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习报告

2021-05-29 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实习报告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理实习报告 篇1

  一、形成条件

  1、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2、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3、流水作用⑴、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CO2==H2CO3;(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CaCO3==HCO3-+Ca2+(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⑵、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4、气候影响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二、发展阶段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三、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沟和石芽(路南石林)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2、天坑和竖井(兴文石海)

  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

  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4、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⒌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6、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

  四、地下岩溶

  1、溶洞的概况(兴文石海大漏斗)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

  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2、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3、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五、实习总结:

  这次人文地理实习是在学习完人文、旅游、城市地理等学科之后的一次较长时间的野外人文实习,在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和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比如喀斯特地貌的旅游开发这些东西在实习中自己的'亲身体会下、在老师的帮助下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遇到很多的问题,在实习回来后通过查阅资料和积极思考都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从而帮助我写完这篇实习报告。

地理实习报告 篇2

  一、实习概况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区域性、时间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它也是我们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而人文地理学的野外实习是由人文地理学本身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决定的。尽管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卫星遥感、计算机模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技术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实验室模拟终究不能代替社会考察,因为复杂的人文现象不可能搬到实验室中来,而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各种开发规划中表现出来的结果是无法模拟出来的,况且各种开发理论也要到社会中得到验证。

  人文地理学实习是在对老师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人文地理思维能力和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所谓科学的人文地理思维是指面对纷杂的人文现象,采取科学的区域性、综合性思维,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发现各种人文现象的时空联系与差异,揭示它们相互作用的特征与规律。人文地理思维的独特性便是综合性思维、区域性思维及人地相关性思维,具有广放性。它遵循其他学科的理论原则,但又不拘泥于其他学科的桎梏。

  三、实习任务

  人文地理实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好一个研究方法,同时在课堂的基础上更加对人文地理学有个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对长春市桂林路商业区的实地考察和各方面的调查,理解并掌握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其主要任务可分为:

  (1)熟悉并掌握长春市桂林路地段的人文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人文条件、产业分布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实习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分析其所属地段的商业气息,人文概况。

  (3)了解桂林路地段的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商品服务业的发展。

  (4)注重分析六条商业街各商业网点类型,描述其商业活动的功能、性质、集聚分散以及人流兴旺程度;对比六条商业街整理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用简单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

  (5)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一份综合的人文地理实习调查报告,加深对人文地理学的学习。

  四、关于桂林路商业圈

  桂林路

  由图可知桂林路商业区在南北向(自北向南)由隆礼路、隆礼路胡同、桂林路、桂林路胡同、西康路、西康胡同构成;东西向(自西向东)由长庆街、立信街、百汇街、丰顺街、岳阳街西二胡同构成。这几条线路横贯串成了桂林路商业区,每条路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所在。

  桂林路商业圈位于朝阳区,是以同光路、牡丹街、自由大路、立信街合围的区域,以同志街和桂林路交汇处为中心。长春市商业圈包括都市级商圈、区域级商圈、社区级商圈和特色商圈。其中桂林路商业圈属于都市级商业圈。

  1、桂林路商业区的繁荣

  桂林路商业区严格来讲并不是以桂林路为主导,它的主干道是同志街,立信街、百汇街、西康路、隆礼路等多条繁华的街道纵贯其中。桂林路仅仅只是其中东西向的一条小路,却承载起了整个桂林路商业区的美名。

  桂林路的专业店、专卖店、餐饮业独具特色,商业氛围浓厚、商业业态成

  熟。以桂林路为中轴,方圆1.2平方公里的区域,被市政府命名为“长春韩国商业街”,以经营韩国特色商品为,。依林小镇、桂林商厦、小燕莎等几家大型小商品零售店形成互为依赖彼此作用的“集客效应”,以年轻人为主要目标顾客群的时尚、前卫、国际化的购物、休闲、娱乐型商圈,成为长春市人流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尽管有红旗街和重庆路与之竞争,由于存在空间摩擦和距离衰减,桂林路市场仍有之得天独厚的优势。

  桂林路的繁荣原因有很多,桂林路商业圈主要依托道路两侧临街商业裙房,以品牌专卖店、专营柜台为主,“青春、时尚、科技”的特点,对25岁以下的中、高档青年人消费群体具有重要影响力;桂林路商业圈又称“韩国街”,以经营韩国特色商品为主,吸引了大量韩国友人的投资和光顾,同时也使批走在时尚前沿的青年人驻足于此;该区域周边居住与办公人群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桂林路的繁荣主要依托解放大路上的白领一族和周边学校,如吉林师大、东北师大、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工程学院以及清华外国语学校、师大附中等,另外还集中了省电业局、省中行、省林业厅、省外贸厅、省图书馆、市土地局、朝阳区检察院、韩国江原道办事处等众多行政机构。此外,附近的居民多为医院、教育、政府、文艺等系统的家庭住宅小区,生活品味相对较高,消费能力也相比较强,从而使附近的桂林路繁华。同时,它本身就是农贸市场,吸引消费者,因此吸引大量韩商聚集于此投资。

  五、实习结果

  1、西康路胡同

  西康路胡同大多是以服装店,宠物店,美发店和饭店为主,在下段以宠物店集中为主,上段以服装店的集聚较为明显。西康路中段的商业区较为集中,

  西康路胡同人流量、车流量由东向西变化不太大,店面依次增多,店面级别有所升高,用地向立体化发展。此处支路较少,店面也只有几家,但都是较大规模的,例如红堪KTV。

  2、西康路

  西康路人流量、车流量由东向西依次增加,店面依次增多,店面级别升高,用地向立体化发展。其中以小吃店多,服装店、商品店多,但均级别低,规模大小不一,但人流量大。周围还有方便消费的银行所在。

  3、桂林路胡同

  桂林路胡同店面居多,大多店面主要以饭店,服饰鞋帽店,美容美发店为主。北侧理发店很多,其他店面级别也相应的有所增加,并且级别高,南侧服装店居多。店面密度增大,用地向立体化发展,娱乐城、网吧等出现。人流量、车流量由东向西依次增加,店面依次增多,店面级别升高。单桂林路胡同上段

地理实习报告 篇3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与南京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1度14分—32度37分、东经118度22分—119度14分。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为江苏省会,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景色优美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城市,地理优越,风景佳丽,有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宁镇丘陵小区、江淮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平均气温15.7度,南京市面积为6516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

  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系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它全长约100余公里,标高一般为100—200米,最高峰为南京紫金山主峰,海拔448米区内其它较高的山头还有:栖霞山、幕府山、孔山、汤山、仑山。这里地层发育齐全,从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构造变形程度中等,构造现象清楚典型,岩浆岩类、火山岩类众多且出露广泛。加之这里地质研究程度高,交通便利,观察容易,已成为地质旅游和教学实习的良好场所,在国内享有盛誉。

  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

  1、六合方山

  1、南京长江北岸六合、仪征一带,耸立着十余座由玄武岩构成的锥状火山丘及平顶方山,如瓜埠山、灵岩山等,属于六合火山群的一部分。

  2、组成火山锥的岩层及其特征:

  构成该火山基底的岩石是第三纪中新世的浦镇组(相当于洞玄观组),它主要出露在方山的东南坡,为一套胶结疏松的砂砾层,中、上部为棕黄色砂砾层夹砂质层,砾石形状圆滑,成分以石英岩、石英砂岩及燧石等为主,有清晰的大型单向斜层理,含硅化木化石,属河流相沉积物。覆盖在浦镇组之上的岩石是一套灰黑色火山集块岩及火山角砾岩等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成分主要是各种形态的火山弹、火山渣、火山砾,此外还有少量磨圆度很高浦镇组砾石,填隙物为火山灰。

  在火山碎屑岩之上为橄榄玄武岩。它呈新月状围绕山顶分布(北坡火山口开裂和缺失),造成方山顶部的悬崖和陡坎,厚50米至70米。岩石呈暗紫红色和深灰色。微晶质或隐晶质,具气孔构造。

  此外,玄武岩在此处柱状节理明显,形成了石柱林,多为六棱柱,少数五棱、七棱柱。这是因为玄武岩溢出地面后围绕结晶中心收缩冷凝裂开,最终形成六棱柱。石柱多垂直于岩层层面,相对于地面倾斜。

  2、汤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地区

  汤山位于南京东郊宁镇褶皱束南带,由三列山组成,其走向北北东。北列山海拔高度在120—169米,包括排山与棒槌山;中列山山势较高,一般标高为160—250米,包括孔山、火石峰等,主峰孔山高341.8米;南列山简称汤山,其主峰标高为292.3米。三列山之间是两个谷地。

  1)地层

  这里地层出露齐全而清楚,易于观察。寒武系、奥陶系以及志留系下统均分布在汤山。中列山与南列山体之间的谷地为志留系所在,谷地的形成是该地岩性软弱,易受侵蚀所致。

  下中泥盆统茅山群很不发育,仅零星见于中列山。

  上泥盆统五通组至下二叠统孤峰组发育良好,均产出在中列山,因采石公路达山顶,剖面切割的清楚,化石丰富。

  上二叠统龙潭组地层位于中列山北侧谷地之中,谷地的形成是该组地层岩性软弱,易受侵蚀所致。在谷地中段黄花岸附近因公路穿过,有龙潭组下部的页岩与砂岩暴露,其中植物化石很多。

  下中三叠统青龙群组成并列山体,在棒槌山西端便道旁其下部地层剖面十分清晰,盛产瓣腮类及头足类化石。这里也局部暴露了上二叠统顶部的大隆组地层。在北列山的西北方向有一引起低缓的丘岗,是由中上三叠统黄马青群与下中侏罗统象山群组成。

  (1)上泥盆统五通组(孔山北坡)

  底部为灰白色石英砾岩及石英砂岩,厚层状,层次清楚。下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厚层状,间夹薄层粉沙岩。具有缝合线构造以及单向斜层理。上部为黄褐色砂岩及粉砂岩,夹有较多灰白色粘土岩及灰黑色碳质页岩,局部夹扁豆状薄层赤铁矿。在灰黑色页岩及灰黄色砂岩中可找到斜方薄皮木、亚鳞木及楔叶木等化石。顶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缝合线构造十分发育。在距此地约100米的地方观察到波纹构造,是流水作用产生的波浪状构造保存在沉积岩层的层面上。该处的波痕为流水波痕。流水的波痕形态不对称,波峰波谷均较圆滑,陡坡的方向代表流水的方向。

  (2)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孔山北坡)

  假整合与金陵组之上。金陵组顶部的侵蚀面起伏不平,因受过氧化,颜色发红,面上有铁锰质薄层堆积。下部是灰白色、深灰色、紫红色页岩夹薄层砂岩,含灰褐色泥质生物屑微晶灰岩透镜体,含腕足类化石碎片。中部是灰黄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数层灰紫色、灰绿色、灰色页岩。上部是灰白色、灰绿色、紫红色、灰黑色粘土质及粉砂纸页岩,夹少量薄层砂岩,总厚约36米。

  (3)上石炭统船山组(孔山组两边)

  与黄龙组为假整合接触。黄龙组顶面因受到侵蚀起伏不平,且因氧化颜色发红。但厚度约40米。为浅灰色与深灰色互层的厚层生物屑灰岩、微晶生物屑灰岩及微晶灰岩。具有缝合线构造,可借以判识剖面。中部及上部产有核形石,为圆形球,似豆粒大小,灰白色,即见于深灰色灰岩中,也见于浅灰色灰岩中,是藻类生物聚集而成的。它是识别船山组的重要标志。顶部有一层及富海百合茎的生物屑灰岩。本组产有麦粒蜓及假希瓦格蜓等化石。

  (4)下二叠统栖霞组(大石碑北壁断层下图)

  与船山组为假整合接触。厚度约为130米。分为四部分:

  ①臭灰岩段,为灰黑色富含沥青质生物屑微晶灰岩,中厚层状,发育缝合线构造。风化面上有沿层面方向延伸的眼球状及扁豆状小溶沟。产米斯蜓。底部有一层数十厘米厚的灰黄色泥质页岩及生物屑灰岩,其中产介形类化石。

  ②下硅质层段,灰黑色燧石岩夹同色具纹层构造的含硅质生物微晶灰岩,露头零星。

  ③栖霞本部段,为深灰色微晶生物屑及生物屑微晶灰岩,中厚层状。盛产灰黑色燧石结核。具有缝合线构造。有时还见微层理,化石丰富,常见早阪珊瑚、奇壁珊瑚、中国孔珊瑚等。化石突出于岩石表面,极易找到。

  ④上硅质层段,为灰黑色燧石岩夹同色具纹层状生物屑微晶灰岩。露头零星,在深槽中可以找到拟纺锤蜓等蜓类化石。

  (5)下、中三叠统青龙群(棒槌山)

  与大隆组为整合接触,厚约500米。分为上青龙组与下青龙组。在棒槌山西段人工剖面出露下青龙组,可分为四部分:下部是黄绿色页岩、泥岩,夹薄层微晶灰岩,产蛇菊石及克氏蛤。中部是灰色薄层微晶灰岩及黄绿色页岩、黄褐色泥岩互层,层理清晰,产佛来明菊石等。上部是灰色中厚层及薄层微晶灰岩夹黄褐色泥质微晶灰岩、钙质页岩、薄层瘤状微晶灰岩及微晶砾屑灰岩。顶部是厚层微晶灰岩,多被覆盖,仅在死虎岩附近山包上出露清楚。上青龙组未见在此出露。棒槌山岩性是页岩夹杂砂岩。岩层走向:东北西南220度,倾向:东南西北332度,倾角:65度。

  2)构造

  (1)汤仑背斜是宁镇山脉南带的主体构造。核部由上寒武统观音台组构成,两翼由奥陶系、志留系以及上古生界组成。有时在翼部还有次一级褶曲构造出现。轴向主要为北东向,往东逐渐变为北东东向,为背斜。该背斜延长约60~70公里,宽度约为4~5公里。该褶皱北翼较陡,南翼较缓。

  北翼:走向:东南西北87度,倾向:南北0度,倾角:84度。

  南翼:走向:东南西北87度,倾向:南北180度,倾角:19度。

  (2)阳山碑林

  在阳山的这个采石场遗址,朝南的石壁上还可以看到一处明显的断层,这个是一个正断层。大石碑断层两盘位移明显,上盘下降,下盘上升。垂直底层距约三米左右。因为断层面倾角较陡,故往往引起错觉。断裂面张开宽度不一,最宽处约一米多。裂隙内填着再结晶方解石与红褐色粘土。内长有小树和杂草,起着生物风化的作用。使该裂缝慢慢变大,根据以上特征,推断该断层为正断层。

  3、钟山地区

  1)地层

  (1)中、上三叠统黄马青群(紫金山)

  主要是紫红色钙质页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和页岩,夹有数层细砾岩、含砾砂岩,岩层有明显的沉积韵律。有虫迹、交错层理、波痕和微层理等原生构造。岩性自下而上可分:底部为砾岩层。中部为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页岩,发育大量虫迹及交错层理。上部是暗灰色的泥质砂岩夹黄色砂质页岩,波痕发育。紫金山岩性是石英砂岩,岩层走向:东西94度,倾向:南北183度。

地理实习报告 篇4

  一.【实习概况】

  为配合植物地理学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使同学们对学科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巩固教学成果。我们在周兴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针对本学期课程内容的野外实习。20xx年5月30日我们在校园内认识校园植物种类及分科情况;20xx年6月16日至6月18日,我们从学校出发,先后到达大明山、马山县弄拉风景区,最后一天我们爬上了大明山600米左右的海拔的地方。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广西的植物的主要类型、性状及分布规律;了解大明山植物垂直分布规律及生长环境;学会群落的抽样调查。

  二.【实习目的】

  野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印证课堂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土壤、植物和其它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和植物的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地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意义】

  通过野外实习,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激发对祖国、对广西大好河山的热爱,增强珍惜资源、合理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为达成人与自然和谐之目标,为建立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实习时间地点】

  5月30日:广西师范学院

  6月16日:广西大明山脚(武鸣)

  6月17日:马山弄拉自然保护区

  6月18日:广西大明山(上林)

  五.【实习内容】

  (一)5月30日,我们在校园开始植物实习,主要认识校园内植物种类,并对植物进行分类。学校地处南宁,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归属南亚热带气候范围,因此植物种类繁多,且以热带植物居多。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布许多人工树种及引进树种。

  (二)6月16日,我们来到武鸣大明山山脚进行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大明山位于上林、马山、宾阳、武鸣等县交界地区,居北纬23deg;10′—23deg;8′,东经108deg;18′—108deg;5′,处于南亚热带向北热带过渡地带,恰恰落在北回归线上。该山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总面积约1100平方千米。同时大明山也是我国南亚热带森林植被保护较好的区域之一。区内地貌复杂,土壤为赤红壤,微团粒性和渗透性较好。气候条件多样,森林植被茂密,为众多植物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根据大明山气候特点,原生植被群落应属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现植被类型主要是以马尾松—桃金娘灌丛为主。通过观测,山脚森林由于人类大面积栽种经济树种和用材树种,破坏了原有的森林结构和生态结构植被,但植被生长良好,覆盖较好,但植物群落简单,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主要森林植被优势种为马尾松,灌木层植物主要是桃金娘,草本植物则有铁芒箕。如今,大明山低海拔处退化的生态系统植被正处在恢复当中,处在马尾松先锋林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明山原生生态系统能够得到较好的恢复。

  当天,我们在武鸣县大明山西南坡麓,海拔230米左右,北纬23度31分28秒,东经108度20分14秒左右的地方,对当地的植物群落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样方面积为10*10㎡的观察内,我们主要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植物的数量及生长状态进行了调查, 结果分析如下:

  乔木调查表:(见表2)

  灌木层调查表:(见表3)

  草本层调查表:(见表4)

  层间层调查表:(见表5)

  乔木层的建群种是马尾松,郁闭度大约为0.5左右,层高3至8米左右。

  灌木层的优势种是桃金娘,郁闭度大约为0.38左右,层高0.2至2.0米左右。

  草本层主要代表植物为铁芒箕,其生长活力旺盛,郁闭度大约为0.1左右,层度多在0.1到0.6米 左右,且多数处于孢子期。

  层间植物多为爬山虎、木防己、海金沙、牛白藤等藤类。层高遍布整个植物样方。

  (三)6月17日,我们来到广西弄拉自然保护区。弄拉自然保护区是位于马山县东部,以古零镇为中心的喀斯特石山区,与大明山的不同,这里是由白云岩、龙岩、石灰岩发育而成的黑、棕色石灰土,有石漠化。土壤淋溶等现象,属峰丛洼地型地貌。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5公里,保护区总面积84.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3.7%。该保护区也是石灰岩地区适生树种造林技术推广示范区,该地石山区原生植

  植被类型属于,其中分为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其中保护区海拔最高山峰为766m。弄拉林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同时为了发展经济,在保护区中有许多用材林、经济林和农作物。蕴藏的生物种类较多,同时由于土壤性质特点,不利于植被的生态恢复,因此建立保护区对保护原生态植被和野生动植物有重要作用。

  在弄拉我们观察到了许多植物,包括内容如下:

  蕨类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是最原始的维管束植物。大都为草本,少部分为木本。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其中保护区内的蕨类植物主要有蜈蚣蕨、乌蕨等。

  双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门中两大类之一。种子的胚有两枚子叶。植物体各异,叶脉网状,花的各部多为五数。保护区内包括的双子叶植物主要有豆科、马鞭草科、大戟科、无患子科、芸香科、蔷薇科等。

  单子叶植物叶脉常为平行脉,花叶基本上为3数,种子以具1枚子叶为特征。绝大多数为草本,极少数为木本,维管束分散,茎及根一般无次生肥大生长,叶一般为单叶、全缘,叶片与叶柄未分化,或已明显分化,井常有叶柄的一部抱茎成叶鞘。区内包括的单子叶植物主要有禾本科、龙舌兰科等。

  在保护区的山脚树木覆盖率达到30%左右,多为人工种植的用材树种,有高大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在山脚优势种主要是顶果木、狗骨木、围涎树、任豆、肥牛树、墨西哥柏等。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约在200m到300m左右的石灰岩山地区,由于坡度变陡,植被开始发生变化。主要的优势群落变成灌木层,优势种为老虎刺,还有吊丝竹、芸香竹、米念芭、菜豆树、相思树、苦楝树等。

  海拔大约500m左右,山体土壤薄而少,因此,主要是灌木草本植物,没有高大的乔木。优势种是芸香科的芸香竹。其他为五节芒、粽叶芦等。这些植被都表现为矮小、茎细,适应土层薄的地方生长。

  因为石山地区土壤比较贫瘠且总量较少,土壤堆积在石缝中,为提高存活率和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也为获取更多的营养以保证植物本身的生长需要,在此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经过自然选择进化出了发达的根系,这在整个石山地区都比较普遍。

  我们并没有到达入核心区,老实说该地区经过长期的封山育林,大部分已经恢复成石山地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其中山顶以壳斗科青岗栎为建群种,而山腰以下则栽种较多的竹子、菜豆树、龙眼等经济林与用材树种,这种种植模式已经成为石山地区资源立体化应用的典范,对石山地区的植被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弄拉自然保护区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等有效措施,使生态植被得到恢复。保护区内保存着原生性很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这些阔叶林水源涵养丰富,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生态建设越来越重视,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级别,以更好地保护好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原始性的自然景观,对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和进行科考等项工作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6月18日,我们来到上林县,该县位于大明山的东北坡,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大明山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上林地区的大明山脉地处北回归线以北,拥有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植物种类。我们跟随老师从山脚一路行走一路学校认识植物,直到到达海拔650米的缓冲区。

  由于植被地理分布不是决定于某个单一因素,既有纬度地带性的痕迹,也存在着经度地带性的烙印,而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规律,又是受水平地带性的制约,即服从纬度和经度地带性规律综合的影响。植被在山地垂直分布有着一定的规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理论上大明山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事实上大明山,800-900m以下为季风常绿阔叶林,(800-900)——(1200-1400)m,为山地常绿阔叶林,1200-1400m以上的为山顶矮曲林。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明山现状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大致为:海拔200 m以下多为人工农业植被,如:水稻、玉米、甘蔗等; 200- 500 m是大面积的马尾松林、岗松等次生灌丛及少量的次生沟谷雨林;500-800 m主要是马尾松林、人工八角林及次生阔叶混交林; 800 - 1000 m 分布着次生常绿阔叶林或局部的针阔混交林;1000 m 以上为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1000-1400 m)及山顶苔藓矮林(1400 m以上)。

  当天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未能登上山顶。但通过一路上的观察,发现大明山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原生植被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八角林。因此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植被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原因,将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和演替过程。人类的长期活动,会导致原始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原生植被不同程度的消退,沦为各类次生林、次生灌丛、草丛等的逆行演替;另一类是,经过封山育林、人工栽植以及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等措施,使植物群落向着复生的方向演替,这就是利用植被本身对环境条件改变引起植物群落的不断变化,使其朝着地带性顶级群落发展的顺向演替。

  (五)在四天的野外实习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

  六.【实习体会】

  通过这次植物实习中,让我们认识了许多植物的科属和种类,掌握了一些辨认植物的方法,以及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同时提高了我们对植被特点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的能力,了解了如何根据当地发展需要对植被进行生态恢复和利用,以及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维护。这次实习为期四天,其中一天为校内实习,另外三天是野外实习,虽然比较辛苦,但是让我们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另外在此我想对我们的植物地理学老师周老师表示深深的谢谢,是您二十多年来的不辞辛苦,换来了我们的博学多闻!

【【推荐】地理实习报告4篇】相关文章:

1.地理毕业生实习报告

2.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篇

3.地理的实习报告五篇

4.地理实习报告集合8篇

5.【实用】地理实习报告三篇

6.地理的实习报告集合8篇

7.地理实习报告锦集九篇

8.地理的实习报告集锦六篇

上一篇:英语实习报告 下一篇:工程实习报告
【推荐】地理实习报告4篇

地理实习报告

2021-05-29 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实习报告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理实习报告 篇1

  一、形成条件

  1、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2、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3、流水作用⑴、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CO2==H2CO3;(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CaCO3==HCO3-+Ca2+(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⑵、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4、气候影响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二、发展阶段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三、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沟和石芽(路南石林)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2、天坑和竖井(兴文石海)

  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

  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4、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⒌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6、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

  四、地下岩溶

  1、溶洞的概况(兴文石海大漏斗)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

  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2、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3、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五、实习总结:

  这次人文地理实习是在学习完人文、旅游、城市地理等学科之后的一次较长时间的野外人文实习,在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和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比如喀斯特地貌的旅游开发这些东西在实习中自己的'亲身体会下、在老师的帮助下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遇到很多的问题,在实习回来后通过查阅资料和积极思考都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从而帮助我写完这篇实习报告。

地理实习报告 篇2

  一、实习概况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区域性、时间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它也是我们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而人文地理学的野外实习是由人文地理学本身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决定的。尽管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卫星遥感、计算机模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技术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实验室模拟终究不能代替社会考察,因为复杂的人文现象不可能搬到实验室中来,而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各种开发规划中表现出来的结果是无法模拟出来的,况且各种开发理论也要到社会中得到验证。

  人文地理学实习是在对老师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人文地理思维能力和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所谓科学的人文地理思维是指面对纷杂的人文现象,采取科学的区域性、综合性思维,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发现各种人文现象的时空联系与差异,揭示它们相互作用的特征与规律。人文地理思维的独特性便是综合性思维、区域性思维及人地相关性思维,具有广放性。它遵循其他学科的理论原则,但又不拘泥于其他学科的桎梏。

  三、实习任务

  人文地理实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好一个研究方法,同时在课堂的基础上更加对人文地理学有个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对长春市桂林路商业区的实地考察和各方面的调查,理解并掌握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其主要任务可分为:

  (1)熟悉并掌握长春市桂林路地段的人文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人文条件、产业分布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实习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分析其所属地段的商业气息,人文概况。

  (3)了解桂林路地段的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商品服务业的发展。

  (4)注重分析六条商业街各商业网点类型,描述其商业活动的功能、性质、集聚分散以及人流兴旺程度;对比六条商业街整理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用简单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

  (5)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一份综合的人文地理实习调查报告,加深对人文地理学的学习。

  四、关于桂林路商业圈

  桂林路

  由图可知桂林路商业区在南北向(自北向南)由隆礼路、隆礼路胡同、桂林路、桂林路胡同、西康路、西康胡同构成;东西向(自西向东)由长庆街、立信街、百汇街、丰顺街、岳阳街西二胡同构成。这几条线路横贯串成了桂林路商业区,每条路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所在。

  桂林路商业圈位于朝阳区,是以同光路、牡丹街、自由大路、立信街合围的区域,以同志街和桂林路交汇处为中心。长春市商业圈包括都市级商圈、区域级商圈、社区级商圈和特色商圈。其中桂林路商业圈属于都市级商业圈。

  1、桂林路商业区的繁荣

  桂林路商业区严格来讲并不是以桂林路为主导,它的主干道是同志街,立信街、百汇街、西康路、隆礼路等多条繁华的街道纵贯其中。桂林路仅仅只是其中东西向的一条小路,却承载起了整个桂林路商业区的美名。

  桂林路的专业店、专卖店、餐饮业独具特色,商业氛围浓厚、商业业态成

  熟。以桂林路为中轴,方圆1.2平方公里的区域,被市政府命名为“长春韩国商业街”,以经营韩国特色商品为,。依林小镇、桂林商厦、小燕莎等几家大型小商品零售店形成互为依赖彼此作用的“集客效应”,以年轻人为主要目标顾客群的时尚、前卫、国际化的购物、休闲、娱乐型商圈,成为长春市人流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尽管有红旗街和重庆路与之竞争,由于存在空间摩擦和距离衰减,桂林路市场仍有之得天独厚的优势。

  桂林路的繁荣原因有很多,桂林路商业圈主要依托道路两侧临街商业裙房,以品牌专卖店、专营柜台为主,“青春、时尚、科技”的特点,对25岁以下的中、高档青年人消费群体具有重要影响力;桂林路商业圈又称“韩国街”,以经营韩国特色商品为主,吸引了大量韩国友人的投资和光顾,同时也使批走在时尚前沿的青年人驻足于此;该区域周边居住与办公人群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桂林路的繁荣主要依托解放大路上的白领一族和周边学校,如吉林师大、东北师大、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工程学院以及清华外国语学校、师大附中等,另外还集中了省电业局、省中行、省林业厅、省外贸厅、省图书馆、市土地局、朝阳区检察院、韩国江原道办事处等众多行政机构。此外,附近的居民多为医院、教育、政府、文艺等系统的家庭住宅小区,生活品味相对较高,消费能力也相比较强,从而使附近的桂林路繁华。同时,它本身就是农贸市场,吸引消费者,因此吸引大量韩商聚集于此投资。

  五、实习结果

  1、西康路胡同

  西康路胡同大多是以服装店,宠物店,美发店和饭店为主,在下段以宠物店集中为主,上段以服装店的集聚较为明显。西康路中段的商业区较为集中,

  西康路胡同人流量、车流量由东向西变化不太大,店面依次增多,店面级别有所升高,用地向立体化发展。此处支路较少,店面也只有几家,但都是较大规模的,例如红堪KTV。

  2、西康路

  西康路人流量、车流量由东向西依次增加,店面依次增多,店面级别升高,用地向立体化发展。其中以小吃店多,服装店、商品店多,但均级别低,规模大小不一,但人流量大。周围还有方便消费的银行所在。

  3、桂林路胡同

  桂林路胡同店面居多,大多店面主要以饭店,服饰鞋帽店,美容美发店为主。北侧理发店很多,其他店面级别也相应的有所增加,并且级别高,南侧服装店居多。店面密度增大,用地向立体化发展,娱乐城、网吧等出现。人流量、车流量由东向西依次增加,店面依次增多,店面级别升高。单桂林路胡同上段

地理实习报告 篇3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与南京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1度14分—32度37分、东经118度22分—119度14分。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为江苏省会,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景色优美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城市,地理优越,风景佳丽,有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宁镇丘陵小区、江淮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平均气温15.7度,南京市面积为6516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

  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系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它全长约100余公里,标高一般为100—200米,最高峰为南京紫金山主峰,海拔448米区内其它较高的山头还有:栖霞山、幕府山、孔山、汤山、仑山。这里地层发育齐全,从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构造变形程度中等,构造现象清楚典型,岩浆岩类、火山岩类众多且出露广泛。加之这里地质研究程度高,交通便利,观察容易,已成为地质旅游和教学实习的良好场所,在国内享有盛誉。

  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

  1、六合方山

  1、南京长江北岸六合、仪征一带,耸立着十余座由玄武岩构成的锥状火山丘及平顶方山,如瓜埠山、灵岩山等,属于六合火山群的一部分。

  2、组成火山锥的岩层及其特征:

  构成该火山基底的岩石是第三纪中新世的浦镇组(相当于洞玄观组),它主要出露在方山的东南坡,为一套胶结疏松的砂砾层,中、上部为棕黄色砂砾层夹砂质层,砾石形状圆滑,成分以石英岩、石英砂岩及燧石等为主,有清晰的大型单向斜层理,含硅化木化石,属河流相沉积物。覆盖在浦镇组之上的岩石是一套灰黑色火山集块岩及火山角砾岩等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成分主要是各种形态的火山弹、火山渣、火山砾,此外还有少量磨圆度很高浦镇组砾石,填隙物为火山灰。

  在火山碎屑岩之上为橄榄玄武岩。它呈新月状围绕山顶分布(北坡火山口开裂和缺失),造成方山顶部的悬崖和陡坎,厚50米至70米。岩石呈暗紫红色和深灰色。微晶质或隐晶质,具气孔构造。

  此外,玄武岩在此处柱状节理明显,形成了石柱林,多为六棱柱,少数五棱、七棱柱。这是因为玄武岩溢出地面后围绕结晶中心收缩冷凝裂开,最终形成六棱柱。石柱多垂直于岩层层面,相对于地面倾斜。

  2、汤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地区

  汤山位于南京东郊宁镇褶皱束南带,由三列山组成,其走向北北东。北列山海拔高度在120—169米,包括排山与棒槌山;中列山山势较高,一般标高为160—250米,包括孔山、火石峰等,主峰孔山高341.8米;南列山简称汤山,其主峰标高为292.3米。三列山之间是两个谷地。

  1)地层

  这里地层出露齐全而清楚,易于观察。寒武系、奥陶系以及志留系下统均分布在汤山。中列山与南列山体之间的谷地为志留系所在,谷地的形成是该地岩性软弱,易受侵蚀所致。

  下中泥盆统茅山群很不发育,仅零星见于中列山。

  上泥盆统五通组至下二叠统孤峰组发育良好,均产出在中列山,因采石公路达山顶,剖面切割的清楚,化石丰富。

  上二叠统龙潭组地层位于中列山北侧谷地之中,谷地的形成是该组地层岩性软弱,易受侵蚀所致。在谷地中段黄花岸附近因公路穿过,有龙潭组下部的页岩与砂岩暴露,其中植物化石很多。

  下中三叠统青龙群组成并列山体,在棒槌山西端便道旁其下部地层剖面十分清晰,盛产瓣腮类及头足类化石。这里也局部暴露了上二叠统顶部的大隆组地层。在北列山的西北方向有一引起低缓的丘岗,是由中上三叠统黄马青群与下中侏罗统象山群组成。

  (1)上泥盆统五通组(孔山北坡)

  底部为灰白色石英砾岩及石英砂岩,厚层状,层次清楚。下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厚层状,间夹薄层粉沙岩。具有缝合线构造以及单向斜层理。上部为黄褐色砂岩及粉砂岩,夹有较多灰白色粘土岩及灰黑色碳质页岩,局部夹扁豆状薄层赤铁矿。在灰黑色页岩及灰黄色砂岩中可找到斜方薄皮木、亚鳞木及楔叶木等化石。顶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缝合线构造十分发育。在距此地约100米的地方观察到波纹构造,是流水作用产生的波浪状构造保存在沉积岩层的层面上。该处的波痕为流水波痕。流水的波痕形态不对称,波峰波谷均较圆滑,陡坡的方向代表流水的方向。

  (2)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孔山北坡)

  假整合与金陵组之上。金陵组顶部的侵蚀面起伏不平,因受过氧化,颜色发红,面上有铁锰质薄层堆积。下部是灰白色、深灰色、紫红色页岩夹薄层砂岩,含灰褐色泥质生物屑微晶灰岩透镜体,含腕足类化石碎片。中部是灰黄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数层灰紫色、灰绿色、灰色页岩。上部是灰白色、灰绿色、紫红色、灰黑色粘土质及粉砂纸页岩,夹少量薄层砂岩,总厚约36米。

  (3)上石炭统船山组(孔山组两边)

  与黄龙组为假整合接触。黄龙组顶面因受到侵蚀起伏不平,且因氧化颜色发红。但厚度约40米。为浅灰色与深灰色互层的厚层生物屑灰岩、微晶生物屑灰岩及微晶灰岩。具有缝合线构造,可借以判识剖面。中部及上部产有核形石,为圆形球,似豆粒大小,灰白色,即见于深灰色灰岩中,也见于浅灰色灰岩中,是藻类生物聚集而成的。它是识别船山组的重要标志。顶部有一层及富海百合茎的生物屑灰岩。本组产有麦粒蜓及假希瓦格蜓等化石。

  (4)下二叠统栖霞组(大石碑北壁断层下图)

  与船山组为假整合接触。厚度约为130米。分为四部分:

  ①臭灰岩段,为灰黑色富含沥青质生物屑微晶灰岩,中厚层状,发育缝合线构造。风化面上有沿层面方向延伸的眼球状及扁豆状小溶沟。产米斯蜓。底部有一层数十厘米厚的灰黄色泥质页岩及生物屑灰岩,其中产介形类化石。

  ②下硅质层段,灰黑色燧石岩夹同色具纹层构造的含硅质生物微晶灰岩,露头零星。

  ③栖霞本部段,为深灰色微晶生物屑及生物屑微晶灰岩,中厚层状。盛产灰黑色燧石结核。具有缝合线构造。有时还见微层理,化石丰富,常见早阪珊瑚、奇壁珊瑚、中国孔珊瑚等。化石突出于岩石表面,极易找到。

  ④上硅质层段,为灰黑色燧石岩夹同色具纹层状生物屑微晶灰岩。露头零星,在深槽中可以找到拟纺锤蜓等蜓类化石。

  (5)下、中三叠统青龙群(棒槌山)

  与大隆组为整合接触,厚约500米。分为上青龙组与下青龙组。在棒槌山西段人工剖面出露下青龙组,可分为四部分:下部是黄绿色页岩、泥岩,夹薄层微晶灰岩,产蛇菊石及克氏蛤。中部是灰色薄层微晶灰岩及黄绿色页岩、黄褐色泥岩互层,层理清晰,产佛来明菊石等。上部是灰色中厚层及薄层微晶灰岩夹黄褐色泥质微晶灰岩、钙质页岩、薄层瘤状微晶灰岩及微晶砾屑灰岩。顶部是厚层微晶灰岩,多被覆盖,仅在死虎岩附近山包上出露清楚。上青龙组未见在此出露。棒槌山岩性是页岩夹杂砂岩。岩层走向:东北西南220度,倾向:东南西北332度,倾角:65度。

  2)构造

  (1)汤仑背斜是宁镇山脉南带的主体构造。核部由上寒武统观音台组构成,两翼由奥陶系、志留系以及上古生界组成。有时在翼部还有次一级褶曲构造出现。轴向主要为北东向,往东逐渐变为北东东向,为背斜。该背斜延长约60~70公里,宽度约为4~5公里。该褶皱北翼较陡,南翼较缓。

  北翼:走向:东南西北87度,倾向:南北0度,倾角:84度。

  南翼:走向:东南西北87度,倾向:南北180度,倾角:19度。

  (2)阳山碑林

  在阳山的这个采石场遗址,朝南的石壁上还可以看到一处明显的断层,这个是一个正断层。大石碑断层两盘位移明显,上盘下降,下盘上升。垂直底层距约三米左右。因为断层面倾角较陡,故往往引起错觉。断裂面张开宽度不一,最宽处约一米多。裂隙内填着再结晶方解石与红褐色粘土。内长有小树和杂草,起着生物风化的作用。使该裂缝慢慢变大,根据以上特征,推断该断层为正断层。

  3、钟山地区

  1)地层

  (1)中、上三叠统黄马青群(紫金山)

  主要是紫红色钙质页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和页岩,夹有数层细砾岩、含砾砂岩,岩层有明显的沉积韵律。有虫迹、交错层理、波痕和微层理等原生构造。岩性自下而上可分:底部为砾岩层。中部为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页岩,发育大量虫迹及交错层理。上部是暗灰色的泥质砂岩夹黄色砂质页岩,波痕发育。紫金山岩性是石英砂岩,岩层走向:东西94度,倾向:南北183度。

地理实习报告 篇4

  一.【实习概况】

  为配合植物地理学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使同学们对学科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巩固教学成果。我们在周兴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针对本学期课程内容的野外实习。20xx年5月30日我们在校园内认识校园植物种类及分科情况;20xx年6月16日至6月18日,我们从学校出发,先后到达大明山、马山县弄拉风景区,最后一天我们爬上了大明山600米左右的海拔的地方。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广西的植物的主要类型、性状及分布规律;了解大明山植物垂直分布规律及生长环境;学会群落的抽样调查。

  二.【实习目的】

  野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印证课堂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土壤、植物和其它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和植物的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地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意义】

  通过野外实习,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激发对祖国、对广西大好河山的热爱,增强珍惜资源、合理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为达成人与自然和谐之目标,为建立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实习时间地点】

  5月30日:广西师范学院

  6月16日:广西大明山脚(武鸣)

  6月17日:马山弄拉自然保护区

  6月18日:广西大明山(上林)

  五.【实习内容】

  (一)5月30日,我们在校园开始植物实习,主要认识校园内植物种类,并对植物进行分类。学校地处南宁,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归属南亚热带气候范围,因此植物种类繁多,且以热带植物居多。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布许多人工树种及引进树种。

  (二)6月16日,我们来到武鸣大明山山脚进行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大明山位于上林、马山、宾阳、武鸣等县交界地区,居北纬23deg;10′—23deg;8′,东经108deg;18′—108deg;5′,处于南亚热带向北热带过渡地带,恰恰落在北回归线上。该山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总面积约1100平方千米。同时大明山也是我国南亚热带森林植被保护较好的区域之一。区内地貌复杂,土壤为赤红壤,微团粒性和渗透性较好。气候条件多样,森林植被茂密,为众多植物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根据大明山气候特点,原生植被群落应属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现植被类型主要是以马尾松—桃金娘灌丛为主。通过观测,山脚森林由于人类大面积栽种经济树种和用材树种,破坏了原有的森林结构和生态结构植被,但植被生长良好,覆盖较好,但植物群落简单,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主要森林植被优势种为马尾松,灌木层植物主要是桃金娘,草本植物则有铁芒箕。如今,大明山低海拔处退化的生态系统植被正处在恢复当中,处在马尾松先锋林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明山原生生态系统能够得到较好的恢复。

  当天,我们在武鸣县大明山西南坡麓,海拔230米左右,北纬23度31分28秒,东经108度20分14秒左右的地方,对当地的植物群落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样方面积为10*10㎡的观察内,我们主要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植物的数量及生长状态进行了调查, 结果分析如下:

  乔木调查表:(见表2)

  灌木层调查表:(见表3)

  草本层调查表:(见表4)

  层间层调查表:(见表5)

  乔木层的建群种是马尾松,郁闭度大约为0.5左右,层高3至8米左右。

  灌木层的优势种是桃金娘,郁闭度大约为0.38左右,层高0.2至2.0米左右。

  草本层主要代表植物为铁芒箕,其生长活力旺盛,郁闭度大约为0.1左右,层度多在0.1到0.6米 左右,且多数处于孢子期。

  层间植物多为爬山虎、木防己、海金沙、牛白藤等藤类。层高遍布整个植物样方。

  (三)6月17日,我们来到广西弄拉自然保护区。弄拉自然保护区是位于马山县东部,以古零镇为中心的喀斯特石山区,与大明山的不同,这里是由白云岩、龙岩、石灰岩发育而成的黑、棕色石灰土,有石漠化。土壤淋溶等现象,属峰丛洼地型地貌。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5公里,保护区总面积84.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3.7%。该保护区也是石灰岩地区适生树种造林技术推广示范区,该地石山区原生植

  植被类型属于,其中分为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其中保护区海拔最高山峰为766m。弄拉林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同时为了发展经济,在保护区中有许多用材林、经济林和农作物。蕴藏的生物种类较多,同时由于土壤性质特点,不利于植被的生态恢复,因此建立保护区对保护原生态植被和野生动植物有重要作用。

  在弄拉我们观察到了许多植物,包括内容如下:

  蕨类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是最原始的维管束植物。大都为草本,少部分为木本。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其中保护区内的蕨类植物主要有蜈蚣蕨、乌蕨等。

  双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门中两大类之一。种子的胚有两枚子叶。植物体各异,叶脉网状,花的各部多为五数。保护区内包括的双子叶植物主要有豆科、马鞭草科、大戟科、无患子科、芸香科、蔷薇科等。

  单子叶植物叶脉常为平行脉,花叶基本上为3数,种子以具1枚子叶为特征。绝大多数为草本,极少数为木本,维管束分散,茎及根一般无次生肥大生长,叶一般为单叶、全缘,叶片与叶柄未分化,或已明显分化,井常有叶柄的一部抱茎成叶鞘。区内包括的单子叶植物主要有禾本科、龙舌兰科等。

  在保护区的山脚树木覆盖率达到30%左右,多为人工种植的用材树种,有高大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在山脚优势种主要是顶果木、狗骨木、围涎树、任豆、肥牛树、墨西哥柏等。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约在200m到300m左右的石灰岩山地区,由于坡度变陡,植被开始发生变化。主要的优势群落变成灌木层,优势种为老虎刺,还有吊丝竹、芸香竹、米念芭、菜豆树、相思树、苦楝树等。

  海拔大约500m左右,山体土壤薄而少,因此,主要是灌木草本植物,没有高大的乔木。优势种是芸香科的芸香竹。其他为五节芒、粽叶芦等。这些植被都表现为矮小、茎细,适应土层薄的地方生长。

  因为石山地区土壤比较贫瘠且总量较少,土壤堆积在石缝中,为提高存活率和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也为获取更多的营养以保证植物本身的生长需要,在此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经过自然选择进化出了发达的根系,这在整个石山地区都比较普遍。

  我们并没有到达入核心区,老实说该地区经过长期的封山育林,大部分已经恢复成石山地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其中山顶以壳斗科青岗栎为建群种,而山腰以下则栽种较多的竹子、菜豆树、龙眼等经济林与用材树种,这种种植模式已经成为石山地区资源立体化应用的典范,对石山地区的植被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弄拉自然保护区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等有效措施,使生态植被得到恢复。保护区内保存着原生性很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这些阔叶林水源涵养丰富,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生态建设越来越重视,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级别,以更好地保护好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原始性的自然景观,对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和进行科考等项工作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6月18日,我们来到上林县,该县位于大明山的东北坡,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大明山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上林地区的大明山脉地处北回归线以北,拥有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植物种类。我们跟随老师从山脚一路行走一路学校认识植物,直到到达海拔650米的缓冲区。

  由于植被地理分布不是决定于某个单一因素,既有纬度地带性的痕迹,也存在着经度地带性的烙印,而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规律,又是受水平地带性的制约,即服从纬度和经度地带性规律综合的影响。植被在山地垂直分布有着一定的规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理论上大明山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事实上大明山,800-900m以下为季风常绿阔叶林,(800-900)——(1200-1400)m,为山地常绿阔叶林,1200-1400m以上的为山顶矮曲林。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明山现状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大致为:海拔200 m以下多为人工农业植被,如:水稻、玉米、甘蔗等; 200- 500 m是大面积的马尾松林、岗松等次生灌丛及少量的次生沟谷雨林;500-800 m主要是马尾松林、人工八角林及次生阔叶混交林; 800 - 1000 m 分布着次生常绿阔叶林或局部的针阔混交林;1000 m 以上为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1000-1400 m)及山顶苔藓矮林(1400 m以上)。

  当天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未能登上山顶。但通过一路上的观察,发现大明山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原生植被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八角林。因此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植被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原因,将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和演替过程。人类的长期活动,会导致原始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原生植被不同程度的消退,沦为各类次生林、次生灌丛、草丛等的逆行演替;另一类是,经过封山育林、人工栽植以及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等措施,使植物群落向着复生的方向演替,这就是利用植被本身对环境条件改变引起植物群落的不断变化,使其朝着地带性顶级群落发展的顺向演替。

  (五)在四天的野外实习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

  六.【实习体会】

  通过这次植物实习中,让我们认识了许多植物的科属和种类,掌握了一些辨认植物的方法,以及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同时提高了我们对植被特点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的能力,了解了如何根据当地发展需要对植被进行生态恢复和利用,以及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维护。这次实习为期四天,其中一天为校内实习,另外三天是野外实习,虽然比较辛苦,但是让我们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另外在此我想对我们的植物地理学老师周老师表示深深的谢谢,是您二十多年来的不辞辛苦,换来了我们的博学多闻!

【【推荐】地理实习报告4篇】相关文章:

1.地理毕业生实习报告

2.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篇

3.地理的实习报告五篇

4.地理实习报告集合8篇

5.【实用】地理实习报告三篇

6.地理的实习报告集合8篇

7.地理实习报告锦集九篇

8.地理的实习报告集锦六篇

上一篇:英语实习报告 下一篇:工程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