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2021-11-22 报告

  为弄清楚一个事件或一个情况,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通常在调查报告上面呈现出来。快来参考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1

  前言: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较高的期望。大学生遵循社会公德对自身发展,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结合问卷及调查结果,我们作如下分析:

  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

  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并结合与部分学生的座谈,基本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呈现出如下特点:

  社会公德的这五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遵守起来并不困难,对于常年受正规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应该是道德的底限。虽然多数大学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实到每一项,有很多同学达不到公德要求的。可以想象,完全符合这五个方面的学生的数量会更少一些,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观虽然依然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已非一统天下了,其它的道德观、价值观已经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道德观的多元化与复杂化有其家庭背景、学校背景与社会背景。

  1.首先是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2.是高校教师本身的道德观具有多元化特点。

  3.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非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在社会上大量存在。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2

  一、引言: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是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所以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就所在院校(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调查对象为大二学生。利用自制问卷预调查5份,结果发现在问卷的问题设计、语言文字以及格式排版等存在些问题。特别是在问题的设计上,起初有像“你觉得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怎么样”的主观问题,导致很多问卷在该问题上都是空白或寥寥几句话,关键是这种问题对本次的调查无益,所以我对问卷进行一番调整,并自己填写问卷,以被调查者的角度审视设计的问卷。随后对40名电信学生进行了匿名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份,其中男生21份,女生14份。

  二、调查数据分析:

  总体概况:

  经过数据分析显示,虽然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在一些方面存在缺陷,但当今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也就说明了对基本的道德行为和范畴,大家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的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更应认识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践行之,而要想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则要求我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次调查主要涉及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和遵纪守法和对社会公德整体认识的问题。下面将就这几方面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展现和分析。

  助人为乐:

  关心体贴他人,在他人急需的时候,能主动热情地给予帮助和照顾,急人之急,帮人之苦,忧人之忧,救人之危,在别人得到帮助的同时自已也能从中得到快乐,这是人的一种高尚行为。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31.43%的人觉得很有意义并乐于参加,45.71%的人有时间才会去,22.86%的人则不乐于参加。而对于爱心募捐活动,经常参加的有34.29%,偶尔参加的为60%。而对于参加的动机,绝大部分人都认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得到的结果我觉得大学生虽然知晓这种活动的必要性,但未能践行,说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对于乞讨的态度,80%的人会是视对象而定,只有17.14%的人会伸出援助之手。视对象而定的人觉得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应乞讨,所以不帮,再者则是因为现在社会上骗子比较多;而帮的情况下主要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我觉得这样的结果可以理解,社会的阴暗面多少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取向。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大家能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即使对方四肢健全,可以存在欺骗嫌疑,只要你帮助的人里面有真正需要帮助的,哪怕只有那么几个,我觉得这是值得的,也许就是你那不起眼的一两元钱,说不定就能帮助他们度过苦难。所以,这进一步说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确实有待提高。

  文明礼貌: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貌,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也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当在公交车上遇到弱势全体时,80%的人会主动让座,其余20%的人则有时会让,大家普遍尊老爱幼相当必要,需要给予弱势群体以同情和帮助。说明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持肯定态度。

  对公共场合吸烟的行为74.29%的人很反感,17.14%的人较反感;而当公共场合有人插队时,82.86%的会在内心抱怨,8.57%的人会马上制止。

  以上数据都说明了在文明礼貌层面,大学生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遵纪守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让遵纪守法成为我们的责任。

  调查结果显示,20%的人坚决不会闯红灯,45.71%的人在赶时间的时候会,而31.43%的人在没有车经过的时候会;当捡到物品时,91.43%的人会主动交公;但当看到校园内的消防栓损坏时,会告知相关人员和若无其事的人则几乎对半。以上数据都揭露出了当代大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有待加强。这是由于当今的特定社会现象使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而当问及对社会公德是什么概念时,68.57%的人认为是心理上对社会的热爱从而希望它变得更好,并尽全力支持;而14.29%的人会偶尔用行动支持。这表明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理解是很准确的,没有太大的偏差。

  三、大学生社会公德情况总结:

  通过如上数据的初步分析,可将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总结如下:

  遵守社会公德对于从小受正规教育的当今大学生而言,应该是道德的底限。虽然多数大学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实到每一项,有很多同学达不到公德的要求。换句话说,社会主义道德观虽然依然占据一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一统天下,其它的道德观、价值观已经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列如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参差不齐从小就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如今社会处于转型期,非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在社会上大量存在,也会使大学生的公德观发生一定的改变。

  大学生在践行社会公德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知”“行”脱节问题。当公共场所出现插队情况时,82.86%的学生选择了沉默,而只有8.57%的人会马上制止的数据让人难免有点心寒。所以道德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都只停留在“知”的层面,而没能去“行”。而作为将“知行”作为校训的交大学子更应尽快改变这种现状。

  四、应对措施:

  作为个人,在平时要从我做起,严于律己,增强修养,树立社会公德意识,不断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庭中,父母应以身作则,提高重视度,为孩子做好榜样;家庭成员间可互相监督劝导,争做模范家庭。

  学校则应积极举办公德素质宣传,时常进行道德素质演讲;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改善校园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道德观念。

  国家社会要做好监督、引导工作,加大对损害公共利益行为的惩罚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3

  摘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关键词:

  公共生活,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意识,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时间:

  20xx年xx月xx日星期一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对象:

  大学生

  形式:

  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设计,调查实践,数据统计,我顺利完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80%左右的被调查的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仅有10%公德意识薄弱。在文明礼貌方面,接近90%能做到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关,也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在助人为乐方面,大学生作得更是出色。近93%的人能做到助人为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但40%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仍持不定态度,要不要爱护公物还要看情况而定。仅有50%会明确如何对待公共财物。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公共生活是指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的生活空间。而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大学生的义务。作为有较高素养的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期望化为提高自身强大修养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争做碱性社会公德的模范,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社会公德建设。

  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际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社会舆论的监督,我们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因此更讲社会公德。但在缺少监督的网络空间里,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网络生活中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活动中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对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有积极作用;保证大学生的业余学习和生活健康.丰富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活拓展视野,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避免个别大学生误入歧途。

  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做到: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浮秽和色情的内容,同学们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上交友等。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侮辱,更不能参与网络色情游戏、等活动。同学们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同学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值得同学们警惕的是,沉迷于网络尤其是游戏已成为近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网络的虑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特点,不利于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的效用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不论在哪一领域哪一层次,大学生都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大学生理应养成遵守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4

  调查时间:11月21日

  调查对象:大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分工:小明设计问卷并分发问卷,小刘统计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小李执笔,小嘿协调成员关系并负责修改报告和定稿。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较高的期望。大学生遵循社会公德对自身发展,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在20xx年11月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进行,调查对象为大一学生,我们利用自己编制的问卷对100为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男生50份,女生50份,男生女生各占50%。

  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小组成员对数据结果进行了讨论:吴佳慧设计问卷并分发问卷,刘敏杰统计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梁瑞霞执笔,李茜茜协调成员关系并负责修改报告定稿。

  讲文明礼貌:难付诸行动

  在文明礼貌方面,在被调查人员中81%的大学生能做到尊敬师长,尤其是女生,92%的女生都表示遇到老师会主动问好。但在公交车上遇到老弱病残时,只有32%的被调查者会主动让座56%的同学会视情况而定,尤其是男生,占42%的男生选择视情况而定。这说明大学生对文明礼貌的认知程度还算高,但要付诸行动却有些困难。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语也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更应该讲文明讲礼貌,让文明的气息洋溢在神州大地上,让世界人民领略“礼仪之邦”的魅力。

  爱护公物:有待提高

  在爱护公物方面,约52%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态度仍不坚定,是否爱护公物还要视情况而定。比如,在对“课桌文化”的看法上,48%的同学认为那无所谓。只有29%的同学坚决反对“课桌文化”。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爱护电话亭和指示灯的,56%的同学即使情绪不好也绝对不会通过砸电话亭,踢安全指示灯来发泄。但是在爱护图书馆的书籍方面存在极大问题,竟然多至64%的同学存在不爱惜书的行为,比如污损、丢失、折叠书籍,甚至还存在撕页,不归还现象。

  这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在爱护公物方面,女生比男生做得要好,66%的女生非常爱惜公物并且认为应当维护好公共设施,而男生在这方面还有些逊色。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当从我做起,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与每一个国民携起手来共同珍惜和爱护社会公共财产,为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保护环境:意识较强

  保护环境方面,有89%的大学生认为在公共场作乱涂鸦是不好的,是在破坏环境,而其中女生占94%,男生占84%,而只有一少部分人认为无所谓,更有极少部分人认为好,能展现自我风采。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且在这方面,女生的社会公德一是要高于男生。对于随手乱扔垃圾这一问题,有90%的大学生选择我不会样做,但是却只有5%的人会选择把它捡起来。这说明在这方面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待提高。但是在爱护草坪方面有53%的人会踩上去,认为自己玩耍时最重要的,小草被踩一下无所谓。有7%的人会视自己心情而定,而只有10%的人不会踩上去。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环境,而我们——大学生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挑起这个重担,保护环境,就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作出努力。

  遵纪守法:情况可观

  在遵纪守法方面,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较高的守法意识,但仍有不足之处,有待加强。例如:在如何看待考试作弊现象一题中,68%的同学认为应该严惩,其中女生60%,男生76%。认为考试作弊是小错误教训一下就行的同学占总人数的23%,其中女生24%,男生22%。仅有9%的同学认为考试作弊现象很正常,其中女生占8%,男生占10%。从上述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应该严惩,但仍有1/3的同学存在投机取巧,世故圆滑的意识,应当引起关注。当问到见到贵重物品是否交公时,81%的同学认为该主动交公,其中82%的男生,80%的女生,男女生比例接近。除此以外,有10%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只有9%的同学选择不交。总体而言,在遵纪守法方面,男女学生都有较高的意识,但还存在部分同学的社会公德意识不强,需要在多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法律及纪律意识。

  助人为乐:总体乐观

  在助人为乐方面,对于在学校举行的爱心募捐活动中,被调查的大学生有62%的同学选择“经常参加”,有26%的同学选择“偶尔参加”,只有12%的同学选择“从不参加”。但面对乞讨人群时,有37%的同学选择“同情并给与帮助”,54%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9%的同学选择“鄙视,觉得肯定是个骗子”。这说明大学生总体上来说还是富有爱心的。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学生更应当乐于助人,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小事做起,为祖国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总结分析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总体情况乐观,积极向上,而且女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要稍强,但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有待加强。

  比如在公交车上面对老弱病残时,只有32%的大学生会主动让座,大部分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在爱护公物方面,面对校园内的课桌文化还有很多同学并不表示强烈反对,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这方便自己记东西。图书馆的状况更是糟糕,书籍被破坏的程度很大,大部分同学只是方便自己阅读,随便折叠书本。在保护坏境方面,大学生的意识还是较强,绝大部分同学反在公共场合乱涂鸦,大部分同学不会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但仍有一部分同学随意践踏草坪。很可观的是大部分同学都有较高的遵纪守法意识,都能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都认为要严惩考试作弊行为。对乐于助人方面也有半数的同学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上述行为虽然不能在总体上影响学生,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良影响。因此对于作为21世纪接班人的大学生,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势在必行。

  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失范德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大学生处于一个成年与未成年的过渡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和确定,判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误导,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差,造成道德观念淡薄,甚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学校方面,学校传统的应试教育一味的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而且对社会公德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学生容易忽略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在家庭方面,父母不拘小节,自身不太注重社会公德,没有起到榜样作用,造成大学生从小养成不良习惯,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在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很多人无视社会公德,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给大学生在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造成冲击。

  我们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作用。尤其是大学生本身的因素是主观因素,起决定作用。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误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公德的观念。如: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小事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帮助身边的同学朋友;多阅读有关美德的书籍,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明确自己的方向,不受外界不良的风气的影响。在客观方面:学校应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加强规章制度的管理,加大社会公德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同时提高社会公德意识,而且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创新社会公德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中,父母应以身作则,提高重视度,为小孩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社会方面,国家应当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要严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净化社会风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快社会公德法规划进程,加快社会公德行为的舆论监督。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5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的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广泛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广泛深刻的变革。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广大民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使社会公德建设凸显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使社会公德建设的价值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便备受关注。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我们小组于半个月时间里对本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55份,共收回有效问卷55份(问卷有限,所作分析和结论仅供参考)。调查对象涉及校内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认识以及个人道德实践等方面。

  (一)、行为文明方面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图书占位子是一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图书馆是很多爱好学习的同学常去的地方,一般来说图书馆的环境是相当的不错的,绝对是同学们看书、做作业的首选之地。这样问题也就来了,如果看书的人很多,小小的图书馆怎么能保证每个看书的同学都有座位呢,占位子的现象也就随之而来。在我们的调查之中有3.6%的同学认为应该这么做,这样做的话更有利于自己的学习,50.9%的同学认为大家都这样,见怪不怪,32.7%的同学认为没什么自己也曾这样做过,12.7%的同学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应该受到谴责。

  文明、礼貌,这些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心理面是知道怎么做的,但是在行动上却没有起到起个表率的作用,长时间的这种占座行为习惯让大家都麻木了,同学们的态度变得很无所谓。明知道这个行为是不道德的,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图书馆的资源,但是没有实际行动去改变这一不道德的行为。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行为文明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二)、爱护公物方面

  校园中的“课桌文化”或旅游景点处的“涂鸦”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6%的同学认为蛮不错的,它展现了个人风采,并且可以自由的宣泄感情,有54.5%的同学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它破坏了公物,造成了不良影响,有20%的同学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干过,有10.9%的同学认为这是很随便的事,关注自己就行,10.9%的同学认为要想办法杜绝这种不良行为。

  从数据和生活的观察上来看,大学生在爱护公物方面心理上是能够接受的,落实到实践中绝大部分大学生做的还是好的。对于自己的东西每个人都很爱惜的,但面对公共财产时,人性的弱点就显示出来了,有时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公共财产就成了牺牲品,这是一种极其自私的行为,近三成同学的却对这种行为持无所谓的态度,这是很可怕的,这是低端的个人素质。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保护环境等方面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在公共场合制造了垃圾,有64%的同学表示“一般不会扔”,有6%的人选择“经常仍”,另外有9%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周围没有人的时候会仍”,有21%的同学认为“只有在找不到垃圾箱的时候才会扔”。数据表明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这个现象应该是和社会现象一致的,当今社会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很多人为了一己之利不择手段,当然不否认还存在许多为社会服务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要以当代大学生去影响下一个时代,而不是随波逐流,保护好环境,从自己做起。

  虽然这次调查活动,涉及范围比较小,调查对象比较局限,数据量有限,但是通过此次活动,还是发现了许多问题,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为我们今后的公德教育指明方向。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6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都积极宣传贯彻,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不能爱护公共财产,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的缺失。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二)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犯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同时,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现实中,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不注重个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养。第三,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感染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三)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现人民群众伟大,增强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根据形势需要,各高校要成立心理机构,开展心理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正视自己的情况,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及时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五)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上一篇: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教师工作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范文(通用6篇)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2021-11-22 报告

  为弄清楚一个事件或一个情况,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通常在调查报告上面呈现出来。快来参考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1

  前言: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较高的期望。大学生遵循社会公德对自身发展,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结合问卷及调查结果,我们作如下分析:

  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

  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并结合与部分学生的座谈,基本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呈现出如下特点:

  社会公德的这五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遵守起来并不困难,对于常年受正规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应该是道德的底限。虽然多数大学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实到每一项,有很多同学达不到公德要求的。可以想象,完全符合这五个方面的学生的数量会更少一些,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观虽然依然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已非一统天下了,其它的道德观、价值观已经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道德观的多元化与复杂化有其家庭背景、学校背景与社会背景。

  1.首先是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2.是高校教师本身的道德观具有多元化特点。

  3.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非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在社会上大量存在。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2

  一、引言: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是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所以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就所在院校(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调查对象为大二学生。利用自制问卷预调查5份,结果发现在问卷的问题设计、语言文字以及格式排版等存在些问题。特别是在问题的设计上,起初有像“你觉得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怎么样”的主观问题,导致很多问卷在该问题上都是空白或寥寥几句话,关键是这种问题对本次的调查无益,所以我对问卷进行一番调整,并自己填写问卷,以被调查者的角度审视设计的问卷。随后对40名电信学生进行了匿名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份,其中男生21份,女生14份。

  二、调查数据分析:

  总体概况:

  经过数据分析显示,虽然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在一些方面存在缺陷,但当今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也就说明了对基本的道德行为和范畴,大家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的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更应认识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践行之,而要想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则要求我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次调查主要涉及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和遵纪守法和对社会公德整体认识的问题。下面将就这几方面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展现和分析。

  助人为乐:

  关心体贴他人,在他人急需的时候,能主动热情地给予帮助和照顾,急人之急,帮人之苦,忧人之忧,救人之危,在别人得到帮助的同时自已也能从中得到快乐,这是人的一种高尚行为。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31.43%的人觉得很有意义并乐于参加,45.71%的人有时间才会去,22.86%的人则不乐于参加。而对于爱心募捐活动,经常参加的有34.29%,偶尔参加的为60%。而对于参加的动机,绝大部分人都认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得到的结果我觉得大学生虽然知晓这种活动的必要性,但未能践行,说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对于乞讨的态度,80%的人会是视对象而定,只有17.14%的人会伸出援助之手。视对象而定的人觉得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应乞讨,所以不帮,再者则是因为现在社会上骗子比较多;而帮的情况下主要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我觉得这样的结果可以理解,社会的阴暗面多少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取向。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大家能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即使对方四肢健全,可以存在欺骗嫌疑,只要你帮助的人里面有真正需要帮助的,哪怕只有那么几个,我觉得这是值得的,也许就是你那不起眼的一两元钱,说不定就能帮助他们度过苦难。所以,这进一步说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确实有待提高。

  文明礼貌: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貌,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也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当在公交车上遇到弱势全体时,80%的人会主动让座,其余20%的人则有时会让,大家普遍尊老爱幼相当必要,需要给予弱势群体以同情和帮助。说明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持肯定态度。

  对公共场合吸烟的行为74.29%的人很反感,17.14%的人较反感;而当公共场合有人插队时,82.86%的会在内心抱怨,8.57%的人会马上制止。

  以上数据都说明了在文明礼貌层面,大学生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遵纪守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让遵纪守法成为我们的责任。

  调查结果显示,20%的人坚决不会闯红灯,45.71%的人在赶时间的时候会,而31.43%的人在没有车经过的时候会;当捡到物品时,91.43%的人会主动交公;但当看到校园内的消防栓损坏时,会告知相关人员和若无其事的人则几乎对半。以上数据都揭露出了当代大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有待加强。这是由于当今的特定社会现象使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而当问及对社会公德是什么概念时,68.57%的人认为是心理上对社会的热爱从而希望它变得更好,并尽全力支持;而14.29%的人会偶尔用行动支持。这表明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理解是很准确的,没有太大的偏差。

  三、大学生社会公德情况总结:

  通过如上数据的初步分析,可将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总结如下:

  遵守社会公德对于从小受正规教育的当今大学生而言,应该是道德的底限。虽然多数大学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实到每一项,有很多同学达不到公德的要求。换句话说,社会主义道德观虽然依然占据一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一统天下,其它的道德观、价值观已经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列如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参差不齐从小就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如今社会处于转型期,非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在社会上大量存在,也会使大学生的公德观发生一定的改变。

  大学生在践行社会公德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知”“行”脱节问题。当公共场所出现插队情况时,82.86%的学生选择了沉默,而只有8.57%的人会马上制止的数据让人难免有点心寒。所以道德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都只停留在“知”的层面,而没能去“行”。而作为将“知行”作为校训的交大学子更应尽快改变这种现状。

  四、应对措施:

  作为个人,在平时要从我做起,严于律己,增强修养,树立社会公德意识,不断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庭中,父母应以身作则,提高重视度,为孩子做好榜样;家庭成员间可互相监督劝导,争做模范家庭。

  学校则应积极举办公德素质宣传,时常进行道德素质演讲;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改善校园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道德观念。

  国家社会要做好监督、引导工作,加大对损害公共利益行为的惩罚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3

  摘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关键词:

  公共生活,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意识,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时间:

  20xx年xx月xx日星期一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对象:

  大学生

  形式:

  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设计,调查实践,数据统计,我顺利完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80%左右的被调查的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仅有10%公德意识薄弱。在文明礼貌方面,接近90%能做到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关,也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在助人为乐方面,大学生作得更是出色。近93%的人能做到助人为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但40%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仍持不定态度,要不要爱护公物还要看情况而定。仅有50%会明确如何对待公共财物。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公共生活是指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的生活空间。而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大学生的义务。作为有较高素养的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期望化为提高自身强大修养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争做碱性社会公德的模范,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社会公德建设。

  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际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社会舆论的监督,我们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因此更讲社会公德。但在缺少监督的网络空间里,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网络生活中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活动中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对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有积极作用;保证大学生的业余学习和生活健康.丰富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活拓展视野,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避免个别大学生误入歧途。

  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做到: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浮秽和色情的内容,同学们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上交友等。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侮辱,更不能参与网络色情游戏、等活动。同学们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同学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值得同学们警惕的是,沉迷于网络尤其是游戏已成为近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网络的虑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特点,不利于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的效用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不论在哪一领域哪一层次,大学生都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大学生理应养成遵守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4

  调查时间:11月21日

  调查对象:大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分工:小明设计问卷并分发问卷,小刘统计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小李执笔,小嘿协调成员关系并负责修改报告和定稿。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较高的期望。大学生遵循社会公德对自身发展,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在20xx年11月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进行,调查对象为大一学生,我们利用自己编制的问卷对100为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男生50份,女生50份,男生女生各占50%。

  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小组成员对数据结果进行了讨论:吴佳慧设计问卷并分发问卷,刘敏杰统计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梁瑞霞执笔,李茜茜协调成员关系并负责修改报告定稿。

  讲文明礼貌:难付诸行动

  在文明礼貌方面,在被调查人员中81%的大学生能做到尊敬师长,尤其是女生,92%的女生都表示遇到老师会主动问好。但在公交车上遇到老弱病残时,只有32%的被调查者会主动让座56%的同学会视情况而定,尤其是男生,占42%的男生选择视情况而定。这说明大学生对文明礼貌的认知程度还算高,但要付诸行动却有些困难。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语也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更应该讲文明讲礼貌,让文明的气息洋溢在神州大地上,让世界人民领略“礼仪之邦”的魅力。

  爱护公物:有待提高

  在爱护公物方面,约52%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态度仍不坚定,是否爱护公物还要视情况而定。比如,在对“课桌文化”的看法上,48%的同学认为那无所谓。只有29%的同学坚决反对“课桌文化”。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爱护电话亭和指示灯的,56%的同学即使情绪不好也绝对不会通过砸电话亭,踢安全指示灯来发泄。但是在爱护图书馆的书籍方面存在极大问题,竟然多至64%的同学存在不爱惜书的行为,比如污损、丢失、折叠书籍,甚至还存在撕页,不归还现象。

  这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在爱护公物方面,女生比男生做得要好,66%的女生非常爱惜公物并且认为应当维护好公共设施,而男生在这方面还有些逊色。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当从我做起,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与每一个国民携起手来共同珍惜和爱护社会公共财产,为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保护环境:意识较强

  保护环境方面,有89%的大学生认为在公共场作乱涂鸦是不好的,是在破坏环境,而其中女生占94%,男生占84%,而只有一少部分人认为无所谓,更有极少部分人认为好,能展现自我风采。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且在这方面,女生的社会公德一是要高于男生。对于随手乱扔垃圾这一问题,有90%的大学生选择我不会样做,但是却只有5%的人会选择把它捡起来。这说明在这方面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待提高。但是在爱护草坪方面有53%的人会踩上去,认为自己玩耍时最重要的,小草被踩一下无所谓。有7%的人会视自己心情而定,而只有10%的人不会踩上去。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环境,而我们——大学生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挑起这个重担,保护环境,就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作出努力。

  遵纪守法:情况可观

  在遵纪守法方面,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较高的守法意识,但仍有不足之处,有待加强。例如:在如何看待考试作弊现象一题中,68%的同学认为应该严惩,其中女生60%,男生76%。认为考试作弊是小错误教训一下就行的同学占总人数的23%,其中女生24%,男生22%。仅有9%的同学认为考试作弊现象很正常,其中女生占8%,男生占10%。从上述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应该严惩,但仍有1/3的同学存在投机取巧,世故圆滑的意识,应当引起关注。当问到见到贵重物品是否交公时,81%的同学认为该主动交公,其中82%的男生,80%的女生,男女生比例接近。除此以外,有10%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只有9%的同学选择不交。总体而言,在遵纪守法方面,男女学生都有较高的意识,但还存在部分同学的社会公德意识不强,需要在多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法律及纪律意识。

  助人为乐:总体乐观

  在助人为乐方面,对于在学校举行的爱心募捐活动中,被调查的大学生有62%的同学选择“经常参加”,有26%的同学选择“偶尔参加”,只有12%的同学选择“从不参加”。但面对乞讨人群时,有37%的同学选择“同情并给与帮助”,54%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9%的同学选择“鄙视,觉得肯定是个骗子”。这说明大学生总体上来说还是富有爱心的。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学生更应当乐于助人,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小事做起,为祖国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总结分析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总体情况乐观,积极向上,而且女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要稍强,但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有待加强。

  比如在公交车上面对老弱病残时,只有32%的大学生会主动让座,大部分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在爱护公物方面,面对校园内的课桌文化还有很多同学并不表示强烈反对,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这方便自己记东西。图书馆的状况更是糟糕,书籍被破坏的程度很大,大部分同学只是方便自己阅读,随便折叠书本。在保护坏境方面,大学生的意识还是较强,绝大部分同学反在公共场合乱涂鸦,大部分同学不会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但仍有一部分同学随意践踏草坪。很可观的是大部分同学都有较高的遵纪守法意识,都能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都认为要严惩考试作弊行为。对乐于助人方面也有半数的同学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上述行为虽然不能在总体上影响学生,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良影响。因此对于作为21世纪接班人的大学生,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势在必行。

  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失范德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大学生处于一个成年与未成年的过渡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和确定,判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误导,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差,造成道德观念淡薄,甚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学校方面,学校传统的应试教育一味的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而且对社会公德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学生容易忽略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在家庭方面,父母不拘小节,自身不太注重社会公德,没有起到榜样作用,造成大学生从小养成不良习惯,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在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很多人无视社会公德,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给大学生在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造成冲击。

  我们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作用。尤其是大学生本身的因素是主观因素,起决定作用。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误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公德的观念。如: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小事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帮助身边的同学朋友;多阅读有关美德的书籍,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明确自己的方向,不受外界不良的风气的影响。在客观方面:学校应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加强规章制度的管理,加大社会公德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同时提高社会公德意识,而且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创新社会公德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中,父母应以身作则,提高重视度,为小孩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社会方面,国家应当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要严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净化社会风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快社会公德法规划进程,加快社会公德行为的舆论监督。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5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的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广泛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广泛深刻的变革。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广大民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使社会公德建设凸显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使社会公德建设的价值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便备受关注。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我们小组于半个月时间里对本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55份,共收回有效问卷55份(问卷有限,所作分析和结论仅供参考)。调查对象涉及校内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认识以及个人道德实践等方面。

  (一)、行为文明方面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图书占位子是一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图书馆是很多爱好学习的同学常去的地方,一般来说图书馆的环境是相当的不错的,绝对是同学们看书、做作业的首选之地。这样问题也就来了,如果看书的人很多,小小的图书馆怎么能保证每个看书的同学都有座位呢,占位子的现象也就随之而来。在我们的调查之中有3.6%的同学认为应该这么做,这样做的话更有利于自己的学习,50.9%的同学认为大家都这样,见怪不怪,32.7%的同学认为没什么自己也曾这样做过,12.7%的同学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应该受到谴责。

  文明、礼貌,这些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心理面是知道怎么做的,但是在行动上却没有起到起个表率的作用,长时间的这种占座行为习惯让大家都麻木了,同学们的态度变得很无所谓。明知道这个行为是不道德的,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图书馆的资源,但是没有实际行动去改变这一不道德的行为。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行为文明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二)、爱护公物方面

  校园中的“课桌文化”或旅游景点处的“涂鸦”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6%的同学认为蛮不错的,它展现了个人风采,并且可以自由的宣泄感情,有54.5%的同学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它破坏了公物,造成了不良影响,有20%的同学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干过,有10.9%的同学认为这是很随便的事,关注自己就行,10.9%的同学认为要想办法杜绝这种不良行为。

  从数据和生活的观察上来看,大学生在爱护公物方面心理上是能够接受的,落实到实践中绝大部分大学生做的还是好的。对于自己的东西每个人都很爱惜的,但面对公共财产时,人性的弱点就显示出来了,有时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公共财产就成了牺牲品,这是一种极其自私的行为,近三成同学的却对这种行为持无所谓的态度,这是很可怕的,这是低端的个人素质。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保护环境等方面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在公共场合制造了垃圾,有64%的同学表示“一般不会扔”,有6%的人选择“经常仍”,另外有9%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周围没有人的时候会仍”,有21%的同学认为“只有在找不到垃圾箱的时候才会扔”。数据表明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这个现象应该是和社会现象一致的,当今社会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很多人为了一己之利不择手段,当然不否认还存在许多为社会服务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要以当代大学生去影响下一个时代,而不是随波逐流,保护好环境,从自己做起。

  虽然这次调查活动,涉及范围比较小,调查对象比较局限,数据量有限,但是通过此次活动,还是发现了许多问题,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为我们今后的公德教育指明方向。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6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都积极宣传贯彻,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不能爱护公共财产,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的缺失。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二)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犯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同时,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现实中,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不注重个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养。第三,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感染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三)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现人民群众伟大,增强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根据形势需要,各高校要成立心理机构,开展心理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正视自己的情况,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及时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五)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上一篇: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教师工作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