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的感悟

2023-09-12 感悟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因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想法,这个时候,就可以把这些感悟都写下来。那么,到底应该要怎样去写感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后一课》的感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一课》的感悟1

  《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

  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

  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的感悟2

  教师是一个普通而神圣的职业:没有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光环,但用智慧照亮学生的思想空间;没有丰富的资产,但用知识的继承来支撑祖国的明天;没有园艺家令人愉快的工作环境,但可以像园艺家一样精心浇灌祖国的花朵。看完都德的“最后一课”后,我不禁想起了与每一位老师的交流和互动。

  故事中的英雄小弗朗士是一个淘气的孩子,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我们认为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总是想逃避。这也给了老师一个问题,他们总是想着如何让我们理解真相,而不是我们的自尊。这也让我想起了小学。

  那一次,我在学校惹了麻烦,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已经后悔了,再加上老师说了几句话,我忍不住伤心地哭了起来。只记得当时哭了一上午,老师也急得不知所措。现在想起来,总会为自己幼稚的行为感到尴尬。是的,在淘气的我们面前,老师不需要用更严厉的声音告诉我们是非还有别的办法吗?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反思,而不是抱怨。

  在《最后一课》的故事中,这一天,老师对小弗朗士的懒惰特别平静。是的,这是法语老师的最后一节课。战争迫使人们放弃母语。谁不悲伤,不珍惜?老师打扮得很整齐,脸上看起来很庄重,学生们也很专注,没有人分心。通常,孩子们可能会开小差,给老师制造麻烦,但在今天的意义上,这是完全不同的。是的,也许只有到了最后,才知道珍惜身边每一位教过我的老师,才会想起自己的调皮。如果你早点醒来,早点珍惜,和老师分开的时候就不会后悔了。

  只有小学毕业,才能有真正的体会。等到最后要离开学校,才会想起自己和老师的点点滴滴,才会为自己的每一个错误感到内疚。我想到了老师因为误会批评我后向我道歉的意外;想到老师关心地问我是否还发烧;想到老师和我们一起玩的快乐;想到老师晚上备课到深夜的`辛苦;想到老师嘶哑的声音和悲伤;想到……想太多太多,感激自然是发自内心的。

  故事中的老师,现实生活中的老师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爱学生,一样的认真,一样的努力,一样的……回想起来,每一位老师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了他们的每一个教导,我们才能一点一点地成长。

  我们是花园里的花,他们是辛勤工作的园丁;我们是丛中的草,它们是温柔的春雨;我们是空中的鸟,它们是蓝天。他们包容我们,引导我们飞向远方和未来。

  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神圣的职业。在这里,我想向我们可爱可爱的老师致敬,感谢他们用他们的努力和汗水滋润我们的心。

《最后一课》的感悟3

  读《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english成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亡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国当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的感悟4

  人的一生如昙花一现,在这短暂而又美好的时刻里,你应该留下痕迹,能令后人赏析你的人生价值!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那个人。”这是埃斯库罗斯说的。是的,在地震中,厄运降临了,但在此时此刻,一朵“无私奉献”的生命之花正在绽放!

  潭老师质朴,善良。一心一意地恪守己任。但有的学生却捉弄老师,比如说,有的放气、有的上课画画等。但这位老师都不去追究,在地震时,他冷静疏导学生离开教室,个别学生在最后一刻,被吓得不敢走,老师让他们躲在桌子底下,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这些学生。潭老师虽身受重伤,但他却镇静地按捺住学生的情绪,给学生极大的鼓励。余震一次次地发生,老师的用最后的生命保住了学生鲜活的生命。

  看到这感人的一幕,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用世上最华美的语言,是无法表达我的`心情。无私的大爱,让灾区的人们心里暖洋洋的。潭老师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它必将成为我心中最好的榜样!

《最后一课》的感悟5

  《最后的一课》的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他一生中,除一部诗集和一些戏剧外,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和四部短篇小说集。《最后的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最后的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8月份普鲁士军队深入法国境内,在色当大败法军,法国皇帝路易·波拿巴投降并当了俘虏。战后法国和普鲁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将法国东北部的亚尔萨斯和格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最后的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主要反映了在普鲁土侵略者的残酷统治下,亚尔萨斯省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敌汽同仇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小说中表现这一重大主题时,既没有正面描写普鲁士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也没有写抽丁拉夫,敲骨吸髓的残酷剥削,而是写了沦陷区生活的一个小小的侧面:已经被普鲁士侵略者统治两年的亚尔萨斯省人民接到了柏林的命令,不准在学校里教授法文,一律改教德文。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自述,描写了一个乡村小学接到这项命令后,全体师生和当地群众的强烈反映,深刻地揭示出了小说的主题。

  小弗朗茨是一个贪玩的顽皮孩子。他法文学习成绩差,怕考问,怕挨老师的训斥,经常逃学。在这天的法文课上,哈墨尔先生心情沉重地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文课。”老师的话给小弗朗茨极大的震动,使他意识到,他们将要同祖国的语言告别了,现在他们将要丧失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了。于是,他开始变得懂事起来,刚才还使他头疼、讨厌的法文课,一下子就像老朋友一样舍不得离开。他悔恨自己没有学好法文,并在悔恨中对祖国的语言产生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情。“要是我能从头到尾把这些分词的规则大声地、清清楚楚地、一字不错地背出来,任何代价我都是肯付的啊!”这是多么巨大的思想飞跃,多么深沉的感情变化呀!是啊,连一个爱逃学的顽童都如此地留恋祖国的语言,都如此地憎恶普鲁士侵略者,那么,热爱祖国、不愿做奴隶的成年人的感情则是不言而喻的了。作者采取这样精巧的艺术构思,比直陈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和谴责,更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最后一课》的感悟6

  《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是由法国著名的小说家都德写的。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所见所闻与内心的感受,表现了法国人们强烈热爱祖国的感情。

  文中最感动我的是在这最后一堂法文课中,一辈子不曾上学读书的.老爷爷捧着一本破旧的识字课本坐在了座位上,平常上课总是跑神迟到的弗朗士,在最后一堂课中也格外的用心。老师在那一天里穿上了平时过节才穿的礼服,讲的东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在文章的最后,老师因为伤心过度而说不出话来,就在黑板上用尽可能大的字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

  这篇文章中老师说的一句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那就是:我们阿尔萨斯最大的不幸,就是总把教育推到明天。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总是把事情往后拖。看了这本书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难受。

  这篇文章不仅交给了我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还让我懂得了今天的事今天做的重要性。

《最后一课》的感悟7

  人总是如此,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能否明白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去不返的时光,还有那流失在时间拐角的真情就像云,散在风里。——题记

  我们曾经不假思索地挥霍钱财,至囊空如洗才顿悟纸醉金迷的虚无;我们曾经无休止地挥洒着青春,直至青春已逝才痛悔当初的放荡不羁。

  我的上述感慨源自于今天观看的一部电影《最后一课》。

  那天下午,一切都像往常一样。天有点热,课堂上老师还是那么平淡的讲着课。有一个女同学为老师谭千秋画了一幅画像,正在课桌间频繁的传递。突然间,一场悲剧上演了:课桌、讲台都在一刹那剧烈震动着。同学们惊慌失措,谭老师知道是地震来临了,组织学生们往外逃,可就在这时候有4个学生被困在教室里,包括那个调皮的女生。谭老师不顾生命危险,冲进了教室。

  就在这时,房屋坍塌,水泥板瞬间朝他们砸下来。谭老师为了保护他们,将他们扑到在地,水泥板无情的朝他砸下,重重砸在他身体上。他,牺牲了!

  当他们被救时,回忆着当初那些自己的放荡不羁,他们悔恨,悔恨他们的叛逆、他们的玩世不恭、他们的调皮捣蛋。可现如今,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时常发生。在青春期,我们讨厌父母的絮絮叨叨,讨厌老师的严格教诲。但又有谁想过,这都是为了谁呢?因为我们的'叛逆,赶我们所谓的“潮流”,张扬我们所谓的“个性”,这使老师、父母为我们操了多少心,那头上的银丝正是最好的证明!同学们,不要用我们的叛逆去颠覆传统,挑战老师与父母的极限啊!

  我告诉自己,不要在失去后悔恨,要在拥有时珍惜。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份情,因为它们都是生命中永恒的美丽。

  后记:那些痛的记忆,落在春的泥土里,滋养了大地,开出下一个花季,让我们取名叫珍惜,让我们懂得学会珍惜。

《最后一课》的感悟8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题记

  看完这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后,无论你是怎样的一个人,都会为电影中这位伟大而无私的教师——谭千秋感动,都会为他那一刻定格的影像而伤怀。

  这部电影讲的是XX年5月12日下午2:28汶川大地震爆发那一刻,汉旺镇中学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了四名学生,而被强大的地震夺去了宝贵的生命的感人事迹!

  这一天下午的第一节课,谭老师还像以往一样,走进教室,在黑板上书写本节课的课题《人生的价值》,“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谭老师问。“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不损害人民的人;一个有损于人民的人。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谭老师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清晰地记得谭老师说的那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谭千秋,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生命谱写了一个传奇。他原本可以在省城大学教书,可是毕业回家和村长的一席话,让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个机会。他只想让家乡贫困的的孩子们有一个读书的机会。于是,他不抱怨家乡条件的艰苦、不抱怨教学条件的简陋、不埋怨待遇的不如意,带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走进了汉旺中学,当上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

  谭千秋,一个为人子、为人父的简简单单的人,为了所教的孩子们的身心和学习的有益成长,几十年如一日,经过了不知多少不眠之夜,承受了不知多少家庭及生活的重压,一心只想着所教的学生们。刚端起饭碗,就匆匆离家去处理学生的问题;刚刚走进办公室想休息,就为了班级的突发问题奔波劳碌。一件衣服补缀十几次,仍旧不舍得买一件新衣,可是学生有了困难,他却慷慨拿出自己的衣物资助。在学校里,师生们给他一个外号“谭抠门”,他却说:相信自己的付出,总有一天会让孩子们理解!

  那一刻,瞬间的地动山摇,他走在了最后。本可以冲出即将崩塌的教学楼,本可以续写自己的生命,可是看到四个没有来得及冲出教室的孩子,他毫不犹疑地冲上去用自己的身躯撑起了孩子们生命的天空!坍塌的教学楼的石块无情地砸在他身上,长长的钢筋残忍地刺穿他的手臂,他却只重复着一句话:孩子们,别怕!别喊!保存体力!我们一定能获救!曾经一度调皮、不懂事的孩子们在这一刻明白了谭老师的良苦用心,懂得了自己对谭老师的`种种错误的做法!这一刻,师生对以往的一切都释然了!这一刻,师生情感动了天地!“大爱无疆!”谭千秋用“爱”收获了“爱”!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谭千秋用自己生命最后一刻的定格诠释了一个人民教师的不朽师魂!谭老师走了,课桌下的孩子们承接了谭老师的期望和寄托,将“爱”延续!

  “谭老师一路走好!”一座雕塑矗立在汉旺中学的校园里,倔强的身躯呵护着课桌下的四个可爱的生命,让这一刻成为了永恒!一座伟大精神的雕塑将永远矗立在活着的人们的心中,我们有信心把谭千秋老师的“爱”在我们中间延续!

  我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一定永记谭老师的精神,用自己的努力拼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将自己的成功奉献于整个社会,用心成就一个辉煌的人生!

《最后一课》的感悟9

  教师是一个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没有达官显贵头顶耀眼的光环,却在用智慧的光芒点亮学生头脑中的思想空间;没有商贾巨富雄厚的资产,却在用知识的传承托起祖国的明天;没有园艺师那令人赏心悦目的工作环境,却能如园艺师般悉心将祖国的花朵浇灌。看了都德的《最后一课》后,我不禁又想起了与每一个老师的点点滴滴交流互动。

  故事中的主人公小弗朗士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总想逃避。这也给老师出了难题,他们总想着如何让我们明白道理,又不会上到我们的自尊心。这也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小学。

  那次,我在学校惹了祸,被老师批评。本来就已后悔不已,再加上老师又说了几句,我便再也忍不住伤心地哭起来。只记得当时一哭就是一上午,老师也急得手足无措。现在想起来,总是会为自己幼稚的行为而感到不好意思。是啊,老师在顽皮的我们面前,不用严厉一点的.声音来告诉我们对与错还有其他办法吗?这时候,我们要多一点反省,而不是抱怨。

  而《最后一课》的故事中,这一天,老师却对小弗朗士的偷懒却格外地平静。是的,这是法语老师的最后一节课了。战争迫使人们放弃自己的母语,有谁不悲伤,还不珍惜呢?老师打扮得十分整齐,脸上神情凝重,而同学们也都十分专注,没有一个人分心。平时,孩子们也许会开小差,会给老师捣乱,但在意义非凡的今天,完全不一样了。是啊,也许只有到了最后,才知道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教导过我的老师,才会想起自己的顽皮。若是早一点醒悟,早一点珍惜,就不会在与老师分别时留下遗憾了吧。

  在小学毕业时,才有真正的体会。等到最后要离开学校了,才会想起自己与老师的点点滴滴,才会为自己的每一个过失而感到内疚。想到了老师因为误会,批评我一顿后又来给我道歉的意外;想到了老师关切地问我是否还发烧的温暖;想到了老师与我们一起嬉戏的快乐;想到了老师晚上备课到深夜的辛苦;想到了老师声音嘶哑的痛心;想到了……想到了太多太多,而感激也自然由心底而生。

  故事中的老师,现实生活中的老师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地爱学生,一样地兢兢业业,一样地不辞辛苦,一样地……回想起来,每一个老师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他们的每一句教导,才有了我们一点一滴的成长。

  我们是园中的花朵,他们就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丛中的小草,他们就是轻柔的春雨;我们是空中的小鸟,他们就是蔚蓝的天空。他们包容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向着远方,向着未来飞翔。

  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又神圣的职业。在此,我要向我们可亲又可爱的老师们致敬,感谢他们用他们的心血与汗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最后一课》的感悟10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电影。

  看这部电影,说是休息,倒不如说主人公给我们上了一节课,一节生动的教育课。

  上课的老师是谭千秋老师,他使我了解了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和怎么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谭老师讲的使我深为震撼的一句话是:“人有三种,一种是对社会有益的人,一种是不危害社会的人,还有一种是有害于社会的人”。

  许多人肯定会选择第一种。

  但是,在关键时刻,很少有人能够使自己说的和做的一样。

  可谭老师不是这样,他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他的话。

  当地震来临时,他不但疏离学生逃生,自己也准备逃生,当他得知还有几个同学因恐惧还落在教室里后,便再次义无反顾地冲进了教室。

  地在颤抖,教学楼已经不堪重负。

  屋顶塌了,钢筋、瓦片纷纷下落,出口的路已被重物封死,谭老师只得让四名学生躲在讲台的课桌下。

  就在这时,一块巨大的水泥建筑板从天而降,只见谭老师纵身一跃,死死的扒在了课座上。

  上面的东西“哗啦啦”地压在谭老师身上,他就是这样保护着桌下的这四名学生,最后牺牲了自己,那种无私奉献精神永驻我心中。

  我曾经想过:他在门口,完全有可能能够逃脱地震的`魔爪,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丢下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但是他若不那么做,就会有四个年轻的生命将被死神给带走,他坚定抉择的那一刻,深深的感动了我。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如黄山风景区牺牲时仅24岁的张宁海同志。

  在20xx年的一次救援上海复旦大学18名登山探险者的任务中,在返途的路上,一心为大学生照明,未发现身边危险,跌下悬崖,离开了人世。

  还有一位孕妇为救马路上3名即将被撞的小学生,义无反顾推开学生,导致自己流产的年轻母亲······

  其实在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舍己为人的英勇事迹。

  我也希望成为谭老师所说的那第一类人,我一定好好学习,从小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最后一课》的感悟11

  我学过一篇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的一课》,这篇文章很令我感动。

  《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期间发生在一个小村镇的一件事。当时普鲁士入侵法国,禁止当地孩子用法语上课。小说里,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确的`。”这一句话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祖国语言的热爱。

  每次读到这篇文学,我总能深刻地体会到今天的幸福,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学,接受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熏陶与洗礼,与曾被侵占的法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孩子相比,我没有理由不努力、不刻苦学习。

  每次读到这篇文章,我总是体会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我们是中华民族的继承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我们应努力把祖国文明发扬光大。

《最后一课》的感悟12

  ‘最后一课’讲了当普鲁土军队占领了的家乡并剥夺他们学习本族语言的时候,法语老师韩麦尔讲的最后一节法语课,老师刻意换上了平时不穿的礼服讲课,从来不识字的市民也来参加这最后一堂课,就连爱逃课的顽皮学生小弗郎士也认真的参加了这堂课,他们都听得万分认真,万分激动……,等到这堂课快结束的时候,韩麦尔老师深情的在黑板上写下五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堂课就结束了。

  《最后一课》还有一个典型例子――‘柏林之围’。一位已退休的上校,听到自己的国家战败后晕了过去孙女为了让他不再受刺激,他的医生和外孙女编造了一个谎言,他们每一天都虚拟的告诉这个年迈的.老人国家胜利的消息,老人的身体也逐渐康复,但是终究这件事败露了,敌兵占领老人住的城市那一天,外孙女骗他是我国士兵胜利凯旋,老人趁他们不注意去看,得知真相后,当即倒了下去……

  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无不表现了法兰西人民的勇敢和爱国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们的心善良淳朴,对自己的国家忠心耿耿,而我们呢?有多少人真正忠心自己的祖国,我也和大众学生一样,看的都是韩剧,崇拜的都是外国明星,身上的衣服都是韩版或日版的……,我们的民族意识已经越来越来越弱了,就连我们的民族节日也远远没有外国节日‘繁华’,我们很喜欢圣诞节,我们相互送礼,相互开心,我们更喜欢愚人节,我们相互小心提醒,相互逗乐玩耍,总之,总之我们总觉得外国节日十分有趣。于是,我们对自己的节日便冷淡起来了。

  我想,是祖国养育了我们,祖国把我们当作掌上明珠一样对待,给了学生力所能及的保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为我们的报效祖国做努力。

《最后一课》的感悟13

叶子凋零了,会落在树根旁,因为那儿是它的起点,也是它的归宿。

  ——题记

  语言。Languagee有着特别的含义,像一条纽带,从出生就将我们和民族和祖国联系在了一起。《最后一课》就是这样的纽带即将断裂时,一个无奈的爱国者真实情感的艺术写照。

  《最后一课》内容简单,一目了然,但却让人读了忍不住再读一遍。字字触目,句句惊心。内容大致就是法国沦陷后,学校禁止再教法语前的最后一堂课所演绎的令人痛心的故事。

  。禁教法语,仅四个字,却意欲阻断一个国家的文化、智慧和民族情感。这是要从精神上使人们屈服的一种标志。好比用一把剪刀剪断了纽带。用法术吸去了灵魂,一个国家的灵魂!语言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寄托品,灵魂的寄托品。语言让我们在社会上立足,是人生这一棵树的根,是民族这一颗树的根,是国家这一棵树的根!没有人可以阻止根的生长。

  中国的过去和法国一样,令人同情,令人心碎。而今,中国早已在一片血泊中重新站立起来了,她用血的教训深沉地告诉了我们“勿忘国耻”。是的',勿忘曾经失去语言的悲痛。于是,我开始更刻苦地学习汉语,学习我的母语,留住我的根。

  但真正让我失望的并不是过去,而是现在。不是吗?如今,过多的学生开始重视外语,忽略了母语,仿佛“A,B,C,D”永远要比“一,二,三,四”高上一等,它们真的更华丽,更圆润,更洋气吗?汉语真的一日不如一日了吗?英语会将我们的母语替代?我很迷茫。

  迷茫时干什么?看过去,看过去是为了拔开云雾;看未来,看未来是为了坚定信念!我生在中国,我是中国人,我爱汉语,我爱之深切;而且我永远会爱它,爱它到天荒地老。为什么?因为从出生起,它就在我心中扎了根,它把我和我脚下的这片土地联系在了一起。

  如果国家是一颗大树,那我就是一片叶子。倘若有一天,我将落下,那么我定会落到我的根——汉语身旁。因为我身体左侧,有一颗火热的,跳动的东西在告诉我,我永远属于这儿。

  ——叶落归根,爱到永恒。

《最后一课》的感悟14

  祖国,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她的存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可是突然有一天,你失去了她……——题记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小弗朗士以前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稚气的孩子,但在知晓自己的家园不属于自己,而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已被被人占领时,才懂得珍惜,才变得成熟懂事。作为烘托主人公的那位韩麦尔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位先生,是多么热爱他的法国语言啊!他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把她当做黑暗中的光明;绝境中的'希望。

  最后,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爱自己的祖国,把灵魂注入身体;失去了祖国,仿佛被抽走了灵魂,行尸走肉一具。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这些都突出了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热爱母语,热爱学生,恪尽职守的品质。

  很多人认为,汉语不需要学,但是,那些人错了,国语中蕴含的不只是简单的汉字,而是祖祖辈辈倾尽心血凝注成的,是我们民族的魂。我们又何尝不应该学习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呢?我们不该像他们那样热爱祖国,热爱母语?他们在自己的祖国已经沦陷的危机时刻,还对母语不离不弃。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不该更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

《最后一课》的感悟15

  最近,我读了一篇叫作《最后一课》的文章,很受感动。

  《最后一课》讲述了法国的一个叫阿尔萨斯的地方沦陷后,一个叫小弗朗士的小男孩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极大的转变由一个调皮的小男孩转变成了一个懂事、爱国的男孩!

  只是一个孩子,却能够有如此大的转变,这完全是因为他有着一颗赤红的爱国之心啊!

  这样的人太多了,多得数不清!

  当我们的民族遭受非典的侵袭时,我们的心中有一股爱:中华民族是不会被病毒压垮的!于是,我们的白衣战士挺身而出,毅然地以生命为代价,与死神搏斗十三亿同胞携平并肩,解除了病毒对中华儿女生命的威胁。终于,生活健康恢复了,我们迎来了一个新天地!

  当我们的民族遭受震撼天地的大地震时,我们的`心中有一股团结:中华民族是不会被灾难压垮的!于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挺身而出,我们的白衣天使,老师,志 愿者,甚至是孩子们都挺身而出,在上万次的余震中,我们没有后退,没有惧怕,只有前进,冲上去拯救一个个生命,排出一个个危难,十三亿同胞众志成城,抗震 救灾,终于,灾难在我们的面前倒下了。我们迎来了一个重建家园的明天!

  这就是我们,一个不屈的民族!

  这就是我们,一个坚强的民族!

  这就是我们,一个充满爱与团结的民族!

  正是因为有爱与团结,才有我们现在这个伟大的祖国。

  看那蔚蓝色的星球,是我们永远的守候,我们协手并肩,穿越时空界线冲破黑暗,yourealwaysmyheao。

  这仅是一部动画片的片尾曲,但它却向我们叙说着一些人生哲理:在生活中,人们都应有一颗爱的心,有一颗团结的心,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够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与爱同行,让我们一起去创建一个美好的家园,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吧!

【《最后一课》的感悟】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感悟09-04

《最后一课》教案09-02

最后一课教案01-10

最后一课说课稿12-03

《最后一课》说课稿07-22

《最后一课》原文10-30

最后一课说课稿12-03

最后一课作文03-19

最后一课作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