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观察的实验报告

2022-12-02 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立体观察的实验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立体观察的实验报告 篇1

  一.目的

  1、熟练掌握每种立体镜的使用方法,利用立体镜看出航片的立体效果。

  2、了解桥式立体镜和红绿立体镜的原理。

  二、要求

  1、禁止大声喧哗,随意进出教室。保持课堂秩序。

  2、不得随意损坏涂抹照片,不得损坏眼镜,各小组组长负责仪器和像片完好无损,损坏像片和仪器的要进行赔偿。

  三、仪器

  每组一套立体像对,一个桥式立体镜。

  电脑一台,红绿立体镜,数字影像。

  四、方法和步骤

  1、拿到两张像片之后,首先观察像片上一样图案的部分,把它们按照规定的顺序摆放好。

  2、 寻找同名像点,把立体镜摆放在同名像点的上方,左眼看左片的像点,右眼看右片的像点,仔细观察,直到看出高低起伏的感觉。

  用立体镜进行像对立体观察时,首先要将像片定向。像片定向是用针刺出每张像主点O1、O2,并将其转刺于相邻像片上O′1和O′2,在像片上画出像片基线O1O′2和O′1O2,再在图纸上画一条直线,使两张像片上基线O1O′2和O′1O2与直线重合,并使基线上一对相应像点间的距离略小于立体镜的观察基线。然后将立体镜放在像对上,使立体镜观察基线与像片基线平行。同时用左眼看左像,右眼看右像。

  开始观察时,可能会有三个相同的影像(左、中、右)出现,这时要凝视中间清晰的目标(如道路、田地),如该目标在中间的影像出现双影,可适当转动像片,使影像重合,即可看出立体。

  3、像对立体观察的立体效果

  在满足立体观察的条件下,随着两张像片放置方式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立体效应。

  1)正立体效应

  如果把左方摄影站获得的像片放在左方用左眼观察;右方摄影站摄取的像片放在右方用右眼观察,这时获得与观察实物相似的立体效果,称为正立体效应。

  2)反立体效应

  如果把左方摄站摄取的像片放在右方,用右眼观察,右方摄站摄取的像片放在左方用左眼观察,这时观察到的立体影像的立体远近恰好与实物相反,这种立体效应称为反立体,或者在组成正立体效应后,将左右像片各旋转180度,同样可获得一个反立体效应。即观察得到的立体感与实际情况相反,高山看起来变成深谷。

  在量测中,用正反两种立体效应交替进行立体观察,可以检查和提高立体量测。

  3)零立体效应

  将正立体情况下的两张像片,在各自的平面内按同—方向旋转90度,使像片上纵横坐标互换方向,此时像对上原有的左右视差变为上下视差,即产生立体感的左右视差较不存在了,这时的立体视觉称为零立体。

  注意:电脑上的数字影像无需特殊技巧,戴上红绿立体镜看出立体效果即可。如果反着戴上眼镜会看到反立体。

  五、实验报告

  看出立体的同学可开始写实验报告(不少于500字),谈谈你对立体观察的体会。

  立体观察的实验报告 篇2

  目的:

  (1)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航空像片立体观察的方法;

  (2)练习航空摄影像片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3)练习航片上像片重叠度计算的基本方法;

  (4)练习计算航片上投影误差的基本方法;

  (5)练习计算航片上倾斜误差的基本方法;

  (6)掌握在航片上测量高差的方法。

  要求:

  (1)熟悉立体镜主要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2)熟悉立体镜操作和使用;

  (3)熟练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航空像片立体观察;

  (4)熟悉航空摄影像片比例尺的作用;

  (5)熟悉像片重叠度的计算方法;

  (6)掌握计算航片上投影误差的基本方法;

  (7)掌握计算航片上倾斜误差的基本方法;

  (8)熟练掌握测量像点坐标的方法;

  (9)熟练掌握左右视差计算;

  (10)熟练掌握两像点高差计算。

  二、实验准备

  立体镜——1、 航空像片对——2(23cm×23cm)、计算机——1,Photshop,AutCAD图形图像处理系统,实验航空像片图像A,B,C。

  三、方法与程序

  (一)航空像片的立体观察

  1.立体观察原理

  利用航片进行人造立体观察的条件是:必须是两张相邻且有部分重叠的像对;两眼必须分别各看一张像片,通常称之为“分像”;像片安放时,对应点的连线必须与现眼基线平行,且两像片的距离需要调整,应与双眼的交会角相适应;两张像片的比例尺尽可能一致,最大差值不超过16%。

  2.航空像片的立体观察步骤

  (1)准备像片:分别找出两张连续航片66-9-F-12134、66-9-F-12135像对像主点os、ob。

  (2)将航空像片按左右次序分开置于平整的桌面上,使影像的重叠部分向内,使像对像主点连线与基眼平行;左右像片间距与眼基线近似相等。

  (3)安置立体镜仪器:先在平整的桌面上,架腿伸开,调平镜架。将立体镜中央对准左右像片的小缝。

  (4)先用两个食指在立体镜下分别指着两张像片的对应点,然后,左右移动食指(连同像片),直至看到两个食指重合在一起,此时就可以看到较好的立体效果;且观察时没有不适的感觉;

  (5)当立体像对范围内高差太大时,在某一部分不易同时看出山顶及山谷的立体模型,需调整基线长度,才能实现立体观察。

  (6)若将左像片与右像片对调,则获得与实际相反的立体,称为反立体效应。

  (二)航空像片的高程测量和计算

  已知:航片上Oa和Ob分别为航片A和航片B的像主点,在航片A上,Ob点为航片B像主点在航片A的位置;

  E点和待计算点F的位置,分别标注在航片A的航片B上,E点的高度为650m;

  1. 分别在航片A和航片B上量取E、F的像点坐标;

  像点坐标:通常采用以方位线为轴的直角坐标系。像主点为坐标原点,像片像点E1和E2的坐标分别为(2.82,2.85)和(-2.5,-2.8)

  (2)计算像点E和F的左右视差

  像点的左右视差又称横视差,是指像对同名像点坐标之差,即左像片像点的横坐标减去右像片像点的横坐标,以P表示

  PE=XE1-XE2=2.82-(-2.5)=5.32cm

  PF=XF1-XF2=2.8-(-2.62)=5.42cm

  (3)计算出F点对E点的左右视差较

  P=PF-PE=5.42-5.32=0.1cm

  (4)计算F点和E点的高差 h=H10640mP=0.1cm=196.31m PP5.32cm0.1cm

  2. 计算航片的比例尺

  已知摄影焦距f值为152mm,航高H为10640m,则比例尺为

  1f1152mm7= =m=mHm10640m100

  3. 计算航片上像片重叠度

  (1)将航片A和航片B上的A、B点重合,航片A上AB连线的右边部分为航片A与航片B的航向重叠,以Px表示,Px=8.8cm

  (2)将航片B和航片C上的C、D点重合,航片B上CD连线到航片底边的距离为航片B与航片C的旁向重叠,以Py表示,Py=3.9cm

  (3)量取航片的宽幅,以lx和ly表示,lx=13.6cm,ly=14.3cm

  (4)计算航向重叠宽度与航片幅宽之比即为航向重叠度

  Px%=Px8.8cm=%=64.71% 13.6cmlx

  (5)计算旁向重叠宽度与航片幅宽之比即为旁向重叠度

  Py%=Py

  ly=3.9cm%=27.27% 14.3cm

  4. 计算航片上的投影误差

  (1)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了引起像片比例尺的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

  上点位在像片上相对位置的平移,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

  h=hr H

  H为地面高差;r为像点到像主点的距离;H摄影高度

  (2)在航片A上,Oa是像主点,e点的高差为200m,Oa到e的距离为3cm则e的投影误差为

  h=hr200m3cm4==5.6410 H10640m

  五、实验心得

  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立体镜,做实验时开始都不知道怎么看,也看不出什么效果。后来慢慢观察才知道其中的奥妙,当看出立体效果时特别的激动。感觉仪器特别简单,没想到有那样的效果,高低起伏特别的明显。这次试验其实主要做的就是观察,之后的计算也有一点麻烦,那直线画的不怎么准确,所以计算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

  立体观察的实验报告 篇3

  一、实验名称: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二、实验材料:

  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及其他细胞装片。

  三、实验步骤: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

  4、观察:调节粗准焦螺旋,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

  5、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最后整理器材。

  四、使用注意事项:

  1、取送显微镜时,应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轻拿轻放。

  2、镜检时,坐姿端正,一般用左眼观察物象,用右眼看着实验报告纸画图。两眼须同时睁开。

  3、切忌一面从目镜进行观察,一面使镜筒下降,这样容易使物镜与玻片标本碰撞而损坏。

  4、在高倍镜下调节焦距时,切勿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坏标本,损坏物镜。

  5、显微镜使用完毕必须先上升镜筒,移开镜头后再取出玻片标本,以免取玻片时擦损镜头的镜面。

  五、实验原理:

  利用教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六、创新点:

  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种细胞装片,以供学生操作、观察,增加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使学生在实验中经历调节显微镜的焦距的过程,从而熟练掌握教学教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立体观察的实验报告 篇4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高效性;

  2、掌握酶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

  1、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其催化效率比一般催化剂高106~1013、在生物体内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分解成H2O和O2,铁粉地H2O2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但其效率远低于酶。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会增大。当到了最大值后,此时温度为酶的最适温度,由于温度过高,酶开始失活,导致酶的效率降低,最后完全失活。

  3、酶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酶在一定范围的PH值下才有活性,高于或低于最适PH,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

  4、酶活性常受到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激活剂,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抵制剂。

  5、碘液指示淀粉水解程度的不同色变化:

  淀粉淀粉酶紫色糊精淀粉酶暗褐糊精淀粉酶红色糊精淀粉酶麦芽糖+少量葡萄糖加碘后:蓝色紫红色暗褐色红棕色?黄色

  三、试剂与器材

  (一)实验目的

  观察淀粉在水解过程中遇碘后溶液颜色的变化。观察温度、pH、激活剂与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人唾液中淀粉酶为α-淀粉酶,在唾液腺细胞中合成。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经过一系列被称为糊精的中间产物,最后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变化过程如下:

  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遇碘后分别呈蓝色、紫色与红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不变色。

  淀粉与糊精无还原性,或还原性很弱,对班氏试剂呈阴性反应。麦芽糖与葡萄糖是还原性糖,与班氏试剂共热后生成红棕色氧化亚铜的沉淀。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C,最适pH为6、8、偏离此最适环境时,酶的活性减弱。

  低浓度的Cl-离子能增加淀粉酶的活性,是它的激活剂。Cu2+等金属离子能降低该酶的活性,是它的抑制剂。

  (三)器材及试剂

  1、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恒温水浴锅、量筒、冰浴、玻璃棒、试管夹、白磁板、试管架、铁三脚架、唾液淀粉酶

  2、试剂:1%淀粉溶液、碘液、班氏试剂、0、4%HCl溶液、0、1%的乳酸溶液、1%NaCl溶液、1%CuSO4溶液、0、1%淀粉溶液

  (四)操作步骤

  1、淀粉酶活性的检测:取一只试管,注入1%淀粉溶液5mL与稀释的唾液0、5-2mL。混匀后插入1支玻璃棒,将试管连同玻璃棒置于37°C水浴中。不是的用玻璃棒从试管中取出1滴溶液,滴加在白磁板上,随即滴加1滴碘液,观察溶液呈现的颜色。此实验延续至溶液仅表现碘被稀释后的微黄色为止。记录淀粉在水解过程中,遇碘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向上面的剩余溶液中加2mL班氏试剂,放入沸水中加热10分钟左右,观察现象

  2、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0、4%盐酸、0、1%乳酸、蒸馏水与1%碳酸钠各2mL,再向以上四支试管中各加2mL1%淀粉溶液及2mL淀粉酶试剂,在沸水浴中加热,根据生成红棕色沉淀的多少,说明淀粉水解的强弱。

  3、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取3支试管,各加3mL1%淀粉溶液;另取3支试管,各加1mL淀粉酶液。将此6支试管分为3组,每组中盛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液的试管各1支,三组试管分别置于0°C、37°C与70°C的水浴中。5分钟后,将各组中的淀粉溶液倒入淀粉酶液中,继续维持原温度条件5min后,立即加2滴碘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根据观察结果说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4、激活剂与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取3支试管,按下表加入各种试剂。混匀后,置于37°C水浴中的保温。从1号试管中用玻璃棒取出1滴溶液,置于白磁板上用碘液检查淀粉的水解程度。待1号试管内的溶液遇碘不再变色后,立即取出所有的试管,各加碘液2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解释之。

  1、加入班氏试剂后

  2、PH值对酶活性影响:1号深红色,2号为红棕色,3号为砖红色,4号为偏蓝。因为PH=1时,超出了淀粉酶有效PH范围,使得酶完全失活,淀粉没有被分解。2号是因为PH=5时,不是淀粉酶的最适范围。3号是因为PH=7时,为淀粉酶分解的最适PH,淀粉被酶迅速分解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而4号则是因为PH=9超出了淀粉酶的适宜PH,活性受到或者是部分失活,使淀粉分解较慢。

  3、温度对酶的影响:1号显紫红色,2号为淡黄色,3号为深蓝色。当温度为0度时,蛋白质分子的热运动减慢,即酶分子的活性受到了抑制,使酶的活性降低了,淀粉分解减慢,生成紫红色的糊精;2号处于37度,接近人体温度,酶的活化性能较高,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就越快,所以是淡黄色,而当温度为70度时,由于酶是蛋白质,遇到高温时会失活,所以淀粉没有被分解。

  4、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的影响:3号作为对照实验组,显红棕色,1号显浅黄色,2号显深蓝色。因为在1号溶液中,NaCl对酶的活性在增加作用,激活了淀粉酶,淀粉酶迅速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滴加碘液时,溶液显浅黄色,而对照组显示红棕色,表明淀粉被分解成了糊精,在1号中,溶液中的淀粉没有被分解遇碘变蓝,通过对比1和3号,2和3号,由颜色的变化,判断淀粉水解程度为1<3<2,说明了NaCl具有激活作用,CuSO4具有抑制作用。

  结论:

  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立体观察的实验报告 篇5

  实验名称: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各有什么不同。

  实验重点: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难点:

  正确使用显微镜。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放大镜等。 实验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洋葱。问: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用显微镜来观察能看到些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讲解并演示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方法与步骤。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小刀在洋葱鳞叶片内壁划一个“井”字,用镊子取下“井”中洋葱内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如水不足,可沿盖玻片边缘滴加;若水分过多,可用吸水纸吸掉;

  (4)从盖玻片的一边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在盖玻片的另一边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5)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做成可进行观察。

  2、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制玻片标本(最好制三份装片,便于下面的对比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三、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内容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2、再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内容画到科学记录本上。

  3、学生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到什么?它们有何不同?

  4、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出示显微镜,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简介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每5人一组操作熟悉显微镜。

  (2)各组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师操作演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生一步步跟着操作。)

  (3)学生观察、记录、描画洋葱表皮细胞。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实验组长监督组员操作是否规范,要求每个人都要操作、都要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交流。组长将大家在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上。

  5、全班交流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1)各组推荐发言代表谈自己的发现。

  (2)各组将所画的观察结果向全班展示。

  (3)交流讨论评价。

  6、师小结:我们发现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更清楚。我们发现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的,而且大多呈长方形,外为细胞壁,内为无色细胞质和细胞核。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就是洋葱的细胞。(师一边描述一边画洋葱细胞简图)

  四、实验结束。

  回收实验器材,整理实验桌。

  立体观察的实验报告 篇6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酶是高效催化有机体新陈代谢各步反应的活性蛋白,几乎所有的生化反应都离不开酶的催化,所以酶在生物体内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对酶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酶的活力是酶的重要参数,反映的是酶的催化能力,因此测定酶活力是研究酶的基础。酶活力由酶活力单位表征,通过计算适宜条件下一定时间内一定量的酶催化生成产物的量得到淀粉酶是水解淀粉的糖苷键的一类酶的总称,按照其水解淀粉的作用方式,可分为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存在于禾谷类的种子中。β-淀粉酶存在于休眠的种子中,而α-淀粉酶是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形成的。

  α-淀粉酶活性是衡量小麦穗发芽的一个生理指标,α-淀粉酶活性低的品种抗穗发芽,反之则易穗发芽。目前,关于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很多种,活力单位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国内外测定α-淀粉酶活性的方法常用的有凝胶扩散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和降落值法。

  二、实验原理

  萌发的种子中存在两种淀粉酶,分别是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β-淀粉酶不耐热,在高温下易钝化,而α-淀粉酶不耐酸,在pH3.6下则发生钝化。本实验的设计利用β-淀粉酶不耐热的特性,在高温下(70℃)下处理使得β-淀粉酶钝化而测定α-淀粉酶的酶活性。

  酶活性的测定是通过测定一定量的酶在一定时间内催化得到的麦芽糖的量来实现的,淀粉酶水解淀粉生成的麦芽糖,可用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测定,由于麦芽糖能将后者还原生成硝基氨基水杨酸的显色基团,将其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求出麦芽糖的含量。常用单位时间内生成麦芽糖的毫克数表示淀粉酶活性的大小。然后利用同样的原理测得两种淀粉酶的总活性。实验中为了消除非酶促反应引起的麦芽糖的生成带来的误差,每组实验都做了相应的对照实验,在最终计算酶的活性时以测量组的值减去对照组的值加以校正。

  在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温度及时间,以减小误差。并且在酶的作用过程中,四支测定管及空白管不要混淆。

  三、材料、试剂与仪器

  实验材料:

  萌发的小麦种子(芽长1厘米左右)仪器:

  722光栅分光光度计(编号990695)

  DK-S2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编号L-304056)离心机(TDL-40B)

  容量瓶:50ml×1,100ml×1小台秤研钵

  具塞刻度试管:15ml×6试管:8支移液器烧杯试剂:

  ①1%淀粉溶液(称取1克可溶性淀粉,加入80ml蒸馏水,加热熔解,冷却后定容至100ml);

  ②pH5.6的柠檬缓冲液:

  A液(称取柠檬酸20.01克,溶解后定容至1L)B液(称取柠檬酸钠29.41克,溶解后定容至1L)

  取A液5.5ml、B液14.5ml混匀即为pH5.5柠檬酸缓冲液;

  ③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称取3,5-二硝基水杨酸1.00克,溶于20ml1M氢氧化钠中,加入50ml蒸馏水,再加入30克酒石酸钠,待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盖紧瓶盖保存);

  ④麦芽糖标准液(称取0.100克麦芽糖,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小心移入100ml容量瓶中定容);

  ⑤0.4MNaOH

  四、实验步骤

  1、酶液的制备

  称取2克萌发的小麦种子与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研磨至匀浆,转移到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混匀后在室温下放置,每隔数分钟振荡一次,提取15-20分钟,于3500转/分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备用。

  2、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①取4支管,注明2支为对照管,另2支为测定管

  ②于每管中各加酶提取液液1ml,在70℃恒温水浴中(水浴温度的变化不应超过±0.5℃)准确加热15min,在此期间β-淀粉酶钝化,取出后迅速在冰浴中彻底冷却。

  ③在试管中各加入1ml柠檬酸缓冲液

  ④向两支对照管中各加入4ml0.4MNaOH,以钝化酶的活性

  ⑤将测定管和对照管置于40℃(±0.5℃)恒温水浴中准确保温15min再向各管分别加入40℃下预热的淀粉溶液2ml,摇匀,立即放入40℃水浴中准确保温5min后取出,向两支测定管分别迅速加入4ml0.4MNaOH,以终止酶的活性,然后准备下步糖的测定。

  3、两种淀粉酶总活性的测定

  取上述酶液5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稀释倍数视样品酶活性大小而定,一般为20倍)。混合均匀后,取4支管,注明2支为对照管,另2支为测定管,各管加入1ml稀释后的酶液及pH5.6柠檬酸缓冲液1ml,以下步骤重复α-淀粉酶测定的第④及第⑤的操作。

  4、麦芽糖的测定

  ⑴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15ml具塞试管7支,编号,分别加入麦芽糖标准液(1mg/ml)0、0.1、0.3、0.5、0.7、0.9、1.0毫升,用蒸馏水补充至1.0ml,摇匀后再加入3,5-二硝基水杨酸1ml,摇匀,沸水浴中准确保温5min,取出冷却,用蒸馏水稀释至15ml,摇匀后用分光光度计于520nm波长下比色,记录消光值,以消光值为纵坐标,以麦芽糖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⑵样品的测定

  取15ml具塞试管8支,编号,分别加入步骤2和3中各管的溶液各1ml,再加入3,5-二硝基水杨酸1ml,摇匀,沸水浴中准确煮沸5min,取出冷却,用蒸馏水稀释至15ml,摇匀后用分光光度计于520nm波长下比色,记录消光值,根据标准曲线进行结果计算。

  五、数据整理及计算

  上表中前4行数据为实验的原始数据。以表中前两行数据绘制标准曲线(见下页),计算上表中第4行数据(各样品的OD值)均值,填入上第5行中,根据标准曲线的方程,计算第5行OD值所对应的麦芽糖浓度,填入最后一行,如上表。

  根据以上的数据整理的结果,结合以下公式计算两种淀粉酶的活性:

  淀粉酶活性(毫克麦芽糖克·1鲜重分钟·1)

  (A-A')样品稀释总体积

  样品重(g)5

  (B-B')样品稀释总体积

  淀粉酶活性(毫克麦芽糖克1鲜重分钟1)

  样品重(g)5

  A——α-淀粉酶测定管中的麦芽糖浓度

  A’——α-淀粉酶对照管中的淀粉酶的浓度

  B——(α-+β-)淀粉酶总活性测定管中的麦芽糖浓度B’——(α-+β-)淀粉酶总活性对照管中的麦芽糖浓度计算结果如下:

  α-淀粉酶活性(毫克麦芽糖克-1鲜重分钟-1)

  (α-+β-)淀粉酶活性(毫克麦芽糖克-1鲜重分钟-1)β-淀粉酶活性-1鲜重分钟-1)

  六、结果分析

  七、思考题

  1、酶活力测定实验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什么?实验设计的关键你认为是什么?为什么?答:利用酶的专一性或酶活力的影响因素抑制除待测酶以外的其它酶活性,通过测酶促反应的产率推算酶活力大小。

  关键在于抑制其它酶的活力而不影响测定酶,这样可以减小或避免其它酶产物给测定结果带来的误差。

  2、本实验最易产生对结果有较大误差影响的操作是哪些步骤?为什么?怎样的操作策略可以尽量减少误差?

  答:

  ①浸提步骤。70℃温度或15min时间控制不严格不准确则可能导致β淀粉酶未完全钝化使测得活性偏大。应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

  ②70℃水浴后需要立即冰浴,否则β淀粉酶复性使测得α淀粉酶活性结果偏大。

  ③向测定管中加入NaOH时应迅速,否则酶与底物继续反应使结果偏大。

  3、-淀粉酶活性测定时70℃水浴为何要严格保温15分钟?保温后为何要立即于冰浴中骤冷?

  答:由于-淀粉酶不耐热,在70℃下处理一定时间可以钝化,严格保温15分钟可以达到理想的钝化效果,时间过长,-淀粉酶活性也会受到影响;时间不足,-淀粉酶钝化不完全。保温后立即骤冷是为了通过剧烈的温变改变-淀粉酶的结构以防止在随后的反应中复性,这样就保证了在随后的40℃温浴的酶促反应中-淀粉酶不会再参与催化反应。此外我认为冰浴使酶迅速降温,便于严格控制高温处理时间的长短。

  4、pH5.6柠檬酸缓冲液的作用?各管于40℃水浴准确保温15分钟的作用?

  答:酶实验体系的pH值变化或变化过大,会使酶活性下降甚至完全失活。加入pH5.6的缓冲液调至酶促反应的最适pH,同时稳定溶液的pH不至于在反应过程中大幅波动。40℃水浴准确保温15分钟为调整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

  5、众多测定淀粉酶活力的实验设计中一般均采取钝化-淀粉酶的活力而测-淀粉酶和测总酶活力的策略,为何不采取钝化-淀粉酶活力去测-淀粉酶活力呢?这种设计思路说明什么?

  答:β淀粉酶与α淀粉酶的催化特性是有差异的。β淀粉酶主要作用于直链淀粉的α-1,4-糖苷键,而且仅从淀粉分子外围的非还原性末端开始,切断至α-1,6-键的前面反应就停止了;而α淀粉酶则无差别地作用于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α-1,4-糖苷键,所以β淀粉酶需要α淀粉酶淀粉支链的α-1,4-糖苷键后才能完全体现其催化能力。此外我认为在实验中温度比酸度更易控制,钝化α淀粉酶难度远远高于β淀粉酶,而且若提高酸度钝化α淀粉酶,则回调最适pH时α淀粉酶也有可能由于复性恢复活力。

  这种设计思路说明在测定酶的比活力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酶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要考虑到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6、本实验中所设置的对照管的作用?它与比色法测定物质含量实验中设置的空白管有何异同?本实验可否用对照管调分光光度计的100%T?为什么?

  答:消除非酶促反应(如淀粉酸性环境下加热水解)和非测定时间内的酶促反应引起的麦芽糖的生成带来的误差。

  两种都是为了消除非测定部分对光的吸收,空白组是为了消除溶液中溶剂等其它组分对光的吸收,而对照管是为了消除非测量所需反应所得的多余溶质对光的吸收。

  不可,因为标准曲线的确定是在空白的基础上的,得到的是OD值与麦芽糖含量的关系

  7、我们所测定得到的总酶活力减去所测定得到的-淀粉酶活力是否就等于-淀粉酶活力?为什么?你的结论说明什么?答:不等于。因为β淀粉酶和α淀粉酶作用于α-1,4糖苷键,但二者都不能水解支链的α-1,6-糖苷键,而我们所测定得到的总酶活力是二者在与R酶的共同作用下测得的酶活力,R酶能够降解支链淀粉,断裂α-1,6-糖苷键,从而增大了β淀粉酶和α淀粉酶可水解的底物浓度,使测得的总活力大于β淀粉酶和α淀粉酶单独作用的酶活力之和。我的结论说明实验时要考虑各种酶协同作用的综合因素

  立体观察的实验报告 篇7

  一.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食品外在的形状和颜色特点及通过品尝食品来了解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的灵敏性.

  二. 实验方法:

  1、视觉:通过视觉观察商品的外形特点和颜色等。

  2、 嗅觉:通过嗅觉感觉商品的气味。

  3、 味觉:通过听觉听到尝吃商品时的声音。

  4、 舌觉:色觉主要感觉商品的味道。

  5、 触觉:感觉商品的坚硬柔软等。

  三. 实验内容:

  1、不丢手与周包谷的对比:

  (1)遵义不丢手爆米花是贵州间传统休闲食品,口感酥松、香脆、不腻、不燥,食而不忘,好滋味当然让您不忍停手,因而命名“不丢手”

  (2)周包谷与不丢手比起来比较硬,比较翠且颜色也比不丢手更深。甜味比不丢手淡。

  2、好丽友、派,外形圆柱形,外表呈巧克力色,闻起来巧克力味十足,夹层白色的海绵状,手感柔软的饼干、富有纯正香浓的巧克力(代可可脂)及麦淇酪(不含脂肪),再搭配滑软柔韧且含有果冻成分的果汁软糖夹心。

  3、白色的草饼:手感软绵,闻起来清香可口,花生味的,夹层中间有红糖。

  四. 实验总结:

  1、通过实验可感知自己的感觉器官方面的优势与劣势,我自身视觉和嗅觉都还可以,舌觉不怎么灵敏,有待加强。

  2、很多食品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要亲身体验,实际触及和感觉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谛。

  立体观察的实验报告 篇8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植物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结构的生长顺序及各结构特点;

  2、研究植物种子萌发的条件是否需要光照。

  二、实验材料:

  生长状况良好的绿豆种子10颗、两个透明塑料杯(自制)、脱脂棉、水

  三、实验过程

  1、制作培养杯:将脱脂棉平铺在塑料杯中。

  2、将10颗绿豆种子放在盛有水的杯中浸泡一夜后,各取5颗放在两个透明塑料杯中方法是用镊子将种子放在脱脂棉与瓶壁之间,然后小心向杯中加水至水面离杯底2cm高,将一个培养杯放在温度(约25摄氏度)有光处(如窗台),另一个放在温度相同的黑暗处。

  3、每天定时(早上9点)观察种子发芽情况,并拍摄照片记录种子萌发情况,同时进行文字描述。在描述时注意描述植物长出来结构的名称(胚根、子叶、真叶、胚轴);描述叶片颜色、胚轴颜色;测量并记录幼苗高度的变化。

  四、实验结论:

  1、我们发现种子萌发时先长 胚根 再长 子叶 。

  2、子叶的形状是 圆扁 形,真叶是 披针 形。

  3、黑暗中发芽的绿豆胚芽是 网状 状。

  4、我认为植物种子的萌发 需要 光照。

  五、发现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以下问题:

  如果把长出胚根的种子放到没水的地方,它就会生长缓慢。

  六、感想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三个懂得了生命的奥秘。当我们把种子放下去时,就种下了一种对生命的希望,看着它们一点一点的长高,它们茁壮成长,心中感到喜悦。种子的长大,正如人生的巅峰一般,是需要一步一步攀登的!

【立体观察的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科技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7-29

测量血压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7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7

示波器的使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7

实验报告芯片解剖实验报告10-09

实验报告12-04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6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6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