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人或者事物有新的思考,这时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你看过感悟的文章吗?知道要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1
11月28日,在镇录播室我执教了四年级数学《商的变化规律》
这节课。对于我来说,走上这个讲台就是一段不寻常的教学经历。
回想备课时,为了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我一次次查阅备课资料、上网搜索名师视频。又有多少个夜晚我彻夜难眠,为了课件制作的更完美而苦思与冥想。几经试课的磨砺,我对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刻。当一切准备就绪,站在录播室讲台上的那一刻,我心中的底气竟然意外的压住了翻腾的忐忑。于是,课程在预设中顺畅的推进,我暗自庆幸自己的严密设计、有条不紊。但是,我发现课堂上学生灿烂的笑容和按捺不住的激情却很少闪现。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堂,为什么会深沉的如此令人窒息?孩子的“天性”哪里去了?这样的疑惑一时之间在我心头盘旋,挥之而不去。
也许是机缘巧合,晚上在工作室群里我看到了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访谈视频《好吃又营养的数学大餐》。当我细心聆听了吴老师举例商不变的性质的情境创设时,我茅塞顿开。回看我关于商不变性质探究时的教学设计:
“请你计算下面算式,并仔细观察它们的被除数、除数、商,你有什么发现?”
6÷3
60÷30
600÷300
6000÷3000
之后,我引导学生继而发现商不变的规律,从而理解其性质。
我们再来看一下吴老师的设计:
《猴王分桃子的故事》
花果山那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说:“小猴子们,我给你们分桃子了。给你6个桃子,你们3只小猴去分吧!”这只小猴想了想,它才得到几个桃啊?2个。如果平均分,我只能得到2个桃子。小猴说:“不行啊,大王你能不能多给我们点儿啊?”大王说,那好吧!我给你们60个桃,你们30只小猴去分怎样啊?这只小猴得寸进尺,挠挠头皮冲着大王说,大王开恩啊!你能不能再多给我们点儿啊?这时候,大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我给你们600个桃子,你们300只小猴去分,你总该满意了吧!”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都在大笑。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吴老师创设的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孩子的热情,她巧妙而自然的将6÷2、60÷20、600÷200的式子蕴含于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之中。
故事结束后,吴老师并没有“命令”学生列算式,计算、发现。然而,学生却在自发的做着这些必须的事。学生的这些探究活动源自于他们的兴趣需要。换个角度看,学生的兴奋点刚好切合了数学学习的'需要。吴老师的智慧之处正是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无痕融合于鲜活的场景之中。对比自己的课堂,我顿时意识到:数学本身就是有趣味性在其中的,数学学习本就应该和学生的认知相联系的。我却把数学从鲜活有趣的生活中抽离,使其仅仅以枯燥的数字形式呈现。试想:让学生站在冰冷的数字面前研究数学怎会兴致盎然?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2
看了这本书,它使我深深知道了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的重要性。也知道了数学教育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定位是“放眼世界,立足本土;注重理念,聚焦改革”。在现实教学中,当你真正走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你用整个心灵去拥有她的时候,才领悟到教师工作博深而丰富的内涵。“一切为了孩子”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应该是教师多年来努力追求的目标;“把小学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点发展”应成为教师平日工作中自觉的教学行为。
下面我想谈谈这本书中的小学数学教师这一章里的一个小节:加强数学语言训练。抓数学语言的训练,实际上也是抓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的数学语言得不到发展,他们的思维也必然会受到阻碍。训练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而不是训练学生说“套话”。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要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化,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工作主要依靠语言的表述进行交流,这是教师劳动的一种特殊方式。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但是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就不只是为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甚至比专业知识还重要。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忆、注意、思维、想像,与学生交流思想、情感、信息。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听懂与理解,还要表达教师的情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差,那么即使他知识很渊博、工作责任心很强,也难以取得对学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小学教师的语言有着特定的要求,它与教师所承担的专业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密切关系。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熟悉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描述和表达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特殊语言,表述的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是第一位重要的事。
数学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专用术语。如学习了约数与倍数以后,正确的表述是“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那么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而不能说成“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那么a就叫做倍数,b就叫做约数”,因为约数和倍数都是两个在整除前提下相互依存的概念,它们各自不能独立存在。
数学教师的语言必须严格符合逻辑规则。如果将“整除”与“除尽”混为一谈,当然是违背了同一律;如果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说成“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缺少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一重要的前提,又是违反了充足理由律。当然,为了让小学生能生动形象地掌握某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在语言表述方面可以为求浅显易懂,甚至于画草图、打比喻等。但是决不能影响数学知识的科学性,要做到通俗而不失其真,形象而不失其实。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恰当地使用无声语言,无声语言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学中运用的无声语言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表情、姿态等几个方面。会说话的眼神是心灵的窗户;面部的表情是心灵的一面镜子;手势、姿态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表述思想感情。无声语言用得恰当,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能使课堂教学更各谐,更加富有感染力。总之,语言的表现力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磨炼,日久天长,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本书详尽的阐释了许多理论知识,将书中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工作中。有了这些基本的理论做支持,理论指导实践,我相信我会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作的更加出色。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3
对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我经验很少,因为从教22年,教了21年小学数学,我从来没有教过一年级数学,所以我非常佩服教低年级数学的老师,在我的眼中低年级教得好的教师,个个都是专家。学无止境,我非常感谢能有机会接触到“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趣味教学”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让我有了一次重要的学习机会。
我认为,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趣味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解决了两个矛盾。小学低年级学生大都在6—8岁之间,他们上数学课有两个矛盾所在:
第一个矛盾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数学学科本身特点的矛盾。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而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恰恰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
第二个矛盾是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小学课堂时长的矛盾。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和浓厚的情绪性,而且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钟,而小学的一节课一般都是40分钟,这使得他们很难坚持一节课都认真听讲。
正是有了这样两个矛盾,我们看到很多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以下普遍的问题:老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讲了n遍,学生依然不会;一节课,开始还好一些,最后一二十分钟大部分学生听讲状况不好,教师在上边讲的声嘶力竭,孩子们在下边跑神儿、说话、做小动作大有人在。
如何有效解决这两个矛盾,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为我们指明方向,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正是形象生动的告诉我们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就会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学生的注意自然而然就会持久地投射到当前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趣味教学,正是抓住了学习的动机这一根本,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计教学,通过激趣导入、穿插游戏儿歌、引入比赛、给孩子编一些顺口溜等方式,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自觉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沉浸其中;通过组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尽最大可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从而很好的解决了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矛盾,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不仅奠定了扎实的学科基础,还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4
最近,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九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第二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组织的策略”的相关内容。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概念的引入有四种策略,分别是生活化策略、操作性策略、情境激励策略和知识迁移策略。这四种策略是我们在概念教学中会经常用到的策略,而且我觉得这些策略经常会同时使用。
如三年级学习“认识分数”,在引入分数这一概念时,我会给学生创设比较生活化的情境: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让学生结合学具动手摆一摆,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人分2个。如果老师这里有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再让学生结合学具摆一摆,学生也会很快得到答案——每人分1个。如果老师这里只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学生会说每人分一半苹果。怎样表示一半呢?于是我会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并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引入分数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分数概念的.引入既采用了生活化的策略(分苹果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有操作性策略(从用学具动手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到用学具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再到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还有情境激励的成分(当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知道用什么表示一半的时候引入分数概念)。
通过本次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开始从理论层面来认识、分析自己的教学工作,收获很大。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5
最近,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九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第三节“儿童建构数学概念能力的培养”的相关内容。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影响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主要因素有儿童的经验、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和儿童的思维水平。其中经验对儿童学习概念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正效应,也有消极的负效应。
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分物游戏”时,学生已有了每人分得一样多的经验,知道当每人分得一样多时是比较公平的分法,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入平均分,有助于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就是指分的每份一样多,每份分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在这里,学生的经验对平均分的概念有着积极的.正效应。又如在四年级上册学习第二单元《线与角》画垂线这一内容时,有学生总是会出现把边的垂线画成竖线的错误,现在想来应该是学生已有经验对垂直这一概念消极的负效应。
通过本次的学习,对我今后概念课的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让我对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了更清楚地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6
读了《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郑毓信作为一名哲学教授,以其独有的视角直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种种现象,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就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保持头脑的开放性,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墨守成规,迷信盲从,而应坚持独立思考,努力学习各种新的理论思想与教学方法,积极地去进行新的探索,而这些正是我所缺失的。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师的素养是决定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文中提到了这样的一个案例,给我的触动很大。在《可能性》一课中,摸球是常用的一个环节。常规的设计是先摸球再根据摸到的两种球的数量比较,得出:口袋里那种颜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越大。而郑教授认为,在摸球之前,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向学生出示两个口袋并告诉他们里面分别装有一定数量的粉球和黄球,其中一个黄球较多,另一个粉球较多,但两者的总数是一样的。而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浮在表面的东西多一些,不是不想去深入地挖掘,而是能力有限,想不到。还有关于"情境设置的标准"不应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应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沟通"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联系。
反思自己的课堂设计,浮在表面的东西多一些,不是不想去深入地挖掘,而是能力有限,想不到。还是李正太老师的观点,一节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的质量,一句话提高教师学科素养是提高课堂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二)数学教学中处处有"哲学"。
一个优秀教师应当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应盲目的'去追随潮流,或是满足于在任何时候总能充当学习的样板";"最大读书心得是什么?许多事情,过去有过;许多问题,前人想过;许多办法,曾经用过;许多错误,屡屡犯过…懂得先前的事情,起码不至于轻信,不至于盲从"。
数学不止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仅仅使数学变得有趣起来并不能保证数学学习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因为,数学上的成功还需要艰苦的工作。课堂上在相应的活动或情境背后关于数学的东西,才是我们教学的关注点,才是我们教师需要努力发掘的。只有关注到了,挖掘出来了,数学课堂才有"数学味"。这就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当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就是自己的浅薄,只有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深刻反思,及时改进,才会不断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7
我常常想:什么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数学学习结束后留给孩子的是什么?
在平素的教学中,有些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及追问的:学生能够背诵图形的面积公式就会求各种图形的面积了吗?能的够背诵出“两个数相除,就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被除数相当于比的前项,除数相当于比的后项……”就理解比了吗?能够背诵“像2x+5=27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就是认识了方程?认识三角形就一定要让学生顺利的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再运用这个定义去判断图形(即使不学习这个定义学生也能判断)是否是三角形,这个教学价值又是什么?……这些是有效的教学吗?
非常喜欢弗洛伦塔尔的一段话,它是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的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的发展为一种形式化的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凉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覆”。
这让我想起了前些天跟学校同事的一次磨课。一年级的《找规律》一课,对于教材给出的例题,如一红一黄,一红一黄,一红一黄……花的排列,我相信即便是学前生也能发现这样的规律,如果教学活动仅仅是让孩子们找一找规律,接着填一填,那么我想这是无效的教学。我想探究规律存在的本质才是这堂课的重点所在。因此,这堂课让学生感悟诸如以几个图形为一组,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个过程比学生找一找规律来的更有意义。
又想起最近在教的六年级,总复习中关于图形的认识这块,如果仅仅是将知识点笼统的复习一遍,学生需要接纳的知识点不可谓不多。如果教师之前做过一次归类(用树形结构归类等方法),我想知识点会显得更清晰易懂。一般我们都这样做。也有不同寻常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来对图形进行认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进行沟通。静态的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先复习线的内容和角的内容及线的位置关系,然后从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来对各种图形进行归类讨论。动态方面,让学生感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这样的运动过程,形成更深刻的体会。如果认真这样去做,我想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会收获更多。
如何实现从“冰凉的美丽”到“火热的思考”?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毋庸置疑,我们该给孩子留下的是数学的思考方式、数学的思想,浸润的是对数学学习的热爱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我想,我们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
那么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该怎么要求自己呢?看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这一书,对我启发也是很大的。首先,把握概念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为什么这么说呢?它源于对教师备课过程以及教师教学实践场景的追问和理性思考。通俗点说,你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其次,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打造厚重的小学数学课堂。它作为数学知识内容的精髓,是对数学的本质认识,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集合”、“极限”、“函数”、“分类”、“一一对应”、“转化”等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后,我们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学生吗?虽然我们天天和学生在一起,但是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推断学生的发展需求,会造成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的差距,从而导致教育教学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学前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近段时间,我们也一直有在做学生的前侧分析,发现学生的一些思想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我们没做这些,根本就不会有这样的发现,这些发现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进行学生研究。
如果我们能一直坚持这样做,我们留给孩子的将会更好,因为这些充满魅力的探究历程和思想方法才能深深的刻在孩子的脑里。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8
观看了浙江省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后,我有了以下理解与感悟。目前的数学教材内容安排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一年级的数学教材是以学生零基础进行安排教学的,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一年级新生在学前阶段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与经验,而并非是零基础。这就导致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高起点之间存在着失匹配的现象。在幼儿园阶段,经常会安排幼儿参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而进入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之后,更多的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通过一些重复的练习加以巩固。这就会让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并没有那么大的学习兴趣。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之间无法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此看来,单元整合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课程整合,适度的增加课程压力,也由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课程整合的一个目的是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通过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重组,使学生碎片化的学习转变为整体性的学习。将学生的思维串联起来,从分散到整体,让学生学会前连后延、迁移应用、主动关联、自主构建,最终达到新学习的任何知识都可以被另外的知识所解释,而它又可用作解释其它知识。
在单元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是单元的大概年。单元的大概念是有统领性的,能够把单元内容纵向打通,形成结构。二年级上册数学中有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在刚开始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的教学是分散的,就是按照一个一个知识点,一个个概念依次进行教学,其结果是虽然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是学生究竟能否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继而进行下一层次的学习,那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进行了单元整合以后,我才理解这一单元的学习需要有一个大概念的统领,而这一概念就是角的大小。其理由在于角的大小体现了角的本质,而学生在生活中经验最多的“直角”是特殊大小的角,“锐角”和“钝角”是对一定大小范围内的角的定性描述。角的大小正好可以把这一系列的知识、内容串联起来。在任何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都需要找到这样的一个大概念,将知识与知识之间串联起来。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要以“大概念“这样的中心思想为引导,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充满活力的、防止惰性知识的发生。在大概念统领的单元教学之下,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实现意义理解和自主迁移。继而实现思维的自主生长。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9
日常开会时听说过吴正宪老师这名字,但对她很陌生;通过组内共读一本书才对吴正宪老师有所了解。她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从“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步曲”,吴正宪老师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
书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吴老师说“教师要有教材研究的意识,树立“联系”的观念,整体研读教材”。教材中每一个例题的编写都有一定的编写意图,才能真正交给学生有用的数学知识,并能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孩子的数学能力是在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中逐渐培养的,而课堂应该是培养孩子能力的主阵地。一个例题,一个情境图等可能都是对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直接把课堂变成了单纯的传授知识。
在本书中吴老师还提到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生活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当学生同时处于一个大的集体中,面对共同的教师进行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接受知识的能力肯定大不相同。这都是正常的个体差异造成的。在面对大班级的教学中,人数太多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困惑,有的时候我们想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但是因为人数太多,我却很难做到。其实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教师不能强求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发,尊重学生的差异,应巧妙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把差异变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把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作品进行归类,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出画一画,数一数等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允许学生提出质疑。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老师每天面对几十个学生,也一定是性格各异的不同个体,可逆有没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呢?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心理的变化,一个异常的举动,有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呢?有的老师会简单的先入为主解决问题,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打击,而有爱心的老师一定会更关心这样问题的学生,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怀帮助他们。
吴老师的教育理念就想滋润教育的泉水,想在这甘甜的泉水中茁壮成长需要我们老师时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并能长期付出不懈的努力,细细领悟其中精华。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10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数学教材第二册中第六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新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几点感悟。
一、全方位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9+4=33,但当我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这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让他们利用小棒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当学生汇报方法时我并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而是接着给出56+7=?继续追问学生的想法。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通过两次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通过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把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并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识结构。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体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快结束的时候,我在课件中出现学生喜爱的“肯德基”餐厅,让学生在模拟购买食品的情境中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又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所以它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单调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转变成了生活中的购物算钱,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字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观念。
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和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我认为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教师自身应该努力成为创造者。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面对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与我们的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11
这是一本相称好的专业书,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数学教育界中的人物。随录如下:
第一章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它的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的数学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容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
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舒畅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p10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p13“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p27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p31,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排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用。”p33,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p34、p15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认识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p44,“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阅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索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
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爱好,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12
暑假,我认真阅读了张丹教授所著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真是受益匪浅。该书包含五个章节,分别是:数学教学策略概述,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的阅读学习,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领悟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真谛,掌握了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从而提高了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这些对于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反思自己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效率方面有了很大帮助。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理论联系实践,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张教授说的好,尽管我们老师学习了一些理念、理论、知识,却总不能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感觉到自己的成长进入了高原期。问题的解决总是要找到切入点,教学设计无疑可以成为理论结合实践,切实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切入点。教学设计凝结着教师自己对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凝结着对教育教学的智慧,认真设计每一份教学设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造一个情境,并不是我想创造什么就创造什么,要考虑它的有效性,首先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它不应被当作数学教学中引入学习的唯一方法,有时直接引出学习主题也不失是一个好的策略。好的情境必备四性:A 、情境应具有指向性;B 、情境应具有思考性;C 、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经验性;D 、情境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三、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提问和举例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策略。有效的问题是学生能够积极回答而且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老师不仅仅能提出只需要学生简单回忆信息就能回答的问题,还需要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需要学生做出判断和评价。有时合理的举例也能促进学生思考,举例有正例和反例。
四、促进课堂交流,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由于善于与人合作和交流在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之间不仅仅依
靠个人的自主建构,更为重要的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不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实现的。学生互动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交流中要给学生思考和做出判断的时间。 2、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捕捉价值。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学会倾听,特别是当学生的想法和教师不一致的时候,首先要尊重,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想法,其次就是捕捉学生想法中的价值。3、促进生生交流要保证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有价值的想法,老师可以通过追问等方式激发生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做法进行比较,在交流中突出不同做法的价值之处。另外还要鼓励学生亲自实践,让精彩的做法每个人都能试一试,在做一做中加深学生的认识。4、对学生出现的困难提供有效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不希望看到学生出现困难和错误,实际上学生的困难和错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关注,并在课堂中巧妙利用,同样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推动和深化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回避学生的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要正确面对,不但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灵活反应能力。
其实这些教学策略也是我们平时教学时所要求的,关键是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和运用,在教学中没有现成的、照搬照用的教学策略,同样的策略不同的人使用效果也许会截然不同,关键还是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业务素质,我们要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中来提升自己,使自己更好地胜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有感
学习了《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让我对于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定位。让我深刻的领悟到教学也需要策略的深刻道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才是上好每一节数学课的前提,才能让每位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数学知识。它不但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更让我们感受到大师的教学魅力。书中详细的介绍了16种教学策略,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渗透转化思想的策略。在新课改推进的今天,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关注课堂观察我们的教学活动,困扰时常涌向我的心头。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而忽略教学思想和方法,导致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解决数学问题也就是一次次从未知转化成已知的过程。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教学中逐步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掌握转化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策略。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将不规则的转化成规则的;将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的;将抽象问题转化为直观问题;将无序转化为有序;将未知转化成已知等等。正因为有了这些转化方法,从而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转化思想的价值。恰当运用转化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不仅能提高解题效率,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章的第一个策略使我印象深刻——提问和理答的策略。提问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课堂离不开提问,但如何能进行有效的提问呢?如何能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后面对学生的回答又应该如何回应?怎样理答?我想这都是我们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是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读
这篇文章我知道: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愿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的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在这篇文章里就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提问的策略,即为了促进学生理解而提问,使学生开动脑筋;利用追问使学生理解概念本质;为了解学生需求而提问,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通过反问和追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四种提问策略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传授了行之有效的提问方法,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还有就是理答的教学策略,说实话,当我刚刚看到“理答”这个词语时,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理答”对于教师来讲可能是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或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所采取的回应方式。教师的理答应该开放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文章也像我们介绍了三种理答策略,即教师要学会等待,促进学生反省和深思;重复学生的语言,突出教学重点、转向,扩大学生的参与广度。最后还向我们提出了关于“提问与理答”的几点建议,有画龙点睛般的将前面的策略加以升华和总结,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对于数学这个东西,我实在谈不上有去深入研究她,学校让我来说一下读书分享,只好硬着头皮简单讲一讲,我水平有限,研究不够,恐怕讲的不好,请大家多包涵。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13
小学一年级学生有意注意力比较差,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不强,学起数学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采取故事激趣、实物激趣、操作激趣、游戏激趣的办法,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愉快、轻松的环境里,乐学、会学、爱学。
上一年级的课我想是我们许多老师很头痛的一件事,由于年龄比较小,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课刚上了一会儿,不是他动,就是你动,压得这边,又冒出那边,总是在眼前晃来晃去;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走神,又是他们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想让一年级的学生们上好一节课,享受快乐的数学课堂,可真不容易。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稗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教《6和7的认识》在巩固6和7的组成时。利用出手指的游戏。说6的组成,我说:“我出1”。生说:“我出5”。然后一起说:“1和5组成6。”一边伸指头,一边说数。这样孩子兴趣很高。又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二、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数学课堂决不能停留在只动脑而不动手、教师讲授学生听的基础上,所以我非常注重让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动手实践。比如我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这节课时,课堂伊始,我便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立体图形来堆积木,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摸一摸这些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并想办法把这个面画下来,最后用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图形做拼贴画,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又如我教《认识左右》时,我带领学生做说反话游戏、木头人游戏、握手表演等等,学生兴致高涨,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年级的儿童则对“玩”比较感兴趣,一切以快乐为本,无忧无虑。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结合教学的需要,课堂中可采用动手摆一摆,如请把五根小棒分成两堆,你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分分看。游戏中学到知识,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提高学习的效率,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三、让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特别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马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马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5,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8。过了一会儿,大象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大象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情景策略,是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创新的规则、技巧。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投其所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四、采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因地制宜的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后,问:“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形体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吗?”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举出书本、抽屉、鱼缸、冰箱等数不胜数的例子。通过这样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大量事实表明,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一年级学生求知欲望强,表现欲强,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常有的口算比赛,我常以“开火车”、“抢答”、“夺红旗”、“找朋友”、“争冠军”、“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练习,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采用对问题答对的或做对的进行鼓励“鼓掌三下”或说声“嘿,嘿,你真棒!”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消除了学习的疲劳,在乐中学掌握知识。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火把的助燃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多反思、多创新,让数学课堂教学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变成激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及时雨,从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迈上新的台阶。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14
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专业书,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数学教育界中的人物。随录如下:
第一章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它的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的数学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容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愉快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p10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p13“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p27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
第三章是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p31,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排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用。”p33,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p34、p15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p44,“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视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考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兴趣,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15
这是一本写给小学数学教师的书。这本书里有数学大家解读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力作,也有近5年来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热点难点问题的案例式探讨,还有对美国小学数学课堂的近距离观察与记录,直接或间接回答了我们国内难以解决的教学方式改革问题。
翻开书的第一篇,就是数学家张景中写给小学数学教师们的《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作者在文章开头就指出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
作者首先谈到“函数思想”。他说,最重要的,首推函数思想。就如文中讲到的“加法”就包含了函数的思想。函数思想和方程的方法,是一个事物的两面,都是大智慧。他又说,当然不用给小学生讲函数概念,但教师有了函数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变量和函数的思想,潜移默化,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就有好处。
接着作者又讲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他说,数学要研究的东西,基本上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和形的联系几乎处处都有。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往往是学数的时候就讲数,到了学几何的时候就讲几何,缺少把两者联系起来的意识。他说,在数学当中,几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重要的数学概念,最初都是从几何中来的。所以我们不妨可以把几何与代数结合起来教学,让数形结合的思想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他还说,几何语言的早期渗透可不可能,值得研究。
最后他强调了寓理于算的思想。他说,小学里主要学计算,不讲推理,但是计算和推理是相通的。他说,数学活动中的画图和推理,归根到底都是计算。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图形是推理和计算直观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和推理的关系,从计算发展到推理,是很重要的。
文中还提到了陈省身先生的观点,数学可以分为好的`数学与不好的数学。好的数学指的是能发展的、能越来越深入、能被广泛应用、互相联系的数学;不好的数学是一些比较孤立的内容。比如,方程就是好的数学。据此指出,函数的思想、形数结合的思想、寓理于算的思想,都属于好的数学。这些思想是可以早期渗透的。早期渗透是引而不发,是通过具体问题来体现这些思想。就我的理解,好的数学就是指的这些数学思想。
引用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理论研究和人才成长的轨迹都表明,数学思想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人受益终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潜移默化,这样无疑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无疑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7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数学教学心得感悟09-24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4-1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4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21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