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实习报告

2021-03-08 报告

  在现在社会,报告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质学实习报告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1

  一:实习目的

  1、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2、学会对工程地质的基本判别方法

  3、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

  4、了解岩石种类及物理性质和岩石标本

  二: 实习仪器地质罗盘 铁锤

  三: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岩层产状测量,是地质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质罗盘直接在岩层的层面上测量的。测量走向时,使罗盘的长边紧贴层面,将罗盘放平,水准泡击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走向。测量倾向时,将罗盘的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倾向。因为岩层的倾向只有一个,所以在测量岩层的倾向时,要注意将罗盘的北端朝向岩层的倾斜方向。测量倾角时,需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的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后,读悬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岩层的倾角。

  四:实习的内容和过程

  12月11日上午十点,统一学习使用地质罗盘的,下午1点半去往金牛山进行地质勘探,12日早上到仓山校区观看岩石标本。

  1、金牛山的简介

  金牛山位于福州鼓楼区北侧闽江乡新建村,海拔163米,一路上山就可以看到滑坡,崩塌,断层及不均匀沉降对山体与道路的影响,例如马刀树,公路裂缝等。

  2、测定岩层产状

  确定山体旁两颗很明显的大树为盆架,记做树1和树2。测定图中的断层位置为对树1的位置为N308E,对树2的位置为N279E,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可知道是正断层。根据要确定位置测得的岩层的产状为:N330E, N247E,<503。断层岩石(样品)结构及成分的分析

  1)结构 金牛山的岩石大部分都是岩浆岩,而且都是粗粒结构和中粒结构

  2)构造 金牛山的样品分析看可知道该岩石是块状构造,矿物在岩石中分布杂乱无章,。不显层次,呈致密块状,富含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等系列浅成岩的构造。

  3、成分 从样品看岩石是浅色的,那就可能是花岗岩或正长岩的酸性或偏酸性的岩石。但从全晶质中粒和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就可以判断是浅层岩。

  4、断层地理环境情况

  金牛山地质相对复杂,在上山途中发现了很多滑坡断层及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现象。仅大家用于观测的一面山体,比较大的断层就达7处之多。金牛山断层现象千姿百态,产状各不相同,并带有多出滑坡现象产生,是因为金牛山主要由岩浆岩构成,岩浆岩分化后,风化壳表层间的滑动引起的风化壳滑坡。

  5

  岩石标本的赏识

  实验室中,陈列了大量的岩石标本,可以分为矿物光泽标本,矿物断口标本,矿物硬度标本,矿物解理标本,矿物比色标本,矿物形态标本等类型。理论的学习,已经让我们对这些岩石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经过这次的标本参观,使我们对岩石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开拓了视野。

  6、实习总结

  两天的实习非常短暂,但我们的收获是重大的,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学到了地质罗盘的使用及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岩石的产状,对真实的地质现象有了一定了解。从标本室里我们更认识了许多未见过的岩石,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充实了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实习结束了,而我们对实际动手的渴求依然很强烈。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2

  实地实习是很有必要的,但短暂的几天的实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只能到此为止,我们希望学校学院能够尽量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真正意义上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

  一、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性,

  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学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然而光从理论上认识只能让大学生纸上谈兵,因而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这也是给我们一个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与缺陷的实践机会。

  二、实习地区概况

  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

  (一)5月9号实习前准备

  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马上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首先我们上网查了实习地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19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壳运动,叫“吕梁运动”,使中元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地层的范围不断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有些地层在久经腐蚀以后,开始下沉,形成地质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无脊椎动物和菌藻类植物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大约8亿年的寒武纪时代,京娘湖地区还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

  到距今大约两亿五千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由于地壳断层,大部分海水向东消退,京娘湖地区仍处于大海的边沿,汹涌的海涛冲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态的沟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约6500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叫“喜马拉雅”运动,西部地壳相对隆起,东部地壳相对下沉,海水向东消退,整个太行山脉的雄姿也由于海水的消退展现出来,这里形成了北台、太行、唐县三层夷平面,培养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西岳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区。古武当山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

  (二)5月10号古武当山实习

  上午坐车到达古武当山,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沿山路向上爬,观察当地的地质组成,地质构造。

  老师给我们介绍到古武当山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砂岩是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1、岩层的节理

  它是断裂构造的一类,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者(与有明显位移的断层相对)。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节理:

  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2、断层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正断层:逆断层的断层面也几乎垂直,但上盘向上移动,而下盘向下移动,这种类型的断层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冲断层与逆断层的移动方式相同,但断层带几乎是水平的。在这类同样是由挤压形成的断层中,上盘的岩石实际被向上推移至下盘的顶部,这是在聚合板块边界中产生的断层类型。

  逆断层:在平移断层中,岩石块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动。正如转换板块边界中所述,地壳块相互滑动时形成这些断层。

  平移断层:在所有类型的断层中,不同的岩石块紧密地相互挤压,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这种摩擦足够大,这两块岩石将咬合,因为摩擦力使它们无法相互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板块的力量继续推动岩石,从而增大施加在断层上的压力。

  3、尖灭

  “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缘,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4、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上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5月11号京娘湖实习

  今天我来到京娘湖,将对波痕、泥裂进行观察,对河谷形态、河谷的发育形成进行认识性的学习。

  1、波痕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是典型的沉积构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质(陆源砂、碳酸盐砂)在波浪、水流或风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如沙漠中的沙丘、海滩的沙坡等。

  一个波痕由一个波脊和一个波谷组成,同一种波痕一般成组出现。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动力将波痕分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风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据其大小,形态或对称性作进一步的划分。出现于岩层的顶面。并可在上覆岩层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来决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称干裂、龟裂纹,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裂隙成“V”形断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顶底面。裂隙被上覆层的砂质、粉砂质充填。

  3、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四、实习感想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种岩石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我们更深一层的了解到各种岩石的性质,从外表到岩石的组成及结构。地质学确实有着它自己的魅力,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肯定会用到很多地质知识,这是我们的基础。

  总的来说,本次实习不轻松,首先,短时间接触到这么多的岩石,想要了解透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查阅资料。其次,本次实习对我们的体力也是一个小的考验,但作为土木工程的学生,本次实习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在学校学习之余多参加这些室外实习有助于我们从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3

 一.实验时间

  20xx年12月17号

  二.实验地点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金马河大桥→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紫坪铺镇都江村→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

  三.实验目的

  通过对实习路线附近的地质条件,使野外现象和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并在此认识上进行综合分析,在培养野外工作能力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地学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巩固、消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外实习工作方法,跟着指导教师的思考方式,理解实习中遇到的具体现象。地质学野外实习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同学们对地质地貌的观察能力,为后继的专业课打下基础。

  四.实验任务

  1.观察并了解实习沿途的地形地貌,思考为什么在短距离内地形地貌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2.全面分析所看到的地形地貌并加以延伸

  3.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

  五.区域概况

  地点一:金马河

  (1)金马河位于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地势平坦、水域遍布,河网纵横、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平原由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组成。成都平原的'地质构造是在很硬的岩石上覆盖了一层厚厚以泥土为主的沉积物。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记载,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纪花岗石结晶基底,成都平原岩层十分坚硬。成都平原地形好,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最冷月均温5℃~8℃。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土壤中富含多种矿物质,该地区农业较为发达,后来,由于长期种植水稻,部分土壤成为水稻土。成都平原很多河流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都江堰的岷江。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以紫色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棉花等。在都江堰以下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在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使得成都平原年平均气温约为16℃,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因平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金马河大桥处于四川盆地中部的成都平原,由成都平原水系即岷江水系冲积而成,多成树枝状和格子状,其中格子状水系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2)金马河的地质地貌

  成都金马河,又名正南江。岷江干流,属干流局部河段,即都江堰鱼嘴分水后的外江。始流河段河宽96-104米,过江节制闸后称金马河,河床逐渐增宽,由300米阔至1200米,流经新津县五津镇时,纳入西河分支以及南河后又复称岷江。金马河段全场76.1公里。是长江上游两处险工段之一,是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主要排洪河道,也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河床宽窄不均,最宽处1010m,一般为300~600m;河床甚浅,横剖面呈“U”型,洪枯流量变幅大.金马河的地势开阔平坦,河水携带固体物质的能力较低,致使年均约900万吨的推移质和悬移质沿河淤积,河床逐年抬高,河洲遍布,岔濠众多,滩沱相间,河道弯曲,河床左右摆动不定。金马河是一条宽、浅、散、弯的典型平原游荡性河流。部分河段,床身较高,堤岸低矮,通道狭窄,排水不畅,洪水期对沿江城镇、灌溉渠系、农田造成严重威胁。我们看到的金马河的水位较低,这是因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所以河流的水量较少,露出了大片的河漫滩。河漫滩是指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这是冲积物区别于其他成因堆积物的主要标志之一。洪水期河漫滩上的水流速度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为细砂、黏土等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侧方向移动沉积粗砂、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这种上层细,下层粗的结构就构成了完整的河漫滩二元结构。河床相冲积物具有下粗上细的特点,下部粗大颗粒是在洪水期河床水流最强部分堆积的,称蚀余堆积。洪水期在河床凸岸的浅滩部位,水流速度相对缓慢,则沉积较细的物质。洪水期随着河床的侧移,蚀余堆积逐渐被河床浅滩堆积物覆盖。

  金马河位于成都平原故河漫滩宽度较大河漫滩的形成经过雏形河漫滩、原始河漫滩,再到河漫滩三个阶段。原来的河谷低与河漫滩,因河流的下蚀而高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上,称为河流阶地。阶地形态要素包括阶地面、阶地前缘、阶地后缘和阶地坡麓。河流阶地在谷坡上可以有多级分布,把高出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成为一级阶地,依次由低到高为二级阶地、三级阶地,低阶地形成时间晚,高阶地形成时间早。金马河一级阶地修筑成公路,常年洪水不能淹没一级阶地,但非常年洪水能淹没,故不能修建永久性建筑。

  金马河周围的河漫滩在金马河大桥那里,通过地质学基础的学习,我们可以很容易辨别出金马河属于壮年期的河流。因为一般来说幼年期的河流较为曲折,且沉积物的磨圆度不高。经过河流的向源侵蚀和裁弯取直之后河流河道逐渐趋于直线,河流中的沉积物也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掩饰的边缘逐渐被磨平磨圆。由于金马河河道较为笔直,且河漫滩上的沉积物磨圆度较高,所以金马河属于壮年期的河流。金马河大桥属于岷江的中游地区,河流减速使得河流中的岩石堆积于此,我们所看的岩石种类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固结而成的,种类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结构有:全晶等粒结构、斑状和似斑状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构造分为:块状构造、气孔和杏仁状构造、流纹构造。超基性岩类主要的矿物由橄榄石、辉石组成,这两种矿物受热液作用和风化作用,常形成次生矿物,因此在我们所看到的流水冲刷以后的岩石中超基性岩类基本就没有,最常见的是花岗岩(花岗岩石大陆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浆岩)和一些含石英、云母、长石矿物较多的岩石。由于金马河大桥那的地貌是有流水沉积作用而成的,所以也有沉积岩。沉积岩的形成是在常温常压下经过压固、胶结和重结晶作用形成的,就其结构可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构造分为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缝合线和刀砍状构造。在金马河大桥,看到的最多的沉积岩就是缝合线构造的。

  金马河大桥那里的河流地貌,由于河流的冲刷面积大,所以河床很宽。这里的冲刷面积大,主要是由于在河流上游多山,形成了较大的积水面,很容易形成洪流,冲刷作用就尤为明显。河流两岸由于流水的的搬运沉积作用,形成了冲积平原。由于这里处于一个地台区,所以这里的地质条件还是很好的,比较稳定。金马河的土主要是灰色土,这主要是上游分布着大量的灰色岩石造成的。金马河的土壤较为肥沃,这是由于金马河上游的岷江在出都江堰山口后,地势开阔,流速骤减,带来的大量肥沃的物质淤积而成的。金马河沿岸是良好的农业灌溉区,不仅有丰富的灌溉水且有肥沃的土壤,地形较为平坦,热量充分,也适宜耕作业的发展。但同时金马河也易发生洪水灾害,冲毁都江堰渠首工程及金马河沿岸堤防工程。要是遇到大洪水时就会淹没庄家、农田、村庄等灾害,这点值得我们注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4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5、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6、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三、四号),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 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1、认识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在开始实习前,刘老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十层)、毛庄组(六层)、徐庄组(五层)。

  一、馒头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米,岩层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非常的严重,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开

  第二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入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注意勘探。

  第三层是页岩,厚约八米,岩石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褐色

  第四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十三米,颜色显紫色

  第五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六米,颜色呈现土黄色,裂隙发育轻微,有利于工程实施,

  第六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呈现黄绿色。

  第七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两米,颜色呈现绿色,空隙发育,石灰岩表面覆盖物为填充在裂隙中的杂质。

  第八层为页岩,厚度约七米,颜色为紫红色风化程度比较大

  第九层为石灰岩,厚度约两米,颜色为灰白色,纵向裂隙发育比较大,但是横向裂隙发育小,前度较高。

  第十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五米,颜色呈鲜红色,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重。

  二、毛庄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为紫红色,页岩中含有云母

  第二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十三米,颜色呈现紫红色

  第三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四米,颜色为紫红色,由于该处地势高以及各种外力因素,使得该岩层水土流失严重,表面基本无植被覆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八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零点二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三米。

  三、 徐庄组

  由于徐庄组地势陡峭,我们不能继续前行,所以未能近距离观察徐庄组的岩层组成。

  2、认识滑坡与断层

  下午我们到达灵岩寺附近,开始下午的实习,主要是认识滑坡,断层以及一块花岗岩。

  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实习地点,指着远处的山体让我们找出断层的上盘,下盘,断层线,断层面以及滑坡体,然后详细讲解了该处滑坡和短层,在山路的一边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块花岗?岩,三号的实习结束,

  3、认识苏庄断层

  六月四号,我们开始了第二天实习,首先是一处断层,这处断层比昨天的更有价值与意义,因为该处断层断距小,我们能看的很清楚上盘,下盘等,而且该处断层低。加深了对断层的认识。

  4、地质罗盘的实习及背斜的判定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背斜是褶皱的一种,为岩层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底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另外褶皱也包括向斜,其为岩层向下弯曲的槽型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连接、相间排列,常是多个连续出现。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

  褶皱要素:褶皱要素是指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转折端、枢纽、轴迹、脊线和槽线、褶轴。

  结束断层的实习,我们继续登山,开始褶曲的认识与实习,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一个牙口让我们判断一下该处是向斜还是背斜,同学都说是向斜,老师说过一会就知道答案了,咱们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们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对地质罗盘进行了实习,同学们分组测量,我所测得岩石产状如下:走向NE35,倾向NE360,倾角45 。

  在结束了罗盘的实习,我们继续上行,在途中老师不时停下给我们讲解背斜与向斜的判定方法,我们从中知道背斜与向斜不能简单通过直观的感觉来判断,就像这个山他就是一个背斜构造,虽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当我们走到最后一个山头的时候,结果就出来了,这就是一个背斜构造,是由于地质运动的时候,两侧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缓,所直观看上去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在看完了,这个背斜构造后, 我们的实习全部结束,下午返校。

  四、实习的结论

  1、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缩小了书本与实际的差距

  2、学会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测得岩层产状

  3、掌握了背斜与向斜的基本判定

  4、对断层与滑坡等地质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理论联系实际。

  5、了解了馒头山的岩层构造,对沉积岩有了更深的认识。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5

  一、实习目标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是《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基本教学环节,同学们通过此次野外实习,要求能够进一步巩固地质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会和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考察鉴别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巧,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为学习《土壤学》、《土地管理学》、《小城镇规划》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习时间:20xx年12月18日

  三、实习路线:学校----金马河大桥----映秀镇----都江村

  四、实习工具:铁榔头、稀盐酸

  五、指导老师:吴德勇老师、郑子成老师

  六、实习要求:

  1、深入认识和了解温江周边地区的地质地貌;

  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区地质地貌所属类型、形成原因和如何合理地加以利用;

  3、能够清楚地质地貌与生产利用的关系,以及某些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必须的防御措施。

  七、川渝地质地貌:川渝面积57万km2,分为东部地台区和西部地槽区,其中东部包括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地,西部包括甘孜、阿坝及凉山洲的部分。

  (一)地质构造

  1、东部地台区。从元古代代早期,由于吕梁运动、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形成盆地的雏形。龙门山以东,形成的褶皱较低,褶曲起伏较小。 a、构造盆地

  (1)盆地西部

  ①龙门山山前坳陷,龙门山和龙泉山之间盆地界线

  广元—宝兴—盐源—木里

  ②龙泉——熊坡断褶带,包括龙泉山、丹棱总岗山。

  ③江油——芦山断褶带

  (2)盆地中部

  位于龙泉山和华蓥山之间,形成许多小背斜或称为平缓而较的穹隆构造,倾角较小,产状平缓。

  (1)川北深拗大向斜以白垩系地层为主,梓潼为中心,包括三台、绵阳。

  (2)宣汉旋转背向斜。

  (3)蓬莱镇——南充穹背斜群。

  (4)威远穹窿(威远——荥经之间)

  (3)盆地东部

  条形褶皱,分布华蓥山大断裂以东,巫山、七曜山以西,形成一系列向斜开阔,背斜狭窄的隔档式构造,北边平行,南部分支,形成扫帚状构造。

  (1)华蓥山褶皱带

  (2)永川帚状褶皱带,华蓥山褶皱向南延伸时受盆地边东南褶皱影响,形成许多短(帚状)背斜。

  (3)云阳、开江弓弧背斜

  b、盆地边缘

  龙门山褶皱带:位于盆地西部,由一系列紧密走向北东的断裂褶皱构成。大巴山断褶带:分布于盆地东北缘,四川重庆、陕西、湖水交界的地方。复背斜,在向斜翼部产生次一级构造。

  凉山断裂带:分布于峨眉断块以南,康滇古陆以东,以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隆起、断裂组成。

  2、西部地槽区。平武金汤孤形构造。

  (二)地貌

  1.东部盆地

  (1)盆西平原、冲积扇平原、复合冲积扇、西低东高南低海拔750-400m。

  (2)盆中丘陵区,位于龙泉山与华莹山之间,地热南高北低,北部深丘,南部低丘,有方山丘陵(简阳)、单斜丘陵,馒头丘(遂宁)。

  (3)盆东平行岭谷,宽度5-8km,有很多三迭系岩层(石灰岩),很多溶洞,背斜出露,在背斜核部形成三山一槽谷。

  2、盆周山地

  (1)盆地北缘山体雄伟。

  (2)盆地东、东南、南缘七曜山、大娄山,山地海拔1000-1500m,溶洞特别发育,溶洞成层分布。

  (3)盆地西缘峨眉山、龙门山、断裂带发育,坡度陡,新构造运动活动频繁。

  3、川西高原

  南部:从东到西,高原面上有几条江和山川。

  金沙江→沙鲁里山→雅砻江→大雪山→大渡河→邛崃山→岷江

  山、江相间分布,河流由断裂构造形成

  北部:横断山区(范围)具体而言:三江流域地区。

  八、实习内容

  (一)金马河大桥(平原)

  1、金马河地理位置

  金马河上起都江堰的青城大桥,下至新津红岩子,全长约79.194km,流经都江堰、温江、崇州、双流、新津5区(市)县,金马河为岷江排洪河道。外江向南流经都江堰市、崇庆市、温江区、双流县,至新津县武阳镇段称金马河。它的河床宽窄不均,一般为300~600m;河床甚浅,横剖面呈“U”型,洪枯流量变幅大。金马河的地势开阔平坦,河水携带固体物质的能力较低,致使年均约900万吨的推移质和悬移质沿河淤积,河床逐年抬高,河洲遍布,滩沱相间,河道弯曲,河床左右摆动不定。金马河是一条宽、浅、散、弯的典型平原游荡性河,金马河同时也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金马河是典型的河流地貌,沉积物类型是冲积物,具有二元结构,其特点是分选性好,磨圆度较好,成层性较清楚,具有韵律性。

  2、金马河地质地貌概况

  金马河遍布鹅卵石,鹅卵石大部分分选性较差,磨圆度较高。用力用铁锤将石头敲开,发现岩石颜色大部分呈白色,灰白色,有云母存在。由此初步判断其为岩浆岩。但通常来说,河流两岸的堆积物应该为沉积岩,金马河的岩石却为岩浆岩,这是由于岩石倒置所形成的。

  河漫滩是常年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不能被占用。现在有些人说河漫滩可以利用起来,例如耕地、建房。但是,这是不合理的,河漫滩是不能被占用的,因为只要发大水,就会被淹没,更何况是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

  站在河漫滩上,发现冬季的金马河河流水流量小,河心滩很明显地显现出。

  可见河心滩枯水期常露出水面(河心滩是在水流变缓的双向环流作用下形成的,洪水期可往下游移动)。当河心滩不断淤高增宽,高出平水期水面,就成为可耕作和作为居住地的江心洲。而我脚下所站的金马河的河漫滩,是河床长期侧向移动与河流中骑行泛滥的产物。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这是冲积物区别于其他成因堆积物的主要标志之一,其冲积物上层粗下层细。

  有河漫滩的存在,多半就伴随着河流阶地的出现。当时我们走下来的可以通车的小路一阶,就是金马河的一级阶地。河流的下切侵蚀,原来的谷底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的沿河平台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气候的变化;构造运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据观察,金马河的阶地是一级阶地,因此阶地形成较晚。阶地的阶面和陡坎全部由河流堆积物组成,因此属堆积阶地。阶地具有二元结构,与河流二元结构类似。一级阶地营养成分丰富,耕性好,加上金马河河道比较宽,河谷比较深,人工修筑了防护堤,因此是一级阶地就作为了建筑用地和基本农田用地。但是,从长远考虑,最好不要将一级阶地用作永久建筑用地。同时,此地也是地下水汇集区,地下水丰富。

  3、金马河缺点

  (1)金马河河道宽窄不均,影响河水的运动。在河道宽阔段,水层较薄,受固体边壁制约更明显,则流动缓慢,相反地,在狭窄地段,河水流动相对较快。

  (2)由于洪水对金马河河床的不均匀冲刷和无序地乱采河中砂石,导致金马河河床起伏不平,坑滩相间,加大了床面粗糙程度,使河水流动的难度增大。

  (3)金马河洪水冲毁都江堰渠首工程及金马河沿岸堤防工程,基本上是年年发生。遇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冲毁主要灌溉渠道的取水口,洪水进入灌溉渠道。近期使灌溉渠道沿线发生洪涝灾害,淹没村庄、农田、庄稼,远期则可能影响灌溉渠道的取水,造成洪水后灌溉缺水,形成旱灾。洪水严重威胁金马河沿岸的城镇、村庄以及下游河心洲上的村庄。

  4、金马河治理

  (1)早年,金马河的防洪治理多采用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对冲毁的工程进行及时修复。但结果是年年在修复,年年有破坏,不能形成整体防洪能力,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2)采用河道砂石资源开采与开槽束水的技术方略。束水攻砂,攻砂定槽,制定了河道砂石开采与河道治理相结合的整治方案,即在河道中心利用采砂手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6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崂山仰口、马山毛公山等地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通过对马山等地的实习研究,对周围环境的地质地貌有了更深的观察,了解各地的地形、岩性等,对以后预防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帮助。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我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

  1、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2、认真细致观察马山、崂山、毛公山等的地质现象,作好记录。

  3、学会分析地质地貌的方法,培养地址分析能力。

  4、采集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学实习报告。

  三、实习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马山、崂山等地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崂山、马山的地貌环境特征,学习分析地貌特征的方法。

  四、实习安排

  5月10日至5月23日

  指导老师:*

  五、实习地点马山崂山仰口毛公山

  六、实习概况

  (一)马山马山石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即墨市区以西4公里处,由5个山丘组成,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中部 高,四周低,呈一凸起山顶浑圆的丘陵地带,面积约800公顷,1993年11月正式通过专家评审,199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即墨市马山石林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浅剖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石林群、硅化木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质自然遗迹。该保护区地貌特征,由四个山丘组成,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中部高,四周低,呈一凸起山顶浑圆的丘陵地形。该地已有多年的采石历史,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安山玢岩的柱状节理,通过近十几年来的开采,已经开采出数个具有笔直挺拔柱状节理人工露头景观。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山不仅有被人们称为"石林"的柱状节理,而且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

  目前在马山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马山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

  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马山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马山区域内的沉积岩层属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为莱阳群的最上层部位。该组为河流相,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堆积,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砾岩为主、兼有漫滩相或局部浅湖相的细碎屑沉积。区域沉积岩之沉积构造特征,属较典型的网状河流相沉积。大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及斜层理随处可见。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场中沿坑壁可观察到极好的垂直剖面,据考证,马山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

  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马山石林规模比南京六合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马山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马山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马山石林自然保护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石林"。同时马山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除地质遗迹外,保护区内还有云皇殿、白云庵、千佛洞等人文古迹。马山石林已揭露的团山和长岭两座低山全部由粗面英安岩柱状节理分割成的巨大石柱群组成,柱体直径一般在1。0—1。5m之间,柱体长25m(地表以下延深可达60m),形态以四边形为主,也有五边形、六边形的。团山主体笔立挺拔,长岭柱体呈扇形展布,犹如孔雀开屏。这些蔚为壮观的景象,可与英国已列为世界保护遗迹的"魔鬼堤"和美国已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魔鬼塔"相媲美。中国古代哲人孟子在二千年前曾有"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作为他的后代,齐鲁儿女或许可以添上一句"登马山而奇造化"的感慨。马山这一自然遗迹不仅是宝贵的地质地貌景观,也是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研究对象。本区列为第二的自然保护对象,是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

  目前在马山已发现二十多株硅化木。其中较大且保存完整的有十多株,最大的树干长13m,横径0。8m,其年轮十分清晰。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在人文历史上,马山曾是庙宇鼎盛、香客云集的风水宝地。据清雍正年间(1734年撰写的《马山志》记载,马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山上树木茂盛,寺宇宏阔,有玉皇殿、圣母殿、大士庵等15处殿堂,颇具规模。山凹处有一眼"丹泉井",也称"济公井",泉水清澈甘甜,"醒脾爽气,甲于诸水",任凭大旱,泉水长年不涸,故有赞曰:"窟中疑滚千层浪,地底遥通一线天"。

  (二)崂山崂山的主体山脉,为花岗岩石质耸拔成山,气势雄伟,千峰竞秀,贵为华夏滨海第一高山。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三分子所组成,石色白净,石质坚硬,是建筑行业的优质石料。花岗岩经千古风化酥蚀以后,淤积在河道海滩上的白沙,所含石英石占到很大的比例数,是建筑上的优质沙料。崂山在中生代燕山晚期造山运动以前,这里的"老坐地户"有沉积岩和岩浆岩,在崂山高处的九水和明道观一带的山谷里,还残存有这些岩石的踪迹。崂山的花岗岩热熔岩浆在地层深处冷凝成石后,耸拔抬升成山,巨大的鼎力将地表的原有岩石推的四分五裂,局促屯集于周边。在花岗岩高温强力挤压的崂山成山过程中,周边的围岩发生热熔烘烤变质,许多变异成了变质岩。譬如仰口丰山一带的崂山绿石,就是泥灰岩经过高温变质后,形成的细腻变质岩石。和崂山花岗岩纠结在一起的岩石,主要有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三大类。

  石老人和登瀛半岛一带的低山岩石,主要为沉积砂岩,石质呈灰褐色,作建筑石料容易酥蚀风化。这种石质的沙砾石滩,也呈深褐色,石茬尖利。流清河海湾的东半部一小部分,也是这一类砂岩的海滩,颜色非常明显。流清河以东到太清湾的西半部一带,崂山的主体山峰直插大海,没有杂色岩石掺杂。而从太清湾到垭口,以沟谷为界,除了垭口以东一座山峰是花岗岩石以外,再往东直抵八仙墩,就尽是沉积岩和变质岩了。特别是崂山头一带,几乎尽为沉积砂岩,层层叠叠像千层饼一样,很是壮观。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7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实习地点: 即马山国家地质公园

  马山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马山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3、实习时间:20xx年5月10日

  二、实习内容

  1、马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马山文化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2、马山地质地貌概况

  马山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马山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马山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马山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马山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马山自然保护区由主峰马山 (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马山、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平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龙山),山东坡延至陈家河东岭,均属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残丘周围之冲沟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护区范围内无较大河流,只有数条季节河及山北坡截沟堵流形成的几个小型水库,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马山潜粗面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平的状态下形成孤立残丘地貌,使之具有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

  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同时马山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3、实习进程

  (1)马山硅化木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马山极富盛名的——马山硅化木。

  目前在马山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马山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

  (2)马山石林

  马山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

  据专家考证,马山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马山石林规模比南京六合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马山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马山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3)沉积构造

  在马山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马山区域内的沉积岩层属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为莱阳群的最上层部位。该组为河流相,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堆积,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砾岩为主、兼有漫滩相或局部浅湖相的细碎屑沉积。区域沉积岩之沉积构造特征,属较典型的网状河流相沉积。大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及斜层理随处可见。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场中沿坑壁可观察到极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泄水构造、抱卷层理、大型交错层理等。另在马山东坡还可以同时见到向上变细和向上变粗两种沉积层序。测量岩层产状可以断定,马山地区当年有一古水流,方向为自北向南。各种沉积构造宛若一幅幅山水画,遍布于山林之间,给旅游、地质教学提供了一处理想场所。

  (4)接触变质带

  由于岩浆的入侵及对围岩的烘烤诸因素,在接触带部位沉积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变质作用。在马山极顶东麓可见紫色、灰色粉砂岩及细砂岩发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岩,以及沉岩体边缘不规则分布的黑色角岩。在火山岩中也可见到砂砾岩捕虏体。长达几百米的接触变质岩,将火山岩与沉积岩截然分开,宛如一条“黑色长龙”,极其壮观,具有非常高的观赏及科研价值。

  (5)其他

  马山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区的一座孤山,且范围较小,故形不成其独立的气候特征,它与城区及中西部地区的气候状况无大的差异。由于马山地区地势较高,水资源相对贫乏,其主要水源为天然降水。马山因受地貌、岩性之影响,土壤类型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大体分为山体土壤和山周土壤两种类型。马山的山体植被由于地形及土壤状况,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种类型。马山的的自然资源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矿产资源及植被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的极其珍贵,闻名于全国乃至于全球有的非常丰富,蕴藏于整个马山区域中。马山山体间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侧柏、水杉、刺槐、合欢、火炬、拓树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统计,它的综合面积可达3000余亩,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尽管这些各类林木尚在幼年时朋,但它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

  三、实习心得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马山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马山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马山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上一篇:钢铁厂实习报告 下一篇:简洁辞职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7篇

地质学实习报告

2021-03-08 报告

  在现在社会,报告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质学实习报告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1

  一:实习目的

  1、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2、学会对工程地质的基本判别方法

  3、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

  4、了解岩石种类及物理性质和岩石标本

  二: 实习仪器地质罗盘 铁锤

  三: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岩层产状测量,是地质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质罗盘直接在岩层的层面上测量的。测量走向时,使罗盘的长边紧贴层面,将罗盘放平,水准泡击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走向。测量倾向时,将罗盘的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倾向。因为岩层的倾向只有一个,所以在测量岩层的倾向时,要注意将罗盘的北端朝向岩层的倾斜方向。测量倾角时,需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的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后,读悬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岩层的倾角。

  四:实习的内容和过程

  12月11日上午十点,统一学习使用地质罗盘的,下午1点半去往金牛山进行地质勘探,12日早上到仓山校区观看岩石标本。

  1、金牛山的简介

  金牛山位于福州鼓楼区北侧闽江乡新建村,海拔163米,一路上山就可以看到滑坡,崩塌,断层及不均匀沉降对山体与道路的影响,例如马刀树,公路裂缝等。

  2、测定岩层产状

  确定山体旁两颗很明显的大树为盆架,记做树1和树2。测定图中的断层位置为对树1的位置为N308E,对树2的位置为N279E,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可知道是正断层。根据要确定位置测得的岩层的产状为:N330E, N247E,<503。断层岩石(样品)结构及成分的分析

  1)结构 金牛山的岩石大部分都是岩浆岩,而且都是粗粒结构和中粒结构

  2)构造 金牛山的样品分析看可知道该岩石是块状构造,矿物在岩石中分布杂乱无章,。不显层次,呈致密块状,富含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等系列浅成岩的构造。

  3、成分 从样品看岩石是浅色的,那就可能是花岗岩或正长岩的酸性或偏酸性的岩石。但从全晶质中粒和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就可以判断是浅层岩。

  4、断层地理环境情况

  金牛山地质相对复杂,在上山途中发现了很多滑坡断层及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现象。仅大家用于观测的一面山体,比较大的断层就达7处之多。金牛山断层现象千姿百态,产状各不相同,并带有多出滑坡现象产生,是因为金牛山主要由岩浆岩构成,岩浆岩分化后,风化壳表层间的滑动引起的风化壳滑坡。

  5

  岩石标本的赏识

  实验室中,陈列了大量的岩石标本,可以分为矿物光泽标本,矿物断口标本,矿物硬度标本,矿物解理标本,矿物比色标本,矿物形态标本等类型。理论的学习,已经让我们对这些岩石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经过这次的标本参观,使我们对岩石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开拓了视野。

  6、实习总结

  两天的实习非常短暂,但我们的收获是重大的,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学到了地质罗盘的使用及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岩石的产状,对真实的地质现象有了一定了解。从标本室里我们更认识了许多未见过的岩石,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充实了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实习结束了,而我们对实际动手的渴求依然很强烈。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2

  实地实习是很有必要的,但短暂的几天的实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只能到此为止,我们希望学校学院能够尽量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真正意义上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

  一、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性,

  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学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然而光从理论上认识只能让大学生纸上谈兵,因而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这也是给我们一个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与缺陷的实践机会。

  二、实习地区概况

  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

  (一)5月9号实习前准备

  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马上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首先我们上网查了实习地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19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壳运动,叫“吕梁运动”,使中元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地层的范围不断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有些地层在久经腐蚀以后,开始下沉,形成地质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无脊椎动物和菌藻类植物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大约8亿年的寒武纪时代,京娘湖地区还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

  到距今大约两亿五千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由于地壳断层,大部分海水向东消退,京娘湖地区仍处于大海的边沿,汹涌的海涛冲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态的沟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约6500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叫“喜马拉雅”运动,西部地壳相对隆起,东部地壳相对下沉,海水向东消退,整个太行山脉的雄姿也由于海水的消退展现出来,这里形成了北台、太行、唐县三层夷平面,培养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西岳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区。古武当山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

  (二)5月10号古武当山实习

  上午坐车到达古武当山,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沿山路向上爬,观察当地的地质组成,地质构造。

  老师给我们介绍到古武当山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砂岩是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1、岩层的节理

  它是断裂构造的一类,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者(与有明显位移的断层相对)。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节理:

  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2、断层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正断层:逆断层的断层面也几乎垂直,但上盘向上移动,而下盘向下移动,这种类型的断层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冲断层与逆断层的移动方式相同,但断层带几乎是水平的。在这类同样是由挤压形成的断层中,上盘的岩石实际被向上推移至下盘的顶部,这是在聚合板块边界中产生的断层类型。

  逆断层:在平移断层中,岩石块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动。正如转换板块边界中所述,地壳块相互滑动时形成这些断层。

  平移断层:在所有类型的断层中,不同的岩石块紧密地相互挤压,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这种摩擦足够大,这两块岩石将咬合,因为摩擦力使它们无法相互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板块的力量继续推动岩石,从而增大施加在断层上的压力。

  3、尖灭

  “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缘,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4、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上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5月11号京娘湖实习

  今天我来到京娘湖,将对波痕、泥裂进行观察,对河谷形态、河谷的发育形成进行认识性的学习。

  1、波痕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是典型的沉积构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质(陆源砂、碳酸盐砂)在波浪、水流或风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如沙漠中的沙丘、海滩的沙坡等。

  一个波痕由一个波脊和一个波谷组成,同一种波痕一般成组出现。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动力将波痕分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风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据其大小,形态或对称性作进一步的划分。出现于岩层的顶面。并可在上覆岩层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来决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称干裂、龟裂纹,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裂隙成“V”形断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顶底面。裂隙被上覆层的砂质、粉砂质充填。

  3、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四、实习感想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种岩石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我们更深一层的了解到各种岩石的性质,从外表到岩石的组成及结构。地质学确实有着它自己的魅力,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肯定会用到很多地质知识,这是我们的基础。

  总的来说,本次实习不轻松,首先,短时间接触到这么多的岩石,想要了解透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查阅资料。其次,本次实习对我们的体力也是一个小的考验,但作为土木工程的学生,本次实习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在学校学习之余多参加这些室外实习有助于我们从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3

 一.实验时间

  20xx年12月17号

  二.实验地点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金马河大桥→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紫坪铺镇都江村→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

  三.实验目的

  通过对实习路线附近的地质条件,使野外现象和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并在此认识上进行综合分析,在培养野外工作能力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地学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巩固、消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外实习工作方法,跟着指导教师的思考方式,理解实习中遇到的具体现象。地质学野外实习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同学们对地质地貌的观察能力,为后继的专业课打下基础。

  四.实验任务

  1.观察并了解实习沿途的地形地貌,思考为什么在短距离内地形地貌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2.全面分析所看到的地形地貌并加以延伸

  3.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

  五.区域概况

  地点一:金马河

  (1)金马河位于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地势平坦、水域遍布,河网纵横、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平原由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组成。成都平原的'地质构造是在很硬的岩石上覆盖了一层厚厚以泥土为主的沉积物。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记载,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纪花岗石结晶基底,成都平原岩层十分坚硬。成都平原地形好,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最冷月均温5℃~8℃。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土壤中富含多种矿物质,该地区农业较为发达,后来,由于长期种植水稻,部分土壤成为水稻土。成都平原很多河流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都江堰的岷江。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以紫色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棉花等。在都江堰以下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在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使得成都平原年平均气温约为16℃,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因平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金马河大桥处于四川盆地中部的成都平原,由成都平原水系即岷江水系冲积而成,多成树枝状和格子状,其中格子状水系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2)金马河的地质地貌

  成都金马河,又名正南江。岷江干流,属干流局部河段,即都江堰鱼嘴分水后的外江。始流河段河宽96-104米,过江节制闸后称金马河,河床逐渐增宽,由300米阔至1200米,流经新津县五津镇时,纳入西河分支以及南河后又复称岷江。金马河段全场76.1公里。是长江上游两处险工段之一,是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主要排洪河道,也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河床宽窄不均,最宽处1010m,一般为300~600m;河床甚浅,横剖面呈“U”型,洪枯流量变幅大.金马河的地势开阔平坦,河水携带固体物质的能力较低,致使年均约900万吨的推移质和悬移质沿河淤积,河床逐年抬高,河洲遍布,岔濠众多,滩沱相间,河道弯曲,河床左右摆动不定。金马河是一条宽、浅、散、弯的典型平原游荡性河流。部分河段,床身较高,堤岸低矮,通道狭窄,排水不畅,洪水期对沿江城镇、灌溉渠系、农田造成严重威胁。我们看到的金马河的水位较低,这是因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所以河流的水量较少,露出了大片的河漫滩。河漫滩是指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这是冲积物区别于其他成因堆积物的主要标志之一。洪水期河漫滩上的水流速度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为细砂、黏土等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侧方向移动沉积粗砂、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这种上层细,下层粗的结构就构成了完整的河漫滩二元结构。河床相冲积物具有下粗上细的特点,下部粗大颗粒是在洪水期河床水流最强部分堆积的,称蚀余堆积。洪水期在河床凸岸的浅滩部位,水流速度相对缓慢,则沉积较细的物质。洪水期随着河床的侧移,蚀余堆积逐渐被河床浅滩堆积物覆盖。

  金马河位于成都平原故河漫滩宽度较大河漫滩的形成经过雏形河漫滩、原始河漫滩,再到河漫滩三个阶段。原来的河谷低与河漫滩,因河流的下蚀而高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上,称为河流阶地。阶地形态要素包括阶地面、阶地前缘、阶地后缘和阶地坡麓。河流阶地在谷坡上可以有多级分布,把高出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成为一级阶地,依次由低到高为二级阶地、三级阶地,低阶地形成时间晚,高阶地形成时间早。金马河一级阶地修筑成公路,常年洪水不能淹没一级阶地,但非常年洪水能淹没,故不能修建永久性建筑。

  金马河周围的河漫滩在金马河大桥那里,通过地质学基础的学习,我们可以很容易辨别出金马河属于壮年期的河流。因为一般来说幼年期的河流较为曲折,且沉积物的磨圆度不高。经过河流的向源侵蚀和裁弯取直之后河流河道逐渐趋于直线,河流中的沉积物也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掩饰的边缘逐渐被磨平磨圆。由于金马河河道较为笔直,且河漫滩上的沉积物磨圆度较高,所以金马河属于壮年期的河流。金马河大桥属于岷江的中游地区,河流减速使得河流中的岩石堆积于此,我们所看的岩石种类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固结而成的,种类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结构有:全晶等粒结构、斑状和似斑状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构造分为:块状构造、气孔和杏仁状构造、流纹构造。超基性岩类主要的矿物由橄榄石、辉石组成,这两种矿物受热液作用和风化作用,常形成次生矿物,因此在我们所看到的流水冲刷以后的岩石中超基性岩类基本就没有,最常见的是花岗岩(花岗岩石大陆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浆岩)和一些含石英、云母、长石矿物较多的岩石。由于金马河大桥那的地貌是有流水沉积作用而成的,所以也有沉积岩。沉积岩的形成是在常温常压下经过压固、胶结和重结晶作用形成的,就其结构可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构造分为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缝合线和刀砍状构造。在金马河大桥,看到的最多的沉积岩就是缝合线构造的。

  金马河大桥那里的河流地貌,由于河流的冲刷面积大,所以河床很宽。这里的冲刷面积大,主要是由于在河流上游多山,形成了较大的积水面,很容易形成洪流,冲刷作用就尤为明显。河流两岸由于流水的的搬运沉积作用,形成了冲积平原。由于这里处于一个地台区,所以这里的地质条件还是很好的,比较稳定。金马河的土主要是灰色土,这主要是上游分布着大量的灰色岩石造成的。金马河的土壤较为肥沃,这是由于金马河上游的岷江在出都江堰山口后,地势开阔,流速骤减,带来的大量肥沃的物质淤积而成的。金马河沿岸是良好的农业灌溉区,不仅有丰富的灌溉水且有肥沃的土壤,地形较为平坦,热量充分,也适宜耕作业的发展。但同时金马河也易发生洪水灾害,冲毁都江堰渠首工程及金马河沿岸堤防工程。要是遇到大洪水时就会淹没庄家、农田、村庄等灾害,这点值得我们注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4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5、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6、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三、四号),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 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1、认识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在开始实习前,刘老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十层)、毛庄组(六层)、徐庄组(五层)。

  一、馒头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米,岩层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非常的严重,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开

  第二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入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注意勘探。

  第三层是页岩,厚约八米,岩石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褐色

  第四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十三米,颜色显紫色

  第五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六米,颜色呈现土黄色,裂隙发育轻微,有利于工程实施,

  第六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呈现黄绿色。

  第七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两米,颜色呈现绿色,空隙发育,石灰岩表面覆盖物为填充在裂隙中的杂质。

  第八层为页岩,厚度约七米,颜色为紫红色风化程度比较大

  第九层为石灰岩,厚度约两米,颜色为灰白色,纵向裂隙发育比较大,但是横向裂隙发育小,前度较高。

  第十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五米,颜色呈鲜红色,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重。

  二、毛庄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为紫红色,页岩中含有云母

  第二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十三米,颜色呈现紫红色

  第三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四米,颜色为紫红色,由于该处地势高以及各种外力因素,使得该岩层水土流失严重,表面基本无植被覆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八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零点二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三米。

  三、 徐庄组

  由于徐庄组地势陡峭,我们不能继续前行,所以未能近距离观察徐庄组的岩层组成。

  2、认识滑坡与断层

  下午我们到达灵岩寺附近,开始下午的实习,主要是认识滑坡,断层以及一块花岗岩。

  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实习地点,指着远处的山体让我们找出断层的上盘,下盘,断层线,断层面以及滑坡体,然后详细讲解了该处滑坡和短层,在山路的一边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块花岗?岩,三号的实习结束,

  3、认识苏庄断层

  六月四号,我们开始了第二天实习,首先是一处断层,这处断层比昨天的更有价值与意义,因为该处断层断距小,我们能看的很清楚上盘,下盘等,而且该处断层低。加深了对断层的认识。

  4、地质罗盘的实习及背斜的判定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背斜是褶皱的一种,为岩层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底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另外褶皱也包括向斜,其为岩层向下弯曲的槽型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连接、相间排列,常是多个连续出现。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

  褶皱要素:褶皱要素是指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转折端、枢纽、轴迹、脊线和槽线、褶轴。

  结束断层的实习,我们继续登山,开始褶曲的认识与实习,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一个牙口让我们判断一下该处是向斜还是背斜,同学都说是向斜,老师说过一会就知道答案了,咱们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们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对地质罗盘进行了实习,同学们分组测量,我所测得岩石产状如下:走向NE35,倾向NE360,倾角45 。

  在结束了罗盘的实习,我们继续上行,在途中老师不时停下给我们讲解背斜与向斜的判定方法,我们从中知道背斜与向斜不能简单通过直观的感觉来判断,就像这个山他就是一个背斜构造,虽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当我们走到最后一个山头的时候,结果就出来了,这就是一个背斜构造,是由于地质运动的时候,两侧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缓,所直观看上去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在看完了,这个背斜构造后, 我们的实习全部结束,下午返校。

  四、实习的结论

  1、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缩小了书本与实际的差距

  2、学会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测得岩层产状

  3、掌握了背斜与向斜的基本判定

  4、对断层与滑坡等地质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理论联系实际。

  5、了解了馒头山的岩层构造,对沉积岩有了更深的认识。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5

  一、实习目标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是《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基本教学环节,同学们通过此次野外实习,要求能够进一步巩固地质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会和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考察鉴别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巧,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为学习《土壤学》、《土地管理学》、《小城镇规划》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习时间:20xx年12月18日

  三、实习路线:学校----金马河大桥----映秀镇----都江村

  四、实习工具:铁榔头、稀盐酸

  五、指导老师:吴德勇老师、郑子成老师

  六、实习要求:

  1、深入认识和了解温江周边地区的地质地貌;

  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区地质地貌所属类型、形成原因和如何合理地加以利用;

  3、能够清楚地质地貌与生产利用的关系,以及某些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必须的防御措施。

  七、川渝地质地貌:川渝面积57万km2,分为东部地台区和西部地槽区,其中东部包括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地,西部包括甘孜、阿坝及凉山洲的部分。

  (一)地质构造

  1、东部地台区。从元古代代早期,由于吕梁运动、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形成盆地的雏形。龙门山以东,形成的褶皱较低,褶曲起伏较小。 a、构造盆地

  (1)盆地西部

  ①龙门山山前坳陷,龙门山和龙泉山之间盆地界线

  广元—宝兴—盐源—木里

  ②龙泉——熊坡断褶带,包括龙泉山、丹棱总岗山。

  ③江油——芦山断褶带

  (2)盆地中部

  位于龙泉山和华蓥山之间,形成许多小背斜或称为平缓而较的穹隆构造,倾角较小,产状平缓。

  (1)川北深拗大向斜以白垩系地层为主,梓潼为中心,包括三台、绵阳。

  (2)宣汉旋转背向斜。

  (3)蓬莱镇——南充穹背斜群。

  (4)威远穹窿(威远——荥经之间)

  (3)盆地东部

  条形褶皱,分布华蓥山大断裂以东,巫山、七曜山以西,形成一系列向斜开阔,背斜狭窄的隔档式构造,北边平行,南部分支,形成扫帚状构造。

  (1)华蓥山褶皱带

  (2)永川帚状褶皱带,华蓥山褶皱向南延伸时受盆地边东南褶皱影响,形成许多短(帚状)背斜。

  (3)云阳、开江弓弧背斜

  b、盆地边缘

  龙门山褶皱带:位于盆地西部,由一系列紧密走向北东的断裂褶皱构成。大巴山断褶带:分布于盆地东北缘,四川重庆、陕西、湖水交界的地方。复背斜,在向斜翼部产生次一级构造。

  凉山断裂带:分布于峨眉断块以南,康滇古陆以东,以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隆起、断裂组成。

  2、西部地槽区。平武金汤孤形构造。

  (二)地貌

  1.东部盆地

  (1)盆西平原、冲积扇平原、复合冲积扇、西低东高南低海拔750-400m。

  (2)盆中丘陵区,位于龙泉山与华莹山之间,地热南高北低,北部深丘,南部低丘,有方山丘陵(简阳)、单斜丘陵,馒头丘(遂宁)。

  (3)盆东平行岭谷,宽度5-8km,有很多三迭系岩层(石灰岩),很多溶洞,背斜出露,在背斜核部形成三山一槽谷。

  2、盆周山地

  (1)盆地北缘山体雄伟。

  (2)盆地东、东南、南缘七曜山、大娄山,山地海拔1000-1500m,溶洞特别发育,溶洞成层分布。

  (3)盆地西缘峨眉山、龙门山、断裂带发育,坡度陡,新构造运动活动频繁。

  3、川西高原

  南部:从东到西,高原面上有几条江和山川。

  金沙江→沙鲁里山→雅砻江→大雪山→大渡河→邛崃山→岷江

  山、江相间分布,河流由断裂构造形成

  北部:横断山区(范围)具体而言:三江流域地区。

  八、实习内容

  (一)金马河大桥(平原)

  1、金马河地理位置

  金马河上起都江堰的青城大桥,下至新津红岩子,全长约79.194km,流经都江堰、温江、崇州、双流、新津5区(市)县,金马河为岷江排洪河道。外江向南流经都江堰市、崇庆市、温江区、双流县,至新津县武阳镇段称金马河。它的河床宽窄不均,一般为300~600m;河床甚浅,横剖面呈“U”型,洪枯流量变幅大。金马河的地势开阔平坦,河水携带固体物质的能力较低,致使年均约900万吨的推移质和悬移质沿河淤积,河床逐年抬高,河洲遍布,滩沱相间,河道弯曲,河床左右摆动不定。金马河是一条宽、浅、散、弯的典型平原游荡性河,金马河同时也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金马河是典型的河流地貌,沉积物类型是冲积物,具有二元结构,其特点是分选性好,磨圆度较好,成层性较清楚,具有韵律性。

  2、金马河地质地貌概况

  金马河遍布鹅卵石,鹅卵石大部分分选性较差,磨圆度较高。用力用铁锤将石头敲开,发现岩石颜色大部分呈白色,灰白色,有云母存在。由此初步判断其为岩浆岩。但通常来说,河流两岸的堆积物应该为沉积岩,金马河的岩石却为岩浆岩,这是由于岩石倒置所形成的。

  河漫滩是常年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不能被占用。现在有些人说河漫滩可以利用起来,例如耕地、建房。但是,这是不合理的,河漫滩是不能被占用的,因为只要发大水,就会被淹没,更何况是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

  站在河漫滩上,发现冬季的金马河河流水流量小,河心滩很明显地显现出。

  可见河心滩枯水期常露出水面(河心滩是在水流变缓的双向环流作用下形成的,洪水期可往下游移动)。当河心滩不断淤高增宽,高出平水期水面,就成为可耕作和作为居住地的江心洲。而我脚下所站的金马河的河漫滩,是河床长期侧向移动与河流中骑行泛滥的产物。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这是冲积物区别于其他成因堆积物的主要标志之一,其冲积物上层粗下层细。

  有河漫滩的存在,多半就伴随着河流阶地的出现。当时我们走下来的可以通车的小路一阶,就是金马河的一级阶地。河流的下切侵蚀,原来的谷底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的沿河平台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气候的变化;构造运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据观察,金马河的阶地是一级阶地,因此阶地形成较晚。阶地的阶面和陡坎全部由河流堆积物组成,因此属堆积阶地。阶地具有二元结构,与河流二元结构类似。一级阶地营养成分丰富,耕性好,加上金马河河道比较宽,河谷比较深,人工修筑了防护堤,因此是一级阶地就作为了建筑用地和基本农田用地。但是,从长远考虑,最好不要将一级阶地用作永久建筑用地。同时,此地也是地下水汇集区,地下水丰富。

  3、金马河缺点

  (1)金马河河道宽窄不均,影响河水的运动。在河道宽阔段,水层较薄,受固体边壁制约更明显,则流动缓慢,相反地,在狭窄地段,河水流动相对较快。

  (2)由于洪水对金马河河床的不均匀冲刷和无序地乱采河中砂石,导致金马河河床起伏不平,坑滩相间,加大了床面粗糙程度,使河水流动的难度增大。

  (3)金马河洪水冲毁都江堰渠首工程及金马河沿岸堤防工程,基本上是年年发生。遇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冲毁主要灌溉渠道的取水口,洪水进入灌溉渠道。近期使灌溉渠道沿线发生洪涝灾害,淹没村庄、农田、庄稼,远期则可能影响灌溉渠道的取水,造成洪水后灌溉缺水,形成旱灾。洪水严重威胁金马河沿岸的城镇、村庄以及下游河心洲上的村庄。

  4、金马河治理

  (1)早年,金马河的防洪治理多采用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对冲毁的工程进行及时修复。但结果是年年在修复,年年有破坏,不能形成整体防洪能力,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2)采用河道砂石资源开采与开槽束水的技术方略。束水攻砂,攻砂定槽,制定了河道砂石开采与河道治理相结合的整治方案,即在河道中心利用采砂手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6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崂山仰口、马山毛公山等地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通过对马山等地的实习研究,对周围环境的地质地貌有了更深的观察,了解各地的地形、岩性等,对以后预防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帮助。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我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

  1、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2、认真细致观察马山、崂山、毛公山等的地质现象,作好记录。

  3、学会分析地质地貌的方法,培养地址分析能力。

  4、采集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学实习报告。

  三、实习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马山、崂山等地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崂山、马山的地貌环境特征,学习分析地貌特征的方法。

  四、实习安排

  5月10日至5月23日

  指导老师:*

  五、实习地点马山崂山仰口毛公山

  六、实习概况

  (一)马山马山石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即墨市区以西4公里处,由5个山丘组成,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中部 高,四周低,呈一凸起山顶浑圆的丘陵地带,面积约800公顷,1993年11月正式通过专家评审,199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即墨市马山石林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浅剖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石林群、硅化木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质自然遗迹。该保护区地貌特征,由四个山丘组成,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中部高,四周低,呈一凸起山顶浑圆的丘陵地形。该地已有多年的采石历史,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安山玢岩的柱状节理,通过近十几年来的开采,已经开采出数个具有笔直挺拔柱状节理人工露头景观。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山不仅有被人们称为"石林"的柱状节理,而且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

  目前在马山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马山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

  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马山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马山区域内的沉积岩层属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为莱阳群的最上层部位。该组为河流相,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堆积,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砾岩为主、兼有漫滩相或局部浅湖相的细碎屑沉积。区域沉积岩之沉积构造特征,属较典型的网状河流相沉积。大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及斜层理随处可见。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场中沿坑壁可观察到极好的垂直剖面,据考证,马山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

  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马山石林规模比南京六合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马山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马山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马山石林自然保护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石林"。同时马山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除地质遗迹外,保护区内还有云皇殿、白云庵、千佛洞等人文古迹。马山石林已揭露的团山和长岭两座低山全部由粗面英安岩柱状节理分割成的巨大石柱群组成,柱体直径一般在1。0—1。5m之间,柱体长25m(地表以下延深可达60m),形态以四边形为主,也有五边形、六边形的。团山主体笔立挺拔,长岭柱体呈扇形展布,犹如孔雀开屏。这些蔚为壮观的景象,可与英国已列为世界保护遗迹的"魔鬼堤"和美国已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魔鬼塔"相媲美。中国古代哲人孟子在二千年前曾有"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作为他的后代,齐鲁儿女或许可以添上一句"登马山而奇造化"的感慨。马山这一自然遗迹不仅是宝贵的地质地貌景观,也是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研究对象。本区列为第二的自然保护对象,是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

  目前在马山已发现二十多株硅化木。其中较大且保存完整的有十多株,最大的树干长13m,横径0。8m,其年轮十分清晰。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在人文历史上,马山曾是庙宇鼎盛、香客云集的风水宝地。据清雍正年间(1734年撰写的《马山志》记载,马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山上树木茂盛,寺宇宏阔,有玉皇殿、圣母殿、大士庵等15处殿堂,颇具规模。山凹处有一眼"丹泉井",也称"济公井",泉水清澈甘甜,"醒脾爽气,甲于诸水",任凭大旱,泉水长年不涸,故有赞曰:"窟中疑滚千层浪,地底遥通一线天"。

  (二)崂山崂山的主体山脉,为花岗岩石质耸拔成山,气势雄伟,千峰竞秀,贵为华夏滨海第一高山。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三分子所组成,石色白净,石质坚硬,是建筑行业的优质石料。花岗岩经千古风化酥蚀以后,淤积在河道海滩上的白沙,所含石英石占到很大的比例数,是建筑上的优质沙料。崂山在中生代燕山晚期造山运动以前,这里的"老坐地户"有沉积岩和岩浆岩,在崂山高处的九水和明道观一带的山谷里,还残存有这些岩石的踪迹。崂山的花岗岩热熔岩浆在地层深处冷凝成石后,耸拔抬升成山,巨大的鼎力将地表的原有岩石推的四分五裂,局促屯集于周边。在花岗岩高温强力挤压的崂山成山过程中,周边的围岩发生热熔烘烤变质,许多变异成了变质岩。譬如仰口丰山一带的崂山绿石,就是泥灰岩经过高温变质后,形成的细腻变质岩石。和崂山花岗岩纠结在一起的岩石,主要有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三大类。

  石老人和登瀛半岛一带的低山岩石,主要为沉积砂岩,石质呈灰褐色,作建筑石料容易酥蚀风化。这种石质的沙砾石滩,也呈深褐色,石茬尖利。流清河海湾的东半部一小部分,也是这一类砂岩的海滩,颜色非常明显。流清河以东到太清湾的西半部一带,崂山的主体山峰直插大海,没有杂色岩石掺杂。而从太清湾到垭口,以沟谷为界,除了垭口以东一座山峰是花岗岩石以外,再往东直抵八仙墩,就尽是沉积岩和变质岩了。特别是崂山头一带,几乎尽为沉积砂岩,层层叠叠像千层饼一样,很是壮观。

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7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实习地点: 即马山国家地质公园

  马山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马山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3、实习时间:20xx年5月10日

  二、实习内容

  1、马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马山文化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2、马山地质地貌概况

  马山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马山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马山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马山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马山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马山自然保护区由主峰马山 (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马山、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平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龙山),山东坡延至陈家河东岭,均属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残丘周围之冲沟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护区范围内无较大河流,只有数条季节河及山北坡截沟堵流形成的几个小型水库,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马山潜粗面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平的状态下形成孤立残丘地貌,使之具有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

  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同时马山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3、实习进程

  (1)马山硅化木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马山极富盛名的——马山硅化木。

  目前在马山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马山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

  (2)马山石林

  马山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

  据专家考证,马山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马山石林规模比南京六合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马山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马山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3)沉积构造

  在马山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马山区域内的沉积岩层属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为莱阳群的最上层部位。该组为河流相,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堆积,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砾岩为主、兼有漫滩相或局部浅湖相的细碎屑沉积。区域沉积岩之沉积构造特征,属较典型的网状河流相沉积。大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及斜层理随处可见。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场中沿坑壁可观察到极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泄水构造、抱卷层理、大型交错层理等。另在马山东坡还可以同时见到向上变细和向上变粗两种沉积层序。测量岩层产状可以断定,马山地区当年有一古水流,方向为自北向南。各种沉积构造宛若一幅幅山水画,遍布于山林之间,给旅游、地质教学提供了一处理想场所。

  (4)接触变质带

  由于岩浆的入侵及对围岩的烘烤诸因素,在接触带部位沉积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变质作用。在马山极顶东麓可见紫色、灰色粉砂岩及细砂岩发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岩,以及沉岩体边缘不规则分布的黑色角岩。在火山岩中也可见到砂砾岩捕虏体。长达几百米的接触变质岩,将火山岩与沉积岩截然分开,宛如一条“黑色长龙”,极其壮观,具有非常高的观赏及科研价值。

  (5)其他

  马山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区的一座孤山,且范围较小,故形不成其独立的气候特征,它与城区及中西部地区的气候状况无大的差异。由于马山地区地势较高,水资源相对贫乏,其主要水源为天然降水。马山因受地貌、岩性之影响,土壤类型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大体分为山体土壤和山周土壤两种类型。马山的山体植被由于地形及土壤状况,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种类型。马山的的自然资源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矿产资源及植被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的极其珍贵,闻名于全国乃至于全球有的非常丰富,蕴藏于整个马山区域中。马山山体间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侧柏、水杉、刺槐、合欢、火炬、拓树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统计,它的综合面积可达3000余亩,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尽管这些各类林木尚在幼年时朋,但它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

  三、实习心得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马山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马山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马山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上一篇:钢铁厂实习报告 下一篇:简洁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