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调查研究和预测技术这两种科学方法能有效的写好工作方案。当公司将要做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就要为领导准备几份工作方案以供参考,相信写工作方案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方案 1
为加强我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建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同质化、一体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强基层为重点,以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和就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为目标,系统整合升级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创新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有效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防治结合的县镇村三级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有效解决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到20xx年6月,实现全省所有县(市、区)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到20xx年底,各地级以上市至少有1个县(市、区)初步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有效运行的县域医共体,医共体所在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住院率达到85%左右,基层就诊率达到65%左右。
到20xx年,全省县域医共体功能形态更加健全完善,运行管理更加优质高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分级诊疗便捷有序,健康管理精准实施,财政保障和医保支付可持续,县域内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得到合理控制,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健康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
(二)工作原则。
1.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强化县级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整合、优化配置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推动人、财、物的统一和集中管理,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和医疗卫生人才下沉到基层,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2.健康优先,医防融合。坚持以健康为中心,将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融合,加强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形成医防同向激励机制,实现居民全方位健康管理。
3.“三医”联动,创新机制。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和保障可持续性的运行机制,创新医疗卫生健康监管方式,落实县域医共体经营管理自主权,激发运行活力和发展动力。
二、建设方式
(一)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与县级公立医院开展“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全省医疗服务能力较强、人才资源相对集中、帮扶工作基础较好的54家三级甲等(以下简称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78家县级公立医院,其中37家三甲综合医院帮扶57家县级人民医院,17家三甲中医院帮扶21家县级中医院,全面带动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20xx年,78家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推动30家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与县级公立医院建设成为紧密型医联体。
(二)县级政府主导建设县域医共体。县级政府是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地理位置、服务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服务能力等情况,整合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组建1-3个由县级公立医院牵头,若干家其他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成员单位的县域医共体。建立由县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医保等部门和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参与的协调机制,统筹组织县域医共体建设,制定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和具体任务,并协调推进人事、薪酬、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各项改革措施。各县(市)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医疗卫生设施需求。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康复院、护理院加入县域医共体,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主动联合社会办诊所等组建县域医共体。
(三)县域医共体内部统一管理。县域医共体由牵头医院院长负总责,建立由牵头医院和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议事决策机制。落实县域医共体在日常运行、人员管理、内设科室和岗位设置、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个方面统一管理。
统一行政管理:牵头医院对各成员单位实行一体化管理。县域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法人资格、机构性质、职工身份、投入保障保持不变,功能定位与职责任务不变,其法定代表人可由牵头医院负责人担(兼)任。
统一人员管理:县域医共体内部人员由县域医共体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牵头医院拥有对各成员单位负责人任命权。
统一财务管理:县域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财务实行单独设账、独立核算,由县域医共体统一管理。财政投入资金及时拨付县域医共体,按规定的资金用途安排使用。
统一质量管理:县域医共体内部规章制度、技术规范、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环境卫生、医疗废物等管理执行统一标准,牵头医院承担各成员单位的医疗质量监管,统筹使用医共体内部床位、号源、设备,逐步实现县域医共体内医疗质量同质化。
统一药械管理:县域医共体设立唯一药械采购账户,统一用药目录,实行药械统一采购和配送、药款统一支付,支持以县域医共体为单位在药品采购平台自行议价,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制剂可在医共体内部流通使用。
统一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县域医共体内部各单位信息系统,统一运营维护,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建立远程会诊和影像、心电等远程诊断中心。
(四)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监管。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对县域医共体实施综合监管,落实县域医共体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其建设运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医保支付、医院等级评审、评优评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挂钩。要建立对县域医共体负责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各成员单位医疗服务、医疗质量与安全、公共卫生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监管。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建设。三甲公立医院要切实落实帮扶主体责任,通过托管、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远程诊疗、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方式,提升县级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骨干医务人员要下沉带学科、带团队、带技术,县域医共体内骨干医务人员定期到三级公立医院研修培训。(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二)加强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县域医共体内,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要通过人才、技术、资源等下沉,逐级帮扶带动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实现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牵头县级公立医院要统筹加强成员单位软硬件能力建设,服务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镇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其他机构按照满足当地常见病、多发病诊治需要,以急诊急救、全科医疗、儿科、康复、护理和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等为重点,服务能力逐步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加强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原则上每个行政村都有1个公建规范化村卫生站。(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三)落实财政投入。根据县域医共体建设发展需要,依据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政策,按原渠道足额安排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的补助资金,保障其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以及落实中医院投入倾斜政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县域医共体统筹管理和使用。(省财政厅,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县域医共体内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分别核定,由县域医共体统筹使用。县域医共体人员实行全员岗位管理,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人岗相适的原则,实现合理轮岗、统筹使用。着力推动县域医共体医务人员合理有序流动,重点要下沉到镇、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规定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完善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探索实施村医统招统管村用,强化村医进修培训,完善村医薪酬收入和养老保障等政策,稳定村医队伍。(省委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五)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有利于人才下沉和县域医共体持续发展的薪酬制度。医务人员收入由县域医共体自主分配,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打破单位、层级和身份区别,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分配机制,并与药品、耗材和检查检验收入脱钩,调动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的内生动力。鼓励对县域医共体及其成员单位负责人实施年薪制。(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行医保部门与县域医共体统一结算,在粤东粤西粤北以及惠州、江门、肇庆等15个地市各选择一个县(市、区)开展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引导县域医共体主动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绩效。完善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推行以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住院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制定有利于促进县域医共体内双向转诊的医保支付政策。提高县域医保服务能力,提升医保经办便民化水平。鼓励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的原则,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医疗卫生服务比价关系,并做好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和财政投入等政策的衔接。(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七)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基层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指南,明确县域医共体内县、镇两级疾病诊疗目录,完善医共体内部、医共体之间和县域向外转诊管理规范,建立双向转诊通道和转诊平台,形成以人为本的闭环服务链。以高血压、糖尿病防治为切入点,建立慢性病县镇村三级管理模式,在县域内实现筛查、确诊、转诊、随访的连续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八)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充分利用县域医共体内技术资源共享优势,将牵头医院专科医生作为技术支撑力量纳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落实家庭医生团队的激励机制,开展履约考核,调动家庭医生团队积极性。县域医共体要为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开通上下转诊绿色通道,对家庭医生上转的患者优先预约、优先接诊,提高签约居民获得感;对下转的患者交由家庭医生团队提供连续综合服务。(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九)强化健康服务。县域医共体在健康中国、健康广东行动中要勇于担当,立足实际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积极组建健康管理与服务团队,着力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合理调配相关资金,根据城乡疾病谱,因时制宜加强对服务区域群众健康教育、疾病前期因素干预,指导群众增强健康常识,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保持心态平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得病、少得病。优化重点人群健康体检,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扎实做好基层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健康管理和计划免疫工作,重点加强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肺结核患者等健康管理。县级公共卫生机构要做好技术指导、培训和业务管理,推动县域医共体内实现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十)加强中医药服务。通过三甲公立中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县级公立中医院,全面提升县域医共体牵头县级中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将中医药服务全面融入到县域医共体的整体医疗服务,构建中医药服务综合平台,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病后康复、治未病中的独特作用。整合县域医共体内部中医药资源,挖掘和拓展中医药服务潜力,提高县域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县中医院的县域中医药服务龙头作用,加快建成县域内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康复、人才培养、适宜技术推广和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加强中医馆建设,集中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一体化中医药服务。(省中医药局、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十一)加强绩效评估。建立完善监测评价制度,重点监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医保基金使用、公共卫生任务落实等方面的情况,加大县域住院率和就诊率、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数量和比例、慢性病患者健康改善以及医保基金县域内支出率、医保基金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出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落实情况等指标的权重。评估结果与医保支付、医院等级评审、评优评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挂钩。省卫生健康委将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各地医改考核,将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工作情况纳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对医共体建设成效突出的县(市、区)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方向偏离、效果不佳的要及时整改,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县域医共体建设水平。(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四、保障措施
各市、县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健康广东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内容,结合实际,细化任务清单,加强部门协调联动,统筹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确保取得实效。各市县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医保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满足县域医共体建设需求。省卫生健康委要加强对各地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指导和督促,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省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保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改革合力。
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方案 2
为加快推进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结合我县实际和各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
采取多种方式,通过技术、服务、人员“三下沉”,实现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县域内就诊率“两提升”,县域外转诊率“一下降”目标,全面提升成员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应急救治水平。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职能,建立运行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主要内容
(一)合理定位。
以维护当地居民健康为中心,综合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同时加强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全方位提升映秀镇中心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承担县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卫生管理职能和医疗保障等工作。进一步拓展试点中心卫生院医疗业务范围,提高急危重症的判断和初步抢救能力。
(二)规范管理。
1.规范诊疗科室设置。设置临床科室、基本公共卫生科室、医技科室和计划生育服务科室。
映秀镇中心卫生院、漩口镇中心卫生院设置急诊科、内科、外科、全科、中医科等;设置手术室、化验室、X光室、超声室、心电图室、消毒供应室等。加快急诊科设备配置,改善急诊急救硬件设施。同时要加快医技科室建设步伐,配置符合条件和规范的检验科、影像科等。
绵虒镇中心卫生院、三江镇中心卫生院、卧龙镇中心卫生院、耿达镇卫生院设置急诊科、内科、全科、中医科等;设置化验室、X光室、超声室、心电图室等。加快急诊科设备配置,改善急诊急救硬件设施。同时要加快医技科室建设步伐,配置符合条件和规范的检验科、影像科等。
其余各乡镇卫生院应设置急诊科、内科、全科、中医科等;设置化验室、X光室等。加快急诊科设备配置,改善急诊急救硬件设施。同时要加快医技科室建设步伐,配置符合条件和规范的检验科、影像科等。
设置床位按照核定床位标准,逐步增加。
2.优化药品使用管理。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及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使用管理规定,指导成员医院合理选择使用药品,严格规范医务人员用药行为,保证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有效、价廉。上级医院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帮扶或多点执业,因病情需要使用的县级医疗机构药品目录的,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批后使用。在全县逐步实现药品的统一采购、集中配售和同质服务。
3.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上政策资金支持下配置信息化设施设备,并与县级医院的检验、影像、心电、病理等诊断中心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技术共享。统筹建设涵盖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中医药、计划生育、基本药物、健康管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绩效考核、分级诊疗信息管理等功能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应用体系,提高信息系统在方便居民看病就医、实施自我健康管理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利用效率。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远程会诊、远程查房、远程质控等网上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就医成本。
(四)强化医疗质量与安全监管。强化医疗风险、医疗安全责任意识,督促成员医院落实《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等规章制度。在医共体内实现优质护理服务下沉,通过培训、指导、帮带、远程等方式,实现成员医院优质护理全覆盖。县人民医院组织医疗质控专家对试点医疗机构进行摸底调查,对其医疗文书、医院感染、护理管理、检验质控、放射质控、药剂管理等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医疗服务质量检查,重点督查医疗质量与安全核心管理制度。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加强对新入职、没有参加过规范化培训的医务人员的培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对成员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人员培养,通过每月质控带教和上派到我院培训学习等方式在每个试点医院培养1-2名质控人员,以满足院内日常质控需求。
(三)提升能力。
1.派驻业务骨干。建立定点帮扶机制,具体由外二科帮扶映秀镇中心卫生院,外一科帮扶漩口镇中心卫生院,内二科帮扶绵虒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院帮扶三江镇中心卫生院。县人民医院结合职称晋升等,其余各医院定期坐诊指导。派驻医务人员或科室与成员医院建立“1+N”的师带徒关系,指导临床医疗、护理等业务工作;护理部组织有经验的护士长定期到试点医院指导教学,通过临床诊疗示范、教学查房、病案讨论、手术示教、举办讲座等形式,重点帮助试点医院提升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医务、护理、人事、院感、药房、信息中心、财务等科室每月至少深入试点医院开展1次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适宜技术推广。通过县乡医师轮换,“师带徒”等形式,帮扶科室或派驻医务人员每年遴选5-10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的安全、有效、经济、方便、适用的'适宜技术面向试点医院推广。如徒手心肺复苏、平安接生、急性中毒的救治、腹腔穿刺术、清创缝合换药术、病历书写规范等,重点提升成员医院常见病诊治能力和危重病的判断和抢救能力。
3.组织义诊巡诊。我院组织各科医生定期到乡镇卫生院进行义诊巡诊,在服务乡镇老百姓的同时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口碑。
4.疑难病人会诊及转诊。我院和成员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对乡镇卫生院疑难病例可通过网络视频、微信群、QQ群或电话等方式进行会诊,责任科室可远程实时监测整个医疗过程及指导下级医生诊疗;成员医院对县医院下转患者也能全面掌握患者的诊治过程更好的完成后续诊疗。进一步优化双向转诊流程,建立县乡两级应诊、转诊疾病目录,为医共体内患者转诊提供绿色通道。成员医院上转患者前即可与对应帮扶科室、派驻医生网络会诊或汇报病情,县人民医院提前做好接诊工作,患到院后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就诊或办理入院。
5.人才培养。除派驻医师外,我院将长期免费接收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到我院进修学习。业务培训以乡镇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治及相关诊疗规范等为主。每年为卫生院培训一批全科医生,试点医院医务人员两年内完成全覆盖培训。新分配到乡镇卫生院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专业毕业生,须到县医院接受为期半年的以临床能力为主的培训,使其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水平。
5.开展特色科室建设。适应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需要,综合考虑乡镇卫生院历史形成的专科特色,鼓励成员医院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强化与县医院多方位的紧密合作,进一步加强特色科室建设。
(四)合理分配。
改革完善成员医院分配制度。探索在平稳实施目标考核和绩效工资的基础上,结合医务人员岗位工作特点,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成员医院内部绩效工资分配,要向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临床一线工作任务的岗位倾斜,优绩优酬、多劳多得,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和办法。积极化解乡镇卫生院执业风险。按照“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商业保险公司承保”的原则,建立完善卫生院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医患纠纷和医疗赔偿问题,切实维护农村医疗秩序。
(五)签约服务。
整合县、乡、村三级力量组成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采取“1+N+1”签约服务模式(1名县级医院指导医生,乡镇卫生院服务团队,1名乡村医生),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基本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技术以及健康管理等服务。重点做好老年人、孕产妇、儿童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落实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要求,优先推进贫困人口签约。结合实际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继续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签约服务工作。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控,实现网络就医指导、用药指导等,提高签约服务效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为成员的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具体负责对工作的督促、协调和日常工作。按照统一运营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统一业务管理“五个统一”要求,医务科、护理部、人事科、财务科、总务科、网管办、药剂科、院感、信息科等科室要加强对各定点帮扶科室和成员医院的指导,提出建设任务,细化实施路径和完成时间节点,理清责任主体,列出各相关科室的责任清单,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协同配合。推进医共体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复杂系统工程,决不是一个科室可以完成的。各科室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严格督导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定期检查督导工作机制,对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的科室给予通报表扬,对组织不力、推诿扯皮的科室要给予通报批评,扣减奖励性绩效工资,并追究科室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责任。
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方案 3
为加强我县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深入推动县城内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切实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解决分级诊疗瓶颈问题和农村人口看病不方便、用药不方便、医保报销不方便等诸多实际问题,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以及各级领导讲话精神要求,结合我县卫生健康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省政府办公厅《黑龙江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黑政办规〔20xx〕5号)以及省卫健委、中医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黑卫基层函〔20xx〕100号)等文件精神,以推动构建我县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目标,以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宗旨,通过创新管理机制、运营机制、激励机制、绩效分配机制等制度措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实施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医保政策杠杆调节等改革措施,让县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实现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完善、患者有序就诊格局,提高县域就诊率。
二、工作目标
20xx年,县医院、中医院分别与劳动镇、连丰乡卫生院分别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县域内就诊率基本实现90%。
20xx年,县医院、中医院与其他13个乡镇卫生院以及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立医共体关系。县域内就诊率力争达到95%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原则。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卫健、发改、财政、人社、医保、市场监督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协同作用,研究确定医共体试点单位管理形式、建设标准、倾斜政策等,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坚持公益性质、权责清晰原则。严格履行政府办医责任,在保持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公益性的基础上,既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协作机制,也要明确双方责权利关系。
(三)坚持资源下沉、能力提升原则。通过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植入医疗技术团队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实现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
(四)坚持便民惠民、群众受益原则。医共体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实施疾病急慢分治、医疗质量同质化、慢性病综合防治等措施,使基层医务人员具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不断增强乡镇卫生院信誉度。
四、工作内容
(一)组建2个医共体
青冈县人民医院与劳动镇卫生院组建青冈县人民医院医疗共同体。
青冈县中医医院与连丰乡卫生院组建青冈县中医医院医疗共同体。
(二)管理形式
1、医疗技术团队植入。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分别在两家卫生院设立住院部,并向两家卫生院植入医疗技术团队(由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组成)与卫生院原有医疗技术人员组建医疗组(以内科人员为主),为辖区居民24小时提供门急诊、住院等医疗服务并参与家庭医生签约、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劳动镇卫生院挂青冈县人民医院医疗共同体、连丰乡卫生院挂青冈县中医医院医疗共同体牌匾。
2、统一制度管理。医共体签署医疗服务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乡镇卫生院严格执行县级医院各项管理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和服务标准,实现制度服务同质化。
3、统一业务管理。县级医院成立医共体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等职能部门,将乡镇卫生院作为医院的一个科室实施同步管理,实现管理一致性。
4、统一技术管理。县级医院建立医学影像中心、临床检验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并与乡镇卫生院建立互联互通网络。患者暨可以在乡镇卫生院做检查由县级医院做出诊断,也可以在乡镇卫生院缴费在县医院做检查出诊断,达到医技协同、资源共享,实现“少付费、少跑路”目标。乡镇卫生院逐步开展二类以上医疗技术,有效解决农村患者看病不方便问题。
5、统一信息管理。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医院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医保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对接融合、数据共享,为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6、统一人员管理。县乡人员实施一体化管理。即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医疗组卫生技术人员实施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考核,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调配使用。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本辖区乡村医生。
7、统一药品管理。实行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统一采购和使用药品。在医保报销时不受医院级别限制。
8、统一绩效管理。乡镇卫生院医疗组业务收入由县级医院核算,卫生技术人员工资待遇执行县级医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由县级医院职能科室实施考核,实现同工同酬。
(三)实施疾病分级诊疗
1、强化县级医院建设。县级医院要建立管理章程,建立健全各专项管理委员会和规章制度,保证依法、规范运营。要引进拓展前沿医疗技术、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全力提高诊疗水平,承担全县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任务,今后县级医院至少收治全县45%以上的住院病人任务,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
2、强化乡镇卫生院建设。在完善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配套基础上,通过县级医院植入医疗团队等形式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能力。对于CT、核磁、病理检查项目可在乡镇卫生院收费、县级医院检查、享受乡镇卫生院报销政策。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中医药、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开展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同时纳入医保报销政策范围。最终达到乡镇卫生院能够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乡镇卫生院至少承担本辖区45%左右的住院病人收治任务,实现“多发病、常见病不出乡”目标。
3、强化村卫生室建设。按照服务人口1000:1.3比例配齐乡村医生,保证村卫生室业务用房达标、基本设备齐全、药品基本满足常见病治疗需求。能够为本村居民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争取做到辖区签约群众首诊在卫生室,实现“小病不出村”目标。
4、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待遇、感情投资、师傅带徒弟等办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让他们自愿留在乡村为农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二是选送现有人员到县级或者三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更好为患者服务;三是县级医院名医名家要在卫生院设立专家诊室或工作室,利用休息或者业余时间到工作室出诊、会诊、查房等工作,方便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由此产生的利润可以作为绩效工资发放。
5、强化实施双向、多向转诊。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作用,引导患者养成“看病先找家庭医生”习惯,让家庭医生分诊、医疗机构转诊,逐步实现按需诊疗格局。县级医院建立接收转诊患者绿色通道,预留住院病室和床位。对于乡镇卫生院或者村级卫生室上转患者提供直接接诊服务免收挂号费,需做检查的优先安排,需住院的直接进入病室。对于急危重症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应及时转回乡镇卫生院继续住院治疗或者让家庭医生居家观察治疗。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都要根据能力尽力收治患者,不得轻易往外转出患者,提高县域就诊率,降低患者自付部分费用。
(四)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团队医生应履行职责,积极加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20xx年,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重症精神病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为重点实施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服务全覆盖,签约率实现90%,贫困人口签约率100%。签约后,家庭医生通过上门服务、门诊接诊、接收住院、电话随访、新媒体服务(微信、短信、手机APP)等形式为签约对象提高基本医疗、健康评估、用药指导、转诊、健康知识指导等打包(基础包)履约服务,实现全周期健康管理,让患者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优质医疗保健服务,大大提高获得感。县财政优先安排基础包资金,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让家庭医生完成履约服务。卫生健康部门要建立考核机制,在调动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基础上,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医保部门发挥家庭医生在医保付费控制中的作用,通过制定实施转诊患者连续计算医保起付线、慢性病签约患者提供1个月用药量的长处方等措施,实现合理双向转诊,方便患者就近就医,引导居民有效利用签约服务,使家庭医生不仅是健康“守门人”,而且是就诊“引路人”
五、保障政策
(一)落实政府办医责任。落实政府办医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除按规定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和公共卫生等经费外,还要有计划地安排基本建设、设备(含信息化建设)购置和人才培养等经费,保证乡镇卫生院运营需要。
(二)发挥医保调节作用。在现行医保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制定转诊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慢病患者长处方、将预防疾病费用、中医适宜技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础包等政策列入医保支付政策,倒逼医疗机构加快推进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分级诊疗等制度实施,实现患者合理就医。
(三)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医共体实行统一绩效工资标准,可自主调整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绩效工资和奖励要向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倾斜,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为加强医共体建设工作成立青冈县医疗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医共体各项政策,领导小组在卫健局设立办公室,组织协调各项工作落实,各相关单位也要成立工作组织,负责实施领导小组的'决策和部署。
卫健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医共体实施细则,牵头协调各部门全面安排部署我县医共体建设和运行工作,探索运行模式、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
人社局:按照医共体实施办法,制定引进人才、吸收人才、留住人才优惠政策;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指导医共体建立科学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和考核办法。
医保局:协调上级医保部门调整我县试点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政策,运用医保政策杠杆作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取得实效进展,实现患者有序就医。
发改局:做好医共体各项医疗服务价格审核认证和审批工作。
财政局:保障基层医疗单位运营经费,按时拨付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
(二)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卫健局负责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双向多向转诊流程、医共体医疗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医共体绩效考核办法和标准等系列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文件,确保顺利实施。其他部门要按职责全力做好配合,同时还要出台积极的支持配套政策。
(三)搞好培训宣传。卫健局应开展针对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政策培训,做好政策解读,进一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强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的宣传,增加社会对医共体建设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引导群众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逐步接受认可医共体模式。同时要大力宣传医共体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广大群众拥护、支持和参与改革,推进医共体建设深入开展。
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方案 4
为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切实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xx〕32号)、省医改办《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医改办发〔20xx〕15号)、省卫健委等6部门《关于加快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卫医政〔20xx〕5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以推进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市、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形成整体效益,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注重医疗卫生服务的全过程和连续性健康管理。以加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为重点,坚持医疗、医保、医药统筹联动,通过探索下放卫健部门管理职能,建立医共体内人员、经费等新的管理模式,增强市域医共体综合管理协调能力,真正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打造“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发展”共同体,形成区域内更加紧密的医疗服务体系。
二、工作目标
(一)通过医共体建设,区域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整合,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层首诊不断扩大,双向转诊衔接顺畅,急慢分治高水平实现,为“健康仪征”建设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二)通过医共体建设,促进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分级诊疗制度更加科学合理,真正实现“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让群众享受到分级、连续、节约、高效的健康服务。
(三)通过医共体建设,实现医疗对公共卫生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公共卫生项目实施质量不断提高;防治结合更加紧密,医防深度融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模式逐步推开;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满意度明显提升。
(四)通过医共体建设,充分发挥核心医院优质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市、镇、村三级联动更加顺畅,分级诊疗制度更加科学合理,推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公益性质,突出以人为本。坚持政府主导,将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将公益性贯穿于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全过程,将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试点先行、创新机制,资源整合、提高效率,上下联动、合作共赢。
(二)坚持三级联动,突出共同发展。建立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事业统筹发展、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三级联动、以市带镇、以镇促村的医疗卫生发展格局。
(三)坚持纵向整合,突出优化结构。统筹优化诊疗资源配置,注重发挥核心医院优质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坚持责权统一,突出资源共享。实行市、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制定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核心医院权力和责任清单,及时协调解决医共体实施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核心医院对成员单位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村卫生室等实行全面管理和运营,享有管理权和人事任免建议权。
(五)坚持两个确保,突出共建共享。确保医共体单位独立法人地位、事业单位性质、功能定位、制度、财政投入不变;确保医共体单位的职工身份不变,把医共体建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医院命运共同体。
四、主要措施
(一)明确医共体建设布局规划
20xx年以市人民医院为核心医院,与大仪中心卫生院、真州镇胥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成市人民医院医共体试点。20xx年覆盖全市所有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健全医共体治理体系
建立医共体外部治理体系,由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承担医共体建设与管理的职能,医共体建设办公室设在市卫健委,办公室主任由市卫健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由市卫健委分管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执行管委会决策、协调部门工作、处理日常事务。完善医共体内部协调机制,核心医院设置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成员单位之间上下联动、双向转诊、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等协调工作,做好工作信息、数据收集和汇总等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必要时提交医共体建设办公室研究解决。
(三)探索“1+1+2医共体”模式
市人民医院作为核心医院,帮助大仪中心卫生院20xx年创成二级医院。构建以大仪中心卫生院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刘集、陈集镇卫生院共同参与的二级紧密型医联体。大仪中心卫生院的普外科、儿科、妇产科、影像科、麻醉科等科室开展的相关业务与刘集、陈集镇卫生院共享,相关的患者可直接转至大仪中心卫生院。本着资源人才向中心集聚的原则,刘集、陈集镇卫生院的外科、妇产科、麻醉科等科室医师可横向多点注册到大仪中心卫生院,开展相应的医疗服务。
(四)推行医共体医保总额付费管理
全面推行总额控制下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基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确定核心医院和成员单位年度医保总额指标,重点强化对医共体成员单位的扶持。年度总额指标确定后,包干给核心医院统一考核结算,完善临床路径管理,探索实行同一病种同一定价。
(五)加强基层药品供应保障
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管理,确保全面配备并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在医共体内探索建立统一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实现核心医院和成员单位间药品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处方流动,药品共享。严格执行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购销“两票制”,认真落实短缺药品“每月零报告”制度,着力保障临床用药需求。
(六)坚持医共体“八统一”管理
1.统一机构管理。充分发挥核心医院的管理优势,实现与成员单位统一的医疗护理管理制度、服务行为规范和诊疗规范。医共体成员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原机构性质保持不变,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不变。
2.统一财务管理。医共体成员单位保持市财政投入渠道、补助政策不变,执行现行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保持财务独立建账、单独核算,实行“统一领导、独立核算、集中管理”模式。成员单位原有债权债务归属性质不变。设备采购、工程维修等实行年初上报项目预算计划,由市卫健委根据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及当年预算资金情况审批后实施。核心医院与成员单位原有的物价收费政策、医保报销等政策保持不变。核心医院强化对成员单位的成本核算。完善医疗服务收费制度,建立医疗收费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提高收费透明度。
3.统一人事管理。一是推行“县管乡用”,按照“动态调整、周转使用、人编捆绑、人走编收”的原则,从医共体成员单位调剂一定数量的编制,统一由核心医院招聘及引进人员。医共体内部实行人员双派送,各成员单位编制数和在编人员保持相对稳定。二是核心医院可下派业务院长和护士长到基层挂职;基层医务人员到核心医院进修、轮训实行制度化安排。为避免削弱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核心医院不得将基层医务人员抽调到核心医院工作。核心医院统筹人力资源,结合基层需求合理安排下基层人员,并报市卫健委备案。根据成员单位发展短板,组成医疗、院感、护理等技术帮扶团队,每个成员单位至少配置一个不少于4人的医疗团队,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督查指导工作。通过设立专科专病门诊、专家工作室、联合病房等方式,积极推动成员单位特色科室建设。三是赋予核心医院对成员单位的干部提名权,核心医院派出人员担任成员单位院级领导人数,不占成员单位干部职数,不纳入委管干部序列。成员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任免按现行体制办理。四是医共体内医技人员可横向多点注册,核心医院派出的专家按“双百双驻”相关规定予以补助。
4.统一业务管理。核心医院帮助成员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安全等相关工作制度,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成员单位医疗质量控制,保持规章制度相同、技术规范相同、培训要求相同,定期开展监督评价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核心医院医务、护理、院感、药事等职能科室对成员单位对应科室实行业务垂直管理。由核心医院组织相关专家团队对成员单位开展质量控制管理督查指导,定期开展考核,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5.统一资源管理。核心医院应对相应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实现共享,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能。逐步实现医共体内医疗机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消毒供应、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后勤服务等统一。
6.统一绩效考核。制定医共体绩效考核方案,将医共体内医疗机构职责和任务落实情况、基层人才结构改善和服务能力提升情况、双向转诊落实情况、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情况等作为绩效考核主要内容。考核结果与核心医院的专项补助、院长年薪等挂钩。核心医院建立医共体运行考核机制,将成员单位履行功能定位职责、分工协作、能力提升、遵守章程等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并对医疗业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保指标执行情况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别与财政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医保基金挂钩。
7.统一药品耗材配送。进一步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机制,实行以医共体为单位的药品耗材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集中竞价、联合采购、统一配送机制,医共体内部药品耗材实行统一目录、统一带量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统一监管,核心医院负责监管成员单位药品、医药耗材采购情况,允许药品在医共体内相互流通,保障药品的供应配送和质量安全。
8.统一信息化管理。加快推进市、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信息化建设,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共体之间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上推”和电子病历核心内容“下传”。支持医共体内部的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慢病管理、资金结算等协同应用与服务。核心医院通过信息平台加强对成员单位的监控。积极推行“互联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病管理”模式。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健康数据库,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以远程医学会诊系统为手段,建立检验、影像、远程会诊、病理检测和消毒供应“五个共享中心”,实行医共体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减少重复检验、检查,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建立网上智能教育,提供临床诊疗业务和操作规范培训。
(七)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探索推出便民惠民就医措施,引导居民在基层首诊。核心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对上转病人优先安排接诊、检查和住院,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患者下转到成员单位,并指导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工作。建立转诊档案,按照患者自愿、分级诊治、连续治疗、安全便捷和尽量减轻患者就医费用负担的原则,制定合理、方便、畅通的双向转诊具体实施细则。
五、组织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20xx年7月)。召开工作动员会议,解读政策,统一思想,让所有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并支持医共体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二)制定方案阶段(20xx年8月)。拟定核心医院的权力与责任清单,制定医共体章程、工作方案、考核细则,签订相关协议,进行工作对接。
(三)实施运行阶段(20xx年9月)。市卫健委与核心医院进行相关工作衔接,落实核心医院对成员单位的管理,医共体试点正式运行。
六、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开展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市卫健委要牵头制定完善相关规范标准和配套政策,加强业务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工作有序开展。核心医院要结合实际,明确任务分工,建立和完善医共体工作制度和日常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医共体有效运行。
(二)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市财政、人社、编办、医保等部门,对医共体建设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医共体建设顺利开展。核心医院与成员单位之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医共体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强考核评估,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医共体考核制度,将资源整合、财务管理、公共卫生职责履行、基层就诊率、区域就诊率、年人均就医次数、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和费用控制、双向转诊比例、运行绩效、技术质量、医务人员廉洁从医和社会满意度等核心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每年底市卫健委牵头组织对成员单位开展绩效考核。
(四)加强舆论宣传,确保建设效果。积极组织政策培训,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对医共体建设工作目的、意义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医共体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建设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方案 5
为进一步深化全县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优化整合和有效利用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增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打造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推动“健康郎溪”建设,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xx〕15号)及《安徽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操作指南(试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全国卫生健康大会精神,加快推进健康郎溪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实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度整合县域医疗服务资源,有效融合公共卫生资源,促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管理,进一步密切医共体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机制、高效运行管理机制,促进县域医共体向紧密型过度和发展,重构和升级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上下贯通,医疗和预防有效融合,整体提高全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能,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20xx年我县试点建设郎溪县人民医院与新发镇中心卫生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基础上,20xx年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和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趋于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基本建立,并有序运转。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质量进一步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县域外住院人次占比比20xx年下降10个百分点,县域内就诊率(住院)基本达9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乡)”。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党委、政府组织领导,按照业务相关、优势互补、双向选择、持续发展等要求,兼顾既往形成的合作关系,统筹安排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二)坚持机制创新。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逐步理顺财政投入、医保支付、药品供应保障、人事管理等,进一步落实牵头医院人事、经营及财务自主权,实行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机制。
(三)坚持分级诊疗。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加快推进医防融合,构建有序就医、分级收治的新格局,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轻群众负担。
四、建设内容
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的建设路径,围绕实现五个“一体化”,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共同提升。
(一)改革管理体制,实现机构一体化。
1.成立两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郎溪县人民医院、郎溪县中医院分别牵头,整合郎溪十字铺茶场医院、9所乡镇卫生院及辖区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组成两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
牵头医院设立医共体办公室、人力资源发展中心、财务核算中心、审计中心、医疗保险结算管理中心、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中心、健康促进中心、中心药房、信息管理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绩效考核办公室等相关职能部门,并明确各部门岗位和职责。
乡镇卫生院保留法人资格,法定代表人由牵头医院院长兼任。乡镇卫生院增挂“牵头医院名称+乡镇(街道)名+分院”牌子;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增挂“牵头医院名称+医疗共同体成员单位”牌子。逐步推行民生工程村卫生室由辖区乡镇卫生院主办。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加入医共体。
2.逐步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
将原郎溪县人民医院、郎溪县中医院和宣城和平医院牵头的三个县域医共体调整为郎溪县人民医院和郎溪县中医院牵头的两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构成为:郎溪县人民医院与郎溪十字铺茶场医院、建平镇卫生院(南丰分院)、新发镇中心卫生院(东夏分院)、飞鲤镇卫生院(幸福分院)、毕桥镇卫生院和凌笪乡卫生院组成郎溪县人民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郎溪县中医院与十字镇中心卫生院、涛城镇卫生院、姚村乡卫生院、梅渚镇中心卫生院组成郎溪县中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3.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调整成立郎溪县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简称医管会),由县长任主任,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等为成员。县医管会代表县政府行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出资人的举办职责。医管会下设办公室,县卫健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牵头医院院长由县医管会聘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牵头医院副院长由院长提名,经县卫健委党组研究通过后,提请县医管会聘任。牵头医院充分行使医共体内部人事管理、机构设置、中层干部聘任、人才引进、内部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年度预算执行等经营管理自主权,落实用人自主权,完善激励保障措施。落实医共体业务发展自主权。各乡镇卫生院设立院长、副院长,由牵头医院推荐、县卫健委任命。
加强医共体内各单位党组织及群团组织建设。牵头医院党组织受县卫健委党工委领导,实行医院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立党委的牵头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分设,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委副书记,行政班子其他成员是党员的原则上应为院党委委员。医共体成员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成立党的基层组织,接受牵头医院院级党组织的领导。医共体成员单位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接受牵头医院群团组织领导。
(二)改革运行机制,实现管理一体化。
1.密切利益共享机制。打包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建立紧密型利益纽带。
(1)医保基金打包。县医保局将基本医保基金按医共体人头总额预付,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当年筹资总额扣除增量资金风险金(与上一年相比筹资增量10%)、大病保险基金和意外伤害补偿基金等进行预算,98%作为医共体按人头总额预算基金,交由医共体包干使用。预付医共体资金包干使用,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结余资金由医共体成员单位合理分配、自主使用,分配份额与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挂钩。
(2)基本公共卫生资金打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医共体人头总额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医共体,交由医共体统筹用于医防融合工作,强化疾病防控,购买服务,考核结算,量质并重,医防融合,做实健康管理,减少医保基金支出。
2.密切管理运行机制。建立政府办医责任、内部运营管理、外部治理综合监管三个清单,实行清单制管理,厘清责任边界,明晰运行关系。
(1)建立政府办医责任清单。按照政府办医的领导责任和保障责任,建立办医清单。清单明确政府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发展、建设、补助、债务化解等内容。
(2)建立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清单。充分发挥牵头医院“龙头”作用,健全医共体内部管理体系。乡镇卫生院实行“事业一类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在投入渠道、资产属性和职工身份三个不变前提下,实现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三个统一”:人财物等资源三要素统一调配、医疗医保医药等业务统一管理、信息系统统一运维。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建立严格转诊疾病目录,促进能力提升与分级诊疗。医共体内部按照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强化分工协作,分级收治,统一运营管理,建立防病就医新秩序。
(3)建立外部治理综合监管清单。按照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行风建设,建立综合监管清单,厘清监管内容、监管要素、监管流程等,完善外部治理体系。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依法行政、规范执法。
3.密切服务贯通机制。围绕乡镇居民看病就医问题,在专家资源下沉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药品供应保障、医保补偿、双向转诊、优化公共卫生服务等六个方面上下贯通,有效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专家资源上下贯通。促进县乡医务人员双向流动顺畅,县管乡用,实现乡镇居民在乡镇卫生院可以享受到县级医疗专家服务。
(2)医疗技术上下贯通。统一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推进服务同质化,保障乡镇居民在乡镇卫生院能看得好病,解决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Ⅰ、Ⅱ类手术等问题。推进县域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远程会诊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业务中心建设。
(3)药品保障上下贯通。牵头医院加强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医共体内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统一药品采购供应、药款支付和药事服务,保障乡镇卫生院药品有效供应和合理使用。
(4)补偿政策上下贯通。完善医保补偿政策,按照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要求,支持分级诊疗,保障乡镇居民在乡镇卫生院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保补偿标准。
(5)双向转诊上下贯通。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需要转诊的患者,及时上转县级医院,安排专人跟踪负责。疾病康复期,顺畅下转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康复治疗。
(6)公卫服务上下贯通。融合疾控和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资源,实现医防融合,让乡村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妇幼保健、慢病管理、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建立疾控和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专业人员下沉驻点服务机制。
(三)加强能力建设,实现服务一体化。
1.加快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做到“县要强”。县人民医院要以“三五创建”为抓手,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内涵建设;县中医院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我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不断加强中医特色科室建设,拓展医养结合服务功能。县级医院要积极对接上级医院,通过“医联体”、“科联体”等模式,提升外转率较高及“100+N”病种的救治能力,确保县域内患者“留得下、治得了”。通过开展“府院”合作框架下的医联体建设,进一步促进县级医院提升服务能力。
2.实施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做到“乡要活”。根据各乡镇卫生院的服务人口、区位和基础条件等实际情况,将其分为综合型、医防型、公卫型乡镇卫生院三类,实行分类管理,严格标准建设。自20xx年起,县财政对一、二、三类乡镇卫生院予以专项补助。综合型乡镇卫生院要力争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医防型乡镇卫生院要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公卫型乡镇卫生院要达到一级医院标准,提供全科医疗、中医药服务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牵头医院要按照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和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要求,建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制度和考评体系,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
3.加强村级卫健队伍建设,做到“村要稳”。对空壳村和即将成为空壳村的民生工程卫生室,采取乡镇卫生院招聘,实行“乡聘村用”,定向进驻村卫生室,明确最低服务期限。推进实施村医免费定向培养三年计划,加强村医队伍建设。牵头医院购置健康巡诊车,成立若干巡回医疗帮扶服务队,以巡诊、义诊等形式到村卫生室开展面对面帮扶指导;加强村医理论、技能培训,每年对村医轮训不少于50学时。充分调动村医、村卫健专干,委托乡镇卫生院与乡镇卫健办共同对村(社区)卫健专干和村医进行考核管理。
(四)加强分工协作,实现利益一体化。
1.明确各类机构功能定位。牵头医院主要承担区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与培训,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诊治及转诊,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相应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以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并承担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能。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重点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提供接续性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要求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负责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等。村卫生室在乡镇卫生院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履行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承担行政村、居委会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治、康复及健康管理等工作。
2.实现上下机构双向转诊。牵头医院制定分级诊疗病种、常见病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标准,严格控制100+N、50+N病种的`患者外流,完善双向转诊流程,充实分级诊疗管理人员,实现医共体成员单位有序转诊。鼓励牵头医院通过医联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等模式与省级医疗机构联合,实现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的顺畅转诊。
3.发挥医保资金杠杆作用。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调动县域内医疗机构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防控欺诈骗保行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部分,由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按6:3:1进行再分配,促进医共体主动控制费用、节约医保资金,使医疗、医保、患者三方利益相容。
(五)强化关口前移,实现医防一体化。
1.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机构就医环境,优化功能设置布局,合理调配诊疗资源,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强医疗质量、医疗费用控制中心建设,实现质控范围全覆盖。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探索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将医疗机构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强化医务人员法治意识。关爱医务人员身心健康,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良好氛围。
2.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优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执行方案,以实施“两卡制”为契机,强化项目绩效考核,持续提升服务质量。牵头医院成立健康管理中心,实施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全程健康管理,推行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处方,推动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积极探索居民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药物治疗免费政策。
3.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牵头医院建立“1+N+N+1”团队,即县、乡、村三级医生+卫健专干组成“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采取“联合签约、组团服务”模式,做到县级医疗机构诊疗“专业性”、乡镇卫生院防控“统筹性”、村卫生室服务“可及性”有效结合。对家庭医生上转的患者实行免挂号费、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服务,对下转的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进行医疗服务跟踪和指导。加强管理与督查考核,不断提高家庭医生签约履约率和服务质量。
4.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依托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建立中医馆,推广适宜技术,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底前)。县级研究出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召开启动大会;牵头医院成立筹备组,制定组建方案和配套制度,召开医共体成立大会。
(二)实施阶段(20xx年5月-12月)。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建设路径,围绕实现“五个一体化”,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三)提升阶段(20xx年)。在对20xx年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分析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台具体改进措施,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健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卫生行业特点,完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不断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允许公立医院采取校园招聘方式招聘人才,招聘对象毕业时限可放宽两年。医共体拥有内部人事管理自主权,按照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实行编制统筹、岗位统筹,实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并根据岗位需要,进行人员统一调配。牵头医院根据实际需要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拥有临聘人员招聘自主权。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牵头医院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单位基本建设、设备配置、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符合政策的离退休人员费用、人员经费、政策性亏损补助、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紧急救治、支边支农等公共服务,由县财政按相关政策要求承担。整合相关医疗资源多渠道化解公立医疗机构债务。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加强能力建设。
(三)健全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动态调整,合理提高体现医疗卫生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逐步提高医疗服务在收入中的比例。完善医共体内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阶梯式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引导患者向基层流动。
(四)完善薪酬分配制度。推行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经县医管会批准后,由县财政予以安排,院长薪酬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公立医院党委书记薪酬比照执行。不断优化薪酬结构,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并向关键和紧缺岗位、高风险和高强度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医务人员倾斜。乡镇卫生院院长和职工的考核与薪酬分配办法由牵头医院根据不同情况分类制定,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探索实行乡镇卫生院院长年薪制。县疾控中心、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绩效考核比照乡镇卫生院执行。
(五)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全县的标准统一、架构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医疗卫生和健康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健康信息存储及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诊疗规范及综合业务管理等功能,并与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推动全县医疗卫生健康信息资源共享。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是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建设“健康郎溪”的重要举措,是我县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1),统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协调解决运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及时解决改革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完善政策措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明确部门职责。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职,按照“两包”和“三单”要求,大力支持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医保管理部门要将医保资金实行按人头总额预付,每季度前10个工作日内及时足额预拨到位,体现分级诊疗的改革要求。财政部门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时足额拨付,由医共体统筹用于医防融合工作。县卫健委负责统筹指导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县域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负责落实编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事项等。宣传部门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深化改革、有利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社会氛围。
(三)强化工作责任。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本方案,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任务图,按照任务时间节点倒排工作进度、责任到人、抓紧落实。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将对本项工作进行全程跟踪督导,对未按方案要求认真落实和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将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发现违纪、违法行为将严肃查处,切实做到有责任、有监督、有落实,确保我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方案 6
为推进含山县人民医院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根据省、市及《含山县县域医疗服务医疗共同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含政办〔20xx〕14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域医共体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建立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县域医共体内部长期、稳定、紧密的对口支援关系。以加强人才培养和临床专科建设为重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实现“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每年共建一个重点临床科室、新增一项医疗技术服务项目、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带出一支技术团队”的“五个一”工作目标。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合作共赢的支援机制,促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有效落实,使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在我县能够得到基本解决,切实缓解农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管理,确保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尹寿军
副组长:昂永宏、马玉宁、蔡继刚、鲍从艳、程华峰、陈保平、肖美宝、
金崇保、开含仙、张德林、卢从仁、洪运临、张道明
成员:医共办、医务科、护理部、感控办、市场部、各临床及医技科室、各镇卫生院医共体负责人
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医院医共体办公室。
三、基本原则
(一)特出重点,长期定点。统筹安排本县域医共体内医疗资源,按轻重缓急、短缺所需,分期、分重点、分项目制定长期支援计划,建立稳定长效的对口支援机制。一是重点帮扶中心卫生院,力争三年内帮扶一所镇中心卫生院成功创建二级医院;二是按照乡镇卫生院自身短板,有针对性的开展支援工作。
(二)目标管理,注重实效。含山县人民医院和受援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功能定位,结合实际,制定对口支援工作计划,明确支援方式、支援目标、工作指标和工作任务,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实行支援绩效考核制,确保支援工作取得实效。
(三)利益共享,协同发展。建立诚信、互利、共赢的发展机制,对口支援不仅要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还要与转诊转院、基层首诊挂钩,同时也与各自利益相联系,真正做到利益共享,协同发展。
四、支援范围
按照本县域医共体范围,含山县人民医院支援乡镇(中心)卫生院有林头、仙踪、清溪、铜闸、陶厂及民营陶厂医院。
五、支援工作内容
(一)制定中长期支援计划
1、在各镇分别帮扶设立相应临床专业诊疗中心,组建专家团队以驻点、巡回、定点等形式开展诊疗工作。
林头镇:外科;仙踪镇:妇产科;清溪镇:内科、儿科
铜闸镇:内科;陶厂镇:内科、外科
具体支援工作计划安排见附表1。
2.根据病人病情及卫生院工作需求,每周安排二天主治以上资质专家坐诊和1次业务查房,随时安排择期和急诊手术。
3.开展专题教学培训讲座,主要为常见病、多发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规范,其中林头中心卫生院、仙踪中心卫生院、清溪卫生院每两个月安排1次,陶厂(含陶厂医院)、铜闸卫生院每季度安排一次。
4.设备支援,对各乡镇卫生院及所属村卫生院进行基础设备和专业设备帮扶支援。
5.根据卫生院工作需求,随时安排各临床科室的现场及远程会诊。
6.帮助医院管理,完善医院管理制度,特别是医院的医疗质量、绩效考核、人才培养、财务管理等方面。
7.根据工作需求,定期或不定期选派护理、感控业务骨干人员对成员单位开展护理、感控业务指导,操作技能培训,提升各成员单位护理、感控工作能力。
(二)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
1.建立师带徒,临床科室医生包镇、包村联络制度。实行1对N固定师带徒关系,确定某科室、某医生支援哪个乡镇卫生院、联络哪个村卫生室。
2.确定师带徒关系人员、村医及医共体成员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建立手机、微信、QQ等信息化集团联络关系。
3.根据各受援医院20xx年县外转诊率前4位的病种,结合医院发展需求,以重点科室建设带动受援医院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三年内林头镇中心卫生院创建达到二级医疗机构水平,其他卫生院在两年内成功创建人民满意的乡镇卫生院。
4.乡镇卫生院共享含山县人民医院医疗资源。免费对医共体内乡镇卫生院提供供应室、医疗救护车急救、医学专业进修培训、质量管理等资源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三)开展医学检验收检和影像远程会诊。根据各乡镇卫生院的.实际工作需求,每周定期到乡镇收集检验及病理样品,对本地不能开展的检验及病理项目由含山县人民医院医院统一检查,发县医院报告单。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县域医共体内的影像和心电远程会诊系统。
(四)实行双向转诊。通过医共体之间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双向转诊。医共体内的乡镇首诊病例需转诊应首选含山县人民医院,需县外转诊的也应经县医院审批后向指定的医院签转,对一般乡镇能收治的病例、恢复期病例、慢性病康复病例以及肿瘤晚期非手术治疗病例,要下转到乡镇治疗。
六、支援形式
(一)驻点帮扶。县人民医院根据受援卫生院实际情况,对受援卫生院薄弱科室,派出业务骨干每周进行驻点帮扶,重点对受援单位骨干人员临床操作规程、诊疗方案和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提升受援单位的诊疗能力和日常管理水平。
(二)定期巡诊。根据实际情况,县人民医院成立医疗巡回队,定期在开展巡诊,对城乡居民群众开展健康宣教和疑难杂症诊疗等活动。
(三)举办讲座。县人民医院定期开展医学讲座,对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医务人员进行医学发展新动向、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四)骨干轮训。医共体各成员卫生院要制定骨干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医技人员及优秀乡村医生轮训计划,定期选派骨干人员到县人民医院进行3-6个月的跟班进修,通过规范化培训,进一步提高本单位骨干医师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七、组织管理
(一)强化组织领导。含山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确定一名院领导分管对口支援工作,统筹协调,指定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对口支援工作的日常管理。
(二)强化绩效考核。实行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绩效考核制,每年至少考核一次,并将考核结果与医院评价、评审等工作结合起来。每年年底接受县卫计委对各单位对口支援工作的考核。每季度对参与对口支援的医务人员进行量化绩效考评,保质保量完成对口支援任务的医务人员按工作量发放绩效。
将下乡对口支援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必须条件。
(三)完善各类资料。县人民医院及医共体各成员单位要加强资料管理,及时将各类对口支援资料完善、归档,每项工作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查、有总结、有痕迹,特别是原始的处方、病历、检测报告、工作排班表、讲座课件、上报材料以及支援设备的清单、发票,一定要齐全,分类归档,一目了然。
(四)建立对口支援信息直报制度。乡镇卫生院20xx年3月起,每月5日前按《对口帮扶卫生院直报表》内容,将支援单位的帮扶情况,真实、客观地填写后报至医共体办公室作为县域医共体考核的重要内容。
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方案 7
为加强我县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深入推动县城内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切实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解决分级诊疗瓶颈问题和农村人口看病不方便、用药不方便、医保报销不方便等诸多实际问题,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以及各级领导讲话精神要求,结合我县卫生健康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省政府办公厅《黑龙江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黑政办规〔20xx〕5号)以及省卫健委、中医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黑卫基层函〔20xx〕100号)等文件精神,以推动构建我县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目标,以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宗旨,通过创新管理机制、运营机制、激励机制、绩效分配机制等制度措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实施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医保政策杠杆调节等改革措施,让县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实现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完善、患者有序就诊格局,提高县域就诊率。
二、工作目标
20xx年,县医院、中医院分别与劳动镇、连丰乡卫生院分别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县域内就诊率基本实现90%。
20xx年,县医院、中医院与其他13个乡镇卫生院以及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立医共体关系。县域内就诊率力争达到95%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原则。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卫健、发改、财政、人社、医保、市场监督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协同作用,研究确定医共体试点单位管理形式、建设标准、倾斜政策等,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坚持公益性质、权责清晰原则。严格履行政府办医责任,在保持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公益性的基础上,既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协作机制,也要明确双方责权利关系。
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方案 8
为纪念5.12国际护士节,弘扬南丁格尔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按照省卫健委《关于举行20xx年万名护士下基层帮扶活动启动仪式的通知》文件要求,市卫健局决定以医联体为依托,在全市组织开展为期1周的`万名护士下基层帮扶活动,举办“市卫健系统万名护士下基层帮扶活动”启动仪式。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目标
通过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帮扶活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护理服务能力,逐步形成以社会新需求为导向,延伸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使优质护理服务更加贴近患者,促进基层护理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活动时间
20xx年4月22日上午9:00。
三、活动地点
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楼门前。
四、参加人员
各二级医疗机构分管护理工作的院长、护理部主任及护理人员。(每单位方队10人)
五、活动安排
1、市卫健局领导讲话。
2、医疗机构下基层进行帮扶活动。
六、有关要求
1、各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由指定人员负责该活动的具体工作,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各医疗机构自备救护车,车上悬挂条幅,启动仪式结束后深入到帮扶单位进行帮扶活动。
3、各单位参加启动仪式的人员提前15分钟到达指定地点,护理人员统一着工作装,仪表着装规范,戴护士帽。
4、各医疗机构在帮扶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做好总结与工作量统计,活动结束后,将影像资料及活动总结报医政科。
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方案 9
一、工作背景
在医共体建设的大框架下,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护理水平对于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分级诊疗具有关键意义。然而,当前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足、护理服务理念相对滞后、护理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特制定本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方案。
二、工作目标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包括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专科护理知识、急救护理能力等,使基层护理人员能够熟练应对常见疾病的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健全护理管理体系,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加强护理质量控制,提高护理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护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开展。
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护理服务理念的转变,增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提高患者满意度,树立基层医疗机构良好的护理服务形象。
通过帮扶工作,加强医共体内部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护理事业的发展。
三、帮扶主体与对象
帮扶主体:医共体核心医院(通常为区域内的三级医院或综合实力较强的二级医院)的护理部及各专科护理团队。
帮扶对象:医共体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的护理部门及护理人员。
四、帮扶内容与措施
(一)人员培训
制定分层培训计划
根据基层护理人员的职称、工作年限和专业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分层培训计划。对于新入职的基层护理人员,重点开展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如护理礼仪、基础护理操作规范(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导尿等)、患者安全管理等,使其能够尽快适应护理岗位工作。
针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基层护理人员,开展专科护理知识培训,如内科护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外科护理(伤口护理、术后康复护理等)、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提升其专科护理能力,能够处理常见专科疾病的护理问题。
对于基层护理骨干,组织参加高级护理实践培训,包括护理管理知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理质量管理等)、危重症护理技能(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呼吸机的使用等)、护理科研方法等,培养其成为基层护理团队的核心力量,能够带领团队开展护理工作并进行质量改进。
培训方式多样化
举办定期的线下培训班:由医共体核心医院的护理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集中授课,每次授课时间为xx小时左右,课程内容涵盖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际操作演示。理论课程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操作演示则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模拟病房或实际病房进行,让基层护理人员能够亲身体验和实践。
开展线上培训课程: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医共体护理培训在线学习平台,上传丰富的护理培训课程视频,包括基础护理知识、专科护理讲座、护理操作演示视频等,基层护理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进度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设置在线答疑功能,由核心医院的护理专家定期在线解答基层护理人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建立临床进修制度:选拔基层护理人员到医共体核心医院进行临床进修学习,进修时间为xx个月至xx年不等。进修期间,基层护理人员深入核心医院的'各个临床科室,参与科室的日常护理工作,跟随专科护士学习先进的护理技术和管理经验。核心医院为进修人员制定详细的进修计划,安排专人带教,确保进修人员能够学有所获。
(二)护理管理帮扶
协助建立护理管理组织架构
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完善护理管理部门的设置,明确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等各级护理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制定护理人员岗位职责说明书,使护理人员清楚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规范护理工作流程与制度
结合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协助制定和完善各项护理工作流程和制度,如患者入院护理流程、出院护理流程、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护理质量考核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等。对各项制度和流程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培训,确保护理人员能够理解并严格执行。
引入先进的护理管理工具和方法,如护理质量控制中的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根本原因分析(RCA)等,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定期组织基层护理管理人员到核心医院进行参观学习,了解核心医院的护理管理模式和实践经验,促进基层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
加强护理质量控制与监督
建立医共体护理质量同质化管理体系,制定统一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和指标。医共体核心医院定期组织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检查方式包括现场查看、查阅护理文书、访谈患者等。根据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协助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护理质量自我监控机制,指导基层护理管理人员开展日常的护理质量检查工作,如护士长每日查房、护理部每月组织的护理质量大检查等。同时,鼓励基层护理人员积极参与护理质量改进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共同提高护理质量。
(三)技术支持与资源共享
开展专科护理技术指导
医共体核心医院的专科护理团队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专科护理技术指导,如伤口造口护理、糖尿病足护理、静脉输液港维护等。通过现场演示、案例分享等方式,帮助基层护理人员掌握专科护理技术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并对基层护理人员的操作进行现场点评和纠正。
建立远程护理会诊机制,利用互联网技术,基层医疗机构在遇到疑难护理问题时,可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向医共体核心医院的护理专家申请会诊。核心医院的护理专家根据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患者病情资料、护理记录等信息,进行远程诊断和指导,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帮助基层护理人员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
共享护理资源
建立医共体护理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护理人力资源、设备资源、信息资源等的共享。在人力资源方面,当基层医疗机构遇到护理人员短缺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共体核心医院可调配护理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支援;在设备资源方面,核心医院可将部分闲置或更新换代的护理设备捐赠或租赁给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并提供设备的操作培训和维护保养指导;在信息资源方面,共享护理电子病历系统、护理知识库等,提高基层护理人员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便捷性。
(四)护理服务理念提升
开展患者体验与满意度调查
协助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患者体验与满意度调查机制,定期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和期望,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水平、沟通能力、健康教育效果等方面。
根据调查结果,组织基层护理人员进行分析和讨论,找出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同时,将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护理人员,促进护理人员反思自己的服务行为,增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加强护理人员沟通与人文关怀培训
举办护理人员沟通技巧与人文关怀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包括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如何倾听患者的诉求、理解患者的情感,以及在护理工作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等。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让护理人员在实践中掌握沟通技巧,提高与患者沟通的效果。
鼓励基层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社区健康公益活动,如健康讲座、义诊等,在活动中与居民进行互动交流,增强护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五、实施步骤
(一)筹备阶段(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成立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由医共体核心医院分管护理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核心医院护理部主任及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护理帮扶工作,制定工作方案、目标和计划,明确各方职责和任务。
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护理现状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访谈等方式,了解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的数量、学历、职称结构、专业技能水平、护理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需求等情况,为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措施提供依据。
组建医共体护理帮扶专家团队,由核心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各专科护士长、护理骨干等组成。专家团队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和培训课程大纲,准备培训教材、教学设备等相关资料。
(二)实施阶段(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按照人员培训计划,开展分层培训工作。定期组织线下培训班和线上培训课程,安排基层护理人员到核心医院进行临床进修学习。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基层护理人员的培训情况和考核成绩,作为其个人业务能力评价和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推进护理管理帮扶工作,协助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护理管理组织架构,规范护理工作流程与制度,加强护理质量控制与监督。定期组织基层护理管理人员参加护理管理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
开展技术支持与资源共享工作,专科护理团队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建立远程护理会诊机制,共享护理资源。加强医共体内部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护理学术会议、护理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护理技术和经验的传播与共享。
注重护理服务理念提升工作,协助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患者体验与满意度调查,加强护理人员沟通与人文关怀培训。鼓励基层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社区健康公益活动,提高基层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
(三)评估阶段(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建立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基层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成绩、护理管理水平提升情况、护理服务质量指标(如患者满意度、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等)、护理资源共享效果等方面的指标。
定期对护理帮扶工作进行评估,每半年组织一次全面评估。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检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对帮扶工作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根据评估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帮扶策略和措施,优化帮扶工作方案,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四)总结阶段(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对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整理帮扶工作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数据和经验,撰写工作总结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帮扶工作的目标、任务、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以及对未来医共体护理工作发展的建议等。
召开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总结会议,对在帮扶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广大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医共体建设和护理帮扶工作。同时,将帮扶工作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和应用,为进一步提升医共体护理水平奠定基础。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确保帮扶工作顺利推进。核心医院护理部要加强对帮扶工作的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基层医疗机构要积极主动配合帮扶工作,为帮扶专家团队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支持。
(二)人员保障
组建高素质的医共体护理帮扶专家团队,专家团队成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教学能力。同时,要注重专家团队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定期组织专家参加国内外护理学术交流活动、护理管理培训课程等,不断更新知识和理念,提高帮扶工作水平。
(三)经费保障
医共体各成员单位要合理安排护理帮扶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教材编写、教学设备购置、专家团队劳务费用、基层护理人员进修学习补贴等方面。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社会捐赠等多渠道资金来源,保障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加强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制度,包括帮扶工作考核制度、激励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将帮扶工作纳入医共体成员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帮扶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基层医疗机构和护理人员对帮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帮扶工作。
以上方案仅供参考,各医共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护理帮扶工作能够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护理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护理服务。
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方案 10
一、工作背景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共体建设已成为整合区域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医共体模式下,加强护理帮扶工作对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护理水平、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具有关键意义。通过开展护理帮扶,可以有效提升基层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改善基层患者的就医体验,推动医共体内护理服务的同质化发展。
二、工作目标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在帮扶后的xx个月内,使基层护理人员对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的掌握准确率提高至xx%以上,护理操作技术考核合格率达到xx%以上。
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在xx个月内建立起规范的护理管理流程,包括护理人员排班制度、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护理质量评估标准等,确保基层护理工作有章可循,质量可控。
增强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护理应急能力,在半年内组织至少xx次护理应急演练,使基层护理人员熟悉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协作能力,能够在突发事件中迅速、有效地开展护理救援工作。
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特色护理服务项目,如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推广等,在一年内使基层能够开展至少xx项特色护理服务,并根据当地居民需求和实际情况持续优化和拓展,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护理需求。
三、帮扶主体与对象
帮扶主体:医共体核心医院护理部及各科室护理骨干。核心医院应具备丰富的护理资源,包括专业的护理团队、先进的护理技术和完善的护理管理经验。
帮扶对象:医共体内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的护理人员。这些基层护理人员往往面临着专业培训机会少、知识技能更新慢、护理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需要得到系统的帮扶与支持。
四、工作内容与措施
(一)人员培训
定期组织理论知识培训课程
由医共体核心医院护理专家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根据基层护理人员的实际需求和知识短板,确定培训内容,如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护理药理学知识、护理伦理学等。培训课程采用集中授课、线上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每月至少安排xx次集中授课,每次授课时间不少于xx小时。
建立培训考核机制,每次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知识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基层护理人员个人业务档案,作为绩效评估和职业发展的参考依据,激励基层护理人员积极学习。
开展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与指导
核心医院护理骨干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基础护理操作(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导尿等)和专科护理操作(如心电监护、伤口换药、母婴护理等)。培训过程中,采用现场演示、一对一指导、模拟场景训练等方法,确保基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技巧。
每季度组织一次实践操作技能竞赛,设置不同的操作项目,让基层护理人员在竞赛中相互学习、提高技能水平。对竞赛中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基层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
(二)护理管理帮扶
协助完善护理管理制度
核心医院护理管理专家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对其现有的护理管理制度进行全面评估,结合基层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协助制定和完善包括护理人员岗位职责、护理工作流程、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定期对基层护理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确保各项制度有效落实。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形成检查报告反馈给基层医疗机构,并跟踪整改效果。
建立护理质量控制体系
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由核心医院护理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护理质量控制的方法、标准和工具。制定详细的护理质量控制计划,明确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和指标,如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患者满意度等。
每月开展一次护理质量控制活动,通过现场检查、数据统计分析、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收集质量数据,对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跟踪整改效果,形成闭环管理。逐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护理质量水平,使各项质量指标在一年内达到或接近医共体核心医院的标准。
(三)护理资源共享
建立护理信息共享平台
依托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搭建护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医共体内护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平台内容包括护理知识库(如疾病护理规范、护理操作视频教程、最新护理研究成果等)、护理人力资源信息(护理人员基本信息、专业特长、培训经历等)、护理质量管理数据(各项质量指标统计结果、质量问题分析报告等)等。
基层护理人员可通过平台随时查阅学习资料,获取最新的护理知识和技术信息;核心医院护理管理者也可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基层护理工作动态,为精准帮扶提供依据。同时,利用平台开展远程护理会诊、护理病例讨论等业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护理诊疗水平。
设备与物资共享
医共体核心医院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对部分护理设备和物资进行合理调配与共享。例如,将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率较低但购置成本较高的专科护理设备(如康复护理设备、急救转运设备等)纳入共享范围,按照基层医疗机构的申请需求进行调配使用。
建立护理设备与物资共享管理机制,明确设备与物资的借用流程、维护责任、归还期限等,确保共享设备与物资的安全、有效使用。定期对共享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质量检测,保证其性能良好,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四)特色护理服务推广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推广
选派医共体核心医院中医护理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艾灸、拔罐、推拿、穴位按摩等传统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通过理论授课、现场演示、实践操作指导等方式,使基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至少xx项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立中医护理门诊或治疗室,由经过培训的基层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服务。根据当地居民的健康需求和疾病谱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护理服务方案,如针对慢性疼痛患者开展艾灸、推拿治疗,针对失眠患者进行穴位按摩等。同时,加强对中医护理服务效果的评估与跟踪,不断优化服务方案,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慢性病护理管理服务
针对基层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制定慢性病护理管理规范和流程。核心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共同组成慢性病护理管理团队,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饮食指导、运动锻炼指导、用药管理、并发症预防等。
利用信息化手段,如移动健康管理APP、微信公众号等,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远程健康监测和管理。患者可通过手机上传血压、血糖、体重等健康数据,护理人员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和反馈,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和指导服务。定期组织慢性病患者健康讲座和病友交流活动,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
五、工作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第1-3个月):启动与基础评估阶段
成立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团队,明确各成员职责和分工。
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调研,了解基层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业务水平、护理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和实施方案。
组织召开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启动会,向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传达帮扶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二)第二阶段(第4-9个月):全面帮扶实施阶段
按照人员培训计划,开展理论知识培训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每月组织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协助基层医疗机构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建立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和质量控制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
搭建护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护理信息互联互通,开展远程护理会诊和病例讨论业务;同时,进行护理设备与物资共享调配,建立共享管理机制并开展相关工作。
启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推广和慢性病护理管理服务工作,选派专家进行培训指导,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立相关服务科室或项目组,开展服务并进行效果评估与跟踪。
(三)第三阶段(第10-12个月):巩固提升与总结阶段
对前期帮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回顾,分析各项帮扶措施的实施效果,收集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反馈意见,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根据总结评估结果,对帮扶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进一步巩固帮扶成果,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护理水平。例如,对培训内容和方式进行改进,加强对护理质量控制薄弱环节的管理,拓展特色护理服务项目等。
组织召开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在帮扶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和核心医院帮扶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医共体建设和护理服务提升工作。
六、工作保障
组织保障:成立由医共体理事会领导的护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帮扶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医共体核心医院护理部,具体负责帮扶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同时,组建由核心医院各科室护理骨干组成的帮扶专家团队,明确各专家的帮扶任务和责任,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人员保障:医共体核心医院要合理安排护理骨干参与帮扶工作,在保证核心医院正常护理工作运转的前提下,选拔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沟通协作能力好的护理人员作为帮扶专家。同时,为帮扶专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其帮扶能力和水平。基层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帮扶工作,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和各项帮扶活动,为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经费保障:医共体应设立护理帮扶专项经费,用于支付帮扶专家的培训费用、交通补贴、劳务报酬等,以及购买培训教材、教学设备、护理物资等帮扶所需物品。同时,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捐赠,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确保帮扶工作经费充足。加强对帮扶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规范使用经费,确保经费使用合理、安全、有效。
七、工作评估与考核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全面、科学、可操作的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基层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情况(如理论考试成绩、实践操作考核成绩、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等)、护理管理制度完善情况(如制度的完整性、执行率、修订及时性等)、护理质量控制效果(如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患者满意度、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等)、特色护理服务开展情况(如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开展项目数、服务人次、慢性病护理管理患者达标率等)以及护理资源共享效果(如护理信息平台使用率、设备物资共享次数、共享设备完好率等)等方面的指标。
定期开展评估考核:每季度对帮扶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评估考核,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检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评估数据。评估考核工作由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邀请相关专家和基层医疗机构代表参与,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准确。
反馈与改进:及时将评估考核结果向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反馈,对帮扶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帮扶主体和帮扶对象要根据反馈意见,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持续改进帮扶工作,不断提高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 相关推荐
【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方案】相关文章:
医共体建设方案06-01
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05-25
关于医共体工作汇报总结12-31
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精选16篇)11-07
紧密型医共体实施方案(精选10篇)10-29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汇报07-05
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通用16篇)11-04
帮扶企业帮扶工作方案05-19
有关推进医共体建设工作情况汇报范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