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的实习报告

2021-03-19 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量的实习报告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测量的实习报告 篇1

  一、实习目的

  正确认识和理解RTK定位技术,学会并掌握RTK在工程上的放样过程。 RTK定位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

  RTK 系统正常工作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基准站和移动站同时接收到5颗以上GPS卫星信号;第二,基准站和移动站同时接收到卫星信号和基准站发出的差分信号;第三,基准站和移动站要连续接收 GPS 卫星信号和基准站发出的差分信号。即移动站迁站过程中不能关机,不能失锁。否则RTK须重新初始化。

  二、实习组织及时间安排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三、实习任务

  1、了解和掌握RTK的基本原理和作业模式。

  2、利用RTK进行点的放样。

  3、了解RTK的优点和局限性。

  1)启动基准站。将基准站架设在上空开阔、没有强电磁干扰、多路径误差影响小的控制点上,正确连接好各仪器电缆,打开各仪器。将基准站设置为动态测量模式。

  2)建立新工程,定义坐标系统新建一个工程,即新建一个文件夹,并在这个文件夹里设置好测量参数[如椭球参数、投影参数等]。这个文件夹中包括许多小文件,它们分别是测量的成果文件和各种参数设置文件,如*.dat、*.cot、*.rtk、*.ini等。

  3)点校正 CPS 测量的为 WCS -84 系坐标,而我们通常需要的是在流动站上实时显示国家坐标系或地力独立坐标系下的坐标,这需要进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即点校正。点校正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A、在已知转换参数的情况下。如果有当地坐标系统与 WCS-84 坐标系统的转换七参数,则可以在测量控制器中直接输入,建立坐标转换关系。如果上作是在国家大地坐标系统下进行,而且知道椭球参数和投影方式以及基准点坐标,则可以直接定义坐标系统,建议在 RTK 测量中最好加入 1-2 个点校正,避免投影变形过大,提高数据可靠性。

  B、在不知道转换参数的情况下。如果在局域坐标系统中工作或任何坐标系统进行测量和放样工作,可以直接采用点校正方式建立坐标转换方式,平面至少 3 个点,如果进行高程拟合则至少要有 4 个水准点参与点校正。

  4)流动站开始测量

  A、单点测量:在主菜单上选择“测量”图标打开,测量方式选择“RTK”, 再选择“测量点”选项,即可进行单点测量。注意要在“固定解”状态下,才开始测量。单点测量观测时间的长短与跟踪的卫星数量、卫星图形精度、观测精度要求等有关。当“存储”功能键出现时,若满足要求则按“存储”键保存观测值,否则按“取消”放弃观测。

  B、放样测量:在进行放样之前,根据需要“键入”放样的点、直线、曲线、 DTM 道路等各项放样数据。当初始化完成后,在主菜单上选择“测量”图标打开,测量方式选择“RTK”,再选择“放样”选项,即可进行放样测量作业。在作业时,在手薄控制器上显示箭头及目前位置到放样点的方位和水平距离,观测值只需根据箭头的指示放样。当流动站距离放样点就距离小于设定值时,手薄上显示同心圆和十字丝分别表示放样点位置和天线中心位置。当流动站天线整平后,十字丝与同心圆圆心重合时,这时可以按“测量”键对该放样点进行实测,并保存观测值。

  3、利用RTK进行点放样

  1)测前准备:获取 2~3 个控制点的坐标(如果没有已知数据可用静态 GPS 先进行控制测量),解算或用相关软件求出放样点的坐标,检查仪器是否能正常使用。

  2)站的架设:将基准站架设在较空旷的地方(附近无高大建筑物或高压电线等)架设完后安装电台,连接好仪器后开启基准站主机,打开电台并设置频率。

  3)建立新工程:开启移动站主机,待卫星信号稳定并达到 5 颗以上卫星时,先连接蓝牙,连接成功后设置相关参数:工程名称、椭球系名称、投影参数设置、参数设置(未启用可以不填写),最后确定,工程新建完毕。

  4)输入放样点:打开坐标库,在此我们可以输入编辑放样点,也可以事先编辑好放样点文件,点击打开放样点文件,软件会提示我们是对坐标库进行覆盖或是追加。

  5)测量校正:测量校正有两种方法:控制点坐标求校正参数和利用点校正。第一中方法,利用控制点坐标库(即计算校正参数的一个工具)的做法大致是这样的:假设我们利用 A,B 这两个已知点来求校正参数,那么我们必须记录下 A,B 这两个点的原始坐标(即移动站在 Fixed 的状态下记录的这两个点的坐标),先在控制点坐标库中输入 A 点的已知坐标之后软件会提示你输入 A 点的原始坐标,然后再输入 B 点的已知坐标和 B 点的原始坐标,这样就计算出了校正参数。第二种方法,利用校正向导校正,此方法又分为基准站在已知点校正和基准站在未知点的校正。

  我们这里只说明一下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的校正方法。

  A、利用一点进行校正:步骤依次为工具--校正向导--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输入当前移动站的已知坐标——待移动站对中整平后并出现固定解--校正。

  B、利用两点校正:步骤依次为工具—校正向导—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输入当前移动站的已知坐标—待移动站对中整平后并出现固定解—下一步—将移动站移到下一个已知点—输入当前移动站的已知坐标—待移动站对中整平后并出现固定解--校正。

  C、利用三点校正:与利用两点校正相同,只是多增加了一个已知点,多重复了一遍。

  6)放样点:选择测量--点放样,进入放样屏幕,点击打开按钮目,打开坐标管理库,在这里可以打开事先编辑好的放样文件,选择放样点,也可以点击“增加”输入放样点坐标。

  4、RTK 的技术特点

  1)工作效率高:在一般的地形地势下,高质量的 RTK 设站一次即可测完 4km 半径的测区,大大减少了传统测量所需的控制点数量和测量仪器的设站次数,移动站一人操作即可,劳动强度低,作业速度快,提高了工作效率。

  2)定位精度高:只要满足 RTK 的基木工作条件,在一定的作业半径范围内(一般为 4km )RTK 的平而精度和高程精度都能达到厘米级。

  3)全天候作业:RTK 测量不要求基准站、移动站间光学通视,只要求满足 “电磁波通视”,因此和传统测量相比,RTK 测量受通视条件、能见度、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较小,在传统测量看来难于开展作业的地区,只要满足 RTK 的基木工作条件,它也能进行快速的高精度定位,使测量工作变得史容易史轻松。

  4)RTK 测量自动化、集成化程度高,数据处理能力强:RTK 可进行多种测量内、外业工作。移动站利用软件控制系统,无需人工干预便可自动实现多种测绘功能,减少了辅助测量工作和人为误差,保证了作业精度。

  5)操作简单、易于使用:现在的仪器一般都提供中文菜单,只要在设站时进行简单的设置,就可方便地获得二维坐标。数据输入、存储、处理、转换和输出能力强,能方便地与计算机、其他测量仪器通信。

  5、RTK的局限性和精度保障

  RTK 也有其局限性,会影响到执行上述测量任务的能力。了解其局限性可确保 RTK 测量成功。最主要的局限性其实不在于 RTK 本身,而是源于整个 GPS系统。如前所述,依靠的是接收两万多公里高空的卫星发射来的无线电信号。 GPS相对而言,这些信号频率高、信号弱,不易穿透可能阻挡卫星和 GPS接收机之间视线的障碍物。

  事实上,存在于 GPS接收机和卫星之间路径上的任何物体都会对系统的操作产生不良影响。有些物体如房屋,会完全屏蔽卫星信号。因此,GPS不能在室内使用。同样原因, GPS也不能在隧道内或水下使用。有些物体如树木会部分阻挡、反射或折射信号。GPS信号的接收在树林茂密的地区会很差。树林中有时会有足够的信号来计算概略位置,但信号清晰度难以达到厘米水平的精确定位。因此,RTK 在林区作业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并不是说,GPS RTK只适用于四周对空开阔的地区。RTK测量在部分障碍的地区也可以是有效而精确的。其奥秘是能观测到足够的卫星来精确可靠地实现定位。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区,都可能会有 7 到 10 颗 GPS 卫星可用于 RTK 测量。RTK系统的工作并不需要这么多颗卫星。如果天空中有 5 颗适当分布的卫星,就可作精确可靠的定位。有部分障碍的地点只要可以观测到至少5颗卫星,就有可能做 RTK 测量。在树林或大楼四周作测量时,只要该地留有足够的开放空间,使 RTK系统可观测到至少5颗卫星, RTK测量就有成功的条件。在论述 RTK技术的原理时,我们知道,RTK测量的关键是确定整周未知数,能否连续地、可靠地接收基准站播发的信号,是RTK 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在实际应用中,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降低了RTK 的可靠性和精度。 研究表明,为了保证地物点的测量精度,我们在选点时要采取以下措施:

  1、点位应设在易于安装接收机设备、视野开阔、视场内周围障碍物高度角应小于 15°(如可以选在最高建筑物的顶楼)。

  2、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微波通道等),其距离不小于200 m;远离高压电线,距离不小于50m。

  3、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的水域或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

  4、点位选择要充分考虑到与其它测量手段联测和扩展。

  5、点位要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以提高工作效率。

  6、点位要选在地面地基坚硬的地方,易于点的保存。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地物点的测量精度,我们还要对接收机天线进行校验,选择有削弱多路径误差的各种技术的天线。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利用新的数据处理技术,以削弱各种误差带来的影响。

  四、实习收获和体会

  鉴于这次的实习,对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实习过程中有各种困难。对仪器操作的不熟悉,对3.0工程之星的运用操作。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及时向别人请教才能顺利完成此次实习。RTK技术是GPS技术发展到目前阶段的最新技术,由十它有着精度高、速度快、不需要通视等优点,己经迅速进入测量中的众多领域。应用RTK进行地籍测量,有着其它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城镇地籍测量中,抛开对RTK测量的干扰因素,RTK测量的速度将比全站仪的方法要快许多。研究证明,对于大范围的地籍测量,GPS方法比常规方法更廉价和可行,生产效率将成倍提高。与采取全站仪相比,采用RTK技术在地籍界址点测量中也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

  1、采点速度快,由于RTK无须通视不受光学通视的限制,减少做控制和换站的工作量,所以采点速度快。

  2、实现单人操作,节省劳动力。在保证基准站安全的前提下,每台流动站只需要一人。但是,RTK对与紧靠墙壁或建筑物的界址点,移动站是无法完全立于界址点上的,这样就会存在对中误差,影响测量精度。对于这样的界址点往往需要使用其他测量手段。应用RTK技术,使得工程放样和地籍测绘的精度、作业效率和实时性达到最佳的融合。随着数据传输能力的增强,数据的稳健性,抗干扰性水平和软件水平的提高,传输距离的增加,RTK 技术将在和工程放样和地籍测量及其他领域得到更广阔的应用。

  GPS RTK 技术己经在测量和工程界产生了重大变革,带来了空前的高效率。随着RTK价格的降低,它将会被测量部门所普及,随着RTK的广泛使用,它将使GPS的应用领域获得极大地扩展,从根本上提高测量的质量和作业效率。但是,对于RTK的不足之处还有待于改进。对于双星RTK和单星RTK的定位比较是一个很有突破的实践研究课题,希望能有时间和仪器设备的前提下再一次挑战自己,仔实习成产实践中能学到更多更有利于自己的知识。

测量的实习报告 篇2

  一 实习目的:

  1.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和工具的使用与维护方法;

  2.巩固和加深对测量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掌握图根控制测量及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4.掌握施工放样的基本方法;

  5.了解测量的组织计划,生产管理全过程,并为以后测图,读图和用图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更好地适用自身专业的需要;

  6.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二 实习任务及要求:

  (一)仪器的检验

  1.水准仪的检验

  包括圆水准轴平行于竖轴的检验,十字丝横丝垂直于竖轴的检验,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的检验。

  2.经纬仪的检验

  包括照准部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的检验,十字丝竖丝垂直于横轴的检验,视准轴垂直于横轴的检验,竖盘指标差的`检验。

  (二)地形图测绘

  1.控制测量

  (1)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宜采用闭合导线或附合导线形式,导线点均匀部设在测区内,每组选定的导线点不得少于7个,于校园已知点连测。

  (2)高程控制测量

  控制点高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获得。按普通水准测量与已知高程点连测,构成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形式。

  2.碎部测量

  (1)准备工作

  选用图幅大小为40cm*50cm的聚酯薄膜图纸,经检查合格后(网格边长误差不超过图上0.2mm,对角线误差不超过图上0.3mm),标定格网坐标,并根据控制点坐标展绘各控制点,最后用比例尺量出各控制点间距离,与实地距离比较,相差不超过图上0.3mm。

  (2)地形图测绘

  每组测绘一幅40cm*50cm,比例尺1:500,基本等高距为0.5m的地形图。主要采用经纬仪测绘成图,并依据实际情况部分采用全站仪数字画成图。

  ①碎部点应选地物,地貌的特征点。对地物应选在地物轮廓线的方向变化处,如房角点,道路转折点,交叉点,池塘转弯点及独立物的中心点;对地貌应选在能反映地貌特征的山脊线,山谷线等地形线上,如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山坡,山脚等坡度变化及方向变化处。碎部点的间距最大不超过图上3cm,最大视距对1:500,主要地物为50m,次要地物为70m.

  ②立尺员随时观察立尺点周围情况,弄清碎部点之间关系,地形复杂时还需绘出草图,以协助绘图人员绘好图。

  ③绘图人员要注意图面正确整洁,注记清晰,并做到随测点,随展绘,随检查,随连接地物轮廓线,勾绘等高线,做到站站清。碎部点高程注记在点的右侧,字高约2mm,字头朝北,注至0.01m。

  ④策展结束时,应及时检查有无漏测、测错,并将图上地物、等高线与实地对照,检查点,线是否矛盾,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

  (3)测站点增设

  当测站点数量或位置不能满足测图要求时,可采用支导线法进行增设。视距支导线一次只能支出一点,用经纬仪盘右、盘左测定距离和高差,距离相对误差为1/300,高差较差每100米不应大于5cm,支导线边长一般不应大于碎部点最大视距长度的2/3。全站仪支导线边数不应多于三条边。

  (三)施工测量

  1.建筑基线测设与建筑物定位

  (1)建筑基线的测设

  各组所在测地形图上设计一条60~80m的“一”字型建筑基线,然后进行实地测设。距离、角度的测设均按一般测设进行,距离测设取至0.001m,角度测设至1〞。

  (2)建筑物定位

  各组在所测地形图上一举设计的建筑基线设计一栋20m*30m的矩形建筑物,根据已有控制点和建筑基线,在实地测设建筑物的轴线交点桩和轴线恢复桩,并检查角度和长度是否符合要求,角度误差≤±1′,边长相对误差≤1/20xx.

  2.±0标高设置

  各组按设计建筑物的实际位置,确定±0标高(一般比室外地面高程高约0.3m),然后用水准仪把±0标高标定在附近稳固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上。

  3.圆曲线主点测设

  各组在所测地形图内,先拟定一圆弧半径,设计一段长度约为50m的圆曲线,实地测定转折角的大小,转折角用经纬仪测一测回,半侧回差≤±40″.根据圆曲线的设计半径R及测得转折角α计算圆曲线的主点要素,再根据附近的测土控制点,实地测设圆曲线的主点位置。要求圆曲线主点测设的纵向相对误差≤L/1000,横向误差≤±10cm。

  4.土方量测算

  各组在附近的池塘、洼地或一定的坡地上,用方格法、等高线法或断面法,测算一区域的填、挖土方量大小。

  实习内容

  1)领仪器:

  水准仪一套、水准尺一把、经纬仪一套、测图板一套、30m钢尺一把、测伞一把、花杆两根、测钎两根、记录板一个、量衣尺一把、铁锤一个、木桩15个、聚酯薄膜图纸一张、量角器一个、三棱尺一支、文具盒一个、小铁钉若干。

  2)选点:

  我们选了8个点,要求便于安置仪器,考虑地面湿滑、来往车辆等对人身和仪器安全的影响;点位间通视良好、便于测角量距;

  3)导线布设:

  以已知点097为第一点,096为最后一点,导线边在80~150米范围内,均匀分布各区,便于控制整个测区,并使相邻边长之比小于3:1。导线点的标志是打木桩并用红笔做标记或者打铁钉并画红油漆于固定点处。依次为100,6-1,6-2,6-3……6-7。

  4)高程控制测量:

  操作步骤:

  1、安置仪器(高度适中、架头大致水平,固定仪器。)

  2、粗略整平(目的:使圆水准气泡居中,视准轴粗略水平)

  3、瞄准水准尺(目的:使目标和十字丝成像清晰。

  方法:

  ① 初步瞄准(用准星对准目标)

  ② 目镜调焦(使十字丝清晰)

  ③ 物镜调焦(使目标成像清晰)

  ④ 精确瞄准(使纵丝对准目标)

  4、精确整平(目的:使水准管气泡居中,视准轴精确水平。方法:调节微倾螺旋,使气泡影像符合。)

  5、读数(用十字丝横丝在水准尺上按从小到大的方向读数,读取米、分米、厘米、毫米)

  6、计算。

  5)测量水平坐标

  1.水平角测量

  (1)按角度测量键,使全站仪处于角度测量模式,照准第一个目标A。

  (2)设置A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为0°00′00″。

  (3)照准第二个目标B,此时显示的水平度盘读数即为两方向间的水平夹角。

  2.距离测量

  (1)量仪器高、棱镜高并输入全站仪。

  (2)距离测量

  照准目标棱镜中心,按测距键,距离测量开始,测距完成时显示斜距、平距、高差。精测模式是最常用的测距模式,测量时间约2.5S,最小显示单位1mm;跟踪模式,常用于跟踪移动目标或放样时连续测距,最小显示一般为1cm,每次测距时间约0.3S;粗测模式,测量时间约0.7S,最小显示单位1cm或1mm。在距离测量或坐标测量时,可按测距模式(MODE)键选择不同的测距模式。

测量的实习报告 篇3

  实习时间:20xx年12月16日至20xx年12月19日

  实习地点:

  1.地形图测绘实习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镇龙泉山地区

  2.地形图识图实习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镇花山地区

  实习小组信息:

  组别:地球科学学院011081班测量6组

  指导老师:赖祖龙

  组长:江晓斌

  组员:辛悦、孙军、朱令、刘超、崔永国、屈超

  组员分工:

  选点与跑尺:朱令、崔永国

  观测与读数:屈超

  记录与计算:辛悦、孙军

  描点与绘图:江晓斌、刘超

  特说说明:因12月18日武汉大雾,无法进行测绘工作,故原定于18日进行的测绘实习改为识图实习,19日继续进行测绘实习。实际日程安排为16、17、19三日进行测绘实习,18日进行识图实习。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测量学实习是测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使学生巩固、扩大和加深从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际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会认识地形图,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意识,为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次实习应达到如下要求:

  1. 掌握经纬仪、视距尺等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方法,能够具有初步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能力;

  3. 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

  4. 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增强独立工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二、实习任务及内容:

  (一)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1.测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龙泉山地球科学学院011081班测绘区域

  2.任务:通过3天的地形图测绘实习,每小组要取得200个左右的测点数据,并根据得到的数据完成一幅比例尺1:1000,等高距2 m 的20 cm*20 cm的地形图。

  3.内容:

  (1)校正仪器(经纬仪),工具及用品的准备(包括测量记录计算手簿、2H绘图铅笔、三棱尺、半圆仪、图板、胶带等基本物品);

  (2)按照使测绘更加方便、有效、快捷的原则,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布设控制点;

  (3)过程:

  为期3天的测绘实习是在江夏区的龙泉山进行。这里的山算不得山,站在这山测那山,高差不过几米,地形图居然可以用等高距为2米的等高线来描绘。山上的植物只有三种--枯草、高矮不同的树和最难缠的荆棘。对于我们的测绘而言,草是极具积极作用的,它们可以为我们的休息提供软垫。而树具有极强的阻挡视线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手机信号也受到树儿们的强烈阻挡,以致于山间回荡着彼此声嘶力竭的呼喊。至于万人的荆棘,它不仅刮坏了弟兄们的衣服裤子,划伤了同志们的手,还严重阻挡我们前进的道路。

  控制点是已知高程(海拔)的点,我们需要在这些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以它们为基准来测它与其他位置点的高差,进而推算位置点的高程(海拔)。因为控制点的个数有限,尤其是位置好的控制点更是稀少,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抢占有利控制点的意识与冲动。只有如此,我们的测绘才会更加高效。实习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在抢占有利控制点上做了充分准备。

  第一天,大家都没有一点经验。到达指定区域后,各组杀向各方,去寻找前一日展在图上的控制点。不论是基地班、地质一班还是地质二班,绝大部分的人都在基地班的位置寻找控制点,而基地班的点对于我们是没有意义的。我延着似乎有人走过的小路独自前行。在路边发现了“地大I17”,短暂的兴奋后,我继续前行,I17并不是我们要找的点。走了大约80米,“地大I15”的桩子又一次吸引了我,但它同样不是我的目标。旁边的山上似乎有片草丛,那里或许有控制点吧。看了看周边,还没有人跟上我,略加思索,我决定上山。拿着图板,穿过了一片荆棘,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到了山顶。这里果然有点,“地大I05”,这不是我们的点。又一次抬头时,我已经看不到地大的人了,判断了一下方向,下山。可是我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没路了怎么办,开路呗。戴好手套后,我用20分钟开了一条路下了山,到了主路。“地大I40”也是这样找到的,它在I15对面的山坡上。估计这座山上还会有控制点,我就爬了上去。这时时的我已有些疲惫。站在山腰上休息了一下。

  突然,下面的一片草丛里的一块大石头吸引了我。经过一番与荆棘的斗争,我到了那个地方。这里果然有控制点,“地大I13”,它依然不是我们6组展在图上的点。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很容易就能做成的,就连召集全组的同志都是如此的困难。在几乎喊哑了大家的嗓子后,我们7个人总算凑齐了。对前一段的寻点做了短暂总结,我们决定在控制点旁边架设支点,代替控制点。实际证明,这是多么英名而伟大的决定啊!这次会议成为了6组测绘全程的转折。一切就绪后,已经10点多了,离当日结束测绘时间还有2个半小时。经过我组同志的全力奋战,我们后来居上,当日测得50个点,为后两日测绘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组对困难预计不足,导致全组成员在当日的实习中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找控制点上。当日测绘工作结束后,我们6组成员聚在一起交流了经验,并对第二天的测量做了更加具体的安排。大家相互鼓励,要在后两日的测绘工作中发扬今天我组在找控制点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高质量地完成测绘任务。

  12月17日早,大家吃过饭后坐中国地质大学校车又一次前往龙泉山。沿途的景物已经变得熟悉,大家都没有了前一天的好奇,各自拿着图板和记录本为即将开始的工作做着积极的准备。40分钟后,我们到达龙泉山。一下车,我们测量6组按照事先的安排不跟随大部队,直接前往我们的控制点--“地大I06”。I06的位置是在两个山之间的鞍部,周围高树较多,短暂地商量后,我们果断地放弃了它,决定在其附近视野更加开阔地地方建立支点I06-1。将经纬仪对中整平、消除视差后,我组的测绘工作正式开始,大家立即投入工作状态。负责选点跑尺的朱令和崔永国同学先是围绕着I06-1树立视距尺。我读取的数据经检验出现多次出现“零误差”。

  负责计算的辛悦和孙军同学也加快了步伐,一组组数据很快传递给负责绘图的江晓斌和刘超同学手里。整个小组紧张而忙碌。I06-1的支点位置之优越,视野之开阔很快得到验证。我们在这里所能测到的最远的点就是011081班测绘区域的边缘。在中午补给的时间,组长召集全组交流上午工作经验,负责各项工作的组员都提出了相应建议,决定接下来先继续在I06-1进行测绘,结合上午描出的图上点的位置,在测区边缘进行补点,然后转到“地大I16”控制点。

  变成了泥土的颜色,衣服也弄脏了,头发上都是灰尘的痕迹。有的同学坐下一会就睡着了。这一天是疲惫而幸福的。

  三、实习总结及体会:

  在测绘实习过程中,我负责的是观测与读数。我们在实际测绘中,没有一次采用在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而是选择若干视野开阔,位置更加优越的支点。这样就要多次验证、计算支点的数据,确保支点的数据误差较小,进而测得其他位置点,根据支点数据计算未知点数据。采用这种方法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使我们的测量更加方便。另外就是在观测人员读完上中下丝读数后,要及时让跑尺人员选取下一个点。因为经纬仪此时在水平和竖直方向都已锁定,水平度盘与竖直度盘的读书固定,所以在读角度之前就可以让跑尺人员离开当时的位置。这样做可以加快测绘进度,让跑尺人员得到足够休息。

  在识图实地跑点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尽信图不如无图”,要根据实地情况,通过比例尺计算需要走的大概路程,相信自己的判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时刻知道北方向,这样,地图才是有用处的。否则,它会起负作用。

【【精选】测量的实习报告三篇】相关文章:

1.【精选】测量的实习报告4篇

2.【精选】测量的实习报告3篇

3.精选测量的实习报告3篇

4.【精选】测量的实习报告四篇

5.精选测量的实习报告8篇

6.【精选】测量实习报告4篇

7.精选测量实习报告3篇

8.【精选】测量实习报告四篇

上一篇:物流类实习报告 下一篇:行政辞职报告
【精选】测量的实习报告三篇

测量的实习报告

2021-03-19 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量的实习报告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测量的实习报告 篇1

  一、实习目的

  正确认识和理解RTK定位技术,学会并掌握RTK在工程上的放样过程。 RTK定位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

  RTK 系统正常工作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基准站和移动站同时接收到5颗以上GPS卫星信号;第二,基准站和移动站同时接收到卫星信号和基准站发出的差分信号;第三,基准站和移动站要连续接收 GPS 卫星信号和基准站发出的差分信号。即移动站迁站过程中不能关机,不能失锁。否则RTK须重新初始化。

  二、实习组织及时间安排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三、实习任务

  1、了解和掌握RTK的基本原理和作业模式。

  2、利用RTK进行点的放样。

  3、了解RTK的优点和局限性。

  1)启动基准站。将基准站架设在上空开阔、没有强电磁干扰、多路径误差影响小的控制点上,正确连接好各仪器电缆,打开各仪器。将基准站设置为动态测量模式。

  2)建立新工程,定义坐标系统新建一个工程,即新建一个文件夹,并在这个文件夹里设置好测量参数[如椭球参数、投影参数等]。这个文件夹中包括许多小文件,它们分别是测量的成果文件和各种参数设置文件,如*.dat、*.cot、*.rtk、*.ini等。

  3)点校正 CPS 测量的为 WCS -84 系坐标,而我们通常需要的是在流动站上实时显示国家坐标系或地力独立坐标系下的坐标,这需要进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即点校正。点校正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A、在已知转换参数的情况下。如果有当地坐标系统与 WCS-84 坐标系统的转换七参数,则可以在测量控制器中直接输入,建立坐标转换关系。如果上作是在国家大地坐标系统下进行,而且知道椭球参数和投影方式以及基准点坐标,则可以直接定义坐标系统,建议在 RTK 测量中最好加入 1-2 个点校正,避免投影变形过大,提高数据可靠性。

  B、在不知道转换参数的情况下。如果在局域坐标系统中工作或任何坐标系统进行测量和放样工作,可以直接采用点校正方式建立坐标转换方式,平面至少 3 个点,如果进行高程拟合则至少要有 4 个水准点参与点校正。

  4)流动站开始测量

  A、单点测量:在主菜单上选择“测量”图标打开,测量方式选择“RTK”, 再选择“测量点”选项,即可进行单点测量。注意要在“固定解”状态下,才开始测量。单点测量观测时间的长短与跟踪的卫星数量、卫星图形精度、观测精度要求等有关。当“存储”功能键出现时,若满足要求则按“存储”键保存观测值,否则按“取消”放弃观测。

  B、放样测量:在进行放样之前,根据需要“键入”放样的点、直线、曲线、 DTM 道路等各项放样数据。当初始化完成后,在主菜单上选择“测量”图标打开,测量方式选择“RTK”,再选择“放样”选项,即可进行放样测量作业。在作业时,在手薄控制器上显示箭头及目前位置到放样点的方位和水平距离,观测值只需根据箭头的指示放样。当流动站距离放样点就距离小于设定值时,手薄上显示同心圆和十字丝分别表示放样点位置和天线中心位置。当流动站天线整平后,十字丝与同心圆圆心重合时,这时可以按“测量”键对该放样点进行实测,并保存观测值。

  3、利用RTK进行点放样

  1)测前准备:获取 2~3 个控制点的坐标(如果没有已知数据可用静态 GPS 先进行控制测量),解算或用相关软件求出放样点的坐标,检查仪器是否能正常使用。

  2)站的架设:将基准站架设在较空旷的地方(附近无高大建筑物或高压电线等)架设完后安装电台,连接好仪器后开启基准站主机,打开电台并设置频率。

  3)建立新工程:开启移动站主机,待卫星信号稳定并达到 5 颗以上卫星时,先连接蓝牙,连接成功后设置相关参数:工程名称、椭球系名称、投影参数设置、参数设置(未启用可以不填写),最后确定,工程新建完毕。

  4)输入放样点:打开坐标库,在此我们可以输入编辑放样点,也可以事先编辑好放样点文件,点击打开放样点文件,软件会提示我们是对坐标库进行覆盖或是追加。

  5)测量校正:测量校正有两种方法:控制点坐标求校正参数和利用点校正。第一中方法,利用控制点坐标库(即计算校正参数的一个工具)的做法大致是这样的:假设我们利用 A,B 这两个已知点来求校正参数,那么我们必须记录下 A,B 这两个点的原始坐标(即移动站在 Fixed 的状态下记录的这两个点的坐标),先在控制点坐标库中输入 A 点的已知坐标之后软件会提示你输入 A 点的原始坐标,然后再输入 B 点的已知坐标和 B 点的原始坐标,这样就计算出了校正参数。第二种方法,利用校正向导校正,此方法又分为基准站在已知点校正和基准站在未知点的校正。

  我们这里只说明一下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的校正方法。

  A、利用一点进行校正:步骤依次为工具--校正向导--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输入当前移动站的已知坐标——待移动站对中整平后并出现固定解--校正。

  B、利用两点校正:步骤依次为工具—校正向导—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输入当前移动站的已知坐标—待移动站对中整平后并出现固定解—下一步—将移动站移到下一个已知点—输入当前移动站的已知坐标—待移动站对中整平后并出现固定解--校正。

  C、利用三点校正:与利用两点校正相同,只是多增加了一个已知点,多重复了一遍。

  6)放样点:选择测量--点放样,进入放样屏幕,点击打开按钮目,打开坐标管理库,在这里可以打开事先编辑好的放样文件,选择放样点,也可以点击“增加”输入放样点坐标。

  4、RTK 的技术特点

  1)工作效率高:在一般的地形地势下,高质量的 RTK 设站一次即可测完 4km 半径的测区,大大减少了传统测量所需的控制点数量和测量仪器的设站次数,移动站一人操作即可,劳动强度低,作业速度快,提高了工作效率。

  2)定位精度高:只要满足 RTK 的基木工作条件,在一定的作业半径范围内(一般为 4km )RTK 的平而精度和高程精度都能达到厘米级。

  3)全天候作业:RTK 测量不要求基准站、移动站间光学通视,只要求满足 “电磁波通视”,因此和传统测量相比,RTK 测量受通视条件、能见度、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较小,在传统测量看来难于开展作业的地区,只要满足 RTK 的基木工作条件,它也能进行快速的高精度定位,使测量工作变得史容易史轻松。

  4)RTK 测量自动化、集成化程度高,数据处理能力强:RTK 可进行多种测量内、外业工作。移动站利用软件控制系统,无需人工干预便可自动实现多种测绘功能,减少了辅助测量工作和人为误差,保证了作业精度。

  5)操作简单、易于使用:现在的仪器一般都提供中文菜单,只要在设站时进行简单的设置,就可方便地获得二维坐标。数据输入、存储、处理、转换和输出能力强,能方便地与计算机、其他测量仪器通信。

  5、RTK的局限性和精度保障

  RTK 也有其局限性,会影响到执行上述测量任务的能力。了解其局限性可确保 RTK 测量成功。最主要的局限性其实不在于 RTK 本身,而是源于整个 GPS系统。如前所述,依靠的是接收两万多公里高空的卫星发射来的无线电信号。 GPS相对而言,这些信号频率高、信号弱,不易穿透可能阻挡卫星和 GPS接收机之间视线的障碍物。

  事实上,存在于 GPS接收机和卫星之间路径上的任何物体都会对系统的操作产生不良影响。有些物体如房屋,会完全屏蔽卫星信号。因此,GPS不能在室内使用。同样原因, GPS也不能在隧道内或水下使用。有些物体如树木会部分阻挡、反射或折射信号。GPS信号的接收在树林茂密的地区会很差。树林中有时会有足够的信号来计算概略位置,但信号清晰度难以达到厘米水平的精确定位。因此,RTK 在林区作业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并不是说,GPS RTK只适用于四周对空开阔的地区。RTK测量在部分障碍的地区也可以是有效而精确的。其奥秘是能观测到足够的卫星来精确可靠地实现定位。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区,都可能会有 7 到 10 颗 GPS 卫星可用于 RTK 测量。RTK系统的工作并不需要这么多颗卫星。如果天空中有 5 颗适当分布的卫星,就可作精确可靠的定位。有部分障碍的地点只要可以观测到至少5颗卫星,就有可能做 RTK 测量。在树林或大楼四周作测量时,只要该地留有足够的开放空间,使 RTK系统可观测到至少5颗卫星, RTK测量就有成功的条件。在论述 RTK技术的原理时,我们知道,RTK测量的关键是确定整周未知数,能否连续地、可靠地接收基准站播发的信号,是RTK 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在实际应用中,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降低了RTK 的可靠性和精度。 研究表明,为了保证地物点的测量精度,我们在选点时要采取以下措施:

  1、点位应设在易于安装接收机设备、视野开阔、视场内周围障碍物高度角应小于 15°(如可以选在最高建筑物的顶楼)。

  2、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微波通道等),其距离不小于200 m;远离高压电线,距离不小于50m。

  3、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的水域或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

  4、点位选择要充分考虑到与其它测量手段联测和扩展。

  5、点位要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以提高工作效率。

  6、点位要选在地面地基坚硬的地方,易于点的保存。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地物点的测量精度,我们还要对接收机天线进行校验,选择有削弱多路径误差的各种技术的天线。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利用新的数据处理技术,以削弱各种误差带来的影响。

  四、实习收获和体会

  鉴于这次的实习,对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实习过程中有各种困难。对仪器操作的不熟悉,对3.0工程之星的运用操作。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及时向别人请教才能顺利完成此次实习。RTK技术是GPS技术发展到目前阶段的最新技术,由十它有着精度高、速度快、不需要通视等优点,己经迅速进入测量中的众多领域。应用RTK进行地籍测量,有着其它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城镇地籍测量中,抛开对RTK测量的干扰因素,RTK测量的速度将比全站仪的方法要快许多。研究证明,对于大范围的地籍测量,GPS方法比常规方法更廉价和可行,生产效率将成倍提高。与采取全站仪相比,采用RTK技术在地籍界址点测量中也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

  1、采点速度快,由于RTK无须通视不受光学通视的限制,减少做控制和换站的工作量,所以采点速度快。

  2、实现单人操作,节省劳动力。在保证基准站安全的前提下,每台流动站只需要一人。但是,RTK对与紧靠墙壁或建筑物的界址点,移动站是无法完全立于界址点上的,这样就会存在对中误差,影响测量精度。对于这样的界址点往往需要使用其他测量手段。应用RTK技术,使得工程放样和地籍测绘的精度、作业效率和实时性达到最佳的融合。随着数据传输能力的增强,数据的稳健性,抗干扰性水平和软件水平的提高,传输距离的增加,RTK 技术将在和工程放样和地籍测量及其他领域得到更广阔的应用。

  GPS RTK 技术己经在测量和工程界产生了重大变革,带来了空前的高效率。随着RTK价格的降低,它将会被测量部门所普及,随着RTK的广泛使用,它将使GPS的应用领域获得极大地扩展,从根本上提高测量的质量和作业效率。但是,对于RTK的不足之处还有待于改进。对于双星RTK和单星RTK的定位比较是一个很有突破的实践研究课题,希望能有时间和仪器设备的前提下再一次挑战自己,仔实习成产实践中能学到更多更有利于自己的知识。

测量的实习报告 篇2

  一 实习目的:

  1.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和工具的使用与维护方法;

  2.巩固和加深对测量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掌握图根控制测量及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4.掌握施工放样的基本方法;

  5.了解测量的组织计划,生产管理全过程,并为以后测图,读图和用图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更好地适用自身专业的需要;

  6.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二 实习任务及要求:

  (一)仪器的检验

  1.水准仪的检验

  包括圆水准轴平行于竖轴的检验,十字丝横丝垂直于竖轴的检验,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的检验。

  2.经纬仪的检验

  包括照准部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的检验,十字丝竖丝垂直于横轴的检验,视准轴垂直于横轴的检验,竖盘指标差的`检验。

  (二)地形图测绘

  1.控制测量

  (1)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宜采用闭合导线或附合导线形式,导线点均匀部设在测区内,每组选定的导线点不得少于7个,于校园已知点连测。

  (2)高程控制测量

  控制点高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获得。按普通水准测量与已知高程点连测,构成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形式。

  2.碎部测量

  (1)准备工作

  选用图幅大小为40cm*50cm的聚酯薄膜图纸,经检查合格后(网格边长误差不超过图上0.2mm,对角线误差不超过图上0.3mm),标定格网坐标,并根据控制点坐标展绘各控制点,最后用比例尺量出各控制点间距离,与实地距离比较,相差不超过图上0.3mm。

  (2)地形图测绘

  每组测绘一幅40cm*50cm,比例尺1:500,基本等高距为0.5m的地形图。主要采用经纬仪测绘成图,并依据实际情况部分采用全站仪数字画成图。

  ①碎部点应选地物,地貌的特征点。对地物应选在地物轮廓线的方向变化处,如房角点,道路转折点,交叉点,池塘转弯点及独立物的中心点;对地貌应选在能反映地貌特征的山脊线,山谷线等地形线上,如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山坡,山脚等坡度变化及方向变化处。碎部点的间距最大不超过图上3cm,最大视距对1:500,主要地物为50m,次要地物为70m.

  ②立尺员随时观察立尺点周围情况,弄清碎部点之间关系,地形复杂时还需绘出草图,以协助绘图人员绘好图。

  ③绘图人员要注意图面正确整洁,注记清晰,并做到随测点,随展绘,随检查,随连接地物轮廓线,勾绘等高线,做到站站清。碎部点高程注记在点的右侧,字高约2mm,字头朝北,注至0.01m。

  ④策展结束时,应及时检查有无漏测、测错,并将图上地物、等高线与实地对照,检查点,线是否矛盾,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

  (3)测站点增设

  当测站点数量或位置不能满足测图要求时,可采用支导线法进行增设。视距支导线一次只能支出一点,用经纬仪盘右、盘左测定距离和高差,距离相对误差为1/300,高差较差每100米不应大于5cm,支导线边长一般不应大于碎部点最大视距长度的2/3。全站仪支导线边数不应多于三条边。

  (三)施工测量

  1.建筑基线测设与建筑物定位

  (1)建筑基线的测设

  各组所在测地形图上设计一条60~80m的“一”字型建筑基线,然后进行实地测设。距离、角度的测设均按一般测设进行,距离测设取至0.001m,角度测设至1〞。

  (2)建筑物定位

  各组在所测地形图上一举设计的建筑基线设计一栋20m*30m的矩形建筑物,根据已有控制点和建筑基线,在实地测设建筑物的轴线交点桩和轴线恢复桩,并检查角度和长度是否符合要求,角度误差≤±1′,边长相对误差≤1/20xx.

  2.±0标高设置

  各组按设计建筑物的实际位置,确定±0标高(一般比室外地面高程高约0.3m),然后用水准仪把±0标高标定在附近稳固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上。

  3.圆曲线主点测设

  各组在所测地形图内,先拟定一圆弧半径,设计一段长度约为50m的圆曲线,实地测定转折角的大小,转折角用经纬仪测一测回,半侧回差≤±40″.根据圆曲线的设计半径R及测得转折角α计算圆曲线的主点要素,再根据附近的测土控制点,实地测设圆曲线的主点位置。要求圆曲线主点测设的纵向相对误差≤L/1000,横向误差≤±10cm。

  4.土方量测算

  各组在附近的池塘、洼地或一定的坡地上,用方格法、等高线法或断面法,测算一区域的填、挖土方量大小。

  实习内容

  1)领仪器:

  水准仪一套、水准尺一把、经纬仪一套、测图板一套、30m钢尺一把、测伞一把、花杆两根、测钎两根、记录板一个、量衣尺一把、铁锤一个、木桩15个、聚酯薄膜图纸一张、量角器一个、三棱尺一支、文具盒一个、小铁钉若干。

  2)选点:

  我们选了8个点,要求便于安置仪器,考虑地面湿滑、来往车辆等对人身和仪器安全的影响;点位间通视良好、便于测角量距;

  3)导线布设:

  以已知点097为第一点,096为最后一点,导线边在80~150米范围内,均匀分布各区,便于控制整个测区,并使相邻边长之比小于3:1。导线点的标志是打木桩并用红笔做标记或者打铁钉并画红油漆于固定点处。依次为100,6-1,6-2,6-3……6-7。

  4)高程控制测量:

  操作步骤:

  1、安置仪器(高度适中、架头大致水平,固定仪器。)

  2、粗略整平(目的:使圆水准气泡居中,视准轴粗略水平)

  3、瞄准水准尺(目的:使目标和十字丝成像清晰。

  方法:

  ① 初步瞄准(用准星对准目标)

  ② 目镜调焦(使十字丝清晰)

  ③ 物镜调焦(使目标成像清晰)

  ④ 精确瞄准(使纵丝对准目标)

  4、精确整平(目的:使水准管气泡居中,视准轴精确水平。方法:调节微倾螺旋,使气泡影像符合。)

  5、读数(用十字丝横丝在水准尺上按从小到大的方向读数,读取米、分米、厘米、毫米)

  6、计算。

  5)测量水平坐标

  1.水平角测量

  (1)按角度测量键,使全站仪处于角度测量模式,照准第一个目标A。

  (2)设置A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为0°00′00″。

  (3)照准第二个目标B,此时显示的水平度盘读数即为两方向间的水平夹角。

  2.距离测量

  (1)量仪器高、棱镜高并输入全站仪。

  (2)距离测量

  照准目标棱镜中心,按测距键,距离测量开始,测距完成时显示斜距、平距、高差。精测模式是最常用的测距模式,测量时间约2.5S,最小显示单位1mm;跟踪模式,常用于跟踪移动目标或放样时连续测距,最小显示一般为1cm,每次测距时间约0.3S;粗测模式,测量时间约0.7S,最小显示单位1cm或1mm。在距离测量或坐标测量时,可按测距模式(MODE)键选择不同的测距模式。

测量的实习报告 篇3

  实习时间:20xx年12月16日至20xx年12月19日

  实习地点:

  1.地形图测绘实习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镇龙泉山地区

  2.地形图识图实习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镇花山地区

  实习小组信息:

  组别:地球科学学院011081班测量6组

  指导老师:赖祖龙

  组长:江晓斌

  组员:辛悦、孙军、朱令、刘超、崔永国、屈超

  组员分工:

  选点与跑尺:朱令、崔永国

  观测与读数:屈超

  记录与计算:辛悦、孙军

  描点与绘图:江晓斌、刘超

  特说说明:因12月18日武汉大雾,无法进行测绘工作,故原定于18日进行的测绘实习改为识图实习,19日继续进行测绘实习。实际日程安排为16、17、19三日进行测绘实习,18日进行识图实习。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测量学实习是测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使学生巩固、扩大和加深从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际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会认识地形图,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意识,为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次实习应达到如下要求:

  1. 掌握经纬仪、视距尺等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方法,能够具有初步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能力;

  3. 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

  4. 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增强独立工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二、实习任务及内容:

  (一)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1.测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龙泉山地球科学学院011081班测绘区域

  2.任务:通过3天的地形图测绘实习,每小组要取得200个左右的测点数据,并根据得到的数据完成一幅比例尺1:1000,等高距2 m 的20 cm*20 cm的地形图。

  3.内容:

  (1)校正仪器(经纬仪),工具及用品的准备(包括测量记录计算手簿、2H绘图铅笔、三棱尺、半圆仪、图板、胶带等基本物品);

  (2)按照使测绘更加方便、有效、快捷的原则,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布设控制点;

  (3)过程:

  为期3天的测绘实习是在江夏区的龙泉山进行。这里的山算不得山,站在这山测那山,高差不过几米,地形图居然可以用等高距为2米的等高线来描绘。山上的植物只有三种--枯草、高矮不同的树和最难缠的荆棘。对于我们的测绘而言,草是极具积极作用的,它们可以为我们的休息提供软垫。而树具有极强的阻挡视线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手机信号也受到树儿们的强烈阻挡,以致于山间回荡着彼此声嘶力竭的呼喊。至于万人的荆棘,它不仅刮坏了弟兄们的衣服裤子,划伤了同志们的手,还严重阻挡我们前进的道路。

  控制点是已知高程(海拔)的点,我们需要在这些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以它们为基准来测它与其他位置点的高差,进而推算位置点的高程(海拔)。因为控制点的个数有限,尤其是位置好的控制点更是稀少,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抢占有利控制点的意识与冲动。只有如此,我们的测绘才会更加高效。实习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在抢占有利控制点上做了充分准备。

  第一天,大家都没有一点经验。到达指定区域后,各组杀向各方,去寻找前一日展在图上的控制点。不论是基地班、地质一班还是地质二班,绝大部分的人都在基地班的位置寻找控制点,而基地班的点对于我们是没有意义的。我延着似乎有人走过的小路独自前行。在路边发现了“地大I17”,短暂的兴奋后,我继续前行,I17并不是我们要找的点。走了大约80米,“地大I15”的桩子又一次吸引了我,但它同样不是我的目标。旁边的山上似乎有片草丛,那里或许有控制点吧。看了看周边,还没有人跟上我,略加思索,我决定上山。拿着图板,穿过了一片荆棘,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到了山顶。这里果然有点,“地大I05”,这不是我们的点。又一次抬头时,我已经看不到地大的人了,判断了一下方向,下山。可是我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没路了怎么办,开路呗。戴好手套后,我用20分钟开了一条路下了山,到了主路。“地大I40”也是这样找到的,它在I15对面的山坡上。估计这座山上还会有控制点,我就爬了上去。这时时的我已有些疲惫。站在山腰上休息了一下。

  突然,下面的一片草丛里的一块大石头吸引了我。经过一番与荆棘的斗争,我到了那个地方。这里果然有控制点,“地大I13”,它依然不是我们6组展在图上的点。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很容易就能做成的,就连召集全组的同志都是如此的困难。在几乎喊哑了大家的嗓子后,我们7个人总算凑齐了。对前一段的寻点做了短暂总结,我们决定在控制点旁边架设支点,代替控制点。实际证明,这是多么英名而伟大的决定啊!这次会议成为了6组测绘全程的转折。一切就绪后,已经10点多了,离当日结束测绘时间还有2个半小时。经过我组同志的全力奋战,我们后来居上,当日测得50个点,为后两日测绘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组对困难预计不足,导致全组成员在当日的实习中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找控制点上。当日测绘工作结束后,我们6组成员聚在一起交流了经验,并对第二天的测量做了更加具体的安排。大家相互鼓励,要在后两日的测绘工作中发扬今天我组在找控制点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高质量地完成测绘任务。

  12月17日早,大家吃过饭后坐中国地质大学校车又一次前往龙泉山。沿途的景物已经变得熟悉,大家都没有了前一天的好奇,各自拿着图板和记录本为即将开始的工作做着积极的准备。40分钟后,我们到达龙泉山。一下车,我们测量6组按照事先的安排不跟随大部队,直接前往我们的控制点--“地大I06”。I06的位置是在两个山之间的鞍部,周围高树较多,短暂地商量后,我们果断地放弃了它,决定在其附近视野更加开阔地地方建立支点I06-1。将经纬仪对中整平、消除视差后,我组的测绘工作正式开始,大家立即投入工作状态。负责选点跑尺的朱令和崔永国同学先是围绕着I06-1树立视距尺。我读取的数据经检验出现多次出现“零误差”。

  负责计算的辛悦和孙军同学也加快了步伐,一组组数据很快传递给负责绘图的江晓斌和刘超同学手里。整个小组紧张而忙碌。I06-1的支点位置之优越,视野之开阔很快得到验证。我们在这里所能测到的最远的点就是011081班测绘区域的边缘。在中午补给的时间,组长召集全组交流上午工作经验,负责各项工作的组员都提出了相应建议,决定接下来先继续在I06-1进行测绘,结合上午描出的图上点的位置,在测区边缘进行补点,然后转到“地大I16”控制点。

  变成了泥土的颜色,衣服也弄脏了,头发上都是灰尘的痕迹。有的同学坐下一会就睡着了。这一天是疲惫而幸福的。

  三、实习总结及体会:

  在测绘实习过程中,我负责的是观测与读数。我们在实际测绘中,没有一次采用在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而是选择若干视野开阔,位置更加优越的支点。这样就要多次验证、计算支点的数据,确保支点的数据误差较小,进而测得其他位置点,根据支点数据计算未知点数据。采用这种方法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使我们的测量更加方便。另外就是在观测人员读完上中下丝读数后,要及时让跑尺人员选取下一个点。因为经纬仪此时在水平和竖直方向都已锁定,水平度盘与竖直度盘的读书固定,所以在读角度之前就可以让跑尺人员离开当时的位置。这样做可以加快测绘进度,让跑尺人员得到足够休息。

  在识图实地跑点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尽信图不如无图”,要根据实地情况,通过比例尺计算需要走的大概路程,相信自己的判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时刻知道北方向,这样,地图才是有用处的。否则,它会起负作用。

【【精选】测量的实习报告三篇】相关文章:

1.【精选】测量的实习报告4篇

2.【精选】测量的实习报告3篇

3.精选测量的实习报告3篇

4.【精选】测量的实习报告四篇

5.精选测量的实习报告8篇

6.【精选】测量实习报告4篇

7.精选测量实习报告3篇

8.【精选】测量实习报告四篇

上一篇:物流类实习报告 下一篇:行政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