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所接触的人和事而备受启迪,这个时候,就可以写一篇感悟的文章,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要怎么写感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悟为人之道,欢迎阅读与收藏。
感悟为人之道 1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中国传统社会久盛不衰的格言,透露出中国人溢于言表的防范意识。
中国传统防人之道在操作层面上包括如下九个方面:慎言、慎行、慎听、慎交友、知人、勿结怨、韬光养晦、莫管闲事、以忍求全。
一个防字所体现出的处世风格是封闭、沉重、压抑,有悖于现代交际开放、明快、自由的原则与精神。但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并非意味着人的道德的完善、人际关系的纯洁透明与阴谋诡计的不复出现,就此而言,防人之道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
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从长辈的口中听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告诫。这句名言的代代口传,正深刻映现出国人强烈的防范心理。在中国人的处世训语中,此类警句比比皆是。如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是提醒人们防备来自背后的攻击;须防绵里之针,宜远刀头之蜜,是忠告人们提防笑里藏刀、口蜜腹剑式的小人;币厚言甘,古人所畏,则是发出警告:厚赠钱财、言辞甜美者其实是包藏祸心,诱人徇情枉法,不可不防;而相知犹按剑,意为即使对于亲近的朋友,也须有一定的戒备,因为朋友也会有利害相关之时,知己朋友的背叛会造成致命的伤害。其他如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人面咫尺,心隔千里、人心难测,海水难量、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等等中国传统社会久盛不衰的格言,皆透露出溢于言表的防范意识。
传统中国人的防人之道,不仅体现于诸多处世训言一再强调社会交往中对他人防范的重要性、必要性,而且还对防人的实际运作加以具体指导。概要而言,中国传统防人之道在操作层面上包括如下九个方面:
一慎言。语言是人际交往的纽带,而言语不慎又恰恰成为破坏人际关系乃至招祸惹事的重要环节。对于这一点,中国古人的认识可谓深刻。传统处世训言一再告诫:舌尖飞,泄心机、祸从口出、祸言相寻、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这种自伤轻则惹出是非,生出事端,引来烦恼;重则招致杀身之祸,言失身亡。诚所谓: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深谙此道的五代老臣冯道撰《舌》曰: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此乃身经政坛与人际交往惊涛骇浪后的阅历之谈。因此,防范之道首先在于言语最要谨慎,言必有防。
那么如何防口?其要有四:一是处世戒多言。常言道:莫将闲话当闲话,往往事从闲话生,是非只为多开口;言多必失,口贱得人憎,故而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二是毋道人之短。《孟子离娄下》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其意谓随便议论别人的短处或过失,日后势必引起麻烦纠纷,所以言人不可不慎。三是切忌交浅言深。唐人司空图诗云:交疏自古戒言深,肝胆徒倾致铄金。未经充分了解不可推心置腹,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是古人避免以言取祸的`经验之谈。四是不言。俗云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只要不开口,神仙难下手。晋人张韩撰《不用舌论》,说祸言相寻,只缘开口。既然不张口,他人也就无隙可乘,由此而最有效地保护自己。
二慎行。中国传统处世训言强调,在人际交往中,人不仅必须慎言,而且必须慎行。要做到慎行,其道有五:一是行必稽其所敝,事前考察不利的因素,三思而后行。二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凡有嫌疑或引起人们猜测之事莫为。三是越是看来顺利、安全,越要提高警惕,行事谨慎,诚所谓莫笑无危道,虽平更陷人,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四是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有风险事莫为。五是怒时勿作札,不得已而骂之者,亦宁以口毋以笔。其意谓大怒之时容易失言,此时要特别留心,切勿留下字迹,授人以柄。
三慎听。人们言行失措,引祸上身,往往与盲目接受信息有关,因此,慎言、慎行的落脚处就是慎听。传统处世格言告诫说:听误多害,听妄多败。因而轻信骤发乃是听言之大戒。
慎听之法,首先,听言闻毁,不可遽信,而当忍耐三思,计所从来,并加以考察,看毁人者与毁于人者之人品,以防被人利用,枉人与自害。其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贤人之言,未必可尽信;愚人之言,未必可尽弃,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判断力。第三,是非来入耳,不听自然无。对于那些说长道短、搬弄是非,诋毁他人的流言蜚语,不必理睬。
四慎交友。交友本为人生中一大快事,但交友不当却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此类故事从古至今不断发生。故孔子将朋友分为益友与损友,指出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而身边有损友,总归要发生问题。有鉴于此,当有防备之策:一是慎重择交,若始交不慎,后必成仇。二是泛交不如寡交,交游太广,不止无益,往往多生是非。三是切忌功利性交往,因为,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四是损友敬而远之。把握了这几点,至少能避免由于朋友方面的原因而身陷不测。
五知人。择交难难在知人,而了解人、识别人既是交游择友所必需,也是从容处世、预防祸患的关键之一。明代处世名篇《呻吟语》有云:知彼知己,不独是兵法;处人处事,一点少不得底。然而,智莫大于知人,要想透过人的外表而洞察内心,以分辨善恶、良莠,诚非易事。中国传统处世之道总结知人知心的方法,第一是长期考察。即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而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盖棺始能定士之贤愚。第二是于危难中考验。常言道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临事始能见人之操守。第三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即不仅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如何做,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校其实,观行必考其迹,以便正确地判断一个人。此外,古人还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知人、识人的经验,如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人用财试,金用火试;鄙朴忤逆者未必悖,承顺惬可者未必忠;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等等。孟子还提出通过观察眼睛来观察人的办法:胸中正,则眸子清焉;胸中不正,则眸子混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这一方法已被当代生理心理学实验所验证。
六勿结怨。古人云:结怨于人,谓之种祸。与人结怨,人必衔恨而伺机报复,自是招灾惹祸;其怨大者其祸深,以至后患无穷。畜怨而无患者,古今未之有也,故而不积怨方是安全之策。谚云:一不积财,二不积怨,睡也安然,走也方便。
在一般性的人际交往中,不结怨的关键在于不要伤害他人。譬如讥刺他人隐私,触犯他人忌讳,揭人老底,伤人脸面,乃至倚势凌人,对人无礼,道人之短等,均会伤害于人从而结下怨恨。传统处世格言对此多有训诫,如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好称人恶,人亦道其恶,好憎人者,亦为人所憎;语言切勿刺人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忿怒之际,最不可指其隐讳之事;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等等。古人还特别强调;小人固当远,然断不可显为仇敌。休与小人仇之所以重要,其原因在于小人心术不正,手段卑劣,与之结怨,防不胜防。
七收敛锋芒,含藏不露。中国人做人处世,很讲究藏锋,其中亦包含着深刻的防范意识。藏锋之道有三:首先,谦下不矜,可以避免遭人嫉妒而招祸。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说的就是此种危险。《三国演义》中杨修被斩便是因为他露才扬己,为曹操所忌;而刘备之所以以枭雄之身仍能在投奔曹操期间为曹操所容,则正因为他韬光养晦,善于藏锋。故处世训言一再提醒世人,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多闻博辩,守之以陋;武力毅勇,守之以畏;富贵广大,守之以俭;德施天下,守之以让。知雄守雌天下宽,确是有效的防卫措施。其次,装糊涂,以糊涂来避开风险,绕过难题。试所谓难得糊涂,才避去神弓鬼矢,自甘为愚,适成其保身之智。再次,喜怒不形诸言色,不让人看出动静,这样,不仅使自身无懈可击,而且是反击对方的有效手段:觉人之诈而不形于言,则我之诈高于彼之诈;受人之侮而不动于色,则彼受之侮过于我受之侮。以静制动,超然于对手之上,实乃以守为攻,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良策。
八莫管闲事。因为多事则多患,多管闲事,往往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与祸患,更有甚者,好心不得好报,好心倒做了驴肝肺。此类事例也不胜枚举。故此,古训一再告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会做快活人,凡事莫生事;会做快活人,省事莫惹事,得缩头时且缩头,不管闲事终无事。
九以忍求全。《尚书君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忍作为中国人重要的处世信条与策略,其运作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处于逆境或遭受挫折时,以退为进,不胶着于一时一事,好汉不吃眼前亏,大丈夫能屈能伸,屈而后伸,退步即进步的张本。这是以忍来应付危机,保全自己,度过艰难时刻,并赢得日后复仇的机会。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这里,忍决非完全的退让主义,而是一种制胜的策略,是涉世之极高明手段。二是以忍避祸求全,因为莫大之祸往往起于斯须之不忍,所以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失为明智之举。所谓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也是说虽胜必取怨,不如一个忍字安全,故曰人能百忍自无忧。
以上九个方面大致勾勒出传统中国人自我防卫之道的轮廓,其相关箴言指导着中国人涉世处世的文化行为,构成中国社会史、文化史中的一条长长线索。
诚然,一个防字所体现出的处世风格是封闭、沉重、压抑,有悖于现代交际开放、明快、自由的原则与精神。但是,防人之心与防人之道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形成与客观存在不仅有其历史必然性,其间亦蕴含着若干合理性思维和对人性与人心的洞察,对它笼统地加以批评是不足取的。问题还在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并非意味着人的道德的完善、人际关系的纯洁透明与阴谋诡计的不复出现,就此而言,防人之道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
感悟为人之道 2
一点,不多,就是一点。
多一点爱,少一点恨。多一点微笑,少一点忧愁;多一点阅读,少一点嘀咕;多一点运动,少一点美容。生活本来平淡如水,放一点盐它就是咸的,放一点糖它就是甜的,放一点咖啡它就是苦的,放一点茶它就是香的,想调成什么味道,全凭你自己。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并不意味无能与无奈。
一点,就是一点,何必求多?
一点,不多,就是一点。
比别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多准备一点,多干一点,多坚持一点,多流点汗,多吃点苦,多品尝一点寂寞。多付出一点,就多积累一点经验;多付出一点,就多显露一点才华;多闪现一点美德,就离成功近一点。
一点,就是一点,何必求多?
当我们劝说别人做出某些改变时,总觉得改变是件很容易的.事。不就是少看点电视,多看些书籍;少睡些懒觉,多做些体育锻炼;少发点脾气,多一些耐心和宽容;少一些猜疑,多些信任和理解吗?
可是,一旦自己试图做些改变时,却发现事情远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所以,我们常常想改变自己,却又仍然维持原状。
什么时候才能长大?人在小的时候总爱这样问自己。直到某一天,或某一刻,忽然发现,在这一声声的询问、一次次的期盼中,不知不觉,又好像是有知有觉,早已长大。当我们发现自己已经长大的时候,才会知道,原来,我们是这样不愿意长大,甚至于是害怕长大。原来,好多东西都不用别人教,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比如喜怒哀乐,比如酸甜苦辣。人长大,成熟,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知道了自己的平凡,知道了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而本来能做的一些事,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机会的错过而成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了。
自知之明是时间炼成的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是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是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影响他人,但是你可以驾驭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是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是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凡事如意,但是你可以因尽了力而无怨无悔——这便是自在的人生。
感悟为人之道 3
为人处事,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成也自己,败也自己,关键在于怎么掌控。
记得阎崇年先生讲故宫,曾说什么地方有一副对联:常谦常惧,日勤日慎。他说这幅对联很好,道出了做人为官的基本道理,并向电视机前的朋友们推荐之。我当时听了,感受也很深。
查了一下网络,有一段话更妙:唐太宗说:“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所以,唐太宗时以“常谦常惧,日慎一日”自警。然而,明君有畏,昏君无惧。总之,做帝王将相,做平民百姓,常敬常谦,日勤日慎,都是应当去做的,也是很难做到的。人,不可没有敬畏之心。学点历史,以此共勉。看来贞观之治的辉煌,与唐太宗恪守“常谦常惧,日慎一日”的`格言是联系在一起的。他想到了,说到了,也做到了,因而成功了。
我又想到《诗经》中的几句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意思,我思忖可能是说人生充满风险,须时时小心谨慎才好,否则,掉入冰洞淹死、跌下万丈深渊摔死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想,这可能是说,一个人,既要向上天学习,如日月星辰运转不息一样不停地努力奋斗,又要向大地学习,像大地能承载万物容纳万事一样宽厚待人,这样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必然能有所成。
真理,往往是很简单的,是很明确的,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问题在于,做到不易,坚持更不易。是故,应在做上下功夫,在坚持上用心力。涓涓细流,汇成江海。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生活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感悟为人之道 4
可以说,世间最伟大的事物,就是天,地,人。天因为轻,而高;地,因为重,而厚;天,教导我们把一切看得轻,才能升得高;地,告诉我们要稳而重,才能变得渊博。而我们人,伟大的地方还不止于此,我们人,靠着我们的心境变得伟大,变得比天高,比地厚。
孔子就是这一类人,甚至全人类的典型的代表。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拥有弟子三千,培养了七十二贤人。他是一位圣人,拥有的智慧比大地还要深厚,他的智慧融在了《论语》中,不仅让他的弟子,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次,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这让平常人来讲肯定是要写一篇长篇大论,但孔子只是淡淡地说:只要有强大的军队,足够的粮食,人民的信仰,就足够了。多么精辟的总结,多么实在,短短一句话中,融入的是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接着,子贡又问,这三条中一定要去掉两条,该去什么呢?孔子果断地去了前两条,我又一次体会到了他的.伟大。人民的信仰确实重要。中国在抗战时没有强大的军队,也没有足够的粮食,但人民有信仰,国共团结一致,最后赶跑了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从中,我看到了孔夫子的深谋远虑和博大的智慧。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的,自己不高兴的事不能给予别人。从中我看出了孔夫子博大的胸襟。这句话教育我们要换位思考,为他人考虑,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快乐自己。孔子也很谦虚,看到一个老人粘蝉粘到很多,便认真请教,不摆大家的架子。别人说他懂得多,他也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会赶车罢了。孔子也是一身正气,和弟子们经过盗泉时,忍住饥渴,直接赶路。孔子用他平时的言行感化着一代又一代的弟子直到我们,他也许人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但他的学问,他的精神,与天同寿,与日月同庚,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盘古开天辟地后,用他的身体,创造了这个地球,自己什么也没有留下。这一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要学习天的看轻一切的风度,学习地容纳万物的胸襟,更要打造我们人特有的优良品质,感悟天地人之道!
感悟为人之道 5
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中为我们讲述了《论语》中的一些精髓,她把那些看似比较难懂的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呈现了出来,并发表了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把我们仿佛带往了孔子的课堂中,学习了一些十分有用做人的道理。
事实上,从原先的语文、历史课堂中,我们便已经知道了孔子所推崇的便是这个“仁”字。于丹教授说道:“仁真正核心的就是在身边做这件事情。”这是极其能让人理解的。“仁”这个字包含太多太多了,但在智者孔丘眼中便是“爱人”。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素昧平生的陌路人,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帮助、关怀。这便让我想到上一次去新华书店的事情。那晚天气极冷,旁人穿了羽绒服都瑟瑟发抖,但是有这么一个老人,他蓬头垢面,顶着刺入肌骨的寒风跪在地上,头垂垂的低着,祈求过路人能施予同情。前方有一名男子,他本已经路过这位老人,但不久后却又折回来,从口袋了掏出几枚硬币放在地上,他并不是扔下来的,而是蹲下轻轻放在他面前,之后才离开。我想,这就是人世间最单纯的“仁”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孔老夫子就是让我们明白此番道理。
另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故事就是:子贡问先生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呢,并要求一一筛下来只保留一个,最终他选择保留人民对于国家的信仰。如此可见,孔夫子是一个追求信仰的人,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国家凝聚起来。这并不仅仅实用于从前帝王管理国家上,同时也实用于我们现在高科技发达的时代。信仰可小可大,小到这是一个人内心的慰藉,陪伴着自己行走于成长之路上,笑看人生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缘起缘灭,直到抵达人生的终点;但是也可以大到关系整个民族的命运,鼓舞着人们不断奋进,振兴祖国。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那只小青蛙,它由于耳聋而不断向上爬,爬到了塔的'顶端。对此,于丹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我们有时候就太聪明了,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这让我想到这样一句话:“成功就是要付出近乎愚蠢的努力。”用在这儿,真是应情应景。不要总是去在乎别人说什么,不要因为别人的鼓噪而轻言放弃,我们应该要树立起属于自己的目标,像那只小青蛙一样坚持不懈的“爬”过去,哪怕别人如何议论纷纷,只要坚信“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这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孔夫子的观念备受世人所称赞是有理由的,而我们应该去继承并传扬这些美德,学会天地人之道,做一个有涵养的人。
感悟为人之道 6
起初知道徐小平是通过微博,他是微博大V,和李开复一样,他在留学生中有很大的影响。之所以影响大,我想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徐小平的经历,他出国留学,经历了创业失败,再后来和俞敏洪、王强共同创立了新东方,取得事业成功,他的经历本身就很励志。二是徐小平在新东方期间,负责留学、签证、留学咨询,以其独到的视角,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优秀方案,很多都取得了成功,因此在留学生中很有影响力。三是新东方上市后,徐小平、王强离开新东方,创立真格基金,真格基金是有名的天使投资基金,帮助很多留学归来的学子实现了创业梦想,因此在留学归来的希望创业的学子中很有影响力。
徐小平将自己在新东方提供咨询时遇到的`典型案例整理后,形成了《徐小平的识人之道》这本书,这本书经过多次再版,长期占据畅销榜。书中通过典型留学咨询案例,告诉我们对待生活、工作、留学、人生的态度。
书中有两个案例给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第一个案例的主人公叫罗莎,她从安徽一个非重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学的是社会学,经过“惨重”努力,付出不少关系人情,在当时获得了一个进京户口指标,在一所学校里任教。她非常卖命地工作,开始憧憬她的未来。她的未来是什么,她自己并不知道。
罗莎来北京不久,就开始来新东方报名上课,筹划留学。为了准备留学费用,她还在业余时间做一些兼职,为此和单位领导关系搞得也不好。她去咨询徐小平,徐小平给她的建议是尽快离开这个单位,在一个现代企业里找一份工作,踏踏实实干两年,成为行业精英,第三年开始读托福和GMAT并考一个高分,这样的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一定会得到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罗莎严格按照徐小平的建议,果断辞掉了工作,来到了一个世界行业领袖级企业,从助理开始做起,并成长为市场领域中的一个专业人士。四年后,在美国MBA帝国五个顶级商学院里,有四所大学给了她奖学金和入学资格,唯一没有给她奖学金的是斯坦福大学,但也给了她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入学通知书,最终,罗莎选择了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后也找到很好的工作。
第二个案例的主人公叫沙枚,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英语专业,大专学历,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做厂长秘书。因工厂破产后被迫下岗,到北京一家小企业工作,一边打工一边筹备出国留学。她去向徐小平咨询,徐小平给她的建议也是辞职,去一家大企业,积累两年工作经验,然后再考托福和GMAT出国。沙枚很犹豫是否应该辞职。在徐小平的力劝之下,沙枚辞职了。沙枚努力工作,终于不负众望在三四年内,沙枚践行徐小平的建议,最后果真拿到了到美国读MBA的签证。沙枚确实也很努力,毕业后在美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
这两个案例中,罗莎和沙枚都是普通人,起点都很低,但是她们都希望自己能上一个台阶,所以都努力、努力、再努力,不断努力追求进步,希望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更好的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并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俞敏洪曾说过,永远不要以现在的状况看一个人的将来,除非他的心已死。罗莎和沙枚的经历,正是诠释了这句话。他们一直对现状不死心,一直在追求进步,用三四年的努力,使自己上升到另外一个平台,不得不让我佩服。在佩服的同时,我也在反思,我的心死了吗?
感悟为人之道 7
信仰,志气,意志……这些词语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指路牌,给予我们压力给予我们动力,于丹教授的演讲告诉了我们理想的意义,诠释了何为论语,和在当今社会中《论语》的重要性和可取之处。
于丹教授认为,《论语》就是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学生时,他的学生记录下的课堂笔记,记下了孔子和学生的对话,是对孔子生活经验的记载,思想观念的记载,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髓就在与天地人和一的`观点融入了人的内心,到这时人的内心就会变得强大,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这样一种和谐的状态,这不仅仅是家庭的和谐,更是人与自然,和万物的和谐。这样人就有了一种力量,新年的力量。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就有这样的一种信念,安于贫贱,拥有内心快乐的信念,这样的心是他有坚定的精神力量。孔子也说过,军队,粮食和信念是一个国家想要强大的根本条件,而且,军队可以没有,粮食可以没有,信念一定要有。也就是哪怕打不过别人,吃不饱肚子,只要人人有坚定的信念,这个国家就不会那么容易被打倒。
很多人说我们国家是一个缺乏信念的国家,我不觉得,从孔子的话语里,流传下来的故事里,历史上人们的举动里,无不可以看出人没对美好生活的信仰,对自然的信仰。这些信念也很有必要运用进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在学习时要有自己的理想,有执着的信念,心里无时无刻不记着它,并付出努力来实现它。
但是在这途中,我们就像海上的一叶扁舟,随时会遭遇大风大浪,这时候信念就像压仓的货物,只要守住它,就能稳住我们人生的船,直至航行到成功的彼岸。
感悟为人之道 8
读完全文,我的眼睛泛起泪光,似哭非哭。我被文中的父亲所感动了!虽然,父亲很爱布克,作者也很爱布克,作者一家甚至把布克当成了家中一员!虽然布克只是一条狗,但仅因为它是一条狗,所以才更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信不少人都养过宠物。可在养之前,可否有人曾想过,在你面前的是怎样的一价责任,你将会肩负着一份怎样的责任!你是否知道,一但你养了它们,你把它们接回家之后就要好好照顾它,给它养老送终,要知道,在你手中的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你总不能说想不要它就不要它吧!是否有想过,有一天你也“沦落”到要人赡养的地步,别人也要将你“置诸死”的话,你怎么办?你会开心吗?我想,世界上不会有哪个人会愿意被人遗弃的!当然,文中父亲遇到他的发友克莱格特乞求他把布克卖给他时,他也坚决不同意。但是,当克莱格特说了这么一句话的时候,父亲并没犹豫便毫无条件地把狗送给他了。当时,克莱格特对比尔说“我们爱这只狗。每晚,我妻子在孩子的卧室中给它放了张床。我们会给它养老送终的。我给你多少钱都行,比尔。”为什么之前克莱格特这么乞求父亲,而父亲都不肯把克买给他呢?而却因为一句话而没多想便答应把狗送给他,是因为父亲很爱布克,但是,他知道有人比他更有爱布克!可是,换成是自己的话,我们能如此“伟大”吗?可能很多人不但不会,而且很可能会为此争个你死我活。
记着,我们不能如此“霸道”。在世界上不能把一个生活永远握住不放,除非爱它并为它工作,如果自己不能做到的话,那么这样东西就应属于比我们更爱它的人。同时,从父亲身上我学会了很重要的东西——逝去的教训比什么都重要。在倒霉的时候,作为一个人应当肯于努力、牺牲、胸怀宽广;并且,珍视最珍贵的东西并保护你爱的人们。
感悟为人之道 9
今天,我们一起看了百家讲坛之天地人之道,于丹用它自己的语言为我们解读《论语》。看了之后,我感触博深。很多我们现在烦恼着的问题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已经为我们解决了。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依据孔子的言行零零散散集合而成的,而本书的核心就是“仁”“恕”等。宋朝宰相赵普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他对《论语》的推崇至极。其实不仅仅是他,整个封建社会都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而我们,更应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论语》。
听着于丹的讲解,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孔子的学生曾问过孔子,一个人贫贱而不为此感到耻辱,富贵而不感到骄傲,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孔子则用商量的语气回答道还不错,但最好的就是贫贱而乐在其中。由此可见,我们面对苦难的最高境界就是乐在其中,或许,我们会认为这是不思进取,但其实,这却是让我们的心灵放松,让我们的身心愉悦的最好办法。
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仁”与“恕”。在我们这个充满了竞争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能宽恕别人,爱别人。常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每当别人做了什么让你感到难以理解,让你厌恶的事情,你应该去懂得宽恕别人,只有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态,你才能受人尊重,才能在当今社会中有着较好的人际关系。而好的人际关系又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一项。且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但我相信,无论社会怎么变,拥有一颗宽恕的心依旧是最重要的。反而,如果没有一颗宽恕别人的心,那我们不仅会让别人不快乐,也会使自己的心进入一个困局,让自己身心疲惫。
所以,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阅读《论语》,去学习《论语》中的优秀品质,学习中华民族的精髓,让自己尽善尽美。
感悟为人之道 10
人,是万物之灵。为人,我们应当如何去做?才能对得起这个简单却最是难做的字。
《论语》说:“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意思是君子不能因为贫困而放下了自己的气节。东晋的陶渊明,不忍朝廷腐朽,弃官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千年的'美谈。与其他人一起贪污受贿,居高位享厚禄或是一身布衣,一块土地,一把锄头,陶渊明选了后者。这是他的节,他的道。明朝海瑞,史书上说他的食物全部是自己所种,只有在母亲过生日时,才买了二两猪肉,竟引得皇帝众臣相传惊叹。他至死时,家中竟然连为他买棺木的钱都凑不出来。可想而知,海瑞是有多么清廉。他们让我知道了为人应当淡然清廉。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元朝许诺他高位,许诺他富贵,希望他能归顺,文天祥拒绝了。在死前,他要求面向南方,至死,也没有归顺,只留一首《正气歌》于世人。他做到了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他没有忘记自小所学的圣贤之道。他无愧于国,无愧于民,无愧于心。他的铮铮傲骨,让我知道了为人应有傲骨,应有能为正义而舍生的气节。
闻一多,那个令人敬佩的老者,在之前听朋友说反动派要在他游行时刺杀他,他却不屑,不惧,踏上了那条死之路。他不知道他会面临什么吗?他知道!可他仍是去了,不忧亦不惧。直到胸口绽放出血色的花朵,他也无悔。《论语》说:“大丈夫,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做到了。他让我知道了为人应当挺身而立。
我找到了,我欢喜,我雀跃,我找到了为人的道。在无数的人身上,我找到了这样的道。为人,当如竹,挺胸而立,心中有谦意;为人,当如莲,出淤泥不染,中通外直;为人,当如菊,淡泊悠然;为人,当如梅,铮铮傲骨,不惧风霜…这便是为人处世的道啊。只有如此,才能无悔于心,这才是真正的人。
- 相关推荐
【感悟为人之道】相关文章:
为人之道作文09-29
为人处世之道03-12
【精选】为人处世之道03-12
为人处事之道的作文04-17
为人处世之道名言12-30
雷锋精神中的为人之道作文08-25
为人处世之道通用[13篇]03-13
大学之道感悟03-06
初为人师的感悟散文09-30
家庭教育之道个人感悟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