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改革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20-10-28 报告

  忙碌而又充实的社会实践已经告一段落了,这段经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此时需要写一份实践报告,做好总结。到底应如何写一份漂亮的实践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家乡改革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改革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

  一、前言

  生活,因变化而精彩。时间是挂在枝头的明丽花瓣,微风一动,在空中跳起美丽的舞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原来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这个寒假,我来到了浒山的三北大街等地方,走访了爷爷奶奶及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阅读了相关资料,对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做了一个调查,感慨万千。

  二、描述

  1、衣

  听爷爷奶奶说,那时人们穿的都是自己纺织成的粗布农,夏天还行,可是到了冬天,厚厚的棉衣、棉裤穿在身上,非常地不舒服。上面还到处都是补丁,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啊!可是现在,人们穿什么都讲究个牌子,我在三北大街上看到,来往人们的身上穿的都是名牌,什么耐克、阿迪、李字,数都数不过来。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大街上的人都穿着既轻便又保暖的羽绒服,轻松“靓”出自己。

  2、食

  奶奶说,那个年代能吃饱已经很奢侈了,每天就是红薯片、野菜。实在没得吃了,就靠把花生根磨成淀粉填饱肚子。说到这里,我真觉得有点辛酸,又有点不可思议,以前人们的生活条件太艰苦了。再看看现在,三北大街、上林坊到处都是美味的小吃,让你垂涎三尺。现在在浒山,小朋友喜欢吃的西餐也有不少:肯德基、麦当劳……站在大街上,我心里想起:现在我们生活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不愁吃不愁穿,真应该感到知足。

  3、住

  “衣”和“食”的变化那么大,住的变化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村里的高老爷说,以前人们住的条件很差。普通人家住的房子都是自己建造的,墙里面是层泥呸,外面是自己烧制的砖头。三四十平米大的房间里挤着几代人,而且阴暗潮湿,很容易生病。富裕一点的人家也差不多,只是住的稍比别人宽敞一些而已。现在,我站在大街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家家户户都搬到了小区里,有钱的人还住起了小洋楼、大别墅呢!什么“康鑫梵石花园”、“东方明珠城”、“曙光小区”……个个令人羡艳。高老爷还告诉我,那时候,有的人家有煤火,但是只在冬天特别冷的时候才用。哪像现在,家家都装了空凋,只要稍微有点冷就开了,舒适的不得了。

  4、行

  在爷爷给我的一张照片上,我看见一条小路坑坑洼洼,非常窄,只能并排走两个人。我想,这么破的路,要是遇到下雨天出行,路上飞溅起的泥水落在身上,那可就变成一个“泥人”啦!再看看现在的慈溪大地上,到处都是一条条又宽又平的柏油马路。人们出行骑着电动车、摩托年,许多人家还拥有了私家轿车,人们出行变得更加方便了。

  三、结语

  我们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啊,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苦难已经过去,现在我们幸福地生活着,但我们的未来将会怎样?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不过,好日子的到来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啊!

  家乡改革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

  一、 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XX年xx月xx号至XX年xx月xx号。

  地点:xx省xx市附近的几个村庄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七里店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居民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从农忙到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 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2、 按不同人群来说

  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

  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 赌博风的抬头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 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 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 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家乡改革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

  一路颠颇,几经辗转,总算回到了一年不见的家和家乡。走在昔日熟悉的乡间小道上,心中满溢的是喜悦,激动与自豪。我被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震撼。

  一、政策效果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

  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凹凸不平。我们那时侯穿高一点的鞋就会不断的崴脚,穿平的鞋却会十分的硌脚,总之是怎么走都不舒服,骑车就更不要提了。那时侯村里养鸡的特别多,每条巷都堆着满巷的鸡粪,一到夏天更是苍蝇漫天,臭气熏天。还有随意堆放的垃圾堆。我们每天都呼吸着混杂着各种味道的空气。还有墙上那各式各样小孩们的“涂鸦作品”。现在回想起来童年是美好的,可是我的家乡却也可以说是满目疮痍。

  而如今,在全国范围建设新农村的总动员下,通过环境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

  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现在垃圾不随处乱扔,家禽的粪便也不随处乱倒,都有了统一的安排和处理。现在到哪都是干干净净的水泥地,让人的心情也十分的舒畅。

  (三)物质生活得到新突破。

  以前农村人就只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吃穿用都很简单随便,只要不饿着肚子,不冻着就很满足了。而如今在中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农民也意识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水平,开始不断寻求致富的道路。现在我们村里不仅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很多小型的铁厂,煤厂等厂矿,同时给一大批的妇女门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在每家都是两个人在赚钱,手里的钱多了,物质生活便有了提高,每天来村里卖东西的多的犹如赶集似的。什么饺子,鱼,鸡之类以前只能在过年吃上的东西现在随时都可以吃了。穿衣服也开始追求起名牌来。用的就更不用说了,什么电热锅,微波炉之类都上了农民的锅台。

  (四)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新发展。

  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随着提高了,以前一到秋收后,不论大人小孩,都是在赌博。现在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夏天晚上在大队部跳舞,冬天则是扭秧歌,不仅扭正了村里的风气,还愉悦了每个村民的身心。

  (五)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转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村领导还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先导工程来抓,组织乡村干部深入一线,以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充分利用会议、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

  通过本村与其他一些村的对比发现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

  一是宣传发动工作不够深入,群众认识不到位。

  主要是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再加上当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没有具体的标准,从而导致于少数村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偏颇,误认为只要搞好村庄规划,建成小康新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还未正确看待,有的认为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领导的“面子工程”,误认为又要搞创建,又要搞验收。

  二是村级积累薄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而乡村两级财力有限,有的还背着沉重的农村债务(如普九欠债、历年欠款),有的村连村干部工资也难以正常兑现),部分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仍然捉襟见肘,特别是诸如公共服务与活动陈地建设就没有列入发展规划。

  三是劳动力转移滞后,农民难以“洗脚上岸”。

  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工转移培训和农民知识化工程,培养了一批适应进城务工的新型农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显,所从事的主要行业依然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建筑小工、家政服务和制造行业,而且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参差不齐,大至60岁,小至15、6岁,究其原因还是现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不贴近农村,不贴近农民,与农民的需求造成了脱节,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

  四是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严重“贫血”,塑造新风貌困难重重。

  在调研中我发现,农村电话、手机、广播、电视覆盖率虽然较高,但农村科技培训和文化生活相对脆弱,许多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使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再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基本上在家的是儿童和老人,少数人仍沉迷于“赌码”等陈旧的习气主,难以跟上现代文明。

  五是村干部队伍不稳,后顾之忧难以解决。

  年轻农民多数外出务工,村里仅有的几个年轻党员主要是复员退伍军人,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村干部待遇比较值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村组干部缺乏必要的保障,既担心退下来后遭他人打击报复,又没有养老等社会保障,年轻的村干部想外出务工、想打工致富心切。

  三、对策建议

  如何调动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农民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对我村的调研,我提出几点肤浅的看法和思路:

  1、加强村级班子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班子凝聚力。

  一是要从农村党员中选拔政治觉悟高、致富本领强的党员干部担任主职领导。在对我村调研中我了解到,本村之所以班子比较团结、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在群众中有威信,关键是有一个好的“班长”,村党支部书记在村组合并前就是我村的当家人,是全县第六届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在群众中有威信,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服务。

  二是要过基层组织“五好”创建等活动载体,完善村级党组织制度建设,在农村乡土能人、经营人才中发展党员,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三是要关爱村组干部,建议多方筹资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和年老生活补助制度,解除村组干部的后顾之忧,稳定农村干部队伍。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重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采取对上争取、多方筹资的办法,争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推进包括末级渠系、农村能源、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在巩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果,全面创新农村公益性服务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农村科技服务设施功能,积极探索与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的合作,引进适合本地自然资源的“三新”(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项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要围绕全县农业“34111”工程,大力发展农村中介协会组织,增强带动、辐射能力,网络更多的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就是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不断拓展增收空间。要引导农民群众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与条件,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要继续发展打工经济,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外出务工的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法律救助、信息服务、转移培训,为打工经济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要结合落实中央农村政策、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惠农政策增收、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增收、科技增收、抗灾增收、节本增效增收等综合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来源。

  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小康新村。

  要坚持规划先行、试点示范、分步推进的原则,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在规划区内通过整理集聚、拆旧建新、移民迁建等途径,开展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搞好村庄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要开展扶贫开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合作医疗成果、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群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要注重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救助体系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实现共同致富。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首先,是要加强农民群众的教育、宣传与引导,解决好农民群众的认识问题。其次,是要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培育尽量多的农村种养大户、乡土能人,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综合素质。第三,是要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通过农民培训、加强文化等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构建和谐农村。

  5、推进民主管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是规范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保障群众“四权”。

  二是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依法委托乡镇管理制度,健全“一事一议”制度,探索“联户议事”、“联组议事”、“联村议事”等农村事务决策的议事新形式,把权利交给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事由民理、家由民当。

  三是各级干部要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巩固送政务下乡成果,强化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的质效,提供能够满足农民群众实际需求的实实在在的便民、惠民服务。

  四、结束语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相信未来的三坮村,一定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十多天的是社会实践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让我深入了解到的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去做新农村建设工作,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未来农村城镇化是大势所趋,顺应时代的潮流我们必将有所作为,干出一番属于自己,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事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求索背后包含的汗水与智慧,我们应在大学这个舞台上练就……

【关于家乡改革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关于家乡改革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关于家乡变化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3.改革开放前后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4.最新关于家乡的变化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5.关于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文

6.家乡新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7.关于家乡变化调查报告范文

8.家乡变化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上一篇:《家庭教育调查问卷》调查报告 下一篇:中学德育副主任工作述职报告
关于家乡改革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家乡改革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20-10-28 报告

  忙碌而又充实的社会实践已经告一段落了,这段经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此时需要写一份实践报告,做好总结。到底应如何写一份漂亮的实践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家乡改革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改革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

  一、前言

  生活,因变化而精彩。时间是挂在枝头的明丽花瓣,微风一动,在空中跳起美丽的舞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原来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这个寒假,我来到了浒山的三北大街等地方,走访了爷爷奶奶及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阅读了相关资料,对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做了一个调查,感慨万千。

  二、描述

  1、衣

  听爷爷奶奶说,那时人们穿的都是自己纺织成的粗布农,夏天还行,可是到了冬天,厚厚的棉衣、棉裤穿在身上,非常地不舒服。上面还到处都是补丁,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啊!可是现在,人们穿什么都讲究个牌子,我在三北大街上看到,来往人们的身上穿的都是名牌,什么耐克、阿迪、李字,数都数不过来。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大街上的人都穿着既轻便又保暖的羽绒服,轻松“靓”出自己。

  2、食

  奶奶说,那个年代能吃饱已经很奢侈了,每天就是红薯片、野菜。实在没得吃了,就靠把花生根磨成淀粉填饱肚子。说到这里,我真觉得有点辛酸,又有点不可思议,以前人们的生活条件太艰苦了。再看看现在,三北大街、上林坊到处都是美味的小吃,让你垂涎三尺。现在在浒山,小朋友喜欢吃的西餐也有不少:肯德基、麦当劳……站在大街上,我心里想起:现在我们生活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不愁吃不愁穿,真应该感到知足。

  3、住

  “衣”和“食”的变化那么大,住的变化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村里的高老爷说,以前人们住的条件很差。普通人家住的房子都是自己建造的,墙里面是层泥呸,外面是自己烧制的砖头。三四十平米大的房间里挤着几代人,而且阴暗潮湿,很容易生病。富裕一点的人家也差不多,只是住的稍比别人宽敞一些而已。现在,我站在大街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家家户户都搬到了小区里,有钱的人还住起了小洋楼、大别墅呢!什么“康鑫梵石花园”、“东方明珠城”、“曙光小区”……个个令人羡艳。高老爷还告诉我,那时候,有的人家有煤火,但是只在冬天特别冷的时候才用。哪像现在,家家都装了空凋,只要稍微有点冷就开了,舒适的不得了。

  4、行

  在爷爷给我的一张照片上,我看见一条小路坑坑洼洼,非常窄,只能并排走两个人。我想,这么破的路,要是遇到下雨天出行,路上飞溅起的泥水落在身上,那可就变成一个“泥人”啦!再看看现在的慈溪大地上,到处都是一条条又宽又平的柏油马路。人们出行骑着电动车、摩托年,许多人家还拥有了私家轿车,人们出行变得更加方便了。

  三、结语

  我们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啊,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苦难已经过去,现在我们幸福地生活着,但我们的未来将会怎样?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不过,好日子的到来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啊!

  家乡改革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

  一、 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XX年xx月xx号至XX年xx月xx号。

  地点:xx省xx市附近的几个村庄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七里店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居民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从农忙到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 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2、 按不同人群来说

  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

  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 赌博风的抬头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 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 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 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家乡改革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

  一路颠颇,几经辗转,总算回到了一年不见的家和家乡。走在昔日熟悉的乡间小道上,心中满溢的是喜悦,激动与自豪。我被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震撼。

  一、政策效果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

  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凹凸不平。我们那时侯穿高一点的鞋就会不断的崴脚,穿平的鞋却会十分的硌脚,总之是怎么走都不舒服,骑车就更不要提了。那时侯村里养鸡的特别多,每条巷都堆着满巷的鸡粪,一到夏天更是苍蝇漫天,臭气熏天。还有随意堆放的垃圾堆。我们每天都呼吸着混杂着各种味道的空气。还有墙上那各式各样小孩们的“涂鸦作品”。现在回想起来童年是美好的,可是我的家乡却也可以说是满目疮痍。

  而如今,在全国范围建设新农村的总动员下,通过环境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

  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现在垃圾不随处乱扔,家禽的粪便也不随处乱倒,都有了统一的安排和处理。现在到哪都是干干净净的水泥地,让人的心情也十分的舒畅。

  (三)物质生活得到新突破。

  以前农村人就只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吃穿用都很简单随便,只要不饿着肚子,不冻着就很满足了。而如今在中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农民也意识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水平,开始不断寻求致富的道路。现在我们村里不仅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很多小型的铁厂,煤厂等厂矿,同时给一大批的妇女门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在每家都是两个人在赚钱,手里的钱多了,物质生活便有了提高,每天来村里卖东西的多的犹如赶集似的。什么饺子,鱼,鸡之类以前只能在过年吃上的东西现在随时都可以吃了。穿衣服也开始追求起名牌来。用的就更不用说了,什么电热锅,微波炉之类都上了农民的锅台。

  (四)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新发展。

  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随着提高了,以前一到秋收后,不论大人小孩,都是在赌博。现在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夏天晚上在大队部跳舞,冬天则是扭秧歌,不仅扭正了村里的风气,还愉悦了每个村民的身心。

  (五)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转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村领导还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先导工程来抓,组织乡村干部深入一线,以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充分利用会议、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

  通过本村与其他一些村的对比发现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

  一是宣传发动工作不够深入,群众认识不到位。

  主要是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再加上当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没有具体的标准,从而导致于少数村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偏颇,误认为只要搞好村庄规划,建成小康新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还未正确看待,有的认为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领导的“面子工程”,误认为又要搞创建,又要搞验收。

  二是村级积累薄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而乡村两级财力有限,有的还背着沉重的农村债务(如普九欠债、历年欠款),有的村连村干部工资也难以正常兑现),部分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仍然捉襟见肘,特别是诸如公共服务与活动陈地建设就没有列入发展规划。

  三是劳动力转移滞后,农民难以“洗脚上岸”。

  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工转移培训和农民知识化工程,培养了一批适应进城务工的新型农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显,所从事的主要行业依然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建筑小工、家政服务和制造行业,而且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参差不齐,大至60岁,小至15、6岁,究其原因还是现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不贴近农村,不贴近农民,与农民的需求造成了脱节,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

  四是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严重“贫血”,塑造新风貌困难重重。

  在调研中我发现,农村电话、手机、广播、电视覆盖率虽然较高,但农村科技培训和文化生活相对脆弱,许多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使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再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基本上在家的是儿童和老人,少数人仍沉迷于“赌码”等陈旧的习气主,难以跟上现代文明。

  五是村干部队伍不稳,后顾之忧难以解决。

  年轻农民多数外出务工,村里仅有的几个年轻党员主要是复员退伍军人,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村干部待遇比较值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村组干部缺乏必要的保障,既担心退下来后遭他人打击报复,又没有养老等社会保障,年轻的村干部想外出务工、想打工致富心切。

  三、对策建议

  如何调动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农民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对我村的调研,我提出几点肤浅的看法和思路:

  1、加强村级班子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班子凝聚力。

  一是要从农村党员中选拔政治觉悟高、致富本领强的党员干部担任主职领导。在对我村调研中我了解到,本村之所以班子比较团结、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在群众中有威信,关键是有一个好的“班长”,村党支部书记在村组合并前就是我村的当家人,是全县第六届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在群众中有威信,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服务。

  二是要过基层组织“五好”创建等活动载体,完善村级党组织制度建设,在农村乡土能人、经营人才中发展党员,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三是要关爱村组干部,建议多方筹资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和年老生活补助制度,解除村组干部的后顾之忧,稳定农村干部队伍。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重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采取对上争取、多方筹资的办法,争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推进包括末级渠系、农村能源、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在巩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果,全面创新农村公益性服务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农村科技服务设施功能,积极探索与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的合作,引进适合本地自然资源的“三新”(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项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要围绕全县农业“34111”工程,大力发展农村中介协会组织,增强带动、辐射能力,网络更多的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就是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不断拓展增收空间。要引导农民群众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与条件,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要继续发展打工经济,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外出务工的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法律救助、信息服务、转移培训,为打工经济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要结合落实中央农村政策、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惠农政策增收、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增收、科技增收、抗灾增收、节本增效增收等综合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来源。

  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小康新村。

  要坚持规划先行、试点示范、分步推进的原则,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在规划区内通过整理集聚、拆旧建新、移民迁建等途径,开展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搞好村庄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要开展扶贫开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合作医疗成果、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群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要注重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救助体系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实现共同致富。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首先,是要加强农民群众的教育、宣传与引导,解决好农民群众的认识问题。其次,是要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培育尽量多的农村种养大户、乡土能人,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综合素质。第三,是要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通过农民培训、加强文化等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构建和谐农村。

  5、推进民主管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是规范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保障群众“四权”。

  二是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依法委托乡镇管理制度,健全“一事一议”制度,探索“联户议事”、“联组议事”、“联村议事”等农村事务决策的议事新形式,把权利交给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事由民理、家由民当。

  三是各级干部要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巩固送政务下乡成果,强化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的质效,提供能够满足农民群众实际需求的实实在在的便民、惠民服务。

  四、结束语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相信未来的三坮村,一定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十多天的是社会实践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让我深入了解到的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去做新农村建设工作,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未来农村城镇化是大势所趋,顺应时代的潮流我们必将有所作为,干出一番属于自己,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事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求索背后包含的汗水与智慧,我们应在大学这个舞台上练就……

【关于家乡改革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关于家乡改革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关于家乡变化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3.改革开放前后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4.最新关于家乡的变化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5.关于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文

6.家乡新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7.关于家乡变化调查报告范文

8.家乡变化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上一篇:《家庭教育调查问卷》调查报告 下一篇:中学德育副主任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