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2-09-11 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企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1

  近年来,由于xx市委、市政府积极营造发展私营经济的社会氛围,加大了对私营企业的扶持、引导、和服务力度,私营企业发展较快,已成为该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私营企业已占该市经济主导地位。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发展到5844户,资产总额6.2亿元,从业人员 .84万人。XX年,私营工业总产值 3.3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32%;私营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4.7亿元;私营企业上缴税金 .4亿元,占全市工商税收的78.7%。

  (二)私营企业已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该市的私营企业来源于改制、招商和自然形成三个方面。改制为私营企业的,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经营,艰苦运作,一些企业实现了新的跳跃式发展。表现最突出的是xx化工有限公司,投产还不到两年,仅XX年上缴财政的税金就 万元;xx啤酒有限公司发展迅猛,XX年上缴税金930万元;xx冶金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年纳税额由改制前 996年的38万元,增加到XX年的 3 万元。自然形成和招商引进的私营企业普遍良好,象xxx制衣有限公司、xxxx管材有限公司、xx应用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都显示出了勃勃的发展生机。随着私营企业的发展,产业规模在该市已初步形成。金属冶炼制造业、酿酒业、服装加工业、塑料制造业已成为该市的四大支柱产业。

  (三)私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的竞争能力,xxx、xxx等企业,纷纷从全国各地引进技术和管理型人才,据初步统计,全市引进各类人才2xx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原企业欠贷问题解决得不够妥善。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互补性。该市工业重工业与工业的比重为 : 从表面看分配比例近乎合理,实则不然。首先,重工业与轻工产品不配套,没有形成产业链。重工产品以轴承、汽车轮毂、冶金机件、钼铁为主,轻工产品以针织服装、塑料制品、酿造业、制药业为主。其次产业内部也不能相互衔接,相互依存。例如泳装业大量面料全部从广州等地购进;针织厂织出棉布、化纤布等大部分以原料形式销往西柳市场或转口国外。

  (三)规模经济发展不足,运行质量不高。表现在企业过于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产值合计仅7.7亿元。全市总产值42.3亿元,仅相当于外地大型私营企业一家的产值。大部分企业处于略亏损或微利状态,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普遍偏低。使企业的信誉度下降,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缓慢,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四)出品产品少、档次低。该市工业出口产品主要有针织品、泳装、轴承、汽车轮毂、钼铁、皮装五类。其中泳装、皮装、针织品主要出口俄罗斯,轴承、钼铁出口美国,年出口交货值4.7亿元,仅占总产值的 . %,其中自营出口3.2亿元,占出口总额的68%,占总产值的7.5%,其余大都转口。有出口自营权的企业仅为30户,占企业总数的0.5%。出口产品档次偏低,在国外进入的也只是中低档市场。

  (五)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在企业改制时转为私营企业的大都组建了有限公司,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并未真正组建公司的法人治理机构,组建了法人治理机构的也未真正运行,自然成长起来或后引进的私营企业更是如此。这种管理,增加了主观臆断,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一些企业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贮备,出现了人才断层,特别是实用技术型人才十分缺乏。这就形成了一方面是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岗位找不到适用的人才的局面,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六)发展环境不宽松,影响投资者信心。一些执法执纪部门仍然存在着吃、拿、卡要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作风,存在着厚此薄彼、以罚代管、乱收费、乱罚款等执法不严、不公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xx域外的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到企业检查和处罚的现象有增无减,造成了本级与上级重复检查,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耗费了企业领导大量宝贵时间,破坏了xx的发展环境。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2

  为及时了解我市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寻找解决措施和办法,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根据市委要求,近期,市委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六县(市、区),对全市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研和走访,先后召开市县两级部门座谈会7次,中小微企业家座谈会6次,走访中小微企业近30家,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9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

  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微企业1.16万家,从业人员34.03万人。其中中型企业1206家,小型企业3527家,微型企业6852家。从企业构成看,三次产业构成为2.09:69.14:28.77。按登记类型分,内资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私营企业)为11573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家;外商投资企业3家。按行业分,农业企业1190家;工业企业3639家;建筑业680家;交通运输仓储业1136家;批发零售业2318家;住宿及餐饮业1723家;社会服务业647家;其他251家。2019年1-10月新登记3284家。

  截至2019年9月底,全市中小微企业总产值完成1039.14亿元,同比增长12.67%,环比下降1.3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完成934.55亿元,同比增长12.46%,环比下降1.38个百分点;上交税金56.15亿元,同比增长12.58%;提供社会劳动报酬66.31亿元,同比增长13.89%。从市中小企业局重点监测的141家企业看,出现亏损的企业达到65家,亏损面46.1%。按行业分:工业企业106家,亏损55家,亏损面51.89%。亏损企业大多涉及煤炭、洗煤、煤机部件、轻工纺织、化工等行业企业;建筑类企业9家,亏损3家,亏损面33.33%;服务业企业12家,亏损4家,亏损面30%;农业企业14家,亏损3家,亏损面21.43%。按规模大小分:中型企业54家,亏损26家,亏损面48.15%;小型企业78家,亏损38家,亏损面48.72%;微型企业9家,亏损1家,亏损面11.11%。停产半停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煤炭辅助、冶铸、装备制造、化工、建材等行业。

  二、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落实情况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2019年以来,我市连续出台4项扶持政策,在创业就业、税收融资、行政审批等方面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是空前的。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但在政策执行方面,有的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的可操作性不强,弱化了政策扶持效果。一是政策知晓度偏低。从收回的289份调查问卷看,中小微企业对我市出台的扶持政策比较了解的仅65家,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2.49%,一般了解的127家,占总数的43.94%;不太了解的达到93家,占总数的32.18%。政策知晓率偏低,有认识不到位、宣传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也有政府与企业交流沟通渠道不畅的问题。二是享受政策成本太高。多数企业反映,国家的扶持政策很好,但具体实施的部门有十多个,条条框框太多、审批过程冗长。为了享受优惠,企业不得不“跑”遍相关部门,成本太高。有的企业不是享受不到,而是不愿享受。比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小微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能享受一定的财政补贴,但据市人社局反映,由于多数中小微企业因用工不规范、“五险一金”缴纳不全等问题,仅有20户企业申报,占全市中小微企业总数的0.13%。三是政策条款细化不足。部分政策缺乏进一步的操作细则和配套措施,以致难以贯彻落实。

  三、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市中小微企业主要面临“三难”(融资难、用地难、创新难)、“三低”( 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低)、“三缺”(缺信息、缺人才、缺技术)发展困境。

  (一)“融资难”问题突出。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2019年中小微企业普遍反映资金困难程度远远大于往年。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89家企业中,有59家企业资金状况非常紧缺,比较紧缺的有151家,两项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72.66%。仅城区中小微企业资金缺口就达5亿元以上。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是银行融资“门槛高”。有159家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55.02%)反映,向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有109家企业(占37.72%)反映融资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有90家企业(占31.14%)反映向银行贷款抵押品要求高。二是社会融资“成本高”。有118家企业(占40.83%)反应社会融资渠道不宽;有97家企业(占33.56%)反映向社会融资成本高。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融资年息20%左右,有的民间借贷年息甚至高达40%以上。三是银行“惜贷”、“抽贷”问题严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反映,多数中小微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治理结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贷款风险远高于国有企业。超过七成的中小微企业反应,银行现在不仅“惜贷”,“抽贷”问题还很严重。比如,沁水县丰田食品有限公司2019年以来连本带息还款1800多万元,造成企业资金空前紧张。这一情况,泽州的泽地翠、晋大奶业,高平的国丹食品等都有所反映。四是外欠货款回笼周期长。多数中小微企业反应当前经济不景气,订单不断减少,库存量增加,应收账款数额呈现上升趋势,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不少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比如,泽州县世纪球墨铸管公司外欠资金高达亿元。五是“互助贷”隐患较大。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高平市推出“互助贷”信贷产品,由十多家企业互联互保,撬动银行资金。但有企业反映,这种信贷产品隐患较大,去年因一家企业出现还贷问题,导致互联互保的十多家企业必须还清该企业贷款后,方能申请本企业贷款业务,造成额外的资金压力。

  (二)“用地难”制约中小微企业转型发展。一是规划不及时。一方面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上,对中小微企业用地关注不够、考虑不足;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投资规模小、用地量少,不能及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审批时间长。企业用地需首先完善立项、规划、环评、土地预审等手续,方能进入用地报批程序。用地报件需县、市逐级受理、审核上报,最终报省以上有审批权限的部门批复。企业用地报批手续繁、关卡多、时间长,不仅牵扯企业主要精力,甚至贻误企业转型最佳时机。比如,阳城县旭东有限公司申报的仓储项目,“跑”了三年,用地手续才批下来。三是用地成本高。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加大了中小微企业用地成本。比如,城区利普利拓公司需征用20亩土地,而城区范围内200万∕亩左右的土地价格让企业望而却步。

  (三)“创新难”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调查问卷统计,面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仅有47家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16.26%)认为企业已经转型,适应经济转型要求;有142家企业(占49.13%)认为可以适应经济转型要求,但持续经营有困难;有93家企业(占32.18%)认为亟待转型。尽管当前中小微企业经营遇到了极大困境,但也有一些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产品质量、创新驱动,一路飘红。比如,泽州县清慧制造有限公司,全年签订30多万件销售合同,1-9月份完成销售收入达到35639万元,同比增长27.3%,在我市冶铸行业一枝独秀。这样的企业还有城区的龙韵科技、高平的国丹食品、阳城的恒亚工贸等。事实表明,企业要生存发展,关键要在经营思路上转型、产品上升级、技术上创新。而我市中小微企业起步于家庭作坊,脱胎于个体私营经济,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价值链低端,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抗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一是“缺资金”,不敢创新。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仅影响企业即期利润,而且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有时甚至“成三败七,九死一生”,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二是“缺人才”,不能创新。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小微企业普通员工有20%~50%的年度流动率,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每年有20%的流动率。加之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不大,人才对企业缺乏归属感、认同感,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三是“缺能力”,不会创新。调查问卷统计,企业经营者具有本科学历的仅45人,仅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15.57%;专科学历的119人,占41.18%;专科以下的114人,占39.45%。年龄在30岁以下的仅26人,仅占8.99%;30-40岁的86人,占15.91%;40-50岁的119人,占41.17%;50-60岁的41人,占14.19%。企业经营者学历不高、年龄偏大、知识与能力准备不足,缺乏现代管理知识,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力、革新能力和转型动力。

  (四)信息不对等是困扰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中小微企业发展困局年年谈,“信息不对称”是高频词汇。调查问卷统计,在企业获取哪方面信息难度较大上,有133家企业选择投融资信息,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46.02%;有107家企业选择规划及项目信息,占37.02%;有94家企业选择政策法规信息,占32.53%;有92家企业选择技术信息,占31.83%;有77家企业选择人才信息,占26.64%。在希望政府提供哪些服务方面,有132家企业选择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占45.67%;有109家企业选择提供产业指导与市场开拓咨询服务,占37.72%;有86家企业选择组织企业参加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占29.76%。一方面,政府与中小微企业之间沟通不畅,企业对政府制定的一些扶持政策、产业导向或开展的一些活动缺乏了解,导致想创业的找不到好项目,想转型的盲目上项目。比如,泽州县冶铸行业,由于缺乏宏观产业规划指导,导致“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特别是铸管行业,2019年有30家铸管企业,2019年发展到50多家,市场饱和,恶性竞争,多数铸管企业濒临倒闭。另一方面,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企业发展不仅需要金融、财政等政策支持,也需要社会中介机构在教育培训、市场营销、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服务。

  (五)原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升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方面,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扬,整体涨幅达15%以上;另一方面,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普遍提高了20%左右。加之生产经营成本上涨、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经济效益严重下滑,停产半停产面大幅增加。从调查问卷统计看,近三年来利润增加在25%以上的仅2家,利润增加10-25%的67家,利润增加5-10%以上的31家,利润基本持平的160家,利润负增长5-10%的31家,利润负增长25%以上的4家。

  四、几点建议

  (一)多管齐下,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一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推进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建设,推进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统一信用代码制度,率先在工商、税务、安全生产、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积极推广信用产品的社会化应用,建立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的网络平台,建立诚信“红黑名单”制度,建立诚信嘉许、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引导中小微企业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依法建账,确保会计资料完整、真实,提高企业授信额度和贷款能力。二是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金融机构要设立中小微企业专门服务机构,简化申报手续,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要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开发适合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规模和比重。要适当降低中小微企业贷款门槛,开展企业股权抵押贷款和动产抵押贷款,探索应收账款、知识产权、仓单贷款等,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三是扩大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资金规模。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畅通投融资信息渠道。国有担保机构要发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采取财政注资、县级参股、争取上级资金、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等方式扩大信用担保机构资金注入规模,尽快培育注册资本金超亿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包括设立风险补偿金,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损失补偿力度;加大贴息和贴担保费力度,对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制定出不同的贴息贴费办法。国土、城建、工商等部门要为小微企业和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评估、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优质服务,降低收费标准。四是拓宽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中小微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等渠道解决资金问题,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二)改变政策执行方式,切实解决“政策知晓率和执行率低”的问题

  。一是形式多样宣传政策。通过网站、媒体、政策解读等形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信息动态,解决企业对政策不了解而不能享受的问题。二是转变政策执行方式。借鉴税务部门“金税三期”的先进经验(企业不用“跑”,符合政策条件,系统直接减免),变“企业登门申报”为“部门上门服务”,建立政策执行的责任、考评、奖惩、问责等机制,建立政策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开展政策检查督促专项行动,设立举报电话,受理举报案件,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三是畅通企业反馈渠道。开辟企业反映政策落实情况的通道,让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了解企业的呼声和需求,及时调整充实有关政策。四是营造良好政务环境。本着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大力精简下放审批事项、再造审批流程,努力营造“审批环节最少、程序最简、办理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政务环境。

  (三)加强产业规划引导,以集群集聚发展解决“用地难”的问题。一是制定产业战略规划。围绕我市“xx”规划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四大产业布局,充分利用转型综改试验区、中原经济区、中部崛起三个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有利因素,把中小微企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时,统筹考虑中小微企业投资项目用地需求和重点项目用地保障。二是引导集群集聚发展。本着“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放宽财政资金支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创业主体创建中小微企业园区或孵化基地,树立“亩均产出率”和“亩均贡献率”的用地导向,建设标准化厂房,引导中小微企业根据自身产业、区域条件等实际,向“基地”、“园区”集群集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使重点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更多、更快的落地开花。鼓励中小微企业在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指导下,开发未利用地建设工业项目,并优先给予安排计划指标。鼓励中小微型企业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改造利用闲置场地等方式,解决投资项目用地需求。

  (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激活中小微企业内生动力。引导中小微企业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一是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引导中小微企业敢于创新。建议在财政上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建立风险投资“母基金”;在税收上实行投资收益税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允许中小微企业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二是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创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人才、技术合作,适时召开政校企人才技术合作洽谈会,尤其开展好与教育学院、技术学院等高校在人才培养、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的联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培植一批产学研示范企业,带动校企合作,推进技术进步。三是完善创新合作机制,推进中小微企业开放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和省内外、国内外大企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重大的技术创新的联合研发,降低和分散创新成本和风险。以各类经贸洽谈活动为平台,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为招商目的地,以中原地区、中部地区为资源和市场,抓好技术引进、专利合作及与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协作等工作。四是增强名牌品牌意识,提升中小微企业产业档次。鼓励中小微企业在做精做优的同时,有意识地向产业链高端转型。积极开展行业对接,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借梯上楼”跻身国际国内分工合作的供应、生产、销售及服务产业链,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创新形式,实现产品的专特精新,形成独特工艺方法,摆脱同质化,建立核心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小微企业产业档次。

  (五)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建立中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中介组织是政府与中小微企业联接的纽带,要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方面满足中小微企业需求的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中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快健全综合服务平台。要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整合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思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市、县、乡三级中小微企业服务信息网络,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建立中小微企业培训制度。建议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政府有关部门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制定培训计划,建立长效机制,按照适用人才聚集、重点人才培养、全员素质提高的目标,结合企业需求定期举办培训班。要通过请专家讲课、到国内外考察学习等方式,培养中小微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培塑敢闯敢冒、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创业精神。引导中小微企业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立足现有人才,培养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建议对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其档案可由市、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免费保管;借鉴政府为民办学校教师购买“五险一金”的做法,建议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为中小微企业中、高级人才购买“五险一金”,减轻企业负担,为引进和集聚人才创造条件。

  (六)发挥新闻媒介作用,着力营造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通过报刊、广播、新闻媒体等舆论手段,宣传中小微企业的地位、作用、重要战略意义,广泛宣传从中央到地方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振企业家搞实业、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指数。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经营业绩好、管理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中小微企业家予以重奖,推荐他们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执委,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激发企业家创业、兴业的热情,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关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推荐阅读:晋城市关于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关于扶持中小微工业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我市文化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县烟花鞭炮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市工业建筑业民营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3

  一、目前我市整机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

  从调研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市符合条件的整机生产企业偏少,全市仅50多家,重点集中在机电工业,产值约22亿元(注:本文未将益银公司产值统计在内),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左右;税收约1。2亿元,利润3亿元。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于xxx市区,少数分布在乐昌,个别在翁源、始兴。从产品分类看,xxx市整机行业大致可以分为发配电设备、矿山设备、混凝土搅拌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轻工机械、加工机械、冶金环保设备、电子设备等九个板块,已经呈现出产业集群的雏形。各个板块的大致情况如下:

  1、发配电设备。生产企业主要包括众力、全力、天工、开关设备厂、华德、锦德峰、xxx特、同和等企业。主要生产水力发电机组、配电柜、电阻柜、变压器、接地装置、滤波装置等产品。从规模和效益看,众力的龙头老大地位依然不可动摇,泡贯流水轮发电机组是省高新技术产品,众力商标是省著名商标。该企业是广东省行业龙头企业,名列国内同行业“八大金刚”之位,是广东省装备制造业100重点培育企业。

  2、矿山设备。生产企业主要包括铸锻机械、xxx瑞重工、远大、冶化机械、通运达、核力重工、乐昌明裕等企业,主要产品有破碎机、球磨机、螺旋分级机、磁选机、电选机等。其中,xxx铸锻机械设备公司有生产破碎机的悠久历史,“双拳”破碎机是省著名商标,同时还生产喂料机、振动筛等,是xxx最大的矿山机械生产企业;xxx瑞重工发展迅速,成为xxx破碎机三大生产厂家之一,是xxx民营企业的杰出代表,建有xxx市矿山破磨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3、混凝土搅拌设备。生产企业主要包括新宇、天源、新弘立、正业、锐锋等企业。产品以混凝土搅拌机、搅拌站、运输车等为主。其中,龙头老大新宇公司曾经是xxx市明星企业,开发出混凝土搅拌机、搅拌站及其计算机控制系统、塔式起重机、混凝土运输车,能生产混凝土搅拌机、站、车、泵全套设备,计算机在企业生产管理应用方面很有成果,曾获得7项xxx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4、工程机械。生产企业主要包括起重机厂、广东力士通、佳尔华力士通、铁友、劲力通等企业,主要生产汽车起重机、高空作业车、水平定向钻机、齿条起道机等设备。其中起重机厂、新宇、力士通是经国家批准生产改装汽车的3家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改装汽车,有半挂车、随车吊、油罐车、自卸车、公路养护车、专业工程车、混凝土搅拌车、粉粒物料运输车、化工液体运输车等,是xxx最大的专用车和起重机生产企业。

  5、农业机械。生产企业主要包括二拖、广兴牧业、金鹿、闽xxx、省第二农机厂、常丰、金联等企业,主要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装载机等产品。其中,第二拖拉机厂是xxx最大的农机生产企业,丹霞牌商标是省著名商标,农田耕整机是省名牌产品,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畅销国内各省,并出口到南亚、东南亚、非洲多个国家。小手拖全省产销量第一,小型联合收割机全国同类机型产销量第一。广州广兴牧业设备(新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禽畜饲养成套自动化设备、饮料加工机械等,20xx年营业收入总额达7247万元。

  6、轻工设备。全市共有10多家轻工设备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各不相同。其中,xxx永明机电公司主要生产离心通风机、烟草烤箱,是省烟草总公司指定的烟草烘烤设备定点生产厂。亿利达机械公司是1992年成立的港资企业,主要产品为全系列数控全自动注塑机,属于国内知名品牌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约在10名左右,省内在6名以内,旭日公司现有注塑机的近7成均由xxx亿公司供给并提供售后服务。粤佳太阳能公司主要生产太阳能热水器,是省政府向全省新农村建设推广使用的产品,承建了广东省第一个农村经济型太阳能热水器示范村;承担了国家级星火计划《太阳能热水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普及和推广》项目,产品已经在许多乡村和厂矿得到广泛应用。

  7、机械加工设备。生产企业目前掌握的仅有乐昌兆铭公司、xxx市华利迅机器公司等少数几家,且生产规模都不大。

  8、冶金、环保专用设备。生产企业主要包括金龙重工、恒华重工、正安机械、xxx龙船湾机械、绿昇等企业。其中金龙重工公司主要生产钢厂用板坯结晶器铜板和水箱,还生产破碎机、振动筛、给料机、皮带输送机、免烧砖机等设备。正安机械公司的大转炉结晶器框架技改工程成果荣获20xx年xxx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要生产连铸连轧设备中大转炉结晶器、扇形段、轧钢设备卷取机等关键设备。xxx龙船湾机械公司是东阳光公司内部的机械厂,专门为东阳光的铝箔、磁性材料、化工环保等部门研制生产专用设备。

  9、电子设备。生产企业主要包括益银公司、龙飞数码科技和恒鑫等企业。除益银公司外,生产规模都不大,但益银公司在xxx只有装配车间,对xxx的示范、带动价值不大。龙飞数码科技公司是一家专业的嵌入式POS收款机的研发及制造企业,建有xxx市嵌入式商业自动化系统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恒鑫公司主要生产智能线路板制作机,产品属国内首创,拥有国家专利12项,获得国家发明奖6次,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价格只有其五分之一至八分之一,某些技术领先于国外同类产品,打破了基于PC控制的PCB线路板制作系统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市绝大部分整机生产企业的生产方式是自身研发关键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只有少部分企业是自购原材料、研发、生产关键零部件,产品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在我市的整机企业中,广东省第二农机厂、xxx市xxx瑞重工有限公司、xxx市铁友建设机械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其中还有部分企业的专利技术在10项以上,由于掌握了产品的专利技术,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此外,还有部分企业的产品具备了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如广东明珠集团xxx众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水轮发电机组产品销往全国近30多个省、市,企业自身在同行业排名省内第1、国内第5;xxx市xxx瑞重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各式破碎机占领了省内35%的、外省15%的市场份额。

  二、整机生产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研发能力不足,规模偏小。50多家整机企业年产值平均约为4500多万元,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有众力、铸锻机械、新宇、龙船湾等少数几家,剔除这些重点企业之后,余下的企业产值更少,甚至不乏年产值在1000万以下甚至年产值仅200万元左右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要做大做强尚需一个长期过程。同时,众多整机企业技改创新投入低,也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调查结果来看,整机企业每年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5%,获得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此外,部分企业因资金不足无力进行技改、创新及研发工作,导致企业新产品研发能力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甚至日趋萎缩。

  (二)企业管理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我市大部分整机企业经营者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经营理念,显得力不从心、盲目性大。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技术竞争意识和专业技术背景,对企业技改、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更进一步发展。同时,大部分整机企业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职工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低于10%,部分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短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三)企业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由于xxx本地存在较大市场,全市整机企业中仅有大约三分之一企业的产品存在出口和创汇情况,同时受计划经济影响深远,企业习惯于依赖本地市场、国有大企业和老客户,习惯于依赖政府,市场开拓的积极性不高。如农机行业依靠政府推广和补贴,粤佳太阳能依靠政府推广。铁友的水平定向钻机和龙飞的税控收款机等高科技产品也希望能由政府下令推广,销量一直不多。政府举办的各种展销会,尽管名额有限,摊位不多,然而众多整机生产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依然不高,市场开拓观念较为落后。此外,我市大多数整机企业对现代商业销售手段的不够重视,如电子商务是成本低廉、覆盖广泛、效果明显的`现代商业销售渠道,可是目前xxx整机行业应用电子商务情况并不理想。目前建有企业网站的或是在中国机械网、中国商品网等电子商务网站有网页的企业均为30家左右,数量明显不足。同时,在企业的网站和网页上,企业信息较为齐全的还不到一半,许多企业信息不全,没有企业简介、产品介绍、企业资质证书和企业荣誉称号,甚至有25%的企业网站只写了企业名称、联系方式,未起到宣传企业、开拓市场的效果。

  (四)生产要素制约和体制机制影响依然突出。大多数整机企业表示资金周转困难、资金短缺,其主要原因是银行贷款的门槛高、融资渠道少,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的瓶颈。同时,用工难、缺乏技术人才、企业产权不明晰、退休人员养老保险负担重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让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受到影响。此外,由于我市整机企业大多由国企转制而来,企业的经营机制未能转变,不能适应激烈市场竞争要求,兼并困难企业和新上大项目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就算募集了股份和债券也于事无补,反而造成社会问题。种种努力的结果不尽人意,随着市工业总公司解散,包括康立、亿能、广通厂、柴油机厂、拖拉机厂、食品机械厂、电机厂、仪表厂、农机厂、医疗器械厂、计算机厂、广东有色冶金机械厂等在内的大批企业破产。新宇、力士通公司、二拖等也存在经营困难。

  三、加快我市整机生产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优化整机生产企业的发展环境。一是要充分认识推动整机生产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整机生产企业是高附加值的优势项目,处于产业链的最高端,能有效拉动整条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二是根据我市整机生产企业以机械装备类为主的实际情况,出台符合实际的以“通过加快整机生产企业发展,带动全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为主题的政策措施。三是针对我市整机生产企业管理水平低、决策能力不强、整体装备技术水平不高、创新投入不足的情况,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切实加强对全市整机生产企业的统筹规划,切实加强对整机生产企业产学研工作的引导。四是选择一批有市场前景、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潜力做大做强的整机生产企业,邀请有关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一起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全市整机产品的发展规划和各企业发展方向,从而做大做强我市的整机产品。五是着力完善整机生产企业的产业链,引导我市现有的机械加工企业主动为整机生产企业配套;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力度,积极引进、创建为整机生产企业配套的生产企业。

  (二)加大对整机生产企业的引导和帮扶力度。一是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整机生产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力度,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档次。积极引导整机生产企业根据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及时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方向,挖掘自身潜力,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要利用国家、省、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指导整机生产企业依法经营、按章纳税、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用足用好各级政府在经信、发改、科技等系统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帮助符合条件的整机生产企业申报国家、省、市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优先在市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给予安排补助,使企业切实享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资金补助,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积极鼓励整机生产企业建立科研机构。针对整机生产企业技改、创新投入不足的情况,积极引导整机生产企业加强与有关院校的合作,针对企业产品和发展规划,建立企业产品的科研中心,研究开发适合市场的新产品,带动整机生产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保证企业产品既是终端产品又是前端产品。三是努力为我市整机生产企业搭建各种商贸、技术交流平台,积极鼓励其“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国内外市场。结合我市整机生产企业以机械装备制造类行业企业居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雏形的优势,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山洽会、APEC展览会、泛珠三角展览会及各种机械行业展览会等展会,营造“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氛围,并对企业开拓市场、参加政府举办的展览会给予适当的展位补贴,鼓励并协助整机生产企业到国内、国际市场寻找商机,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引导整机生产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推动整机生产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把“名牌就是质量、名牌就是效益、名牌就是竞争力、名牌就是生命”的观念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全过程,提升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同时,以整机生产企业为重点,积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百强”、“全省现代产业100强”行列,促进我市整机生产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着力破解整机生产企业发展难题。一是着力缓解融资难题。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整机生产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具备条件的整机生产企业到国内外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募集资金,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和范围。建议根据《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xxx府办〔20xx〕124号)精神,由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加强与各商业银行间的协调,在合理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将信贷资源适当向整机生产企业倾斜,适当降低贷款门槛和收费标准,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题,扩大生产规模。建议通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鼓励和引导作用,重点扶持政策性担保公司发展壮大,增强全市各担保公司的实力和发展信心,鼓励我市政策性担保公司和商业担保机构降低整机生产企业的担保收费,降低整机生产企业融资成本。二是着力破解用地难题。要将整机生产企业发展用地纳入当年全市用地计划,综合平衡用地指标,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对整机生产骨干企业的生产性重大项目,通过调剂用地指标,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新供用地,优先安排整机生产企业用地。三是着力解决整机生产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我市整机生产企业多由国企转制而来,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其中反映比较强烈的是广东省xxx市第二拖拉机厂,该企业原是老国有企业,20xx年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虽然企业的领导班子带领企业职工在企业改制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企业改制不够彻底,员工的国有制身份没有置换,部分员工的“公有制”、“主人翁”的传统思想在生产经营中时有反映;企业产权不明晰,妨碍了企业决策和发展;农机行业是低利润行业,退休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等负担沉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4

  根据市政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调研的总体安排,严从怀副主席带领第三调研组,于今年三月至六月,就“积极扶持文化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子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经征求有关文化产业专家及企业意见后确定了调研方案,然后在市文广新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听取了市县区文化产业主管部门情况汇报,与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等部门,以及20多家文化企业负责人、部分文化产业专家进行了座谈;发放调查问卷;深入雪鸿斋、合肥论坛、琴港演艺城、安徽樱艺缘、安达电子等文化企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我市文化企业发展现状,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加快我市文化企业发展的对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十一五”以来,我市围绕“文化强市”目标,始终把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突出位置,锐意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市场,不断加大投入,文化建设全面快速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赶超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我市文化产业“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速30%以上。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约210亿,占全市gdp的5.6%,已经成为我市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总量和增速稳居全省各市之首,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日趋活跃。

  产业布局逐渐完善

  目前全市已有1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和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涵盖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动漫、会展、娱乐、工艺品、民俗文化等众多文化产业领域。文广演艺集团、合肥大剧院、XX市体育中心、合肥安美、安徽樱艺缘、安徽华教和阿里巴巴文化娱乐公司等一批各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效益开始显现。

  民营企业快速兴起

  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为民营文化企业,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民营文化企业占5家;涌现出非遗园、儒林书业、全球音谷、安达电子、雪鸿斋、琴港演艺等一批实力较强的民营文化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合肥动漫产业基地发展迅速,动漫产业增加值2011年突破10亿元。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我市2008年制定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已历经三轮修订。2011年出台的《XX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其中涉及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有13条。近几年,全市文化产业共兑现奖励资金近2000万元。到去年年底,我市所辖各市、县、区已全部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奖励政策。

  文化交易敢于创新

  2010年安徽省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式揭牌;2011年合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成立。目前文交所已累计挂牌项目96宗,成交项目22宗,实现交易额3.09亿元,交易流程、操作规则、保证金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去年,我市还成功举办安徽上海文化产权项目招商推介会,推介标的总额达345.88亿元,扩大了安徽文化资源项目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吸引外来投资者来我市投资的平台。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加快了文化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对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年,合肥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到“十二五”末,合肥人均gdp有望超过8000美元,居民文化消费将大幅提升,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十一五”期间,XX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文化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相对于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现阶段,我市文化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体制机制不甚健全,行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政府文化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工作职能划分尚未清晰,存在各自为政、交叉管理的现象,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未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形成合力。我市辖区部分市县区没有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职干部,行业协会组织缺乏。文化企业普遍反映,有关管理部门收取企业费用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存在不合理因素;对文化企业申办流程和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了解不足;我市尚未建立完善的科学统一的文化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在文化产业的分布、效益、从业人员、行业机构、以及税收等方面没有完善的统计口径和渠道,对及时掌握当前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状况、准确分析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宏观调整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产业规划落实滞后,政策支撑体系急需完善。我市于2008年颁布实施《XX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确定了我市“十一五”末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保八争十”,即到2010年,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力争达到10%。虽然“十一五”时期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占全市gdp的5.6%,但与“十一五”规划制定的'目标相距甚远。我市下辖大部分市县区尚未制定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没有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切实纳入到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去。

  虽然国家、省、市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但很多政策在我市尚未真正落地,政策的实施细则还有待完善,而且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多参照高新技术和软件行业,缺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优惠政策。

  产业规模差距较大,产业结构调整亟待推进。我国先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北京、上海今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深圳、杭州正在接近千亿元目标,长沙、青岛去年已经超过500亿元;北京、上海、杭州、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比重均达到或超过10%,文化产业支柱地位得以确立并日益凸显。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齐全,但主要集中于广播影视、书刊发行、印刷、演艺娱乐、动漫等行业,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市县区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与我国先发地区相比,我市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落后,“小弱散”问题比较突出,集约化程度不高,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缺少文化领域的骨干企业。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企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文化精英人才十分匮乏。广大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主体,这些文化企业规模小、缺少土地、房产等有效抵押的不动资产,银行贷款难;又无法以包含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认定、确权、抵押、投资等方式进行投融资。融资难已成为严重阻碍我市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文化企业项目前期研发及后期市场开拓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调研中反映比较强烈的还有人才问题,尤其是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制约了文化企业发展。现有人才引进激励政策、配套服务落实困难,部分高层次人才往往是引进后留不住。

  三、对加快我市文化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决策机制,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

  1、健全组织机构。借鉴国内先发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负责产业发展战略及重大事项的决策。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成员由市文广新局、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工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组成。邀请市委、市政府研究室以及人大、政协相关部门负责人列席重要决策会议。

  成立隶属市委宣传部的副县级全额事业单位市文化产业办公室,负责规划制定、政策完善、人才培养、综合协调、检查考核等工作。全市下辖各市县区相应组建本级文化产业办公室,明确职责和人员编制。文化产业相关职能部门均要落实具体责任处室推动所管辖产业的发展。

  由市文化产业办公室牵头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集国内外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重大课题、项目深入调研、建言献策。

  2、完善服务平台。成立我市文化产业促进中心,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实,对文化产业发展具体项目进行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监管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领导文化产业展示交易平台、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

  组建涵盖文化产业各主要行业门类的文化产业行业协会,为文化企业提供组织、协调、咨询、中介、培训等服务,以及投融资服务和资金支持,承担政府委托的其他服务工作。

  3、建立统计制度。按照“统一领导、条块结合、统一核算、信息共享”的原则,建立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统计长效机制。尽快制定《XX市文化产业统计实施细则》,对符合统计部门行业分类目录标准的全部企业,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分析库,摸清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底数,找准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为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二)加强政府主导,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4、修订产业规划。在《XX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实施效果的反馈与评估基础上,适时修订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调整发展目标、结构、布局以及发展重点,督促所辖市县区出台或修订“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整体谋划基础上重点做好行业的规划布局。

  5、推进产业立法。制定《XX市文化产业振兴条例》以及我市专利权法、著作权法、it基本法、知识产权法等实施细则。使文化产业各项措施和政策的制定有法律保障,对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创意人才等进行法律规范,明确和规范文化市场执法主体,使政府与企业、事业单位的职责更加明晰。明确规定,使用政府的财政性资金的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采购文化产品和服务时,应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自主创新型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向本土重点文化企业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

  6、加大财税投入。参照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做法,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随着市级财力增长而相应增长。专项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基地建设、产业孵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将文化产业纳入我市所属市县区绩效考核,每年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各市县区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表彰奖励。

  优先支持发展新兴和原创文化产业,经市相关部门认定的原创研发成果,给予项目总投资额一定比例的补贴支持;重点扶持特色和优势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民族和传统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出口,赴境外开展的商业演出、商业展览、展销、营销的特色优势和传统文化企业,根据影响力的层次,政府及相关服务机构应给予指导及相应资金补贴扶持和税收减免。

  开展文化企业认定工作,对经认定的涉及文化产业发展全局性、可持续性的重大项目,市政府在“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予以支持;对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年营业收入规模的阶段性突破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文化企业加快成长步伐。如对当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1亿元、3000万元等不同台阶,且增幅达到一定速度的文化企业,分别给予不同金额的一次性奖励。

  (三)推进金融改革,多渠道解决文化产业投融资难题

  7、建立创业投资基金。配合“安徽省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我市及下属市县区应尽快建立本级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出台基金管理办法和细则,明确资助条件、申报和审批程序,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采取投资、奖补等方式,提高具有激励性质的经费投入比例,建立文化产业多元化投入体制。重点扶持初创期中小文化企业,对已经成熟的文化骨干企业,根据业绩实行奖励。

  8、加快融资平台建设。根据我市实际情况,适时制定金融对接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建立政府对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政策性的文化企业担保公司,积极开展文化产业集聚区担保融资、中小型企业联保、中小企业集合债、文化产权抵押融资、影视项目融资等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XX市中小企业服务大厅为文化产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功能,重点突破文化创新企业初创期的融资瓶颈问题。

  9、开辟多元融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创业投资、风险投资。鼓励、引导非公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支持民间相关文化产业基金会的设立,为具有潜力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和具有创新点子的个人提供发展资金。借助信贷、参股、合作合资等方式,实现针对性更强的投融资和产权多元化。建立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专项资金投入绩效评估机制,财政、审计部门监督其管理和使用情况。

  10、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强化文化资本概念,努力挖掘、培育、转化文化资本。积极促成优质文化项目进入文化产权市场进行融资,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对进入辅导或成功上市的文化企业,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

  (四)加快人才引进,大力培养文化产业实用人才

  11、完善人才配套政策。以打造全国人才高地为契机,把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纳入我市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对接全市已有的人才政策,制订我市文化产业人才认定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

  1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文化产业领军人才、文化创意拔尖人才和“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策划、设计创意、市场营销、投融资等方面的紧缺人才。对于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为其提供财税、户籍、居住、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激励措施和绿色通道,并制定实施细则加以落实。

  13、保护挖掘本地精英人才。建立本地文化产业精英人才储备库,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本地高素质人才的激励力度。切忌在人才问题上盲目地舍近求远,抑制本地人才的积极性,形成“引来女婿气走儿”的尴尬结局,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14、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依托本地高等、职业院校资源,增设文化产业新专业,加快培养、培训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经营管理、营销经纪人才。依托专业机构和文化产业基地,政府出资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实训平台,提供给各院校、培训机构以及相关企业使用。开发、落实一系列文化产业范畴内的职业资质、职业认证及职业技能培训,出台文化企业相关人员资质、待遇和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的补贴政策。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5

  一、全市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季度,乡镇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47364万元,较上年同期的61550万元,减少14186万元,同比下降23.05%;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27757万元,较上年同期的46315万元,减少18558万元,同比下降40.07%;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2986万元,较上年同期的29169万元,减少16183万元,同比下降55.48%;上缴税金6512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0013万元,减少3501万元,同比下降34.96%;主营业务收入127856,较上年同期的132094万元,减少4238万元,同比下降3.21%。

  一季度,煤炭产量为 131.29万吨,较去年同期的177.05 万吨净减少45.76万吨,下降25.85%。由于受市场价格、市场需求、煤矿整合及其安全整治等因素影响,彝良、镇雄、威信等主要产煤大县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煤炭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30年的努力,**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一是乡镇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融资困难、企业负担重。

  二是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一产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不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二产业科技含量低、优势产业不突出、缺乏竞争力。

  三是乡镇企业统计工作问题。各县区经贸局(乡镇企业局)基本上虽都有乡镇企业统计人员,但有的兼的工作多、工作设备、工作经费不足等原因造成工作质量参差不齐;乡镇一级统计人员基本没有,工作很困难,造成了统计资料报送的.质量问题(如少报、漏报、缺报等问题)。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统计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各县区工作参差不齐,漏报、缺报较严重。一些县报表收集非常困难。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推进我市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努力确保省下达的乡镇企业六项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是严把统计报表质量关及做好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

  三是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开展企村结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结对质量、抓典型、抓重点、抓督查,保结对效果及成果。抓宣传,推广结对经验等措施,以确保全年工作责任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是努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五是继续抓好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和蓝色证书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教育培训工作统计制度。

  六是做好项目储备及项目管理工作。要强化项目储备机制,要把项目储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实;要对省重点扶持的项目,进行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追踪问效,加强沟通反馈。

  四、下步重点工作建议

  (一)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省优势农产品加工推进工程》,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具有加工潜力的优势农产品,在优势产区、产业带扶持一批企业,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业。鼓励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建立和创新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重点加快发展马铃薯制品、天麻制品、魔芋制品、苹果、蚕丝、茶叶、畜牧业及其副产品等主要产业的发展。坚持分类指导、扶优扶强,培植重点骨干企业,打造名牌产品。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乡镇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引导和促进全市乡镇企业积极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装备,改进生产工艺,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支持乡镇采掘、矿冶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进行嫁接改造,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积极推动乡镇煤矿整合,提高单井产量能力,壮大规模。 积极推进以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为重点,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努力提高乡镇企业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的水平,开展技术创新示范活动,提高企业技术转化和创新能力。

  (三)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的机遇,支持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参与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发展配套产业,开发配套产品。加大乡镇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力度,生产为大中型企业配套的原料、半成品等。

  大力发展物流、包装、贸易、餐饮等农村服务业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业,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和民族文化产品。围绕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大力发展企业化运作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发展一批服务领域广、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发展提高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各种服务产业和文化产业。

  (四) 协调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难题。积极协调银行(信用社)与企业的合作,争取银行(信用社)对乡镇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努力改善银行对乡镇企业的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金融服务。努力拓宽乡镇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争取财政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

  (五) 引导乡镇企业聚集发展。以现有产业群和骨干企业为基础,引导乡镇企业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资源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提升集约化和专业化生产水平。

  (六) 加速乡镇企业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引导乡镇企业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才兴企之路。鼓励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创业;大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队伍。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对引进高层次人才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企业和人员予以表彰奖励。

  (七)加强对乡镇企业发展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切实加大相关政策的督促落实和科学发展的指导工作力度,引导乡镇企业提高自身素质,依法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诚信意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健全安全、劳动、财务等管理制度。积极帮助其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认真落实乡镇企业经济发展责任目标,充分调动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不断完善乡镇企业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重视财务、统计工作,稳定队伍、加强财务统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其业务素质,提高统计信息质量。建议市政府每年安排一点专项经费作为乡镇企业统计人员培训费、调研费、报表印制等费。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