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2024-12-24 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方课程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1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地方课程由省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而自主开发并管理,由地方、学校实施。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地方课程的主要目标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和完善我校地方课程体系和管理、开发机制,提高我校基础教育质量。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地方课程设置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2.整合性原则。地方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区域化、本土化,要与综合实践活动、有关专题教育和学校课程进行整合。小学劳动、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等主要安排在地方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国防教育等专题教育的内容主要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利用学校课程开设专题讲座。

  3.独立性原则。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有自身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它和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共同构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者相辅相成,不能用国家课程代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四、课程开发内容及课时安排

  《传统文化》、《环境教育》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

  1—2年级每周1节,3—5年级每周《传统文化》、《品德与社会》1节,《安全教育》课《环境教育》各1节。

  五、课程设置说明

  1.《传统文化》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会诵读或记忆一些传统的古典诗词,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环境教育》课程和《安全教育》课程,着重发展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使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一些问题,了解校园安全及自我无保护的措施。

  3、《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是基本的良好的品行特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设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六、开发与实施要求

  1、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要始终渗透安全教育。

  2、要充分发挥社区、校教研组的`作用,鼓励有关人员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深入生产生活实际,研究问题,总结经验,创造性地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服务。

  3、要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地方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七、管理评价

  1、地方课程的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和考查,但要以考查为主。评价要实行等级制。

  2、地方课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结果,更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2

  一、指导思想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客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总体要求

  地方课程的开发要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充分反映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基本思路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入手,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应考虑以下几点:

  1、考虑地方课程的地域性:

  地方课程所选择的内容与当地的生产实际、社会实际、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体现一定的地方性特色和区域特证。要充分研究地方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挖掘地方课程资源,设计出能体现地域特色的课程,并对学生很好的实行德育教育。

  2、考虑地方课程的针对性:

  地方课程是针对社会需求和现实生活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文明教育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关心社会,尊长爱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选择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年龄特证和已有的.基础相适应。

  3、考虑地方课程的时代性:

  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识功能,但特别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在选择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地方历史、地理、经济,结构等等,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要体现出显明的时代性。

  4、考虑地方课程的实践性: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农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懂文明讲礼貌,与人和谐相处。在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接受式,而应是探究式、实践式的,学生在学习关于地方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农业发展现实问题,探究每个社会成员适应社会发展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要求和建议

  地方课程的实施应强调学生对地方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通过组织学生适当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能力。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严格执行学校课表规定,按时、认真上好地方课程。

  2、地方课程不能象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一样,只能通过系统的地方教材学习。

  总之,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地方课程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从而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成为懂礼貌、爱劳动的实用型合格人才。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课程设置。如:国家课程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艺术、体育、综合实践。地方课程开设:信息技术、安全法制、劳动技术。校本课程开设:校本教材、活动课。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

  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下午),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活动课(包括各社团活动)。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我校地方课程课时安排为,每周一、二年级2课时,三、四年级3课时,五、六年级4课时,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10.2%。设置综合实践、心理健康与法制等,使用相应的教材。

  8、校本课程结构设置

  以《弟子规》为导行的.中华传统美德,所选教材是学生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教研组工作。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与落。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4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本地方课程实施方案。本方案旨在通过地方课程的实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二、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地方课程应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完整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整合性原则:地方课程应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专题教育和学校课程的整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独立性原则: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应建立自身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内容

  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社会实际、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地方特色。具体包括但不限于:

  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素养。

  安全法制: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劳动技术: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

  四、课程实施

  教学安排:地方课程应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确保每周有固定的课时进行授课。

  教学方法:注重探究式、实践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五、课程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查、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内容: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5

  一、背景与目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地方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功能日益凸显。本实施方案旨在通过规范地方课程的开设与管理,提升地方课程的质量与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

  课程内容:地方课程内容应涵盖当地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体现地方特色。具体课程可包括地方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

  课程结构:地方课程应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包含相对独立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安排,便于学生选择和学习。

  三、课程实施与管理

  教学计划:学校应制定详细的地方课程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教师培训:加强对地方课程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如社区、企业、文化机构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活动机会。

  教学评价: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地方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地方课程的开设与管理。

  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相关制度,如审议审核制度、备案制度、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等。

  加强监督检查:定期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6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特制定本地方课程实施方案。本方案旨在通过地方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与特色

  课程内容:地方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体现地方特色。具体可包括地方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特色: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选择性,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地方性。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教学安排:地方课程应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确保每周有固定的课时进行授课。同时,注重与地方资源和社区活动的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教师队伍:加强地方课程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活动机会。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地方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教学评价: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同时,加强对地方课程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注意事项

  地方课程的实施应注重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协调与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地方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确保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加强与地方政府、社区、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地方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7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结合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整合性原则:地方课程要体现区域化、本土化,与综合实践活动、有关专题教育和学校课程进行整合。

  独立性原则: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有自身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设置

  地方课程开设信息技术、安全法制、劳动技术等课程。具体课时安排可根据各年级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四、实施策略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地方课程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注重学生实践,通过探究式、实践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方知识。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五、评价体系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查、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8

  一、背景与目标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特制定本地方课程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地方课程的实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课程设置与内容

  课程设置:地方课程包括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

  内容选择:注重与地方实际相结合,选择具有代表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内容。

  三、实施步骤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组织师资培训:对教师进行地方课程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

  开展教学活动: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地方课程的学习与实践。

  进行课程评估:通过考试、考查、实践活动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地方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地方课程审议审核、备案、课程教学管理等制度。

  加强资源建设: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库,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案例。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9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

  二、课程设置

  特色文化课程:介绍本地独特的文化传统、艺术形式和民俗风情。

  生态环境课程:讲解本地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及其保护。

  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地方社会发展。

  三、实施方式

  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互动,了解地方特色和文化。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本地文化遗址、博物馆、工厂等,增强实践体验。

  项目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四、评价体系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10

  一、背景与目标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特制定本地方课程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地方课程的实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置与内容

  课程设置:地方课程包括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剪纸艺术等。

  内容选择: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选择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

  三、实施策略

  融入日常教学:将地方课程融入日常教学中,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成。

  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社区服务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家校合作: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动地方课程的实施。

  四、评价体系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活动、作品展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 相关推荐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11-04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精选11篇)11-29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精选16篇)11-08

有关小学地方课程实施方案11-28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合集6篇)04-13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必备6篇)11-10

【必备】地方课程实施方案6篇11-10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10-12

小学地方课程教学总结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