好。当我进入燕南园时,第一感觉这里像是一片农庄。这里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随便找个地方蹲下观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而且这样的植物分布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意愿:譬如,车前草总是分布在路两旁人们走过的地方附近,这一自然规则恐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实习报告《北京生态实习报告》。而一些种在别墅前花园里的植物,虽然是人为栽种的,可是却与自然结合一体,看不出一点矫作的痕迹。(图)燕南园初春的植被(2)当时我想,为什么同是在北大校内,唯有燕南园内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浇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长呢?联系了晚些时候到达的绿化隔离带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图)绿化隔离带(e)为什么绿化隔离带的护坡刚建成不久没有任何的人为干预就长满了各种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种、自然灌溉、自然生长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种类、生长规模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确实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植物的验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苋菜等先锋植物——即生命力顽强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进行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本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这也正是燕南园植被繁茂生长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燕南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宠儿,生发出一片永远自然的绿色。

  在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城市绿地所用的植被,全部是依照人类的意愿所选定,完全没有把自然放在眼里,最直观最典型的应当数在北京这种极度缺水的城市中种植耗水量极大的草皮的做法。结果呢?不仅草皮奄奄一息,丝毫没有改善环境,还白白浪费了大量资金。(图)自然植被的魅力(3)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事情还少么,除了植被方面的例子,又有多少是人类偏要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呢?城市生态要改善,不是只需要资金的支持,只有学会依自然规律做事,向自然靠拢,我们所营造的生态环境才可能长久的保持不衰。二.关于改造

  路过许多经过改造的地方,譬如海淀公园、京密引水渠,均是在近年经过较大的改造工程,通过对附近居民的采访,我得知了他们对这些改造工程的认可程度。

  京密引水渠经过多年逐段改造,现在已经初见成效。工程的原始目标是减少水渠的渗漏使北京地区的输水成本进一步降低,据资料称:“完成京密引水渠40公里的节水技术改造,每年可以减少渗漏损失1000万立方米。”可以说,原始目标已经达到。而且同时,水渠的改造,又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沿岸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我采访了两个散步的老人,他们都是手持一部收音机在渠边悠闲的散步,当我问道他们对水渠改造有什么感想时,他们都说,经过改造,渠水比几年前更加清澈了,而且周边的环境也好多了,周围的老人每天散步时看着周围的景色,心情都很舒畅,而且孩子也都在周围嬉戏,有时,爷爷带着孙子散步,看着孙子在平整的路面上跑来跑去,他们感到很高兴。而且听说这项工程每年能够节约大量的资金,他们更认为工程好处很多。但是,他们也指出,看到水中的水草越来越少,他们感觉不太舒服,他们说,总是感到水渠改造带走了什么。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想到,如果在人工化改造水渠的同时我们能保持最根本的自然原貌,那么这些怀旧的老人便不会有这些失落感了,当然,后代人也便能知道京密引水渠改造前的自然原貌了。(图)改造后的京密引水渠(b、c)而当这个问题问到孩子,他们则是完全的肯定水渠,他们说平时可以在渠边玩耍,可以捉鱼。有一个农村来北京的孩子,当我们问他是否想家时,他说:“我特别想家乡的山,树特别多,一棵挨一棵,还有松鼠,有小蛇,我还抓过一只松鼠,特别好玩儿。”不过,当我们问他是否想从北京回家时,他又说:“不想走,我觉着北京也好,有高楼大厦,有汽车……”看来,孩子们既需要城市的现代化,又绝不可远离自然的和谐。我们在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绝对不能不进行自然景观的保护。只有让自然存在于现代化的每个角落,我们的城市改造才可以称得上成功。(图)海淀公园的儿童娱乐区(d)而距离北京大学较近的海淀公园的改造则是另一种思想。它侧重的是直接面向居民需求方面的发展。经过改造的海淀公园拥有大量的绿地,使得整个公园区的空气从早到晚都能够保持清新,一位老年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一年四季都来这里晨练,晚上吃完饭也常过来溜达,就是觉得这儿的空气特别好,多呆一会儿,心里更舒坦。”除了绿地,公园的其他硬件也十分齐全。特别是健身娱乐设施,更是能适应每一个人群的需要。其中有面向孩子的儿童娱乐区,有面向老人的老年健身区,还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残疾人康复区。而儿童娱乐区的地面更是在改造后,由水泥板改为了软泡沫型,使这一区域更加安全,更加适合儿童这一特殊人群。一位带孩子来玩的阿姨说:“海淀公园改的挺好,原来孩子玩的时候,我总不放心,得在旁边一直盯着,现在好多了,只要他不爬高,我基本不用*心。公园里空气也不错,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也每天带孩子来这一趟。”她还表示,虽然家里没有残疾人,可是,她认为增加残疾人康复区非常必要,她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更能让他们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我认为,无论哪种性质的改造都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人的'需要,这样的改造才是成功的。三.关于管理

  在实习中我发现有许多在我看来生态环境很好的地方居住的居民对那里的环境并不是很满意,在我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在过去,那里的环境其实更好,由于管理不善才下落到现在的水平。既然建设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一定不少,但是,管理者却忽视了建设之后的管理工作,使得用大比资金建设起来的良好环境,因花费较少的管理维护不周而大幅恶化。譬如我在前边曾经盛赞的燕南园和蔚秀园里便有几位老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表示不能满意,有一位大爷便感慨的说:“我还没退休的时候,这儿的环境真是不错,本想退休之后在这享清福,没想到这的人越来越多,管理又跟不上,现在真想倒退几年呀!”

  建设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手段,即便建设得再好,还最终会变回原样甚至更糟。

  颐和园的管理者使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为我们在山上留下的保持水土阶地,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遗产,但是,管理者却只为了游人眼睛的一丝快感就将这宝贵的遗产全部铲平,而后又种上了极不适合北京这种干旱气候生长的草皮。且不论维护草皮所需的铺设水管和运水灌溉的成本、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草皮与山上乔木无法共存的矛盾,单是铲平阶地这一项,就使现在的颐和园离真实的颐和园又远了一步,古人的许多杰作正是被这样一些自以为是的管理者摧残掉的。

  我觉得,管理者,特别是这种

北京的实习报告 篇3

  实习路线:

  逸夫二楼-燕南园-北大西门-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如意门-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颐和园东宫门-万寿山北坡

  主要内容:

  一.关于尊重自然:就实习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况进行分析二.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三.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XX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在行进过程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

  一.关于尊重自然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

  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在这个问题中体现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为本,不应过分强调人类的因素,更不应该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因为有时,人类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恰恰大自然认可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野外植被的旺盛生长(1)这一点在燕南园体现的很好。当我进入燕南园时,第一感觉这里像是一片农庄。这里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随便找个地方蹲下观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而且这样的植物分布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意愿:譬如,车前草总是分布在路两旁人们走过的地方附近,这一自然规则恐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体现。而一些种在别墅前花园里的植物,虽然是人为栽种的,可是却与自然结合一体,看不出一点矫作的痕迹。(图)燕南园初春的植被(2)当时我想,为什么同是在北大校内,唯有燕南园内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浇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长呢?联系了晚些时候到达的绿化隔离带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

  绿化隔离带(e)为什么绿化隔离带的护坡刚建成不久没有任何的人为干预就长满了各种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种、自然灌溉、自然生长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种类、生长规模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确实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植物的验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苋菜等先锋植物——即生命力顽强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进行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本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这也正是燕南园植被繁茂生长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燕南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宠儿,生发出一片永远自然的绿色。在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城市绿地所用的植被,全部是依照人类的意愿所选定,完全没有把自然放在眼里,最直观最典型的应当数在北京这种极度缺水的城市中种植耗水量极大的草皮的做法。结果呢?不仅草皮奄奄一息,丝毫没有改善环境,还白白浪费了大量资金。

  自然植被的魅力(3)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事情还少么,除了植被方面的例子,又有多少是人类偏要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呢?城市生态要改善,不是只需要资金的支持,只有学会依自然规律做事,向自然靠拢,我们所营造的生态环境才可能长久的保持不衰。二.关于改造路过许多经过改造的地方,譬如海淀公园、京密引水渠,均是在近年经过较大的改造工程,通过对附近居民的采访,我得知了他们对这些改造工程的认可程度。京密引水渠经过多年逐段改造,现在已经初见成效。工程的原始目标是减少水渠的渗漏使北京地区的输水成本进一步降低,据资料称:“完成京密引水渠40公里的节水技术改造,每年可以减少渗漏损失1000万立方米。”可以说,原始目标已经达到。而且同时,水渠的改造,又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沿岸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我采访了两个散步的老人,他们都是手持一部收音机在渠边悠闲的散步,当我问道他们对水渠改造有什么感想时,他们都说,经过改造,渠水比几年前更加清澈了,而且周边的环境也好多了,周围的老人每天散步时看着周围的景色,心情都很舒畅,而且孩子也都在周围嬉戏,有时,爷爷带着孙子散步,看着孙子在平整的路面上跑来跑去,他们感到很高兴。而且听说这项工程每年能够节约大量的资金,他们更认为工程好处很多。

  但是,他们也指出,看到水中的水草越来越少,他们感觉不太舒服,他们说,总是感到水渠改造带走了什么。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想到,如果在人工化改造水渠的同时我们能保持最根本的自然原貌,那么这些怀旧的老人便不会有这些失落感了,当然,后代人也便能知道京密引水渠改造前的自然原貌了。(图)改造后的京密引水渠(b、c)而当这个问题问到孩子,他们则是完全的肯定水渠,他们说平时可以在渠边玩耍,可以捉鱼。有一个农村来北京的孩子,当我们问他是否想家时,他说:“我特别想家乡的山,树特别多,一棵挨一棵,还有松鼠,有小蛇,我还抓过一只松鼠,特别好玩儿。”不过,当我们问他是否想从北京回家时,他又说:“不想走,我觉着北京也好,有高楼大厦,有汽车……”看来,孩子们既需要城市的现代化,又绝不可远离自然的和谐。我们在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绝对不能不进行自然景观的保护。只有让自然存在于现代化的每个角落,我们的城市改造才可以称得上成功。(图)海淀公园的儿童娱乐区(d)而距离北京大学较近的海淀公园的改造则是另一种思想。它侧重的是直接面向居民需求方面的发展。经过改造的海淀公园拥有大量的绿地,使得整个公园区的空气从早到晚都能够保持清新,一位老年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一年四季都来这里晨练,晚上吃完饭也常过来溜达,就是觉得这儿的空气特别好,多呆一会儿,心里更舒坦。”除了绿地,公园的其他硬件也十分齐全。

  特别是健身娱乐设施,更是能适应每一个人群的需要。其中有面向孩子的儿童娱乐区,有面向老人的老年健身区,还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残疾人康复区。而儿童娱乐区的地面更是在改造后,由水泥板改为了软泡沫型,使这一区域更加安全,更加适合儿童这一特殊人群。一位带孩子来玩的阿姨说:“海淀公园改的挺好,原来孩子玩的时候,我总不放心,得在旁边一直盯着,现在好多了,只要他不爬高,我基本不用*心。公园里空气也不错,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也每天带孩子来这一趟。”她还表示,虽然家里没有残疾人,可是,她认为增加残疾人康复区非常必要,她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更能让他们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我认为,无论哪种性质的改造都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人的需要,这样的改造才是成功的。三.关于管理在实习中我发现有许多在我看来生态环境很好的地方居住的居民对那里的环境并不是很满意,在我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在过去,那里的环境其实更好,由于管理不善才下落到现在的水平。既然建设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一定不少,但是,管理者却忽视了建设之后的管理工作,使得用大比资金建设起来的良好环境,因花费较少的管理维护不周而大幅恶化。

  譬如我在前边曾经盛赞的燕南园和蔚秀园里便有几位老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表示不能满意,有一位大爷便感慨的说:“我还没退休的时候,这儿的环境真是不错,本想退休之后在这享清福,没想到这的人越来越多,管理又跟不上,现在真想倒退几年呀!”建设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手段,即便建设得再好,还最终会变回原样甚至更糟。颐和园的管理者使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为我们在山上留下的保持水土阶地,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遗产,但是,管理者却只为了游人眼睛的一丝快感就将这宝贵的遗产全部铲平,而后又种上了极不适合北京这种干旱气候生长的草皮。且不论维护草皮所需的铺设水管和运水灌溉的成本、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草皮与山上乔木无法共存的矛盾,单是铲平阶地这一项,就使现在的颐和园离真实的颐和园又远了一步,古人的许多杰作正是被这样一些自以为是的管理者摧残掉的。我觉得,管理者,特别是这种不可再造的景观的管理者,应该时时注意保护,切不可根据自己的意志,去改变景观的原貌,这不仅有利于保护遗产,而且也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由于这是我的第一次实习,对于实习方法、调查技巧没有什么积累,因此,这次实习中,我觉得学到了很多,对一些过去的方法也更加重视了。首先是对比的方法。许多事物只搞正面调查或许能得知它现在的情况,但是不经与过去的对比,我们却始终无法了解它的发展趋势。

  我想,调查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预测未来,为实际服务,而要预测未来则一定要掌握发展趋势。譬如,前边提到的燕南园和蔚秀园的问题,如果不与过去的情况对比,我们是不可能认清问题所在的,我们只会一味的认为,两者的环境现在很好,而且将会一直好下去,这样管理的问题就被不经意间忽略了。而有些时候,对比会帮我们更快的找到事物的症结。当我们单独看问题时有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当我们把若干个问题、若干种情况联系起来加以对比,可能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口。另外一个是采访的手段。很多情况下,我们喜欢自己查资料,但是,文字的资料毕竟有滞后性,而且,普通民众的个人看法也很难找到。而采访,不仅直接、速度快,而且得到的信息贴近于生活,特别是要了解当地居民的看法时,自己查资料是无法得到所需信息的。总之,我认为,没有采访的调查,是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调查的。有一个问题就是,京密引水渠的改造的确破坏了当地的自然原貌,因此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一定受到破坏。

  但是,当地的居民却对这一改造十分欢迎。我有些迷惑,我们的改造,到底是应该追求居民的满意还是应当追求自然生态的完美?

北京的实习报告 篇4


  一、实习目的:

  1、参观留民营生态农场,了解生态农场的相关设施建设及管理;

  2、结合自己课堂所学知识,通过本次实习使我能够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初步的知识。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1、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2、参观留民营生态农庄沼气池和村庄沙盘;

  3、参观农家生态园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

  4、了解留民营文化建设;

  三、实习地点:

  北京市的东南郊大兴县留民营生态农场

  四、实习人员组成

  杨正礼老师及全体学生

  五、实习内容

  1、留民营生态农庄建设

  留民营生态农场位于北京市的东南郊大兴县境内,该村位于永定河冲积平原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左右,土壤(由北向南)为潮沙土、二合土、中盐二合土,保肥能力较强,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1982年11月,市环保局和市沼气办公室选定留民营村进行生态农业试点。1984年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1986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承认为中国生态农业

  沼气设施建设开始于1982年,现在留民营的沼气生产以可以供给8个村庄做饭供暖。这种沼气为能源转换中心,不仅节约能源,而且对农村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农田的秸秆、人畜粪便以及生活垃圾经过处理后可以生产沼气,产生的沼气渣又可以还田增加土壤的养分,使粮食产量增加。

  3、发展旅游生态业

  留民营优美的生态环境、整齐的现代农业温室、系统的能源利用设施和淳朴的乡风为观光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留民营村抓住契机,以观光农业为特色,发展生态乡村旅游,每年前来留民营参观的国内外学者和游客络绎不绝。

  留民营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旅游资源的开发较为成熟。生态游方面,留民营组织了采摘品尝吃住在农家二日游、民俗田园采风周末游、春华秋实浪漫之旅一日游、灿烂季节金秋风情游、三十包饺子过大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游园会、娃娃农庄一日游等活动,并针对中、小学生组织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特色活动。此外,结合生态游,留民营还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旅游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和中外游客一起组织了“保护生态环境,爱我绿色家园”主题晚会、“与您相约,分享快乐”公民道德知识讲座、文明礼仪知识讲座和游客一起联欢等,这些活动不但使村民结识了许多朋友,而且增长了许多知识,促进了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营造良好的文明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游客和同学们了解“有机生态”农业、“环保节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参与、体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基地。

  六、实习心得

  通过一天的实习,对留民营生态农庄有了初步的了解。留民营的生态模式即以沼气站为能源转换中心,促进各业的良性循环,达到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几十年来,留民营围绕着这一生态循环模式,遵循生态学原理,进行全方位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大力植树造林,从单一的种植发展成为一种、二养、三加工,产、工、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对生态环境也有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本次实习使我能够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初步的知识。

【【精华】北京的实习报告四篇】相关文章:

1.【精华】北京的实习报告3篇

2.在北京实习报告3篇

3.【精华】酒店的实习报告4篇

4.【精华】毕业的实习报告4篇

5.【精华】学生的实习报告3篇

6.【精华】美工的实习报告3篇

7.【精华】会计的实习报告3篇

8.【精华】毕业的实习报告四篇

上一篇:大一暑期实践报告 下一篇:大学生医院暑期实践报告
【精华】北京的实习报告四篇

北京的实习报告

2021-07-19 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的实习报告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的实习报告 篇1

  实习路线:逸夫二楼-燕南园-北大西门-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如意门-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颐和园东宫门-万寿山北坡主要内容:

  一。 关于尊重自然:就实习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况进行分析

  二。 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

  三。 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

  四。 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

  XX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本次实习首先在学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进过程当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

  一。 关于尊重自然

  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

北京的实习报告 篇2

  实习路线:逸夫二楼-燕南园-北大西门-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如意门-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颐和园东宫门-万寿山北坡主要内容:

一.关于尊重自然:就实习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况进行分析

  二.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

  三.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

  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

  200x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北京生态实习报告。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进过程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一.关于尊重自然

  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

  在这个问题中体现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为本,不应过分强调人类的因素,更不应该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因为有时,人类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恰恰大自然认可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图)野外植被的旺盛生长(1)这一点在燕南园体现的很好。当我进入燕南园时,第一感觉这里像是一片农庄。这里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随便找个地方蹲下观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而且这样的植物分布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意愿:譬如,车前草总是分布在路两旁人们走过的地方附近,这一自然规则恐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实习报告《北京生态实习报告》。而一些种在别墅前花园里的植物,虽然是人为栽种的,可是却与自然结合一体,看不出一点矫作的痕迹。(图)燕南园初春的植被(2)当时我想,为什么同是在北大校内,唯有燕南园内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浇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长呢?联系了晚些时候到达的绿化隔离带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图)绿化隔离带(e)为什么绿化隔离带的护坡刚建成不久没有任何的人为干预就长满了各种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种、自然灌溉、自然生长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种类、生长规模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确实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植物的验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苋菜等先锋植物——即生命力顽强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进行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本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这也正是燕南园植被繁茂生长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燕南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宠儿,生发出一片永远自然的绿色。

  在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城市绿地所用的植被,全部是依照人类的意愿所选定,完全没有把自然放在眼里,最直观最典型的应当数在北京这种极度缺水的城市中种植耗水量极大的草皮的做法。结果呢?不仅草皮奄奄一息,丝毫没有改善环境,还白白浪费了大量资金。(图)自然植被的魅力(3)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事情还少么,除了植被方面的例子,又有多少是人类偏要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呢?城市生态要改善,不是只需要资金的支持,只有学会依自然规律做事,向自然靠拢,我们所营造的生态环境才可能长久的保持不衰。二.关于改造

  路过许多经过改造的地方,譬如海淀公园、京密引水渠,均是在近年经过较大的改造工程,通过对附近居民的采访,我得知了他们对这些改造工程的认可程度。

  京密引水渠经过多年逐段改造,现在已经初见成效。工程的原始目标是减少水渠的渗漏使北京地区的输水成本进一步降低,据资料称:“完成京密引水渠40公里的节水技术改造,每年可以减少渗漏损失1000万立方米。”可以说,原始目标已经达到。而且同时,水渠的改造,又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沿岸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我采访了两个散步的老人,他们都是手持一部收音机在渠边悠闲的散步,当我问道他们对水渠改造有什么感想时,他们都说,经过改造,渠水比几年前更加清澈了,而且周边的环境也好多了,周围的老人每天散步时看着周围的景色,心情都很舒畅,而且孩子也都在周围嬉戏,有时,爷爷带着孙子散步,看着孙子在平整的路面上跑来跑去,他们感到很高兴。而且听说这项工程每年能够节约大量的资金,他们更认为工程好处很多。但是,他们也指出,看到水中的水草越来越少,他们感觉不太舒服,他们说,总是感到水渠改造带走了什么。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想到,如果在人工化改造水渠的同时我们能保持最根本的自然原貌,那么这些怀旧的老人便不会有这些失落感了,当然,后代人也便能知道京密引水渠改造前的自然原貌了。(图)改造后的京密引水渠(b、c)而当这个问题问到孩子,他们则是完全的肯定水渠,他们说平时可以在渠边玩耍,可以捉鱼。有一个农村来北京的孩子,当我们问他是否想家时,他说:“我特别想家乡的山,树特别多,一棵挨一棵,还有松鼠,有小蛇,我还抓过一只松鼠,特别好玩儿。”不过,当我们问他是否想从北京回家时,他又说:“不想走,我觉着北京也好,有高楼大厦,有汽车……”看来,孩子们既需要城市的现代化,又绝不可远离自然的和谐。我们在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绝对不能不进行自然景观的保护。只有让自然存在于现代化的每个角落,我们的城市改造才可以称得上成功。(图)海淀公园的儿童娱乐区(d)而距离北京大学较近的海淀公园的改造则是另一种思想。它侧重的是直接面向居民需求方面的发展。经过改造的海淀公园拥有大量的绿地,使得整个公园区的空气从早到晚都能够保持清新,一位老年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一年四季都来这里晨练,晚上吃完饭也常过来溜达,就是觉得这儿的空气特别好,多呆一会儿,心里更舒坦。”除了绿地,公园的其他硬件也十分齐全。特别是健身娱乐设施,更是能适应每一个人群的需要。其中有面向孩子的儿童娱乐区,有面向老人的老年健身区,还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残疾人康复区。而儿童娱乐区的地面更是在改造后,由水泥板改为了软泡沫型,使这一区域更加安全,更加适合儿童这一特殊人群。一位带孩子来玩的阿姨说:“海淀公园改的挺好,原来孩子玩的时候,我总不放心,得在旁边一直盯着,现在好多了,只要他不爬高,我基本不用*心。公园里空气也不错,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也每天带孩子来这一趟。”她还表示,虽然家里没有残疾人,可是,她认为增加残疾人康复区非常必要,她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更能让他们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我认为,无论哪种性质的改造都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人的'需要,这样的改造才是成功的。三.关于管理

  在实习中我发现有许多在我看来生态环境很好的地方居住的居民对那里的环境并不是很满意,在我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在过去,那里的环境其实更好,由于管理不善才下落到现在的水平。既然建设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一定不少,但是,管理者却忽视了建设之后的管理工作,使得用大比资金建设起来的良好环境,因花费较少的管理维护不周而大幅恶化。譬如我在前边曾经盛赞的燕南园和蔚秀园里便有几位老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表示不能满意,有一位大爷便感慨的说:“我还没退休的时候,这儿的环境真是不错,本想退休之后在这享清福,没想到这的人越来越多,管理又跟不上,现在真想倒退几年呀!”

  建设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手段,即便建设得再好,还最终会变回原样甚至更糟。

  颐和园的管理者使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为我们在山上留下的保持水土阶地,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遗产,但是,管理者却只为了游人眼睛的一丝快感就将这宝贵的遗产全部铲平,而后又种上了极不适合北京这种干旱气候生长的草皮。且不论维护草皮所需的铺设水管和运水灌溉的成本、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草皮与山上乔木无法共存的矛盾,单是铲平阶地这一项,就使现在的颐和园离真实的颐和园又远了一步,古人的许多杰作正是被这样一些自以为是的管理者摧残掉的。

  我觉得,管理者,特别是这种

北京的实习报告 篇3

  实习路线:

  逸夫二楼-燕南园-北大西门-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如意门-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颐和园东宫门-万寿山北坡

  主要内容:

  一.关于尊重自然:就实习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况进行分析二.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三.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XX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在行进过程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

  一.关于尊重自然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

  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在这个问题中体现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为本,不应过分强调人类的因素,更不应该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因为有时,人类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恰恰大自然认可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野外植被的旺盛生长(1)这一点在燕南园体现的很好。当我进入燕南园时,第一感觉这里像是一片农庄。这里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随便找个地方蹲下观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而且这样的植物分布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意愿:譬如,车前草总是分布在路两旁人们走过的地方附近,这一自然规则恐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体现。而一些种在别墅前花园里的植物,虽然是人为栽种的,可是却与自然结合一体,看不出一点矫作的痕迹。(图)燕南园初春的植被(2)当时我想,为什么同是在北大校内,唯有燕南园内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浇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长呢?联系了晚些时候到达的绿化隔离带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

  绿化隔离带(e)为什么绿化隔离带的护坡刚建成不久没有任何的人为干预就长满了各种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种、自然灌溉、自然生长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种类、生长规模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确实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植物的验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苋菜等先锋植物——即生命力顽强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进行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本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这也正是燕南园植被繁茂生长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燕南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宠儿,生发出一片永远自然的绿色。在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城市绿地所用的植被,全部是依照人类的意愿所选定,完全没有把自然放在眼里,最直观最典型的应当数在北京这种极度缺水的城市中种植耗水量极大的草皮的做法。结果呢?不仅草皮奄奄一息,丝毫没有改善环境,还白白浪费了大量资金。

  自然植被的魅力(3)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事情还少么,除了植被方面的例子,又有多少是人类偏要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呢?城市生态要改善,不是只需要资金的支持,只有学会依自然规律做事,向自然靠拢,我们所营造的生态环境才可能长久的保持不衰。二.关于改造路过许多经过改造的地方,譬如海淀公园、京密引水渠,均是在近年经过较大的改造工程,通过对附近居民的采访,我得知了他们对这些改造工程的认可程度。京密引水渠经过多年逐段改造,现在已经初见成效。工程的原始目标是减少水渠的渗漏使北京地区的输水成本进一步降低,据资料称:“完成京密引水渠40公里的节水技术改造,每年可以减少渗漏损失1000万立方米。”可以说,原始目标已经达到。而且同时,水渠的改造,又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沿岸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我采访了两个散步的老人,他们都是手持一部收音机在渠边悠闲的散步,当我问道他们对水渠改造有什么感想时,他们都说,经过改造,渠水比几年前更加清澈了,而且周边的环境也好多了,周围的老人每天散步时看着周围的景色,心情都很舒畅,而且孩子也都在周围嬉戏,有时,爷爷带着孙子散步,看着孙子在平整的路面上跑来跑去,他们感到很高兴。而且听说这项工程每年能够节约大量的资金,他们更认为工程好处很多。

  但是,他们也指出,看到水中的水草越来越少,他们感觉不太舒服,他们说,总是感到水渠改造带走了什么。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想到,如果在人工化改造水渠的同时我们能保持最根本的自然原貌,那么这些怀旧的老人便不会有这些失落感了,当然,后代人也便能知道京密引水渠改造前的自然原貌了。(图)改造后的京密引水渠(b、c)而当这个问题问到孩子,他们则是完全的肯定水渠,他们说平时可以在渠边玩耍,可以捉鱼。有一个农村来北京的孩子,当我们问他是否想家时,他说:“我特别想家乡的山,树特别多,一棵挨一棵,还有松鼠,有小蛇,我还抓过一只松鼠,特别好玩儿。”不过,当我们问他是否想从北京回家时,他又说:“不想走,我觉着北京也好,有高楼大厦,有汽车……”看来,孩子们既需要城市的现代化,又绝不可远离自然的和谐。我们在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绝对不能不进行自然景观的保护。只有让自然存在于现代化的每个角落,我们的城市改造才可以称得上成功。(图)海淀公园的儿童娱乐区(d)而距离北京大学较近的海淀公园的改造则是另一种思想。它侧重的是直接面向居民需求方面的发展。经过改造的海淀公园拥有大量的绿地,使得整个公园区的空气从早到晚都能够保持清新,一位老年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一年四季都来这里晨练,晚上吃完饭也常过来溜达,就是觉得这儿的空气特别好,多呆一会儿,心里更舒坦。”除了绿地,公园的其他硬件也十分齐全。

  特别是健身娱乐设施,更是能适应每一个人群的需要。其中有面向孩子的儿童娱乐区,有面向老人的老年健身区,还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残疾人康复区。而儿童娱乐区的地面更是在改造后,由水泥板改为了软泡沫型,使这一区域更加安全,更加适合儿童这一特殊人群。一位带孩子来玩的阿姨说:“海淀公园改的挺好,原来孩子玩的时候,我总不放心,得在旁边一直盯着,现在好多了,只要他不爬高,我基本不用*心。公园里空气也不错,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也每天带孩子来这一趟。”她还表示,虽然家里没有残疾人,可是,她认为增加残疾人康复区非常必要,她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更能让他们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我认为,无论哪种性质的改造都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人的需要,这样的改造才是成功的。三.关于管理在实习中我发现有许多在我看来生态环境很好的地方居住的居民对那里的环境并不是很满意,在我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在过去,那里的环境其实更好,由于管理不善才下落到现在的水平。既然建设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一定不少,但是,管理者却忽视了建设之后的管理工作,使得用大比资金建设起来的良好环境,因花费较少的管理维护不周而大幅恶化。

  譬如我在前边曾经盛赞的燕南园和蔚秀园里便有几位老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表示不能满意,有一位大爷便感慨的说:“我还没退休的时候,这儿的环境真是不错,本想退休之后在这享清福,没想到这的人越来越多,管理又跟不上,现在真想倒退几年呀!”建设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手段,即便建设得再好,还最终会变回原样甚至更糟。颐和园的管理者使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为我们在山上留下的保持水土阶地,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遗产,但是,管理者却只为了游人眼睛的一丝快感就将这宝贵的遗产全部铲平,而后又种上了极不适合北京这种干旱气候生长的草皮。且不论维护草皮所需的铺设水管和运水灌溉的成本、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草皮与山上乔木无法共存的矛盾,单是铲平阶地这一项,就使现在的颐和园离真实的颐和园又远了一步,古人的许多杰作正是被这样一些自以为是的管理者摧残掉的。我觉得,管理者,特别是这种不可再造的景观的管理者,应该时时注意保护,切不可根据自己的意志,去改变景观的原貌,这不仅有利于保护遗产,而且也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由于这是我的第一次实习,对于实习方法、调查技巧没有什么积累,因此,这次实习中,我觉得学到了很多,对一些过去的方法也更加重视了。首先是对比的方法。许多事物只搞正面调查或许能得知它现在的情况,但是不经与过去的对比,我们却始终无法了解它的发展趋势。

  我想,调查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预测未来,为实际服务,而要预测未来则一定要掌握发展趋势。譬如,前边提到的燕南园和蔚秀园的问题,如果不与过去的情况对比,我们是不可能认清问题所在的,我们只会一味的认为,两者的环境现在很好,而且将会一直好下去,这样管理的问题就被不经意间忽略了。而有些时候,对比会帮我们更快的找到事物的症结。当我们单独看问题时有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当我们把若干个问题、若干种情况联系起来加以对比,可能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口。另外一个是采访的手段。很多情况下,我们喜欢自己查资料,但是,文字的资料毕竟有滞后性,而且,普通民众的个人看法也很难找到。而采访,不仅直接、速度快,而且得到的信息贴近于生活,特别是要了解当地居民的看法时,自己查资料是无法得到所需信息的。总之,我认为,没有采访的调查,是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调查的。有一个问题就是,京密引水渠的改造的确破坏了当地的自然原貌,因此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一定受到破坏。

  但是,当地的居民却对这一改造十分欢迎。我有些迷惑,我们的改造,到底是应该追求居民的满意还是应当追求自然生态的完美?

北京的实习报告 篇4


  一、实习目的:

  1、参观留民营生态农场,了解生态农场的相关设施建设及管理;

  2、结合自己课堂所学知识,通过本次实习使我能够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初步的知识。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1、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2、参观留民营生态农庄沼气池和村庄沙盘;

  3、参观农家生态园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

  4、了解留民营文化建设;

  三、实习地点:

  北京市的东南郊大兴县留民营生态农场

  四、实习人员组成

  杨正礼老师及全体学生

  五、实习内容

  1、留民营生态农庄建设

  留民营生态农场位于北京市的东南郊大兴县境内,该村位于永定河冲积平原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左右,土壤(由北向南)为潮沙土、二合土、中盐二合土,保肥能力较强,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1982年11月,市环保局和市沼气办公室选定留民营村进行生态农业试点。1984年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1986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承认为中国生态农业

  沼气设施建设开始于1982年,现在留民营的沼气生产以可以供给8个村庄做饭供暖。这种沼气为能源转换中心,不仅节约能源,而且对农村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农田的秸秆、人畜粪便以及生活垃圾经过处理后可以生产沼气,产生的沼气渣又可以还田增加土壤的养分,使粮食产量增加。

  3、发展旅游生态业

  留民营优美的生态环境、整齐的现代农业温室、系统的能源利用设施和淳朴的乡风为观光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留民营村抓住契机,以观光农业为特色,发展生态乡村旅游,每年前来留民营参观的国内外学者和游客络绎不绝。

  留民营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旅游资源的开发较为成熟。生态游方面,留民营组织了采摘品尝吃住在农家二日游、民俗田园采风周末游、春华秋实浪漫之旅一日游、灿烂季节金秋风情游、三十包饺子过大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游园会、娃娃农庄一日游等活动,并针对中、小学生组织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特色活动。此外,结合生态游,留民营还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旅游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和中外游客一起组织了“保护生态环境,爱我绿色家园”主题晚会、“与您相约,分享快乐”公民道德知识讲座、文明礼仪知识讲座和游客一起联欢等,这些活动不但使村民结识了许多朋友,而且增长了许多知识,促进了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营造良好的文明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游客和同学们了解“有机生态”农业、“环保节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参与、体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基地。

  六、实习心得

  通过一天的实习,对留民营生态农庄有了初步的了解。留民营的生态模式即以沼气站为能源转换中心,促进各业的良性循环,达到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几十年来,留民营围绕着这一生态循环模式,遵循生态学原理,进行全方位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大力植树造林,从单一的种植发展成为一种、二养、三加工,产、工、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对生态环境也有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本次实习使我能够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初步的知识。

【【精华】北京的实习报告四篇】相关文章:

1.【精华】北京的实习报告3篇

2.在北京实习报告3篇

3.【精华】酒店的实习报告4篇

4.【精华】毕业的实习报告4篇

5.【精华】学生的实习报告3篇

6.【精华】美工的实习报告3篇

7.【精华】会计的实习报告3篇

8.【精华】毕业的实习报告四篇

上一篇:大一暑期实践报告 下一篇:大学生医院暑期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