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调研报告

2023-07-14 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产业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1

  为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快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近期,市委政研室对台儿庄区、市中区和山亭区纺织服装产业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效益持续提升,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行业体系。其中,台儿庄区积极引进美琪服装、青纺联织造、酒店用纺织品等项目,开工建设联润3万纱锭纺纱项目,新上20万锭精梳纱和800万米牛仔布生产线,全区现已形成功能性面料1500万米、酒店用纺织品1500吨、成衣100万件的产能。市中区仅税郭镇就有纺织服装企业130余家,另有小型纺织服装企业200余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出口创汇1.7亿美元,是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山亭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家,20xx年全区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利润86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5%、6.2%、5.8%.

  (二)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紧跟客户需求,积极突破发展瓶颈,陆续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台儿庄区联润新材料公司的高端纤维产能位居全省前5位,20xx年位居中国纺织500强企业第14位。海扬王朝牛仔布产能居全市首位,是20xx年中国棉纺织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和色织布主营业务收入20强企业。市中区纺纱和织布业以正凯新材料、东方纺织等公司为代表;印染业以宝隆制衣、鸿泰制衣等公司为代表;服装业以海之杰、龙翔针织等公司为代表。上述企业销售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过亿元企业3家。山亭区银光精纺、海扬服装、丰泽印染等公司销售收入及纳税额也都达到一定规模。

  (三)创新研发日趋活跃。通过与业内知名院所开展合作交流,不断加大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投入,整个产业正加快向技术密集型、高端科技型方向迈进。其中,台儿庄区与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开展多领域合作,全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工业设计中心1个,参与国家标准化制定2项。市中区加强同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先后邀请其专家教授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进行培训,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引进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加盟或开展短期生产指导,宝隆、鸿泰等企业都高薪聘请了南方专家进行技术管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较高端的产品结构,在传统纺织业遭受东南亚、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冲击的形势下,我市纺织企业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四)品牌建设稳步推进。随着产业升级、产品创新和品种丰富,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其中,台儿庄区海扬王朝公司生产各类高档特细精梳纱线500余种,全棉、混纺及弹力牛仔布、本色布1000余种,"海扬"牌色织牛仔布和棉本纺布均被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市中区拥有纺织服装企业注册商标12件,其中,金田服饰公司"劲仔"品牌荣获全省"十大新星品牌""山东省著名商标";华派集团自主研发的"时尚家族"服饰已开设专卖店50余家;海之杰公司针(梭)织中东长袍、世纪公司婴幼儿口水巾、宝源公司婴儿爬爬服等,产品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劲。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相关政策,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对纺织服装产业予以精准扶持。台儿庄区积极做好国家和省市促进工业创新转型提档升级、财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政策措施的争引,高效使用接续还贷资金。全力支持海扬王朝在新三板上市,协助补充完善相关手续,引导联润新材料在中小板、新三板挂牌融资,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市中区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把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纵深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攻坚战,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加快技术、管理、品牌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推动了全区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通过强基础、培龙头、扩规模等多元化发展举措,竞争优势凸显,发展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受大环境的客观影响和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产业仍在低位运行。纺织服装企业模仿和跟进现象比较普遍,同质化问题严重。部分企业处于小作坊状态,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企业产品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大部分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附加值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有定价权的产品较少。受以上原因及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财税贡献还不突出。

  (二)自主品牌建设缺失。市中区虽然为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但出口方式主要以贴牌为主,企业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自有品牌、自主开发比重较低。山亭区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一直存在短板,多数企业只重视外贸订单,产品出口主要以贴牌加工为主,有竞争力的产品较少,主动权往往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基础研究和研发投入不够,只是通过引进设备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开发能力偏弱。银光精纺制品有限公司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销路一直较为单一,近期受沃尔玛超市订单锐减影响,导致企业20xx年产量及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均出现了下降。

  (四)要素制约比较明显。银行贷款收紧、附加条件增加以及续贷不及时导致企业运行困难,有的企业为了资金救急选择短贷长投,其中隐藏较大风险。当前市场活跃度较低,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新建重点项目进度缓慢,实现年度目标压力较大。纺织产业用工缺口较大,如海扬服装有限公司行情虽较好,但由于招工难,导致熟练工缺口100多人,严重影响了订单交付。与此同时,产品研发、高端管理人才不足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下一步发展建议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结合当前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趋势,现对推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升级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搞好产业引导。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xx》《<中国制造20xx>山东省行动纲要》《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及《枣庄市"265"产业转型升级规划》为出发点,围绕建链、补链、强链,高标准制定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将纺织服装的定位从乡土型、传统型向既拥有自己特色与传统且又精致、时尚、现代的纺织服装产业转变。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业政策,积极做好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和科技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全面加快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打造纺织服装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孵化中心,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积极搭建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为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提供优质服务,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

  (二)突出搞好技术创新。加快科研、商贸、物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政、银、企和中介机构"四位一体"的融资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土地、资金、环境等各方面保障,培育集政、产、学、研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基地。尊重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以现代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高效、清洁、生态发展。积极加强与枣庄学院、华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将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科技投入、推广应用的主体。

  (三)突出搞好品牌建设。强化品牌定位,以塑造我市纺织服装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以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以构建品牌营销体系为载体,大力实施纺织服装品牌战略,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与推广机制,实现我市从纺织服装生产大市向品牌强市的转变。支持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实现从OEM(原产地加工)到ODM(原产地设计生产)再到品牌营销升级,逐步进入市场营销的高利润环节。引导企业与国内大企业集团实施强强联合、战略合作,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突出搞好人才培养。聚焦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需求,坚持服务大局、按需引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支持引进具有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技术革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在关键技术、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强人才、智力的培育和引进,组织部分优秀企业家轮流到高等院校深造、培训,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选择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年轻人,跟随外来专家学习,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深度。做好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评审的推荐工作,组织员工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为企业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增强企业软实力。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2

  广播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按照国务院颁布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在重视发展公益性广播影视事业的同时,加快振兴广播影视产业,充分发挥广播影视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我市广播影视工作实际,市广电局党组中心组对我市广播影视产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截止到末,我市现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影院1座,电视台1座,实验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2座,电影院1座;企业广播电视站3座。市级广播节目2套,电视节目2套;县级广播节目2套,电视节目1套;企业站电视节目1套。市级广播每天自制节目34小时30分,电视每天自制节目2小时30分;县级广播每天自制节目21小时20分,电视每天自制节目1小时50分;企业站每天自制节目36分钟。市级广播全年播出14600小时,城市电影放映650场次,电视全年播出12410小时;县级广播全年播出9150小时,城市电影放映540场次,电视全年播出10110小时;企业站电视全年播出2905小时。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7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84%。市级广播发射台1座,电视发射台1座;县级广播发射台2座,电视发射台1座。全市有线电视光缆干线1266千米,有线电视用户13、6万户。全市广播影视从业人员742人,其中市级364人、县级291人、企业站87人。全市广播影视经营创收4116万元,其中市级2570万元、县级1020万元、企业站526万元,预计全市广播影视经营创收超过4700万元。

  二、现状分析

  我市广播影视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与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广播影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产业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主要体现在:

  1、基础较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离不开宣传、事业、管理和队伍等几方面因素。近年来,我市广播影视宣传工作成效显著,广播影视节目的收听收视率不断提高;事业建设发展迅速,广播影视有效覆盖面显著扩大;管理工作日益加强,广播影视社会行业工作格局得到规范;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广播影视系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调动。这些工作取得的成绩,都为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总量增加。我市的广播影视产业经营创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90年代形成产业雏形,进入21世纪后快速发展,产业经营创收总量从最初的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到末达到4116万元,年均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

  3、思路清晰。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市广播影视产业形成了“依托广播影视媒体,大力发展广告经营,努力开拓节目市场,确保广告和节目经营稳定持续发展;依托广播影视网络优势,巩固和发展有线电视业务,积极拓展多功能业务,大力发展网络经济;依托广播影视行业优势,积极开发相关产业,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战略,产业效益连年取得明显增长。

  4、各具特色。在以广告业务为主的创收方面,市电台实行城市广播和交通广播广告分频承包经营;市电视台实行广告目标管理经营承包责任制;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市广电报社则是自行运作广告。在网络经济发展方面,市广电网络分公司依靠发展有线电视用户,依靠收视维护费价格调整,依靠发展增值业务,如数字电视机顶盒、互联网等,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营创收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在相关产业方面,也取得部分突破,如市电台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学校,市电视台的广电旅行社、少儿艺术团,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电影发行放映业务,市广电报社的报纸发行业务,市广电物业管理中心的对外物业托管等。这些经营创收活动各具特色,效益明显,为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困难和问题

  广播影视属于高投入、高技术的产业,设备的更新、人才的引进、网络的建设和改造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没有投入就谈不上技术的更新,没有投入就谈不上人才的引进。但真正能够投入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各方面的`支出都显得捉襟见肘。近年来,我市的广播影视产业虽然有所发展,效益有所提升,总量有所增加,但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问题。其主要是:

  1、总量偏小。近年来,我市广播影视产业经营单位主体性增强,广播影视产业的核心层和外围层都得到发展,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产业效益初步显现,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纵向相比,确有较大的增长。但我市广播影视产业总体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特别是与先进、发达地区广电产业的横向相比,总量仍偏小,比重仍偏低,产业合力没有完全形成,总体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强。

  2、结构失衡。一般来说,广电产业分布情况是广告和内容创收占总量的50%,有线电视网络创收占总量的30%,财政拨款占总量的20%。从宏观上看,目前我市的广播影视产业创收则出现了倒挂现象,即有线电视网络创收占总量的50%,广告和内容创收只占总量的30%。这说明我市广电产业的经营创收从宏观上来说结构是失衡的。从微观上看,网络经济以有线电视收视费为主,广播影视媒体以广告创收为主,而网络经济中的增值业务,广播影视媒体的内容创收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

  3、竞争失序。从全省来看,省台的众多频率(频道)在落地,对我市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视率是一大冲击,此外,其部分频率(频道)近似或低于市级台广告价格的广告播出,对我市的广告创收也构成威胁。如市电视台过去的外地品牌广告量达80%以上,而现在只占总量的8%,90%以上都是本地广告。就全市而言,渝水广播电视台与市本级的媒体同在市区播出,虽对市本级节目的收听收视率影响不大,但其相对低廉的广告价格,却对市本级的广告创收构成冲击,从而导致市本级的广告量貌似很多,可广告单价却始终上不去。

  4、创新不够。一是在产业发展的思路上不够连贯。如整合全系统广告进行集中经营,买断渝水台广告经营权,开展营销活动和户外广告等,过去都曾经做过一些尝试,但大都有始无终。二是在产业发展的视野上不够开阔,办法不多。一方面,一些能够体现广电优势的阵地,例如数字电视地面广播项目等,我们没有去开发、去占领,仍然局限于传统产业;另一方面,由于我们产业创收的手法简单,形式单一,一些本属广电产业的创收项目,没有去发展,如车载电视项目等。三是在广告节目的制作上不够新颖。如部分创收栏目的制作不够新颖,医疗、药品广告的播出形式不够创新等。四是在网络增值业务的开发上不够有力。如依赖于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受节目内容的制约,用户增长不快;互联网业务受电信部门的制约,网速慢,用户增长不多;图文电视和点播频道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5、人才缺乏。我市广电系统在长期的宣传、事业和管理工作中,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宣传、技术和管理人才,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但随着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凸显,尤其是缺乏优秀的广电产业化发展的经营、管理、策划、资本运作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

  四、思路与对策

  这些年,我市的广播影视产业自己跟自己比,总量有较大的增长,但与先进、发达地区比,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视野还不够开阔、办法还不多、步子还不快。经营创收理念上的更新、项目上的拓展、总量上的增大,逐步形成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结构布局日趋合理、整体技术水平先进、市场主导作用明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广播影视产业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xx年,全市广播影视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显著提高,广播影视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5%以上,经营创收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力争突破1亿元,将是我市广播影视产业今后努力的方向。具体对策是:

  1、加快实施数字影院建设工程。依托中国电影集团在数字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和影院建设方面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加大数字化影院新建、改建力度,率先在全省完成我市城区的数字化影院改建工程,率先在全省实现我市电影放映设备的数字化转换,积极实施跨区域扩张或整合,带动社会资本投资,促进我市电影产业升级,做强做大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促进我市电影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到20xx年,我市主城区再增加1—2座数字电影放映城,分宜县城区建设1—2座数字电影放映城。

  2、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以我国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经双向数字化改造,可提供包括语音业务、宽带高速数据接入等在内的各种综合信息服务,可以满足“三网融合”业务发展要求,是最经济、最具内容优势、最具发展潜力、最能带动新兴产业链发展、最宜发挥网络自主创新优势、最具中国特色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该项目计划建设连接全国部分大中城市,骨干网速率达每秒1000千兆,接入网用户端速率达每秒100兆,比现有用户上网速度快100倍,能提供三网融合综合信息业务的示范网络,为最终建成覆盖城乡3亿以上家庭的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奠定基础。依托该项目平台,到20xx年,我市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初具规模,产生规模经营效益。

  3、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以我市列为全省首批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试点城市为契机,按照“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总体要求,一是将有线电视网原来传输的模拟电视节目增加到50—60套数字电视节目,同时推出若干套数字广播频道(包括多语种的外语广播),为付费电视用户提供30—50套付费节目和若干套视频互动点播节目;二是大力开发公共信息服务内容,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电子政务、文化教育等信息服务;三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大量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从而极大地满足群众需求。,我市主城区率先在全省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20xx年,全市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4、全力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按照国家颁布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推动广电网络数字化、信息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通过网络整合和数字化、双向化改造,能够实现广电网络全程全网,提升网络业务承载力,开发多种业务,将千家万户的电视机成为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政务公开、交流互动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终端,成为城市现代服务和信息化的重要支撑平台。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网络整合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具有重要意义。据测算,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网络整合将有效带动电子产品制造业、软件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产值,为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为国民经济和国家信息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以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为契机,启动全市企业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整合,20xx年,全市完成企业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整合。

  5、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业。内容生产是广播影视的核心优势。采取有力扶持措施,降低准入门槛,提升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影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形成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影视节目生产全面繁荣的局面。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国内国际重要节展和平台,大力实施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影视节目推广战略,探索建立“市场运作、企业营销、政府补贴”的推广营销新机制,把政府扶持和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使具有视角、特色、元素的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影视节目更多地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到20xx年,采取自创、联合等方式,力争全市完成1部电影、1—2部电视剧、3—5部纪录片的拍摄制作,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影视产业链。

  6、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新媒体。依托传统的广电媒体,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电视,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具有全省重要影响的网络广播、网络电视。

  依托我市现有无线传输资源加快网络建设,抓紧建立全系统广泛合作、统一运营的体制,探索走出一条新媒体发展的新路子,使新媒体成为广电系统继广告、收视费、票房之后的第四大创收来源。

  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通过无线覆盖网络,向手机、mp4、gps等各类便携接收终端,随时随地提供广播电视、电子报纸、电子杂志、以及金融、交通、生活等各类媒体信息服务。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对拉动民族工业、推动文化内容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该项目将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奥运成功试播和阶段性规模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我国自主创新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业务和运营支撑体系,建设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级城市的无线网络,形成惠及亿万群众的新型广播电视服务方式和产业业态。该项目在我市已完成阶段性试验工作,力争启动,20__年产生规模经营效益。

  7、加快开发农村广播影视市场。依托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保障农村群众广播影视基本权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带动和开发农村市场,实现建立公共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到20xx年,全市城乡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通达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80%,各乡(镇)配备1台(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条件好的乡(镇)有院线公司进入。

  8、加快区域性一流媒体建设步伐。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以市广播电视媒体为重点,大力建设频率(频道)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市、辐射周边区域的区域性一流媒体,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不断扩大我市广播影视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电视台将以市内发展为主兼顾区域性,向市内、区域性并重发展转变,由以电视为主兼顾新媒体,向电视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转变,大幅提升电视台的区域性传播力,建成区域性领先的电视、网络视频现代传播体系。人民广播电台将形成以无线广播为基础,以调频广播为补充,以在线广播为支撑,以新媒体发展为方向,以多媒体传播为特征的现代、区域性、综合传播体系,使之在技术装备水平、频率规模、节目制播能力、新媒体发展、受众覆盖范围、区域性舆论影响力等重要指标方面,接近或达到全省主要传播媒体的水平。广播电视报社积极创新广电报运营机制,推进广电报与周边地区的联合与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把广电报真正办成一份群众喜爱的生活服务类区域性报纸。到20xx年,争取增加1—2个广播电视频率(频道),打造2—3个精品频率(频道)和5—6个精品节目(栏目)。

  9、巩固提高广播影视广告业。在抓好传统的广播影视广告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广告、网络广告、移动广告等新型传播载体广告,努力提高广告创意设计和制作水平。针对广播影视的特点,对平面广告、视听广告、户外广告等经营性资产进行广播、电视、电影、报刊、广电网站等多种媒体的多重开发和利用,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广告创收赢利能力。到20xx年,全市广播影视广告业年收入力争达到5000万元。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3

  农业全产业链是在当代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食品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同一农业产业内或不同产业间的多个经营主体,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利益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以产品或服务为对象,以资本和技术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从农业产业链的源头做起,涵盖了种养殖与投入品采购使用、农产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等从田间到餐桌多个环节的产业链系统。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有利于推动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我市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提高我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有利于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

  一、我市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建设农业全产业链来谋划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种子种苗工程、园区(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物流配送、批发市场经营、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环节不断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加快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截至20xx年底,我市已拥有产值亿元以上的农业(指种植业和畜牧业)全产业链15条,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3条(慈溪蔬菜、鄞州蔺草、余姚榨菜),产值5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 3条(慈溪生猪、余姚畜禽、象山柑橘),产值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农业全产业链9条(余姚稻米、鄞州稻米、奉化稻米、镇海獭兔、余姚茭白、象山白鹅、甬优种业、江北奶业、宁海畜禽),主要农业全产业链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全产业链的产品特色鲜明。主要是根据各地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依托各地农业主导集聚产业,因地制宜形成农业特色产业链。通过整合各类农业市场主体,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逐步从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到现在的产业链条经济的转变。如象山的浙东白鹅全产业链、余姚的榨菜全产业链、鄞州的蔺草全产业链等都是在当地主导集聚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具有明显的产业产品特色。

  二是全产业链组织形式多样化。目前我市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市场主导型。以果蔬、畜禽等大宗农产品为基础,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田头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将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连接起来。我市现有市场型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有XX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XX市肉禽蛋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等6家,总产值达194.87亿元。二是企业带动型。如XX市蔬菜产业链,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海通集团为龙头,统一技术门槛和生产标准,抱团拓市场。该市蔬菜产业生产面积、产量和出口加工均居全省第一,蔬菜加工已覆盖脱水、速冻、腌制、保鲜、调理等 200多个,产品出口到28个国家和地区。三是科企合作型。农业全产业链上的各企业围绕关键技术,深化与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的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储备研发能力,通过协作创新,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如市种子公司和市农科院通过紧密合作,围绕做强做大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种业,实现了科研、生产、经营和推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协作突破,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甬优种业产业链的发展。

  三是全产业链的发展凸显品牌化。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品牌的打造,要靠每一个农业企业长久不懈的努力。小产品必须通过全产业链的发展,才能形成大品牌。“加多宝凉茶,简单的配方,却能有300亿元的产值市场,这是农业全产业链效应和品牌塑造的典范。”目前我市余姚榨菜、鄞州蔺草、宁波獭兔、宁波牛奶、宁海土鸡、象山柑橘、慈溪出口蔬菜等产业品牌在全国消费者心中也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二、我市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基础条件不强,链上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一方面,硬件设施较为薄弱。本地稳定的产品原料基地难以落实,相对分散,不少农业龙头企业的主要产品原料均来自于外地采购;另一方面,软件服务难以跟上。很多鲜活农产品装车大多是在露天环境下而不是按照国际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下进行,冷链设施不够完备;还有农业全产业链上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也不健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完善。

  企业加工销售能力不强。农产品停留在初加工水平上,精深加工能力较差,加工增值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销售还停留在传统销售模式上,网络营销等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还不够多。

  农业订单不够稳定。总体来看,订单农业范围还不够广泛,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稳定关系。农业企业与农户没有形成紧密协作关系和利益共同体,部分加工企业压价、拖欠欠款等现象时有出现,而订单农户也存在有缺乏信用的现象,导致订单履行率不高和发生农产品质量问题。

  (二)全产业链集聚整合力不强,科技研发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

  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能力不足,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人才缺乏,企业竞争力弱,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业集聚整合力不强,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影响我市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以余姚为例,农民合作社数量超过166家,XX市级以上农业企业达115家,但真正懂得农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屈指可数。而相对于专业型人才,复合型的农业人才更是“一将难求”,特别是休闲农业的产业链较长,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复合型的经营人才严重缺乏。

  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新技术新设备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昂贵的`投入使得很多农业龙头企业局限在传统的产品市场上,导致农业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较弱,发展停滞不前,多数农产品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附加值低。以象山柑橘产业链为例,产业线的机器换人受到外部条件及政策环境影响,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全产业链链条较短,品牌、休闲农业等延伸发展不够。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类型多样、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但却少有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像国家地理标志慈溪杨梅等由于保鲜、储藏等问题,要走出去开拓市场难度较大。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上也还有挖掘空间,农业第三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还显不足。如河姆渡的稻米文化也尚未充分挖掘利用;榨菜产业其加工观光、历史文化等还没有进一步拓展。

  (四)全产业链发展的政府扶持不够,产业行业协会发展缓慢。

  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财政在农业全产业链扶持对象上较为分散,力度又不大,尽管我市已先后制定出台一些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但具体的配套政策没有完全跟上具体产业链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信用体系、标准体系、检测检验认证体系、执法监督体系等仍然不完整、不健全。特别是在水利、交通、市场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建设相对落后,而且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也提高了企业的信息搜集费用,加大了交易成本。

  信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信息服务水平不够高。虽然目前社会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迅猛,有互联网、数字电视,甚至各个平台,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却较少,农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平台少、功能单一、服务水平不够高。

  此外,我市11条产业链中只有蔺草、雪菜、兔业等已成立了产业行业协会,并开展了一些活动,其余尚未成立。因政府授权十分有限,又缺乏政策扶持,已成立的协会其协调管理作用发挥也是不够明显、组织机构比较松散、服务能力欠缺,还未形成独立运作的实体化社会团体,要真正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培育。

  三、“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设想

  (一)总体思路及目标。

  按照中央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行业联动、信息服务等多种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有效连接,形成一批农业全产业链集群,打造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影响范围广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创建5个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打造10个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市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提升一批县级农业全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超1亿元。使各个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基本达到农业生产标准化、原料基地化、质量安全化、产品系列化、销售品牌化。

  (二)主要对策措施。

  按照整市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要求,重点围绕“七个一”,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农业产业链核心主体要素,以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为依托,深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关联点,推进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实现标准化基地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品牌推动战略,以加工型农产品全产业链为母链,全方位拓展农业产业链,使产业链联接更牢固、更吻合、更高效,逐步构建和优化成一批宁波区域特色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1.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生产基地。以“两区”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纽带,通过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进主导产业的发展。筛选出当前有高附加值或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主产区,重点规划优先建设主产区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全产业链中核心领军主体的原料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全产业链的基础。

  2.扶强一批领军型的经营主体。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培育经营主体,促进主体间的联动。以产业分工、利益联结为根基,建立健全各类经营主体间、主体与普通农民间的联结机制,促进各类主体与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做大做强龙头,引领各主导产业种子种苗、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主体联动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领军主导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名企、名人。

  3.培育一批有影响的农业品牌。一要挖掘本地具有区域特性和优势的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形成响亮的有文化、有品质、有历史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二要继续鼓励宁波优质农产品创牌,包括市级、省级、国家级品牌,实现宁波名特优新农产品走的出去。集中培养打造创意农业品牌(商标、专利), 并围绕该品牌构建全产业链。三是结合各类境内外农博会和展销会,推介、宣传本地特色的农业品牌。真正培育出一批在省内、国内叫得响的、有宁波特色的名牌、名品。

  4.发展一批相配套的流通平台。一是根据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一批与全农业产业链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动农业龙头企业集群与专业批发市场的对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储藏、运输和冷链设施建设。二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设直营店和连锁店,积极与大型连锁超市、流通企业对接,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电商换市”,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网上展示交易平台。

  5.突破一批关键性的产业技术。一是根据我市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以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建设为核心,以推广应用为导向,以建立与产业链相配套的技术链为目标,集聚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及社会化农技服务优质资源,推进产学研协同、省市县乡联动、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融合,进一步优化农技服务,延伸服务链,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集成与推广应用。二是加强产业链领军核心主体的科研开发应用中心建设,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动力, 缺乏科技的力量, 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进程就无法有效地连接起来,因此在加强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 加强产业链领军核心主体的科研开发应用中心建设,开展产、运、加、销一体化的技术研究, 使技术配套, 衔接合理,使产业链在现代技术基础上高效运作。

  6.打造一批多层次的创意农业。一要开辟新市场, 拓展新的价值空间,构建多层次的宁波都市创意农业产业链和价值体系。进一步深入挖掘、开发、整合发展创意农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乡土民俗文化资源,在生产中,利用作物生长全过程,利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等,对其加以整合和包装,促进农业创意文化、观光休闲等新型业态高效发展,推进农业创意各产业的融合发展。二要紧密结合农副产品的加工再生产、服务、观光、营销特色等拓宽产业链,支持有优势的产业链建设主体文化博物馆,延长产业链。

  7.成立一批服务优的行业协会。政府要做好服务和牵头工作,强化对行业协会的领导,赋予行业协会必要的管理权限和职能,并对行业协会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于重要农产品可成立相应的分会,组成联合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工作,加大行业协会与国内外同行业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地区合作。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4

  产业集群是一种特定的产业聚集现象。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围绕某一产业而形成的由众多企业组成的有机群体,称之为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着持续、强劲的竞争优势,是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和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近几年来,孝感市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20xx年,全市有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的产业集群9个,实现营业收入327.78亿元。但是,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孝感的产业集群发展还十分不足,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的数量少、规模小、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等。如何因势利导加快孝感产业集群的发展?最近,孝感市政府研究室组成课题组,对汉川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进行了调研。意在通过对汉川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这一在孝感发展相对充分的产业集群的解剖,进一步丰富人们对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认识,并从中借鉴经验,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全市产业集群更快发展。

  一、快速发展的汉川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食品加工产业被称为人类的生命工业。汉川的食品加工产业虽然起源较早,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缓慢,食品加工多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企业点多面广,生产规模小、工艺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近几年来,通过走集群发展之路,汉川的食品加工产业获得了突破性发展。

  1、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20xx年,汉川市有食品加工企业675家,实现产值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家,实现产值37亿元,同比增长31.2%。规模以上企业虽然数量只占3.4%,但产值却占到了74%,反映出汉川食品加工产业的高集中度。今年元至6月,汉川食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值37.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7亿元,同比增长52.1%。

  2、聚集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六大板块:一是汉川开发区的休闲食品板块,二是城隍、华严的糖果调味品板块,三是刘隔、麻河的莲藕制品板块,四是仙女山糕点饮料板块,五是汈汊湖鱼类加工板块,六是里潭、垌冢、韩集、刘家隔等集中粮产区的精米加工板块。其中,规模较大的汉川开发区休闲食品板块,已聚集规模以上企业11家,总投资达16.4亿元。

  3、产业链条不断加粗延伸。已形成三条较长的产业链:一是小麦、马铃薯→大米面粉、马铃薯粉→大米粉饼干、蛋黄派、薯片、月饼产业链,二是绿豆、花生、杂粮→八宝粥产业链,三是淀粉糖、乳制品→茶含乳饮料、茶饮料产业链。在每条产业链上,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分工明确,它们以市场为纽带,形成了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链条式合作关系。

  4、产业品牌建设显著加强。通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形成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达利集团的“达利园”、福源食品的“盼盼”、云峰酒业的“小糊涂仙”、“小糊涂神”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

  山乡调味品公司的“山乡”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山乡”牌酱醋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山乡”牌腊八豆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

  汈汊湖9个鱼类加工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

  5、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增大。在汉川开发区,龙头企业福源食品经过多次扩能,现有9条生产流水线,年销售收入达2。6亿元;

  达利集团已建成生产流水线20多条,年销售额超过13亿元;

  银鹭食品的总投资额达10亿元,预计投产前三年的年均销售收入可达35亿元。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合兴包装、宏腾包装、吉源制罐、友达粘胶、捷达物流等配套企业迅速跟进。预计三五年内,汉川市食品加工产业的销售额就可突破100亿元。

  二、汉川推进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举措

  任何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为加快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汉川市从构建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出发入手,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促进了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政策扶持,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汉川市紧邻武汉,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作为全省27个粮食主产县市之一,汉川的食品加工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汉川已建成一批高标准、集中连片、有特色的板块基地和产业带,粮、油、水产、生猪、畜禽、蔬菜等产量居全省前列,发展食品加工产业优势明显。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汉川市把食品加工产业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来抓。出台了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发展的思路、目标、发展重点、保障措施等;

  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多个方面,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发展;

  设立固定资产投资奖、品牌创建奖、科技进步奖、技改投入奖、税收贡献奖等政府奖项,鼓励企业新上项目、技术改造、上档升级、多作贡献。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汉川的食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同比增长26%;

  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8.24亿元,同比增长153.6%。

  2、招引龙头企业,支撑产业集群发展。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在自身龙头企业发展较弱的情况下,通过招商引进,让外来龙头企业唱主角,是发展产业集群的有效捷径。汉川市把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引进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他们在全面分析全国食品加工企业状况的基础上,把位于福建的福源食品、达利集团等企业作为重点招商对象,派出工作专班,跟踪招商。因为这些企业一方面有较强的扩张需求,另一方面正希望在中部地区布点。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越的交通条件、良好的发展环境,加上汉川市领导真诚的招商态度,使福源食品、达利集团、银鹭食品等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很快落户汉川,成为汉川市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

  3、搞好配套建设,服务产业集群发展。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引来的“凤凰”能不能留住,就看配套建设跟不跟得上。汉川市为促进龙头企业发展,采取了三方面的配套措施。一是抓园区配套。建立了专门的食品加工产业园,在充分考虑龙头企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快速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企业落户、扩能、新上项目的需要。二是抓产业链配套。在引进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引进配套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组织,围绕食品加工产业做多市场主体,促进集群式发展。三是抓原材料配套。根据食品加工产业对原材料依赖性较强的特点,大力建设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目前,汉川市已发展优质稻55万亩、优质棉25万亩、马铃薯3。2万亩、生猪56万头、蛋鸡100万只,为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保障。这些措施,得到了引进企业的好评。

  4、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品牌是食品加工企业的生命。为推进食品加工产业品牌建设,汉川市大力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广泛开展质量管理达标活动。至今年6月,汉川市已有8家食品加工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109家获得国家QS准入标志。其中,膨化食品、藕制品保鲜、调味料生产等行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为鼓励企业创精品名牌,汉川市政府规定:对当年自主研发并获得省级或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的,奖励企业5—10万元;

  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奖励1万元;

  获得湖北著名商标、湖北省名牌产品或湖北省出口名牌产品的,奖励5万元;

  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的,奖励20万元。品牌建设的加强,极大增强了汉川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影响力。

  5、优化发展环境,保障产业集群发展。为保障食品加工产业健康发展,汉川市把优化发展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直通车”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严格执行企业检查准入制,坚决防止不正常的扰商、罚商现象发生;

  加大对项目建设环境整治力度,坚决打击强行参工参运等行为。在我们对23家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的问卷调查中,18家企业认为政府服务效率“很高”,5家认为“较高”;

  12家认为汉川的发展环境“很好”,11家认为“较好”;

  全部23家企业都对在汉川发展“很有信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川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汉川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今年初,孝感市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重点产业三年倍增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到20xx年,孝感市的盐磷化工、汽车机电、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11个重点工业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20xx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1300亿元,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落实重点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必须坚持走产业集群式发展之路。汉川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启示。

  1、找准产业定位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首要前提。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首先要找准产业定位,使本地的生产要素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相契合。汉川有很多发展食品加工业的优势:农产品资源丰富,可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劳动力资源充足,可降低企业劳工成本;

  交通区位优越,可节约企业运输成本,并使产品更快到达目的地。当这些优势和全国性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结合时,汉川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一个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这个地方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众多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有很强的地域选择性,它只选择在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生长;

  而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其本身又会成为发展的比较优势。因此,必须找准产业定位,使产业集群发展从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向,通过比较优势的发挥,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2、政府引导培育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途径。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可分为三种:一是自发生长型,政府介入较少,主要靠企业自发聚集生长;

  二是政府引导培育型,政府在已有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培育,促成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

  三是政府强制培育型,政府通过催生产业龙头企业,“制造”出产业集群。在产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靠企业自发生长形成产业集群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强制培育产业集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产业集群的发展,更多的是选择政府引导培育型的路径。汉川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就是一个典型的政府引导培育型产业集群。它一方面结合了汉川固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又较好发挥了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这是汉川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发展产业集群,政府责无旁贷,必须把政府意志和产业发展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财政税、金融、土地、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龙头企业、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

  3、培植龙头企业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环节。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没有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就没有“核心”,也就没有聚集力和竞争力。一个龙头企业的诞生,往往就是一个产业集群的发端。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龙头企业的发展,把培植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性措施。龙头企业的培植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本地企业中培育,二是从外地企业中引进。汉川食品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主要来自招商引进。在汉川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中,引进企业数量占52%,销售收入占85%。引进企业已成为汉川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福源食品、达利集团、银鹭食品等一批福建食品加工企业的引进,极大地增强了汉川食品加工产业的聚集力,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在本地产业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敢于招大商、招强商,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增强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促进产业集聚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举措。任何产业集群的形成,都是从产业集聚开始的。产业集聚不仅可以降低单个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促进企业分工合作,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汉川市通过建立专门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拉伸产业链、培植精品名牌等措施,使食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食品加工产业流动,加快了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步伐。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把促进产业集聚作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各类开发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特色化方向发展。通过园区内各类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组合,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等在园区内竞相生发展的局面。

  5、优化发展环境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保障。市场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发展环境的竞争。哪里的发展环境好,哪里发展就快。汉川市正是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吸引了众多外地优势食品加工企业落户。实践证明,良好的环境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保障。必须把优化环境作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切实做好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工作。优化发展环境内涵丰富,既要重视“硬环境”建设,如交通道路、园区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的建设等;

  更要重视“软环境”建设,如政策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等。要不断加强行政服务环境建设,强化行政服务理念,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6、弘扬创业文化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措施。从汉川市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情况看,区域文化所孕育的创业精神,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人文基础。汉川有一批敢于冒险、不断开拓、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企业家,他们市场意识强,吃苦耐劳,能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使汉川民营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汉川人的创业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必须进一步发扬创业精神,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放宽民营资本准入范围,降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大力弘扬创业文化,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持久强大的动力。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5

  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比如,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在边谈边饮时,要及时给客人添水。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是作牛饮。茶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平日里,每个人都在马不停蹄地工作着、学习着、拼搏着、忙碌着。

  也许,也有人会说,忙碌是一种幸福,可以让我们没有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可以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可以让我们无暇空虚;坎坷是一种经历,可以让我们真切地理解人生。 但是无论如何忙碌,手边都需要有一杯茶,除了解渴,亦可养心。

  茶对我来说,就是人生的驿站,心灵的驿站。

  饮一杯茶,在心灵的驿站,可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云林精舍。

  可体验春的轻盈、夏的浪漫、秋的萧瑟、冬的寂寞,脱离尘嚣浮躁,回归于自然,做一次心灵放松的SPA 。

  俗话说得好:大俗才是大雅。

  有人以为喝茶需在幽静的场所里,有端庄的茶艺师,配以精美茶具,再听上一曲佛音,方为高雅,似乎超脱。孰不知,用大茶壶、大碗茶来荡涤尘埃,岂不是更爽乎。

  由讲究到随意,由繁杂到简约,可能更要接近禅茶的意境了。

  若捧一壶清茗,淡然的饮于喧嚣的市井间,那将是一种何等的修为?

  诗僧皎然说的好: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在诗人的境界里,我们看到了:

  茶随心而定,心因茶而清。

  但是今天的年轻人却不愿喝茶了,他们更喜欢喝饮料,咖啡等。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做了深思,究竟是什么成为了年轻人喝茶的阻碍?通过调查问卷和访问,我们找到了原因。年轻人认为喝茶太繁琐,而且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泡茶。而对于茶饮料他们宁愿选择可乐等刺激性饮料。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茶文化。因此,需要有更多的.人来作出努力。

  茶艺是一种茶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希望年轻人能继承和发扬茶文化精神。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6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

  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

  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二)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实现明台特色农业优势互补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7

  一、主食产业化专项调查工作的安排、落实和进度、进展情况及其调查结果

  xxx粮食局接到省粮食局关于对主食产业化有关情况进行专项调查的通知后,局党委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我们及时向各县市区转发了省局的文件,提出了相关要求,各县市区已按要求进行了调查表的统计登记工作。在xx县城区、xx区城区和xx县农村进行了问卷调查。

  xxx主食产业化调查统计情况:

  (一)馒头生产企业7个,作坊式生产网点1406个,馒头年生产能力约33.05万吨,年工业总值近6380万元。

  (二)挂面生产企业12个,作坊式生产湿面条网点1042个,年生产挂面7.15万吨,湿面条26.5万吨,年工业总产值约8.76亿元。

  (三)米制品加工企业1个,小型生产网点18个,年生产能力4.5万吨,年工业总产值近4700万元。

  (四)速冻食品生产企业1个,小型生产网点2个,年生产能力100吨,年工业总产值近80万元。

  (五)植物油生产企业11个,年生产能力47.65万吨,20xx年预计生产量17.756万吨,年产值近28.4亿元。

  二、xxx馒头、面条、米制品加工与市场销售的'基本现状及龙头企业情况

  xxx馒头加工在城区没有大型企业,基本上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在人们上下班的道路两旁设立销售点,以及在菜市场、商场口等人口密集处流动销售为主。价位偏低、口感适中、方便购买,多数人比较认可,市场占有率达60%。但存在产品无标准、卫生条件差、监管不到位等情况。有少数小型企业作坊生产的馒头主要在商场、超市销售,存在机械化程度低、设备不先进、产品花样少、价格偏高等现象,市场销售量占有份额15%,家庭自制占有率达25%。在农村已出现小型蒸馒作坊及销售网点,占农村销售量的30%左右,其它为家庭自制。

  面条的生产和销售,城区主要小型个体作坊生产销售湿面条量较大,供城镇家庭每日食用,市场占有率达70%;企业生产的挂面主要供应商场、超市,约占销售总量的20%,家庭自制率达10%。农村以自制为主。

  我市米加工企业较少,主要在xx、xx两个产米县,企业规模不大,市场占有率低,外来米占据市场供应量的80%以上。

  龙头企业情况企业情况:xx面粉厂,设计日处理小麦500吨、日产挂面30吨,现在实际年处理小麦6.89万吨、年生产挂面7500吨,工业总产值1.17亿元;xx食品有限公司为大型民营企业,年生产能力3万多吨面粉、2.5万吨挂面,年工业总产值1亿元;xx面粉公司,日处理小麦150吨、日产挂面25吨,xx植物油公司,设计年生产植物油1万吨,现在年实际生产植物油5000吨。方城“君乐牌专用粉”、“贵达牌挂面”、“金馥牌植物油”,远销全国28个省市区,获省粮协“放心粮油”称号。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8

  日益加重的城市垃圾污染,已成为目前城市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本文着重在推动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城市垃圾处理产业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求引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对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的关注,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把城市垃圾处理早日纳入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轨道。从而消除城市垃圾污染,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

  一、城市垃圾处理产业现状

  有资料显示,我国大中城市年产垃圾1亿吨,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堆积在城郊,垃圾堆存量逾60亿吨,侵占土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全国670多座大中城市,约有三分之一陷于垃圾包围中,垃圾中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渗透到地下和河流中,将给城市带来不容忽视的隐性危害。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正以平均每年8的速度增长,

  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困扰着所有大中小城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已迫在眉睫。

  研究发现,2吨垃圾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相当于1吨煤燃烧的能量,可通过发电机组转化为电能。但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仅为50%左右,处理的主要方式是焚烧、填埋和堆肥或其他方式的回收再利用。以盘锦市垃圾处理厂为例,该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是焚烧、填埋和堆肥,每天处理200余吨,处理率仅为50。垃圾中的水、泥土等非可燃成分阻碍了垃圾的焚烧效率,垃圾渗滤液也难于处理,剩余垃圾的填埋又不能符合环保规定,给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隐患,湿垃圾的晾晒又造成严重的恶臭污染,已成为盘锦市西部空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应该说,这样处理水平虽然较低,但其在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还处于较好的状况。相当一部分城市由于受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对城市垃圾基本上不经任何处理,简单堆放于城外荒地荒滩或地坑、山沟等地,因而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垃圾围城现象。对地下水和地面水域形成污染,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造成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滞后,严重污染环境的局面,既与我国垃圾处理的技术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和认识上的陈旧观念、落后的管理体制和不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有关。正是这些综合因素制约了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产业的快速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途径是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垃圾产业将作为一种以实现资源回收利用为主要目的,以多元开发为手段,以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为最终目的的产业,在我国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管理体制落后。

  城市垃圾处理在现行制度下,大部分为政府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投入很大,给地方财政造成很大负担。1998年全国建设垃圾处理场的费用达86亿元,1999年,这个数字超出100亿元。垃圾处理费用连年攀高,使得许多地方政府不堪重负。垃圾无害化处理低、劳动密集型作业等现象自然无法改变,远远达不到国家环保的要求。

  3、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致使垃圾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加大,处理成本增加;

  4、投融资渠道单一,政府的财政支出难以为继;

  5、现行制度无法与市场经济接轨,企业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影响企业的处理积极性;

  三、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来考虑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发展战略,使城市垃圾处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1、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垃圾处理的法规体系,使城市垃圾处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在这方面,我国目前虽然有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各地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法规,但都不完备,需要进一步完善。

  同时我们在执法上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执法尚不多见。对于那些随意堆放垃圾的'行为还仅限于口头提醒,惩治力度太小。在垃圾回收再利用方面也执行得很不到位。

  2、改革现行城市垃圾管理体制,把垃圾处理由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政府行为转变成为企业的社会服务性质的经济行为。

  现行的垃圾管理体制为政企合一,管理、监督和运行主要由政府一家包揽。环卫部门既是监督机构又是管理部门和执行单位,这种体制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竞争体制,也制约着垃圾管理的发展。

  3、培育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市场,为企业在城市垃圾处理产业领域进行生产、投资、建设、经营等活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建立垃圾处理分类回收制度。

  垃圾分类就是将湿垃圾(有机垃圾如果皮、菜皮、剩饭菜等)、干垃圾(无机垃圾如废纸张、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废织物等)和有害垃圾(如废电池、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过期药品等)等进行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分类处理,以达到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垃圾分类收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研究发现每利用1吨废纸,可造纸800千克,相当于节约木材4立方米或少砍伐树龄30年的树木20棵;每利用1吨废钢铁,可提炼钢900千克,相当于节约矿石3吨;1吨废玻璃回收后,可生产一块篮球场面积的平板玻璃或500克瓶子2万只;用100万吨废弃食物加工饲料,可节约36万吨饲料用谷物,可生产4.5吨以上的猪肉。

  从20__年开始,国家建设部选择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深圳、杭州、南京、桂林等城市作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重点回收废纸、废塑料和废电池,已取得一定成效。如北京市已在政府机关、学校和事业单位实行废纸回收、推广和使用再生纸办公制度,上海完善了废电池回收和处置系统。

  5、建立开放、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6、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的城市垃圾处理投入产出机制,吸收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实现社会资本资源在城市垃圾处理产业领域的合理配置。

  7、由非盈利性收费经营(政府投资、政府经营)过渡到政府―企业―个人分担费用,再转向多元投资经营。

  四、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将现有的环卫系统进行改制,一律改成城市垃圾处理企业,并完全与政府主管部门脱钩,成为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条件的可以改成股份制企业,鼓励社会法人和个人参与入股或投资。

  当前,许多城市正积极改变现行的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体制,实行环保部门监督、环卫部门管理、专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

  2、按照最佳规模化原则,把城市划分成若干个区域(中小城市可不划分区域),把这些区域的垃圾处理权(包括垃圾的收集、分检、储运、处理、利用和经营等)进行招投标或拍卖,亦可将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权和经营权分离进行招标或拍卖。有条件的企业均可以参与垃圾处理权的公平竞争。这样既可以促进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又可以提高垃圾处理和利用的效率。

  3、开征垃圾税(费),政府按照产生的垃圾量,确定并征收垃圾税(或费),对超出正常生活活动产生的垃圾另行加税。征收的垃圾税专门用于城市垃圾处理。这一制度正在逐步推广,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四部委于20__年6月联合下发通知,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通知要求,所有产生生活垃圾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交通运输工具)、个体经营者、社会团体、城市居民和城市暂住人口均应缴纳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将按不同对象采取不同计费方式,按月收取。通知同时要求各地改革垃圾处理的运行机制,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进程。

  4、制订城市垃圾处理监督管理条例,明确城市垃圾处理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处理的技术规范、处理企业的权利责任、监督保障机制、监督部门的权利责任、失职行为的处罚等。使垃圾处理企业和监督部门的所有行为都置于法律的规范之下,不按国家的技术规范处理垃圾,或处理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处理要求时,垃圾处理企业不但得不到垃圾处理费,还应被处罚,造成严重环境危害的还应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样对监督单位的失察行为也应有相应的制裁规定,这样才能把垃圾处理和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避免过去政企不分,只有权利没有责任所带来的弊端。

  5、建立财税政策支持鼓励体系。一方面对从事垃圾处理的投资和产业活动免除部分税项,以增强垃圾处理企业的自我生存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对投资经营垃圾处理达到一定规模、运行良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把政府的直接投资行为变成鼓励行为;再一方面政府对从事垃圾处理投资经营活动的企业给予贷款方面的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向垃圾处理活动注入资金;最后城市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可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制合作、政府合股等形式,鼓励国内外投资经营者参与垃圾处理和经营,允许符合条件的城市垃圾处理企业优先上市发行股票或企业债券,向社会募集资金,开辟社会融资渠道,解决自我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结论和建议

  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建立新的调控管理手段和产业发展模式,真正使城市垃圾处理成为以企业为主体投资经营的经济活动,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轨道。这将是促进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9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新区通常是在城市郊区划定的一块区域,通过政府集中力量建设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实施包括减免税等方面与有关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吸收利用外资,形成以出口加工区为主的制造业加工区、增进贸易往来的保税区、现代化工业产业结构为主的高新区、工业园区等,这些区域成为城市及周围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点区域,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其形态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这些开发区极大地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发区内的优势产业发展成为城市或城市群区域的主导产业,通过规划,选择优势产业,从而促进了城市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城市新区产业越来越多地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出现,而且集群的出现是市场力量在不断增强的结果。但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离不开包括政府在内的相关机构、组织的`扶持,完善的市场规则和现代服务业服务是产业集群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一个必要条件。市场机制也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所有问题,而政府支持通常被视为解决“市场失灵”的一个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市场不完善、中介组织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促进城市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政府责无旁贷。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并非用复制某些成功的案例就可以成功的。因此,面对城市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同样要重视产业规划的高起点,重视企业的地理根植性,重视提高地区竞争优势,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城市新区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源自自身竞争优势的提高,而不是依靠优惠政策或者劳动力密集的成本优势就可以实现的,完善的配套服务机制、有效监管、培养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政府促进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更应着力的地方。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10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丝绸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占有7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近年来,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减少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扬,南方桑蚕主产区出现了产量萎缩趋势,植桑养蚕的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国家农业部、商务部和财政部多次下发文件,支持全国开展“东桑西移、南蚕北移”工程建设,还相继抢购一空出台了支持中西部地区植桑养的优惠政策。我县应抓住这一机遇,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出发,大力发展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桑蚕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登上新台阶。

  拥有省内科研指导优势。1958年成立了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蚕蜂技术指导总站和天蚕保护管理站,在东部山区、半山区开始生柞蚕,目前年产柞蚕5000吨,还开发了每公斤价格高达3000美元的稀有天蚕丝生产,是国家重要的柞蚕生产基地。多年来,我省一直致力于桑蚕生产科研,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省蚕业研究所历时二十多的培育成功了“龙桑一号”抗寒蚕树新品种,在我省北纬49度以南地区栽培实验获得成功,使我省发展桑蚕生产有了可靠的种质保障。同时,哈尔滨鑫森淼公司成功丢弃出了适合北方地区的.“龙一”速生、丰产、叶质优良、适应性较强的桑树品种,现已养蚕20张,单产49公斤,总产茧量达980公斤,产值24000元,纯收入21000元。欧亚达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森宇蚕业公司、讷河等地已在筹备组建桑蚕缫丝企业,产业链条完备。

  我县植桑养蚕资源富集。我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耕地面积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且我县半山区地貌特征更加适宜发展桑蚕产业发展,据初步统计我县可栽植柞蚕林和柞矮林的山地约 公顷。目前,已有闫家、大八浪等乡镇开展了柞蚕养殖生产活动,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桑蚕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老年和妇女劳动力就可以操作和管理,因此在我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桑蚕生产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桑、蚕一身都是宝,所有物质都具有广泛用途。桑树是阔叶乔木,还可作为生态建设和声调美化树栽种,果实桑椹既可作为水果,又可加工食品饮料,桑叶可加工保健茶。蚕的所有东西(含排泄物)都可以通过精深加工成为保健食品和药品,属市场稀缺资源。主产品生丝与丝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出口额逐年增长,价格不断攀升。桑蚕生产具有生长周期短、投入少、市场风险小的特点,效益十分可观。栽植一亩桑树一次性投入成本约600元,但可利用期为30—60年。从第二年开始可养1张蚕,1亩地纯收入就在500元左右。第三年养1.5张,产值1400元,纯收入1000元。养一期蚕的生产周期仅为28天,年投入产出比为1:6,与玉米、大豆的年纯收入比分别为4.2:1、2.6:1。我县生产的桑蚕单茧抽丝长度在1200—1800m(南方单茧抽丝长度仅在600—1000m),茧层率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上车茧率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解舒率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解舒丝长比全国平均丝长多110米,舒解度好,丝质洁白光亮,走俏国内外市场。

  国家提出“东桑西移、南蚕北移”后,我省中西地区已纷纷制定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植桑养蚕。对此,我县应调蓄重视,认真研究,把桑蚕生产作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新举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切实加大宣传组织力度。有关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植桑养蚕的好处,引导基层干部群众把发展桑蚕生产做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大事来抓。将我县桑蚕生产纳入到有组织、有目标、有序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轨道上来。明确桑蚕生产组织推广工作牵头部门,统一规划和组织全县桑蚕生产。强化与省内桑蚕技术研发和推广机构的联系,并在工作经费和必要的设施设备上给予支持。充分发挥农业、林业部门的职能作用,为桑蚕开发搞好服务。

  利用和发挥植桑养蚕大户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县桑蚕业快速健康发展。

  狠抓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按照优质茧基地的建设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建立优质高产桑蚕基地示范片(点)。在重点乡镇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区,统一桑园栽植模式,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服务指导。

  大力推进科技兴蚕。一是积极引进推广桑蚕新品种。在发展新桑园中,积极把好种苗磁,主选耐寒性强、适宜在北方生长的桑苗。二是大力普及桑蚕适用技术。业务主管部门应认真总结推广桑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蚕茧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三是加强桑蚕技术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示范区,使桑蚕开发初期就纳入到标准化生产轨道。四是加强乡镇、村级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各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把持与配合,扩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积极发展缫丝加工龙头企业。培植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桑蚕产业化是推进我县关键,也是延伸桑蚕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收益的重点一环。应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重点培养发展一批牵动能力强的缫丝加工企业,加快对桑蚕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丝制品和桑蚕保健品加工水平,使之成为推动我县农业经济的又一新兴产业

  5、为南桑北移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通过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土地整理、良种补贴、

  农业标准化等项目给予支持。金融部门对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应给予信贷支持。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11

  5、6月是稀土市场的传统淡季,按照以往经验价格走势都比较疲软。但是近年来国家对稀土产业的调控加大,政策越发频繁,对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也给市场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短期价格会偏离一定的供需影响,但长期价格走势还是由供需主导。稀土下游应用产业众多,除钕铁硼产业外,其他应用产业都不具备用途广、体量大、价格敏感等特点,由此决定了钕铁硼原材镨钕、铽镝具有稀土价格风向标的作用。根据这些特点,myyouse稀土资讯团队专程到素有“磁都”之称的宁波调研,了解5、6月磁材钕铁硼产业格局,从原料供应、企业订单、盈利状况、后市看法、综合分析几个角度一一解读。

  钕铁硼产业概况

  宁波地区现有上规模钕铁硼加工企业80多家,其中大型知名企业有科宁达、韵升、展杰,前二者均为上市企业,展杰为华东地区包钢稀土总代理。宁波市磁材商会相关人员称,20xx年钕铁硼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0多亿,占全国总产能的40%以上。

  原材料供应状况

  据宁波行业内人士估计,宁波年生产钕铁硼毛坯有3-4万吨,按30%为镨钕金属计,预计年消耗镨钕金属约在1-1.2万吨,市场内原材料供应以厂对厂的方式供应为主,贸易商只占极其少的部分。宁波最大的供应商占有市场份额在50%以上,月供量在500-600吨,而其他供应商占有份额以最大供应商差距不具有可比性,较大规模贸易商的原材料供应量全年也就在几百吨左右。

  除了纯粹的供应商外,不少钕铁硼企业同时也是原材料供应商,一般通过采购稀土氧化物,在包头地区加工成金属,再销售给其他厂家。宁波市场上除包钢产金属外,还有不少代加工生产金属,主要有鑫隆牌,所占市场份额估计在10%左右,同时还有三友(鑫磊)、三隆等。

  企业订单状况

  宁波地区,两家上市钕铁硼企业,都以生产高端钕铁硼为主,主要应用于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高端领域。由于高新领域对钕铁硼的需求依然保持旺盛,该两家企业开工率基本维持80-90%,5、6月订单也比较充足。而规模较小的钕铁硼企业,材料主要应用于小电机、冰箱、音响设备等领域,开工率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其中调研的企业中,这类企业在4月下旬订单就已经开始萎缩,5、6月订单基本没有着落,也有厂家反映,其今年的订单基本只有去年的三成,也有厂家在4月中旬就已经停工。而调研的一些切片厂家也反映订单有所小幅缩减,基本还是符合往年运行规律。

  企业盈利状况

  从走访企业来看,旺季订单并没有出现大幅缩水的情况,基本还比较平稳,但是由于终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盈利能力较差,所以全产业链的议价能力都不强。

  根据镨钕金属的生产成本计算,以29.5万元/吨的镨钕原料,现在金属的生产成本约为37.2-38.3万元/吨。镨钕金属的理论成本=(1.23-1.25)料比*氧化物价格+(0.7-1.5万元)加工费,金属加工厂的原材料比主要来源于对金属成分的要求和工艺技术,而加工费的差异除了工艺技术外还来源于电费。

  根据市场镨钕金属的价格差异,我们发现以氟化物为原材料不知名企业的加工金属售价为37.5万元/吨,而以氧化物电解生产的高品质金属现在报价也多在38.5万元/吨,通过高低品质金属报价,我们可以发现金属现在的盈利基本也就在2-3千元/吨,毛利率5%左右,而据宁波金属贸易商表示,从财务计算上来看,将比这更低,毛利率一般都是在1-3%,这也是让商家感觉市场需求低迷的重要体现,较多企业基本保持不亏损已经相当不错了。钕铁硼企业毛坯销售也是根据原材料价格定毛坯价格,所以有高度的关联性,中低端钕铁硼企业的毛利率也非常低,大多也在1-3%。

  后市看法调查

  通过电话与实地调研的方式,我们选取了国内15家各环节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沟通交流,探讨对5、6月市场的看法。其中8家企业对后市看跌,3家看涨,4家认为盘整,看跌的多以贸易商和钕铁硼应用企业为主,看涨企业多为大型分离厂,其余认为价格不会有太大波动。从调查结果看,看跌企业还是占多数,主要认为在下行周期对资源税改革和收储政策的不确定市场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如果资源税改革的税率影响没有像市场大多数人预期的那样大幅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那由于本身的淡季行情价格可能会加大发酵继续下跌,这样复制去年行情走势将是大概率事件,即使在旺季继续下跌。

  后市三大变量

  后期市场有三大变量左右行情,第一是关税取消后的市场演变,第二是资源税改革,第三是稀土收储。myyouse将对该三大变量做简单解读,首先这三大变量都会受到“打黑”效果的影响,从20xx年七月至今,“打黑”行动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馈,但是能否持续发力还有待检验,只有得到良好遏制,才能保证合法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保持在较有利的地位,市场才可能随着对政策预期的方向走,但六大集团的整合也侧面反映了国家政策实质性的决心。

  第一个变量关税取消,我们认为可能一定程度利好国内镨钕铽镝价格,利空高端钕铁硼产业。我们都知道我国稀土出口的主体是镧铈,这也是国内企业认为对国内价格影响有限的出发点,但是镨钕铽镝是国外市场最为看重的稀土元素,在关税取消之前,国外企业多采购莱纳斯和钼公司的镨钕,这大大增加了国外企业的采购成本,关税取消后我们的镨钕类价格优势就更加明显,这样就会导致国外企业增加对镨钕的采购量,一定程度上会使得现国内现货紧张拉升镨钕价格,进而可能带动稀整个稀土价格走强。但国外生产高端钕铁硼的企业生产成本本身也在不断下降,双重影响将更不利于国内钕铁硼企业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第二个变量是资源税改革,大家都预期会大大增加矿的生产成本,而带来稀土价格重心上移。根据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从20xx年5月1日起,将稀土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按照不增加企业税负的原则合理确定税率。同时,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收费,将稀土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降为零,停止征收相关价格调节基金,取缔省以下地方政府违规设立的相关收费基金,研究建立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这样看可能影响暂时有限,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是从税改的出发点看,现在实体企业经营困难,很多稀土企业都处于亏损边缘,这样的现象在整个大宗市场也比较普遍,从石油天然气、煤炭的资源税改革也能看出端倪,稀土资源税改革如果只是为了转嫁关税,则可能会增加稀土企业的经营成本,如果“黑矿”依旧猖獗,其成本将进一步凸显,对正规企业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所以“打黑”的力度尤为重要。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国家希望通过资源税调节稀土价格以及开采结构,锁定一定利润来达到间接影响出口稀土的作用。所以具体影响要进一步等待实施方案的出台和执行效果,我的有色网将持续跟踪。

  第三个变量是稀土收储,国家实施收储以来,没有对稀土市场起到太多实质性的作用,每次价格上涨后就是下跌,而且去年收储以后给国家带来不小财政损失,以氧化铕为例,收储价格是350万元/吨,而现在氧化铕已经跌到了160万元/吨,就是说氧化铕已经带来了几个亿的减值损失。我们预期,稀土收储将趋于市场化,重点收储几个有价值的战略元素,而不是大灌水一样,只要是有点价值的都收,不计财政损失。

  调研总结

  目前看主要是稀土资源税改革和收储对价格有一定的支撑甚至反转的作用,如果政策不及预期,镨钕金属由于成本支撑本身跌幅也比较有限,但是镝铽由于年前累计涨幅还有一定的下跌空间,看跌企业认为镨钕金属价格底部估计将出现在7、8月,参照去年的价格水平,预计在36-37万元/吨。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12

  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特征养殖是完成农民增收、创收的主要手段,其位置和效果不时提拔。本年年头我们以抽样查询的方式,深化到村、组对全乡良种黑猪养殖进行查询,从查询的状况看,黑猪养殖状况情势虽不容乐观,但发展潜力大。

  一、黑猪养殖近况

  黑猪系湘西黑猪的分支,是湖南省四个当地良种之一,首要分部在县的、火场等境内。黑猪体质健壮,背腰平直,腹不拖地,四肢强健,顺应性强,耐粗豪豢养治理,肥育猪屠宰率较高,后期脂肪堆积才能强,肉嫩味喷鼻,是适于山区豢养的优秀当地猪种。从查询剖析看,虽然我乡天然前提较好,农副产物丰厚,多年以来本地农户有较好的养猪习气,岁尾全乡生猪存栏6000余头,但当地良种黑猪仅存700余头,拥有繁育才能的母猪不超越400头,个中黑母猪78头,种公猪数目很少濒临绝种。现存规划养殖户仅剩2户,即黑猪养殖公司和农户钟玉春。黑猪养殖公司生猪存栏500余头,个中黑猪存栏近300头。

  二、黑猪养殖存在问题

  当地良种黑猪养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月有过辉煌的历史,曾经作为当地特征资本编入怀化市乡土教材,但后来逐步式微,究其缘由首要有:

  (一)原种场地式微。上世纪七十年月,我乡曾建有原种场,开展黑猪的保种、育种及养猪新技能、新效果推行工作。原种场的兴修,促进了那时我乡黑猪养殖业的发展。但后因由于受体系体例、资金、市场等要素限制,保种、育种工作难认为继,原种场兴办几年就此跨失落。黑猪的保种、育种又恢复到原有的原始保种形态。

  (二)养殖方法掉队。据查询调查,全乡生猪养殖还处于散养形态,规划养殖很少。散养本钱高,议价才能弱,受市场价钱动摇影响大,轻易伤害群众养殖积极性。比来几年,饲料本钱上涨,生猪出栏价钱、仔猪销售价钱的下滑,不少养殖户亏本,2008年我乡养殖户廖家坪村李新国,因接受不了市场冲击,所养母猪36头,种公猪2头悉数处置转产。生猪存栏削减,很多母猪遭四处理,招致黑种猪的存栏严厉下降。

  (三)销售渠道不畅。市场行情掌握禁绝,黑猪价钱被低估。据查询,当前我县生猪销售市场没有细分市场,黑猪与杂交白猪价钱一样,肉质喷鼻嫩的黑猪价值并没有被价钱表现。“二元”、“三元”杂交白猪的出栏周期为3-4个月,当地良种黑猪的出栏周期为8-9个月,在一致销售价钱下,豢养白猪的利润远超越当地良种黑猪。面临我县黑猪养殖价钱低、利润少的市场行情,农户纷繁“弃黑养白”,改摄生长速度快的外来“三元”杂交白种猪。当前全乡存栏当地良种黑猪只要12%左右,乡域内的.当地良种黑猪被敏捷更新,黑猪纯种保管遭到严厉要挟。但在本省宁乡和广东省等地,因为肉成品加工兴旺,生猪市场买卖活泼,细分市场价钱反映活络,黑猪市场价钱远高于杂交白种猪,黑猪养殖在那边获得了很好发展。

  (四)融资存在坚苦。因为生猪养殖,特殊是黑猪养殖时间长,奏效慢,豢养本钱较高,市场价钱动摇大,没有资金支撑,轻易堕入亏本,难以构成规划养殖。依据查询,我乡现存的2家黑猪养殖规划户—黑猪养殖公司和养殖户钟玉春都存在资金缺口,严厉制约了黑猪养殖规划化发展。本年上半年市场价钱低迷时,为了维持运营,黑猪养殖公司不得不出售局部生猪,在本年下半年市场价钱高企时,可供出栏数目却又不多,致使养殖户难以取得较高利润。

  三、黑猪养殖建议

  生猪养殖是畜牧业的主体,是乡村经济的首要产业,养猪收入是农民收入特殊是偏僻山区农民收入的首要起原。与其他栽种业、养殖业比拟,生产前提要求低,豢养技能轻易把握,且猪肉当前仍是我国人民肉食物的首要起原,若市场行情稍好,养猪效益相对其他农业行业要高。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程度的不时提高,对猪肉及肉成品的质量、口感会要求越来越高,从久远看,我乡当地良种黑猪养殖业的发展要大有作为,应着力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黑猪养殖发展思绪。要从“做大品牌、做实产业”的高度经营我乡生猪养殖产业,在发展步调上先由以黑猪、杂交白猪一起互补养殖,逐渐向以黑猪养殖为主,杂交白猪养殖为辅改变。在发展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载体,以龙头公司为依托,充分发掘黑猪品牌资本,加速生猪现代养殖方法的改变历程,完成农民收入和农产物竞争力双提高。

  (二)注重黑猪养殖推行力度。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群众对当地良种黑猪资本维护认识。畜禽当地种类资本既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本,又是当地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更是提高农产物竞争力的保证。近年因由于本地养殖户单方面追求发展速度,群众保种认识淡漠,招致少数的当地良种资本并未获得充分应用,逐显退步趋向。县政府应发动民间和社会组织加大对良种黑猪资本的维护,创建品牌,推行品牌,注册“黑猪”商标加以宣传、推行和维护。

  (三)完善黑猪养殖资金扶持系统。一是应加大对黑猪良种资金的投入,突出重点,坚持健全黑猪种类维护性育种繁育系统。重建原种猪场,培养中心母猪群和种公猪,开展维护性育种和纯种(系)的选育,维护优质母猪。二是参照农作物良种补助的做法,坚持良种补助准则,对购置良种猪的农户赐与直接的补助扶持。三是积极申报非凡养殖项目,积极争夺国家、省、市、县的资金扶持,多渠道吸引民间本钱,不时添加对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四)加大黑猪养殖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发展规划养殖,在资金政策上予以支撑,在精心培养现有2户规划养殖户的基本上,再鼓舞发展一批养殖大户,构成规划养殖。二是适度发展肉成品加工业。发展肉成品加工业,指导坚持生猪销售细分市场,充分表现黑猪价值。三是协调金融机构坚持融资平台,把规划养殖户和加工企业作为信贷重点,简化借款顺序,扩展借款规划,放宽典当前提,为养殖户和加工企业供应有力的资金保证。

  (五)坚持黑猪养殖专业协作社。充分发掘应用“黑猪”品牌资本,依托黑猪养殖公司,依照农户自愿参加的准则,坚持黑猪养殖专业协作社,构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形式。由协作社一致育种、一致供应仔猪、一致供应饲料、一致防疫,一致回购销售,统筹省内、省外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议价和抗风险才能,提高农户的养殖收益。

  (六)增强黑猪养殖服务治理程度。在现有的体系体例机制下,经过各类方法,不变畜牧技能推行步队,充分调动基层技能推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时搞好动生猪防疫,实时把养猪新技能,新效果推行到生产中去,为全乡生猪养殖供应技能支撑。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13

  一、铸造业发展的现状

  铸造业在我县已有上百年历史,始于清朝末年,发韧于三塘铺境内,以手工和简单机械操作,产业基础雄厚。九十年代初,三铸产业达到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历史,1994年,仅三塘铺镇一个乡镇就拥有高锰钢生产厂41家,制锅厂35家,铸管厂30家,铸铁厂和铸铝厂各100余家,每年上缴国家税收800余万,几乎到了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境地。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三铸产业在九十年代末期跌入低谷,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是铸铝业,现已完全淘汰出局,而铸钢和铸锅业,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引进新工艺,扩大和更新设备,逐步得到苏复,目前,仅三塘铺镇就有铸钢厂28家,制锅厂6家,翻砂铸铁厂2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家,至20xx年止,全镇铸钢产能达到4万吨,制锅产能达到1000万口,铸铁产能达到2万吨,20xx年铸造产业完成产值6亿元,实现税收1600余万元,产业逐步向甘棠、青树坪、经开区、永丰镇等乡镇延升拓展。

  二、加快铸造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加快产业发展条件具备、时机成熟。一是资本人才储备较为雄厚。我县内目前铸造企业130余家,另外双峰籍人在广东、佛山、昆明等地创办铸造企业 160余家,铸造业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有现成的厂房、设备和技术,涌现了一批资本雄厚、经验丰富、市场诚信度高的领军企业,如三塘铺镇的五星重工有限公司。二是技术升级步伐加快,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双峰铸造业不断提升技术含量,产品实现多元化,铸钢产业热处理工艺已实现煤改电,模具上普遍运用消失模技术,产品也由过去单一的高锰钢铸件更新为高合金钢、高铬钢等耐磨性能更强,使用寿命更长的产品,制锅产业也从单一的土锅子转型生产精制铁锅、真不锈铁锅等产品。三是销售渠道较为稳定。双峰铸造业依靠多年的经营,开辟了一条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也有了一支专业的销售队伍,如恒盛锅厂与美的、九阳等国内知名企业对接,成功取得一级供货商的资质,长期供应配套锅具。

  (二)铸造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需求较大。铸造是制锅之母,是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基础,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湖南、广东等省相继制定了打造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战略,因此发展与装备制造业唇齿相依的铸造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此外,高锰钢铸件作为各类破碎机、球磨机配件属于易损易耗品,国内需求达200万吨,到目前为止,高锰钢产品应用已有100多年历史,市场经久不衰,尚未找到理想的替代品。民用铁锅作为生活必需品,也属于易损品,国内市场本身就大,加之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各成员国推荐使用中国生铁锅,尤其是家用电磁炉技术的发展,使用精铸铁锅既节能又环保,还对人体健康有益。

  三、加快铸造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双峰铸造企业从整个行业来看,仍然处产业链的中下游水平,加快发展还面临着四大制约因素。

  (一)国家产业政策制约。我县铸造企业大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国家通过提高电价和提升环保审批门槛,对铸造企业进行制约。环保部门对未使用电热处理炉企业停止核发排污许可证,三塘铺只有小部分铸造企业办理了排污许可证,无法达到环评要求的企业,工商营业执照不能通过年检,面临关闭的危险。电力部门对铸造企业电力增容也提高了审批门槛。

  (二)技术设备制约。我县铸造产业起步较早,但规模小、档次低、生产技术落后、装备较差,我县产品仍然停留在毛坯件、半成品阶段。机械加工设备落后,更谈不上精密加工,档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检测设备欠缺,三塘铺除长江耐磨铸件厂和建设机械厂外,没有一个厂家拥有化验设备。成型设备落后,三塘铺除了铸钢企业使用中频机组和电热处理炉外,大部分制锅、翻砂厂家还是使用冲天炉。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我县铸钢产业与浙江金华、广西梧州齐名,规模与产能相差无几,但由于金华、梧州九十年代以来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上述两地大部分铸钢企业年产量超过20000吨,年产值超过亿元,利税超过千万元,而我县至今没有一家这样的企业。

  (三)集群发展制约。双峰铸造业缺乏龙头企业的拉动,在三塘铺镇仅五星重工有限公司年产能突破5000吨,最大单件达8吨,尚没有一个能生产加工单件20 吨以上的'大厂家,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两头在外,产业链不完整,缺乏能够整合和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整机装备和生产性配套企业,缺乏扶持农用机械产业发展类型的产业政策,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铸造业基本上是自我发展、自生自灭。所谓集群发展,几十年来,一直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质性的大动作。企业管理不规范,多数企业属于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经营策划,企业文化,财务管理,现场管理非常混乱,缺乏现代企业发展理念。

  (四)企业环境制约。一是融资难,限制企业发展和改造。由于历史原因及银信部门门槛较高,无法达到贷款条件,铸造产业向商业银行融资较为困难,限制了企业发展,某铸钢厂老板反映,他的铸钢厂年产能可达2400吨,并且销路不成问题,但由于资金不足,在银行贷不到款,企业20xx年产量仅1200吨,达产率仅50%。二是税赋过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铸钢产业均按电能消耗核实产量和税收,目前在我县年产量1000吨的铸钢企业每年缴纳的国地两税约30 万,而据在外地办厂的铸钢老板反映,他们年产量1000吨的铸钢企业仅缴国地两税10万元,税负环境非常宽松。不少企业主由于税赋较重,将厂子搬往了外地。三是少数部门以利益为重,乱检查、乱罚款等现象仍有发生。有些外地老板甚至为此放出狠话:你们双峰那个鬼地方,我再也不来了。

  四、加快发展我县铸造产业的建议

  (一)重新定位铸造业。铸造业虽不是国家发展的朝阳产业,但也绝不是国家完全限制的夕阳产业,它是机械装备制造业之母,属基础产业。我县的铸造业也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铸产业了,它是符合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要求,适应现代市场变化的基础工业,消除认识上的误区,规避国家政策限制,寻求政策支持。

  (二)加快规划,建议促进产业整合升级。建议以青三甘为核心,在潭邵高速公路三塘铺出口处建设铸造工业园,参照经开区的优惠政策和成功经验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产业集群带,力争通过3—5年时间培育3家左右产值过亿税收过千万的龙头企业。建立一个废铁供应和铸造产品专业市场,组建铸造协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规范管理,抑制内部恶性竞争。时机成熟时整合铸造企业,成立集团公司,推动我县铸造业规模化发展。

  (三)加大内引外联,优化发展环境。政府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革新和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自主开展造型工艺、铸炉熔炼、材质配料等方面的研究;由政府出面与我省境内的大型知名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如三一重工、中科重科等联络协调,力争使我县铸造企业成为这些上市公司铸件定点供应商。

  (四)适时成立县铸造产业办公室,指导协调上述各项工作。只要政府真正重视扶持铸造产业的发展,我县铸造业突破瓶颈,形成气候指日可待。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14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镇实际,确立了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产业富民、体制创新的发展思路,注重发展以牛羊禽、保护地、经济林为主的农业产业,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商贸产业。经过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广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镇财税收入屡创新高,主导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全镇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一、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及农村经济成效显著

  此前,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镇,广大农民以种粮为生,虽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经济收入不高,正常年景人均年收入仅为2450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72%。20xx年,新一届党委、政府根据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和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兴镇的重点工程来抓,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注重抓好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2、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客户和交易额持续增加,并影响和辐射到了建昌、凌源等邻近市县,甚至远到河北、河南等地。同时,镇政府实施龙头带动,不断强化科技培训,创新服务体系,使农户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得以有效衔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管理机制日渐完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研,制定了产业化发展规划,成立了由主抓农业副镇长负责的产业化领导小组,使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得以有序进行。

  4、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全镇有各类农民经纪人100余人。农机、蔬菜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积极筹建中,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二)工业实力逐步增强

  资源匮乏,搞项目建设缺乏先天优势。然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抓住主题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之路,并把项目建设作为唯此为大、唯此为先、唯此为重的天字号工程来抓。

  首先,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专职负责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了奖惩制度。

  其次,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统一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在全镇形成了重商、亲商、留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第三,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在工作中注重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真情打动客商,以热情服务感动客商,使客商招得来、留得住。

  四是优化招商环境,增强招商竞争力。我镇正积极进行冶金园区的筹建工作,现在园区的整体规划已经完成,太沟8万千伏安变电项目也已完成,配水、通路等工程正在启动,为承接项目做好了先期准备。

  五是严格考核奖惩,形成良好的导向机制。镇党委、政府研究出台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制度,真正让招商引资有功人员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荣誉。同时,注重把后备干部调往招商一线进行培养锻炼。几年来,已有多名同志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重用,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按招商引资实绩排位次、定奖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20xx年以来,我镇共引进**厂、**有限公司、等投资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6家(落户其他乡镇和工业园区2个),项目总投资4.47亿元,年产值达5.8亿元,年利税380万元,不但填补了我镇项目建设的空白,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与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2、旅游业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亮点。近年来,我镇重点发展以旅游、观光、休闲一体、以等为主体的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以农村风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方面

  1、农民收入增幅较慢,经济作物如特色果业、棚菜生产等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还较低,特色农业经济凸显不够明显。

  2、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甚至因为部分企业的信誉、服务等问题,农民对产业化的推进有一定的戒备心理。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镇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和业务素质不高,因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二)工业方面

  1、引进项目品种较单一。目前我镇引进的项目以冶炼为主,品种单一,且大多数为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地方财政税收、社会就业贡献较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建设用地面临紧缺矛盾。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存量不足,厂房用地缺乏。主要是国家加大对土地征用的严格控制,项目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二是项目用地征用难度大。除了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以外,群众征地拆迁抵触心理越来越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项目用地已成为招商引资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工作,并直接决定着已签项目能否落地投产,如何超常规运作项目用地已成为当前要务。

  (三)第三产业方面

  1、结构不尽合理。我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房地产、旅游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偏小,难以起到支撑作用。

  ?2、产业层次偏低,与其他乡镇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水平低、素质差,且发展不平衡。从企业组织形式看,从事第三产业以个人私营经济为主,且投资多限于商业和餐饮业,且注册资金不多;从发展水平上看,规模小、档次低、小打小闹多,高技术、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企业较少,涉及新兴产业更少,这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3、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投入不足,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有些旅游景点因为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差,配套服务不健全,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旅游点。

  4、第三产业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市场经济知识匮乏,缺乏懂管理、会管理的人才,再加上资金紧缺,使第三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发展,而且由于综合服务业发展缓慢,专业批发市场少,难以形成产销对接。

  三、保证措施及扶持政策

  (一)继续把富民强镇作为各项工作的最终立足点和落脚点。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落实惠农政策,给农民发展产业以最大的优惠条件,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专业村和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培训农民经纪人,带动农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为农业生产在农机农技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增加工作岗位,以多元化的经济模式扩大就业容量。

  (二)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一是要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全镇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树立新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我镇的实际和特点,切实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明确部门职能,改进招商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不断提高影响力,进一步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加快园区建设进度,搭建承接平台。加强与规划、土地、水利、电力等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逐步调整项目建设整体布局。要突出招商选资,除常规企业外,让一些技术含量高、贡献力大的企业落户我镇。围绕冶金园区的优势,深度推进产业招商,重点引进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产业生产配套的大项目,推介一批能带动全镇产业整体发展的重点项目,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继续营造第三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一是要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允许各种形式的资本进入,从投资经营和政策等方面为第三产业企业提供公平和竞争环境,积极吸引外来资金。二是建议上级政府部门加强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公程序,改进审批办法;三是要突出重点,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因为第三产业行业多、差异大,要从实际出发,实行重点突破,尤其是结合冶金园区的成立,重点发展房地产开发业、现代物流业和社会服务业等对经济带动较大的重点行业。在发展商贸流通业方面,要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市场,实现大流通带动大市场、大市场促进大生产,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要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逐步健全完善配送体系,在发展农村服务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旅游、初级卫生保健、信息咨询、商品中介服务项目,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实行贸工农一体化。

  4、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快新兴第三产业发展。

  主要是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力度,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镇建设、文化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县生态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游、鄂伦春风情游,构建乡村旅游新格局,同时加快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改革,应用市场机制加大景点建设力度。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15

  为了加快果品产业的发展步伐,把XX县建成全国锦橙第一县,XX市果品第一县,以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局的总体布署和安排,结合果品生产的实际情况,由经作科、果树站3名技术干部,分赴到花林、长沙、铁桥、临江等乡镇,对果品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果品产业发展现状

  XX县是三峡库区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柑桔产业大县,素有“桔乡”、“金XX县”之美称。果品产业是XX县农村经济中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县大力实施“换掉柑桔劣种跨世纪、改善基础条件上档次工程”,对盘强果品产业,改善果品质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产初步实现了布局合理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

  (一)有宏大的生产规模。

  XX县果品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先后建立起以长沙镇为中心的柑桔生产基地乡镇22个,面积27万亩,年产量8万吨;以铁桥为中心的伏淡季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1个,面积10万亩,产量2万吨。果品产业常年产值突破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已成为XX市果品生产大县。特别是 “渝开”牌优质锦橙名闻遐迩,20xx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形成了以“渝开”牌锦橙为主导品种的传统优势柑桔产业。

  (二)有较多的优良品种。

  1998年“白桥会议”之后,果品产业加紧实施高换工程,加速劣质品种改换,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道路。截止20xx年,全县累计完成柑桔高换790万株,共引进、推广锦橙、脐橙、夏橙、血橙、桠柑、杂柑等名、优、特、新品种品系50多个,20多个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种,果树良种率达60%,果品优质果率达55%。

  (三)有较高的生产效益。

  90年代以来,成功地实施了长江柑桔带建设项目、XX市柑桔高接换种项目、果品品种改良示范基地项目和锦橙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实施,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产值800万元,改良实施区域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长沙镇长沙村改良的优质锦橙和脐橙,销售收入较20xx年增收60万元。随着良种柑桔的逐年推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示出来。

  (四)有知名的品牌。

  我县是全国闻名的锦橙生产基地县,XX县锦橙曾连续六年获全国柑桔鉴评锦橙组第一名, “渝开”牌锦橙先后于1999、20xx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xx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XX县锦橙、纽荷尔脐橙、太田桠柑被推荐为全国柑桔产业结构调整良种;XX县“铁桥牌”优质梨已名扬川、渝两地。加入wto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推动,将使我县优质水果生产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五)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本县境内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5℃,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时数1463小时,无霜期306天。我县海拨500公尺以下的耕地占70%,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成土母质氧化钾含量丰富,ph值6.5左右,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因此,发展果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六)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国内市场上, 我县与“三北”地区和京、津、沪、渝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长期的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县外年销售量柑桔7万吨以上,梨主要销往“渝——万”干线为纽带的周边区县;在国际市场上,我县每年向俄罗斯、蒙古、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柑桔5000吨左右。入世后,我县以“渝开”牌锦橙为主体的XX县柑桔将抢滩国际国内市场,优质梨、李等伏淡季水果也将在整个渝东北市场觅得更多的机会,XX县水果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销售前景。

【产业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物流产业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7-23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07-28

肉羊产业调研报告12-24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2-28

种苗产业调研报告01-13

粮油产业调研报告02-14

产业管理调研报告01-15

服装产业调研报告12-28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5-09

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