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2024-11-12 报告

  须要明白一个情况或一个事件的时候,我们需要带着创新精神去开展调查,最后基于取得的调查材料汇成调查报告。你想知道调查报告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1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以往的“天之骄子”们在沦为“普通劳动力”后不得不试着改变自己的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以在就业这场没有硝烟却特别惨烈的战争中求得生存的机会。为了能较深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为以后就业工作作好准备,在暑假期间,我们通过就大学生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的变化作了相关调查。

  一、就业观念现状

  1、首要目标是实现就业。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不求自己对工作喜不喜欢或对不对口,只要可以实现就业就已经觉得不易了。根据网上社科院的调查样本显示,已就业者总体满意度为近38%,有35%的人认为工作一般,仅有约27%的人表示对工作满意。对现有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质及内容、薪金待遇、人际关系三方面。从而反映出反映出所学与所用之间,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人际关系的不满意反映学生初入职场时对社会的不适应,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此外,约7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好找工作。对于“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是否存在焦虑情绪”的提问,有5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焦虑。

  2、继续深造,缓解就业压力。当就业成为问题,大多数大学生愿意选择继续深造作为缓兵之计,当前本科生的毕业人数在逐年成倍数的增加,大家的竞争和生存压力加大,而很多希望得到“热门职业”的学生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高人一筹的资本,加入到报考研究生的队伍。在调查中,有38.46%的人选择毕业后报考研究生,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2—3年,也就是他们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到就业市场中;如果没有如愿考上,就意味着要以求职经验上的劣势加入到就业大军中来。

  3、先就业再择业,也就是为了积累经验,弹性就业。有一些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一些则是因为用人单位或个人的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并不会因此而产生自卑观念,反而会因为经验的增加而感到含金量增多。

  4、就业途径多样化:通过报纸广告应征、网上求职。通过报纸广告应征是目前求职的主要途径,成功的概率约为50%以上。根据在网上搜集的资料显示有近2%的人则是通过网上求职成功就业,但是就目前来讲,网上择业对于大部分的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还不能大规模地推广,尚有一些技术、设备条件和信息上的限制。通过人才市场或职业介绍所。调查显示有近20%的成功毕业生是通过人才市场或参加各企、事业单位的供需见面会达成意向、获得职业的。这是一种直接而又便捷的求职途径,15%的人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职业介绍所谋得现有职位,职业介绍所往往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位和就业机会。直接与企业联系等非公开就业途径。他们主要通过学校推荐、亲朋好友或者家长及社会关系的直接介绍,有的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了解到目前需要他们的企业后,直接写信、打电话前去应征,甚至有的是通过直接登门拜访企业的老总或者人事部经理而最终获得工作的。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就业方式及途径外,当前大学生就业还呈现出了择机就业、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等许多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有各种手段和途径被应用到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

  目前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众所周知的,那么,现实中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为什么会出这种“就业难,难就业”的情况呢?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存在以下原因:

  二、就业难原因分析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学生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继续增长。有关资料表明:从xx年到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象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在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量与实际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的增加,加上往年未能就业的待业毕业生,给就业带来严峻考验。

  2、薪水与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平,从而对一些企业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像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张;而那些从军校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正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不太一样。所以即使是高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降到800元。但这毕竟只是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3、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4、扎堆现象。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热计算机,土木工程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时候,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地区扎堆现象,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人们认为既然是发达地区,就业岗位自然就多,因此纷纷到这些地方就业。但是人一多,可供企业选择的就多,要求自然就高。

  5、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原因,如性别,就资料显示,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就业率低6、4%;还有城乡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

  三、解决就业难困境,寻找应当策略

  事实情况如此,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那么,又该如何着手解决这种困难,不让大学生面临“毕业=失业”的问题呢。一是大学生自身的转变,二是外界(包括学校、社会的态度方式的转变、国家的相关政策措施)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转变。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仅仅是就业心理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是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的转变。实施一系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措施,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具有独特的竞争力,提高就业率。目前,学校在学生就业问题上担负主要的指导服务工作。以法学专业为例来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指导活动。我们认为学校应该结合上述几点来增加我校法学专业同学的就业竞争力:

  1、在低年级学生中主要开展了学习交流会,参观法院,检察院等专业基地,组织制定大学学习规划等,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建立专业学习的信心。要注意的是,这种机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大四实习阶段,而是应该从大一结束了基础课程转而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后就开始的。在初期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诸如旁听审判的活动,等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后就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更多的职业化培训。

  2、在二、三年级学生中除了加强对专业基地的参观和实习外,还应该进行考研动员,开设了四,六级英语,考研辅导班,同时,结合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考级考证,不断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通过这些学习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活跃了校园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情感和专业素养。

  3、对法学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主要进行技能培训,如英语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培训,计算机操作的培训,以及面试的有关技巧和礼仪培训。举办就业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就业。请往届毕业生与同学座谈,请有关单位的领导宣传就业政策,请心理专家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使学生可以更加的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正视现实,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多方面搜集就业信息,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编辑就业指导报,制作就业信息网,以及学校向一些用人单位的整体宣传工作,为学生就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方便快捷的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4、重点加法学专业强职业化培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去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地方见习或实习的机会。并且这种机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大四实习阶段,而是应该从大一结束了基础课程转而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后就开始的。在初期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诸如旁听审判的活动,等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后就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更多的职业化培训。

  再次就是国家和社会,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并有所思考,做出相应的改变。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不是只关乎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事,更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系统工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靠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就业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自身的不足,加强专项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体系健全的过程逐步完成,相信中国将顺利度过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需要历练,也需要经历风雨,目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让大学生的头脑清醒,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外界的改变只是提供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更多的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去做。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2

  一、调查题目:

  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目的:

  在日益突出的就业难问题下,当代的毕业大学生在就业的方式和就业的观念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三、调查对象:

  广州市的大学毕业生。

  四、调查方式:

  随即问卷调查,在广州大学门前和市中心随即发放对调查对象问卷填写,并且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3份,回收率93%。在对这10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撰写了此份调查报告。

  五、正文部分: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统计20xx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xx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在20xx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xx》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xx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xx元,认为20xx-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xx至4000元,低于月薪xx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xx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我国就业形势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在于,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就业群体面临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不相同。

  以“民工荒”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是由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逐年下降。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增长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便导致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农民工尚未成为城镇户籍居民,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健全,面临周期性失业风险,仍然是劳动力市场上的脆弱人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至于城镇居民失业和就业困难,既有就业技能不匹配问题,也有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不充分问题。这两个就业群体面对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主要是结构性和摩擦性的自然失业。

  以20xx年为例,我们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构成作出大体的数量估计:剔除在农村内部流动部分后,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人数约1.46亿人;新毕业大学生约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4.3%估算,城镇失业和可能失业的人数大约1600万人;假设8000余万灵活就业人员中有一半就业比较稳定,另外4000万则属于就业困难人员。这些人群之间可能有交叉,但总体而言可以反映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和构成,即全部城镇就业人口中接近一半经常面临明显的就业困难。

  可见,理解当前的就业问题需要确立两个认识。其一,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而缓解,应继续将其置于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其二,长期困扰我们并被作为就业政策重点的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就业结构性问题。政府需要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转变积极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实施手段,面对各个就业人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战略和扶助政策。根据就业形势的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从以下方面考虑政策优先顺序和关注点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应体现在产业政策中,继续扩大就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普通劳动者短缺现象出现,工资成本大幅度提高,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将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在加大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减少部分传统就业岗位。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假以时日。因此,为现有劳动者创造与其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以保持就业稳定扩大,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原则。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比较优势真空,造成就业岗位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都较大,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出现“无就业的增长”现象。同时,在制造业升级的基础上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出来,使其成为新兴服务业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适合的就业岗位。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一定变化,绝不意味着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不再以就业吸纳能力为基准。应从放松准入限制、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给予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其扩大就业的功能。

  抓住重点人群,提供更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积极就业政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政府逐步形成积极的就业政策,当时的重点是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就业政策应逐渐转变重心,面向不同就业群体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扶助。针对农民工易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以及社会保障覆盖率低的特点,通过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形势的敏感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等,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和社会保障的充分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在于其知识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应从高等教育体制、实习制度、就业培训和中介服务等方面入手,提高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受年龄偏大、教育程度偏低、技能老化以及求职能力弱等制约,常常遭遇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困难,需要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和提高政府就业服务水平,降低其就业难度。

  就业指导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的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学生应学会调节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应强化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就业阴影,顺利实现社会就业。

  1.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

  当代大学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当前由于许多部门和媒体过分的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因此,广大毕业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面冷静地分析自己和社会,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把握每次就业机会。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阴影,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当代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只有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自身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3.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其中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各种矛盾不断加剧,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尤为重要。广大学生应改变等待就业、第一就业的就业思想,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克服思想压力和心里负担。同时,大学生还应转变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干的就业思想,自觉地把个人成长和国家需要相结合,到基层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

  4.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社会锻炼根据调查我省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社会锻炼,因此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确立清晰的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完善,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目标有计划地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安排,分目标分阶段地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低年级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特别是学会规划自己大学的生活;高年级以职业能力、求职技能与常识为主线,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强化能力训练,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另外,就业指导课程要形式灵活多样,例如学生感兴趣的经验分享、互动沟通、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的机会。

  综上所述,高校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使就业真正成为广大学生自我发展和成长的动力,为毕业生顺利实现社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3

  前言:目前而言,我们都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再过一年我们可能就要面临就业问题,自然而然对“就业”这一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疑问。考研,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为是“就业缓兵计”。可是,对于我们这些不怎么打算考研又或者是就算考研了,也是一定不能考得上的人而言,就业就确确实实是我们所要面临和担心的问题了。

  因此,我们小组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方式新趋势情况做了一次深入调查。

  一、调查目的

  掌握广州大学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形势的了解和看法,更好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从而更利于我们以后就业。

  二、调查对象与手段

  1、调查对象:广州大学全体在校学生(工科类学生占绝大部分)

  2、调查手段: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网上调查问卷。在广州大学各个QQ群上发布,有效问卷79份。

  三、调查时间

  20xx年11月12日----20xx年11月23日

  四、调查内容

  大学生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灯,问卷共向学生提出了13个问题。

  五、调查结果以及分析

  1、超过半数学生对自己专业还是比较了解,但并无进行过职业规划

  直到目前为止,只有7.59%的同学是对自己专业非常了解的,而还有36.7%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还不是很了解。调查显示,进行了职业规划与没有进行职业规划的学生几乎各占一半,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还是感到比较迷茫。

  对自己专业不了解,这样子并不是说不利于我们以后的就业,毕竟有一大部分同学也没想过专业对口的。但是,既然我们已经在学习这个专业了,我们就有必要对自己的专业进行了解。个人认为,职业规划也是相当有必要的,虽说我们未来的路,由于种种因素,并不会真的完完全全按照我们的规划来走的,但是,职业规划却是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看清我们的专业,或者是我们有兴趣的职业,更利于我们未来的职业道路。对自己专业的了解程度

  2、超过半数学生打算毕业以后就业,但就业期望太高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打算就业,同样,调查也显示出大多数学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极少数人选择乡镇以及农村,他们对于就业,最看重的是个人的发展空间,其次就是工资待遇。而选择专业对口的人只有2.5%。他们对工作的收入期望值太高,只有4%的学生对薪水的期望值是在1000-20xx之间,超过一半的学生是在20xx-4000之间,有42%希望薪水在4000以上。

  在我看来,如今的高校很多都实行了扩招,现在的大学生是越来越多了。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国家来说,市场上毕竟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毕业了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即便如此,这样子的现象有一部分也是我们自身所致。薪水太少的,我们不愿意做,不在大城市的,我们也不愿意做,这样子,才会导致大城市某些高薪职位出现供大于求,此时,作为企业HR,就会择优录取,那些博士生、研究生,那些技能比别人好的人才有可能被录用。与此同时,小城市、低薪工作的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就20xx年在长沙应届毕业生的进门月薪是1000-xx元,就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薪水期望值都超标了,大学的'文凭被这个社会看做是素质和能力的体现,但在今天的高校教育的体制下几乎名不符实了,大学生素质和能力远远低于期望;其次是企业和就业市场也日益趋于理性,更看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现在大学生的期望值降低;第三是每年毕业大学生数量超过了每年新增的岗位数,供过于求。大学生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合理的分析自己的优劣势,适当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理性看待薪水期望值跟实际薪水值之间的差距。

  3、大学生心目中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应变、交际、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更想通过现场面试来获得工作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是交际能力与应变能力,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再者就是创新能力跟学位与证书,而后台背景跟外貌,则是用人单位所不太看重的部分。65.8%的人想通过现场面试来获得工作,15.2%的人通过网上信息来获取应聘途径的。

  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有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地方和舞台,抓住每一个可以提升自己的机会。在大学里面,在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也要学会一些必学的技能,现在是高科技时代,至少要对电脑有点了解,会用几个常用的软件。再如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会更加准确的掌控时间,不浪费每分每秒,面对各种问题、突发情况时的实际操作能力等等。究竟靠取证对就业有没有作用,作用大不大。各自有各自的见解。然而,华中人才市场20xx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超过六成的求职者均拥有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二级证书,因此这些已经很难再吸引用人单位的眼光。其余大学生爱考的物流师、物业管理师、营销师、网络管理师、人力资源师等证书考试,即使是没有从业经验也很容易通过。但培训费用都在千元以上。

  华中人才市场职业指导师薛丽表示,驾照比其他专业证书在求职市场上更有吸引力,只能算做一个笑谈。虽然拥有多个证书是对个人资质的证明,但用人单位也只会将其作为一个参考指标,他们更看重的是大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是否在持续学习和坦诚沟通方面有潜质。“潜力才是对应聘者的基本要求,因为能力是可以通过潜力培养的,学历也可以通过潜力来获得。”她说。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目中的用人单位看重的与职业指导师所说的是差不过的。如此理性的分析,更利于未来的发展以及以后的就业。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4

  一、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x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特别巨,尤其是学生就业问题特别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xx年底,将有100万名学生不能就业,20xx年还将有592万名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xx年与20xx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x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xx年毕业的611万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xx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xx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xx年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xx届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xx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xx届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xx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xx届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二)20xx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xx届毕业生就业量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20xx届毕业生就业率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四)20xx年就业率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xx年从本科专业类来看,就业率的依次胜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

  20xx年最难就业的专业计算机科学据首20xx年度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令人尴尬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这项研究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过万。在应届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占了9个。

  三、20xx年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20xx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xx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xx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xx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xx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xx-20xx)》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xx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xx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量人才。预计到20xx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差异。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分析

  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是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多是由经济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人才组成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堆积。

  第二、学生的实习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毕竟,现实与虚拟还是两个世界。

  第三、岗位群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

  (三)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第一层,电子商务建立在网络硬件层的基础上。在这一层次需要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

  第二层,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平台。在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

  第三层,电子商务应用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商业逻辑,网站产品的设计、开发,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网页设计和图像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第四层,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服务,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

  作为20xx届的毕业生,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我们需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5

  创业就业背景:

  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他们可以选择的,或许不只是进入一个差强人意的工作单位,解决“就业”难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摒弃了竞争激烈的“就业”带来的压力,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开拓自己的精彩人生。

  那么,分析“就业”与“创业”这两个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截然不同的两种生存方式,它们各自在刚走出象牙塔的莘莘学子们心里占据怎样一个地位?就业形势如何?创业到底难不难?

  就业难的原因:

  学生不像以前那么珍贵了。现今的学生越来越多,而就业岗位不多,这就造成了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这就是就业难的实质。就业时应注意哪些:简历不要乱投;没投过的公司来电,拒绝之;实习要先交钱的,没门;不签约就让干活的,考虑考虑,多方核实一下;不轻信任何口头承诺。创业所遇到的困难: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启动资金:除了家庭资助,绝部分创业学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目前,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积攒下来部分资金,但创业初期的花销,经常会远远超支。

  二、缺乏市场经营经验:学生有激情、有抱负,但在实战中往往是“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很可能会因“纸上谈兵”而败北。

  三、心理承受能力弱:从小学到学,十几年的学校生活,相对风平浪静少有挫折,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创业者们也普遍比较脆弱。其实无论何种创业都会有风险,创业的同时即应该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锤炼。

  四、创新能力不强: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很多学生只看到他人成功后的表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结果“画虎不成类犬”,自己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步他人后尘。

  五、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很多学生创业者的实际创业项目和自己所学专业不相符,或是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用不上。如此的“不搭界”既是所学知识资源的浪费,又是对创业时机的延误。

  纵观如今中国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以及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对当代学生就业与创业取得更好的发展,总结出相关对策如下: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并为创业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学生有着巨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教学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任。高校教学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的一个方向,也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解决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表现,也是改善民生、富民强国、促进和谐的事。

  学生毕业后没事干,是人力资源的最浪费,对于家庭,对于社会,都会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和有效解决。创业就业学生优先,应该形成共识和行动。一靠政府给足政策措施,支持扶持到位,二靠学生自身发奋努力,科学选择,三靠社会提供竞争机会,并能消除性别歧视,男女生均等就业机会。只有三股绳扭成一股绳,我们的学生才有希望创业和就业。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6

  前言

  作为大二学生在不久以后即将踏入社会,开始我们人生中又一个旅程。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第1个问题就是择业。随着时间发展已成为大学生面临严峻问题。选择什么样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更加细化,与此相对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前景。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

  xx年开始世界性经济危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中囯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囯劳动力市场压力特别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突出。近期,中囯社会科学院发布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x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主体:问卷设计

  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确切简洁针对性强,并遵守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准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问卷项目由浅入深,并注意期间来联系,使被调查者可以连贯做答;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差异。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心情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代表性和性别比例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xx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为了让我们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选择上针对不同学历人都选了30%左右人。在我们调查中有70%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和县镇。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就业形势,91%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性已有了一定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调查者占56.4%,20.5%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调查者则表示不知道。对此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准备,加之金融危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高峰期,对求职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高峰期逐渐到来,迷茫同学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关于升学和工作选择

  在升学和工作选择上,79.5%调查者选择工作,11.5%人选择升学,而2.6%调查者选择考公务员,还有7.7%调查者选择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囯家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压力,锻炼自己能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

  3、关于就业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调查者受父母影响比较大,有3.8%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影响,还有5.1%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调查者占51.3%。可见,现在毕业生在做选择时还是比较慎重。

  4、关于就业地点选择

  调查表明,66.7%调查者选择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难度。10.3调查者喜欢到囯外和内地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囯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福建省欠发达地区基层就业和参加志愿服务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积极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功利性和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奉献意识培养,对毕业生择业中功利和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薪酬问题上,毕业生期望值一般。12.8%调查者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调查者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调查者选择1200——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占20.5%;有17.9%人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表明,大学毕业生希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獨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生活条件,因此希望能获得较高薪酬。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7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社会问题之一,引发了社会公众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以往“天之骄子”们在沦为“普通劳动力”后不得不试着改变自己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以在就业这场没有硝烟却特别惨烈战争中求得生存机会。为了能较深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状况,为以后就业工作作好准备,在暑假期间,我们通过就大学生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变化作了相关调查。

  一、就业观念现状

  1、首要目标是实现就业。当前紧张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大学生已不求自己对工作喜不喜欢或对不对口,只要可以实现就业就已经觉得不易了。根据网上社科院调查样本显示,已就业者总体满意度为近38%,有35%人认为工作一般,仅有约27%人表示对工作满意。对现有工作不满意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质及内容薪金待遇人际关系三方面。从而反映出反映出所学与所用之间,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对人际关系不满意反映学生初入职场时对社会不适应,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此外,约70%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好找工作。对于“对未来就业前景是否存在焦虑情绪”提问,有56%受访者表示非常焦虑。

  2、继续深造,缓解就业压力。当就业成为问题,大多数大学生愿意选择继续深造作为缓兵之计,当前本科生毕业人数在逐年成倍数增加,大家竞争和生存压力加大,而很多希望得到“热门职业”学生为了能在激烈竞争中有高人一筹资本,加入到报考研究生队伍。在调查中,有38.46%人选择毕业后报考研究生,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2—3年,也就是他们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到就业市场中;如果没有如愿考上,就意味着要以求职经验上劣势加入到就业大軍中来。

  3、先就业再择业,也就是为了积累经验,弹性就业。有一些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自己工作岗位;有一些则是因为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并不会因此而产生自卑观念,反而会因为经验增加而感到含金量增多。

  4、就业途径多样化:通过报纸广告应征网上求职。通过报纸广告应征是目前求职主要途径,成功概率约为50%以上。根据在网上搜集资料显示有近2%人则是通过网上求职成功就业,但是就目前来讲,网上择业对于大部分人才与企业之间沟通还不能大规模地推广,尚有一些技术设备条件和信息上限制。通过人才市场或职业介绍所。调查显示有近20%成功毕业生是通过人才市场或参加各企事业单位供需见面会达成意向获得职业。这是一种直接而又便捷求职途径,15%人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职业介绍所谋得现有职位,职业介绍所往往能够提供更多职位和就业机会。直接与企业联系等非公开就业途径。他们主要通过学校推荐亲朋好友或者家长及社会关系直接介绍,有是根据自己专业特点了解到目前需要他们企业后,直接写信打电话前去应征,甚至有是通过直接登门拜访企业老总或者入事部经理而最终获得工作。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就业方式及途径外,当前大学生就业还呈现出了择机就业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等许多种。而且随着社会发展,还有各种手段和途径被应用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目前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严峻就业形势是众所周知,那么,现实中就业情况到底如何?为什么会出这种“就业难,难就业”情况呢?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存在以下原因:

  二、就业难原因分析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就是能找到好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学生困扰呢?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大学生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继续增长。有关资料表明:从xx年到xx年,全囯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一个直接原因。

  中囯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囯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象,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工作,都有自己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数量却是在逐渐增加,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愅,人员分流,囯有企业深化体制改愅,精兵简政,虽然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整体需求量与实际毕业生人数之间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竞争加剧。再过两年,我们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增加,加上往年未能就业待业毕业生,给就业带来严峻考验。

  2、薪水与自己心中期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平,从而对一些企业相对较低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像軍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一张;而那些从軍校出来将领却未必有那样本领。因为他们正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不太一样。所以即使是高校毕业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大学生们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甚至降到800元。但这毕竞只是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高不成,低不就”中“低不就”。

  3、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

  4、扎堆现象。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热计算机,土木工程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人都这么想时候,就会出现供过于求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地区扎堆现象,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人们认为既然是发达地区,就业岗位自然就多,因此纷纷到这些地方就业。但是人一多,可供企业选择就多,要求自然就高。

  5、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原因,如性别,就资料显示,女性毕业生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就业率低64%;还有城乡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毕业生就业率比来自城市毕业生就业率低10.09%。

  三、解决就业难困境,寻找应当策略

  事实情况如此,就业难原因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那么,又该如何着手解决这种困难,不让大学生面临“毕业=失业”问题呢。一是大学生自身转变,二是外界(包括学校社会态度方式转变囯家相关政策措施)因素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自我心理转变。面对就业,大学生心理是复杂多变。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显著发展,有着强烈就业意愿和积极就业动机,为5能尽快自己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更大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一般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忌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大学生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仅仅是就业心理转化是远远不够,要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囯家进步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融为一体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竖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知识结构,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自制力,坚定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系统看待事物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能力运用技术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是各高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转变。实施一系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措施,使自己培养学生具有独特竞争力,提高就业率。目前,学校在学生就业问题上担负主要指导服务工作。以法学专业为例来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指导活动。我们认为学校应该结合上述几点来增加我校法学专业同学就业竞争力:

  1、在低年级学生中主要开展了学习交流会,参观法院,检察院等专业基地,组织制定大学学习规划等,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建立专业学习信心。要注意是,这种机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大四实习阶段,而是应该从大一结束了基础课程转而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后就开始。在初期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诸如旁听审判活动,等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后就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更多职业化培训。

  2、在二三年级学生中除了加强对专业基地参观和实习外,还应该进行考研动员,开设了四,六级英语,考研辅导班,同时,结合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考级考证,不断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通过这些学习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活跃了校园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专业情感和专业素养。

  3、对法学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主要进行技能培训,如英语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培训,计算机操作培训,以及面试有关技巧和礼仪培训。举办就业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就业。请往届毕业生与同学座谈,请有关单位领导宣传就业政策,请心理专家调整学生就业心态,使学生可以更加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正视现实,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道路。多方面搜集就业信息,扩大学生视野。通过编辑就业指导报,制作就业信息网,以及学校向一些用人单位整体宣传工作,为学生就业搭建一个良好平台,方便快捷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4、重点加法学专业强职业化培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应该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去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地方见习或实习机会。并且这种机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大四实习阶段,而是应该从大一结束了基础课程转而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后就开始。在初期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诸如旁听审判活动,等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后就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更多职业化培训。

  再次就是囯家和社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目前就业形势,并有所思考,做出相应改变。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軍,既有利于提高軍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不是只关乎一个学生一个家庭事,更是关系到囯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7定系统工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靠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就业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确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分析自身不足,加强专项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随着中囯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体系健全过程逐步完成,相信中囯将顺利度过本次席卷全球金融危,并迎来更好发展机会。

  走出象牙塔大学生需要历练,也需要经历风雨,目前就业形势可以让大学生头脑清醒,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位置,外界改变只是提供一个更好竞争环境,更多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去做。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8

  前言

  作为大二的同学在不久以后即将踏入社会,开头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走出校内,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随着时间的进展已成为高校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详细职业应当依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爱好的职业,制造了日益宽阔的前景。因而,当代高校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推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

  xx年开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进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特别明显。经济危机下,许多公司开头裁员,聘请需求大幅削减,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特别巨大,尤其是高校生就业问题特别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估计到xx年底,将有100万名高校生不能就业,xx年还将有592万名高校生毕业面临找工作,高校生就业问题特别严峻。

  主体:问卷的设计

  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准确、简洁、针对性强,并遵守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全部设问都必需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精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问卷项目由浅入深,并留意期间的来联系,使被调查者可以连贯做答;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的差异。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足度、择业心情、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实行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同学,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同学。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xx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便利同学答题,问卷均采纳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择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和县镇。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简单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肯定的熟悉。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念,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知道。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预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熟悉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深化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准时调整好心态。

  2、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择

  在升学和工作的选择上,79.5%的调查者选择工作,11.5%的人选择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择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择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许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待政策下,自主创业,削减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力量。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信任自己的伴侣,"自己做打算,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现在的毕业生在做选择时还是比较慎重的。

  4、关于就业地点的选择

  调查表明,66.7%的调查者选择就业地点时,非常青睐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进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高校生择业首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肯定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铺张,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爱到国外和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鼓舞毕业生到西部和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和参与志愿服务的优待政策,但毕业生的乐观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他们不愿担当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熬炼意识不强。学校应当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高校生的奉献意识的培育,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怀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择1200--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表明,高校毕业生盼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盼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6、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接受,并预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考虑连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考虑好。看来,爱好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专业假如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现在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情愿从事现在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情愿,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择是当心而慎重的,个人爱好和专业在选择工作时是占特别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7、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急的状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考虑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仔细考虑过,26.9%的调查者"间或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考虑,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考虑。

  高校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盼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和聘请信息,15.6%的调查者盼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盼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同学在这方面的阅历还不是许多,需要加强熬炼。有5.1%的调查者盼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关于就业目的

  此次调查表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爱好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同学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9、关于最关怀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高校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和企业的双向选择。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择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估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同学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估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估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估计"信息严峻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择,11.5%的调查者估计是其他的缘由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择"性别卑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信任力量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怀的是求职者的力量包括"所学的专业力量、"所毕业的学校、"社会阅历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怀求职者的性别。

  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峻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同学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育规格和质量难以满意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结尾: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受失业恐惊的时代,是一个追赶挑战又渴望胜利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高校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高校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简单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亮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进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消失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进展。针对以上消失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建议是:

  一、高校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肯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峻。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养。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学问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力量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力量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力量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伴侣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伴侣的关心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动身,精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聘请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每天都开放,精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高校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准时有效地猎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动身,精确端详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抱负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学问和才华。

  五、要敢于面对挫折,不放弃,不服输,要敢闯!

  总之高校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可以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高校生要熬炼各方面力量,不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农高校子才会有美妙的将来。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9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就业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全国多所高校的大四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0份。

  三、调查结果

  1. 就业意向

  大多数大学生希望进入国有企业(33.3%)或自主创业(33.3%),其次是外资企业(20%)和民营企业(13.3%)。

  在工作区域选择上,沿海开放城市(26.7%)和中小城市(33.3%)成为热门选择,内陆省会城市(13.3%)和农村(6.7%)占比较低。

  2. 就业观念

  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体制(20%)、学生自身素质不够(53.3%)和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13.3%)。

  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个人知识和实践能力(60%)、人际关系(40%)以及较高的学历和较好的个人形象(占比相对较低)。

  3. 创业观念

  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但成功率较低。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启动资金、市场经营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弱。

  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技术创新,盲目照搬他人经验。

  四、问题与建议

  1. 问题

  就业岗位供需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大学生创业面临资金、经验和心理等多方面的挑战。

  2. 建议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政府应出台更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提供资金、培训和孵化等全方位支持。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职业素养和求职技巧,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五、结论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大学生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高校和政府也应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就业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10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其变化,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多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000份,访谈了50名大学生。

  三、调查结果

  1. 就业观念变化

  多元化发展:大学生越来越注重多元化发展,通过参加社团、实习、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拓宽能力边界,提升竞争力。

  创业精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追求个人发展的自主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

  职业梦想: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的结合,追求与自己专业和兴趣相符的工作。

  2. 就业观念转变的原因

  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改革推动人们更加重视实践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就业形势的变化:传统行业就业机会减少,新兴行业带动新的`就业机会。

  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互联网、科技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创新意识、团体协作和自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3. 就业观念转变的影响

  激发个人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通过创业和自主实践,不断挖掘和发展潜力。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机会增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推动人才结构优化: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和职业,优化人才结构。

  四、存在问题

  1. 就业难: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而市场需求未同步扩大,导致就业竞争激烈。

  2. 就业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对职业选择期望值过高,导致职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3. 创业困难:缺乏资金支持和创业经验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障碍。

  五、建议

  1.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与质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与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提供创业资金、培训和孵化服务。

  3. 加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应提前规划职业生涯,提高求职技巧和职业素养。

  六、结论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和加强个人能力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双赢。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11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灵活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一个重要趋势。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对灵活就业的看法及其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本次调查覆盖了全国多所高校,共收集有效问卷800份,旨在全面分析大学生的灵活就业观念及其背后的原因。

  二、调查结果

  1. 灵活就业的认知

  (1)认知度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灵活就业有了一定的认知。他们了解灵活就业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并认为这是一种适应时代变化的就业方式。

  (2)接受度增加

  随着对灵活就业认知度的提高,大学生们对灵活就业的接受度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愿意尝试这种新的就业方式,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2. 灵活就业的意愿

  (1)意愿强烈

  调查结果显示,约有40%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在毕业后选择灵活就业。他们认为灵活就业能够提供更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以及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

  (2)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兴趣、专业特长、市场需求等。他们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工作类型,并通过灵活就业实现个人价值。

  3. 面临的`挑战

  (1)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灵活就业往往伴随着收入的波动和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这对大学生的财务规划和心理承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自我管理能力

  灵活就业者需要具备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任务分配、情绪调节等。否则容易陷入效率低下、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的困境。

  (3)社会福利保障

  灵活就业者可能面临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社会福利保障不足的问题。这需要他们提前规划,确保长期的经济安全。

  三、结论与建议

  结论:

  1. 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更加注重多元化发展、创业精神和职业梦想的追求。

  2. 就业单位和工作区域的选择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3. 教育体制、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因素。

  建议:

  1.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

  2. 政府和企业应提供更多的创业支持和就业机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3. 大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12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其背后的原因,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本次调查覆盖了全国多所高校,共收集有效问卷1000份,旨在全面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

  二、调查结果

  1. 就业观念的变化

  (1)多元化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多元化发展。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模式,而是积极寻求各种途径来拓宽自己的能力边界。通过参加社团、志愿者活动、实习等方式,大学生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2)创业精神

  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他们不再满足于稳定的工作岗位,而是希望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调查显示,约有33.3%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在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这一比例远高于过去。

  (3)追求职业梦想

  与过去只追求稳定工作的观念不同,现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发展与职业梦想的结合。他们更愿意选择与自己专业和兴趣相符的工作,通过自我成长和个人兴趣的追求实现职业梦想。

  2. 就业意向

  (1)就业单位选择

  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大学生们表现出多样化的倾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以及自主创业等选项均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调查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和自主创业的选择比例最高,分别为33.3%。

  (2)工作区域选择

  在工作区域的`选择上,大学生们更倾向于沿海开放城市和中小城市。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较多,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3. 影响因素

  (1)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开始意识到单纯追求学历并不等同于就业能力。因此,大学生们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2)就业形势

  就业形势的变化也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兴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新的就业机会。这使得大学生们意识到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去追求自己的'职业发展。

  (3)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创新意识、团体协作和自主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促使大学生们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结论与建议

  结论:

  1. 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更加注重多元化发展、创业精神和职业梦想的追求。

  2. 就业单位和工作区域的选择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3. 教育体制、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因素。

  建议:

  1.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

  2. 政府和企业应提供更多的创业支持和就业机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3. 大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13

  一、调查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灵活就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对灵活就业的看法及其影响,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目的

  1. 了解大学生对灵活就业的认知和态度。

  2. 分析灵活就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3. 探讨灵活就业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 灵活就业认知

  概念认知:大部分大学生对灵活就业有一定的了解,认为其包括自由职业、远程工作、兼职等多种形式。

  接受度: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灵活就业,认为其提供了更多选择和自主性。

  2. 灵活就业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灵活就业打破了地域限制,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选择空间;有助于个人技能提升和自我实现;有助于平衡工作与生活。

  挑战:灵活就业往往伴随收入波动和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对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可能面临社会福利保障不足的问题。

  3. 灵活就业对就业观念的影响

  观念转变:灵活就业的兴起促使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发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

  职业规划:大学生开始更加关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寻求更加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工作方式。

  五、结论与建议

  1. 结论:灵活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重要体现之一,其提供了更多选择和自主性,但也带来了挑战。

  2. 建议: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灵活就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保障。

  高校应加强灵活就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14

  一、调查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其变化,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目的

  1. 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2. 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原因。

  3. 探讨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就业与创业选择

  就业选择:调查显示,约有33.3%的大学生希望进入国有企业,13.3%选择民营企业,20%选择外资企业,而33.3%的大学生考虑自主创业。这表明,自主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方向之一。

  创业挑战:虽然创业意愿强烈,但大学生创业面临诸多挑战,如缺乏启动资金(80%的受访者表示资金是首要难题)、缺乏市场经营经验(60%的受访者认为经验不足是主要原因)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弱(40%的受访者表示对失败感到恐惧)。

  2. 就业期望与现实

  就业期望: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趋向现实,更多关注工作区域和职业发展。希望到沿海开放城市工作的比例为26.7%,内陆省会城市为13.3%,中小城市为33.3%,而愿意到农村或边远地区工作的仅占6.7%和20%。

  就业难度: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体制问题(20%)、学生自身素质不足(53.3%)、社会岗位供给不足(13.3%)以及大学毕业生人数过多(40%)。

  3. 就业观念转变

  多元化发展:大学生越来越注重多元化发展,通过参加社团、实习等方式提升自我。调查显示,73.3%的受访者认为综合实力是求职成功的关键,而专业技能、实习经历等也占据重要地位。

  创业精神: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而是追求个人发展的自主权。

  职业梦想: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兴趣与职业发展的结合,追求与自己专业和兴趣相符的工作。

  五、结论与建议

  1. 结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追求稳定工作转向注重个人发展、创业和自主权。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2. 建议: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与质量,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培训和孵化等全方位支持。

  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其求职技巧和职业素养。

  鼓励大学生多元化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和选择空间。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15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其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旨在为高校、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参考,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覆盖了全国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及部分已就业毕业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0份,有效回收率为85%。同时,对部分受访者进行了深入访谈,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

  1. 就业观念的变化

  首要目标是实现就业:在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首要目标是实现就业,不再过分追求专业对口或兴趣匹配。

  继续深造意愿增强:约40%的受访者表示有继续深造的打算,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来增强就业竞争力。

  先就业再择业:约6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先就业积累经验,再寻找更合适的职业机会。

  2. 就业期望值

  薪酬期望:大部分受访者的薪酬期望集中在3000-5000元之间,但也有不少人对薪酬期望较高,超出市场平均水平。

  就业地点:超过70%的受访者希望留在一线城市或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工作,对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意愿较低。

  职业选择:国有企业、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仍是多数受访者的首选,但也有不少人开始关注民营企业及创业机会。

  3. 就业途径与方式

  网络求职: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会通过互联网进行求职,如招聘网站、社交媒体等。

  校园招聘:校园招聘仍是大学生求职的重要途径,约70%的受访者参加过校园招聘活动。

  社会关系:约40%的受访者表示会通过家庭、朋友等社会关系寻找工作机会。

  四、问题与建议

  1. 问题

  就业观念滞后:部分大学生仍过分追求高薪、稳定的工作,缺乏创新创业精神。

  就业信息不对称:高校与就业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够顺畅,导致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了解不足。

  就业期望与现实脱节:部分大学生的薪酬、地点等期望过高,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2. 建议

  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

  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和机会。

  调整就业期望:大学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就业期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16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其变化趋势,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旨在为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及部分已就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和进行访谈,共收集到有效数据500份。

  三、调查结果

  1. 就业观念多样化

  多元化就业选择:除了传统的就业方式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自由职业、创业等新兴就业方式。

  国际视野:部分留学生及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国际就业意愿,希望能在跨国公司或国际组织工作。

  2. 就业压力与焦虑

  就业压力普遍较大: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感受到就业压力,其中近半数受访者表示非常焦虑。

  就业信心不足: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缺乏信心,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3. 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因素:专业能力、实践经验、人际交往能力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学校因素: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也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因素:经济形势、政策环境、用人单位需求等社会因素也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深远影响。

  四、问题与建议

  1. 问题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部分热门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而一些冷门专业则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就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了解不够深入,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就业信息。

  2. 建议

  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

  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和机会。

  调整就业期望:大学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就业期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08-21

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报告01-21

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报告08-24

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02-26

就业观念调查报告(精选13篇)09-25

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10-23

大学生毕业就业调查报告08-05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10-13

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通用10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