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2021-04-19 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报社社会实践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

  发海报,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其实是很辛苦的,特别是这么热的时候。其实任何事,过程中的感觉都是漫长的,时间仿佛停滞不前,每天都盼着那个点下班,天天面对同样的事,无聊,辛苦,可事后回望,也不过如此。任何人都是从平凡的岗位做起,重复是在所难免的事,哪个工作又不重复呢,要用心,有所获,贵在坚持。原来,只要我们坚持下来,一切艰难困苦不过尔尔,没有什么大不了,坚持就是胜利,挺过来,任何事都显得那么渺小,甚至苍白,不值一提。 刚开始,那是与世隔绝的日子,从早忙到晚,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关注外面的世界。没有报纸,没有新闻,天天背菜谱,背价格,站岗,迎客。后来,我认识到,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不仅仅限于报纸,电视。每个人,或者说每个顾客都是活生生的新闻直播,从他们的穿着,你可以了解最新的时尚潮流,从他们的言谈,你可以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世界上没有封闭的新闻,只有封闭的嘴巴,只要你会交流,会沟通,没有什么事你会不知道。

  在做这个工作时,因为以前从未接触过,什么都不懂,一问三不知,眼看着别人忙前忙后,自己只能傻傻的站在旁边干看着,帮不上忙,最怕的是帮倒忙,别人烦,自己也烦,恨这样的自己。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话一点不假,师父没有义务为你的错误负责,也没有义务对你倾囊相授,他有他的脾气,修为在个人,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自己慢慢探索。任何一个人进入任何一家公司,都是从新员工起步,一个公司的工作流程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能掌握跟了解,必须多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善于观察,看别人怎么做,而不是等别人来告诉你怎么做,不要依靠任何人,相信自己,最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能搞定。勤动手,勤动口,不断琢磨,不断学习和不断积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自己,依靠自己。 在这个小小的餐饮店,你会发现,人没有三六九等,但顾客的素质却参差不齐,说话要注意措辞,素质是自己的,借不到,别人也强加不了。在交往中,如果我们不能去改变什么,我们就要采用各种方法去适应。要知道,他们的出现和存在是为了让你了解,原来世界上有这种人,而幸好,你不是这种人。

  许多人说娱乐圈是个大染缸,各形各色的人都有,其实餐饮业又何尝不是呢,或者可以说,又有哪个行业不是呢,无论是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人都会有,大家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不同的目的走到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个性,脾气,要想与他们搞好关系,需要许多技巧,为人处世之道在于隐忍,少说话,多做事,管好自己,尽量不做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我信奉人之初,性本善,也不否认人都是自私,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一个度。不可忽视,小觑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时候,任何情况,都要真诚对人,热诚待人,不要求别人有所回报,只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只要自己是真诚的,我们的心就会是殷实的。 这一个月的兼职生活让整日呆在象牙塔的我,尝到了社会的现实,生活的不易,或许,这种真切的体会,才是最宝贵的收获。

  20xx年暑假,大学生活已经匆匆过了一年了,时间的短暂让我不得不想想以后的就业取向。对理想的追求让我我带着期望再一次进入社会,与社会的人群接触。感受不一样的色彩人生。

  当我再一次踏入这家店的时候,有一种温馨的感觉,也许它给别人的感觉很小。但是在这家店里却总有学不完的道理。这家店是刚刚起步的,我很庆幸在这样的一家店里打工,它可以教会我,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也经营一家类似的店我怎样去更好的经营管理,怎样把握住工作中的一些小细节,从前厅到后厨的准备工作都怎样去做的更好,就像我的导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你真的想锻炼那么小的公司单位学到的东西更多,而我恰恰选择的就是这样的一家有着无限发展空间的《巴食可》餐厅!

  在这里,我学到的是怎样更好的与客人交流,怎样更好的为客人服务,虽然这家店和我所学的专业不一致,但是餐饮业是我兴趣爱好的所在,我为兴趣所发展也是一个不错的追求。从老板到店员,我深深的感受到,一个好老板比一个好工作更重要,也许这只是我的观点,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势必观点也不同,但是我的职场生涯就是想找寻一个这样的好领导。从细节告诉我们生活当中的道理,从言谈举止到进入500强企业的魅力风格。他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感悟!在这家店里我看到了从稚幼到成熟,看到了它的壮大!

  在我的打工生活中,我也明白了许多:在日常的工作中 上级欺压、责备下级 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事实如此,但这也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它让我明白到别人批评你或是你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只有这样才能表示你在诚心听他说话。虽然被批评是很难受的,而且要明确表示你是真心在接受他们的批评。因为批评是在告诉我不足的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铺路。我们要学会从那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才是我所应该做的。

  我也从工作中学习到了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技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能看到自身的价值。人往往是很执着的。可是如果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么你一定会交得到很多朋友。对待朋友,切不可斤斤计较,不可强求对方付出与你对等的真情,要知道给予比获得更令人开心。不论做是事情,都必须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成功要有信心,要学会和周围的人沟通思想、关心别人、支持别人。打工的日子,有喜有忧,有欢乐,也有苦累,也许这就是打工生活的全部吧。我不知道多少打工的人有过这种感觉,但总的来说,这次的打工生活是我人生中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是值得回忆的。现在想来,一个多月的假期生活,我收获还是蛮大的。想一想寒假在这里留下的回忆,我很期待这次的离别会给我一个怎样的心情。我所学到的生活的道理是我在学校里无法体会的,这也算是我的一分财富吧。现今人才市场上大学生已不是什么 抢手货 ,而在每个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几乎都有工作经验。所以,大学生不仅仅要有理论知识,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将来找工作也同样重要。事情很简单,同等学历去应聘一份工作,公司当然更看重个人的相关工作经验。就业环境的不容乐观,竞争形式的日趋激烈,面对忧虑和压力,于是就有了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暑期打工。暑期虽然只有短短的1个月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可以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锻炼一下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个大学生所拥有的 无形资产 ,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它们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以前也想过,学我们会电专业的,最终的就业方向是否能够称心如意,是否可以让自己尽情的发挥我的能力。所以,这短短的一个月的经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煅练,而且,专门机构统计的现在的毕业生出来后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会做与自己专业相符的工作,因而在工作的过程中,我都在不断的提醒自己,不断的对自己要求,把手上的活,当做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老板常常强调的就是每个员工都必需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做事,我也觉得这是以后无论做任何一份工作都会收到的要求,无论在那一行业。

  在北京这种地方,看得到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挑战,有时会把自己与那些出入写字楼的同样年轻的人比较,心里真的感受到那很明显的差距,当然,这种差距并不是一时一日而起,所以,出到外面,一个正确的心理定位但显得格外重要,不然,常常因为比较把自己看得很不平衡,而迷失自己的方向,那些在我们前头的人们,可以当作是榜样,但不可过多的去计较,自己能做到何种程度,应该有一个很明了很中性的认识,不能过于攀比,更不可自以为是。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2

  今年我读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说是难忘,因为我没有回家,而是在报社实习工作了两个月,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好了,我非常兴奋自己能够有一次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在报社,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梦,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努力,我就会一直不断地进步,今年暑假我就是在不断的进步中走过!

  通过学校宣传部老师以及大通社的几位学生干部的努力争取,我总算得到实习机会了。在知道结果的那一刻我异常激动,然后认真规划了一下自己的暑假,这样,自己距离曾经的记者梦就会近很多的。这次实习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得到了报社领导和记者老师们的认可,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为人处事和新闻观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另外,通过实习我们对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幼稚的感觉什么是什么,学会了怎样实事求,尊重事件的本来面目,与自己的新闻梦想更近了。

  能到《平原晚报》实习,自己真的不敢奢望,之前去过《洛阳晚报》,那里的威严让我有种自卑的心理,毕竟《平原晚报》也是一家市级报社,无论要求还是纪律都应该是非常高的,而我只是一名大二的主修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生,并没有与之相当的能力。所以,事先我们几个就认真做好准备,从与老师交谈的态度到提要求的措辞都是经过我们四个人的反复推敲才最终实施的。也许是年轻吧,我们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头,想早早地进入社会,多随记者外出采访,体验一下学校以外的新闻传播情况,为以后的求职应聘准备条件。

  因为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我和陈静分到《平原晚报》总部,跟一个编辑老师学习编辑稿件,偶尔和记者出去做一些采访。王腾和晴川则跟晚报一性格豪爽的楼市记者跑楼市。刚来的几天,我们每天早上8点之前都会到报社,打扫卫生,整理老师的文件。旁边的记者老师看到我们汗如雨下的样子,都夸师大的学生有素质,积极主动,我们几个总会是笑脸应答,因为我们是背负着师大和宣传部以及大通社的荣誉去实习的,我们必须展现师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可实习将近半个月了,也没什么采访人物,我们几个都非常着急,情绪也开始有懈怠。偶尔写点消极的感慨,把宝贵的时间都忘记了。其实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时间和机会学好方正飞腾这个软件的,只是我们都太不切实际了。

  真的也许是还年轻的缘故吧,我们缺少社会阅历,记者们出去采访很少带我们,有些任务我们也不方便跟去。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报社度过的,看报纸,写评论,偶尔也写一些感慨,然后时间就这样慢慢地走完了。不过看到记者们在听到有突发事件后立刻赶赴事发现场的魄力时,我还是由衷地敬佩和羡慕,也许将来从事这个行业了,我也会严格要求自己的。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新闻在我的意识里越来越成为一种模糊的概念了。随着对其渐入了解,就像一个点和一个圈的关系,当还是点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新闻有多难,需要把握多少度。当点渐渐扩大,成为一个周长继续扩大的圆时,我才体会到新闻也有其更深层的类似于艺术表现的市侩和绝妙。新闻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源于党和人民。新闻的几个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效性、趣味性及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真实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反复在思考辨证这个问题。但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新闻的广泛传播的。以前总是认为,新闻,是什么就是什么,要绝对坚持其真实性。

  可是实习的这一个月,当所谓的理论和时间相撞时,理论只是一片空白,并且显得比较肤浅。现在的新闻传播同样考虑社会效应和大众的接受限度,如果一味追求真实,只会把新闻送进死胡同。怎样很艺术的变相表达才可能达到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让新闻起到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有一次单独去辉县的向阳幸福院,碰到新乡好多媒体的记者,参与完那个活动之后,我感慨颇多,做新闻的困惑和疑问也逐渐增加。回来后我一直在探究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这两个问题,现在社会,什么事情都讲究策划,新闻也不例外。前者是为顺利正常有步骤地进行新闻传播而采取的一种理性的新闻规划,后者则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用不恰当的手段对新闻事实进行扭曲和摆布。联想现在的新闻,好多都已经是摆布出来的,有的甚至是虚假的,每年查处的虚假新闻也不在少数,大多都是很雷人的。这样的新闻传播环境无可否认地造就了一批丧失社会良知和责任心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会拿封口费,会写虚假广告,会看关系发新闻,会“不辞辛劳”搭上地区腕儿级人物然后伺机找“岔儿”领费,会“独当一面”给人办事包人满意……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见闻,但是当它们一天天多起来的时候,我想到中国新闻事业的悲哀,想到作为一个记者会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环境里逐渐丧失原本的理念和意志,想到像成舍我、王韬以及其他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还在的话,他们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实习快要结束了,和报社的老师也慢慢熟悉起来,偶尔也会和其他记者老师一起出去采访,回来之后忙着写稿,生活开始过得充实。最后一次是“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和报社的焦老师一起去采访一个护航索马里海域回来休假的海军士官。得到通知后,晚上回来查找关于我国这次索马里护航的相关情况,然后设计问题,理清思路和逻辑。在学校做这类人物通讯,绝对有充足的时间,可是在报社,可就不一定有了。由于时间仓促,老师说我的设计的问题很不成熟,去的路上我没想到老师会让我一个人独立完成这篇稿子,也就没在意。还好与采访对象在年龄上有优势,他刚大学毕业,算是05级的学长,彼此之间可以聊的话题很多,然后我就在聊天中变相采访,得到了很多细节。回来后,老师临时有事,就让我先写,没办法我就硬着头皮趁热打铁用两个多小时完成了这4000多字的人物通讯。老师看后,露出很意外的表情,然后点头表示赞赏。昨晚和刘月一起改稿子,她改我的我改她的,气氛挺好,感觉不错。真希望这样的事情可以多发生几次。

  和老师出去采访的几次经历,让我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说办到就能办到的,采访前要做充分的准备,采访中要引导被采访者,不能随采访者自己的意愿,还要注意提到与采访对象相关的人,搜集多方素材,这样在写稿的时候就可以水到渠成。以前在学校的采访,都是事先策划好的,有老师和同学一起,大家集思广益。而现在,大部分时候老师会把任务完全交给你,而你就必须保质保量的完成,而这个过程不能仅仅说得到锻炼就可以一笔带过的,像专业课上学到的采访方法和技巧以及原则性的问题,都是必须掌握好的,这样在学以致用的情况下又提高了自身的新闻业务水平。

  第一次实习,得到很多实用的东西。也明白新闻真实的难度,所以以后不会再钻这个牛角尖了。不过作为一个新闻人,必要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还是必须坚持的,这是一个新闻人称其为人的最起码素质和底线。还好实习期间遇到的都是一些社会小问题,有的纠纷也不伤大局,总体上社会主义的新闻还是比较安定的,大的事件我们接触不到,这些小的事件就正好让我们练笔了。需要大力宣传的,我们要学会把原本只有一度的意义提升到三度,没有那么好,也要看情况,巧妙地夸大。而一些批评揭露的新闻,可就没这么轻松了,有时候费了好大劲,好不容易完成的采访和披露,对方找一下报社上层领导,一个小小记者几天的辛苦就白费了。现实就是这样无奈,所以一些圆滑的记者就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没有得罪人的时候,干吗总跟自己过不去呢。于是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记者的道路是很艰难的。坚持两年,执着地选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因为喜欢,所以热衷。正是这样,我才会有更多的动力好好规划自己的新闻路,从点滴积累开始,一步一个脚印,难与不难也是视努力而定的。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仍会坚持,为圆自己的记者梦而努力。

  新闻难做,这是很正常的,不过我担心的是自己想做这份难做的工作连机会都没有,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多难啊。好的单位几乎不要人,差的单位大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去,高不成,低不就的,导致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难。我不想这样,在毕业后就失业,我会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自己能力,在我毕业的时候可以直接找到工作单位,我相信我会做的更好的!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3

  7月16日至8月16日,我有幸在xx报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实践岗位是由院xx*团联系的,我很高兴有自己的一份,但当我得知是在xx报实践时,已有的兴奋感不觉少了好几分。说实话,当初在院报看报纸时,对《xx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6日,我和几个团友一块儿来到xx报,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悉报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xx报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东风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就让我们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们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但事情总有不尽人意,在xx报实习的学生较多,有郧医的,有湖南师范大学的等。他们几乎都是大二或大三的新闻专业的师哥师姐,我们几个“冒牌货”在新闻专业用语和获取新闻方面都比他们差很多,再加上指导老师考虑到大三的专业师哥师姐们面临着就业问题,平时给他们提供的锻炼机会就多一些,这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以后的每天早晨,我们提前一小时到报社,主动找指导老师询问有没有采访任务,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实在没有,就向教师请教一些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问题,同时在阅览室看一些与新闻写作有关的杂志,重要的部分还特意记在采访本上,我们的执着与主动获得了指导老师和主编的好评,我也体会到: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xx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们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们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黄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们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们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黄前辈的办公室时,我们发现黄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们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们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不是学文的,更不是学新闻专业的,却有幸在xx报学习,是我的兴趣所投。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xx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xx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4

  大学生暑期社会时间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举措。作为大一生活学习的总结,我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实践单位领导的赞誉,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拓展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增了知识,长了才干。

  很快的,署假又过来了,面对最后一年的校园生活,想着刚刚过去的最后一个署假,紧张沉默之后更多的是感慨,印在脑海里的每一个足迹都是那么的深,真的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伴着时间,就像是在和自己的影子赛跑,不可能从真实的两面去看清它,只是经意不经意的感受着有种东西在过去,也许更适合的只有那句话:时不待我,怎可驻足

  xx工人日报的新闻中心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般没什么人在办公室,以至于我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在办公室见过每个人。他们一般都在外面跑新闻,只有赶稿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办公室,或者说,只是来交稿的时候出现在报社。跟着“来无影,去无踪”的老师们学习,确实有点难度。

  每天上班,办公室是我开门,总是要等很久才有记者来上班。初来的几天,我每天第一个去,坐着看半天报纸,然后上网找料,经常找不到新闻线索,我心里很着急,几乎都是老师给我一个电话,联系一下,就开始出去或者电话采访。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彷徨。

  1、高温系列采访

  才来了一天,也还不认识什么老师,带我的老师又常年不在办公室。史老看我们有点小空,于是,让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去外面采访一下高温下的务工人员。我们在九莲社区门口发现了一个缝衣服的阿姨和两兄弟的修鞋铺。一翻生疏的招呼后,就开始和他们聊了起来,虽然他们都不愿意多讲,更不愿意我们把他们写到报纸上去,但最后也勉强地了解到了我们需要的信息。回来努力写稿,直到下午一点多才记得还没吃饭。

  2、稿件不能发

  夏老师常跟我说:“自己去找找有什么好写的,然后发到我邮箱。”由于我还没有自己的消息网,所以,我经常去论坛找还没被发掘过的消息。突然被我发现了有关移动集团彩铃的帖子——“我的彩铃都被和谐了!”心想着终于找到可写的了,于是我打电话去了移动的人工服务台,以办业务为由取得了一些信息,也写了一篇稿子,心里很喜。第二天,夏老师就来办公室说这篇稿子不能发,因为报社的领导和移动的老板关系很好。这样的理由我很无语,不得不接受,也算是一种体会。

  3、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是采访中经常会用到的,而最经常用的号码就是114查询台。在这期间,我电话采访过游泳池的水质检查、救救白血病小孩和康师傅“自来水事件”。电话采访最容易吃闭门羹,打过去不接或者告诉你应该找哪个部门,采用迂回战术是常常碰见的。“康师傅”的事件我不知道打了多少电话去各个公司,比如统一,都只有“嘟嘟”的声音,看来还是要平衡下自己的情绪。

  4、实习生出差

  据说,我们报社实习生是不能出差的,而我却偷偷地去了,还是代表整个报社,说来心里也挺慌的。我们报社和杭州电台、电视台联合主办了一个“和谐中秋”的活动,主要是在全省评选最感动的外来务工人员。夏老师突然有事,我战战兢兢地一个人去了,什么都不知道的小菜鸟,就这样跟着他们一行人去了台州和温州,跟着采访了三个人,一切还算顺利。这种处在初级阶段的人,还是在旁边多学习老师们才是对的。

  经过这四个星期的社会实践,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一些在课本中无法学到的东西。怎么跟不同的人相处,怎么跟不同身份的人说话,怎样处理突发的状况。还有一些是我将要学的知识,比如摄影和新闻写作,这些我都在实践中提早得到了锻炼。社会实践是验证实力的“试金石”。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大舞台,我才真正体验到自身知识的欠缺,能力的有限。任何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行不行,实践中看!

  通过实习,我在各个岗位上都得到了锻炼,并且对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了新的体会。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5

  在这次社会实践期间,从一个从未接触过报纸媒体采访到渐渐熟悉采编业务,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难得的收获使我受益匪浅也必将有力支援自己以后的实践和工作。因此,我很感谢学院安排这次社会实践,感谢报社众多老师给我们的辛勤指导和热情帮助。现在,我把自己社会实践情况简单的总结一下。

  一收获

  从9月10日开始我和其他几名同学在学院安排下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社会实践。

  在这近四个月的社会实践期间,前一周时间基本是在熟悉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熟悉了报社的采编系统和基本工作流程,通过指导操作,自己学会了如何在采编系统撰写稿件、如何上传新闻照片,并知道了稿件应该传给谁。对于新闻采编业务,大家都表现出了相当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积极性,并表示一定要积极参与新闻采访,努力完成社会实践任务。

  作为一名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经常和文字打交道,但对于新闻体裁文章的操作还是第一次,怎么写、如何写、新闻眼在哪,这些都是以前不曾遇到的情况。对于新闻这个熟悉的陌生事务,我还是认真看每一份报纸,看那些记者是如何寻找新闻线索,是如何把普通的事情写出故事来。面对蚂蚁般的新闻作品,分析新闻写作的套路,自己也渐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新闻稿件的写法,直到该到哪里去寻找新闻。

  在以下的日子里我就和同学一起到大街小巷或者社区公园里寻找新闻线索,从具体现场找一些事情来写。第一周基本在熟悉环境,第二周之后大家就开始独立策划采访。

  在学院指导老师的耐心辅导下,每周大家都会进行一次总结,谈谈自己在工作中的收获体会。因为某些因素的限制,刚开始的时候自己在采访方面做得很不顺畅。通过总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指导老师也积极和报社方面沟通,争取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和条件。这样我们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有了做下去的信心。由于缺乏报社记者的指导,自己在实际采访中有时候找不准新闻点,只是盲目地溜大街,对于策划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无法做到有触而发,往往落实不到实处。这些都在指导老师的疏导下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虽然也遭到了别人的质疑和踢皮球,说你们采访是不是要钱的,还说你们到哪个部门该他们负责,总是困难不少,但收获也颇多。自己切实在实际采访中受到了真实的体验,通过和采访对象的接触,通过社会实践操作,对新闻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记者职业的定位又了

  更明确的理解。同时,自己在采访中也真正体验了作为都市报在地方生存的艰难,感到了记者间的竞争与压力,以及编辑记者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报社没有具体给每个人安排指导老师,但有些记者还是主要在采访时带上我们,甚至有在社会实践的记者也积极带着我们去采访。

  由于自己平时在学校只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对新闻专业也不甚了解,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所以等到自己承担记者的角色时,很多东西都不很熟悉,对社会知识的了解也很欠缺。但是有学院指导老师耐心的指导和提示,有些报社领导和记者的支持,不断告诉自己在采访写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社会实践中,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老师和领导的信任与认可,应该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和鼓励。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应该积极去做,努力去做,力求做得更好,做得更深刻。

  二、成果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一共完成了四期报纸制作

  三、体会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在理论课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既包括理论在实践方面的运用,又包括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通过四个月的社会实践,通过到大街小巷和市民接触,通过牧区四天两千里的追踪采访,总计还是有一些较为深刻的体会。

  第一,第一次要把事情做好,对待工作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更应当作一种艺术来做。做就要争取做到体现自己程度的最好。在都市报的社会实践中,对新闻稿件的质量要求并不是很高,也没有硬性的要求和规定,但自己还是认真对待自己写的每一件稿件,争取做到消灭错别字,努力把标题想得尽可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做到有题目有内容。并不是想报社有些记者那样,只是简单地把采写稿件作为谋生的收到,为了保证基本工资,随意采写些没有任何新闻价值的东西,对稿件的质量缺乏严格的自律自求,要严于律己,通过踏实的工作,尽可能做好每一件事,同时积极向别人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

  第二,当记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准备随时在路上。通过和记者下牧区采访牧民和运输公司冲突事件,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做记者的辛苦和劳累。以前都是看别人看着摄像机、拿着采访本奔波与各种场合,和各色人等接触,有时候也看到作为一名记者出入各种场合的风光。但轮到自己亲自作为一名记者,亲自下到基础采访时,才发现记者的风光决不是轻易赢取的,记者的辛苦也不像画面上描述的那样。三天的扎鲁特旗牧区之行行程近一千公里,和政府官员、公司老板、乡下牧民、诗人作家都有过正面的接触,知道了采访一件事的不易,常常遭到各种采访对象的各

  种理由的推托或质疑,给你“踢皮球“。这也让自己真实体会到新闻工作在社会上所承担的责任和所遭受到的非议。同时,由于这一职业的特殊性,需要记者必须腿勤,嘴勤,笔勤,往往一个新闻要跑上大半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然后组织稿件

  记者并不是每天都在报社,朝九晚五的按班照点的工作,随时都要准备到现场去,到基层去,而不是呆在办公室看报喝水。作为社会实践生虽然没有必要加班加点,但看到那些记者每天都忙里忙外,甚至连周末都没有,在还是体会到作为记者,不是在采访的现场,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

  第三,做记者要有严肃的职业道德。记者首先是一项工作,工作代表自己的一份责任。而作为记者,至少应该把这项工作做完,最好把它做好。要有严肃的职业道德,把记者工作当作自己生命当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来对待。要对得起自己手中的笔,要对得起群众期盼的目光,要对得起老板付给自己的那份工作。当然不能为了那份工资而忘了职业操守忘了职业道德。作一个普通的记者如此,作一名好记者更是如此。在社会实践中也遇到一些据说实力较强的记者从别的报纸上一字不改地抄袭别人的报道,或者把别人的稿子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

  第四,作记者要敢于和群众打成一片,要体会民众的心声。社会实践期间,时常遇到有群众到记者部找记者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比如找失去联系的孙子,比如帮买药的老人向药店询问情况。有些记者对这些事情都表现很高的热情,尽力帮他们解决问题。简单而言,就是作为记者的一种职业道德,是记者体验民生最生动的体现。很多群众自己无法办的事或者不知道怎么办的事,通过记者的帮助,就能比较快捷比较及时的解决。这也切实体现的报社三贴近原则。当然为老百姓说话就会得罪很多当权者和地方恶势力,甚至会遭到他们的打击报复。但是,作为一名记者,凭自己的职业良心,占到民众这边,不仅要让一小部分人满意,更得让大部分人满意。

  第五,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在社会实践中,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自己什么都不熟悉,都要积极向其他记者学习,虽然他们或者没有上过大学,或者没有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但作为出入茅庐的社会实践生,他们的敬业,他们的工作热情,他们的积极作为,都值得自己去学习。用业余的知识去做专业的事,这也是一种很伟大的精神。对于一个自己陌生的环境,一边自己要主动去靠自己的力量去熟悉,另一边也要通过熟知的人去了解。他们都给自己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作为社会实践生,在做新闻时,一定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式

  的工作人员,像他们那样尊师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严于律己,端正自己的态度,争取多写新闻、多发新闻、写好新闻,维护新闻的客观、公正。

  第六,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知识更加系统广泛。作为记者需要广泛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自己的知识应该有更大的接触面,需要对相关方面知识的全面了解直至熟悉。光有专业的新闻知识和写作技巧是远远不能解决好工作遇到的众多问题,遇到的深刻的东西是自己就现出了知识的空白。在本科阶段的教育还基本属于通识教育阶段,知识比较杂比较散,缺乏一个系统,因此需要强化训练,使之形成一个系统,乃至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这就需要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多想,多学,为将来投身做更职业的事情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问题

  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收获颇多、收益匪浅,但也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1)缺乏主动。记者这个职业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勤快是第一要素。但我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缺乏主动,比如报社没有安排指导记者,自己就干做着等着安排,而不去主动找记者联系或者自己亲自去熟悉情况。这种缺乏主动性的滞后思想让自己浪费了一段宝贵的社会实践时间。所幸的是,在紧接着的几天后,自己和同学就主动找记者要求一起去采访,主动去找新闻线索,去发掘新闻体裁,去主动联系采访单位。

  (2)缺乏理论修养。由于本身不是新闻专业学生,对新闻业务采访还是一种主观上的热情,只有热度没有深度,不知道该去做些什么,做什么事情能够把新闻价值体现出来。这就需要以后加强理论学习,对新闻知识要有进一步的认识,要多学习,多读些相关书籍,补充自己理论知识的缺乏。

  (3)缺乏一定的新闻敏感。这需要慢慢培养,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提高。

  五、建议

  对于自己的收获和不缺点,自己也给自己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在新闻写作方面,第一,新闻一定要真实,要有价值。因为有些记者会因为这种原因而不去求真求实,只是简单把别人说的话记录下来。第二,要深入群众,关注民生,替老百姓说话,做大众的喉舌,作为都市报记者尤为如此,这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闻。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也是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体现。第四,对自己要有新的突破,要敢于去创新。

  总之,我在这次毕业社会实践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使自己在新闻业务上得到的一定的熟知和锻炼,自己在社会实践工作也渐渐成熟,认识了很多纯朴的朋友。同时我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都会在以后

  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使自己更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更有利于进行深层次的新闻采编工作,努力在以后的新闻工作中表现出真正的记者的素质和魄力。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6

  从20xx年的2月18号到3月20号我在西安商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时间虽短,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不少阅历。所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社会实践过程中,有顺利的时候也有挫折的事情,但我都坚持了下来,认真完成了大学期间重要的一次课外作业,以下是我的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选择《西安商报》作为社会实践单位缘于一位认识的中文班的同学的推荐,《西安商报》是有西安日报社主办的一份经济生活类报纸,创刊于20xx年。后来的经历证明我选择商报社会实践是正确的选择,商报的老师对我和我们一起社会实践的同学都很关心,及时给我们答疑解惑,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每一个社会实践生都由两位老师带,这足以说明商报周到的考虑,尽量是我们在短时间内不至于浪费宝贵的时间,每天都有事可做。商报的记者不多,所以每个人的任务就比较大,每天都很辛苦,带我的是商报的李老师和詹老师,李老师在报社工作了将近十年,是一位资深的记者了,詹老师则是刚进入报社的年轻记者,但我感觉到了他们都是那么的敬业,那么的热爱这份工作,对于我这个社会实践生也是当做朋友一般,经常跟我沟通交流,指导我的稿件,教我采访的技巧,我从内心感谢他们。

  在报社待的一段时间,让我有了很多收获。刚去报社的几天,老师并没有给我安排任务,而是让我看报纸,除了本报社的报纸外,还要求我多看几家比较有名的如《大河报》《成都商报》《华商报》等他们的报纸,我在学校就是比较喜欢看报纸的,但是在学习之余把看报纸当做一种放松的方式,而现在让我整天坐在哪里看报纸,当时真的是很无聊,老师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告诉我说让我看报纸不光是让我看新闻的内容,关键是让我了解记者采写新闻的角度,报到的方式和对新闻事件的把握,这是当记者的第一关。我社会实践中我认识到好的新闻稿要遵循新闻的事实性,客观性,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换位思考。社会实践的第三天李老师把我和另外一个社会实践生叫到他面前,在网上随手找了一篇报道让我俩看,我们睁大眼睛看,是关于学校的一篇研究报道,看完了新闻我俩面面相觑却不懂有什么看头。李老师就说你们要尽力利用周围身边的所有资源获取新闻,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就像现在从你们的学校出发,从自己的最方便的出发。看这新闻你们觉得有什么可以做?我们依然沉默。“你们首先必须遵循新闻的事实和客观性,然后想想我们这份报纸是什么人群看得多,你们自己还想从这消息事件知道什么,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想他们还想知道什么,进行这样一个换位思考。”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从这消息找出还可以报道的东西,然后联系新闻当事人,开始着手社会实践的第一篇新闻。

  还有就是要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提高自我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有一次我们要采访一位高校的教授,可是联系不上,我们的采访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詹老师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电话,身边的所有人都可以发生作用。再说你们是学生,本来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便捷,发散人力去干吧,没有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后来经过同学的同学真的就联系上了教授。其实当记者真的需要很大的交际圈,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尽快尽量准确的办好事情。就像一篇报道,你可以找到相关的新闻对象,根据“六人认识论”人传人,以一传十,十传百,你很快就可以找到最需要的对象。而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甚至可以使你的采访得心应手。我们就尝试过,因为是记者的身份而遭受采访拒绝,而老记者通过某个有点“权力”的朋友帮忙,我们最终还是可以进行采访获得了需要的新闻信息。当然人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记者来说更加是重中之重。记得有一次我单独去采访,我报了老师的名字,没有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老师后来批评了我,他要求我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可见对记者而言,交际范围很重要。

  报社李老师一直要求我要学会扩展思维,目光要独特。他经常让我关注财经类的新闻信息,他说,现在很多报社都主打社会新闻,所以社会新闻很多,我们多关注社会新闻以外的东西,没准就能另辟蹊径,写出优秀的稿子来。事实也是这样,不光目光要独特,还要会发散思维,由点及面,同一篇新闻不同的人阅读就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有一次詹老师拿起我身边的报纸,没看多久就叫我到他跟前,说发现有新的材料可以写。他说上面的报道还有很不全面的地方,我们可以补充这些消息作为新闻,还是会有很多读者关注。这是关于房价的一篇新闻,我看完了就把报纸扔到一边了,而记者却看到了可以写的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就是经验,对于自己目光狭隘我真的无话可说,问了老师很笨的问题:“怎么发现新闻?”老师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就要做别人所没有的,学会扩展思维,从点延伸,新闻就在身边。

  ”好一个处处留心,做别人所没有,因为老师的仔细观察,我是写了两篇跟踪报道,如果不是主任“慧眼识珠”恐怕这消息就会随着报纸一起沉默,成了没有的东西。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到,这不只是经久“沙场”的老记者才可以做到的。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去动脑,有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看这新闻就要懂得从新闻找新闻,“查缺补漏”都可以派上用场。

  社会实践期间我感到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才发现记者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什么都得懂,因为你不知道你下一步会遇到什么情况,而且要敢于提出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有一次去采访一起,李老师带着我和另外一个社会实践生,到了现场我都吓傻了,现场情况很惨,老师采访交警了解情况,我们躲在旁边不说话,后来老师问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我说现场太惨了,都吓傻了,老师狠狠批评了我们,作为记者,连这点是都扛不住怎么行,不管现场怎样,你的采访都得照样进行下去,这是你的工作。那次真的给我上了一课。以后采访就比较主动点了,也能提出一些水平比较高的问题来。

  在报社期间深刻体会了作为记者的艰辛,有的记者一天不停的在跑新闻,晚上工作到很晚加班加点为了第二天报纸能发出最有价值的消息。报社是一个很和睦的大家庭,大家互相之间没有隔阂,这里没有年龄的差距,部分职位的高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但这都是为了出精品稿件。我们这些社会实践生也是耳濡目染,平时有什么想法都及时跟记者提出来,好的点子都会得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放开手独立去做。

  在这一个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商报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报社里很多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做新闻、做记者比文科生甚至都要优秀。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因为新闻记者和编辑只是报纸运做的小部分人员,报纸运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上,同时,报社一个市场运营单位,在某种理念上也可以称为一个公司,这就需要使部门划分明确,人员职责到位,要有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记者与编辑只是生产部门中的成员,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门庞杂,要想在报社做好工作就必须知识结构全面,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型人才,即既要懂新闻的专业知识,又要会管理策划与营销,只有这样,才能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

  社会实践虽然很辛苦,但让我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为将来踏入职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社会实践期间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和自己的坚持努力下都一一解决,由于学校离报社较远,每天就得6点起床,往报社那边赶,晚上有时候稿子较多就得加班,回到学校已经是深夜,好几次都遇到没有公交车回不到学校的事情,自己也曾想放弃,但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而且老师也很照顾我们,知道我们路途远,所以尽量让我们每天都早点走,真的是无微不至。社会实践时间不长,但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在以后的道路上我将更加努力。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7

  实习地点:

  **报社

  实习时间:

  20xx年7月4日20xx年8月28日

  实习内容:

  本人于20xx年暑假在**报新闻部热线组,跟随**实习。所发稿件多为消息,刊登于《**》《**》《**》等版面。

  实习报告

  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能得到在媒体实习的机会,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我非常珍惜。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人说大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二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大四的学生知道自己会什么。于我来说,实习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会什么”,于是才有了弥补的可能。

  在报社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采编大厅里坐着的有领导,有,有,有见习,还有同我一样的实习生。来报社的第一天就一个感觉:实习生比多。几乎每个都带有实习生,有的甚至带了两三个之多,所以首先要取得的就是老师的信任。这些本没有带实习生的义务,我们这些半吊子水平的实习生也确实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所以让他们相信我们是诚心诚意来学习的,我们能给报社帮上一些忙是很重要的。时间久了,我们和的关系都是亦师亦友的。大家都喜欢勤快的人,有些琐碎的小事是每个实习生都必须经历的。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帮老师做些清洁工作,给老师们倒水、拿报纸,眼高手低的大学生是不为人所喜的,只有给们留下好映像,他们才会逐渐信任你,出去采访的时候也会尽量带着你。其次,和实习生们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疏离,彼此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但毕竟是同龄人,交流起来也比较投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实习的地方,彼此就好像是对方的镜子,不多久,十几个人竟都成了朋友,这算是本次实习的额外收获吧。

  这次实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理论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做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就拿采访来说,我们都知道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要具备必要的知识,要熟悉采访对象,要使采访的起点高,节省时间。但这些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尤其对于都市报,我们面对的都是突发事件,没有时间先去了解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临时“具备”相关知识,即便是赶往采访的路上匆忙定下的采访目的和重点,多数情况下也会在置身于事发现场时发生改变,也会因采访对象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而改变。另外,采访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因为不了解,采访就不可能深入,在采访对象侃侃而谈的时候,就会疲于应付,导致报道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时刻处于采访状态中,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新手欠缺的就是经验,只有接触的多了,我们的视野才能得以开拓,这对以后的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还要懂得创造访问的条件。通常到了新闻现场,我们首先要找到掌握总体情况的人,其次找一些一般参与者、知情者,然后是事件的外围人物,即旁观者和听说过的人。这三种人缺少任何一种就会让受众觉得报道不完整,缺少说服力。另外还要选择好访问的时机和场合,在一次工地失事的负面事件采访中,一些工人面对的时候守口如瓶,但私下里却单独电话联系反映情况,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知道是自己向透漏情况,害怕工地负责人报复。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衣服也要注意采访的场合。记得有一次采访的对象是珠宝商,到了现场以后,才发现他们都是西装革履,只有我一个人还是T恤衫牛仔裤,感觉特别尴尬。

  带我的赵老师经常对我说,最大限度地让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好,在这方面我欠缺的很多。有一次采访需要了解当事人居委会方面的情况,赵老师让我单独电话采访,可是我问来问去问了一堆空话,没用,而且还让居委会的人觉得很委屈,因为当时听信居民的一面之词,潜意识里认为居委会什么工作都没做,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我的语气让居委会的人感到不舒服,但事实上居委会做了很多,这次采访很不愉快,后来赵老师重新打了个电话,先把我这个烂摊子收拾了,之后问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次失败的采访让我认识到,兼听则明,不可相信一面之词,有时候弱势的一方并不是有理的一方,我们所遭遇的事实很少有绝对错的一方和完全对的一方,切莫让感情影响判断。采访的时候要把握好交谈的气氛,的身份很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对方觉得的到来能给他一个澄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来怀疑诘问追究责任的。还要注意问话要从具体情况问起,要从细节下手,问得简单明白,一个太过笼统的问题会让被访者觉得无从开口。此外还要及时组织问题引导谈话,问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切莫让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观察的能力是一个新闻最基本的素质,它是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观察会成为采访的唯一手段。有时候愈是细节的愈是特别的,很多报道都是因细节儿出彩,很多采访也是因细节而真实,能让判断采访对象言论的真伪。

  采访的最后一步是核实,在**报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过的每一次采访都要在采访结束后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核实,报纸上的一小块文字,看起来简单,但这四五百字要求亲身赶往现场,去采访、写稿、求证,无法核实的宁可抛弃不用,也不能冒着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去刊发,事实上每一篇文章在交到手中时,都要再一次审查。

  至于新闻稿的写作,赵老师一再提醒我要有现场感,受众是通过的眼睛去感知新闻现场的,让受众感到在现场,才能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许是由于热线部大部分的稿件都发在《**》《**》和《**》等板块,我们的采访尤其注意时效性和时间性,赵老师到达新闻现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表,记下到现场的时间。我们都知道新闻的五个“W”,当初上课的时候背得那叫一个滚瓜烂熟,平时也要求自己时刻记着,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却犯过这种乌龙错误,比如好不容易采访结束,忘记问当事人的姓名,比如兴冲冲从事发现场赶回来然后发现忘记记下事发地点在哪里,比如终于写完了一篇稿子忘记了向相关单位核实……犯了不少错误,受了不少打击,心情难免低落,不过我相信人是在挫折中成长的,这些打击便是活生生的教材,我还没有参加工作,有了这些经历,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还锻炼了我的韧性,让我懂得一个新闻要随时保持良好心态,随时调解心情。不是每次采访都能很顺利的,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新闻,除了要想方设法套出话来外,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关于套话,我的体会是“脸皮厚则无敌”,如果采访对象说“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或干脆就不开口,如果不想放弃,就不要接他的话,大可从其他方面去问,契而不舍,是为无敌。此外,即便真的被拒绝地一干二净也不必难受,如果被拒绝一次受伤一次,相信大部分也活不到现在。

  有时候一些不怎么难的采访,老师会让我自己去,每次出去她都会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这几乎是她每天必对我说的话。这可不是一句客道话。有时候为了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采用“暗访”的手段。7月8日我们刊登了一篇报道《青蛙还在卖市场管理办说“没权管”》,因为当时采访的时候,我们冒充要买青蛙的,赵老师用自己都手机给卖青蛙的打了个订购电话,稿子发出来后,那一整天,青蛙贩子就一直电话骚扰赵老师,让人不胜其烦。后来,在报社坐着的时候,偶尔会接到一些询问某某手机号的电话,刚开始我不怎么在意,就去帮他问该的电话,但老师们提醒我们对于这类电话要警惕,采编大厅的电话大部分都曾公布到报纸上,很多被负面报道过的人和单位可能想通过报社电话询问手机,这中间有什么企图就难说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当不辜负报社老师几十天来对我的帮助,做一个合格的,让自己成为群众看社会的眼睛,不愧于“铁肩担道义”这几个字的重量。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8

  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五日,我在洛阳石化总厂报社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学习,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这次学习收获颇多,我不仅对报纸的编排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对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活动内容。

  我跟随指导老师在报社进行了十二天的学习,参与了《洛阳石化报》八月一第四版“河阳大风车”、八月八日第四版“文苑”的校对、排版工作,以及《健康与生活》第二版插图的寻找及编辑工作。

  二 收获

  1 词语方面。在校对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自己平时用错的词。如,我常把“好象”这个词写为“好像”。由于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从没怀疑过“好像“个词的正确性。此外,我还学会了其他一些词的用法,如“翘楚”。原文中作者是这样使用这个词的:“沈园是苏州园林的翘楚”。“翘楚”这个词是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的,显见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滥觞”。此外,我还体会到了把握词语感情色彩的重要性。一位职工在《无法拒绝》中写到:“土地诱惑着我们植下了一个个绿色的生命”。这里把“诱惑”的感情色彩搞错了,让人觉得这种表达很别扭。

  2 句子方面。小学生文章中的病句比较明显,多为缺少主语、词语搭配不当、介词使用错误等,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职工文章中的病句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病句类型:

  (1)句子结构非常复杂。《无法拒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于是我不再烦躁不安,甚至还会窃喜于深秋的某个早晨能听到依然开花的金橘树的花蕾芳香引来的蜜蜂的嗡嗡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一句太长太复杂,不利于读者理解她要表达的意思。最终改为:“于是我不再烦躁不安,甚至还会窃喜于深秋的某个早晨,听到金橘树的花蕾芳香引来的蜜蜂的嗡嗡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2)使用非书面的语言。有位老同志写了一篇有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文章,文中常用俗语。但在批评只会在别人身上找问题的人时,他使用了一句极为粗俗的俗语,非常不妥。

  (3)对古诗词理解不深,使用错误。一位职工的文中有这样一句:“古人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闲适飘逸、融入自然的浪漫生活情致,令我们望洋兴叹。”作者没有理解诗的原意,仅从这两句来猜测它的意思。古诗出自《离骚》,是屈原表达自己节操高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并不是说生活闲淡的。于是最终把句中的古诗改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一篇文章在写两个朋友分别时用了《陌上桑》中秦罗敷对使君说的话。

  3 总体的表达上。小学生用的是简单的句子、词语,表达略显生硬,但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厂里职工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些文章还写得感人至深。通过这次实习,我真切体会到了不同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4 报纸的排版上。我学到了基本的排版规则,如:两篇文章的标题不能顶,不同文章的分栏横竖不能通;头条新闻的标题字体应是一版中最醒目的,字号应是一版中最大的;一版中,文章从主到次按照顺时针顺序排列;图片放在整版的中间更醒目……

  5 软件的使用上。在编辑《健康与生活》第二版的图片时我学会了photo-shop的一些用法,可以对一些图片进行简单的编辑。

  三 体会

  1 我体会到了基础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句子结构的划分等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工作中也常用到古代文学的知识。

  2 校对时应极为细心。如果不细心,就会漏过很明显的错字或病句。必须集中注意力,且要多看几遍,不停地纠正自己没有改正过来的错误。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9

  7月13日至8月14日,我有幸在《今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说实话,当初在家里看报纸时,对《今日××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3日,我来到《今日××》报社,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学悉习报网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报纸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让我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7月22日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来临。早上7点,我和记者老师坐着报社汽车前往县里唯一能目睹日全食的中余乡。在途中用了1个多小时,由于都是山路,到达目的地时我已经头昏目眩,但是此次已经日亏。为了新闻报道,我立刻拿去滤光镜记录日全食的各个时间点,而老师用相机拍下日全食的全过程。整个日全食虽然只有6分1秒,但是这是我作为记者出远门所采得第一篇新闻。

  7月29日××县(政协七届二十九次主席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我见到了很多县领导,也让我见识到记者职责的重大。会议有县领导、政协领导、各部门领导,对于他们在大会上的发言,要分轻重,对领导的介绍应根据领导官阶大小来分先后,次序搞错就会给你带来麻烦。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申通快递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陈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陈前辈的办公室时,我发现陈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是学文的,更是学新闻专业的,有幸在《今日××》报社学习。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今日××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今日××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0

  1、专业知识很重要

  我在温州商报的财经新闻部实践了两个星期。财经新闻部是一个不仅对成员的文字功底要求很高,同时也很需要有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的一个部门,是温州商报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它的采访对象也多是社会上的财经人士。部门里的一位前辈说:“财经方面的知识不是一下就能具备的,要通过平时的积累和学习,逐渐形成的。我大学时是中文系的,也没有学过财经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股市方面的知识,我也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才有了现在在这方面的能力。”我和一位队友在这次的实践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看报纸中度过的,老师说这看报纸也是一种学习,特别是商报的报纸,可以从看报纸中了解我们温州商报的写作模式。到现在都还记得一位老师说:“我当时刚来报社的时候也是看了半个月的报纸,才有机会出去采访写作的。”

  2吃苦耐劳的品德很需要

  做记者,就要准备好吃苦。一般在没有出差或其他的情况下,部门里的老师们是上午写稿,下午出去采访。我看到、听到部门里常常不是这位老师出差了,就是那位老师又熬夜写稿了。可以说,当记者,表面上看起来很光鲜亮丽,是一高级知识分子,笔杆子工作者,但其中的辛苦很多人是看不到的。即使是在夜晚熟睡时,如果接到电话,也得连忙起床在第一时间内奔到新闻现场,有时也要承受着被催稿可又没灵感的无奈。

  当然了,当一名记者是一份圣神的工作,记者可以说是社会的良心,他们披露社会现实,换给人民大众以真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3人际交往需注意,收敛锋芒,多看少说

  刚到了一所没有接触过的新的环境里,要学会少说多看。不该说的要保持沉默,该说的话要慢点说。细心观察这个新环境的处世之道,并要努力逐渐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我刚去商报的时候,老师们的谈话我是不敢插嘴的。可以说真是小心翼翼的做人,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得罪了人。后来,我渐渐地觉得财经新闻部的老师们都是很善良、很可爱的,他们幽默风趣,且很有个人魅力,每一个老师都很让我敬佩。尤其是其中的一位老师,我特别的喜欢他,幽默中总是透着智慧。

  4主动争取,虚心求教得学会

  没有谁会主动地帮助、指导我们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主动、学会虚心向老师请教和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记得第一次帮老师去打印室复印材料,我什么也不懂,我就向打印室的老师请教,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复印的基本操作步骤。虽然过程中出了一些小问题,最后还是磕磕绊绊的完成了复印的工作。

  报社的老师有时出去采访是可以带实践生去的。可老师不会主动和我们实践生说的,这就需要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留心着哪位老师今天或明天会出去采访,并第一时间冲到那位老师跟前求老师带着我们一块儿去。这还没完,跟去后还不能给老师惹麻烦,要在默默中学习。

  5个人形象要注重

  作为媒体工作者,受工作性质的影响,个人形象和气质很重要。因为新闻记者,出去采访所代表的不再是单单的个人,而是报社的形象。

  6跟对指导老师很关键

  跟对一位好的指导老师,对我们的记者职业发展起的极大的作用。他会教我们很多书本上学不到或是花很多时间和失败才能获得的宝贵经验。会给以我们更多的发展提升的机会。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1

  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五日,我在洛阳石化总厂报社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学习。这次学习收获颇多,我不仅对报纸的编排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对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活动内容。

  我跟随指导老师在报社进行了十二天的学习,参与了《洛阳石化报》八月一第四版“河阳大风车”、八月八日第四版“文苑”的校对、排版工作,以及《健康与生活》第二版插图的寻找及编辑工作。

  二 收获

  1 词语方面。在校对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自己平时用错的词。如,我常把“好象”这个词写为“好像”。由于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从没怀疑过“好像“个词的正确性。此外,我还学会了其他一些词的用法,如“翘楚”。原文中作者是这样使用这个词的:“沈园是苏州园林的翘楚”。“翘楚”这个词是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的,显见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滥觞”。此外,我还体会到了把握词语感情色彩的重要性。一位职工在《无法拒绝》中写到:“土地诱惑着我们植下了一个个绿色的生命”。这里把“诱惑”的感情色彩搞错了,让人觉得这种表达很别扭。

  2 句子方面。小学生文章中的病句比较明显,多为缺少主语、词语搭配不当、介词使用错误等。职工文章中的病句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病句类型:

  (1)句子结构非常复杂。《无法拒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于是我不再烦躁不安,甚至还会窃喜于深秋的某个早晨能听到依然开花的金橘树的花蕾芳香引来的蜜蜂的嗡嗡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一句太长太复杂,不利于读者理解她要表达的意思。最终改为:“于是我不再烦躁不安,甚至还会窃喜于深秋的某个早晨,听到金橘树的花蕾芳香引来的蜜蜂的嗡嗡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2)使用非书面的语言。有位老同志写了一篇有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文章,文中常用俗语。但在批评只会在别人身上找问题的人时,他使用了一句极为粗俗的俗语,非常不妥。

  (3)对古诗词理解不深,使用错误。一位职工的文中有这样一句:“古人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闲适飘逸、融入自然的浪漫生活情致,令我们望洋兴叹。”作者没有理解诗的原意,仅从这两句来猜测它的意思。古诗出自《离骚》,是屈原表达自己节操高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并不是说生活闲淡的。于是最终把句中的古诗改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一篇文章在写两个朋友分别时用了《陌上桑》中秦罗敷对使君说的话。

  3 总体的表达上。小学生用的是简单的句子、词语,表达略显生硬,但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厂里职工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些文章还写得感人至深。通过这次实习,我真切体会到了不同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4 报纸的排版上。我学到了基本的排版规则,如:两篇文章的标题不能顶,不同文章的分栏横竖不能通;头条新闻的标题字体应是一版中最醒目的,字号应是一版中最大的;一版中,文章从主到次按照顺时针顺序排列;图片放在整版的中间更醒目……

  5 软件的使用上。在编辑《健康与生活》第二版的图片时我学会了photo-shop的一些用法,可以对一些图片进行简单的编辑。

  三 体会

  1 我体会到了基础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句子结构的划分等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工作中也常用到古代文学的知识。

  2 校对时应极为细心。如果不细心,就会漏过很明显的错字或病句。必须集中注意力,且要多看几遍,不停地纠正自己没有改正过来的错误。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2

  三年的大学时光如白驹过隙,一个炎热而又短促的暑期来临了。全国有多少大学学子,奔赴在神州各地,有回家的,单骑旅行的,自主创业的,为本专业社会实践的。有碌碌无为的,有开心快乐的,有实现梦想的,也有志愿贡献的。就今年,一个红红火火的深圳大运会,弄得大学生们内心一阵火热,大运会志愿者,大运会火炬手,开幕式表演者,每个学子都跃跃欲试,想成为那个活跃的分子。可是暑假都快结束了,才发现热闹是属于他们的,我们什么也没有。带着伤感,历数过往假期的社会实践。

  大一寒假,幸运的去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科尔沁都市报”社会实践,虽然是自己单枪匹马,但也获得了点好成绩,三篇二等稿,60元的稿费。一个好的开端却没有迎来好的后续,在往后的假期里,五个假期,寒假带家教挣钱,暑假到处游玩。虽然走过祖国的很多山水,但以前都是无大脑的游玩,自己也觉得可惜了。今年的暑假例外,我去过北京游完故宫长城后,就回到学校了,赶巧有同学找我去促销平板电脑。虽然不是我想寻找的社会实践地方,但是它却成了我唯一的社会实践地方。我想,曾经的社会实践对我最大的提高不是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而是一种身心的历练,精神境界的提升。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精神的强大与健康是多么地重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能让你进入社会后出淤泥而不染;有一颗坚毅的心,能让你在未来的事业中勇往直前。我想这样的心灵实践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地宝贵。他会给我们将来的业务社会实践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这样也少了我没去专业单位社会实践的没落。想则悲,实则也值!

  我社会实践的地方是“通辽市太阳洋联想电脑黄金代理店”。这是一个新成立的公司,最近要搞一次商业活动,目的在于,一是提升店面知名度,二是推出联想新研发的“乐派”平板电脑。我与其它几名同学就是这次活动的临时促销,我们的任务是负责活动期间电脑的展示及防盗,以及引导顾客上店面购买电脑。这看似是一项很简单的工作,也是不太关及策略,智商的事。但我觉得用心去做,专业的去做,一定能做出一个不一样的临时促销员。

  促销的两天开始了,由于“乐派”时尚的外观以及活动中节目的有趣,吸引了不少顾客的驻足,我热情地向顾客们介绍“乐派”的优点,还鼓励他们尽情的体验。所有临时促销员中还属我对“乐派”最了解,每当有顾客询问或欲购买时,大家都拉着我去给他们讲解,我心里美滋滋的,这个“解说员”与“发言人”我无疑是做好了。

  我们还有一个任务是引导顾客到店面购买电脑,这个我做的比较少,因为我一直讲解抽不开身来。不过活动第二天顾客相对少了,我也有幸做了以此“引导员”。虽然,我没学过专业的营销知识,但我觉得,在引导的途中与顾客沟通,可以较好地了解顾客的购买需求和心理。这样有助于电脑的销售。在引导过程中沟通的语言如果能亲切似话家常,更能让顾客放松警惕心里,放心购买电脑,增加电脑的销售率。

  后来我还引导了两对顾客,分别是年轻的夫妻和一个家庭,我在引导过程中通过交谈了解了他们的购买心理,也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后来公司的老总笑着来到展区鼓励我们说,楼上已经出好成绩了,让我们好好加油,我心里可高兴了。虽然我除了每天50块的临促费以外,没任何的奖金,但是我却快乐的收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个暑期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我学到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营销的知识,这就是有鱼不如有渔!我还知道快乐地工作的重要性,只要你快乐工作,工作自然不会亏待你还会善待你!让自己时刻充满激情的工作吧!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3

  本次社会实践,是我进入大学以来的第一次社会实践。从专业角度和个人兴趣出发,考虑到就近原则,我选择了杭报集团旗下的富阳日报社进行自己的社会实践。实践从20xx年7月13日开始,8月2日结束,为期21天。

  选择报社,首先是考虑到我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就业方向等,更加倾向于平面媒体。其次也是从目前的专业学习角度来考虑,多接触媒体、了解真实的记者生活,更有利于明确我在本科期间的学习方向,制定各类目标和计划。

  进入报社之后,我分别实习于富阳日报社的民生新闻部和时政新闻部,跟随据有丰富记者经验的徐丽亚老师和董建飞老师学习,作为实习生参与采访的各类稿件也有幸见诸实习期间的《xx日报》。

  在民生新闻部学习时,我多次跟随徐老师参与了在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的采访任务,采访的内容分别为暑期热射病的防治,关于产妇生产“巨大儿”的危害等。

  在人民医院采访的过程中,我不仅见证了一名10斤8两的“巨大儿”诞生后家庭的喜悦,也感受到了医生们的忧虑与帮助产妇成功生产后的释然。在采访医生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一些较为专业的医学知识,也被老师要求速记,提升了自己在采访实干中的操作能力。采访结束后的整理与撰写初稿工作,也让我对报社记者这一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也学习到了撰写民生新闻的要求——贴近民众生活,明确知道民众需要的是什么,以及记者必须将生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用亲切而易接受的方式纠正读者在生活中的一些错误观念。

  在第二次去往人民医院采访关于热射病人的情况时,老师告诉我这次的案例是一件小事,病人并无大碍,也许从“轰动效应”上来说,并没有很大的新闻价值。但是碰上即将进入酷暑的天气,热射病一定是读者生活中需要关注的健康隐患,急需对读者进行提醒,如果做成一个“健康热点”的形式,一定会成为一篇比较成功而实用的报道。

  这些在实际采访中老师言传身教给我的采访技能、挖掘新闻价值的突破口,都对我日后的学习与努力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在民生新闻部实习时,我还碰到过一次突发事件。位于杭州市富阳区中心的一幢三层老房屋突然发生坍塌,立即被救出的有三人,是否还有人员伤亡还未知,各路记者纷纷前往报道。犹记得那天早晨,老师和我照常在办公室整理汇报昨天的稿件,突然接到紧急的爆料电话,就马不停蹄地赶往了现场。当时的天气炎热,是39摄氏度的高温酷暑。各类媒体的记者们就在这样天气中守在现场,密切关注救援动态,在微信公共平台实时推送各类信息。《富阳日报》当然也派出了两路记者,一路负责实时撰稿推送救援实况,一路负责跟随伤员、采访救援负责人及相关单位等。我跟着老师来到了富阳区的住建局,了解了坍塌房屋的信息以及住建局的后续措施,所幸没有暴晒太久。但是另一路负责实时推送新闻的记者们却一直守候在事故现场,并且有几位熬了夜,跟踪救援后续情况。

  这是我第一次直面突发事件,也是第一次亲身经历记者们口中的“抢突发”是什么概念。在这次突发事件中,每一个记者都是打起了20分的精神,在紧急的情况下、炎热的环境下,既要兼顾到新闻推送速度,又要注重稿件质量。在树荫底下抱着电脑一边写新闻稿,一边打电话了解各路信息的记者排成一排。老师和我说,这种情况在突发面前早已见怪不怪,熬通宵等后续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事。

  实习之前,我对于记者这份工作总是有着莫名的向往与敬爱,觉得记者是见证者、记录者、传播者,不管在什么社会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实习之后,我才深刻而明确地认识到这份光鲜的工作背后的辛酸与劳累。面对采访对象的冷漠排斥,他们好言好语相对,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一边挖掘新闻,一边顾忌着对方的隐私与禁忌。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他们没有余地再去考虑环境的好与坏,只有面对事件与事实的勇往直前。饮食不规律、睡眠缺乏对于他们或许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后来,因为老师的休假,我被交换到了时政新闻部。在来到时政新闻部后,我接触地更多的是各类与政府机关相关的政治性新闻,也跟着新的老师学习了一些时政新闻的写作。

  印象最深的是对杭州首个“B2B”贸易港口试水的采访。众所周知,杭州是个电子商务十分发达的城市,借着“阿里巴巴”和“网易”等公司总部的建成对杭州电子商务的推动作用,杭州市富阳区也率先建成了首个直接面对美国、欧洲、澳洲等地的贸易港口。我去采访该条新闻时,也见到了新华社的记者们,旁听到了他们的采访。新华社的一名女记者在烈日下没有打伞,拿着录音笔,直接采访了杭州市海关局的相关领导。她问的问题逻辑清晰、有条有理,说话语速虽然偏快却清晰,能够给受访者一种十分专业的感觉。并且,她在采访过程中始终注视着受访者的眼睛,也会给人信赖和真诚之感。

  回报社整理、写稿的过程中,老师让我帮忙搜集解释“B2B”含义的资料。没有经验的我直接拼接了一些百度搜索到的资料给他。结果老师比较严肃地批评了我,问我这些生涩的文字出现在头版头条时我是否愿意细看,又或者细看了之后能不能帮助我理解“B2B”的含义。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明白了报纸是面向全社会发行的公共刊物,需要做的不是故弄玄虚,还是将各类事件与知识尽可能用通俗易懂却不失内涵的方式普及给社会读者。在整理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改动之后,我再次给老师送上了自己编写的“名词解释”,总算获得了采纳与认可。

  另外,我还跟随老师采访过一些慰问退休老干部、视察污水治理情况的新闻,也参与过政治会议,对于严肃的时政新闻也有了一定的改观与更加深入的认识。

  让我比较高兴的事,我写的一篇关于“控烟”的小稿件,完整地出现在了《xx日报》上,也算没有辜负自己20多天的努力,以及也要感谢老师对我的教导与鼓励。

  报社实习,让我第一次走出了象牙塔,走出了自己理想当中的幻想王国,直面现实与这份工作。也许我以后不一定会从业于媒体,但是从实习过程中学习到的求实精神、讲究效率的态度,会对我今后不管选择什么行业,都产生很好的影响。

  记者们的生活不是一般上班族那样朝九晚五,却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你每天都能面对不一样的人与事,也在接触这个社会中发生的。我敬佩这些站在新闻最前端的人们,也渴望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之后,成为他们之中并不逊色的一员。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4

  这个暑假,在xx日报社实习,前后总共有44天,在报纸上发表并标明有我名字的文章,刚刚看了下,总共有25篇。呵呵,竟然又多了一篇。总的来说,感觉还不错。那里的记者挺好的,待我也不错。

  就这个暑假来说,我是第二个到xx日报记者部的实习生,jqq比我早几天,而gl就是跟我同一天到的。刚去的那天上午,啥都不知道,就坐在旁边的一个办公室里看报纸,把几天的报纸都看了一遍。就这样,一个上午就过去了。要知道,我早上9点多到的,只有一个叫xx的记者在,给我泡了茶,呵呵。第一天就知道了,原来记者很少在办公室的,都出去采访或者写稿去了,记者上班可是没那么准时的哦,比较灵活。

  在我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xx记者就带我出去了,呵呵,还跑兴宁去,真远。虽然也是刚来报社的记者,但是对我挺好的,虽然我不是他带,但他却经常带着我。记得有次我用座机给一位支队队长打电话采访,没处理好惹人家不快了,xx帮我处理好,还好好的安慰了我一下。呵呵,谢谢了。xx记者就是带我的那个记者啦,因为比较少在办公室,所以我来报社几天后才认识的。xx记者还跟我爸有过交往,在前两年的中博会时,xx都跟着去报道了,所以跟带队的我爸就这样认识的。xx也挺好的,有什么会议都会叫我跟着去。其实我觉得开会或者陪同访问之类的事情,带着个实习生挺麻烦的。除此之外,有许多不是很急的稿件都会让我先写一下,然后再他写,同时也会指出我写作那些方面不足,以此提高我的写稿水平。xx最让我佩服的是他那滔滔不绝的话。一次去丰顺,在那弯弯的小路上行车,让我晕晕乎乎的,但是xx却没受到任何影响,一路上滔滔不绝的说话;到了丰顺,又滔滔不绝的开始进行着采访;回来时,仍然是一路上的滔滔不绝。真佩服,哪里有那么多的话题来说。 总的来说,这次暑期实习,还算是收益匪浅,学会了挺多的。不过毕竟只是一次实习,以后还有很多路要走。也发现,自己还有非常多的地方需要提高,得继续努力。已经在考虑,以后要在哪里工作,做哪方面的工作,自己该往哪方面发展?好好努力咯。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5

  千辛万苦进报社

  放学第三天,为了不再帮姐姐“奶孩子”,开着粉色的电瓶车出门找工作。到了市区随眼一瞟,有个台州市报业集团。奇怪的是正值周五,大门却紧闭(最显眼的南门),好找一番才东边还有个门。后来听老师说,因为东门,对门是税务所,背后是一座山。上头觉得有“招财进宝,后有靠山”的意思,于是将大门搬到了东边。干媒体的果然不一样,讲究真不少。

  找到了门,还没进去就被保安给拦住。说明来意后保安就直接告诉我,我们这不招实习生,来的都是熟人介绍的。还有这操作?差点直接打道回府。好说歹说,保安大叔开始给领导打电话,免提音才次给我暴击。

  既然来了,进都进不去,那多没面子。给了身份证,进电梯也不知道去哪楼,随手按了4楼,直接进了410。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整层就这一个门开着。

  一个大约30多,穿着白衬衫花裙子的女人,坐在办公室桌子前玩手机。看我进来,对我一笑,有戏。说明来历后,问了点基本情况,一切看起来很顺利。但接下来的话,直接将我打入冷宫,“有介绍信吗”。突然想起来学校好像有发介绍信吗,哎关系社会。

  回家,拿介绍信,给她。嫌介绍信太短,(所以希望以后学校介绍信做的,看起来高大尚点)之后问我需要实习多久,太短不收。。。脑子一抽筋,2个月,哎暑假又交代了。最后简单的给她看了点作品,告诉我需要和领导讨论下,周一等消息。。。

  周一0点手机受到信息,xx早上8点半,请来晚报报道。还真准时,说周一就周一,于是我就进台州晚报了。

  跟对老师很重要

  做了报道应该做的事情后,高波老师(指导老师)领着我去开晚报编前会。编前会顾名思义,采编前的会议,记者上报今天采编的选题。会后高老师领着我去另一个记者处,让他带我一天。

  “我不带实习生,给他看看报纸得了”这是那记者和高老师说的第一句话。结束谈话,找了张报纸,抛下一句话,下午2点到台州市服务中心。我当然不会傻得去看报纸,在高老师那边询问到,可以帮他找下题材。就是这个做法帮助我摆脱了今后看报纸的日常。

  下午2点,好找一番,终于到达地点,过了一会记者开着车过来。经过一下午的了解,是关于宣传政府办事效率的报道。采访过程百无聊赖,发现与学校实践没什么区别,也没有和记者交流。回家后写了篇消息,次日交给了高老师,高老师遗憾的告诉我,昨天那记者写的报道没有上报。

  到单位第一件事情,找题材,找完再看昨天的报纸。这一看发现昨天找的题材竟有3篇上报,我知道这可能会让我有点不一样。编前会上,高老师开始报选题,其中一个,还提到是我找的题材。会后林副总编留我下来和我谈话,我知道这算初步引起了领导的注意。

  高老师找上我,让独自去采写我给他的题材。是有关于7月5日是日军撤离台州的日子的报道,让我去市政府大楼访问下相关学者。当时我就懵逼了才第二天。。。结果当然失败

  采访结束后,我突然发现给的信息太宽泛,想找附近抗战老兵了解,老兵又差不多全过世了。后来高老师告诉我,他5年前做的第一篇报道就是关于抗战老兵的,当时情况和我差不多,也是独自被老师喊去采写的,写了一个版。那时候老兵还健在,采了好几个老兵,期间困难不断,他用非常恶心来形容那次采写。最后他还发了一份采写那份报道时的心得给我,后来的日子,每天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老师找题材,渐渐的摆脱了看报纸的日常,不过报纸还是要天天看的。

  如果我一开始跟的是那个记者,我相信在我写这篇报告前,我还在和有些实习生一样,还在看报纸,遇到一个好老师很重要。

  单独完成一篇报道

  领导认识你后,很多事情就比较好办了。一周之后,有次陈副总突然来新闻部说热线部那边今天缺少版面,让我去帮帮忙。

  到了热线部,徐姐给我个任务,让我去附近看看有没有送凉茶的点,采个报道回来。经历过几次采访,我知道实习生最怕的就是不自信,很多事情不能拖,当即我就写了采访提纲出发了。已经下午3点,转了大半个椒江市区,只发现一个凉茶点,而且该凉茶点只有几个罐头孤零零的躺在地上。我知道这次报道又要黄了,告诉老师后,老师说你先回来吧。

  我心想这次采写如果成功,那大不一样这是个机会,因为是领导让我去帮忙的肯定知道稿子是我写的。于是先在附近打听,一看凉茶点旁边有2个环卫工人。一问才知道,原来凉茶供应时间早过了,早上10点就没。

  难道真的问不出来了?不!经过交谈我发现这个凉茶点就是旁边大悲寺供应的,去问问没准能问出点什么。到了大悲寺,一群大爷大妈在扫地,说明来意后,大爷大妈就不吭声了。哎他们拒绝采访,他们表示这些都是做好事,没必要上报纸。濒临奔溃边缘,我突然想到,直接找负责人啊,旁边人这么多,还在工作能问出来才怪。好说歹说,终于领着我去了一个房间,虽然不是负责人,但也送过凉茶。大妈还是不告诉我,但是既然进来了那就有戏,开好录音,开始瞎聊。我也不提采访的事情,就说大妈你们这凉茶看起来挺好喝的,这么快就没了。见我夸他们,大妈也慢慢的打开了话匣子,最后比较圆满的完成了采访任务。

  回到单位,陈副总在办公室,我向他说明了情况后。他对徐姐说这样报道做出来可能没有什么亮点,本来是想让你们找找椒黄路三区的凉茶点,现在时间不到凉茶点也没有办,要不找找其他可以写的?听到这话,我觉得哎难道又要黄了?不管了先写这再说,稿子一写就是2小时。拿给徐姐改过后,把有人拿凉茶去泡脚作为了一个新闻点交了上去,第二天上报了。陈副总编前会上说了下这事情,还是比较兴奋的。

  有了作品在报社就比较好混起来,有次坐在前面看报纸,突然王晓峰老师让我和他去三门采访个人,写创业故事。我立马答应了下来,去三门采访了制造葛根的人物,回来后马上写稿,晚上9点就交给了老师。从这以后每周一报纸的新经济版块都是我写的,20xx多字,已经写了3期了,虽然每次都要熬夜,但非常值得。最惨的一次就是早上去玉环采访人物,中午去路桥暗访已经3年都没有装好设施的小区,下午会椒江观察路边行人不文明现象,从哪之后我觉的在办公室看看报纸也挺好。。。

  报社实习感受

  做记者有时候比生孩子还要痛苦,因为生孩子能生出东西,但做记者有时候肚子里没货,文章写不出来,压力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作为一个新记者,当然实习生是偶尔有压力的。

  报社上班看似很自由,早上9点来11点半,下午2点来4点走。但是记者从不在单位上班,有时一采访就是一天,晚上还要交稿,明天就见报。就是那个说不带实习生的记者,听说他曾经是晚报写稿最积极的,无论多困难的稿子都会去完成,有时候半夜有消息也立马起来,每月考勤都是排在前几个,和现在完全两样。自从结婚后,工作压力变大,在家没地方发泄,人一压这就天天抱怨,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有段时间我也这样,跟着师父专访人物,回来写稿,20xx多字,晚上就交稿。一回家我姐的孩子咿咿呀呀的叫个不停,还不时烦我拿东西,我写稿又特别慢。一写人物专访,我就要熬夜,最迟一次写到凌晨2点,真是爆炸。

  晚报工作,总体来说比较有趣,老师领导对实习生还算不错。林副总编竟然还要求各个领导,老师每天下午2点半,讲讲自己做记者的心得。一老师开玩笑的和我说,你们实习生中是不是有领导的私生子什么的,怎么对你们这次的实习生这么好,还讲课以前都没有。通过讲课我才明白,这些记者很多都是从实习生开始,都是从打扫卫生端茶送水开始的,一周讲课感悟颇深,这就不一一写出。

  在报社实习的日子,我初步感受到了记者是怎么样子的。记者是个上能和领导高层谈话,下能和黎民百姓说笑的职业。期间跟着采访过俞敏洪,各种创业人才,暗访过街边百姓。总的说记者这个职业很辛苦,但很有意义,虽然我真正想去的是特稿部,专门去暗访揭发一些无良企业和反映社会问题的部门,如果以后有幸成为记者,我一定要求去这样的部门工作。(陈鹏)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5篇】相关文章:

1.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2.暑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3.报社实习记者社会实践报告

4.暑期报社的社会实践报告

5.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6.报社实习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7.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5篇

8.暑假报社实习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上一篇:大学生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下一篇:新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5篇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2021-04-19 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报社社会实践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

  发海报,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其实是很辛苦的,特别是这么热的时候。其实任何事,过程中的感觉都是漫长的,时间仿佛停滞不前,每天都盼着那个点下班,天天面对同样的事,无聊,辛苦,可事后回望,也不过如此。任何人都是从平凡的岗位做起,重复是在所难免的事,哪个工作又不重复呢,要用心,有所获,贵在坚持。原来,只要我们坚持下来,一切艰难困苦不过尔尔,没有什么大不了,坚持就是胜利,挺过来,任何事都显得那么渺小,甚至苍白,不值一提。 刚开始,那是与世隔绝的日子,从早忙到晚,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关注外面的世界。没有报纸,没有新闻,天天背菜谱,背价格,站岗,迎客。后来,我认识到,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不仅仅限于报纸,电视。每个人,或者说每个顾客都是活生生的新闻直播,从他们的穿着,你可以了解最新的时尚潮流,从他们的言谈,你可以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世界上没有封闭的新闻,只有封闭的嘴巴,只要你会交流,会沟通,没有什么事你会不知道。

  在做这个工作时,因为以前从未接触过,什么都不懂,一问三不知,眼看着别人忙前忙后,自己只能傻傻的站在旁边干看着,帮不上忙,最怕的是帮倒忙,别人烦,自己也烦,恨这样的自己。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话一点不假,师父没有义务为你的错误负责,也没有义务对你倾囊相授,他有他的脾气,修为在个人,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自己慢慢探索。任何一个人进入任何一家公司,都是从新员工起步,一个公司的工作流程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能掌握跟了解,必须多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善于观察,看别人怎么做,而不是等别人来告诉你怎么做,不要依靠任何人,相信自己,最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能搞定。勤动手,勤动口,不断琢磨,不断学习和不断积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自己,依靠自己。 在这个小小的餐饮店,你会发现,人没有三六九等,但顾客的素质却参差不齐,说话要注意措辞,素质是自己的,借不到,别人也强加不了。在交往中,如果我们不能去改变什么,我们就要采用各种方法去适应。要知道,他们的出现和存在是为了让你了解,原来世界上有这种人,而幸好,你不是这种人。

  许多人说娱乐圈是个大染缸,各形各色的人都有,其实餐饮业又何尝不是呢,或者可以说,又有哪个行业不是呢,无论是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人都会有,大家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不同的目的走到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个性,脾气,要想与他们搞好关系,需要许多技巧,为人处世之道在于隐忍,少说话,多做事,管好自己,尽量不做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我信奉人之初,性本善,也不否认人都是自私,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一个度。不可忽视,小觑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时候,任何情况,都要真诚对人,热诚待人,不要求别人有所回报,只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只要自己是真诚的,我们的心就会是殷实的。 这一个月的兼职生活让整日呆在象牙塔的我,尝到了社会的现实,生活的不易,或许,这种真切的体会,才是最宝贵的收获。

  20xx年暑假,大学生活已经匆匆过了一年了,时间的短暂让我不得不想想以后的就业取向。对理想的追求让我我带着期望再一次进入社会,与社会的人群接触。感受不一样的色彩人生。

  当我再一次踏入这家店的时候,有一种温馨的感觉,也许它给别人的感觉很小。但是在这家店里却总有学不完的道理。这家店是刚刚起步的,我很庆幸在这样的一家店里打工,它可以教会我,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也经营一家类似的店我怎样去更好的经营管理,怎样把握住工作中的一些小细节,从前厅到后厨的准备工作都怎样去做的更好,就像我的导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你真的想锻炼那么小的公司单位学到的东西更多,而我恰恰选择的就是这样的一家有着无限发展空间的《巴食可》餐厅!

  在这里,我学到的是怎样更好的与客人交流,怎样更好的为客人服务,虽然这家店和我所学的专业不一致,但是餐饮业是我兴趣爱好的所在,我为兴趣所发展也是一个不错的追求。从老板到店员,我深深的感受到,一个好老板比一个好工作更重要,也许这只是我的观点,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势必观点也不同,但是我的职场生涯就是想找寻一个这样的好领导。从细节告诉我们生活当中的道理,从言谈举止到进入500强企业的魅力风格。他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感悟!在这家店里我看到了从稚幼到成熟,看到了它的壮大!

  在我的打工生活中,我也明白了许多:在日常的工作中 上级欺压、责备下级 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事实如此,但这也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它让我明白到别人批评你或是你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只有这样才能表示你在诚心听他说话。虽然被批评是很难受的,而且要明确表示你是真心在接受他们的批评。因为批评是在告诉我不足的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铺路。我们要学会从那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才是我所应该做的。

  我也从工作中学习到了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技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能看到自身的价值。人往往是很执着的。可是如果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么你一定会交得到很多朋友。对待朋友,切不可斤斤计较,不可强求对方付出与你对等的真情,要知道给予比获得更令人开心。不论做是事情,都必须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成功要有信心,要学会和周围的人沟通思想、关心别人、支持别人。打工的日子,有喜有忧,有欢乐,也有苦累,也许这就是打工生活的全部吧。我不知道多少打工的人有过这种感觉,但总的来说,这次的打工生活是我人生中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是值得回忆的。现在想来,一个多月的假期生活,我收获还是蛮大的。想一想寒假在这里留下的回忆,我很期待这次的离别会给我一个怎样的心情。我所学到的生活的道理是我在学校里无法体会的,这也算是我的一分财富吧。现今人才市场上大学生已不是什么 抢手货 ,而在每个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几乎都有工作经验。所以,大学生不仅仅要有理论知识,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将来找工作也同样重要。事情很简单,同等学历去应聘一份工作,公司当然更看重个人的相关工作经验。就业环境的不容乐观,竞争形式的日趋激烈,面对忧虑和压力,于是就有了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暑期打工。暑期虽然只有短短的1个月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可以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锻炼一下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个大学生所拥有的 无形资产 ,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它们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以前也想过,学我们会电专业的,最终的就业方向是否能够称心如意,是否可以让自己尽情的发挥我的能力。所以,这短短的一个月的经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煅练,而且,专门机构统计的现在的毕业生出来后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会做与自己专业相符的工作,因而在工作的过程中,我都在不断的提醒自己,不断的对自己要求,把手上的活,当做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老板常常强调的就是每个员工都必需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做事,我也觉得这是以后无论做任何一份工作都会收到的要求,无论在那一行业。

  在北京这种地方,看得到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挑战,有时会把自己与那些出入写字楼的同样年轻的人比较,心里真的感受到那很明显的差距,当然,这种差距并不是一时一日而起,所以,出到外面,一个正确的心理定位但显得格外重要,不然,常常因为比较把自己看得很不平衡,而迷失自己的方向,那些在我们前头的人们,可以当作是榜样,但不可过多的去计较,自己能做到何种程度,应该有一个很明了很中性的认识,不能过于攀比,更不可自以为是。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2

  今年我读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说是难忘,因为我没有回家,而是在报社实习工作了两个月,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好了,我非常兴奋自己能够有一次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在报社,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梦,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努力,我就会一直不断地进步,今年暑假我就是在不断的进步中走过!

  通过学校宣传部老师以及大通社的几位学生干部的努力争取,我总算得到实习机会了。在知道结果的那一刻我异常激动,然后认真规划了一下自己的暑假,这样,自己距离曾经的记者梦就会近很多的。这次实习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得到了报社领导和记者老师们的认可,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为人处事和新闻观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另外,通过实习我们对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幼稚的感觉什么是什么,学会了怎样实事求,尊重事件的本来面目,与自己的新闻梦想更近了。

  能到《平原晚报》实习,自己真的不敢奢望,之前去过《洛阳晚报》,那里的威严让我有种自卑的心理,毕竟《平原晚报》也是一家市级报社,无论要求还是纪律都应该是非常高的,而我只是一名大二的主修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生,并没有与之相当的能力。所以,事先我们几个就认真做好准备,从与老师交谈的态度到提要求的措辞都是经过我们四个人的反复推敲才最终实施的。也许是年轻吧,我们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头,想早早地进入社会,多随记者外出采访,体验一下学校以外的新闻传播情况,为以后的求职应聘准备条件。

  因为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我和陈静分到《平原晚报》总部,跟一个编辑老师学习编辑稿件,偶尔和记者出去做一些采访。王腾和晴川则跟晚报一性格豪爽的楼市记者跑楼市。刚来的几天,我们每天早上8点之前都会到报社,打扫卫生,整理老师的文件。旁边的记者老师看到我们汗如雨下的样子,都夸师大的学生有素质,积极主动,我们几个总会是笑脸应答,因为我们是背负着师大和宣传部以及大通社的荣誉去实习的,我们必须展现师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可实习将近半个月了,也没什么采访人物,我们几个都非常着急,情绪也开始有懈怠。偶尔写点消极的感慨,把宝贵的时间都忘记了。其实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时间和机会学好方正飞腾这个软件的,只是我们都太不切实际了。

  真的也许是还年轻的缘故吧,我们缺少社会阅历,记者们出去采访很少带我们,有些任务我们也不方便跟去。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报社度过的,看报纸,写评论,偶尔也写一些感慨,然后时间就这样慢慢地走完了。不过看到记者们在听到有突发事件后立刻赶赴事发现场的魄力时,我还是由衷地敬佩和羡慕,也许将来从事这个行业了,我也会严格要求自己的。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新闻在我的意识里越来越成为一种模糊的概念了。随着对其渐入了解,就像一个点和一个圈的关系,当还是点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新闻有多难,需要把握多少度。当点渐渐扩大,成为一个周长继续扩大的圆时,我才体会到新闻也有其更深层的类似于艺术表现的市侩和绝妙。新闻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源于党和人民。新闻的几个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效性、趣味性及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真实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反复在思考辨证这个问题。但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新闻的广泛传播的。以前总是认为,新闻,是什么就是什么,要绝对坚持其真实性。

  可是实习的这一个月,当所谓的理论和时间相撞时,理论只是一片空白,并且显得比较肤浅。现在的新闻传播同样考虑社会效应和大众的接受限度,如果一味追求真实,只会把新闻送进死胡同。怎样很艺术的变相表达才可能达到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让新闻起到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有一次单独去辉县的向阳幸福院,碰到新乡好多媒体的记者,参与完那个活动之后,我感慨颇多,做新闻的困惑和疑问也逐渐增加。回来后我一直在探究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这两个问题,现在社会,什么事情都讲究策划,新闻也不例外。前者是为顺利正常有步骤地进行新闻传播而采取的一种理性的新闻规划,后者则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用不恰当的手段对新闻事实进行扭曲和摆布。联想现在的新闻,好多都已经是摆布出来的,有的甚至是虚假的,每年查处的虚假新闻也不在少数,大多都是很雷人的。这样的新闻传播环境无可否认地造就了一批丧失社会良知和责任心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会拿封口费,会写虚假广告,会看关系发新闻,会“不辞辛劳”搭上地区腕儿级人物然后伺机找“岔儿”领费,会“独当一面”给人办事包人满意……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见闻,但是当它们一天天多起来的时候,我想到中国新闻事业的悲哀,想到作为一个记者会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环境里逐渐丧失原本的理念和意志,想到像成舍我、王韬以及其他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还在的话,他们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实习快要结束了,和报社的老师也慢慢熟悉起来,偶尔也会和其他记者老师一起出去采访,回来之后忙着写稿,生活开始过得充实。最后一次是“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和报社的焦老师一起去采访一个护航索马里海域回来休假的海军士官。得到通知后,晚上回来查找关于我国这次索马里护航的相关情况,然后设计问题,理清思路和逻辑。在学校做这类人物通讯,绝对有充足的时间,可是在报社,可就不一定有了。由于时间仓促,老师说我的设计的问题很不成熟,去的路上我没想到老师会让我一个人独立完成这篇稿子,也就没在意。还好与采访对象在年龄上有优势,他刚大学毕业,算是05级的学长,彼此之间可以聊的话题很多,然后我就在聊天中变相采访,得到了很多细节。回来后,老师临时有事,就让我先写,没办法我就硬着头皮趁热打铁用两个多小时完成了这4000多字的人物通讯。老师看后,露出很意外的表情,然后点头表示赞赏。昨晚和刘月一起改稿子,她改我的我改她的,气氛挺好,感觉不错。真希望这样的事情可以多发生几次。

  和老师出去采访的几次经历,让我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说办到就能办到的,采访前要做充分的准备,采访中要引导被采访者,不能随采访者自己的意愿,还要注意提到与采访对象相关的人,搜集多方素材,这样在写稿的时候就可以水到渠成。以前在学校的采访,都是事先策划好的,有老师和同学一起,大家集思广益。而现在,大部分时候老师会把任务完全交给你,而你就必须保质保量的完成,而这个过程不能仅仅说得到锻炼就可以一笔带过的,像专业课上学到的采访方法和技巧以及原则性的问题,都是必须掌握好的,这样在学以致用的情况下又提高了自身的新闻业务水平。

  第一次实习,得到很多实用的东西。也明白新闻真实的难度,所以以后不会再钻这个牛角尖了。不过作为一个新闻人,必要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还是必须坚持的,这是一个新闻人称其为人的最起码素质和底线。还好实习期间遇到的都是一些社会小问题,有的纠纷也不伤大局,总体上社会主义的新闻还是比较安定的,大的事件我们接触不到,这些小的事件就正好让我们练笔了。需要大力宣传的,我们要学会把原本只有一度的意义提升到三度,没有那么好,也要看情况,巧妙地夸大。而一些批评揭露的新闻,可就没这么轻松了,有时候费了好大劲,好不容易完成的采访和披露,对方找一下报社上层领导,一个小小记者几天的辛苦就白费了。现实就是这样无奈,所以一些圆滑的记者就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没有得罪人的时候,干吗总跟自己过不去呢。于是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记者的道路是很艰难的。坚持两年,执着地选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因为喜欢,所以热衷。正是这样,我才会有更多的动力好好规划自己的新闻路,从点滴积累开始,一步一个脚印,难与不难也是视努力而定的。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仍会坚持,为圆自己的记者梦而努力。

  新闻难做,这是很正常的,不过我担心的是自己想做这份难做的工作连机会都没有,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多难啊。好的单位几乎不要人,差的单位大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去,高不成,低不就的,导致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难。我不想这样,在毕业后就失业,我会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自己能力,在我毕业的时候可以直接找到工作单位,我相信我会做的更好的!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3

  7月16日至8月16日,我有幸在xx报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实践岗位是由院xx*团联系的,我很高兴有自己的一份,但当我得知是在xx报实践时,已有的兴奋感不觉少了好几分。说实话,当初在院报看报纸时,对《xx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6日,我和几个团友一块儿来到xx报,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悉报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xx报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东风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就让我们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们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但事情总有不尽人意,在xx报实习的学生较多,有郧医的,有湖南师范大学的等。他们几乎都是大二或大三的新闻专业的师哥师姐,我们几个“冒牌货”在新闻专业用语和获取新闻方面都比他们差很多,再加上指导老师考虑到大三的专业师哥师姐们面临着就业问题,平时给他们提供的锻炼机会就多一些,这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以后的每天早晨,我们提前一小时到报社,主动找指导老师询问有没有采访任务,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实在没有,就向教师请教一些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问题,同时在阅览室看一些与新闻写作有关的杂志,重要的部分还特意记在采访本上,我们的执着与主动获得了指导老师和主编的好评,我也体会到: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xx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们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们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黄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们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们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黄前辈的办公室时,我们发现黄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们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们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不是学文的,更不是学新闻专业的,却有幸在xx报学习,是我的兴趣所投。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xx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xx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4

  大学生暑期社会时间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举措。作为大一生活学习的总结,我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实践单位领导的赞誉,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拓展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增了知识,长了才干。

  很快的,署假又过来了,面对最后一年的校园生活,想着刚刚过去的最后一个署假,紧张沉默之后更多的是感慨,印在脑海里的每一个足迹都是那么的深,真的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伴着时间,就像是在和自己的影子赛跑,不可能从真实的两面去看清它,只是经意不经意的感受着有种东西在过去,也许更适合的只有那句话:时不待我,怎可驻足

  xx工人日报的新闻中心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般没什么人在办公室,以至于我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在办公室见过每个人。他们一般都在外面跑新闻,只有赶稿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办公室,或者说,只是来交稿的时候出现在报社。跟着“来无影,去无踪”的老师们学习,确实有点难度。

  每天上班,办公室是我开门,总是要等很久才有记者来上班。初来的几天,我每天第一个去,坐着看半天报纸,然后上网找料,经常找不到新闻线索,我心里很着急,几乎都是老师给我一个电话,联系一下,就开始出去或者电话采访。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彷徨。

  1、高温系列采访

  才来了一天,也还不认识什么老师,带我的老师又常年不在办公室。史老看我们有点小空,于是,让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去外面采访一下高温下的务工人员。我们在九莲社区门口发现了一个缝衣服的阿姨和两兄弟的修鞋铺。一翻生疏的招呼后,就开始和他们聊了起来,虽然他们都不愿意多讲,更不愿意我们把他们写到报纸上去,但最后也勉强地了解到了我们需要的信息。回来努力写稿,直到下午一点多才记得还没吃饭。

  2、稿件不能发

  夏老师常跟我说:“自己去找找有什么好写的,然后发到我邮箱。”由于我还没有自己的消息网,所以,我经常去论坛找还没被发掘过的消息。突然被我发现了有关移动集团彩铃的帖子——“我的彩铃都被和谐了!”心想着终于找到可写的了,于是我打电话去了移动的人工服务台,以办业务为由取得了一些信息,也写了一篇稿子,心里很喜。第二天,夏老师就来办公室说这篇稿子不能发,因为报社的领导和移动的老板关系很好。这样的理由我很无语,不得不接受,也算是一种体会。

  3、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是采访中经常会用到的,而最经常用的号码就是114查询台。在这期间,我电话采访过游泳池的水质检查、救救白血病小孩和康师傅“自来水事件”。电话采访最容易吃闭门羹,打过去不接或者告诉你应该找哪个部门,采用迂回战术是常常碰见的。“康师傅”的事件我不知道打了多少电话去各个公司,比如统一,都只有“嘟嘟”的声音,看来还是要平衡下自己的情绪。

  4、实习生出差

  据说,我们报社实习生是不能出差的,而我却偷偷地去了,还是代表整个报社,说来心里也挺慌的。我们报社和杭州电台、电视台联合主办了一个“和谐中秋”的活动,主要是在全省评选最感动的外来务工人员。夏老师突然有事,我战战兢兢地一个人去了,什么都不知道的小菜鸟,就这样跟着他们一行人去了台州和温州,跟着采访了三个人,一切还算顺利。这种处在初级阶段的人,还是在旁边多学习老师们才是对的。

  经过这四个星期的社会实践,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一些在课本中无法学到的东西。怎么跟不同的人相处,怎么跟不同身份的人说话,怎样处理突发的状况。还有一些是我将要学的知识,比如摄影和新闻写作,这些我都在实践中提早得到了锻炼。社会实践是验证实力的“试金石”。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大舞台,我才真正体验到自身知识的欠缺,能力的有限。任何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行不行,实践中看!

  通过实习,我在各个岗位上都得到了锻炼,并且对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了新的体会。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5

  在这次社会实践期间,从一个从未接触过报纸媒体采访到渐渐熟悉采编业务,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难得的收获使我受益匪浅也必将有力支援自己以后的实践和工作。因此,我很感谢学院安排这次社会实践,感谢报社众多老师给我们的辛勤指导和热情帮助。现在,我把自己社会实践情况简单的总结一下。

  一收获

  从9月10日开始我和其他几名同学在学院安排下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社会实践。

  在这近四个月的社会实践期间,前一周时间基本是在熟悉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熟悉了报社的采编系统和基本工作流程,通过指导操作,自己学会了如何在采编系统撰写稿件、如何上传新闻照片,并知道了稿件应该传给谁。对于新闻采编业务,大家都表现出了相当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积极性,并表示一定要积极参与新闻采访,努力完成社会实践任务。

  作为一名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经常和文字打交道,但对于新闻体裁文章的操作还是第一次,怎么写、如何写、新闻眼在哪,这些都是以前不曾遇到的情况。对于新闻这个熟悉的陌生事务,我还是认真看每一份报纸,看那些记者是如何寻找新闻线索,是如何把普通的事情写出故事来。面对蚂蚁般的新闻作品,分析新闻写作的套路,自己也渐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新闻稿件的写法,直到该到哪里去寻找新闻。

  在以下的日子里我就和同学一起到大街小巷或者社区公园里寻找新闻线索,从具体现场找一些事情来写。第一周基本在熟悉环境,第二周之后大家就开始独立策划采访。

  在学院指导老师的耐心辅导下,每周大家都会进行一次总结,谈谈自己在工作中的收获体会。因为某些因素的限制,刚开始的时候自己在采访方面做得很不顺畅。通过总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指导老师也积极和报社方面沟通,争取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和条件。这样我们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有了做下去的信心。由于缺乏报社记者的指导,自己在实际采访中有时候找不准新闻点,只是盲目地溜大街,对于策划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无法做到有触而发,往往落实不到实处。这些都在指导老师的疏导下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虽然也遭到了别人的质疑和踢皮球,说你们采访是不是要钱的,还说你们到哪个部门该他们负责,总是困难不少,但收获也颇多。自己切实在实际采访中受到了真实的体验,通过和采访对象的接触,通过社会实践操作,对新闻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记者职业的定位又了

  更明确的理解。同时,自己在采访中也真正体验了作为都市报在地方生存的艰难,感到了记者间的竞争与压力,以及编辑记者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报社没有具体给每个人安排指导老师,但有些记者还是主要在采访时带上我们,甚至有在社会实践的记者也积极带着我们去采访。

  由于自己平时在学校只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对新闻专业也不甚了解,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所以等到自己承担记者的角色时,很多东西都不很熟悉,对社会知识的了解也很欠缺。但是有学院指导老师耐心的指导和提示,有些报社领导和记者的支持,不断告诉自己在采访写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社会实践中,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老师和领导的信任与认可,应该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和鼓励。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应该积极去做,努力去做,力求做得更好,做得更深刻。

  二、成果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一共完成了四期报纸制作

  三、体会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在理论课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既包括理论在实践方面的运用,又包括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通过四个月的社会实践,通过到大街小巷和市民接触,通过牧区四天两千里的追踪采访,总计还是有一些较为深刻的体会。

  第一,第一次要把事情做好,对待工作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更应当作一种艺术来做。做就要争取做到体现自己程度的最好。在都市报的社会实践中,对新闻稿件的质量要求并不是很高,也没有硬性的要求和规定,但自己还是认真对待自己写的每一件稿件,争取做到消灭错别字,努力把标题想得尽可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做到有题目有内容。并不是想报社有些记者那样,只是简单地把采写稿件作为谋生的收到,为了保证基本工资,随意采写些没有任何新闻价值的东西,对稿件的质量缺乏严格的自律自求,要严于律己,通过踏实的工作,尽可能做好每一件事,同时积极向别人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

  第二,当记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准备随时在路上。通过和记者下牧区采访牧民和运输公司冲突事件,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做记者的辛苦和劳累。以前都是看别人看着摄像机、拿着采访本奔波与各种场合,和各色人等接触,有时候也看到作为一名记者出入各种场合的风光。但轮到自己亲自作为一名记者,亲自下到基础采访时,才发现记者的风光决不是轻易赢取的,记者的辛苦也不像画面上描述的那样。三天的扎鲁特旗牧区之行行程近一千公里,和政府官员、公司老板、乡下牧民、诗人作家都有过正面的接触,知道了采访一件事的不易,常常遭到各种采访对象的各

  种理由的推托或质疑,给你“踢皮球“。这也让自己真实体会到新闻工作在社会上所承担的责任和所遭受到的非议。同时,由于这一职业的特殊性,需要记者必须腿勤,嘴勤,笔勤,往往一个新闻要跑上大半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然后组织稿件

  记者并不是每天都在报社,朝九晚五的按班照点的工作,随时都要准备到现场去,到基层去,而不是呆在办公室看报喝水。作为社会实践生虽然没有必要加班加点,但看到那些记者每天都忙里忙外,甚至连周末都没有,在还是体会到作为记者,不是在采访的现场,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

  第三,做记者要有严肃的职业道德。记者首先是一项工作,工作代表自己的一份责任。而作为记者,至少应该把这项工作做完,最好把它做好。要有严肃的职业道德,把记者工作当作自己生命当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来对待。要对得起自己手中的笔,要对得起群众期盼的目光,要对得起老板付给自己的那份工作。当然不能为了那份工资而忘了职业操守忘了职业道德。作一个普通的记者如此,作一名好记者更是如此。在社会实践中也遇到一些据说实力较强的记者从别的报纸上一字不改地抄袭别人的报道,或者把别人的稿子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

  第四,作记者要敢于和群众打成一片,要体会民众的心声。社会实践期间,时常遇到有群众到记者部找记者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比如找失去联系的孙子,比如帮买药的老人向药店询问情况。有些记者对这些事情都表现很高的热情,尽力帮他们解决问题。简单而言,就是作为记者的一种职业道德,是记者体验民生最生动的体现。很多群众自己无法办的事或者不知道怎么办的事,通过记者的帮助,就能比较快捷比较及时的解决。这也切实体现的报社三贴近原则。当然为老百姓说话就会得罪很多当权者和地方恶势力,甚至会遭到他们的打击报复。但是,作为一名记者,凭自己的职业良心,占到民众这边,不仅要让一小部分人满意,更得让大部分人满意。

  第五,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在社会实践中,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自己什么都不熟悉,都要积极向其他记者学习,虽然他们或者没有上过大学,或者没有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但作为出入茅庐的社会实践生,他们的敬业,他们的工作热情,他们的积极作为,都值得自己去学习。用业余的知识去做专业的事,这也是一种很伟大的精神。对于一个自己陌生的环境,一边自己要主动去靠自己的力量去熟悉,另一边也要通过熟知的人去了解。他们都给自己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作为社会实践生,在做新闻时,一定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式

  的工作人员,像他们那样尊师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严于律己,端正自己的态度,争取多写新闻、多发新闻、写好新闻,维护新闻的客观、公正。

  第六,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知识更加系统广泛。作为记者需要广泛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自己的知识应该有更大的接触面,需要对相关方面知识的全面了解直至熟悉。光有专业的新闻知识和写作技巧是远远不能解决好工作遇到的众多问题,遇到的深刻的东西是自己就现出了知识的空白。在本科阶段的教育还基本属于通识教育阶段,知识比较杂比较散,缺乏一个系统,因此需要强化训练,使之形成一个系统,乃至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这就需要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多想,多学,为将来投身做更职业的事情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问题

  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收获颇多、收益匪浅,但也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1)缺乏主动。记者这个职业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勤快是第一要素。但我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缺乏主动,比如报社没有安排指导记者,自己就干做着等着安排,而不去主动找记者联系或者自己亲自去熟悉情况。这种缺乏主动性的滞后思想让自己浪费了一段宝贵的社会实践时间。所幸的是,在紧接着的几天后,自己和同学就主动找记者要求一起去采访,主动去找新闻线索,去发掘新闻体裁,去主动联系采访单位。

  (2)缺乏理论修养。由于本身不是新闻专业学生,对新闻业务采访还是一种主观上的热情,只有热度没有深度,不知道该去做些什么,做什么事情能够把新闻价值体现出来。这就需要以后加强理论学习,对新闻知识要有进一步的认识,要多学习,多读些相关书籍,补充自己理论知识的缺乏。

  (3)缺乏一定的新闻敏感。这需要慢慢培养,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提高。

  五、建议

  对于自己的收获和不缺点,自己也给自己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在新闻写作方面,第一,新闻一定要真实,要有价值。因为有些记者会因为这种原因而不去求真求实,只是简单把别人说的话记录下来。第二,要深入群众,关注民生,替老百姓说话,做大众的喉舌,作为都市报记者尤为如此,这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闻。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也是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体现。第四,对自己要有新的突破,要敢于去创新。

  总之,我在这次毕业社会实践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使自己在新闻业务上得到的一定的熟知和锻炼,自己在社会实践工作也渐渐成熟,认识了很多纯朴的朋友。同时我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都会在以后

  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使自己更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更有利于进行深层次的新闻采编工作,努力在以后的新闻工作中表现出真正的记者的素质和魄力。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6

  从20xx年的2月18号到3月20号我在西安商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时间虽短,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不少阅历。所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社会实践过程中,有顺利的时候也有挫折的事情,但我都坚持了下来,认真完成了大学期间重要的一次课外作业,以下是我的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选择《西安商报》作为社会实践单位缘于一位认识的中文班的同学的推荐,《西安商报》是有西安日报社主办的一份经济生活类报纸,创刊于20xx年。后来的经历证明我选择商报社会实践是正确的选择,商报的老师对我和我们一起社会实践的同学都很关心,及时给我们答疑解惑,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每一个社会实践生都由两位老师带,这足以说明商报周到的考虑,尽量是我们在短时间内不至于浪费宝贵的时间,每天都有事可做。商报的记者不多,所以每个人的任务就比较大,每天都很辛苦,带我的是商报的李老师和詹老师,李老师在报社工作了将近十年,是一位资深的记者了,詹老师则是刚进入报社的年轻记者,但我感觉到了他们都是那么的敬业,那么的热爱这份工作,对于我这个社会实践生也是当做朋友一般,经常跟我沟通交流,指导我的稿件,教我采访的技巧,我从内心感谢他们。

  在报社待的一段时间,让我有了很多收获。刚去报社的几天,老师并没有给我安排任务,而是让我看报纸,除了本报社的报纸外,还要求我多看几家比较有名的如《大河报》《成都商报》《华商报》等他们的报纸,我在学校就是比较喜欢看报纸的,但是在学习之余把看报纸当做一种放松的方式,而现在让我整天坐在哪里看报纸,当时真的是很无聊,老师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告诉我说让我看报纸不光是让我看新闻的内容,关键是让我了解记者采写新闻的角度,报到的方式和对新闻事件的把握,这是当记者的第一关。我社会实践中我认识到好的新闻稿要遵循新闻的事实性,客观性,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换位思考。社会实践的第三天李老师把我和另外一个社会实践生叫到他面前,在网上随手找了一篇报道让我俩看,我们睁大眼睛看,是关于学校的一篇研究报道,看完了新闻我俩面面相觑却不懂有什么看头。李老师就说你们要尽力利用周围身边的所有资源获取新闻,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就像现在从你们的学校出发,从自己的最方便的出发。看这新闻你们觉得有什么可以做?我们依然沉默。“你们首先必须遵循新闻的事实和客观性,然后想想我们这份报纸是什么人群看得多,你们自己还想从这消息事件知道什么,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想他们还想知道什么,进行这样一个换位思考。”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从这消息找出还可以报道的东西,然后联系新闻当事人,开始着手社会实践的第一篇新闻。

  还有就是要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提高自我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有一次我们要采访一位高校的教授,可是联系不上,我们的采访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詹老师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电话,身边的所有人都可以发生作用。再说你们是学生,本来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便捷,发散人力去干吧,没有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后来经过同学的同学真的就联系上了教授。其实当记者真的需要很大的交际圈,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尽快尽量准确的办好事情。就像一篇报道,你可以找到相关的新闻对象,根据“六人认识论”人传人,以一传十,十传百,你很快就可以找到最需要的对象。而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甚至可以使你的采访得心应手。我们就尝试过,因为是记者的身份而遭受采访拒绝,而老记者通过某个有点“权力”的朋友帮忙,我们最终还是可以进行采访获得了需要的新闻信息。当然人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记者来说更加是重中之重。记得有一次我单独去采访,我报了老师的名字,没有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老师后来批评了我,他要求我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可见对记者而言,交际范围很重要。

  报社李老师一直要求我要学会扩展思维,目光要独特。他经常让我关注财经类的新闻信息,他说,现在很多报社都主打社会新闻,所以社会新闻很多,我们多关注社会新闻以外的东西,没准就能另辟蹊径,写出优秀的稿子来。事实也是这样,不光目光要独特,还要会发散思维,由点及面,同一篇新闻不同的人阅读就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有一次詹老师拿起我身边的报纸,没看多久就叫我到他跟前,说发现有新的材料可以写。他说上面的报道还有很不全面的地方,我们可以补充这些消息作为新闻,还是会有很多读者关注。这是关于房价的一篇新闻,我看完了就把报纸扔到一边了,而记者却看到了可以写的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就是经验,对于自己目光狭隘我真的无话可说,问了老师很笨的问题:“怎么发现新闻?”老师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就要做别人所没有的,学会扩展思维,从点延伸,新闻就在身边。

  ”好一个处处留心,做别人所没有,因为老师的仔细观察,我是写了两篇跟踪报道,如果不是主任“慧眼识珠”恐怕这消息就会随着报纸一起沉默,成了没有的东西。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到,这不只是经久“沙场”的老记者才可以做到的。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去动脑,有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看这新闻就要懂得从新闻找新闻,“查缺补漏”都可以派上用场。

  社会实践期间我感到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才发现记者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什么都得懂,因为你不知道你下一步会遇到什么情况,而且要敢于提出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有一次去采访一起,李老师带着我和另外一个社会实践生,到了现场我都吓傻了,现场情况很惨,老师采访交警了解情况,我们躲在旁边不说话,后来老师问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我说现场太惨了,都吓傻了,老师狠狠批评了我们,作为记者,连这点是都扛不住怎么行,不管现场怎样,你的采访都得照样进行下去,这是你的工作。那次真的给我上了一课。以后采访就比较主动点了,也能提出一些水平比较高的问题来。

  在报社期间深刻体会了作为记者的艰辛,有的记者一天不停的在跑新闻,晚上工作到很晚加班加点为了第二天报纸能发出最有价值的消息。报社是一个很和睦的大家庭,大家互相之间没有隔阂,这里没有年龄的差距,部分职位的高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但这都是为了出精品稿件。我们这些社会实践生也是耳濡目染,平时有什么想法都及时跟记者提出来,好的点子都会得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放开手独立去做。

  在这一个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商报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报社里很多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做新闻、做记者比文科生甚至都要优秀。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因为新闻记者和编辑只是报纸运做的小部分人员,报纸运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上,同时,报社一个市场运营单位,在某种理念上也可以称为一个公司,这就需要使部门划分明确,人员职责到位,要有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记者与编辑只是生产部门中的成员,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门庞杂,要想在报社做好工作就必须知识结构全面,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型人才,即既要懂新闻的专业知识,又要会管理策划与营销,只有这样,才能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

  社会实践虽然很辛苦,但让我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为将来踏入职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社会实践期间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和自己的坚持努力下都一一解决,由于学校离报社较远,每天就得6点起床,往报社那边赶,晚上有时候稿子较多就得加班,回到学校已经是深夜,好几次都遇到没有公交车回不到学校的事情,自己也曾想放弃,但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而且老师也很照顾我们,知道我们路途远,所以尽量让我们每天都早点走,真的是无微不至。社会实践时间不长,但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在以后的道路上我将更加努力。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7

  实习地点:

  **报社

  实习时间:

  20xx年7月4日20xx年8月28日

  实习内容:

  本人于20xx年暑假在**报新闻部热线组,跟随**实习。所发稿件多为消息,刊登于《**》《**》《**》等版面。

  实习报告

  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能得到在媒体实习的机会,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我非常珍惜。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人说大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二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大四的学生知道自己会什么。于我来说,实习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会什么”,于是才有了弥补的可能。

  在报社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采编大厅里坐着的有领导,有,有,有见习,还有同我一样的实习生。来报社的第一天就一个感觉:实习生比多。几乎每个都带有实习生,有的甚至带了两三个之多,所以首先要取得的就是老师的信任。这些本没有带实习生的义务,我们这些半吊子水平的实习生也确实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所以让他们相信我们是诚心诚意来学习的,我们能给报社帮上一些忙是很重要的。时间久了,我们和的关系都是亦师亦友的。大家都喜欢勤快的人,有些琐碎的小事是每个实习生都必须经历的。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帮老师做些清洁工作,给老师们倒水、拿报纸,眼高手低的大学生是不为人所喜的,只有给们留下好映像,他们才会逐渐信任你,出去采访的时候也会尽量带着你。其次,和实习生们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疏离,彼此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但毕竟是同龄人,交流起来也比较投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实习的地方,彼此就好像是对方的镜子,不多久,十几个人竟都成了朋友,这算是本次实习的额外收获吧。

  这次实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理论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做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就拿采访来说,我们都知道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要具备必要的知识,要熟悉采访对象,要使采访的起点高,节省时间。但这些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尤其对于都市报,我们面对的都是突发事件,没有时间先去了解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临时“具备”相关知识,即便是赶往采访的路上匆忙定下的采访目的和重点,多数情况下也会在置身于事发现场时发生改变,也会因采访对象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而改变。另外,采访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因为不了解,采访就不可能深入,在采访对象侃侃而谈的时候,就会疲于应付,导致报道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时刻处于采访状态中,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新手欠缺的就是经验,只有接触的多了,我们的视野才能得以开拓,这对以后的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还要懂得创造访问的条件。通常到了新闻现场,我们首先要找到掌握总体情况的人,其次找一些一般参与者、知情者,然后是事件的外围人物,即旁观者和听说过的人。这三种人缺少任何一种就会让受众觉得报道不完整,缺少说服力。另外还要选择好访问的时机和场合,在一次工地失事的负面事件采访中,一些工人面对的时候守口如瓶,但私下里却单独电话联系反映情况,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知道是自己向透漏情况,害怕工地负责人报复。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衣服也要注意采访的场合。记得有一次采访的对象是珠宝商,到了现场以后,才发现他们都是西装革履,只有我一个人还是T恤衫牛仔裤,感觉特别尴尬。

  带我的赵老师经常对我说,最大限度地让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好,在这方面我欠缺的很多。有一次采访需要了解当事人居委会方面的情况,赵老师让我单独电话采访,可是我问来问去问了一堆空话,没用,而且还让居委会的人觉得很委屈,因为当时听信居民的一面之词,潜意识里认为居委会什么工作都没做,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我的语气让居委会的人感到不舒服,但事实上居委会做了很多,这次采访很不愉快,后来赵老师重新打了个电话,先把我这个烂摊子收拾了,之后问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次失败的采访让我认识到,兼听则明,不可相信一面之词,有时候弱势的一方并不是有理的一方,我们所遭遇的事实很少有绝对错的一方和完全对的一方,切莫让感情影响判断。采访的时候要把握好交谈的气氛,的身份很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对方觉得的到来能给他一个澄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来怀疑诘问追究责任的。还要注意问话要从具体情况问起,要从细节下手,问得简单明白,一个太过笼统的问题会让被访者觉得无从开口。此外还要及时组织问题引导谈话,问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切莫让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观察的能力是一个新闻最基本的素质,它是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观察会成为采访的唯一手段。有时候愈是细节的愈是特别的,很多报道都是因细节儿出彩,很多采访也是因细节而真实,能让判断采访对象言论的真伪。

  采访的最后一步是核实,在**报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过的每一次采访都要在采访结束后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核实,报纸上的一小块文字,看起来简单,但这四五百字要求亲身赶往现场,去采访、写稿、求证,无法核实的宁可抛弃不用,也不能冒着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去刊发,事实上每一篇文章在交到手中时,都要再一次审查。

  至于新闻稿的写作,赵老师一再提醒我要有现场感,受众是通过的眼睛去感知新闻现场的,让受众感到在现场,才能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许是由于热线部大部分的稿件都发在《**》《**》和《**》等板块,我们的采访尤其注意时效性和时间性,赵老师到达新闻现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表,记下到现场的时间。我们都知道新闻的五个“W”,当初上课的时候背得那叫一个滚瓜烂熟,平时也要求自己时刻记着,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却犯过这种乌龙错误,比如好不容易采访结束,忘记问当事人的姓名,比如兴冲冲从事发现场赶回来然后发现忘记记下事发地点在哪里,比如终于写完了一篇稿子忘记了向相关单位核实……犯了不少错误,受了不少打击,心情难免低落,不过我相信人是在挫折中成长的,这些打击便是活生生的教材,我还没有参加工作,有了这些经历,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还锻炼了我的韧性,让我懂得一个新闻要随时保持良好心态,随时调解心情。不是每次采访都能很顺利的,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新闻,除了要想方设法套出话来外,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关于套话,我的体会是“脸皮厚则无敌”,如果采访对象说“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或干脆就不开口,如果不想放弃,就不要接他的话,大可从其他方面去问,契而不舍,是为无敌。此外,即便真的被拒绝地一干二净也不必难受,如果被拒绝一次受伤一次,相信大部分也活不到现在。

  有时候一些不怎么难的采访,老师会让我自己去,每次出去她都会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这几乎是她每天必对我说的话。这可不是一句客道话。有时候为了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采用“暗访”的手段。7月8日我们刊登了一篇报道《青蛙还在卖市场管理办说“没权管”》,因为当时采访的时候,我们冒充要买青蛙的,赵老师用自己都手机给卖青蛙的打了个订购电话,稿子发出来后,那一整天,青蛙贩子就一直电话骚扰赵老师,让人不胜其烦。后来,在报社坐着的时候,偶尔会接到一些询问某某手机号的电话,刚开始我不怎么在意,就去帮他问该的电话,但老师们提醒我们对于这类电话要警惕,采编大厅的电话大部分都曾公布到报纸上,很多被负面报道过的人和单位可能想通过报社电话询问手机,这中间有什么企图就难说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当不辜负报社老师几十天来对我的帮助,做一个合格的,让自己成为群众看社会的眼睛,不愧于“铁肩担道义”这几个字的重量。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8

  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五日,我在洛阳石化总厂报社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学习,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这次学习收获颇多,我不仅对报纸的编排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对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活动内容。

  我跟随指导老师在报社进行了十二天的学习,参与了《洛阳石化报》八月一第四版“河阳大风车”、八月八日第四版“文苑”的校对、排版工作,以及《健康与生活》第二版插图的寻找及编辑工作。

  二 收获

  1 词语方面。在校对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自己平时用错的词。如,我常把“好象”这个词写为“好像”。由于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从没怀疑过“好像“个词的正确性。此外,我还学会了其他一些词的用法,如“翘楚”。原文中作者是这样使用这个词的:“沈园是苏州园林的翘楚”。“翘楚”这个词是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的,显见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滥觞”。此外,我还体会到了把握词语感情色彩的重要性。一位职工在《无法拒绝》中写到:“土地诱惑着我们植下了一个个绿色的生命”。这里把“诱惑”的感情色彩搞错了,让人觉得这种表达很别扭。

  2 句子方面。小学生文章中的病句比较明显,多为缺少主语、词语搭配不当、介词使用错误等,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职工文章中的病句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病句类型:

  (1)句子结构非常复杂。《无法拒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于是我不再烦躁不安,甚至还会窃喜于深秋的某个早晨能听到依然开花的金橘树的花蕾芳香引来的蜜蜂的嗡嗡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一句太长太复杂,不利于读者理解她要表达的意思。最终改为:“于是我不再烦躁不安,甚至还会窃喜于深秋的某个早晨,听到金橘树的花蕾芳香引来的蜜蜂的嗡嗡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2)使用非书面的语言。有位老同志写了一篇有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文章,文中常用俗语。但在批评只会在别人身上找问题的人时,他使用了一句极为粗俗的俗语,非常不妥。

  (3)对古诗词理解不深,使用错误。一位职工的文中有这样一句:“古人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闲适飘逸、融入自然的浪漫生活情致,令我们望洋兴叹。”作者没有理解诗的原意,仅从这两句来猜测它的意思。古诗出自《离骚》,是屈原表达自己节操高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并不是说生活闲淡的。于是最终把句中的古诗改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一篇文章在写两个朋友分别时用了《陌上桑》中秦罗敷对使君说的话。

  3 总体的表达上。小学生用的是简单的句子、词语,表达略显生硬,但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厂里职工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些文章还写得感人至深。通过这次实习,我真切体会到了不同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4 报纸的排版上。我学到了基本的排版规则,如:两篇文章的标题不能顶,不同文章的分栏横竖不能通;头条新闻的标题字体应是一版中最醒目的,字号应是一版中最大的;一版中,文章从主到次按照顺时针顺序排列;图片放在整版的中间更醒目……

  5 软件的使用上。在编辑《健康与生活》第二版的图片时我学会了photo-shop的一些用法,可以对一些图片进行简单的编辑。

  三 体会

  1 我体会到了基础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句子结构的划分等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工作中也常用到古代文学的知识。

  2 校对时应极为细心。如果不细心,就会漏过很明显的错字或病句。必须集中注意力,且要多看几遍,不停地纠正自己没有改正过来的错误。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9

  7月13日至8月14日,我有幸在《今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说实话,当初在家里看报纸时,对《今日××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3日,我来到《今日××》报社,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学悉习报网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报纸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让我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7月22日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来临。早上7点,我和记者老师坐着报社汽车前往县里唯一能目睹日全食的中余乡。在途中用了1个多小时,由于都是山路,到达目的地时我已经头昏目眩,但是此次已经日亏。为了新闻报道,我立刻拿去滤光镜记录日全食的各个时间点,而老师用相机拍下日全食的全过程。整个日全食虽然只有6分1秒,但是这是我作为记者出远门所采得第一篇新闻。

  7月29日××县(政协七届二十九次主席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我见到了很多县领导,也让我见识到记者职责的重大。会议有县领导、政协领导、各部门领导,对于他们在大会上的发言,要分轻重,对领导的介绍应根据领导官阶大小来分先后,次序搞错就会给你带来麻烦。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申通快递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陈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陈前辈的办公室时,我发现陈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是学文的,更是学新闻专业的,有幸在《今日××》报社学习。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今日××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今日××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0

  1、专业知识很重要

  我在温州商报的财经新闻部实践了两个星期。财经新闻部是一个不仅对成员的文字功底要求很高,同时也很需要有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的一个部门,是温州商报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它的采访对象也多是社会上的财经人士。部门里的一位前辈说:“财经方面的知识不是一下就能具备的,要通过平时的积累和学习,逐渐形成的。我大学时是中文系的,也没有学过财经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股市方面的知识,我也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才有了现在在这方面的能力。”我和一位队友在这次的实践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看报纸中度过的,老师说这看报纸也是一种学习,特别是商报的报纸,可以从看报纸中了解我们温州商报的写作模式。到现在都还记得一位老师说:“我当时刚来报社的时候也是看了半个月的报纸,才有机会出去采访写作的。”

  2吃苦耐劳的品德很需要

  做记者,就要准备好吃苦。一般在没有出差或其他的情况下,部门里的老师们是上午写稿,下午出去采访。我看到、听到部门里常常不是这位老师出差了,就是那位老师又熬夜写稿了。可以说,当记者,表面上看起来很光鲜亮丽,是一高级知识分子,笔杆子工作者,但其中的辛苦很多人是看不到的。即使是在夜晚熟睡时,如果接到电话,也得连忙起床在第一时间内奔到新闻现场,有时也要承受着被催稿可又没灵感的无奈。

  当然了,当一名记者是一份圣神的工作,记者可以说是社会的良心,他们披露社会现实,换给人民大众以真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3人际交往需注意,收敛锋芒,多看少说

  刚到了一所没有接触过的新的环境里,要学会少说多看。不该说的要保持沉默,该说的话要慢点说。细心观察这个新环境的处世之道,并要努力逐渐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我刚去商报的时候,老师们的谈话我是不敢插嘴的。可以说真是小心翼翼的做人,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得罪了人。后来,我渐渐地觉得财经新闻部的老师们都是很善良、很可爱的,他们幽默风趣,且很有个人魅力,每一个老师都很让我敬佩。尤其是其中的一位老师,我特别的喜欢他,幽默中总是透着智慧。

  4主动争取,虚心求教得学会

  没有谁会主动地帮助、指导我们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主动、学会虚心向老师请教和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记得第一次帮老师去打印室复印材料,我什么也不懂,我就向打印室的老师请教,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复印的基本操作步骤。虽然过程中出了一些小问题,最后还是磕磕绊绊的完成了复印的工作。

  报社的老师有时出去采访是可以带实践生去的。可老师不会主动和我们实践生说的,这就需要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留心着哪位老师今天或明天会出去采访,并第一时间冲到那位老师跟前求老师带着我们一块儿去。这还没完,跟去后还不能给老师惹麻烦,要在默默中学习。

  5个人形象要注重

  作为媒体工作者,受工作性质的影响,个人形象和气质很重要。因为新闻记者,出去采访所代表的不再是单单的个人,而是报社的形象。

  6跟对指导老师很关键

  跟对一位好的指导老师,对我们的记者职业发展起的极大的作用。他会教我们很多书本上学不到或是花很多时间和失败才能获得的宝贵经验。会给以我们更多的发展提升的机会。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1

  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五日,我在洛阳石化总厂报社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学习。这次学习收获颇多,我不仅对报纸的编排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对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活动内容。

  我跟随指导老师在报社进行了十二天的学习,参与了《洛阳石化报》八月一第四版“河阳大风车”、八月八日第四版“文苑”的校对、排版工作,以及《健康与生活》第二版插图的寻找及编辑工作。

  二 收获

  1 词语方面。在校对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自己平时用错的词。如,我常把“好象”这个词写为“好像”。由于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从没怀疑过“好像“个词的正确性。此外,我还学会了其他一些词的用法,如“翘楚”。原文中作者是这样使用这个词的:“沈园是苏州园林的翘楚”。“翘楚”这个词是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的,显见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滥觞”。此外,我还体会到了把握词语感情色彩的重要性。一位职工在《无法拒绝》中写到:“土地诱惑着我们植下了一个个绿色的生命”。这里把“诱惑”的感情色彩搞错了,让人觉得这种表达很别扭。

  2 句子方面。小学生文章中的病句比较明显,多为缺少主语、词语搭配不当、介词使用错误等。职工文章中的病句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病句类型:

  (1)句子结构非常复杂。《无法拒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于是我不再烦躁不安,甚至还会窃喜于深秋的某个早晨能听到依然开花的金橘树的花蕾芳香引来的蜜蜂的嗡嗡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一句太长太复杂,不利于读者理解她要表达的意思。最终改为:“于是我不再烦躁不安,甚至还会窃喜于深秋的某个早晨,听到金橘树的花蕾芳香引来的蜜蜂的嗡嗡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2)使用非书面的语言。有位老同志写了一篇有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文章,文中常用俗语。但在批评只会在别人身上找问题的人时,他使用了一句极为粗俗的俗语,非常不妥。

  (3)对古诗词理解不深,使用错误。一位职工的文中有这样一句:“古人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闲适飘逸、融入自然的浪漫生活情致,令我们望洋兴叹。”作者没有理解诗的原意,仅从这两句来猜测它的意思。古诗出自《离骚》,是屈原表达自己节操高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并不是说生活闲淡的。于是最终把句中的古诗改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一篇文章在写两个朋友分别时用了《陌上桑》中秦罗敷对使君说的话。

  3 总体的表达上。小学生用的是简单的句子、词语,表达略显生硬,但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厂里职工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些文章还写得感人至深。通过这次实习,我真切体会到了不同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4 报纸的排版上。我学到了基本的排版规则,如:两篇文章的标题不能顶,不同文章的分栏横竖不能通;头条新闻的标题字体应是一版中最醒目的,字号应是一版中最大的;一版中,文章从主到次按照顺时针顺序排列;图片放在整版的中间更醒目……

  5 软件的使用上。在编辑《健康与生活》第二版的图片时我学会了photo-shop的一些用法,可以对一些图片进行简单的编辑。

  三 体会

  1 我体会到了基础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句子结构的划分等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工作中也常用到古代文学的知识。

  2 校对时应极为细心。如果不细心,就会漏过很明显的错字或病句。必须集中注意力,且要多看几遍,不停地纠正自己没有改正过来的错误。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2

  三年的大学时光如白驹过隙,一个炎热而又短促的暑期来临了。全国有多少大学学子,奔赴在神州各地,有回家的,单骑旅行的,自主创业的,为本专业社会实践的。有碌碌无为的,有开心快乐的,有实现梦想的,也有志愿贡献的。就今年,一个红红火火的深圳大运会,弄得大学生们内心一阵火热,大运会志愿者,大运会火炬手,开幕式表演者,每个学子都跃跃欲试,想成为那个活跃的分子。可是暑假都快结束了,才发现热闹是属于他们的,我们什么也没有。带着伤感,历数过往假期的社会实践。

  大一寒假,幸运的去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科尔沁都市报”社会实践,虽然是自己单枪匹马,但也获得了点好成绩,三篇二等稿,60元的稿费。一个好的开端却没有迎来好的后续,在往后的假期里,五个假期,寒假带家教挣钱,暑假到处游玩。虽然走过祖国的很多山水,但以前都是无大脑的游玩,自己也觉得可惜了。今年的暑假例外,我去过北京游完故宫长城后,就回到学校了,赶巧有同学找我去促销平板电脑。虽然不是我想寻找的社会实践地方,但是它却成了我唯一的社会实践地方。我想,曾经的社会实践对我最大的提高不是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而是一种身心的历练,精神境界的提升。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精神的强大与健康是多么地重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能让你进入社会后出淤泥而不染;有一颗坚毅的心,能让你在未来的事业中勇往直前。我想这样的心灵实践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地宝贵。他会给我们将来的业务社会实践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这样也少了我没去专业单位社会实践的没落。想则悲,实则也值!

  我社会实践的地方是“通辽市太阳洋联想电脑黄金代理店”。这是一个新成立的公司,最近要搞一次商业活动,目的在于,一是提升店面知名度,二是推出联想新研发的“乐派”平板电脑。我与其它几名同学就是这次活动的临时促销,我们的任务是负责活动期间电脑的展示及防盗,以及引导顾客上店面购买电脑。这看似是一项很简单的工作,也是不太关及策略,智商的事。但我觉得用心去做,专业的去做,一定能做出一个不一样的临时促销员。

  促销的两天开始了,由于“乐派”时尚的外观以及活动中节目的有趣,吸引了不少顾客的驻足,我热情地向顾客们介绍“乐派”的优点,还鼓励他们尽情的体验。所有临时促销员中还属我对“乐派”最了解,每当有顾客询问或欲购买时,大家都拉着我去给他们讲解,我心里美滋滋的,这个“解说员”与“发言人”我无疑是做好了。

  我们还有一个任务是引导顾客到店面购买电脑,这个我做的比较少,因为我一直讲解抽不开身来。不过活动第二天顾客相对少了,我也有幸做了以此“引导员”。虽然,我没学过专业的营销知识,但我觉得,在引导的途中与顾客沟通,可以较好地了解顾客的购买需求和心理。这样有助于电脑的销售。在引导过程中沟通的语言如果能亲切似话家常,更能让顾客放松警惕心里,放心购买电脑,增加电脑的销售率。

  后来我还引导了两对顾客,分别是年轻的夫妻和一个家庭,我在引导过程中通过交谈了解了他们的购买心理,也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后来公司的老总笑着来到展区鼓励我们说,楼上已经出好成绩了,让我们好好加油,我心里可高兴了。虽然我除了每天50块的临促费以外,没任何的奖金,但是我却快乐的收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个暑期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我学到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营销的知识,这就是有鱼不如有渔!我还知道快乐地工作的重要性,只要你快乐工作,工作自然不会亏待你还会善待你!让自己时刻充满激情的工作吧!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3

  本次社会实践,是我进入大学以来的第一次社会实践。从专业角度和个人兴趣出发,考虑到就近原则,我选择了杭报集团旗下的富阳日报社进行自己的社会实践。实践从20xx年7月13日开始,8月2日结束,为期21天。

  选择报社,首先是考虑到我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就业方向等,更加倾向于平面媒体。其次也是从目前的专业学习角度来考虑,多接触媒体、了解真实的记者生活,更有利于明确我在本科期间的学习方向,制定各类目标和计划。

  进入报社之后,我分别实习于富阳日报社的民生新闻部和时政新闻部,跟随据有丰富记者经验的徐丽亚老师和董建飞老师学习,作为实习生参与采访的各类稿件也有幸见诸实习期间的《xx日报》。

  在民生新闻部学习时,我多次跟随徐老师参与了在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的采访任务,采访的内容分别为暑期热射病的防治,关于产妇生产“巨大儿”的危害等。

  在人民医院采访的过程中,我不仅见证了一名10斤8两的“巨大儿”诞生后家庭的喜悦,也感受到了医生们的忧虑与帮助产妇成功生产后的释然。在采访医生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一些较为专业的医学知识,也被老师要求速记,提升了自己在采访实干中的操作能力。采访结束后的整理与撰写初稿工作,也让我对报社记者这一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也学习到了撰写民生新闻的要求——贴近民众生活,明确知道民众需要的是什么,以及记者必须将生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用亲切而易接受的方式纠正读者在生活中的一些错误观念。

  在第二次去往人民医院采访关于热射病人的情况时,老师告诉我这次的案例是一件小事,病人并无大碍,也许从“轰动效应”上来说,并没有很大的新闻价值。但是碰上即将进入酷暑的天气,热射病一定是读者生活中需要关注的健康隐患,急需对读者进行提醒,如果做成一个“健康热点”的形式,一定会成为一篇比较成功而实用的报道。

  这些在实际采访中老师言传身教给我的采访技能、挖掘新闻价值的突破口,都对我日后的学习与努力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在民生新闻部实习时,我还碰到过一次突发事件。位于杭州市富阳区中心的一幢三层老房屋突然发生坍塌,立即被救出的有三人,是否还有人员伤亡还未知,各路记者纷纷前往报道。犹记得那天早晨,老师和我照常在办公室整理汇报昨天的稿件,突然接到紧急的爆料电话,就马不停蹄地赶往了现场。当时的天气炎热,是39摄氏度的高温酷暑。各类媒体的记者们就在这样天气中守在现场,密切关注救援动态,在微信公共平台实时推送各类信息。《富阳日报》当然也派出了两路记者,一路负责实时撰稿推送救援实况,一路负责跟随伤员、采访救援负责人及相关单位等。我跟着老师来到了富阳区的住建局,了解了坍塌房屋的信息以及住建局的后续措施,所幸没有暴晒太久。但是另一路负责实时推送新闻的记者们却一直守候在事故现场,并且有几位熬了夜,跟踪救援后续情况。

  这是我第一次直面突发事件,也是第一次亲身经历记者们口中的“抢突发”是什么概念。在这次突发事件中,每一个记者都是打起了20分的精神,在紧急的情况下、炎热的环境下,既要兼顾到新闻推送速度,又要注重稿件质量。在树荫底下抱着电脑一边写新闻稿,一边打电话了解各路信息的记者排成一排。老师和我说,这种情况在突发面前早已见怪不怪,熬通宵等后续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事。

  实习之前,我对于记者这份工作总是有着莫名的向往与敬爱,觉得记者是见证者、记录者、传播者,不管在什么社会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实习之后,我才深刻而明确地认识到这份光鲜的工作背后的辛酸与劳累。面对采访对象的冷漠排斥,他们好言好语相对,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一边挖掘新闻,一边顾忌着对方的隐私与禁忌。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他们没有余地再去考虑环境的好与坏,只有面对事件与事实的勇往直前。饮食不规律、睡眠缺乏对于他们或许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后来,因为老师的休假,我被交换到了时政新闻部。在来到时政新闻部后,我接触地更多的是各类与政府机关相关的政治性新闻,也跟着新的老师学习了一些时政新闻的写作。

  印象最深的是对杭州首个“B2B”贸易港口试水的采访。众所周知,杭州是个电子商务十分发达的城市,借着“阿里巴巴”和“网易”等公司总部的建成对杭州电子商务的推动作用,杭州市富阳区也率先建成了首个直接面对美国、欧洲、澳洲等地的贸易港口。我去采访该条新闻时,也见到了新华社的记者们,旁听到了他们的采访。新华社的一名女记者在烈日下没有打伞,拿着录音笔,直接采访了杭州市海关局的相关领导。她问的问题逻辑清晰、有条有理,说话语速虽然偏快却清晰,能够给受访者一种十分专业的感觉。并且,她在采访过程中始终注视着受访者的眼睛,也会给人信赖和真诚之感。

  回报社整理、写稿的过程中,老师让我帮忙搜集解释“B2B”含义的资料。没有经验的我直接拼接了一些百度搜索到的资料给他。结果老师比较严肃地批评了我,问我这些生涩的文字出现在头版头条时我是否愿意细看,又或者细看了之后能不能帮助我理解“B2B”的含义。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明白了报纸是面向全社会发行的公共刊物,需要做的不是故弄玄虚,还是将各类事件与知识尽可能用通俗易懂却不失内涵的方式普及给社会读者。在整理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改动之后,我再次给老师送上了自己编写的“名词解释”,总算获得了采纳与认可。

  另外,我还跟随老师采访过一些慰问退休老干部、视察污水治理情况的新闻,也参与过政治会议,对于严肃的时政新闻也有了一定的改观与更加深入的认识。

  让我比较高兴的事,我写的一篇关于“控烟”的小稿件,完整地出现在了《xx日报》上,也算没有辜负自己20多天的努力,以及也要感谢老师对我的教导与鼓励。

  报社实习,让我第一次走出了象牙塔,走出了自己理想当中的幻想王国,直面现实与这份工作。也许我以后不一定会从业于媒体,但是从实习过程中学习到的求实精神、讲究效率的态度,会对我今后不管选择什么行业,都产生很好的影响。

  记者们的生活不是一般上班族那样朝九晚五,却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你每天都能面对不一样的人与事,也在接触这个社会中发生的。我敬佩这些站在新闻最前端的人们,也渴望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之后,成为他们之中并不逊色的一员。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4

  这个暑假,在xx日报社实习,前后总共有44天,在报纸上发表并标明有我名字的文章,刚刚看了下,总共有25篇。呵呵,竟然又多了一篇。总的来说,感觉还不错。那里的记者挺好的,待我也不错。

  就这个暑假来说,我是第二个到xx日报记者部的实习生,jqq比我早几天,而gl就是跟我同一天到的。刚去的那天上午,啥都不知道,就坐在旁边的一个办公室里看报纸,把几天的报纸都看了一遍。就这样,一个上午就过去了。要知道,我早上9点多到的,只有一个叫xx的记者在,给我泡了茶,呵呵。第一天就知道了,原来记者很少在办公室的,都出去采访或者写稿去了,记者上班可是没那么准时的哦,比较灵活。

  在我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xx记者就带我出去了,呵呵,还跑兴宁去,真远。虽然也是刚来报社的记者,但是对我挺好的,虽然我不是他带,但他却经常带着我。记得有次我用座机给一位支队队长打电话采访,没处理好惹人家不快了,xx帮我处理好,还好好的安慰了我一下。呵呵,谢谢了。xx记者就是带我的那个记者啦,因为比较少在办公室,所以我来报社几天后才认识的。xx记者还跟我爸有过交往,在前两年的中博会时,xx都跟着去报道了,所以跟带队的我爸就这样认识的。xx也挺好的,有什么会议都会叫我跟着去。其实我觉得开会或者陪同访问之类的事情,带着个实习生挺麻烦的。除此之外,有许多不是很急的稿件都会让我先写一下,然后再他写,同时也会指出我写作那些方面不足,以此提高我的写稿水平。xx最让我佩服的是他那滔滔不绝的话。一次去丰顺,在那弯弯的小路上行车,让我晕晕乎乎的,但是xx却没受到任何影响,一路上滔滔不绝的说话;到了丰顺,又滔滔不绝的开始进行着采访;回来时,仍然是一路上的滔滔不绝。真佩服,哪里有那么多的话题来说。 总的来说,这次暑期实习,还算是收益匪浅,学会了挺多的。不过毕竟只是一次实习,以后还有很多路要走。也发现,自己还有非常多的地方需要提高,得继续努力。已经在考虑,以后要在哪里工作,做哪方面的工作,自己该往哪方面发展?好好努力咯。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5

  千辛万苦进报社

  放学第三天,为了不再帮姐姐“奶孩子”,开着粉色的电瓶车出门找工作。到了市区随眼一瞟,有个台州市报业集团。奇怪的是正值周五,大门却紧闭(最显眼的南门),好找一番才东边还有个门。后来听老师说,因为东门,对门是税务所,背后是一座山。上头觉得有“招财进宝,后有靠山”的意思,于是将大门搬到了东边。干媒体的果然不一样,讲究真不少。

  找到了门,还没进去就被保安给拦住。说明来意后保安就直接告诉我,我们这不招实习生,来的都是熟人介绍的。还有这操作?差点直接打道回府。好说歹说,保安大叔开始给领导打电话,免提音才次给我暴击。

  既然来了,进都进不去,那多没面子。给了身份证,进电梯也不知道去哪楼,随手按了4楼,直接进了410。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整层就这一个门开着。

  一个大约30多,穿着白衬衫花裙子的女人,坐在办公室桌子前玩手机。看我进来,对我一笑,有戏。说明来历后,问了点基本情况,一切看起来很顺利。但接下来的话,直接将我打入冷宫,“有介绍信吗”。突然想起来学校好像有发介绍信吗,哎关系社会。

  回家,拿介绍信,给她。嫌介绍信太短,(所以希望以后学校介绍信做的,看起来高大尚点)之后问我需要实习多久,太短不收。。。脑子一抽筋,2个月,哎暑假又交代了。最后简单的给她看了点作品,告诉我需要和领导讨论下,周一等消息。。。

  周一0点手机受到信息,xx早上8点半,请来晚报报道。还真准时,说周一就周一,于是我就进台州晚报了。

  跟对老师很重要

  做了报道应该做的事情后,高波老师(指导老师)领着我去开晚报编前会。编前会顾名思义,采编前的会议,记者上报今天采编的选题。会后高老师领着我去另一个记者处,让他带我一天。

  “我不带实习生,给他看看报纸得了”这是那记者和高老师说的第一句话。结束谈话,找了张报纸,抛下一句话,下午2点到台州市服务中心。我当然不会傻得去看报纸,在高老师那边询问到,可以帮他找下题材。就是这个做法帮助我摆脱了今后看报纸的日常。

  下午2点,好找一番,终于到达地点,过了一会记者开着车过来。经过一下午的了解,是关于宣传政府办事效率的报道。采访过程百无聊赖,发现与学校实践没什么区别,也没有和记者交流。回家后写了篇消息,次日交给了高老师,高老师遗憾的告诉我,昨天那记者写的报道没有上报。

  到单位第一件事情,找题材,找完再看昨天的报纸。这一看发现昨天找的题材竟有3篇上报,我知道这可能会让我有点不一样。编前会上,高老师开始报选题,其中一个,还提到是我找的题材。会后林副总编留我下来和我谈话,我知道这算初步引起了领导的注意。

  高老师找上我,让独自去采写我给他的题材。是有关于7月5日是日军撤离台州的日子的报道,让我去市政府大楼访问下相关学者。当时我就懵逼了才第二天。。。结果当然失败

  采访结束后,我突然发现给的信息太宽泛,想找附近抗战老兵了解,老兵又差不多全过世了。后来高老师告诉我,他5年前做的第一篇报道就是关于抗战老兵的,当时情况和我差不多,也是独自被老师喊去采写的,写了一个版。那时候老兵还健在,采了好几个老兵,期间困难不断,他用非常恶心来形容那次采写。最后他还发了一份采写那份报道时的心得给我,后来的日子,每天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老师找题材,渐渐的摆脱了看报纸的日常,不过报纸还是要天天看的。

  如果我一开始跟的是那个记者,我相信在我写这篇报告前,我还在和有些实习生一样,还在看报纸,遇到一个好老师很重要。

  单独完成一篇报道

  领导认识你后,很多事情就比较好办了。一周之后,有次陈副总突然来新闻部说热线部那边今天缺少版面,让我去帮帮忙。

  到了热线部,徐姐给我个任务,让我去附近看看有没有送凉茶的点,采个报道回来。经历过几次采访,我知道实习生最怕的就是不自信,很多事情不能拖,当即我就写了采访提纲出发了。已经下午3点,转了大半个椒江市区,只发现一个凉茶点,而且该凉茶点只有几个罐头孤零零的躺在地上。我知道这次报道又要黄了,告诉老师后,老师说你先回来吧。

  我心想这次采写如果成功,那大不一样这是个机会,因为是领导让我去帮忙的肯定知道稿子是我写的。于是先在附近打听,一看凉茶点旁边有2个环卫工人。一问才知道,原来凉茶供应时间早过了,早上10点就没。

  难道真的问不出来了?不!经过交谈我发现这个凉茶点就是旁边大悲寺供应的,去问问没准能问出点什么。到了大悲寺,一群大爷大妈在扫地,说明来意后,大爷大妈就不吭声了。哎他们拒绝采访,他们表示这些都是做好事,没必要上报纸。濒临奔溃边缘,我突然想到,直接找负责人啊,旁边人这么多,还在工作能问出来才怪。好说歹说,终于领着我去了一个房间,虽然不是负责人,但也送过凉茶。大妈还是不告诉我,但是既然进来了那就有戏,开好录音,开始瞎聊。我也不提采访的事情,就说大妈你们这凉茶看起来挺好喝的,这么快就没了。见我夸他们,大妈也慢慢的打开了话匣子,最后比较圆满的完成了采访任务。

  回到单位,陈副总在办公室,我向他说明了情况后。他对徐姐说这样报道做出来可能没有什么亮点,本来是想让你们找找椒黄路三区的凉茶点,现在时间不到凉茶点也没有办,要不找找其他可以写的?听到这话,我觉得哎难道又要黄了?不管了先写这再说,稿子一写就是2小时。拿给徐姐改过后,把有人拿凉茶去泡脚作为了一个新闻点交了上去,第二天上报了。陈副总编前会上说了下这事情,还是比较兴奋的。

  有了作品在报社就比较好混起来,有次坐在前面看报纸,突然王晓峰老师让我和他去三门采访个人,写创业故事。我立马答应了下来,去三门采访了制造葛根的人物,回来后马上写稿,晚上9点就交给了老师。从这以后每周一报纸的新经济版块都是我写的,20xx多字,已经写了3期了,虽然每次都要熬夜,但非常值得。最惨的一次就是早上去玉环采访人物,中午去路桥暗访已经3年都没有装好设施的小区,下午会椒江观察路边行人不文明现象,从哪之后我觉的在办公室看看报纸也挺好。。。

  报社实习感受

  做记者有时候比生孩子还要痛苦,因为生孩子能生出东西,但做记者有时候肚子里没货,文章写不出来,压力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作为一个新记者,当然实习生是偶尔有压力的。

  报社上班看似很自由,早上9点来11点半,下午2点来4点走。但是记者从不在单位上班,有时一采访就是一天,晚上还要交稿,明天就见报。就是那个说不带实习生的记者,听说他曾经是晚报写稿最积极的,无论多困难的稿子都会去完成,有时候半夜有消息也立马起来,每月考勤都是排在前几个,和现在完全两样。自从结婚后,工作压力变大,在家没地方发泄,人一压这就天天抱怨,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有段时间我也这样,跟着师父专访人物,回来写稿,20xx多字,晚上就交稿。一回家我姐的孩子咿咿呀呀的叫个不停,还不时烦我拿东西,我写稿又特别慢。一写人物专访,我就要熬夜,最迟一次写到凌晨2点,真是爆炸。

  晚报工作,总体来说比较有趣,老师领导对实习生还算不错。林副总编竟然还要求各个领导,老师每天下午2点半,讲讲自己做记者的心得。一老师开玩笑的和我说,你们实习生中是不是有领导的私生子什么的,怎么对你们这次的实习生这么好,还讲课以前都没有。通过讲课我才明白,这些记者很多都是从实习生开始,都是从打扫卫生端茶送水开始的,一周讲课感悟颇深,这就不一一写出。

  在报社实习的日子,我初步感受到了记者是怎么样子的。记者是个上能和领导高层谈话,下能和黎民百姓说笑的职业。期间跟着采访过俞敏洪,各种创业人才,暗访过街边百姓。总的说记者这个职业很辛苦,但很有意义,虽然我真正想去的是特稿部,专门去暗访揭发一些无良企业和反映社会问题的部门,如果以后有幸成为记者,我一定要求去这样的部门工作。(陈鹏)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5篇】相关文章:

1.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2.暑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3.报社实习记者社会实践报告

4.暑期报社的社会实践报告

5.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6.报社实习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7.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5篇

8.暑假报社实习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上一篇:大学生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下一篇:新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