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的实习报告

2024-10-31 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报社的实习报告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报社的实习报告 篇1

  从七月中开始,连续两个星期的时间。我和另一位同学都在《**日报》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15天,也见识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这些人和事,既让我体会到了社会的现实,也让我发现了一群人,他们善良,有理想有激情,是我以后想要成为的一类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我可以更好的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学生向一个社会人过渡。转变的过程或许是痛苦的,但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所以我很感谢**日报给我这个到社会中磨练的机会。

  第一天去报社的时候,怀着兴奋的心情,以为一进去就可以跟着去跑新闻。而事实上,负责带我的记者只是让我坐着看报纸,不停的看报纸,一个上午过去后依旧没有事情可做,也没什么人理我,说实话有点无聊。下午我就开始观察报社的运作情况了,每天看到的报纸,他们的幕后生活是怎样的'呢,那些新闻背后的故事又是如何呢,记者们会不会因为一篇新闻稿件一件不一致而去讨论争辩呢,带着好奇的心情开始了下午。大概三点左右,一个首席记者拿着小本子挨个的问记者"今天有什么稿子?",记者边说他边记,然后首席记者把已经做好的选题告诉总编辑,总编辑斟酌,看看可不可行。总结一下第一天,就是在报社看看他们匆匆离开匆匆回来的忙碌着。

  第二天到报社,心情平静很多,不再那么热血地想去跑新闻,心里一个大二的学生肯定是不会让你去做事情的,既来之则安之,能把报社运行情况搞清楚已经很不错了,要有耐心。所以第二天我还是在看报纸,下午和一个记者聊天,觉得收获颇多。他说有时候也不能写太敏感的东西,不能出叉子,不然宣传部很容易把你掐死。所以要尽量的把稿子写的软一点,好玩一点。跑新闻的时候也有很多技巧,比如对于跑现场,一定要注意细节。他说他有次和同城好几家媒体去一个现场,一个男的劫持一个女的,男的正拿着刀驾在女的脖子上,形却当初势比较危机。很多同城媒体看见里面有点动静,一窝蜂往狭小的案犯地点冲去。但是他就一直站那里不动,远远望着,因为如果离案发现场很近肯定看不到什么,再加上几个摄影记者一堵那效果更差。他不动是为了看到更多其他媒体看不见的景象,比如他看见几个警察进了一辆黄色 的出租车,他知道马上肯定要有行动了,果不其然黄色出租车慢慢靠近罪犯,乘其不备把罪犯制服。他说,如果观察的够细致,报道警方营救前的一系列准备,以及一系列的变化,那读者就会觉得新鲜而有看头。你报道罪犯挟持人质,然后警方成功解救,那画面感不强,也没有什么亮点。听他绘声绘色的说,真的很有意思。

  就这样过了几天后,我终于被告知有事做了--接热线。部门几位工作人员交代了一些工作细节,我们就开始工作了,接热线电话看似简单,但其实也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并且这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对正式采访都非常有帮助。首先要把报料人所说的事情记下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和结果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有些报料人自己对事情的经过不是很了解叙述也不祥细,所以就要多问,通过报料者能了解多少就多少。有些时候报料者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对我们来说有很大作用,倒如发生了车祸,伤者被送到医院,而报料者就是医院里的医生,那么说明这个料可靠性很高,因为平时也会接到一些假的料。接到的每一条报料都要打进电脑进行统计,因为无法做到边听边记录到电脑上,刚开始都是先把关键的地方记在纸上,然后再输进电脑。据说采访记录也是相似的,都是把事情的关键部分(关键词)记下来,回去后再根据这些笔记写成文章。 在接电话的空余时间还是看报纸,包括其它几家报刊。旁边的工作者说,看报纸除了解每天发生的事情外,还要注意报纸上文章的结构和写法,特别是要注意是如何写文章的,因为我们在这里实习,写文章就要符合本报的风格。

  两个星期过的很快,虽然在报社没有固定的老师,也学到了不少。在这段日子里,我不仅锻炼了采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对新闻的敏感度,还学会了在工作中如歌跟别人打交道,以后出到社会不管从事哪一种行业,这些经历对我来说,都是非常保贵的财富。除此之外,我还认识了一群亦师亦友的人。他(她)们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时刻影响着我,令我变得更加成熟。我非常有幸认识这样一群善良,有理想,有激情的人。

报社的实习报告 篇2

  我把我的南都之行总结为五个章回:适应、体味、历练、感悟,中间插叙我采访“卖命少年”的经历。

  南方天空很高,但我需要走出疏离感

  6月24日清晨6点,一夜未成眠的我走出东莞市火车东站,广场上很多乞讨的儿童,我紧跟在一个高大的陌生男人身后,以求安全。因为听多了东莞的乱,我必须严加防范。

  戒备森严地走进这座城。

  24号下午我去报社见了站长王海军,他是我们学院的毕业研究生,李贞芳老师帮我联系到这个珍贵的实习机会。王站长和颜悦色,比我百度到他的照片要年轻帅气,我们聊一些学校的人和事,可惜我的脑子有点记忆短路,明明昨日才从那个地方走来。我首先要找个地方住下,报社两个职员租了三室一厅,现空了一间房,求合租,我就住进去了。由此认识了三个“靓仔”:刘定国和刘沛,还有一条叫巴萨的大狗。刘定国告诉我:“都是男的,连狗都是个男的。”巴萨是萨摩耶品种,“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很弱小。”这是后来对它的评价,我初见它时我确实很害怕。对狗都很戒备。

  我说要做社会新闻,站长给我找了个指导老师:黄超。一个这么胖居然还挺帅的男记者,很爱笑,像一道阳光似的,我从心底打消了对他的畏怯之心。他把我带到办公室,把我介绍给办公室的老师们,一一问好后,他说:“这里的电话每一台你都可以随便用。”此后,和黄老师的交往虽然我还是恭恭敬敬,但不会以我惯常的作风:对老师敬而远之,我会跟他讲我的思路、我的困惑,与工作相关的`或是无关的,都会直接跟他说,很轻松随意的关系。他也真诚地跟我分享他的经验、体会、采访和写作的技巧。黄老师要我别称呼他为“老师”,他说我们是“互相学习”,我知道这是谦虚,不叫“老师”那我应该叫什么呢?所以我一直叫他老师。

  第一采访居然是一个独立完成,因为黄老师有别的任务,只能和我分头行动,我答应了,有点忐忑也有点期待,我不知道这个稿子该怎么做,但是我相信我一定做得到。这是一个劳资纠纷案子,16个工人因加班费和无故解除劳动关系等原因向公司索赔百万。据说在东莞,这样的纠纷很多,工人有工人的权益,工厂有工厂的苦衷。

  每天上班,办公室是我开门,总是要等很久才有记者来上班。初来的几天,我每天第一个去,坐着看半天报纸,然后上网找料,经常找不到新闻线索,我心里很着急,几乎都是老师给我一个电话,联系一下,就开始出去或者电话采访。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彷徨。

  这段时间我是报社唯一的暑期实习生,下班后我就直接回家,有时候做点饭,叫刘沛一起吃,他我能做这么多的菜,佩服得不行,然后聊天,但是吃了饭后他进他的房间,我开始打扫卫生,完了就一个人在客厅看电视,有时候会看书,很早就睡觉。半个月,每天就这样过。除了采访的出租车上,我没有想过要看看东莞的风景。

报社的实习报告 篇3

  于健东,读报参考小组组长。

  报告内容:

  尊敬的院领导,尊敬的报业集团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全班同学以及我们小组感谢报业集团的领导为我们提供的这个宝贵的实习机会,同时感谢《读报参考》编辑部的编辑老师们对我们的热情招待和巨大的帮助。谢谢!

  在刚刚结束的大三专业认识实习中,我们组十分幸运,连续三个星期参加了国内著名刊物——《读报参考》的实习活动,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们在《读报参考》的短短几周实习,编辑部老师们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冷静、执着的思维方式,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等,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编辑部老师们不仅为我们的实习提供了单独的办公室,而且在日常实习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无私的帮助,使我们的实习得到十分圆满顺利地完成。在这里再次由衷地感谢《读报参考》编辑部的编辑老师们。谢谢!

  以下是关于我们组的实习报告:

  一、《读报参考》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未来:

  一) . 历史:

  成立时间:

  《读报参考》创办于 1986 年 8 月 25 日 ,刊物原来叫做《吹风与信息》,是原青岛日报社的一份内部刊物。

  其编辑部前身为青岛日报社资料室,负责管理报社的刊物资料等及报纸文摘版的编辑工作。

  《读报参考》试发行时,为每份单页四版,每期一百份,在报社内部免费发行。后来逐渐增至 16 页,又增加到 32 页,最后到目前的 48 页。

  当时主要刊登社会信息、政策规定、新闻线索、外报动向及部分有参考价值的文章资料,发行范围只限于报社的编采人员,后来又逐步扩大到报社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及全市新闻干部。

  1991 年,扩充了刊物的部分内容,更名为《读报参考》 ;

  1991 年 3 月 18 日 ,《读报参考》经批准正式在省内发行;

  1991 年 7 月 15 日 ,《读报参考》半月刊正式创刊。

  经过两年成功运转,到 1993 年 7 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读报参考》开始向全国发行。

  99 年到 XX 年,发行量成倍增长,期发行量达 45 万份。

  XX 年改为旬刊,每月三期。

  二) . 现状:

  目前编辑部共有 21 人,主要负责《读报参考》的编辑出版工作,此外,还负责管理报业集团资料室,和集团内部信息的录入处理。

  《读报参考》的读者定位是“关心实事政治的中老年男性读者”。办刊宗旨是“提供重大事件背景,介绍时事新闻资料”。

  目前,《读报参考》每月三期,印刷点除青岛外还有柳州、兰州、南昌三个分印点,刊物发行到全国 200 多个大中小城市。

  目前,在稳定现有《读报参考》的宗旨、读者群及发行量的同时,编辑部正在积极组织年轻编辑创办一份新风格、新读者定位的试行刊。以进一步开拓读者市场,细分读者群。

  二 . 实习的具体内容:

  一 ). 市场调查:

  在正式进行编辑实习之前,在编辑部指导老师的鼓励下,我们组进行了有组织的市场调查。在栈桥、百盛、火车站附近几个比较繁华的地段,对不同报刊摊位和不同年龄段、身份特征的人群进行的随机调查,我们获得了很多关于《读报参考》的市场定位的准确程度、读者评价、改彩版前后的销售状况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第一手信息,并对目前青岛刊物市场的大体情况有了初步认识。

  调查结果使我们认识到:

  ① 《读报参考》的读者市场定位是十分准确的,读者评价很高,销售量比较稳定;

  ② 近期改版的彩色封面版销量比黑白封面版有较明显的下降;

  ③ 对于现有的宗旨和风格、以及读者市场都已经成熟、稳定了的《读报参考》而言,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并获得读者市场的成功机率不大 ;

  ④ 其他读者市场尚有开发的潜力,如:二十至三十岁之间,有一定学历、初入社会的人群。

  二) . 实习阶段的主要内容:

  1 、在对读者市场进行了初步定位之后,我们小组以模拟出版一期《读报参考》为目标,仿照原刊的形式开始进行选稿,之后,我们的指导老师———责任编辑戚欣为我们进行了指导和修改,然后我们根据老师的指导重新筛选、修改了稿件。最后将最终的选稿上交给了编辑部,编辑部的部分老师为我们进一步审阅和指导,并为每个组员一一讲解。

  过程中,暴露了我们选编稿件时在读者定位不准等一些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加深了我们对稿件选编的认识。

  2 、在实习期间编辑部出版了 两期 《读报参考》,我们参与了两期大样的校对。在校对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诸如忽略标点修改、不注重转载稿件时人称等词语的修改等问题,并得到及时的改正。

  首先要看稿件的文字、标点等又没有错误,其次,通读文章,对文章内容、人称、逻辑等问题进行改正。

  3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尝试了对近期的三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不同于《读报参考》原刊风格的多角度的综合报道。这个过程是一个真正锻炼编辑,和体现编辑能力的过程。首先,要搜集大量、全面的资料,然后根据主题对材料进行删改、综合。这个过程,我们着重地注意了从多角度报道事件,反映来自不同社会层面的人们的声音,稿件中去除了来自记者和编辑的评论性话语和观点,给读者留下充足的余地去自己评论。同时,进行稿件综合报道还要注意事件发生的逻辑性等问题。

  4 、其间,我们还参观了报业集团照排、校对等部门,熟悉了稿件的网上操作修改。我们还参观了报业集团的四方区印刷厂,观看了大型印刷车间的运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刊物出版过程的认识。

  ( ** 按原定计划,我们本来是应该能够出版一期由我们编辑的杂志,并通过整个出刊的过程更加实际地了解整个杂志的运转流程。但由于编辑部十分繁忙,原定计划未能实现,这不失为小小的遗憾。但对于整个实习过程我所得到的巨大收获而言,这个遗憾是也微不足道的。)

  总之,整个实习过程使我们对一部文摘性杂志产生的整个流程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使我们对未来专业课的学习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三、《读报参考》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与要求 ; 《读报参考》对稿件的要求 :

  一)、《读报参考》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与要求:

  在与编辑部老师们的'一次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在编辑部年轻成员里,一人是新闻系毕业,一人是历史学专业、一人是中文专业毕业,一人是中文系毕业,没有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其他文科专业。我认为,这种情况主要是由《读报参考》自身特点决定的。

  《读报参考》本身的特点:

一,文摘性的杂志。

  二、面向的读者群是侧重于关心政治、社会和历史的实事新闻的中老年男性读者群。这种特点要求编辑的能力方面应偏重于稿件的选择和编辑,并拥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

  同时,《读报参考》目前还在对刊物的未来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探索。

  综合以上现状,我们认为《读报参考》作为一本文摘性期刊,目前需要的是以下的人才:

  1 、高层次的决策人才:这种人才应具备相当的有关媒体的专业知识,拥有管理一个传媒实体的能力,能够对所在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判断,能够制定出符合读者市场的、有效可行的近期及长远的发展规划。这种人才也应该是复合型的,要对媒体所在整个行业领域的运作机制和发展前景有相当的认识,知识面应该涵盖新闻和经济两个领域,其能力的重点应是在实际操作中使新闻事业发展与经济学科知识的相互结合。

  2 、知识面广的人才:这种人才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尤其是对社会科学各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诸方面的学识都达到一定的成度。可以对某一社会现象、问题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认知和分析。这决定着刊物内容报道的广度,以及影响的读者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全面性。

  3 、专业知识领域强的人才:这部分人才仍应侧重于社会科学学科,这类人才应在所学专业上有比较深的造诣,能够对某一社会领域的现象、问题作出深度的认知和分析。这决定着刊物内容报道的深度,影响着读者对客观事物认知的深刻性。

  二)、《读报参考》对稿件的要求:

  刊物的读者定位是“关心实事政治的中老年男性读者”,办刊宗旨是“提供重大事件背景,介绍时事新闻资料”。

  受读者定位和宗旨的限制,稿件的选择就有一定的特点和固定性,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大块 :①政策性强的内容;②近期重大问题事件;③海外事件;④历史回忆性内容。

  其中主要是有关近期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由于这部分读者群大多数都经历过新中国成立、文革等政治性很强的历史性事件,因此在稿件中还有一部分有关此方面的历史记录性的稿件。总之,稿件的选择的过程就是“本着办刊宗旨,找准读者定位”的过程,只要适合刊物宗旨和定位的稿件都可以。

  最后,稿件还应注意其政治性和社会影响,对于违背我国国家重大政策方针,以及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政治后果和负面社会影响等的内容或稿件,应予以适当和必要的编辑修改或者删去不用,保证刊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

  四、实习体会:

  一)、经过几周的实习,我对《读报参考》这样一份文摘性的杂志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读报参考》的成功,简单地说,首先在于找准了自己的市场定位,这也找准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其次在于为所选定的读者市场提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新闻信息。

  具体来说:在实际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部

  ① 注重刊物栏目的设置,如“八面风”、“观察与思考”、“热点透视”、“社会广角”等,为配合国家反腐败斗争,还特设了“反腐倡廉”、“每期一案”、“警示录”三个栏目,以此警示社会。

  ② 在稿件的选编上突出“广选、精编”的原则。在千余种报刊中精选最有价值的文章,对每一篇稿件都经过精心地编辑,并配有编者按。

  ③ 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配合刊物高品位的内容,封面采用黑白新闻图片,有力的突出了刊物本身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总之,作为一份在国内有影响的期刊,《读报参考》是成功的。

  二)、此外,通过实习,我还认识到了以下问题:

  1 、任何一份成功的杂志都需要一个准确的读者定位。我觉得,给杂志选择读者群就好像给种子选择生长的土壤,只有根据种子自身的生长特点,准确地选择最适合其生长的土壤,种子才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健康的成长起来。

  2 、编辑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刊物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认为 , 编辑自身除了要有专业的学识和广泛的知识外,最关键的还是应具备人文主义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编辑进行稿件选编不仅要紧扣刊物的市场定位,同时要注意舆论导向和对读者高尚情操的引导、培养。

  3 、通过实习,我还感觉到,最理想化的报道应该是中性的、人性化的报道。编辑记者不要参与其中,进行中性的报道和分析,最大程度的展现事实和背景给读者;要人性化地报道,避免主观偏见和偏激的修辞,留下足够的空间给读者自己去进行思考和

  评判,从而形成真正的源自于民众的舆论呼声,以此来反作用于社会。

  我认为,这种舆论引导过程是最理想的。当然,这种观念也是建立在对受众的独立认知能力的信任基础之上的。

  4 、在实习中,我还认识到,刊物要多记录“发生在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的事,和发生在不平凡的人身上的平凡的事”。这也是人性化的报道的另一个方面。

  以上是我关于专业认识实习的报告。其中有部分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请老师、同学们多多指教。 谢谢!

报社的实习报告 篇4

  从第一次走进报社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是属于这里的。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很有幸的来到了黄山日报社《黄山晨刊》,在这里开始了我难以忘记的暑期记忆,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开心,更重要的是使我体会到了一名记者的真正生存状态。记者无限光荣的外表下,他们所为此做出的努力,以及往往所感觉到的无奈和遗憾。

  其实《黄山晨刊》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学校的阅览室里总是会准时的摆放每一天晨刊的报纸。当初在看这一份黄山本地的报纸时,总还会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觉得他们的新闻做的很平庸。只是很简单的例行报道,新闻没有深度,让人读起来索然无谓。当时就自大的认为假如自己可以去做这份报纸,一定可以做的更好。当时的我没有想到,几个月后我真的来到了这里。

  初次来到报社,就给我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诺大的一间办公室里已近10点了,竟只还有寥寥数人。我们的到来似乎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大的兴致,办公室里的电话此起彼伏。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才知道,虽然报社的工作时间写的是早晨几时至几时,下午几时至几时,但除了个别值班的和打字交稿的记者会在办公室里,多数时间他们都是不会在报社里的,有的记者我甚至一个星期都不能见他们一面。这使我深刻体会到了老师上课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了,“新闻不是可以做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我经常会在中午12点左右的时间和晚上已经7、8点的时间里看到仍然还有很多记者在工作,他们甚至会把饭菜拿到报社里来吃。这些都深深的触痛了我,后来随着记者师傅前去很远的地方去采访,我在车里受不住路程的颠簸吐了,身为女子的师傅也是很难受,但采访还是要必须进行,此时我真的体会到了记者的敬业和辛苦。

  除了辛苦之外,记者给我的另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记者向来被称之为无冕之王,但在这个称谓的背后他们担负的是更多的责任。在我的实习过程中做过很多次的采访,每一次的经历我都是很珍惜,但对王先生邻里纠纷一事的采访印象极为深刻。王先生因回家的通道被邻居堵死一事,从协调到告上法庭三年未果。期间他4次借助媒体,可起到的只是简单的推动而不是根本解决的作用,但他还是依然相信媒体并且找到了我们,看到王先生信任与期待的眼神,我真正理解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光荣。期间我们为此事跑了很多地方,有一次还受到了一点挫折,但想到王先生对我们的信任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事情终于解决了,王先生开心,我们也为此喜悦。此时是真的感觉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存在的意义。在其他的采访过程中,还有几个类似的经历,其中歙县XX村民修路一事也给我很深的印象。我现在还可以清晰的记得当我第一次来到XX,近十位村民围在我身旁的情景,最后因为路程的原因我不能回去,村民们特意准备了一间最凉爽的房间给我,那时我是真的感动。我知道他们如此对待我是因为我是一名记者(实习生),是记者的身份让我得到如此待遇;我也还知道我必须在今后的采访中对得起记者这个身份也才可以对得起XX的村民。

  此次暑期实习除了带给我很多的心灵震撼之外,一些学校里很难体会到的采访技巧也使我受益非浅。首先就是要善于从别的媒体,无论平面、电视或者网络里获取新闻线索,必须时刻关注并且要从自身的新闻需求中去发现。就好比最近整个国家都十分关注的“欣弗注射液事件”,虽然黄山并没有受到很明显的干扰,但是报社的记者迅速来到我市各卫生相关部门进行采访,虽然结果仍然是未受到影响,但此次的采访也安抚了民心。在我的采访过程中,也有过几次类似的采访活动,如“格美”台风对于黄山的影响以及在“反百日盗版行动”在我市的开展情况。其次就是要重视从人民身上去获取新闻线索,《黄山晨刊》有一个“强哥热线”,而且报纸有一正版都是做热线新闻的。据我在报社实习过程的观察中发现,晨刊所刊登的新闻线索有差不多50%是来源于人民或者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记者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线人以及群众热线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我还想多提一下网络BBS以及其他网络信息中市民所提交的新闻线索,个人认为对此应当同样重视。但前提是必须要把网络事实放在现实中重现,在现实中搞清网络事实。我也曾经通过网络线索做过一个采访,但我只是仅仅是依存于网络现实。我还又在网络上留言并联系了这个当事人,在现实中接触到他,并且在现实中让他再一次的把事实陈述。网络上的东西大多很随意,真实感较差,但却也不能因此放弃,所以通过网络来到现实是我学到的很好的'采访技巧。再次,在获得新闻线索的过程中,应该特别留意“提示性(预见性)报道”也是我很有感触的一点,此次“七月半(鬼节)”我在做采访的时候,稿子写出来投到编辑那,但最后还是没有发出来。一个已经做了很多年的记者告诉我:“像这种报道单单是简单的叙述事实多半意义是不大的,而如果你提前一天做关于提醒市民在鬼节的时候祭祀所需注意的相关事项,那意义就有了。同样像一些灾难性报道等对市民有很大影响的事情就需要新闻有预见性,这样市民才能爱看。”因此现在我理解到了新闻不仅仅是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了,对没有发生而即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是需要高度关注的。最后再讲一点感触也是很深的东西,这也是我在采访过程中所遇到的。在采访的过程中,很多的场合特别是在对于一个集体行为的采访都免不得要应酬,如实习的过程中我有过对XX乡、歙县公路局的采访和对于黄山市桃源大酒店的采访。虽然觉得很别扭,但还是跟着我的记者师傅吃了两顿饭。后者是一个很平常的例行采访,虽然吃了别人的饭感觉怪怪的,但也不多说些什么。可前者的采访却是因为他们与XX村民的矛盾,虽然最后饭吃了没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但后来一位报社的资深记者对我说:“政府和村民发生矛盾时,无论孰对孰错,决不可因为应酬推脱不过而吃,看似只是政府很平常的对于记者采访的一次接待,但是如果让村民看到他们就会以为是什么‘勾结’,采访不好进行下去,但村民的饭还是可以吃的,当然最好也不吃”。对于他的话,我的理解是,虽然现在很多的应酬不好推辞,但涉及到被采访双方发生矛盾时,一定还是要坚持原则的。

  除了很多的采访技巧外,我还学到了一些新闻写作上的技巧。首先,必须要树立这样一个概念,新闻价值永远是最重要的,不必太过于担心稿子写出来的质量,当然这也还是很重要的。其实如果你的稿件有新闻价值,就算你只是很简单的白描一下,这也就足够了。当然,新闻写作的质量也还是需要注意的。我曾仔细的把我所写的所有初稿和被编辑修改过的新闻稿做过对比,发现自己稿件很大的一点不足之处便是不够简洁,很多“的”“了”等等口语化的用语太多,还有就是太罗嗦。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不能做到“敢于放弃”,即虽然采访的过程中你会得到很多的资料,也许都是能用的上,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必须取其新闻价值最大的一点,敢于抛弃那些“累赘”。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比如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夏日幼儿患病人数增多的报道,但是没有登出来,可是在后来有一位记者又一次的写到了这个题材,不但登出来了,还是作为头版头条登出来的。我比较了我们稿件的差别,发现我们所提供的新闻事实以及所采访到的医生、建议都是雷同的。但不同的是,虽然我们都表达了患病人数增多这个事实,我用的是医生说,他用的却是具体的数据,今年的与往年的比较;虽然我们都展现了病人多这样一个场面,但我也就只是展现,他不仅说多了,而且把病人的具体数字给了出来,又详尽举出了一个例子。我想她的稿件之所以比我的优秀,正是因为她的准确性,从而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所有的采访过程中,一次关于盗版问题的采访使我感触最深。因为那一次的采访我受到了表扬,也因为那一次的采访使我感到深深的内疚。受到表扬的原因是因为我的“细心”,点抓的好;内疚的原因是因为我太卤莽,事实判断可能出现错误的前提下就贸然发稿。事实证明表扬我是错的,我是太卤莽的。关键在于那一个条形码的问题,因为我坚持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条形码,否则的话便是盗版。因为“自以为已经查过了很多的资料”,可事实证明可能出现错误。其实我在做这个报道之前是有这个责任把事情弄的更清楚,让权威部门出来说话的,而不单单只是自己查了资料,这是完全由自己的粗心造成的。现在把它写出来,引以为戒!

  一个月的实习生活很快便要过去,现在的我拿起一份《黄山晨刊》,似乎能感觉到每一篇的报道中记者们为此所留下的汗水,突然发现晨刊上的新闻是那样的可贵。也许晨刊还不成熟,但它毕竟还不到两岁。晨刊有一个传统,每个星期都有两次的集中学习交流的时间,晨刊的一个编辑曾说道:“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我想,这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习的终结语。

报社的实习报告 篇5

  大学时期的最后一个暑假,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决定了在报社实习,也为将要踏上社会的一点资本,积累一些经验。这是作为一名学生的最后一个暑假,却是从学生过渡到社会工作者的起点。

  实习的生活和感受

  七月始,我就在**日报报业集团争取到了一个实习生的资格,在《**星期三》编辑部开始了自己的实习生涯。刚开始接触真正的新闻报道,充满了新奇和刺激。但在刚开始的几天,总编却一直让我们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这让我觉得有点郁闷,原本想着记者的生活不是一直在外跑的吗?怎么一直坐在办公室里呢?

  终于在几天的读报生涯后,总编说带我们去荻港(一个江南古镇)采访。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终于可以实战了。到了荻港,采访开始,作为实习生的我们,当然只能站在旁边听听记记,听着总编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问,镇书记的回答却让我一头雾水。因为镇书记讲的都是**的方言,而我却并不是**人,所以对他讲的都不能听懂,信息当然是流失了一大半,这让自己很有挫败感。在回到报社后,看着自己的笔记,回想着书记讲的一些话,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很久,却始终没有敲出一个字。

  这是第一次的采访,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因为这是我实习生涯的第一次采访,也是一次失败的采访。听不懂方言,写不出稿子。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概念,而真正的实践才是最困难的。正如老师告诉我们“想要成为一名记者,在学校里学的,远远不够。”

  第二次正式的采访,没有了老师的带领,编辑部的苏老师把全部的工作都交给了我们四名实习生。从联系采访人,采访问题的准备到最后稿子的写作,都让我们自己搞定。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这次采访的主题是关于湖城的寄托生,我们采访了多名老师、同学、心理专家,采访方式也有面对面采访,电话采访,qq采访。历史一个多星期稿子才出炉。在采访期间,也碰到了许多问题,比如现在是暑假,老师和学生都比较难联系,在采访时有些学生受到老师特别叮嘱没有把实际的想法告诉我们等等。我们也想过要放弃这次的主题,但是最后我们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在学校联系不到老师,我们就通过电话采访,或在电话联系后与老师约定去登门拜访等等。

  当我们的稿子变成铅字在《**星期三》周报上登出来的时候,真的很激动,这毕竟是自己努力的果实。在那个时刻,先前遇到了一切困难、一切付出再也算不上什么了。通过这次的采访也让我们明白了,记者除了会问会写,更重要的是会发现问题。

  实习过程中主持活动的感受

  在《**星期三》实习的过程中,除了跟着记者们一起去采访,去拍照,我们还组织了两次活动,都是针对周报在校园的那些小记者的一个采风活动。第一次是去**陈英士故居,第二次是在湖笔博物馆,这两次的活动也是由我们实习生来负责的。从活动的策划,到活动的安排都是我们经过仔细的商讨后决定的,在活动中,我们安排了知识竞赛和游戏等的版块,一方面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我还担任了活动的主持人,三个多小时的活动,虽然很累,但看着学生们高兴的表情和家长们满意的情景,真的很有满足感。

  报社的苏老师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想要成为一名好的记者,写作只是一个很小的一部分,搞一些活动,写一些策划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两次的活动虽然很累,特别是活动前的准备。以前都觉得搞一次活动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经过这次的锻炼才明白,想要把一次活动搞的有声有色,写的策划不止一个,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必须把一切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

  在发生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这些都是关系到活动成功与否的因素。人员的安排,时间的分配,场地的布置等等,都是我们经过几次三番的思考后得出来的。我们的策划也是经过了一改再改。

  在活动结束后,都受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这两篇稿子也由周报刊登了出来。

  实习总结

  两个月的实习生活,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这两个月中收获很大,明白了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自己还欠缺许多东西,像采访时候问题的准备,对待不同的采访者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还有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采访结束后资料的整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里无法学到的。明白了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对各方面的知识都需要了解一点,对时事政事也要了如指掌,不然你就会失去许多的机会更深一步的去了解被采访者。

  作为一个实习生,你的姿态也必须是谦虚、勤快的,在遇到一些事情时,有时候毛遂自荐需要的一股勇气,它可以帮你争取到一些锻炼的机会,遇到不懂的事情时,一定要向那些资深的记者请教,而且在办公室的时候也要表现的活泼点,多与那些记者聊聊天,向他们咨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话题。

  实习期间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相处还是比较愉快的,但实习生之间的较量也别有风趣,大家会各自表现自己,希望可以争取到去采访的机会,可以多学一些东西。这样的比赛、较量也让我明白了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之大,在实习生之间的较量就已经如此这般,若是真正的面对岗位的竞争时,我们的压力将会是现在的几倍。而我们的素质、学历等等就是我们进入社会时的资本。我们真的必须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

报社的实习报告 篇6

  上学期期末考完试,6月30号我就到家了。感觉到自己快大四了,不能在这么碌碌无为下去了,就想找份暑假实习工作。为了尽快落实我的实习工作,我回家以后就打开电脑上网,浏览的几个比较大的招聘网站,例如智联、前程无忧等,终于确定了我的职业意向—网络编辑。

  接下来的日子似乎不是那么容易。盛夏来临,好多毕业生找工作,招聘人才是供过于求。而且,好多公司还不要实习生,我似乎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大公司不要实习生、小公司招实习生不想去,最后,我终于放低自己的眼光,选择了一个民营公司,它就是我的第一家实习公司—石家庄易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点亮希望,祭奠生命生活一直在继续,我也如期的步入了职场生涯。由于本身是实习生,而且无任何工作经验,我的薪水很少,实习期就1000元,但是我想总好过没有工作吧。我就接受了。7月4号是我上班的第一天,我们做网络编辑的有一个小组,组长看起来很和蔼,是个很年轻的女孩,看起来不过就26岁吧。她跟我说,第一天工作,你可以先熟悉下工作的整体流程,工作很轻松的。第一天就在我万分期待,又万分紧张的状态中过去了。

  7月5号,工作的第二天。今天组长给我分配了的`任务,然后给几个网站写几篇软文。我很用心的工作,先是从各大站如搜狐、新浪、网易采集、了解相关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文笔再整理、编辑出属于我的原创文章。原创软文其实真的不是很好写。文章不仅必须是原创的,还得是具有可读性,能吸引读者阅读。经过本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写出来了,分别是《如何在百度算法不断更新的情况下保持网站排名》《怎样办经济

【报社的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报社的实习报告06-08

在报社的实习报告09-16

[热门]报社的实习报告07-04

在报社的实习报告范文06-09

报社编辑实习报告09-12

报社实习报告模板05-18

有关在报社的实习报告10-14

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09-20

2023关于在报社的实习报告范文08-21

报社编辑述职报告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