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10-24编辑:互联网

  一、引言

-ピ谥醒в⒂锝萄е校对听、说、读、写这四方面语言技能的培养一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而其中我们忽视最多的恐怕就是说的技能的培养了。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特性。作为外语,学生接触它的机会不多,许多学生学习外语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找到好工作,真正从兴趣出发想学的不多;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往往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干脆就是满堂灌,学生少有开口说的机会。结果是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还是无法开口与人交流。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开口学说流利的英语成了外语教学的“老大难”。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对说的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中毕业要求学生在说的方面达到如下要求:

-1.能使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

-2.能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商讨和制订计划;

-3.能报告实验和调查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4.能经过准备就一般话题作三分钟演讲;

-5.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如发表意见,进行判断、责备、投诉等。

-6.能做一般的生活翻译,如带外宾购物、游览等。

-ピ谀壳罢庋的情况下,如何达到《标准》的要求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既需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也需教师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想学、乐学。下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一种以研究性学习为思路的口语教学形式--课堂辩论,供各位同行参考。

-ザ、研究性学习与口语教学

-ゼ于这是一个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思想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以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project learning)是目前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乃至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

-ゴ庸阋謇斫猓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霍益萍,2001.10)。我们要讨论的则是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如何结合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全神贯注、饶有兴趣地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它是新的教育理念,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具体到英语口语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恪守的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口语的学习不再是机械重复许多含有某个特定语法功能项的句子,而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口讲话,让学生有讲的愿望,有话可说,通过对话来解决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同时又达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要让学生学会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有意义的交流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辩论就是这样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

-ト、辩论活动

-ケ缏凼且匝生为主体的一项课堂活动,一般持不同观点的两组同学各坐一排,面对面就某个话题展开辩论,每组人数可控制在3-7个不等。辩论虽是能让学生说起来的好方法,但对英语为非母语的学生来说也是个难度较大的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活动,一开始学生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环绕着话题进行自由的辩论。这时,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和指导说明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可以把活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サ谝唤锥危鹤急附锥

-フ飧鼋锥问腔疃前的准备阶段,是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的保证,因而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而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以处理好以下关系为前提的。

-1.教师的角色

-ソ淌υ谡飧鼋锥蔚淖饔檬欠浅V匾的,他既是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更是活动的指导者。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的同时,他得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也就是让学生知道辩论是怎样一回事,有哪些规则?例如,当一方辩手在反驳时,不能打断、插话、回击,应等他结束后,再按序进行反驳。再如,在反驳对方时应注意礼貌、语气:“I'm afraid I don't agree…;I'm not so sure really…”这些表达方式是陈述观点时所必须的。在指导过程中最主要是教师应予以活动思路上的指导,活动方法上的指导,信息资料来源上的指导,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交给学生,应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同时也应将评价标准告诉学生,便于他们确立努力的方向并正确地评价自我的表现。

-2.题材的选择

-ブ劣谔獠牡难≡瘢可以从已有的教材中挖掘,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人教版SEFC教材中就有不少这样的素材:例如在上完高一第十九单元的“The Secret is out”,可以让学生以“Should Women be Treated the Same as Men?”为题来一场辩论;上完高三第五单元Advertising后,可以让学生以“Do Advertisements Play a Positive or a Negative Role in Our Society?”为题进行一场辩论;也可将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挑选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

-3.活动的氛围

-ビ糜⒂锝行辩论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要求比较高的口头表达活动,而不少研究表明在用外语进行口头表达时,许多人都会觉得紧张,更不用说是辩论了。所以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辩论是一项通过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同时又避免不了团体间的竞争。可以说是一条学生会密切合作与正确竞争的好途径,我们可以用下面八个字来归纳辩论所需的课堂氛围:“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也就是说,在辩论前,要确保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合作、密切配合。一般要把班级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制订出辩论计划,发动组内同学列出尽可能多的正反论据,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来为辩论作充分的准备。同时又要让小组间处于友好的竞争中,避免敌对情绪,始终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的、真实的、友好的、畅所欲言的氛围中。

-サ诙阶段:辩论阶段

-ゴ诱反方中各选出5-7个学生(可视班级大小而定)组成辩论小组,这可以允许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爱好特点自行组织,最大程度发挥团体优势。而这次未轮到的学生将作为裁判,下次再作为辩手出场。每个队都需有一名队长,队长在开场时亮出本队的主要观点,并在结束时总结、归纳本队各成员的发言。每队的发言内容一般都有三部分组成:先由正方队长来作正式的陈述,一一亮出观点,然后由正方组员来一一反驳对方的观点,再由正方对反方的反诘予以肯定的应答。作为反方辩手也由类似的三部分组成,这样组成的辩论方式要求所有的成员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并积极参与;听懂对方的反驳并以充足的例证予以回击;每个辩手限定在2分钟内陈述完自己的观点。一般以正方先开始,然后反方提出反驳,就这样依次轮流直到每个辩手都完成陈述与反驳。那么当双方在辩论时,其他听众做什么呢?尤其对人数较多的班级这实在是个问题,因为会有很多学生没有参与辩论。我们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鼓励他们提问或者站在中立的角度对别人的观点予以评论,当每个辩手陈述完后,老师可以要求听众至少向每个辩手提一个问题,这个过程往往会是整个辩论赛的高潮,因为谁也预料不到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出现,对辩手来说也是很有挑战性的,他们必须有很好的临场发挥能力才不至于被问倒。二来可以让他们充当裁判,给辩手打分,这个过程也是他们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他们的判断和评估能力的过程。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们将在下一阶段讨论。

-サ谌阶段:评估阶段ト体辩手讲完后,先让听众给辩手们打分,然后将他们评分的结果收上来,老师则在此基础上对这次辩论作个总结,评出获胜的队和最佳辩手。具体评分方法参见下表:

-ケ1 辩论赛评分表②

辩手 总分 相关性

(Matter-quality of argument)  仪态

(Manner-pronunciatio n delivery and gestures)  方法

(Method-the way an argument is organized) 临场发挥

(Spontaneity and use of OFB③

辩手1+          

辩手2+          

辩手3+          

辩手4+          

辩手5+          

辩手6+          

辩手7+          

总分          

辩手1-          

辩手2-          

辩手3-          

辩手4-          

辩手5-          

辩手6-          

辩手7-          

总分          

  从表中可以看到,一般我们分四个方面来总体评价辩手的水准,每项占总分的25%,一般每项最低分不低于17%;最高不超过22%,总分在68%-88%之间,平均为78%左右。

-Matter主要指辩论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是否切题,辩论中往往会有这种现象:有时离题万里,而有时又无法展开。

-Manner指的是辩论时的语音、语调、仪态等方面。辩手的陈词是否能让别人听懂,体态语是否用得过多。过多或过分的体态语是失分的主要因素之一。

-Method不仅指辩论小组的组织方法、手段,也涉及到小组成员在辩论中是否用上符合逻辑的独到的方法来进行陈述和反驳。

-Spontaneity是指在反驳对方辩手提出的观点时的临场发挥能力,语言的运用是否自然、得体。

-ニ摹⒍越萄У钠羰竞鸵庖

-ゴ颖缏壅庖换疃的特征看,它不但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同学都能集中注意力,同学间相互学习和逐步领会驾驭语言的本领,而且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口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团体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查寻资料,调查研究和意义对话,这既让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又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思辨能力。将辩论作为一种课堂活动引入语言教学必将引起传统语言课堂三要素(学生、教师和教材)关系的改变。在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一改传统课堂的教师中心模式,让学生全面参与,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亲自实践,勇于探索,充分发挥团体的协作精神,一直处于积极、活泼的学习状态;同时整个活动过程还时时渗透着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学会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特别是当某个学生自己的观点与团队的观点相矛盾时,他不得不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做出合情合理的回答。当他面对对手反驳时,那种随机应变、自发的反应不是依靠老师教就能教会的,只有通过真实环境的真实体验,才会慢慢领悟,真正达到了“做中学”的境界。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亲自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才能培养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ネ时在这个活动中,学习内容已不再局限在手头的课本上,活动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来解决真实世界的具体问题。只凭教材中有限的信息是不可能在辩论中取胜的,照本宣科只会限制学生主体活动的全面展开。学习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体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主要是学生认识学习内容、把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这个过程提高能力和思想境界的活动(陈时见,2001.5)。辩论中学生应用到的大量的就是这样的知识内容,而这又往往是课本中难以找到的。信息时代为这一切提供了可能,丰富的网络资源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源泉。关键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资源?这就涉及到教师如何在这一活动中起好作用的问题。

-ソ淌Σ辉偈强翁弥械娜ㄍ和中心,这并不等于说教师成了旁观者。这样做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工作将更具挑战性。辩论活动和传统课堂活动的不同是教师的控制减少了,学生投入大为增加,学生自主性加强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不管教师是示范者、组织者,还是监督者,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整体作用应是协调(coordination)、促进(facilitation)和指导(guidance)。教师要创造一种积极的气氛让学生得以充分调动、充分发挥,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全过程担负的协调作用所要求的;不管学生的主体能力怎么样,教师都要通过课堂活动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策略和能力培训,使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更强,这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所决定的,和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并不矛盾;不管学生的认知和技能达到怎样的水平,教师都要认真管理和引导,以保持课堂的动态平衡,这是一个调动各方因素的积极过程;不管怎么样的活动,怎么样的学习材料,怎么样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在学习中选择并做决定的能力,需要得到促进和培养,因为,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也对教师的原有知识提出了挑战,因为他们面对的不再是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而是无法预知的涉及各领域的难题。这能促使教师放下架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