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调查报告

2020-12-21 报告

  希望知晓一个情况、一个事件时,我们需要仔细地调查清楚,我们在调查结束后还需要完成调查报告。那么你真的会写调查报告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思想道德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道德调查报告1

  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学校教育则是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我校自接到关工委的问卷调查后,组织德育处及心理健康教师对此项工作认真深入的开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反馈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共有学生240余名,教职员工50名,无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

  二、具体调查反馈

  通过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和学生直接接触并对其进行教育的人员的谈话,对个别学生进行电话家访和到家中家访(注:要有选择性的,如各班问题突出学生、及家庭困难等电话采访10名,家访10名)从在青少年成长环境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和在学校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难点和热点问题是什么这两个主要问题展开,通过与教师谈话家访,就以上两个问题总结如下:

  一、在青少年成长环境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1、家庭教育的失调,尤其是家庭残缺、家庭矛盾等。(我校八年级学生阿某,女,孤儿,由姨妈抚养,该生行为自由散漫、对师长毫无礼貌。八年级学生帕某,男生,该生是一位典型的问题学生,曾在教师上课时,在教室座位后排尿尿,该生的父亲无固定职业,整天就是打牌、喝酒。还有许多学生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2、家长、老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四年级学生伊某,男生,曾在教室和任课教师对骂,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和教师对骂并且说出一些与年龄不符的话,通过调查,事情的原委是该生上课说话,教师劝阻几次无效,教师说了一些过激的话语,最终导致师生起争执。)

  3、网吧、动漫城等不健康消费的影响(文化市场的整治亟待加强,特别是网吧、游戏机室等场所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很大,已成为一大社会热点问题。)

  二、在学校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难点和热点问题是什么?

  1、逆反心理

  2、网络成瘾

  3、没有目标和理想(我校学生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目标理想,在我校的理想主题班团会上,学生无话可说,不知从何说起)

  4、手机控(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手机,每个班都有2名左右的学生上课玩手机,有学生还在上课时给教师QQ留言,教师找其谈话、叫家长、没收手机收效甚微。)

  总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重道远,应当引起家长、教师、学校、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多管齐下,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思想道德调查报告2

  为进一步了解我区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近期,区教委基教科对各直管学校、乡镇各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德育调查活动。调查在我区城乡12所小学,18所初中、5所高中中进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内容涉及学生的理想与追求、自我认识、基础文明、亲子关系、兴趣爱好、两性交往、法制意识、心理状态等8个方面。调查兼顾了城市、农村的各级各类学校,基本能反映我区中小学生的真实现状。在此基础上,区教委组织各校德育骨干进行数据统计、归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形成报告材料,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提供一些较为客观的依据。

  (一)理想与追求

  调查显示,当今的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现代、更人性,也更重视个人的发展,这是社会的人本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无庸质疑,这一代的中小学生是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他们的独立性很强,不来虚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却有扎实的追求,虽然在太强调自我的时候可能忽略了对别人的关照;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可能对社会的责任想的不多,但这些都不能否认这一代人本质的优点。

  1、功利的学习目的,务实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取向的郑重的问题。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在被问及“你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时,多数学生选择了“为自己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服务大众”。可见,昔日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在今天学生身上以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态度。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孩子们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他们目睹了下岗的危机,暴富的神奇,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使他们十分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将来。这种表现在城市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选择为自己而学习的比例均大大超过农村学生)。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倾向作为个人主义来批判,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肯定他们重视个人、重视个**利以及自我价值的倾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分地关注自我,也会产生社会化方面的不良倾向,会产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老师们似乎也不再喜欢用高尚的道理来教育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于用“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来激励学生,他们认为为国为民的大道理太过空泛,远不如小道理来得实在,但这些看似实在的小道理永远无法搭建起青年一带神圣的精神的殿堂。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明显的滑坡。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中学生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近年来,各中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分数渐渐成为老师们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于“授业”,却渐渐忘却了“传道”的责任。长期流水线式的工作方式让中学老师们对教育的神圣内涵日渐麻木。这一点在“非典”肆虐之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危难当头,大战在即,中学老师们的热情与责任心远不如小学的同行。在这种功利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氛围之下,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表现出迷茫与困惑,这种困惑在初中生身上最突出,调查显示:初中生选择“说不清楚为什么学习”的比例远远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识却鄙视劳动。

  在被问及自己理想的职业时,学生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再也没有过去“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那种异口同声,可见当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远胜与前人。希望成为高级知识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数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选择做一个机关工作人员,这三项合计人数接近80%,想当老板的人并不算多,仅占16.7%,只有愿做知识分子的人数的一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作用普遍认同,而且学生对金钱的态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们心中知识更重于金钱。但93.2%的学生还是趋向于收入稳定而丰厚的职业。

  调查显示,选择做技术工人或农民的人数合计不到8%,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当前工人和农民的境遇和社会地位的确无法与其他几种职业相比。而且这一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即使农村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也远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学生劳动的机会更少。家长、老师仅对学生的成绩提出要求,甚至还向学生灌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落后思想,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事实上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学生中的大多数也将进入普通劳动者的大军,追求较高层次的职业本也无可厚非,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的态度既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也不利于个人成长。因此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对生产劳动的深厚感情是一项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3、长大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仍是孩子们的首眩

  69%的学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2.7%的学生不想参加任何政治组织,希望自己成为**党派成员的学生占8.7%。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党的知识了解很少,但长期的教育使他们对党有一种朴素的感情,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动机的参与,但至少说明对党的支持与信任是当代学生思想的主流。这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矗

  (二)基础文明

  1、基础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43.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4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随地吐痰。两项合计人数超过80%,这个比例应该远远好过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风景区会将吃剩的果核放在包里,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进敞开的别人的房间时会先敲门,这无疑是十分有礼貌的行为。有不少同学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处处展现着自己的道德素质,把口香糖吐在纸中扔进垃圾箱,公共场所低声说话,男孩子知道谦让和照顾女生等等。同学们都喜欢与有爱心,彬彬有礼,文明守纪的人交往,很少有人会喜欢一个总是不顾忌别人感受,行为粗鲁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识已渐入人心。另外,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德育的方向从高高在上的政治说教转向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多年扎扎实实的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

  但也要看到,学生在问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与人们的感觉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觉乱扔杂物、随地吐痰在中小学生中十分普遍,这说明问卷调查的结果并不完全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很多同学只是纸上谈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落实到行动上就不是这样了。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2、城市学生优于农村。

  城市学生选择“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学生。其中城市初中此选项比例为49.4%,农村为20.4%,相差29个百分点;城市高中为48.2%,农村为38.5%,相差近10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基础文明水平与物质环境密切相关,城市孩子的居住环境、公共活动场所、学校环境都大大优于农村。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学校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可喜的是农村小学生不随地吐痰的比例已与城市学生不相上下。文明的习惯需要长期的积淀,相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还会不断提高。

  3、初中生行为习惯最差。

  “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学生小学有45.6%,高中有43.4%,初中只有38.5%。而初中学生选择“能意识到,但做不到”或“认为做到做不到无所谓”的比例却远高于小学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释是:小学生听话,高中生已经懂事,初中学生最难管。诚然,初中正处于反叛与激变的关键年龄,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对师长的指令言听计从,而且还没有像高中生那样的自我修养意识,许多人对个性的理解极不成熟,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初中学生把奇装异服当作“美”,把污言秽语,不拘小节当作“酷”,初中生的违纪率,和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率都要高于小学和高中。

  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小升初考试的废止,小学素质教育渐入正轨,小学生的基础文明习惯大大改善。高中生本就是优秀初中毕业生的集合(本次调查职高比例较小),诸多习惯差、学习也差的学生没有机会进入高中校门。因此,高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初中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对升学率片面追求,使初中德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实效性也大不如小学和高中。

  初中是人生的关键年龄,此时的学生逐渐开始形成关于人生的最初的观念,行为习惯也渐渐定型,此时的教育往往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抓好初中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只知给吃穿,别的都不问”的家长仅占2.7%,可见绝大多数家长都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采取放任态度的家长人数极少。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长占9.3%,这和大家的感觉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学生,即便家长对他们百依百顺,许多学生还会感觉不满足,因此他们不会选择此选项;另一方面,说明溺爱型的家庭的确在逐渐减少。在大家的观念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溺爱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家把独生子女们戏称为“小皇帝”、“小太阳”,以为他们是被惯坏的一代,事实上家长们只是在家务劳动方面有娇惯孩子的倾向,但在学习方面却从不马虎,要求之严,标准之高,都是以前的家长无法比拟的。“对孩子什么都管,让孩子受不了”的家长占12.6%,严苛型和溺爱型的家庭大致都保持在10%的比例,而且严苛的家庭还要稍高一些,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往的许多老百姓忙于生计,顾不上子女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将不断提高。74.3%的孩子认为家长“能支持、理解自己,而且不溺爱孩子”,此选项比例最大。而且在被问及“遇到心理困惑习惯于求助于谁”时?6.8%的孩子会求助家长,高于求助老师的比例;在被问及“在你成长过程中受谁影响最大”时,58.5%的孩子认为家长的影响最大。当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多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多数接受过系统的初等教育,其文化水平较以前有很大进步。加上媒体、书刊和各类家长学校对家教知识的普及,家长的教育观念及行为也有很大改善。

  2、家长对初中生管得最严。

  如果队把“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长作一个纵向比较,会发现小学与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初中。小学生年龄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长操心,而初中的孩子界于懂事与不懂事之间,代际冲突比较突出。

  3、对子女不管不问的家长仍占一定比例。

  调查显示,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长的疼爱,如果把部分孩子“家丑不外扬”的心理考虑进去,这个比例还会升高,估计要达到3%左右。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离异家庭,父母双方都不愿意尽监护责任,有的跟着爷爷奶奶过,有些干脆脱离家长的监护。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对人对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强的反社会心理。有些孩子在学校成绩和表现极差,而且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十分敏感。许多人整晚混迹于网吧、游戏机厅之中,与社会青年相交结,拉帮结派,滋扰校园。很多孩子早早的辍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国家的(民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虽明确规定了家长对孩子监护责任,但缺乏得力监督保证机制。社区、公安、民政等部门在法律上虽然对该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落实的情况很不好。通过司法程序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解决孩子的监护问题,但只有形成诉讼,法院才可能介入,孩子年龄尚小,有几个能想到诉诸法律呢?即便告了家长,法院执行起来也十分困难,即使得到了执行仅仅可以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情感和教育上的问题。这一部分孩子所占比例虽小,如果把这个比例乘以长寿学生总数,那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社会越发展,就越应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这些孩子就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被社会忽略的一群。他们从小得不到社会的关怀,长大就有可能报复社会,这是一个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四)自我感觉

  1、只有六成学生感觉幸福。

  调查显示,只有62.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学生选择“一般”,还有4.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纪这一代青年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对未来的选择也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里,他们是最没有理由抱怨或侈谈“不够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的离异、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由于缺乏对正确幸福观的宣传教育,使得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存在着种种误区。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幸福观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判断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据是,家庭条件是否优越,父母有没有本事挣钱,能否满足自己在物质方面的需要等等。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家里每天省吃俭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没有意义。

  由于年龄和地域的差别,青少年对于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调查数据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于农村青少年的,农村初中生认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这可能和农村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较大有关,农村小学生中有4.5%的人愿意长大后当一名农民,农村初中学生中有93.8%的希望成为老板、机关工作者或者是高级知识分子,只有0.3%的人愿意继续务农,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上所承受的压力最大,遇到的困扰也最多。

  在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目中,幸福还表现为一种自由。说白了,就是获得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的权利。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里受到纪律的约束,无法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使他们产生不幸福感。对于高中学生,则更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来自父母方面的。

  2、小学生最幸福,初中生最不幸福。

  小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学生占69.4%,其中尤以农村小学生选择“幸福”的选项比例最高,占70%以上。可见,生活在清新自然的乡野中的小孩子最幸福,他们不必去赶场似的上各种特长班,去学钢琴、攻外语,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嬉戏,尽情的享受童年。初中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学生占56.2%,在三个年龄段中比例最低。初中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有所谓的成长的烦恼,幸福感较低一方面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使中考迅速增温,中考之热尤甚于高考,这使学生们小小年纪就感受到竞争的残酷,让这本就多事的年华又弥满了应试教育的阴云,很多孩子感到压抑,被学习逼得喘不过气。其实教育者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从小让他们感知人生的美好,这种情感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学业压力仍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青少年成长中造成困惑的较大问题依次为学习方面(36%)、人际交往方面(21.6%)、父母方面(8.4%)等。其中学业压力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主要表现在:①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②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③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某中学有一学生在写过一篇名为(童年无趣)的习作,马上引发了全班同学的共鸣,“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之间,休息日还不得不穿梭于各种补习班。我实在没有感受到人们常说的那种童年的快乐”。有学生在接受访谈时这样说:“小学三年级时我数学考了100分,爸爸很高兴,那天晚上他郑重的对我说:‘孩子,好好努力!我们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这句话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在我心中压了五年。”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太切,希望自己年轻时没实现的梦想能在下一代身上实现,还有很多家长自己孩子的成绩作为相互攀比的内容,这都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负担。有一首校园民谣的歌词是这样说的:“起的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最累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学生的心态。

  另外,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中包括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等。另外还有一些青春期心理问题,如:青春期闭锁心理、早恋等。

  (五)心理调节

  1、更加孤独的一代。

  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选择“把它闷在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不对外人说”的学生最多,占42.7%。人们时常把现在的孩子看成为“阳光少年”,以为他们活泼、开朗、外向、大方,其实他们的内心很孤独。这是一代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电视占据了他们童年的大部分时间,从小缺少玩伴,失去了很多与人交流的机会。独生子女的孤独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孤独的心灵仿佛潮湿的天气,是滋生心理疾病和不良情绪的重要土壤。学生们早早的把心灵封闭起来,也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孩子们独立与个性的一种体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借助于外力。因此教育者一方面要给孩子们多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要教给他们自我调节的技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有37.2%的学生愿意将心中困惑与伙伴交流,尤其是关于娱乐问题以及与异性关系问题;有16.8%的同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只有4.4%的学生愿意同老师交流他的心事。这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人说两年就是一个代沟,孩子与成人的思想差别很大,这是妨碍代际间交流的重要因素。有个学生说:“老师对我要求严,说了怕惹他们生气,说得不对怕受批评,说了没用不如不说;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和他们说;学校抓学习,没人听我说。”学生是否向教师和家长敞开心扉,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学生不讲心里话,教育工作无法开展,心理问题就不能解决。而学生能否说心里话,关键取决于教师、父母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另外我们也欣喜的看到,2%的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会求助心理咨询热线,如果用2%乘以学生的总人数,那将是个很大的数字。这说明心理热线开通的确可以解决不少学生的问题,而且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学生倾诉心声的新途径。

  2、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闭。

  调查显示,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闭,65.5%的人不愿向外人吐露心声;城市高中占45.1%,居第二位;农村高中第三,占44.1%,再其次是农村小学生、城市小学生,分别占37%和34.2%;而农村初中生选这一项的比例却最少,仅占30.1%。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波动大,较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城市的孩子居住在单元楼中,邻里之间很少沟通,节假日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城市环境虽好,文化娱乐场所虽多于农村,但可供中学生活动的场所却很少。据统计,多数初中生的闲暇时间用看电视来打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孩子用打游戏、上网来打发时间,他们更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和人交流,而不愿意面对面地与人交流。这种自我封闭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关注城市实践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相反在农村,孩子上了中学,就被认为是大孩子了。他们开始担负一些家庭的责任,家长也会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权。乡村的居住环境更有利与小伙伴们的交往,他们的孤独感比城市的孩子要少得多。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父母的学生,农村多于城市;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朋友的学生,城市多于农村。调查显示: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朋友的学生比例,城市各年龄段均高于农村;助于父母的学生比例,农村学生偏高。这说明农村学生的家庭观念稍强,城市学生的独立意识更突出。

  3、年龄越大,朋友越重要。

  如果把三个年龄段的学生作纵向的比较,会发现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老师的比例基本相当,求助于父母的比例逐渐降低,求助于朋友的比例似乎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朋友越重要。调查中可以看出老师、家长、和朋友在各年龄段孩子心中的地位。大人们经常慨叹自己的十句话,不如小伙伴的一句话。光慨叹没有用,教育者一方面要重视对孩子交往的指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孩子正是因为交上了坏朋友才逐渐走上了歪路的。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放下师长的架子,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作为教师和家长,为什么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呢?

  4、教师在孩子们心中地位的降低是最令人痛心的现实。

  在被问及:“遇到困惑,你求助于何人时”,只有不到5%的学生选择老师,远低于求助朋友和父母的比例,连小学生也是如此,这说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正在逐渐降低。在被问及“对你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时,选择老师的人数也在家长和朋友之后,教师的社会形象以及对学生影响力的不断降低很值得大家认真反思。

  从客观上讲,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已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渠道,书刊、电视、网络不断的给学生提供更符合时代潮流的观念。教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走下圣坛,渐渐被人们理解为一种等同于医疗、保险等行业的社会服务。近几年媒体又不断在教育收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揭教育的短,甚至用个别老师的恶劣行为影射整个教育。这都降低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主观的原因更值得深思。第一,长期的自我封闭很容易让老师患上社会适应不良症,变得迂腐、守旧、迟钝。从大学校门中刚刚毕业,紧接着又走进了中小学的校门,几乎很少有机会和社会接触。而且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孩子们打交道,传道、授业、解惑,高高在上地接受学生们的请教。这样的工作氛围很容易让人自我满足,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当了先生就不再想当学生了。然而世界每一天都在飞速变化,不经意间,自我感觉良好的老师就被抛到了时代的后面。南方某城曾进行过一次测试,测试的内容是社会上近年来出现的新科技--克隆技术、纳米科学、基因等等新名词,以及时事政治--国际、国内最新的热点问题。被测者是一所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和正在教他们的老师。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老师的成绩竟然远低于他们的学生。学高为师,老师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不能令学生信服,是导致其影响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受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老师中存在着严重的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即便是传授知识,许多人也忽略了知识背后的人文意义,把它们肢解为知识点、练习题。陶行知曾说:“先生的任务是教人做人。”由是观之,“师道之不复,久矣”!第三,少数老师的确存在师德问题,以教谋私,开学店,体罚学生等现象并未得到根治。教育的**与法制进程是大势所趋,规范教育行为的法规不断出台,尊重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家长和学生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教师因为师德问题而被处理的事件屡见报端。身正为范,老师的道德状况是决定他在学生心中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六)兴趣爱好

  1、阅读兴趣日趋多元化,学习方面的书籍仍是学生的首眩

  调查显示,现在的学生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对武侠、言情小说的狂热,他们的阅读兴趣日趋多元化。调查显示,学生最爱看的还是学习方面的书。这是激烈的学业竞争所致,也是目前教辅类书籍如此畅销的原因。这个结果与老师们的感觉之间存在偏差。可见,学生们这样爱学习,教师还是不满意,也许在许多教师眼里学生装的脑子只能装满课本,天天只能想着学习,不允许任何东西占他们的内存。排在第二位的是漫画书,占30.1%。漫画的简洁、直观、视觉的冲击力和奇特的想象力很符合学生的胃口。而卡通的内容多为武侠,科幻,校园爱情故事。内容平庸,格调不高,其间低级、庸俗、灰色,甚至略带黄色的不健康的东西比比皆是,对武士的精神和校园恋情的宣传给青少年造成很坏的影响。但漫画的流行也给教育者许多启示,为什么不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包装起来呢?排在第三位的是文化体育类书刊,占17.3%。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关心的主要是新闻、逸闻、杂谈、时评等项内容,其中男生多爱看体育类的书报,女生多爱看娱乐界的歌星、影星的信息。各类明星们的懒散、玩世不恭的形象在孩子们眼中成为了一种时尚,犯小错误,缺乏纪律性,随便、懒惰不被视为谴责的对象,而被视为一种风度,一种美。爱读漫画和文体报刊的学生比例合计达47%,说明现在的学生已经没有耐心读大部头的书籍和需要深入思考领会的内容,他们阅读是快餐式的,把读书当娱乐,更喜欢短孝直观、轻松、愉快的内容。

  喜爱武侠、言情小说的人虽然也占一定比例,但早已不如前几年那样人数众多。那些书太长,太费心思。金庸的小说和美国的大片、日本的漫画比起来,还显得太过优雅,不够刺激。琼瑶言情小说中描绘的浪漫情节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太老套,远没有明星的做法生猛、鲜活。在金庸和琼瑶的作品里我们还能感受到一些中国古典文化的馨香,但在日本漫画和垃圾快餐中,学生只能得到感官的刺激。因此,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差别。

  小学生最爱看漫画,学习类的书籍只能屈居第二。一上中学,二者的比例就发生急剧的变化,读漫画书的人数从40.9%跌到21.5%,读学习方面书籍的人数则从34.9%上升到41.8%。到了高中这种状况又有微小的变化,但读学习方面书籍的人数还是最多。孩子们对文化体育的关心却是与日俱增,武侠小说的爱好者始终保持在12%左右。小学生不懂言情,初中生看此类书籍的人数最多,到了高中人数又略有回落。

  3、农村学生迷武侠,城市学生爱文体。

  调查可以看出,城市学生喜欢阅读问题类书刊的学生明显高于农村,城市信息畅通,许多市民都有读报的习惯,(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长寿文化)都有相当规模的读者群,许多孩子也有读报的习惯。学生最爱看的就是文化、体育的版面。农村学生信息相对闭塞,学生读报人数远小于城市,因而对文体新闻的关心程度不如城市。但他们看武侠小说的人数比率较城市学生稍高。

  4、网络成为学生的生活必需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是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是人们相互间交流的平台。网络的使用以日渐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技能。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园地;有助于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调查显示,我区已有近一半的学生经常接触网络,应该讲网络已成为学生的生活必需品。这主要和长寿经济的发展有关,目前学生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比较高,家庭上网的也比例高。目前家长、老师对学生上网大多持否定态度,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谈起网络,马上就想到“游戏+聊天+色情”,媒体也经常“告诫”学生要远离网络。其实网络只是一种工具,孩子接触网络并非坏事,关键看怎样引导孩子科学地使用它。对孩子玩电脑、上网,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有支持,又有约束。孩子特别渴求新知识,网络世界里也有许多知识在等待着他们去汲龋但青少年自控力差、分辨能力弱,家长和教师有责任引导他们跨过“聊天+游戏”的坎,让他们在网络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

  5、多数学生上网是为了学习知识。

  调查表明:32.6%的学生是为了查找资料、13.8%的是打游戏,12.7%是听歌,9.9%是因为好奇,9.4%是因为无聊,剩下的9.2是为了聊天交友。小学生查找资料的百分比大于高中的学生,初中生最低。打游戏的高中生人数要多于小学生,同样也是初中生最低。高中生上网听歌的比重也最大,初中生次之。从上述对比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上网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学习。这一点,中小学生做的比成人好。网络在中小学生身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正以特有的快捷与高效越来越受到中小学生的接纳、认可和喜爱。

  7、相当比例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空间。

  调查也发现,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十分突出,具体的讲,目前网络世界存在三大危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泛滥色情。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要消费者,精彩的游戏内容,绚丽的游戏画面,生动的游戏音响,血腥的打斗场面,形形色色的游戏人物,无不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通过“过关”、“升级”、“积分”等方式让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们欲罢不能,渐渐成瘾。许多孩子因此而逃学、旷课、离家出走,彻夜泡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损害了健康。

  “网络聊天”是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的主要方式。与一般的社会交往相比,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虚拟性。网络中没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网络的天空任你幻化,任你弥补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体会的“缺失”。二是交互性。可以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结识很多朋友,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使交流变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选择的余地很大。三是超时空性。天南海北,男女老幼,无须甚至也无从考虑自身以及对方的年龄、学历、知识、社会地位和外貌,大家可以自由的无拘束的交往。四是符号互动性。“网络流行语”能让网民之间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一位教师说,现在的学生开口“mm”,闭口“美眉”的,让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在作文中,尤其是日记、周记里充斥着大量的类似“网络流行语”的语言。中小学生天性好奇,渴望友谊,网络聊天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许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网络“色情文化”身心健康的重要威胁。有些青少年有意或无意闯入了“美女世界”,在一阵触目惊心的浏览之后,有的往往难以自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七)法制意识

  1、法制、权利意识明显增强。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最多”,占40.9%。可见学生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选择“忍气吞声”的学生仅占2.8%(其中农村3.2%,城市2.5%),现在孩子的维权意识大大超过前人,用一位接受访谈的家长的话说:“现在的独生子女,一点亏也不愿意吃”。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愿意吃亏是一种进步,尤其在自己的权利遭受侵害时。排在第二位的是“看情节大小而决定”,这应当是一个很理智的答案。选择这一答案的比例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小学占26%,初中36.7%,高中43%。可见学生越大,考虑问题就越理智。

  2、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选择“求助父母、老师”的比例仅占10.5%,在人们的观念里,学生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求助与父母、老师是最正常的,但孩子们却选择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选择“不知道”的人数最少,仅占1.6%,这都是新一代学生独立与个性的充分体现。

  3、近一成的学生选择以牙还牙

  这是一个很令人担忧的现象,这说明以暴制暴的所谓“黑道原则”,还是悄然侵入了某些学校,占领了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阵地。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一些学生开始“拜把子”,受人欺负之后,他们就不再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而是通过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决。这种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那些长期忍气吞声的学生,这种心理更加明显。同时,一些学生在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欺负后,也往往会依赖“拜把子”后形成的团伙力量,变本加厉地在低年级同学身上寻找“补偿”:勒索他们的财物,向他们收“保护费”。受害的学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问题是愚蠢的,它不但不能让暴力远离自己,反而会使暴力离自己越来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进暴力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八)两性交往

  1、异性交往的尺度和比例

  调查显示,城、乡初中生和乡村的高中生都把“异性交往过当”的底线放在“拥抱、亲吻”上,此项的选择率最高,分别为38.2%和25.5%。只有城市高中生观点不同,有52.2%的人认为“有性行为”才算是异性交往过当。这一方面说明城市高中生受环境的影响,在异性交往的问题上表现的更为开放,不少同学的性意识已经萌芽,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们,当老师、家长还在对孩子们的某一封火辣辣的信耿耿于怀时,孩子们的所思所为,可能已经早就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大家总觉得很多中学生早恋的报道、调查有些言过其实,也有人认为那是开放的大城市才会出现的事情,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内陆地区,我们的性教育通过生物课的几节生理卫生课应该可以解决问题,虽然也有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女生课堂这样的形式作过一些这方面的探索,但推广的范围和重视程度都很有限。

  在调查中大多数同学把自己周围异性交往过密或过当的比例定在2%-5%之间,这个比例看上去并不高,仔细算一算呢?以一个班50人计,大概每班有5-6个人有异性交往过当的问题,他们到底过当到什么程度?在这些孩子中又有几个真正掌握了必要的相关知识?出现紧急情况时他们知道如何避免可?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2、对异性交往过当的看法

  在对周围同学出现异性交往过当或过密的现象时,半数左右的孩子都选择“可以交往,但要注意分寸”,这在不同年龄(初中53.4%,高中44.9%)、不同地域(城市51.9%,乡村47.3%)的孩子身上非常的一致。这道题无疑反映出学生比较健康的心态,赞成正常的、有分寸的异性交往,这本来也是青春期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但除此之外,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还是出现了差异:在人数第二的选项中,城市孩子(初中21.8%高中21.7%)认为“那是别人的自由,与我无关”,农村孩子更多则选择“不赞同,认为是不对的”。这道题的统计结果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城市孩子自我意识强,对别人的关心少,有的孩子对别人的事情从来不放在心上,农村孩子的还是受到学校的正面教育的影响较大,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异性交往过密还是持排斥和反对的态度。

  这种不同就要求进行青春期教育时,要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城市的孩子,传授的内容不妨更科学、更直观些。要让他们知道,青春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美好的一页,过好自己的青春成长期,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这样既会为一生留下美好的记忆,也会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矗而对乡村的同学,教育的方法则要讲究一些策略,不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一些农村学生的问卷中常常看到“不知道”“不感兴趣”等答案,甚至在问到“你认为如何在学校进行性教育?”时,有个学生气愤的回答:“没必要!我也没时间回答这个无聊的`问题!”可想而知,如果单刀直入的开展“性教育”,有很多学生恐怕还没有这个心理承受能力。

  3、性知识的来源

  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学生们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来自网络或其他的一些非正当的渠道,结果依次是:从课本中(37.8%),从电视上(26.5%),与朋友、同学交流中(19.8%),从小说中(8.6%),从网络上(7.5%)。可见,不管周围的信息渠道多么畅通,孩子们可以通过多少种方式去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归根到底,相当数量的同学最信任的还是课本。该给学生什么样的课本?该传授他们一些什么样的知识?怎样去组织这样的教与学?老师自己的心态如何?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调查显示,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敏感脆弱是当今学生的三大弱点。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感情,形成正确而又现实的劳动观念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咨询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网络道德、性道德的教育虽然刚刚为人们所重视,但可以预见,如果不以负责的态度去落实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掉入成长的陷阱。

  5、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以坦诚、务实、负责的态度去研究新时期中小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对学生状况的调查应当经常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教育才会有针对性。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教育者应当更加虚心,对学生思想中的新动态,要报有宽容的态度。在新的教育氛围里,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评判者,而是新旧道德对话中的一方,而胜利永远属于学生,因为他们才是新道德的缔造者。教育要求和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这并不意味这悲哀,在师生双方的矛盾斗争中,学生成长了,教师成长了,教育也就发展了。

  思想道德调查报告3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的背景和过程

  在市文明办召开文明办主任会后,我县就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情况工作,对我县城关初中、寄宿中学、隽水寄宿小学、县实验小学、马港初中、程丰初中进行了摸底调查,从调查中显示,我县广大未成年人的身心素质基本状况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主流是健康的,他们的生活价值取向多元而务实,总体思想道德取向积极向上。

  二、我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状况

  (一)好的方面

  1.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调查表明,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占95%,对祖国受到外敌入侵,能主动报名参军的占70%,升国旗时感到无比自豪的占76%,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具有爱国热情,能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勇于献身。上楼梯或上车不会抢先的占80%;用完东西会归位的占70%;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人大声喧哗认为是不文明行为的占87%,这些说明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德育教育成效是明显的。

  3.尊敬师长,民主平等意识不断增强。绝大多数学生对父母、老师的辛苦付出有深刻的感受,能体谅父母师长的不易,进而怀有刻苦学习、立志回报之心。但同时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父母师长的一些不适宜的做法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主要是希望父母师长不打骂孩子,不给孩子施加太多太大的压力,能保持一颗公正之心,不重男轻女,不嫌贫爱富,不爱优弃劣;希望能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发学、主动学、参与学、快乐学;希望能以伙伴和朋友的方式与自己相处,多交流、多沟通、多引导、多表扬、多激励,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需要改进的方面

  1.自理能力差。虽然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十分响亮,但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调查中,70%的家长最关心学生的功课升学,特别是通城这几年因为高考居全市之尾,部分家长的怨言较多。只有35%的学生在家常做家务,有些学生把自己的衣服鞋袜带回家让妈妈洗;76%的人认为教师布置作业太多,学生普遍感觉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多,另外课程安排紧等也是一些因素。

  2.心理承受力差,态度冷漠。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片面追求表扬鼓励学生,致使只能听好话,经不起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绝大多数同学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愿找老师、家长倾诉,而乐于找同学或进行网络聊天,有的则找不到正常的发泄渠道,习惯于把问题和心事藏在心里,变得冷漠、孤僻、自闭。而有近58%的学生则将冷漠、叛逆理解为酷。

  3.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上学带手机,家长是为了孩子安全、方便,可有的学生却迷恋网络短信,甚至有些不健康的内容,这不仅分散个人注意力,影响学习,还容易造成攀比心理,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另外,学生生日互相之间赠送精美礼品,甚至大摆酒席。可见,我们的学生艰苦朴素意识比较淡薄。同时,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不愿当班干,怕影响学习;有的学生轮到值日时晚到,怕把衣服弄脏,甚至逃避;有的学生在接受别人帮助后,没有丝毫的感恩思想。只是一味的追求索取,不知奉献。

  4.认识不到位。44%的学生不相信网恋;45%的学生乐意参加义务劳动;38%的学生基本没有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的行为;54。2%的学生对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等在时间上的自控力比较差;这些数字是可怕的,更是让人担忧的。

  5、迷恋网络游戏,因网络游戏造成犯罪的,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35%

  三、做好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实践育人,深入开展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的活动

  手拉手的活动是大手拉小手,齐扬理想帆;小手拉大手,共创和谐美,要做到一个家庭教育好一个孩子,辐射一群伙伴;一个孩子牵扯一个家庭,影响一片邻居。

  (二)坚持文化育人,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的娱乐消费。

  通过开展三百红色经典(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百部爱国主义教育歌曲、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竞赛活动,帮助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美丑、善恶;通过引导未成年人收看健康有益的电视节目,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在调查中发现,我县中小学生作完作业,闲暇之余更多的时间用来看电视、游玩、上网,我们建议结合社区建设,部门联合,整和老党员、老教师等社会资源,利用闲置校舍或结合新校舍开发,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积极营造适合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三)坚持服务育人,积极推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

  根据新形势下学生道德观念出现的新情况,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道德观念的新变化,科学把握现代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规律,从语言行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自理能力、感恩思想、爱护环境等方面明确什么是对的,应该怎么做。以小见大,从点滴做起,教育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上要身体力行。调查中我们深切感觉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当前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四)坚持组织育人,扩大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渠道。

  建议教育局成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组织,负责对学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检查、督导;组织思想道德教育宣讲团,深入各个学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校内加强学生会、团支部、少先队的建设与管理。对学生会、团支部、少先队的队伍建设要制定实施意见。从人员的配备原则、培训等方面作都要作出具体规定,旨在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要处理好几个关键问题。

  1、增加财政对德育工作的专项投入。

  《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落实德育专项投入,并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曲阜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财政收入即使困难,也要给全市的德育研究、德育培训、德育活动、德育考察、德育资料建设提供较充裕的经济支持。

  2、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班主任专业化是现代社会呼唤高质量的教育,呼唤教育均衡化的需要,也是落实《若干意见》,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因此,通过分层次的班主任培训和教育实践,提高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发展班主任的教育专业能力是德育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议设立班主任专项的评优表彰机制,关注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工作待遇,大幅度提高班主任的政策津贴。

  3、整合全社会的力量,突破德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1)虚拟世界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不容低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宗教的影响、多元价值观的渗透,往往通过音响制品、文艺作品、文化媒体和网格文化等虚拟的东西,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趋向。这些领域中黄、赌、毒、武打、枪战、等情节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行为、处事等负面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对黄、赌、毒的东西实行全社会的围追堵截。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方能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社会诚信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影响不容低估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无信而立言必信、行必果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赶等有益的格言,深刻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历来视诚信为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今天,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发现在浓重的利益趋使下,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正在经济、政治、文化、人际关系中逐渐弱化和失缺。诚信品质的培养是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熏陶。

  思想道德调查报告4

  目的:为了了解现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境界,本小组特组织此调研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调查问卷

  问卷:同学们;为了更好的了解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能力,此次调查主要三想通过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现状,此问卷仅供作为学习研究使用,我们对您的配合表示深切的感谢!

  1.调查报告单100份,在校园内部分发。

  2.收回问卷,整理结果。

  3.根据问卷结果,得出结论。

  结论:

  1.先从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现状方面谈起,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现状的主流是好的,其中绝大多数人是思维活跃、目光远大、乐于助人,廉洁自爱的,他们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道德伦理建构中的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努力地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做一个知荣辱、讲道理的大学生。

  2.有部分当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却偏离了主流的发展方向,与主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学习上,缺乏学习热情,上课经常迟到早退,课堂上不专心听课,睡觉,敷衍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出现随便逃课现象,这对任课老师极不尊重,不识尊师重道之礼。第二,社会公德意识较差。有部分大学生在公共场所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财产,在互联网上发布一些不雅信息,在公众场合行为举止不得体,特别是一些大学生情侣,他们毫无顾忌地在大街小巷里亲热,一幅幅异常令人肉麻的画面真是不堪入目,以上种种行为,都直接破坏了大学生的形象。因为在公众的眼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与其所受的文化教育层次成正比的。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得道德如此低下的大学生,真的让所有的大学生蒙羞啊!第三,勤俭节约意识淡化。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社会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今天,有些大学生的生活便开始奢侈了,他们生活不节俭,铺张浪费,穿名牌衣服,买高档手机,根本就把他们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私人取款机。第四,缺乏应有的诚信。有的大学生在考试时作弊,例如,传纸条、发短信等,这些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了,就算是拖欠助学贷款等违反国家法规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了。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在如今这个充满激烈竞争、弱肉强食的社会里,部分大学生已经看透了社会竞争的残酷性,一旦出现了有利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去办妥事情,从而获取相关利益。他们只顾着自己的感受与享乐,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自然也就变了。

  大学生是促使国家未来能够繁荣发展的生力军,面对着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有所下降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去改善它呢?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才能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呢?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4.另外我们也应注意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部分脱节。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有的知识老旧,陈腐,不能接收到新知识,新观点,新思想。形式比较单一,安排课时较少,学生很难通过课堂学习受到很好很深刻的教育。

  调查意见和建议:

  1.当代大学生应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引导自己能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推进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对荣辱观的理解和认识,能够让大学生知道做什么事是光荣的和做什么事是耻辱的,通过自身不断地反省、批判与激励,使荣辱观逐渐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2.加强法制教育,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应自觉加强自身的法律素质,努力掌握法律知识,适当地参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模拟法庭、辩论会等活动,自觉地做到遵纪守法。大学生在自己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促使人们多一点了解、熟悉我国的法律法规,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遵纪守法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发展。

  3.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摆脱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使之实现自我新境界的人、做一个能确立正确的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人,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

  寄语:思想道德修养是非常之重要。无论是在与人交往或为人处事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注重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它更是驻扎着一个人的灵魂所在。

【思想道德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1.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2.思想道德调查报告范文(通用3篇)

3.宁夏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4.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5.关于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6.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调查报告范文

7.关于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8.农村中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调查报告

上一篇:收银主管工作述职报告 下一篇:收银员晋升述职报告
思想道德调查报告

思想道德调查报告

2020-12-21 报告

  希望知晓一个情况、一个事件时,我们需要仔细地调查清楚,我们在调查结束后还需要完成调查报告。那么你真的会写调查报告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思想道德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道德调查报告1

  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学校教育则是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我校自接到关工委的问卷调查后,组织德育处及心理健康教师对此项工作认真深入的开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反馈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共有学生240余名,教职员工50名,无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

  二、具体调查反馈

  通过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和学生直接接触并对其进行教育的人员的谈话,对个别学生进行电话家访和到家中家访(注:要有选择性的,如各班问题突出学生、及家庭困难等电话采访10名,家访10名)从在青少年成长环境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和在学校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难点和热点问题是什么这两个主要问题展开,通过与教师谈话家访,就以上两个问题总结如下:

  一、在青少年成长环境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1、家庭教育的失调,尤其是家庭残缺、家庭矛盾等。(我校八年级学生阿某,女,孤儿,由姨妈抚养,该生行为自由散漫、对师长毫无礼貌。八年级学生帕某,男生,该生是一位典型的问题学生,曾在教师上课时,在教室座位后排尿尿,该生的父亲无固定职业,整天就是打牌、喝酒。还有许多学生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2、家长、老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四年级学生伊某,男生,曾在教室和任课教师对骂,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和教师对骂并且说出一些与年龄不符的话,通过调查,事情的原委是该生上课说话,教师劝阻几次无效,教师说了一些过激的话语,最终导致师生起争执。)

  3、网吧、动漫城等不健康消费的影响(文化市场的整治亟待加强,特别是网吧、游戏机室等场所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很大,已成为一大社会热点问题。)

  二、在学校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难点和热点问题是什么?

  1、逆反心理

  2、网络成瘾

  3、没有目标和理想(我校学生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目标理想,在我校的理想主题班团会上,学生无话可说,不知从何说起)

  4、手机控(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手机,每个班都有2名左右的学生上课玩手机,有学生还在上课时给教师QQ留言,教师找其谈话、叫家长、没收手机收效甚微。)

  总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重道远,应当引起家长、教师、学校、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多管齐下,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思想道德调查报告2

  为进一步了解我区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近期,区教委基教科对各直管学校、乡镇各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德育调查活动。调查在我区城乡12所小学,18所初中、5所高中中进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内容涉及学生的理想与追求、自我认识、基础文明、亲子关系、兴趣爱好、两性交往、法制意识、心理状态等8个方面。调查兼顾了城市、农村的各级各类学校,基本能反映我区中小学生的真实现状。在此基础上,区教委组织各校德育骨干进行数据统计、归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形成报告材料,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提供一些较为客观的依据。

  (一)理想与追求

  调查显示,当今的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现代、更人性,也更重视个人的发展,这是社会的人本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无庸质疑,这一代的中小学生是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他们的独立性很强,不来虚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却有扎实的追求,虽然在太强调自我的时候可能忽略了对别人的关照;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可能对社会的责任想的不多,但这些都不能否认这一代人本质的优点。

  1、功利的学习目的,务实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取向的郑重的问题。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在被问及“你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时,多数学生选择了“为自己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服务大众”。可见,昔日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在今天学生身上以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态度。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孩子们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他们目睹了下岗的危机,暴富的神奇,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使他们十分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将来。这种表现在城市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选择为自己而学习的比例均大大超过农村学生)。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倾向作为个人主义来批判,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肯定他们重视个人、重视个**利以及自我价值的倾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分地关注自我,也会产生社会化方面的不良倾向,会产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老师们似乎也不再喜欢用高尚的道理来教育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于用“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来激励学生,他们认为为国为民的大道理太过空泛,远不如小道理来得实在,但这些看似实在的小道理永远无法搭建起青年一带神圣的精神的殿堂。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明显的滑坡。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中学生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近年来,各中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分数渐渐成为老师们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于“授业”,却渐渐忘却了“传道”的责任。长期流水线式的工作方式让中学老师们对教育的神圣内涵日渐麻木。这一点在“非典”肆虐之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危难当头,大战在即,中学老师们的热情与责任心远不如小学的同行。在这种功利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氛围之下,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表现出迷茫与困惑,这种困惑在初中生身上最突出,调查显示:初中生选择“说不清楚为什么学习”的比例远远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识却鄙视劳动。

  在被问及自己理想的职业时,学生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再也没有过去“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那种异口同声,可见当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远胜与前人。希望成为高级知识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数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选择做一个机关工作人员,这三项合计人数接近80%,想当老板的人并不算多,仅占16.7%,只有愿做知识分子的人数的一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作用普遍认同,而且学生对金钱的态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们心中知识更重于金钱。但93.2%的学生还是趋向于收入稳定而丰厚的职业。

  调查显示,选择做技术工人或农民的人数合计不到8%,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当前工人和农民的境遇和社会地位的确无法与其他几种职业相比。而且这一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即使农村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也远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学生劳动的机会更少。家长、老师仅对学生的成绩提出要求,甚至还向学生灌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落后思想,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事实上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学生中的大多数也将进入普通劳动者的大军,追求较高层次的职业本也无可厚非,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的态度既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也不利于个人成长。因此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对生产劳动的深厚感情是一项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3、长大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仍是孩子们的首眩

  69%的学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2.7%的学生不想参加任何政治组织,希望自己成为**党派成员的学生占8.7%。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党的知识了解很少,但长期的教育使他们对党有一种朴素的感情,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动机的参与,但至少说明对党的支持与信任是当代学生思想的主流。这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矗

  (二)基础文明

  1、基础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43.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4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随地吐痰。两项合计人数超过80%,这个比例应该远远好过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风景区会将吃剩的果核放在包里,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进敞开的别人的房间时会先敲门,这无疑是十分有礼貌的行为。有不少同学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处处展现着自己的道德素质,把口香糖吐在纸中扔进垃圾箱,公共场所低声说话,男孩子知道谦让和照顾女生等等。同学们都喜欢与有爱心,彬彬有礼,文明守纪的人交往,很少有人会喜欢一个总是不顾忌别人感受,行为粗鲁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识已渐入人心。另外,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德育的方向从高高在上的政治说教转向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多年扎扎实实的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

  但也要看到,学生在问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与人们的感觉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觉乱扔杂物、随地吐痰在中小学生中十分普遍,这说明问卷调查的结果并不完全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很多同学只是纸上谈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落实到行动上就不是这样了。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2、城市学生优于农村。

  城市学生选择“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学生。其中城市初中此选项比例为49.4%,农村为20.4%,相差29个百分点;城市高中为48.2%,农村为38.5%,相差近10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基础文明水平与物质环境密切相关,城市孩子的居住环境、公共活动场所、学校环境都大大优于农村。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学校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可喜的是农村小学生不随地吐痰的比例已与城市学生不相上下。文明的习惯需要长期的积淀,相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还会不断提高。

  3、初中生行为习惯最差。

  “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学生小学有45.6%,高中有43.4%,初中只有38.5%。而初中学生选择“能意识到,但做不到”或“认为做到做不到无所谓”的比例却远高于小学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释是:小学生听话,高中生已经懂事,初中学生最难管。诚然,初中正处于反叛与激变的关键年龄,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对师长的指令言听计从,而且还没有像高中生那样的自我修养意识,许多人对个性的理解极不成熟,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初中学生把奇装异服当作“美”,把污言秽语,不拘小节当作“酷”,初中生的违纪率,和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率都要高于小学和高中。

  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小升初考试的废止,小学素质教育渐入正轨,小学生的基础文明习惯大大改善。高中生本就是优秀初中毕业生的集合(本次调查职高比例较小),诸多习惯差、学习也差的学生没有机会进入高中校门。因此,高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初中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对升学率片面追求,使初中德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实效性也大不如小学和高中。

  初中是人生的关键年龄,此时的学生逐渐开始形成关于人生的最初的观念,行为习惯也渐渐定型,此时的教育往往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抓好初中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只知给吃穿,别的都不问”的家长仅占2.7%,可见绝大多数家长都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采取放任态度的家长人数极少。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长占9.3%,这和大家的感觉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学生,即便家长对他们百依百顺,许多学生还会感觉不满足,因此他们不会选择此选项;另一方面,说明溺爱型的家庭的确在逐渐减少。在大家的观念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溺爱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家把独生子女们戏称为“小皇帝”、“小太阳”,以为他们是被惯坏的一代,事实上家长们只是在家务劳动方面有娇惯孩子的倾向,但在学习方面却从不马虎,要求之严,标准之高,都是以前的家长无法比拟的。“对孩子什么都管,让孩子受不了”的家长占12.6%,严苛型和溺爱型的家庭大致都保持在10%的比例,而且严苛的家庭还要稍高一些,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往的许多老百姓忙于生计,顾不上子女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将不断提高。74.3%的孩子认为家长“能支持、理解自己,而且不溺爱孩子”,此选项比例最大。而且在被问及“遇到心理困惑习惯于求助于谁”时?6.8%的孩子会求助家长,高于求助老师的比例;在被问及“在你成长过程中受谁影响最大”时,58.5%的孩子认为家长的影响最大。当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多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多数接受过系统的初等教育,其文化水平较以前有很大进步。加上媒体、书刊和各类家长学校对家教知识的普及,家长的教育观念及行为也有很大改善。

  2、家长对初中生管得最严。

  如果队把“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长作一个纵向比较,会发现小学与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初中。小学生年龄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长操心,而初中的孩子界于懂事与不懂事之间,代际冲突比较突出。

  3、对子女不管不问的家长仍占一定比例。

  调查显示,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长的疼爱,如果把部分孩子“家丑不外扬”的心理考虑进去,这个比例还会升高,估计要达到3%左右。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离异家庭,父母双方都不愿意尽监护责任,有的跟着爷爷奶奶过,有些干脆脱离家长的监护。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对人对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强的反社会心理。有些孩子在学校成绩和表现极差,而且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十分敏感。许多人整晚混迹于网吧、游戏机厅之中,与社会青年相交结,拉帮结派,滋扰校园。很多孩子早早的辍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国家的(民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虽明确规定了家长对孩子监护责任,但缺乏得力监督保证机制。社区、公安、民政等部门在法律上虽然对该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落实的情况很不好。通过司法程序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解决孩子的监护问题,但只有形成诉讼,法院才可能介入,孩子年龄尚小,有几个能想到诉诸法律呢?即便告了家长,法院执行起来也十分困难,即使得到了执行仅仅可以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情感和教育上的问题。这一部分孩子所占比例虽小,如果把这个比例乘以长寿学生总数,那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社会越发展,就越应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这些孩子就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被社会忽略的一群。他们从小得不到社会的关怀,长大就有可能报复社会,这是一个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四)自我感觉

  1、只有六成学生感觉幸福。

  调查显示,只有62.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学生选择“一般”,还有4.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纪这一代青年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对未来的选择也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里,他们是最没有理由抱怨或侈谈“不够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的离异、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由于缺乏对正确幸福观的宣传教育,使得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存在着种种误区。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幸福观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判断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据是,家庭条件是否优越,父母有没有本事挣钱,能否满足自己在物质方面的需要等等。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家里每天省吃俭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没有意义。

  由于年龄和地域的差别,青少年对于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调查数据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于农村青少年的,农村初中生认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这可能和农村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较大有关,农村小学生中有4.5%的人愿意长大后当一名农民,农村初中学生中有93.8%的希望成为老板、机关工作者或者是高级知识分子,只有0.3%的人愿意继续务农,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上所承受的压力最大,遇到的困扰也最多。

  在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目中,幸福还表现为一种自由。说白了,就是获得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的权利。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里受到纪律的约束,无法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使他们产生不幸福感。对于高中学生,则更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来自父母方面的。

  2、小学生最幸福,初中生最不幸福。

  小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学生占69.4%,其中尤以农村小学生选择“幸福”的选项比例最高,占70%以上。可见,生活在清新自然的乡野中的小孩子最幸福,他们不必去赶场似的上各种特长班,去学钢琴、攻外语,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嬉戏,尽情的享受童年。初中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学生占56.2%,在三个年龄段中比例最低。初中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有所谓的成长的烦恼,幸福感较低一方面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使中考迅速增温,中考之热尤甚于高考,这使学生们小小年纪就感受到竞争的残酷,让这本就多事的年华又弥满了应试教育的阴云,很多孩子感到压抑,被学习逼得喘不过气。其实教育者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从小让他们感知人生的美好,这种情感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学业压力仍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青少年成长中造成困惑的较大问题依次为学习方面(36%)、人际交往方面(21.6%)、父母方面(8.4%)等。其中学业压力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主要表现在:①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②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③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某中学有一学生在写过一篇名为(童年无趣)的习作,马上引发了全班同学的共鸣,“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之间,休息日还不得不穿梭于各种补习班。我实在没有感受到人们常说的那种童年的快乐”。有学生在接受访谈时这样说:“小学三年级时我数学考了100分,爸爸很高兴,那天晚上他郑重的对我说:‘孩子,好好努力!我们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这句话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在我心中压了五年。”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太切,希望自己年轻时没实现的梦想能在下一代身上实现,还有很多家长自己孩子的成绩作为相互攀比的内容,这都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负担。有一首校园民谣的歌词是这样说的:“起的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最累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学生的心态。

  另外,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中包括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等。另外还有一些青春期心理问题,如:青春期闭锁心理、早恋等。

  (五)心理调节

  1、更加孤独的一代。

  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选择“把它闷在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不对外人说”的学生最多,占42.7%。人们时常把现在的孩子看成为“阳光少年”,以为他们活泼、开朗、外向、大方,其实他们的内心很孤独。这是一代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电视占据了他们童年的大部分时间,从小缺少玩伴,失去了很多与人交流的机会。独生子女的孤独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孤独的心灵仿佛潮湿的天气,是滋生心理疾病和不良情绪的重要土壤。学生们早早的把心灵封闭起来,也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孩子们独立与个性的一种体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借助于外力。因此教育者一方面要给孩子们多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要教给他们自我调节的技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有37.2%的学生愿意将心中困惑与伙伴交流,尤其是关于娱乐问题以及与异性关系问题;有16.8%的同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只有4.4%的学生愿意同老师交流他的心事。这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人说两年就是一个代沟,孩子与成人的思想差别很大,这是妨碍代际间交流的重要因素。有个学生说:“老师对我要求严,说了怕惹他们生气,说得不对怕受批评,说了没用不如不说;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和他们说;学校抓学习,没人听我说。”学生是否向教师和家长敞开心扉,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学生不讲心里话,教育工作无法开展,心理问题就不能解决。而学生能否说心里话,关键取决于教师、父母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另外我们也欣喜的看到,2%的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会求助心理咨询热线,如果用2%乘以学生的总人数,那将是个很大的数字。这说明心理热线开通的确可以解决不少学生的问题,而且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学生倾诉心声的新途径。

  2、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闭。

  调查显示,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闭,65.5%的人不愿向外人吐露心声;城市高中占45.1%,居第二位;农村高中第三,占44.1%,再其次是农村小学生、城市小学生,分别占37%和34.2%;而农村初中生选这一项的比例却最少,仅占30.1%。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波动大,较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城市的孩子居住在单元楼中,邻里之间很少沟通,节假日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城市环境虽好,文化娱乐场所虽多于农村,但可供中学生活动的场所却很少。据统计,多数初中生的闲暇时间用看电视来打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孩子用打游戏、上网来打发时间,他们更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和人交流,而不愿意面对面地与人交流。这种自我封闭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关注城市实践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相反在农村,孩子上了中学,就被认为是大孩子了。他们开始担负一些家庭的责任,家长也会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权。乡村的居住环境更有利与小伙伴们的交往,他们的孤独感比城市的孩子要少得多。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父母的学生,农村多于城市;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朋友的学生,城市多于农村。调查显示: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朋友的学生比例,城市各年龄段均高于农村;助于父母的学生比例,农村学生偏高。这说明农村学生的家庭观念稍强,城市学生的独立意识更突出。

  3、年龄越大,朋友越重要。

  如果把三个年龄段的学生作纵向的比较,会发现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老师的比例基本相当,求助于父母的比例逐渐降低,求助于朋友的比例似乎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朋友越重要。调查中可以看出老师、家长、和朋友在各年龄段孩子心中的地位。大人们经常慨叹自己的十句话,不如小伙伴的一句话。光慨叹没有用,教育者一方面要重视对孩子交往的指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孩子正是因为交上了坏朋友才逐渐走上了歪路的。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放下师长的架子,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作为教师和家长,为什么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呢?

  4、教师在孩子们心中地位的降低是最令人痛心的现实。

  在被问及:“遇到困惑,你求助于何人时”,只有不到5%的学生选择老师,远低于求助朋友和父母的比例,连小学生也是如此,这说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正在逐渐降低。在被问及“对你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时,选择老师的人数也在家长和朋友之后,教师的社会形象以及对学生影响力的不断降低很值得大家认真反思。

  从客观上讲,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已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渠道,书刊、电视、网络不断的给学生提供更符合时代潮流的观念。教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走下圣坛,渐渐被人们理解为一种等同于医疗、保险等行业的社会服务。近几年媒体又不断在教育收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揭教育的短,甚至用个别老师的恶劣行为影射整个教育。这都降低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主观的原因更值得深思。第一,长期的自我封闭很容易让老师患上社会适应不良症,变得迂腐、守旧、迟钝。从大学校门中刚刚毕业,紧接着又走进了中小学的校门,几乎很少有机会和社会接触。而且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孩子们打交道,传道、授业、解惑,高高在上地接受学生们的请教。这样的工作氛围很容易让人自我满足,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当了先生就不再想当学生了。然而世界每一天都在飞速变化,不经意间,自我感觉良好的老师就被抛到了时代的后面。南方某城曾进行过一次测试,测试的内容是社会上近年来出现的新科技--克隆技术、纳米科学、基因等等新名词,以及时事政治--国际、国内最新的热点问题。被测者是一所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和正在教他们的老师。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老师的成绩竟然远低于他们的学生。学高为师,老师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不能令学生信服,是导致其影响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受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老师中存在着严重的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即便是传授知识,许多人也忽略了知识背后的人文意义,把它们肢解为知识点、练习题。陶行知曾说:“先生的任务是教人做人。”由是观之,“师道之不复,久矣”!第三,少数老师的确存在师德问题,以教谋私,开学店,体罚学生等现象并未得到根治。教育的**与法制进程是大势所趋,规范教育行为的法规不断出台,尊重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家长和学生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教师因为师德问题而被处理的事件屡见报端。身正为范,老师的道德状况是决定他在学生心中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六)兴趣爱好

  1、阅读兴趣日趋多元化,学习方面的书籍仍是学生的首眩

  调查显示,现在的学生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对武侠、言情小说的狂热,他们的阅读兴趣日趋多元化。调查显示,学生最爱看的还是学习方面的书。这是激烈的学业竞争所致,也是目前教辅类书籍如此畅销的原因。这个结果与老师们的感觉之间存在偏差。可见,学生们这样爱学习,教师还是不满意,也许在许多教师眼里学生装的脑子只能装满课本,天天只能想着学习,不允许任何东西占他们的内存。排在第二位的是漫画书,占30.1%。漫画的简洁、直观、视觉的冲击力和奇特的想象力很符合学生的胃口。而卡通的内容多为武侠,科幻,校园爱情故事。内容平庸,格调不高,其间低级、庸俗、灰色,甚至略带黄色的不健康的东西比比皆是,对武士的精神和校园恋情的宣传给青少年造成很坏的影响。但漫画的流行也给教育者许多启示,为什么不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包装起来呢?排在第三位的是文化体育类书刊,占17.3%。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关心的主要是新闻、逸闻、杂谈、时评等项内容,其中男生多爱看体育类的书报,女生多爱看娱乐界的歌星、影星的信息。各类明星们的懒散、玩世不恭的形象在孩子们眼中成为了一种时尚,犯小错误,缺乏纪律性,随便、懒惰不被视为谴责的对象,而被视为一种风度,一种美。爱读漫画和文体报刊的学生比例合计达47%,说明现在的学生已经没有耐心读大部头的书籍和需要深入思考领会的内容,他们阅读是快餐式的,把读书当娱乐,更喜欢短孝直观、轻松、愉快的内容。

  喜爱武侠、言情小说的人虽然也占一定比例,但早已不如前几年那样人数众多。那些书太长,太费心思。金庸的小说和美国的大片、日本的漫画比起来,还显得太过优雅,不够刺激。琼瑶言情小说中描绘的浪漫情节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太老套,远没有明星的做法生猛、鲜活。在金庸和琼瑶的作品里我们还能感受到一些中国古典文化的馨香,但在日本漫画和垃圾快餐中,学生只能得到感官的刺激。因此,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差别。

  小学生最爱看漫画,学习类的书籍只能屈居第二。一上中学,二者的比例就发生急剧的变化,读漫画书的人数从40.9%跌到21.5%,读学习方面书籍的人数则从34.9%上升到41.8%。到了高中这种状况又有微小的变化,但读学习方面书籍的人数还是最多。孩子们对文化体育的关心却是与日俱增,武侠小说的爱好者始终保持在12%左右。小学生不懂言情,初中生看此类书籍的人数最多,到了高中人数又略有回落。

  3、农村学生迷武侠,城市学生爱文体。

  调查可以看出,城市学生喜欢阅读问题类书刊的学生明显高于农村,城市信息畅通,许多市民都有读报的习惯,(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长寿文化)都有相当规模的读者群,许多孩子也有读报的习惯。学生最爱看的就是文化、体育的版面。农村学生信息相对闭塞,学生读报人数远小于城市,因而对文体新闻的关心程度不如城市。但他们看武侠小说的人数比率较城市学生稍高。

  4、网络成为学生的生活必需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是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是人们相互间交流的平台。网络的使用以日渐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技能。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园地;有助于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调查显示,我区已有近一半的学生经常接触网络,应该讲网络已成为学生的生活必需品。这主要和长寿经济的发展有关,目前学生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比较高,家庭上网的也比例高。目前家长、老师对学生上网大多持否定态度,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谈起网络,马上就想到“游戏+聊天+色情”,媒体也经常“告诫”学生要远离网络。其实网络只是一种工具,孩子接触网络并非坏事,关键看怎样引导孩子科学地使用它。对孩子玩电脑、上网,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有支持,又有约束。孩子特别渴求新知识,网络世界里也有许多知识在等待着他们去汲龋但青少年自控力差、分辨能力弱,家长和教师有责任引导他们跨过“聊天+游戏”的坎,让他们在网络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

  5、多数学生上网是为了学习知识。

  调查表明:32.6%的学生是为了查找资料、13.8%的是打游戏,12.7%是听歌,9.9%是因为好奇,9.4%是因为无聊,剩下的9.2是为了聊天交友。小学生查找资料的百分比大于高中的学生,初中生最低。打游戏的高中生人数要多于小学生,同样也是初中生最低。高中生上网听歌的比重也最大,初中生次之。从上述对比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上网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学习。这一点,中小学生做的比成人好。网络在中小学生身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正以特有的快捷与高效越来越受到中小学生的接纳、认可和喜爱。

  7、相当比例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空间。

  调查也发现,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十分突出,具体的讲,目前网络世界存在三大危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泛滥色情。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要消费者,精彩的游戏内容,绚丽的游戏画面,生动的游戏音响,血腥的打斗场面,形形色色的游戏人物,无不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通过“过关”、“升级”、“积分”等方式让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们欲罢不能,渐渐成瘾。许多孩子因此而逃学、旷课、离家出走,彻夜泡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损害了健康。

  “网络聊天”是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的主要方式。与一般的社会交往相比,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虚拟性。网络中没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网络的天空任你幻化,任你弥补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体会的“缺失”。二是交互性。可以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结识很多朋友,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使交流变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选择的余地很大。三是超时空性。天南海北,男女老幼,无须甚至也无从考虑自身以及对方的年龄、学历、知识、社会地位和外貌,大家可以自由的无拘束的交往。四是符号互动性。“网络流行语”能让网民之间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一位教师说,现在的学生开口“mm”,闭口“美眉”的,让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在作文中,尤其是日记、周记里充斥着大量的类似“网络流行语”的语言。中小学生天性好奇,渴望友谊,网络聊天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许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网络“色情文化”身心健康的重要威胁。有些青少年有意或无意闯入了“美女世界”,在一阵触目惊心的浏览之后,有的往往难以自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七)法制意识

  1、法制、权利意识明显增强。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最多”,占40.9%。可见学生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选择“忍气吞声”的学生仅占2.8%(其中农村3.2%,城市2.5%),现在孩子的维权意识大大超过前人,用一位接受访谈的家长的话说:“现在的独生子女,一点亏也不愿意吃”。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愿意吃亏是一种进步,尤其在自己的权利遭受侵害时。排在第二位的是“看情节大小而决定”,这应当是一个很理智的答案。选择这一答案的比例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小学占26%,初中36.7%,高中43%。可见学生越大,考虑问题就越理智。

  2、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选择“求助父母、老师”的比例仅占10.5%,在人们的观念里,学生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求助与父母、老师是最正常的,但孩子们却选择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选择“不知道”的人数最少,仅占1.6%,这都是新一代学生独立与个性的充分体现。

  3、近一成的学生选择以牙还牙

  这是一个很令人担忧的现象,这说明以暴制暴的所谓“黑道原则”,还是悄然侵入了某些学校,占领了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阵地。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一些学生开始“拜把子”,受人欺负之后,他们就不再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而是通过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决。这种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那些长期忍气吞声的学生,这种心理更加明显。同时,一些学生在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欺负后,也往往会依赖“拜把子”后形成的团伙力量,变本加厉地在低年级同学身上寻找“补偿”:勒索他们的财物,向他们收“保护费”。受害的学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问题是愚蠢的,它不但不能让暴力远离自己,反而会使暴力离自己越来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进暴力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八)两性交往

  1、异性交往的尺度和比例

  调查显示,城、乡初中生和乡村的高中生都把“异性交往过当”的底线放在“拥抱、亲吻”上,此项的选择率最高,分别为38.2%和25.5%。只有城市高中生观点不同,有52.2%的人认为“有性行为”才算是异性交往过当。这一方面说明城市高中生受环境的影响,在异性交往的问题上表现的更为开放,不少同学的性意识已经萌芽,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们,当老师、家长还在对孩子们的某一封火辣辣的信耿耿于怀时,孩子们的所思所为,可能已经早就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大家总觉得很多中学生早恋的报道、调查有些言过其实,也有人认为那是开放的大城市才会出现的事情,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内陆地区,我们的性教育通过生物课的几节生理卫生课应该可以解决问题,虽然也有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女生课堂这样的形式作过一些这方面的探索,但推广的范围和重视程度都很有限。

  在调查中大多数同学把自己周围异性交往过密或过当的比例定在2%-5%之间,这个比例看上去并不高,仔细算一算呢?以一个班50人计,大概每班有5-6个人有异性交往过当的问题,他们到底过当到什么程度?在这些孩子中又有几个真正掌握了必要的相关知识?出现紧急情况时他们知道如何避免可?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2、对异性交往过当的看法

  在对周围同学出现异性交往过当或过密的现象时,半数左右的孩子都选择“可以交往,但要注意分寸”,这在不同年龄(初中53.4%,高中44.9%)、不同地域(城市51.9%,乡村47.3%)的孩子身上非常的一致。这道题无疑反映出学生比较健康的心态,赞成正常的、有分寸的异性交往,这本来也是青春期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但除此之外,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还是出现了差异:在人数第二的选项中,城市孩子(初中21.8%高中21.7%)认为“那是别人的自由,与我无关”,农村孩子更多则选择“不赞同,认为是不对的”。这道题的统计结果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城市孩子自我意识强,对别人的关心少,有的孩子对别人的事情从来不放在心上,农村孩子的还是受到学校的正面教育的影响较大,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异性交往过密还是持排斥和反对的态度。

  这种不同就要求进行青春期教育时,要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城市的孩子,传授的内容不妨更科学、更直观些。要让他们知道,青春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美好的一页,过好自己的青春成长期,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这样既会为一生留下美好的记忆,也会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矗而对乡村的同学,教育的方法则要讲究一些策略,不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一些农村学生的问卷中常常看到“不知道”“不感兴趣”等答案,甚至在问到“你认为如何在学校进行性教育?”时,有个学生气愤的回答:“没必要!我也没时间回答这个无聊的`问题!”可想而知,如果单刀直入的开展“性教育”,有很多学生恐怕还没有这个心理承受能力。

  3、性知识的来源

  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学生们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来自网络或其他的一些非正当的渠道,结果依次是:从课本中(37.8%),从电视上(26.5%),与朋友、同学交流中(19.8%),从小说中(8.6%),从网络上(7.5%)。可见,不管周围的信息渠道多么畅通,孩子们可以通过多少种方式去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归根到底,相当数量的同学最信任的还是课本。该给学生什么样的课本?该传授他们一些什么样的知识?怎样去组织这样的教与学?老师自己的心态如何?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调查显示,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敏感脆弱是当今学生的三大弱点。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感情,形成正确而又现实的劳动观念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咨询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网络道德、性道德的教育虽然刚刚为人们所重视,但可以预见,如果不以负责的态度去落实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掉入成长的陷阱。

  5、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以坦诚、务实、负责的态度去研究新时期中小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对学生状况的调查应当经常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教育才会有针对性。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教育者应当更加虚心,对学生思想中的新动态,要报有宽容的态度。在新的教育氛围里,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评判者,而是新旧道德对话中的一方,而胜利永远属于学生,因为他们才是新道德的缔造者。教育要求和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这并不意味这悲哀,在师生双方的矛盾斗争中,学生成长了,教师成长了,教育也就发展了。

  思想道德调查报告3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的背景和过程

  在市文明办召开文明办主任会后,我县就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情况工作,对我县城关初中、寄宿中学、隽水寄宿小学、县实验小学、马港初中、程丰初中进行了摸底调查,从调查中显示,我县广大未成年人的身心素质基本状况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主流是健康的,他们的生活价值取向多元而务实,总体思想道德取向积极向上。

  二、我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状况

  (一)好的方面

  1.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调查表明,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占95%,对祖国受到外敌入侵,能主动报名参军的占70%,升国旗时感到无比自豪的占76%,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具有爱国热情,能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勇于献身。上楼梯或上车不会抢先的占80%;用完东西会归位的占70%;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人大声喧哗认为是不文明行为的占87%,这些说明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德育教育成效是明显的。

  3.尊敬师长,民主平等意识不断增强。绝大多数学生对父母、老师的辛苦付出有深刻的感受,能体谅父母师长的不易,进而怀有刻苦学习、立志回报之心。但同时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父母师长的一些不适宜的做法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主要是希望父母师长不打骂孩子,不给孩子施加太多太大的压力,能保持一颗公正之心,不重男轻女,不嫌贫爱富,不爱优弃劣;希望能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发学、主动学、参与学、快乐学;希望能以伙伴和朋友的方式与自己相处,多交流、多沟通、多引导、多表扬、多激励,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需要改进的方面

  1.自理能力差。虽然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十分响亮,但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调查中,70%的家长最关心学生的功课升学,特别是通城这几年因为高考居全市之尾,部分家长的怨言较多。只有35%的学生在家常做家务,有些学生把自己的衣服鞋袜带回家让妈妈洗;76%的人认为教师布置作业太多,学生普遍感觉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多,另外课程安排紧等也是一些因素。

  2.心理承受力差,态度冷漠。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片面追求表扬鼓励学生,致使只能听好话,经不起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绝大多数同学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愿找老师、家长倾诉,而乐于找同学或进行网络聊天,有的则找不到正常的发泄渠道,习惯于把问题和心事藏在心里,变得冷漠、孤僻、自闭。而有近58%的学生则将冷漠、叛逆理解为酷。

  3.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上学带手机,家长是为了孩子安全、方便,可有的学生却迷恋网络短信,甚至有些不健康的内容,这不仅分散个人注意力,影响学习,还容易造成攀比心理,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另外,学生生日互相之间赠送精美礼品,甚至大摆酒席。可见,我们的学生艰苦朴素意识比较淡薄。同时,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不愿当班干,怕影响学习;有的学生轮到值日时晚到,怕把衣服弄脏,甚至逃避;有的学生在接受别人帮助后,没有丝毫的感恩思想。只是一味的追求索取,不知奉献。

  4.认识不到位。44%的学生不相信网恋;45%的学生乐意参加义务劳动;38%的学生基本没有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的行为;54。2%的学生对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等在时间上的自控力比较差;这些数字是可怕的,更是让人担忧的。

  5、迷恋网络游戏,因网络游戏造成犯罪的,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35%

  三、做好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实践育人,深入开展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的活动

  手拉手的活动是大手拉小手,齐扬理想帆;小手拉大手,共创和谐美,要做到一个家庭教育好一个孩子,辐射一群伙伴;一个孩子牵扯一个家庭,影响一片邻居。

  (二)坚持文化育人,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的娱乐消费。

  通过开展三百红色经典(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百部爱国主义教育歌曲、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竞赛活动,帮助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美丑、善恶;通过引导未成年人收看健康有益的电视节目,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在调查中发现,我县中小学生作完作业,闲暇之余更多的时间用来看电视、游玩、上网,我们建议结合社区建设,部门联合,整和老党员、老教师等社会资源,利用闲置校舍或结合新校舍开发,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积极营造适合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三)坚持服务育人,积极推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

  根据新形势下学生道德观念出现的新情况,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道德观念的新变化,科学把握现代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规律,从语言行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自理能力、感恩思想、爱护环境等方面明确什么是对的,应该怎么做。以小见大,从点滴做起,教育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上要身体力行。调查中我们深切感觉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当前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四)坚持组织育人,扩大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渠道。

  建议教育局成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组织,负责对学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检查、督导;组织思想道德教育宣讲团,深入各个学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校内加强学生会、团支部、少先队的建设与管理。对学生会、团支部、少先队的队伍建设要制定实施意见。从人员的配备原则、培训等方面作都要作出具体规定,旨在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要处理好几个关键问题。

  1、增加财政对德育工作的专项投入。

  《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落实德育专项投入,并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曲阜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财政收入即使困难,也要给全市的德育研究、德育培训、德育活动、德育考察、德育资料建设提供较充裕的经济支持。

  2、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班主任专业化是现代社会呼唤高质量的教育,呼唤教育均衡化的需要,也是落实《若干意见》,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因此,通过分层次的班主任培训和教育实践,提高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发展班主任的教育专业能力是德育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议设立班主任专项的评优表彰机制,关注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工作待遇,大幅度提高班主任的政策津贴。

  3、整合全社会的力量,突破德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1)虚拟世界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不容低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宗教的影响、多元价值观的渗透,往往通过音响制品、文艺作品、文化媒体和网格文化等虚拟的东西,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趋向。这些领域中黄、赌、毒、武打、枪战、等情节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行为、处事等负面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对黄、赌、毒的东西实行全社会的围追堵截。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方能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社会诚信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影响不容低估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无信而立言必信、行必果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赶等有益的格言,深刻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历来视诚信为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今天,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发现在浓重的利益趋使下,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正在经济、政治、文化、人际关系中逐渐弱化和失缺。诚信品质的培养是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熏陶。

  思想道德调查报告4

  目的:为了了解现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境界,本小组特组织此调研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调查问卷

  问卷:同学们;为了更好的了解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能力,此次调查主要三想通过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现状,此问卷仅供作为学习研究使用,我们对您的配合表示深切的感谢!

  1.调查报告单100份,在校园内部分发。

  2.收回问卷,整理结果。

  3.根据问卷结果,得出结论。

  结论:

  1.先从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现状方面谈起,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现状的主流是好的,其中绝大多数人是思维活跃、目光远大、乐于助人,廉洁自爱的,他们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道德伦理建构中的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努力地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做一个知荣辱、讲道理的大学生。

  2.有部分当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却偏离了主流的发展方向,与主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学习上,缺乏学习热情,上课经常迟到早退,课堂上不专心听课,睡觉,敷衍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出现随便逃课现象,这对任课老师极不尊重,不识尊师重道之礼。第二,社会公德意识较差。有部分大学生在公共场所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财产,在互联网上发布一些不雅信息,在公众场合行为举止不得体,特别是一些大学生情侣,他们毫无顾忌地在大街小巷里亲热,一幅幅异常令人肉麻的画面真是不堪入目,以上种种行为,都直接破坏了大学生的形象。因为在公众的眼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与其所受的文化教育层次成正比的。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得道德如此低下的大学生,真的让所有的大学生蒙羞啊!第三,勤俭节约意识淡化。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社会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今天,有些大学生的生活便开始奢侈了,他们生活不节俭,铺张浪费,穿名牌衣服,买高档手机,根本就把他们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私人取款机。第四,缺乏应有的诚信。有的大学生在考试时作弊,例如,传纸条、发短信等,这些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了,就算是拖欠助学贷款等违反国家法规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了。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在如今这个充满激烈竞争、弱肉强食的社会里,部分大学生已经看透了社会竞争的残酷性,一旦出现了有利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去办妥事情,从而获取相关利益。他们只顾着自己的感受与享乐,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自然也就变了。

  大学生是促使国家未来能够繁荣发展的生力军,面对着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有所下降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去改善它呢?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才能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呢?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4.另外我们也应注意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部分脱节。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有的知识老旧,陈腐,不能接收到新知识,新观点,新思想。形式比较单一,安排课时较少,学生很难通过课堂学习受到很好很深刻的教育。

  调查意见和建议:

  1.当代大学生应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引导自己能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推进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对荣辱观的理解和认识,能够让大学生知道做什么事是光荣的和做什么事是耻辱的,通过自身不断地反省、批判与激励,使荣辱观逐渐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2.加强法制教育,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应自觉加强自身的法律素质,努力掌握法律知识,适当地参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模拟法庭、辩论会等活动,自觉地做到遵纪守法。大学生在自己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促使人们多一点了解、熟悉我国的法律法规,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遵纪守法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发展。

  3.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摆脱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使之实现自我新境界的人、做一个能确立正确的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人,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

  寄语:思想道德修养是非常之重要。无论是在与人交往或为人处事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注重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它更是驻扎着一个人的灵魂所在。

【思想道德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1.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2.思想道德调查报告范文(通用3篇)

3.宁夏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4.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5.关于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6.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调查报告范文

7.关于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8.农村中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调查报告

上一篇:收银主管工作述职报告 下一篇:收银员晋升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