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教学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4编辑:互联网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 林琼

英国著名学者鲁姆哈特的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 model)表明:读者的阅读能力是由三种图式来决定的,它们是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指的是读者对阅读材料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指的是读者对文章涉及的主题的熟悉程度,而形式图式则指的是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在这三种图式中,语言图式是理解文章文字的基础,内容图式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依据,而形式图式则是调用内容的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何广铿,1997)。美国心理语言学家Frank Smith在Understanding Reading一书中亦指出:“阅读不是一种消极的活动。读者要想获得知识,必须做出积极的贡献。至少要做出与作者同样大的贡献。”Smith所说的“贡献”就是指读者积极的思维活动。鲁姆哈特和Smith的观点都明确指出了阅读的正确过程,即从识别单词、领悟句意到理解篇章乃至摄取知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排疑解难的思维过程。为了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加符合学习规律,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发展能力,学会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加强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下几方面。

一、重视语言能力,扩充语言图式

阅读理解包括阅读和理解两个方面。其中阅读可以说是一个“破译文字符号的编码程序”的过程,亦是鲁姆哈特所说的掌握文章文字内容的过程。要“破译”文中的文字,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是不行的。语言能力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没有掌握相应的语言图式,读者就不能识别文章中的词、短语和句子,也不能利用文章提供的信息来调用相应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文章的理解了。英国语言学家S.Pit Corder在其《应用语言学导论》一书中对语言能力作了极好的论述,他指出:“语言能力指辨认和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以及辨认句子之间意义上关联的能力。”要“辨认”和“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就要掌握尽可能多的单词和基本的语法、句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感知内容,为后面的理解加工阶段做准备。

1、重视词汇教学

词汇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读者的词汇量越大,理解语言的范围就越广。词汇的记忆与储存不够,就会造成在阅读过程中因“生词障碍”而“处处碰壁”的现象,无法理解句意。可以说,掌握足够的词汇是理解文章的关键。但是许多学生一提到记单词就怕,我们应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记忆方法来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经常运用的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有6种:同类记忆法、对比记忆法、读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同音异形记忆法和搭配记忆法。教师平时要培养学生养成归纳同义词、近义词、同类词、反义词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记忆一些有用的词组、短语、搭配,将词扩展为更大的语义单位,这样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有助于在阅读中把握文脉。同时,教师还应教授学生猜测生词的方法,如:构词法、定义解释法、对比关系法、因果关系法、上下文暗示法等,尽可能地训练学生的猜词能力,让他们明白这些生词既不是孤立存在,也并非高深莫测,碰到生词切勿惊慌。

2、重视句式识别能力的培养

掌握了足够的单词,还不足以能完全理解文章的意思。文章中的难句,常令人望而生畏。高考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难句增多、句子类型多变,不但测试考生的阅读技能,也测试考生的心理素质。例如NMET 2000 阅读理解C篇的首句:Decision-thinking is not unlike poker------it often matters not only what you think, but also what others think you think and what you think they think you think. 这是开篇句,也是主题句,有28个单词,语法结构复杂。但是,如果能够抓住关键词not only…but also, what, what, and what, 再确定各个主谓语,这个句子的意识也就不难理解了。由此可见,阅读的“译码过程”并非是逐词翻译、对号入座。人们在理解过程中,实际上并不需要逐词逐句“尽收眼底”,熟练的阅读者往往抓住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语即可领悟句子大意。其实,这就是句式识别能力。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句式识别能力,教师可以从动词的五种基本句型抓起;注重教学并列连词and,but,for等连接的并列句;认真抓好主从复合句的教学;注意辨别一些修辞性句式。读者只有在识别句式的基础上,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句子的关键词并进行语义编码,促进意义的理解。

二、扩大阅读量,丰富内容图式

掌握了语言文字,并不等于掌握了文章内容,这就涉及到“理解”的问题,亦是鲁姆哈特所说的对文章所涉及主题的熟悉程度了。现在的阅读理解题在选材上非常注重蕴含时代气息和具有可读性,要求读者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理解该语言所属的社会及其文化,才能真正运用好这种语言。要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教师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注重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锐性

众所周知,学习语言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环境。然而,目前我们教学生学习英语,不可能向他们提供像母语一样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师要设法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锐性,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应订阅一些英语刊物,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将英美文化的特点介绍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们只有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所学语言。

2、扩充学生的背景知识

有的学生英语知识掌握得不错,却仍然看不懂文章,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背景知识的积累。可以说,生活是教师组织教学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把枯燥的语法讲解变得生动有趣,谈论的话题可以从学生身边的轶闻趣事扩展到国内外的大事。通过各种各样的话题,我们就可以拉近学生与外界的距离,丰富他们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

3、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要学好外语,必须依靠大量的输入和实践。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客观、更深刻地了解异域文化,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份量。要搞好课外阅读教学,主要靠激励和指导。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最好是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据心理学家研究,生动、幽默、情节曲折的作品往往能抓住青少年的心。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一些原著或经过改写的原著,包括世界名著、故事、幽默、时政、科技文章等。通过阅读原汁原味的著作,学生可以体会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到异国的历史文化氛围,这样他们就不难读懂一个民族、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了。

三、区别文章体裁,完善形式图式

如果理解了文章的词、句,头脑里也有了相应的内容图式,同样也难以保证阅读的顺利进行,这就涉及到形式图式了。对形式图式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文章的中心词句,从而较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结合不同文体的文章,系统地讲授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调用形式图式的能力,使他们懂得怎样利用文章中的线索,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意图,达到对所读材料的充分理解,保证准确完整地获取信息。

四、加强学习指导,掌握阅读技能

掌握语言知识并不等于具备阅读能力。只有掌握并运用一系列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将习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具有个性心理特征的阅读技能。一般来说,作者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写作的,学习和掌握阅读技能就是使自己的思维模式与作者写作时的思维模式相吻合,从而加速理解阅读材料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应分层次地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下面简单谈谈关于训练“速度”方面的做法。

1、培养快速阅读整体文章的能力。

《会考大纲》要求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40-60个单词,高考要求的速度则快的多,达到了每分钟100个单词左右。因此,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速度的训练。如:可以让几个学生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文章,读不完也要停下;然后大家拼凑内容,复述文章。教师要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相应地缩短规定的阅读时间。这一训练方法可以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速度。

2、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

课外阅读大多体现为泛读。泛读,不言而喻,贵在于“泛”。“泛”不仅要求阅读的量要大,也要求阅读的题材、体裁要宽。与精读相比,泛读是针对粗调输入的技能,因此阅读速度要快,同时也要把握好对语篇的理解。泛读也可以与课内的精读内容相结合,教师可以为课文配上同类题材的姊妹篇作为泛读材料,使精读和泛读相得益彰。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泛读也可以处理成半精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体会阅读、讨论带来的愉悦,巩固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

总之,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而灵活的过程,是读者的“概念能力”、“背景知识”和“加工策略”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教师要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中学教学阶段。笔者从教以来,一直都在探求一种适合于山区学校学生的英语教学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将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读”的技能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怎样培养出具有较高阅读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我一直在思考、探求的问题,也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储培君《教育学教学参考书--教学论分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3、彭那祺《谈英语交际性教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王家骥《谈英语阅读与写作训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S.Pit Corder 《应用语言学导论》,The Guilford Press,1992

*本文曾获全国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并被发表于全国优秀核心免检期刊《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2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