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2023-07-31 感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1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集。或许是天定的一样,我遇见了它。开始思考仰望的意义。

  人头壶,一件稀世国宝。它是在6000至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被制造出来的。它的头微微仰起,好像在仰望着什么?是星空,还是其他的。它的制作者早已不知魂归何处,可它却保留下来。于今,依旧很清晰。它的嘴巴微微上翘,好像在笑。古代文化大多数从人像文化后开始快速发展的,那么它到底想表达什么呢?这壶好像是一个很巧妙的陶器,既有女性美,也有童年的美,它好像是一个盛满感情的东西,有欢乐,有哀伤。先人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它的头微微仰起,仰望的.如果是星空,那我们人类就该是世间万物中渺小的,不起眼的;如果是山,那我们人类就该是渺小,那海呢?

  既然在仰望,那它会想些什么呢?是感叹我们的独一无二,还是渺小伟大,与万物相融相合,还是其他的呢?

  它在仰望一件东西,它以后还会仰望着,但是一定是比它高的吗?显然不是,你想,即使它比我们小,但只要精神伟大,内涵丰富,那又算的了什么。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2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央视的一部纪录片,目光跨越八千年,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文物。首次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看完之后我感慨良多。

  人头壶发源于6000多年前,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物理化学作用的产生,是质的转换,是水、火、土的相融。红陶而成的它有亿万张迷惘的面孔,琢磨不透的新时期时代的纪元。虽然创造者的模样早已被人遗忘。但人头壶它是万物的最则,它有不死的容颜,与天地万物同寿。

  穿越6000年的玩物是祖先们从无到有的不可思议的实验。凝望最早的凝望,我们不断发出疑问,又都溶解于这神奇的红陶上。生与死的思考是创作者的内心抱负赋予了人头壶的灵魂。它是传统,它是文化,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始终明白我们的.故乡一定就在宇宙的某个地。人在潜意识里永远没有放弃对故土的追求,包括那个“不死的容颜”。背朝尘埃,山河依旧我感怀。

  6000多年的时间始终磨灭不了我们的信仰,凝望着这个有意义的世界,仿佛看到了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3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每集详细讲述一件文物。在讲解员专业严肃却又不失幽默的生动语言中,许多古老生冷的器皿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彷佛会说话一样,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季,还意犹未尽。人头壶、贾湖骨笛、龙山蛋壳黑陶杯、殷墟嵌绿松石甲骨、鸮尊、利簋、三星堆青铜人、太阳神鸟金箔、古滇国贮贝器、莲鹤方壶、越王勾践剑、虎符等25件文物,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陶鹰鼎”。

  为什么对陶鹰鼎印象最深刻呢?难道它比龙山蛋壳黑陶杯精致吗?难道它比镶嵌着绿松石的铜牌华丽吗?——不,我喜欢它并不是因为它精致、华丽,而是因为它很“呆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圆睁着,又长又尖的大嘴巴紧钩着,胖嘟嘟的圆肩倒背着手,粗粗的腿伫立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一只又呆又萌又笨拙的大胖鸟,一点也不像我们看到的老鹰那样威猛,也不像其它陶鼎那样严肃认真,更没有国宝常有的神秘感。但我还是深深被它折服,太喜欢了。等有机会,一定要去博物馆亲眼看看它。

  这个纪录片里有很多很多的古代器具,都是国家的重要宝贝,强烈推荐大家看哦,看看能不能找到你们心仪的宝物!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4

  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集讲的是一个仰韶文化的先民创造的国宝叫作“人头壶”。它穿越了6000至6500年,是个红陶材质的作品。

  它的样子非常的唯美而且还带着一种可爱。这个人头壶,外形像一个人,身体非常的丰腴好像一个女性,它的嘴微微上翘,眼睛非常小,现在有几分可爱。后面有一个地方是注水用的,眼睛和鼻子则是流水的,但是这只是我们的猜测。

  我们至今无法知道它到底是怎么用的?是喝水用的,还是浇水用的,还是专门留着观赏用的,我们一无所知。人们为什么要把它创造出来?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它的确在凝视着什么。它凝视夜空,它在思考,它的'思考夜空为什么会如此的靓丽,会思考为什么会有夜空?这也恰恰表达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一切未知的探索,对一切未知都好奇。

  在现代,我们也需要仰望。因为仰望什么,只能顺从自己的心意,可以仰望一种信念,一种宗教,仰望那遥不可及的地方。人生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仰望,只有仰望,我们才有信念,只有信念我们才有不竭的动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5

  今天我在家里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叫《如果国宝会说话》。每当听到“叮,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的时候,我都特别兴奋和激动,因为我又将了解一个新的国宝。

  《如果国宝会说话》展示了100件文物。五分钟讲述一件文物,短小并不意味着粗糙,而是对“精”更高的要求,该片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穿越古今王朝,探访先贤今人。着重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该片介绍了人头壶、陶鹰鼎、龙山蛋壳黑陶杯……等国宝。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红山玉龙,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朝格温都乡三星他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它由墨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玉龙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因其形状如同字母C,又称“C”字形玉龙。它是我国已发现时代最早、体型最大、制作最精美的龙形玉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我之所以喜欢红山玉龙,因为我的名字里面也有龙这个字。龙是一种神秘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非常佩服古人的智慧,同时为我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6

  课堂上,我们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

  人头壶,是远古时代最初的仰望。制作于六千至六千五百年前。它是用藤陶做的,这是人类第一次由无到有的实验创造。

  它的嘴唇,微微翘起,像儿童纯真的笑容。宽大浑圆的腹,隐喻女性的丰腴身材与生育机能。背后有一个圆形管道,是内注水的.。当水从眼睛流出时,意喻着人孕育的`最初痛苦。

  它凝望着天空,使人们意识到自身能创造万物的非凡能力,从此开始了对自己的凝望。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看着国家慢慢变强,对未来更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想象。愿后代人可以让我们国家不是一个国,而是一个玄灵大陆!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7

  第一次看大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就被开篇的洛神赋图给震撼了。原本以为只有文字才能穿越古今,没想到画作艺术的魅力也一样可以。

  这卷洛神赋图原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朝摹临,它的一笔一墨无不描绘得栩栩如生。

  作为十大中国传世名画之一,在艺术的渲染之下,画中的洛神似乎有了一丝丝灵动。特别是纪录片里抑扬顿挫的讲解,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楚楚动人的洛神,她那娇羞的脸庞,以及飘动着的长发,不禁让人心生情愫。

  难怪对岸的曹植会被眼前的`洛神给深深迷住,正如他所形容,“偏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又如云笼月,雪回风般朦胧”。

  这也就有了后来他与洛神的凄婉的.爱情故事。而这部画作正是还原了曹植所写的《洛神赋》。

  如果没有唯美文字的解读,或许这卷洛神赋图只能静静地观赏。但因为有了这部大型纪录片独特的解读方式,让这幅佳作名画生动活现起来了。

  随着画卷的一点点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站在岸边的曹植,他的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对曹植的倾慕之情。

  初见之后,虽与洛神有盟誓,但因人神殊途,曹植却陷入犹豫与狐疑。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而曹植逆流而上却追索不得,最后只能踏上归途。

  看到这里,既为曹植与洛神的凄婉爱情叹息,不禁又感叹文字与画作艺术的魅力。

  如果说国宝也能说话,或许我们能够理解到更多画作背后的奥秘!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8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集。或许是天定的一样,我遇见了它。开始思考仰望的意义。

  人头壶,一件稀世国宝。它是在6000至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被制造出来的。它的..头微微仰起,好像在仰望着什么?是星空,还是其他的。它的制作者早已不知魂归何处,可它却保留下来。于今,依旧很清晰。它的嘴巴微微上翘,好像在笑。古代文化大多数从人像文化后开始快速发展的,那么它到底想表达什么呢?这壶好像是一个很巧妙的陶器,既有女性美,也有童年的美,它好像是一个盛满感情的东西,有欢乐,有哀伤。先人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它的头微微仰起,仰望的如果是星空,那我们人类就该是世间万物中渺小的,不起眼的;如果是山,那我们人类就该是渺小,那海呢?

  既然在仰望,那它会想些什么呢?是感叹我们的独一无二,还是渺小伟大,与万物相融相合,还是其他的呢?

  它在仰望一件东西,它以后还会仰望着,但是一定是比它高的吗?显然不是,你想,即使它比我们小,但只要精神伟大,内涵丰富,那又算的了什么。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9

  仰望天空,6000年过去了。

  6000年前,人类文明是怎样的?他们创造了什么?

  人头壶——史前文明的象征者,通过它,折射出了千百年前的历史。人类从摆弄泥土开始,在水、土、火的交织中,完成了陶的制作,它们模仿自己的面孔,捏造成蕴意深长的器具。

  人头壶,听名字就是一个人头形状的水壶,但它真的就只是一个人头形状的用来装水的水壶吗?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通过对人头壶的观察,会发现,壶身部分像一个怀孕了的肚子,并且人头部分的.嘴巴,眼睛都有开口。不敢想象这样一个水壶怎么用来倒水,所以虽然人头壶的背后有注水孔,但它的.用途远不只是用来装水。至于它是用来干嘛的,那要问制造它的先人了,但远隔6000年,我们只能通过对细节的观察来揭开谜底。当然,我一个外行是一窍不通的。

  凝望着这个昂着头的人头壶,凝望着这一片天空,我充满好奇,未来是什么样的?宇宙的外面是什么样的?浩瀚星空,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也许,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也曾抬头望天,思考着一些不解的问题。

  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些人面器具外形丑陋,但我觉得这是史前文明的美。如果国宝会说话,你想对它说什么?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10

  一个黑暗的背景下,闪烁着无数希望的曙光。每一颗都有人的无限幻想和无限希望。抬头仰望星空,这是第几次抬头?我忘了。

  是谁第一次仰望?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六千六百年前,曾有人仰望这浩瀚星海。

  那人早已不在了,但他的作品——人头壶还在。这陶承受住历史的打磨,穿越千年与我们相见。这个人头壶,它的.脸像个婴儿,那么无暇,纯真。微微翘起的嘴唇增添了几分可爱。整个通体像个孕妇。我想,她孕育知识。因为世界各地的文化崛起,从人像陶开始。陶,这一伟大的.发明,它让人类知道自己拥有创造的非凡能力。可为什么要创造一个人面壶?若只是水壶,那这样子未免太奇怪。我想,那人也想到岁月变迁,自己终究会融入这泥土,不如就用这泥土捏一个自己,永恒的保存下去。

  第一次在水中相遇自己,我竟然是这个样子。那么我为何是这样子?我又从何而来?一系列的问题不断被提出。于是,我们便脱颖而出。这一切都是这奇形怪状的人头壶引出的。

  六千年过去了,村落变成国,符号变成了诗,呼唤变成了歌。无数问题的答案变成文化。这传承,需要我们去学习,发扬下去。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11

  中华文明从来不存在于想象中,它存在于浩如烟海的典籍史册、瑰丽灿烂的诗词曲赋,存在于数量庞大的文物、优美绝伦的建筑,存在于这片广袤土地上,历代人们留下的难以计数的卓越创造中。一直到今天,这样的创造每天都在发生。

  中华文明也存在于想象中。无数惊心的故事、动人的传说、绚烂的文字、美丽的图景,都散发着非凡的想象力。这些想象力,许多都凝固成了文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成为时间的珍宝、文明的礼物留存给了我们。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一件件文物产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最早作为“鉴”的“镜”,在中国文化中有深沉的含义:它可以正衣冠、明得失、知兴替。

  镜本身是观照自身的介质,也可以看成是通向另一时空的入口。通过观照文物的本来面目,我们可以解读它的由来,通向文物曾经诞生、以及经历过的时空:无论是田园牧歌,还是战火乱离;无论是万里丝路,还是一隅书斋。三星堆青铜立像见证了一次盛大的.典礼,青州龙兴寺佛造像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宗教运动,唐代仕女俑曾在一个明媚的午后慵懒梳妆,青花釉里红盖罐把来自远方异域的矿石绽放成中华光芒。它的丰盈、沧桑、质朴、飞扬,每一个独特的品格都标记着它们在文明时空中的印迹,向我们传递着中华文明的信息。

  作为影像记录和传达者,面对这些文物时,我们常常感受到难以言说的美,感受到难以言说的幸福。这些文物,它们的质地、造型、线条、色彩是重要的,因为这些要素,不仅构成了文物,也与我们的影像记录方式有关。但也是不重要的。

  因为这些形态,和这些形态构成的形象、知识、经验、态度、明丽和淡雅、开怀与忧伤,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铸入中国人的骨髓——他们,就是我们。

  我们希望,以有温度的专业、有态度的知识、有情感的信息、有意思的叙事,回望、重建这些文物的影像,重新传递给中国人。我们在今天的文明时空中,深深感受到浩瀚中国,物华天宝;泱泱华夏,生生不息!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12

  《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精选了宋、元、明、清时代的九件国宝级文物,涵盖书画、元青花、金丝工艺、木工榫卯、瓷器、福船等工艺,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如果说传播优秀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纪录片的核心任务,那么“跨年特别呈现”在聚焦人类情感、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上做出了更多探索。

  瑞鹤图、寒食帖承载了人生命运无常、悲欢交织主题;福船、万历金冠诉说了平安幸福、吉祥如意的心愿;水月观音、朝元图凝聚了天地轮回、万物生息的道理;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寄托了人类和平、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正如主创所说,“作为一部讲述文物的纪录片,我们的`指向并未停留在物,而是也指向时代、指向人。”

  这些内容与主题超越了时空,连接古今、贯穿东西,是世人之所感、所想、所愿,亦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灿烂中国,物华天宝;溯古述今,连贯东西。

  泱泱华夏,生生不息;四海之内,命运共同。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13

  《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沿袭了“国宝”系列的制作脉络,精选了宋、元、明、清时代的九件国宝级文物,呈现文物工艺、传递历史密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略带灵动俏皮的风格叩开了每一个荧屏背后观众的心房。《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影像的叙事艺术。

  其借“国宝”之口讲述,在虚实之间穿梭,突破了历史纪录片枯燥、沉闷的窠臼,这次也不例外。

  叙事视点在主、客观之间跳跃,叙述者在全知与角色间切换,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自如跳转,即便是纪录片中的“我”也有不同身份:

  它时而是国宝本身;时而是构成的材料;时而又是和文物紧密联系的历史中人……

  这些赋予了纪录片灵动的气质。

  解说不仅明确了叙述角色,更以对偶、押韵、回环等方式,展现了语言的韵律。

  “我,苏麻离青……”不仅是对人称的明确指示,更以此句作为开端,实现段落间的对偶;又如“一朵莲瓣的绽放,一束卷草的纠葛”、“青花,世界的花花,花花的世界”; 以及“我们的双手除了用来拒绝,还可以拥抱;我们的手指除了用来指责,还可以写诗”等随处可见的修辞手法。

  影像也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样的风格——多样的实拍方案、多层的影像叠加、时隐时现的数字技术等开拓了记录的维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中,数字技术没有固守一种方案,反而以多样的手法满足了影像叙事的不同需要。

  如《黄花梨夹头榫画案》中,它是朴素的、阐释夹头榫原理的.三维动画;《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中又是鲜活的、破次元的二维“小可爱”;《金丝翼善冠》中却是用数字技术还原出来的与金丝翼善冠丝线难分真假的汉字,完美阐释了“低调的奢华”……

  这部纪录片灵活的样式不仅与内容主题相得益彰,更令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14

  几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伴着空灵悠远的背景音乐,一件件国宝映入眼帘,仿佛历史的帷幕徐徐拉开,即将上演一场回溯历史的话剧。

  那是来自唐朝的色彩。佛陀赫然出现在楼群中央,垂暮端坐,这就是敦煌经变画。台阶笔直,就似摆在眼前,仿佛凡尘里的人只需沿着阶梯向前一步,便可登入极乐世界。雕栏玉砌,花叶生辉,禽鸟聚集,远望伞盖,近察香炉,都是宫廷才能制造的珍宝。伎乐队伍左右成群,足踩圆毯,蹁跹起舞,佛经中的`奇幻世界在画工的笔下变成了现实。迷人的乐土,越来越像对长安奇景的记忆。视线焦点回到近处,仿佛眨眼间,天女举臂点亮灯树,一时间,暮色中火光璀璨。这不正是长安上元灯会的盛况吗?即使是长安,一年中的大多数夜晚都恪守宵禁制度唯有上元时节,这座梦幻之都拥有十二个时辰的光明,白夜如昼,华服琳琅。面具各异的人群追逐着流动的光影,像海中鱼龙般徜徉在无极的快乐中。俗世生活的斑斓与信仰世界的叠加生成极乐幻境。这富丽堂皇、栩栩如生的壁画,却是我们回访故国的大门。这是唐人的想象,也是我们想象中的唐。

  后人通过出土的文物、发现的遗址等,在脑海中绘制一幅古代的世俗生活图,我们对古人的生活无比好奇,遂以古人遗物为纽带,希望连接古今。但无论如何模仿、修复,却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模样。想象只能是想象,历史只能惊人相似,却无法重演。就像素纱单衣,今人无论如何也制作不出那般轻薄丝滑的质感,即使我们有了先进的制丝机器。古人的智慧令我们叹服,在工具匮乏的时代,他们仅靠一双手就创造出衣食住行所需,原始却实用。揆诸当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前景广阔,却仍无法复制某些古物,所以人类社会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值得我们深思。

  这部纪录片,使我深深体味到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世纪坛序中言:“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为我无双。”我们要保持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史为鉴,方能复兴中华。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15

  舟楫随意地横卧船尾,乘船二人或坐或卧,任舟随波。位于船头三人正是苏轼及两位好友——黄庭坚和佛印,并怡然自乐。这便是大苏泛赤壁的掌故,被细致而完整地雕刻在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之上。

  这件精妙绝伦的核舟出自明代手艺人王毅之手。启可观栏的窗,舒展开来的卷,历历可数的珠,到衣褶之下隐约相比的膝,无不体现手艺人的高超技艺。窗两侧的刻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取自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寥寥文字,令人仿佛真的.立于当年苏轼乘坐的游船上,一咏三叹。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政治失意的他常常寄情于相传是三国时期赤壁古战场的赤壁矶,派遣苦闷。在船头约友人游水,共赏书画长卷,畅意聊天,是苏轼雅致的体现;在船尾,沏茶与啸呼的舟子,横卧的舟楫,仿佛真能听到的水壶声,是照应“泛赤壁”的主题。

  核舟早已不在,而文化艺术永存。核舟成就了《核舟记》,也是《核舟记》成就了核舟。如果不是魏学洢在《核舟记》中入微的描写,这只凝聚精湛手艺与巧妙构思的艺术品也许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核舟记》让它闻名遐迩,以另一种形式留存下来,让几百年后的我们对这颗小小的核舟有着无限的遐想……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16

  我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的第一集。讲的是人头壶,我觉得非常有趣,国宝都会说话了,那岂不是都成精了?

  人头壶出士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收藏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它是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距离现在约有6000年时间。我看到这里时一下子就惊叹了,这个国宝真的成精了,居然离现在有那么多年了!

  如何让国宝活起来,《如果国宝会说话》可以做为“知乎大神”来回答这个问题,它没有明亮的舞台、绚丽的灯光舞美,有的只是聚焦在灯光下的国宝本身,在这里,文物是独一无二的主角,360度无死角的呈现只为彰显自己的文化内涵。

  人头壶是红陶质地,被推测是用来盛放液体的。它的`整体造型像一个葫芦,正面雕刻出了人脸,背面有有一节凸出的管道用于注水。倾斜瓶身,液体会通过眼睛和嘴巴流出来。我觉得她真是太厉害了吧。怪不得叫人头壶呢!

  “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句经典的开场语就来自于爆款综艺《如果国宝会说话》,《如果国宝会说话》是央视推出的微纪录片,利用5分钟时间就带领观众穿越了上千年的时光。

  人头壶于1953年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人头与壶浑然一体,眉目清秀,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上翘,发型以扁平锥刺纹表示,刻画出一个鲜活真实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面容,人头与壶身结合酷似一个孕妇,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和人类繁衍的重视。

  我觉得《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个节目特别新颖,它会把未知的跟国宝一起结合起来。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17

  第二季时间跨度是战国秦汉。这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的诸侯国走向大统一的时代。秦汉时代开创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范式,以及创制的政治制度和形成的国家观念,奠定了后来两千多年的基础。这一时期的物质与文化成就,均达到了古代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其所创造的时代风貌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史上至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创造的文物,其类型之多、工艺之高、形态之美,超越了后世想象。秦汉紧连战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许多制度得以创制并固定。从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底层基因。秦代虽短,但以其超越时代的行动力,创造了一系列前无古人的'制度与体系。秦代留下的器物,兵马俑及车马器、秦简等,无不令后世仰望。汉承秦制,其雄放昂扬的时代面貌、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为历史强音。两汉总体安定的社会环境下,生产力水平很快达到了古代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表现在器物上,就是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汪洋恣肆的创造力、大气磅礴的行动力,并且精巧的结构与流畅的线条能够并存。

  这个极精彩的大时代,以超越想象的创造力,留给我们超越想象的文物。制片方以有温度的专业、有态度的知识、有情感的信息、有意思的叙事,回望、重建这些文物的影像,让丰富多样、光华灿烂的战国秦汉文物,穿透历史,在今天熠熠生辉。

  片子的技术与形式,以及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在国内纪录片界,应该是前所未有的探索。目前看,应该达到了“超越想象”的目标。期待后续,也期待中国纪录片能够超越观众想象,越来越好。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 18

  相对于常规纪录片的“长时单片”而言,《如果国宝会说话》把整个节目划分为100集,分四季播出,同时将每集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呈现为一种化整为零的小体积形式。当然该形式也并非独创,早在2012年的《故宫100》就以每集6分钟的时长,来讲述故宫100个空间的故事。从传播角度看,一方面,这种短小精悍的小体积形式,更符合当下网络上视频传播的要求,拓宽了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大众碎片化的信息接受习惯,在闲暇时间,只需5分钟,就可以了解一件国宝信息。

  虽然体积小,但它的文化意义丝毫没有折损。《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每集5分钟的时间向大众讲述一件国宝主角的故事,出现的国宝都是精品,没有一个多余镜头,每一句解说都经过细心打磨。在有限的5分钟里,有机地组合了一件国宝主角所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积小,传播内容却不少,受众从每一集当中都可以见微知著。如在《阿斯塔那伏羲女娲图》一集中,节目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伏羲女娲图所象征的阴阳相对、生生不息的涵义。纵使历史长河奔涌不息,但最朴素的观念道理从未改变,深深保存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

  而在手法上,节目改变了以往以人为主角,借人讲述或记录的方式,改为由国宝自身作为主角,并始终处于纪录片的中心位置,使观众的焦点都在国宝身上,全身心地接收传统文化的信息。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创新,将网络流行的.表达方式与主角国宝完美结合,一件件国宝在镜头下变得鲜活有灵魂,极具二次元的特征,迎合了时下年轻人的喜好。例如在《唐代仕女俑》一集中,专门代入观众的视角,解说词道,“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但后来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肿,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只是那时自信,那时自在,那时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为美。”这恰恰符合了当下年轻人追求的生活态度。

  • 相关推荐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400字】相关文章: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03-17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范文03-01

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观后感(精选5篇)01-31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精选5篇)01-30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精选5篇)01-30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通用26篇)05-04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通用8篇)01-31

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01-30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通用6篇)01-30

关于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精选25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