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建造观后感

2022-12-27 感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国建造观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国建造观后感1

  那天晚上,第一次看了《大国崛起》这部历史篇,感触甚多。《大国崛起》说了些什么呢?

  总的来说就是这些,《大国崛起》讲述九国历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霸权的欣赏。《大国崛起》不厌其烦地向观众展示:大国“拥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荣耀”和“丰富多彩”的称霸故事。《大国崛起》饱含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推崇。《大国崛起》始终贯穿着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褒扬,可以说达到了迷恋程度。(《大国崛起》给了《国富论》异常高的地位,着墨极为厚重,不仅大量引用亚当?斯密的原话,而且排出强大的专家阵容叠加赞赏。)《大国崛起》浸透着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赞扬。《大国崛起》充斥着美化殖民主义的言辞,对殖民人物往往赞赏有加。

  让我们看一看尊重史实的学者们是怎样写的。“西部的开拓是在剥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过程中实现的。对特库姆塞领导的泛印第安人运动的镇压,结束了东部印第安人联合抵抗白人侵犯的历史。在1830年代,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中西部农业商品生产和南部棉花种植园经济的扩大使白人扩张主义者急切地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1830年国会通过了《迁移法》(RemovalAct)。这是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法律依据。印第安人部族如索克斯(Saux)和福克斯(Fox)人在酋长黑鹰领导下进行了反抗斗争,于1832年试图返回伊诺斯西北部的家园,遭到伊利诺斯州长派出的民兵的杀戮。住在佐治亚西部至密西西比河和向北到北卡罗来纳西部和田纳西东部的四大印第安人部族奇卡索人(Chickasaws)、克里克人、乔克托人(Chocktaws)和切罗基人进行了抵抗。佛罗里达的塞米诺尔人也一直顽强抵抗,但都遭遇到失败。1844年,美国东部的3/4的印第安人被迫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而未迁走的30000印第安人大多留在苏必利尔湖的偏远地区。印第安人在迁徙中约减少了1/3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大国建造观后感2

  只有开创新的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国家才有可能有跟别的国家不一样的突破并强盛起来。

  15世纪,欧洲最早诞生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丽莎贝尔女王的资助下,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

  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由此诞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

  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却在战争中挥霍财富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世界舞台上的一次大戏悲剧性落幕。

  恩里克王子虽然没有亲自出海,但是他设立航海学校,以国家名义持续地鼓励航海事业,他终身未娶,为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葡萄牙由此向海外扩张开启了与各国的贸易,日渐强盛。西班牙也是因航海而与葡萄牙相互竞争,势力遍布全球,两国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

  他们的航海冒险不说对他们自己的国家有益,对我们也是有益的,没有他们的航海探险我们就不会知道世界还有这么多的国家和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是一意孤行地认为我们所处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央,我们这里就是世界的全部。多亏了他们,这个地球才被拼凑完整;我们也才知道地球不是方的而是圆的;我们才能更深入的了解这个神秘的地球;才有了各国的文化交流。

  同样的,只反复做一件事不注意其他方面这个国家也会衰退。就比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只知道掠夺和挥霍财富,这并非长久之计,还应该发展国家的各个方面。我们国家的宋朝重文轻武,别的国家就能轻易攻破城池,趁虚而入,这是同样的道理。

  大国建造观后感3

  因为工作的缘故,不得已,才又看了一遍央视十年前的大手笔——《大国崛起》。以前看这部片子,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消磨时间,或是纯粹为了找点乐子。现在再看这部片子,则是希望能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解读它,更希望对大国的崛起之路有一个更好的总结。

  作为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在整部片子的谋篇布局上可谓匠心独运。细心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这部片子从第一集开始到第十二集结束,数不清的`疑问贯穿在每一集片子中。比如第一集海洋时代里在描写葡萄牙人对于海洋世界的遐想时曾这样写道:世界真的是托勒密描绘的这个样子吗?大西洋真的无法航行吗?巨大的问号折磨着欧洲大陆,也燃烧着痴迷于地理学和航海战略的恩里克王子。

  这种描述方式或者说阐述方法,我们在每一集里都可以看到,正是通过这样层层设扣哦方式,观众的胃口被有效地调动起来,故事的推进也显得更有逻辑性。事实上,层层设扣,是纪录片一种非常重要的讲故事的方式,它不仅应用于纪录片,在电影里中也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自然是由于人类对于未知的渴望,这似乎是人的一种本能。

  “层层设扣”帮助纪录片更好的推进节奏,但严密的逻辑只能保证一部片子不出现硬伤,并不能确保它一定会好看。对观众而言,一部纪录片首先要好看,其次才能关注其逻辑性等其他方面。因此,如何选择一种适合观众的,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的讲述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

  “油画上这位用巨型裙箍、僵硬皱领、宽大衣袖、绣金披纱来装饰的女性,就是当时英国的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在重叠繁复的服装下,妇女的形体不见了,人们记住的是一个庄严高傲的王权偶像。”这是大国崛起第三集:走向现代的一个段落篇章。这里,片子以伊丽莎白女王,这个英国走向现代的关键性人物为核心来展开故事。通过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来传奇一系列轰动一时的大事件,我们姑且可以称作“以小见大”,实际上,对观众而言,历史无论多么的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它终究只是过去发生的事,或者说终究算是一个故事。对很多现代人而言,我们很难想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革命的困难,生存的危机等一系列在今天已经被轻而易举解决的难题。因此,人,只有人的故事,才能更容易引发人的同感,引发观众的感同身受。

  在大国崛起的故事中,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幕幕冷冰冰的油画,相反,他方佛是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一桩桩正在发生的故事。这就是通过小人物,地点这种星星之火,最终引发的燎原之势。

  当然,大国举起的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央视自身的平台具有无可比拟性,国家级的资源调动能力也不是一般的机构能够制作单位能够想象的,但所幸,他它是一部好片子。

  说完了纪录片讲故事的方法,接下来也许我们可以谈谈片子本身的内容。大国,崛起。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别有一番滋味。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大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曾为人类历史的进程做出的巨大贡献。然而,近代以来,辉煌一时的封建主义却成了中国前进的绊脚石,中国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被西方各国远远的甩在身后。战争以来,中国就开始不断遭到西方列强的蹂躏,羞辱,甚至差点走上被肢解的命运,很多历史学家都把中国的近代史形容成一部屈辱史,正是在那个时期“东亚病夫”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人的地位自然也一落千丈。

  进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逐步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统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运动更是让中国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发展奇迹。今天的中国早已摆脱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国力的增强,埋藏在中国人心里的那颗大国之心也随之显露。从中国的最高领导层到地方的普通百姓,没有一个人会怀疑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能力,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心态。在这个时间点,大国崛起的播出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片子中的九个世界大国,崛起的路径不尽相同。葡萄牙、西班牙靠的是最到完成国家统一的先发优势而称霸海洋;荷兰凭借发达的工商业而享誉全球;英国最早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法兰西以深邃的思想解放人性,号召人们解放思想,追逐自由;德意志从分裂走向统一,确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为经济的腾飞打下基础;沙俄则靠着强大的君主专制开启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沙皇改革;日本始终坚持与强者为伍,终于走在世界前列;美利坚甩开历史包袱,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那么,中国,中国的崛起靠什么?我们不得已而知,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单纯借鉴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就可以吗?显然,历史的无数经验告诉我们,no。那么,人才、技术、体制、机制、市场潜力、国民素质、人文精神,中国又有哪些能够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呢?

  大国建造观后感4

  “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风险。走过六十年,回首五百年,一路巡看交相兴替的大国演变,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件事,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国人现在越来越热衷关注历史,似乎是易中天和于丹带领百家讲坛发动起来的。CCTV做的这个片子立意很新,大国崛起,是历史又不全部是历史,是历史又不是全部的历史。

  确实是历史,但仍然有很大的篇幅在说经济说人物说文化。确实是历史,但不是全部的历史,只是截取一些片断,这些片断是它崛起的历史。

  看历史不只是了解更是为了借鉴,学习本国的历史和学习大国的历史都是具有深刻意义的。看完之后你会知道,无论这个国家历史是否悠久,它都具备自己独特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包含很多方面,经济上的,体制上的,法律上的,这种文化就是所谓大国文化,这种文化是大国崛起的力量,更是大国得以不倒的基石。

  荷兰人的文化是经济,他们曾经控制了几乎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日本人的文化是学习,从中国到西方他们永远跟在强者的身后;法国人的文化是自由,轰轰烈烈的马赛曲从这里唱响,夹带着自由的呼声;德国人的文化是自省,大战把国家毁了,可是废墟之上迅速站起来的还是德意志人。等等这些都是大国的文化,有了这些文化一个国家才是大国,国家才足够完整,任何武力的或丧失文化的征服都太过苍白。

  之于中国,始终在走着成为大国的道路但至今仍然不是大国,中国的文化是什么?很多。从古代的仁义到现代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文化太多太深,所以很难找到核心文化。中国人太多,历史太深,找到一个全民族认同的核心文化谈何容易,更何况许多代表传统文化价值的东西正在遗失,试问遗失掉的精华拿什么来补?

  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仍然需要学习,但是有的时候我们还是高看了自己,我们仍然认为我们是大国这让我们很难放下姿态。彼得大帝隐姓埋名去欧洲学习,甚至在国家的最西端建立新的首都;日本人的使团遍布所有世界大国,明治维新终于走上大国的道路。中国人呢?很难看到这样的学习精神,很多人出国但有多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的,开开眼界享受享受则已,这才是要命的。

  诚然,国家电视台尤其是中国的国家电视台做的片子免不了有舆论的导向,说到俄罗斯不谈他们回归资本主义框架的事情,于是那一集直接做成了苏联。片中还提到,荷兰英国和美国是真正意义上征服过世界的国家,因为只有经济征服才算征服,这一点也符合目前国家一心搞经济的战略。但,这是可以原谅的,总的来说,片子做的还相对客观,那百分之二十的政治需要也不必深究。

  大国崛起这个命题很值得思考,尤其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套片子很有想法,至少是个抛砖引玉,也算是善举罢。

  大国建造观后感5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光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好处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能够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以前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应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效率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因此,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借鉴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用心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大国建造观后感6

  最近台里集体学了习了央视二台播出的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它以历史为主题,通过全球的视野,讲述了500年来9个世界性大国兴衰历史变迁。通过电视展现大国引领世界文明的辉煌过程,以及世界大国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整部纪录片揭示了大国崛起之路上在于改革和发展这一基本规律。让人们在领略了世界经济史和文明发展史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了世界文明成果给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

  《大国崛起》展现了世界强国崛起之路的路线:海外扩张—国际贸易—海上霸权;商业信用—商业规则—商业繁荣;科学技术—工业革命—自由竞争;法国革命—民主平等—独立自主;全民素质—国家主导—经济腾飞;明治维新—现代化—经济奇迹;新经济政策—计划经济—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干预—世界霸主。当你在整理这一切的时候,你不得不为它走的每一步赞叹!

  一部十二集的电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该如何认识中国?该如何看待世界?也许仅仅片段不可能给出完整的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这是中国首次以世界性的眼光看大国的兴衰变迁,这与以往以中国为中心的纪录片不同,那些都是关起门站在镜子面前自我欣赏,就如同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中的那个皇后;以崭新的全球性视点演绎出中国人对于世界发展的认识,特别是大国兴衰的规律,还是头一回,这一转变不但展示出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整理出了一个评价,一个属于自己的评价,也给出了这个即将崛起的新兴大国对于自己发展方向的一种确认,当然,同时也是某种自信的表现,这是中国首次以学术性的形式,表现在以采访各领域的资深专家。在这些资深专家学者客观地阐述各国崛起的同时,综合各方观点给出一些线索让观众思考。那些被采访的专家都是各国各领域内具有权威的资深学者,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而从内容上来看,纯粹历史的角度看,并无新意也不详细。这些内容都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大概框架。因此,从某种角度看,这是一部15世纪以来世界社会经济历史粗略脉络的一部类似于普通历史教程的教学片。

  但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的中国来说,希望从历史中寻求经验教训的虚心态度,无疑是一种暗示,其中包括了愿意虚心受教的学习态度,还有就是间接地表达了建设新世纪东方大国的雄心壮志。

  必须肯定地说,这部纪录片利用历史的、宏观的角度来总结世界列强崛起衰落的经验教训作为题材,一方面充分地发挥了中国人善于从宏观角度观察问题的长处,另一方面也给自己发展的方向——和平崛起·创建和谐世界——给出了自己的“学习”对象。

  • 相关推荐

【大国建造观后感】相关文章:

大国建造的观后感(精选5篇)12-07

大国建造观后感(精选5篇)12-12

大国建造观后感(精选6篇)12-12

大国建造观后感(精选15篇)12-21

大国建造观后感(通用10篇)12-07

《大国建造》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12-07

大国建造观后感(通用11篇)12-19

观看大国建造观后感(精选36篇)12-15

大国建造的观后感范文(精选14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