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讨(转)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12-15编辑:互联网

【摘 要】

牐犜谟⒂锝萄У闹匾性凸显的今天,面对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严重弊端,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进行探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的误区,并提出此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第二部分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做出解读,确立了研究关节点与突破口。第三部分以理论结合英语教学实践,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任务型”教学两种途径探讨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第四部分提出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思考与建设性意见,旨在推进我国英语教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

牐犚唬 问题的提出:

牐牐ㄒ唬┯⒂锝萄У牡匚缓妥饔

牐牭苯袷澜缈蒲Ъ际跬环擅徒,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活动全球化、社会生活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劳动市场世界化等等形成了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牐犜谛碌母窬窒拢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强弱、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外语是国际交流的工具,英语由于它在国际上运用得广泛而成为国际语言,英语在因特网上的运用已使它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外语,而且是工作语言。因此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提高我国公民的英语水平。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我国公民的基本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包括加入WTO等现实问题的迫在眉睫,新的形势对国民教育中外语素质的强化性要求显得更为迫切。21世纪的公民如果不熟练掌握英语,要想进入高新技术圈几乎是不可能的。

牐犚提高我国公民的英语水平就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同志曾撰文指出“全球化趋势在二十一世纪更为凸显。世界将走进中国,中国将走向世界。因此中国教育必须要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无疑外语教育就特别重要。”[1]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教育界,尤其是外语教育界的历史责任。因此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牐牐ǘ) 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简况

牐犛⒂锝萄如此重要,因此围绕英语教学所进行的改革也一直是我国教育界所关注的。

牐犖夜外语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不仅教授的内容是“舶来品”,而且教授的方式也属“舶来品”。我国外语教育从产生那天起便借用了国外外语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自觉对比法、听说法、情境教学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暗示法、社团语言学习法、默教法、全身反应法、交际途径、自然途径等[2]。各种教学方法都曾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和交际途径。

牐犖夜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对外语及外语人才的需求,我国的英语教育改革力度较大(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第一外语以英语为主),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如:80年代湖北的黄炳灵、刘兆义等老师创设了“课文整体教学”(Globe System)思想,提出了英语教学中整体统帅局部,局部寓于整体,化难为易,语言结构的教学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及非模式化四个基本原则[3]。“课文整体教学”提倡将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在此基础上学习语言知识,而不是将课文的学习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割裂开来。90年代上海的张思中提出了“ 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 [4]的16个字教学法,并在全国推广。这16个字的含义是:在一定条件下,集中适当的时间运用一定量的材料,在听、读、说、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一定难度的技能训练,通过反复循环强化,以较少的时间获取较大的效益,对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分组复式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张思中老师还提出一门外语过关的百篇、千句、万词的背诵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的一轮改革中提出将交际英语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带进中国基础英语教学。这轮改革打破了多年以语法项目为主脉络编写教材、组织和安排教学的做法,第一次在中国基础教育中用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方式编写英语教材(现行的统编教材),组织和安排英语教学。这些改革使我国英语教学质量和水平比较过去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牐牻衲昴瓿酰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开始,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5]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英语课程已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开设。课程提早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公民的英语水平,那么现有的英语教学能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给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又提出了新的课题。

牐牐ㄈ)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牐牼」苡⒂锝萄Ц母锊欢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做了各类实验,但是改革者提出的好的做法还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确认,也未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更未成为英语教师们的教育行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所描述的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的状况是:费时较多,收效较少。分析目前高中的英语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牐1.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语法分析法

牐犛锓ㄔ谟镅越萄Вú皇怯镅韵暗茫┲杏泻苤匾的指导作用,不应忽略。由于语言环境的缺乏,语法无疑给英语学习带来了便利。这里的语法分析法是指我国英语教师习惯采取的以精读为主,强调规则,着重分析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则以接受学习为主。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基本上还是语法分析法一统天下。有的教师甚至搬出语法书和词典,一条一条地抄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课堂浪费。语法分析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有:(1)以前各级各类学校的升学考试着重考查语法知识,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使语法分析法教学大行其道;(2)语法分析法是大多数英语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引进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缺少实际的操作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语言观和教学方法的改观不大;(3)语法为主线的教材编写方法为突出语法教学提供了教材保证。在实际教学中,语法分析法速度慢,耗时多、效果差,所教出来的学生英语能力也就相对差。就拿学生的阅读速度来说,方块字的影响使中国学生阅读英语的速度本来就相对缓慢,再加上阅读中时时考虑语法关系就更影响了中国学生的阅读速度。笔者认为,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语法分析法占据统治地位是英语教学效果差的一?鲋匾原因?BR>2.扭曲了的英语能力训练--“题海战术”

牐犛锓ǚ治龇ㄊ褂⒂锝淌γ窃诮萄е凶苁墙教材内容零散地分解成许多语法点灌输给学生,然后通过大量的句型操练练习和各种试卷练习来巩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开设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的。初中一、二年级,有些教师们能用很稚嫩的“交际英语教学法”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还未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时,就到了初三阶段。学生们从初中三年级开始就进入了复习备考阶段。大量的练习题占领了初中三年级的课堂,学生的唯一学习方式就是在“题海”中遨游,“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给学生们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进入高中以后,教师们为了学生们在高考中考高分,从高一起就以“标准化题型”来训练学生,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学生们为了考试得高分,课上课后都在忙于做题。高中阶段三年的教学内容两年教完。到了高三,学生们几乎全泡在“题海”之中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用在“题海”中的时间不计其数,“题海战术”严重影响着英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在这种学习方法的长期影响下,学生思维僵化,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学结果是培养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

牐3.错位的教学中心--教师中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尽管后来有人一再提出要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中心所形成的惯性和学科中心的影响,教师们注重的是学科教学,并且将自己的教育对象看作是学习本学科的专门人才来“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首先要考虑人的发展这个重要目标。教学中形成了从课本到作业,从作业到试卷,从知识到知识的“只见树木不见人”的教育倾向,课堂上仍然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因此,学生应如何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学生应如何自己去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学生应如何去丰富自己的阅历,学生应如何去发展,学生怎样才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教育思想似乎离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很远。教师中心的英语课堂上,学生活动机会少,更谈不上综合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教学改革的影响下,有些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开始注重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了,但是仍然是教师讲授为主,对于如何将课堂上学习英语的机会留给学生还是缺乏研究。

牐4.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接受型学习

由于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单调和被动。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形成了学生是知识容器,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听知识、记笔记,课后复习、归纳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有的甚至不会归纳),然后消化、背诵。单调和被动的学习方式使不少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也使不少学生在学习英语多年后仍不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一,语言交际能力弱,不具备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需要,也远不能满足21世纪对优秀的和高、精、尖外语人才的需要。 (四) 高中英语教学的突破口--实施研究性学习

牐牳咧杏⒂锝萄е写嬖诘奈侍夥从沉四壳拔夜的英语教学还不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寻求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一直孜孜以求的。

牐犖夜在2000年新的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部分来开设,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式,也是一种教与学的方法。

牐牪宦凼亲魑课程形式还是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在世界的不少国家的教育中早已出现,而且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如:由于杜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在美国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学习方式使美国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60年代中后期,原苏联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智力发展水平” [6]。面对21世纪的挑战,全世界都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改革的势头可谓汹涌澎湃、波澜壮阔。日本、新加坡、德国、英国、美国等等都把教育的改革作为关于国家前途、民族利益的根本大事来抓。改革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欧洲的一些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之中更加重视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法国为了实现1994年开始的教育改革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增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7],日本在90 年代开设了各种综合课程如综合人类课程,自主、合作学习、课题学习等,从1996年起逐步在初中、高中实施[8]。研究性学习业已进入了我国香港的中学课程[9]。目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已引起了我国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部分来开设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领导和教师们的新课题。

牐牨收呷衔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在国内参加美国教师为中国英语教师所提供的假期培训中,笔者曾感受到美国教师的培训方式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赴英国参加英国英语教师培训学习时,笔者对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感受更深:作为学生,亲身感受了英国学校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作为受培训教师,在为到伦敦求学的外国学生教授英语的过程中体验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作为访问者,在英国中学的课堂中听课,亲眼目睹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从亲身经历中,笔者深深体会到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优越-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并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进入英语教学之中将对长期以来被语法分析法所占领的英语教学有巨大的冲击,会变教师中心的课堂为学生中心的课堂,也会逐步引起中国基础英语教学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改变。

牐犙芯啃匝习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种陌生的教与学的方式。目前,从全国来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还停留在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一门课程的探索阶段,还很少有人尝试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施。鉴于对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的亲身感受,笔者大胆地在自己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做了尝试。但是,究竟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笔者从自己的尝试中仅有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为了准确把握和理解研究性学习,先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谈起。

牐牰. 研究性学习解读

牐(一)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近一两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下催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包括教师们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

牐牰匝芯啃匝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牐牴阋宓难芯啃匝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于各科各类的学习活动中。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来获取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牐犙芯啃匝习,英文叫探究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所作的界定是“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需要设置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知于人。探究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 [10]

牐牬用拦《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所作的界定看,研究性学习是指以研究为本的学习,它指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牐犙芯考仁茄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研究和创新,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帮助者,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思想。

牐牐ǘ)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牐犙芯啃匝习与传统的授受式、接受式的教学不同,它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

牐1.探究性

牐犔骄渴侨死嗳鲜妒澜绲囊恢肿罨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的。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强烈的新奇感和探究欲,研究性学习正好适应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学生身边所遇到的可以丰富学生知识的问题,但它们不是深不可涉的,而是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的;也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取也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种探究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规范性、严谨性,只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过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牐2.主动性

牐犜谘芯啃匝习中,“探究”、“研究”本身就富含主动性,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处在一种紧张、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究的过程,也是他们辛勤劳动、积极思考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不能像布置任务一样硬性地给学生一个课题,也不能代替学生去研究,把现成答案交给学生。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有巨大的学习内在动力,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同时,他们在自我学习中增强了自信心,并逐渐学会了学习。

牐3.过程性

牐犙芯啃匝习重视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它强调从“做中学”,力图通过学生“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际教育界近年流行三句话:你听来的就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11]一个人的能力只能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也许学生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没有多大价值,是稚嫩的,不成熟的,甚至不完全正确,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牐4.合作性

牐犜谘芯啃匝习过程中,学生们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他们还要和教师合作、和他人合作。研究性学习重视教师的指导、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商、对话、交流、合作往往影响课题的选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和别人相处、合作及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牐5.开放性

牐犛胍话愕脑擞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相比较,研究性学习具有更明显的开放性。从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看,它并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一般学科问题,而是把视野放得更宽,更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从教学形式方面看,研究性学习体现出最大的时空开放性,它不再局限于课堂45分之内,而是让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走向社会,利用图书馆、网络、调查访问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资料,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从问题的解决途径看,研究探讨的问题没有唯一的、预定的正确答案,它鼓励学生们自由想象,鼓励学生们自己如何征集材料,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撰写论文,不是在检验真理而是在寻求真理,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当然,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它并不否定和排斥其他教学方式。相反,它十分注重以其他教学方式为基础,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牐6、创新性

牐牬葱滦杂胁煌层次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新性,如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新性,是指相对于个体开发的可能性和自我的潜在能力的创新性,如学生通过对已掌握知识的分析、重组、联想、猜测等思维过程所产生的自己从未有过的想法、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就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来看,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就学习和研究结果来看,一般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运用或“再发现”。但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看,学习者通过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性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从而亲身体验科学家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完全能达到有效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就这一意义而言,对学生来说,创新更多的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和非常规想象等。

牐牐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牐犙芯啃匝习特别注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体验,以下目标是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

牐1.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牐犙芯啃匝习的过程, 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的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牐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牐犙芯啃匝习最初的提出就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理念,力图在保证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力”,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它要求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牐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牐牶献鞯囊馐逗湍芰Γ是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当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研究性学习提供的正是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与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在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和别人达成一致,如何分享共同成果等。因此,研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目标。

牐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牐犖侍庖馐都匆恢只骋删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源,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自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当然,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和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牐5.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牐牬尤现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过程。“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探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2]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包括图书馆、网上等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牐6.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牐犙芯啃匝习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课题,特别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问题,如环境生态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等。这些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要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牐1.研究性学习符合客观社会发展的需要

牐犎死嗄芰Ψ⒄钩潭扔刖咛宓纳缁崂史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类的培养方式、教与学的方式也是和社会历史发展相适应的。

牐牻逃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伴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古代社会(农业社会)由于发展相对缓慢,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也相对稳定,因此古代的教育目的就是传递文化,培养人们继承传统文化,主要教与学的方法是“讲授法”教学和“接受型”学习,教学水平是记忆。近代社会(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力突飞猛进。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以教师讲授结合提问、讨论、练习为特征的各种教学形式。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并掌握学习内容。与“接受学习”相比,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显著地增强了,形成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13],教学水平是理解。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中现代教学的能力发展目标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发展知识的能力和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得到发展,教学水平是探究。社会发展需要将研究性学习推向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这是由客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决定的。

牐2.研究性学习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牐牳鎏澹ㄑ生)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会产生一种渴望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探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新途径。而研究型学习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因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我探索为主,学生易于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成了学习主人-学会了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性学习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21世纪对人才要求的需要

牐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具备崭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学习与科学工作方法,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善于运用全球的知识基础和创新工作平台;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精粹,创造适应新世纪全球化时代的新的创新文化;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人文精神和人文艺术方法结合起来,使科学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等等[14]。

牐3.研究性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牐犠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以来,人们一直在摸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第三届全教会促使素质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明确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德育,重点在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重视的是人的发展。围绕素质教育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在课程设置方面推出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崭新课题。研究性学习所呈现的教与学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牐4.研究性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牐犛捎谘芯啃匝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开阔视野获得更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并且提高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及科研的能力,才能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共同提高的过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了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价值。

牐犎.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牐犜谛碌囊宦止家课程改革中即将出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要实现英语教学的总目标就要遵循英语教学的特点,保证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根本。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研究性学习有多种实施途径,本研究主要从小组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两个方面尝试在高中英语教学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牐(一) 小组合作学习

牐1.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牐犘∽楹献餮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

牐犙芯啃匝习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它具有本研究上述的种种特点。由于传统的程序化系统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研究性学习不相适应,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灵活、开放同时也更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将个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合理的穿插结合,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便成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15]。

牐牨狙芯拷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进英语课堂教学。

牐犛⒂锝萄需要给学生较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因此英语教学小班化教学是理想的授课模式。 中国基础教育以班级授课制形式为主,而且不少学校的班级人数都超过了正常班级人数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牐2.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方法

牐牐1)分组。

牐牻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分成小组。可以是班级的自然小组,也可以是按英语教学的需要分成的小组,或是开放式小组-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分组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牐牐2)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学习集体。

牐犙习任务的布置,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交流,课后的练习,专题性学习等均可以小组为单位。

对不同的学习小组可以布置共同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共同学习任务的课堂交流中可以显示各小组不同的理解和做法,不同学习任务的课堂交流则以互补学习为主。如:英语课文的预习。将词汇学习(Word Study),如编制词汇学习的练习作为共同任务布置给各个小组,课堂交流中各个小组定会出现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词汇练习;将课文的初步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如正误判断(True or False Statements),问答练习(Questions and Answers)、课文大意(Main Idea of the Text) 等作为不同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课堂交流中各个小组则以自己完成的不同学习任务方式呈现,共同完成课文理解的任务。

牐犙生在小组学习中经过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主动学习,预习了课文的内容。课堂上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小教师的角色。每个小组在展现自己小组的作业的同时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习的主动权完全在学生手里。教师所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和评价。在专题性活动中,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权,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作用、有利于小组学习集体的形成。

牐牐3)创设共同合作达到成功的目标情境。

教学中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互相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成员间应形成并保持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小组成员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共同制定的目标;组员必须对小组及自己在组内的工作有使命感,并为目标的实现努力做贡献;组员要互勉、互助;组员间要有足够的交流和良好的沟通;组员通过检查合作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不断改善大家的互助关系等。当然,上述因素要在小组的合作和磨合中才能逐渐形成。

牐牐4)小组的变换

牐牫了固定的学习小组之外,课堂上为了信息的交互形式的多样化,还可以随时组合不同的学习小组,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如分组竞赛法,小组分层记分法,“专家组”法,集体研究法,小组教学法等等。[16]

牐牐ǘ)“任务型”教学

牐1.“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做事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去“做事”。“做事”,在英语教学中也被称为“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通过做事的方式学习,让学生们在做中学。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运用所学的英语和其他方面的才能,完成所设定的任务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文化理解,体验学习价值等。

牐2.“任务型”教学的教学设计

牐牻淌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做到:活动的目的要明确并有可操作性;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要尽量真实、方式要灵活;活动要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的提高;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活动要能促使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并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不仅限于课堂教学,也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牐牽梢陨杓瓶翁没疃型,课内外结合型和课外活动型等不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如:

牐牐1)课堂活动型教学案例。(教学案例1)

牐牻萄П尘埃貉习了有关广告的教学内容。

牐牻萄内容:帮助学生读广告寻求工作信息。

牐牻萄目的:培养学生从广告中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模拟求职,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

实施过程:

牐1) 课前准备:

牐牻淌Γɑ蚴ι共同)在课前准备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各种英语广告若干(包括工作广告,娱乐广告,食品广告等),数量可以按教师安排的活动意图由小组数或班级人数确定;并准备有关人员背景资料的阅读材料。

牐2)课上活动:

牐牏傺生阅读有关人员背景资料的阅读材料,教师提示:这些人员要找工作。

牐牏诖痈髦止愀嬷姓页龉ぷ鞴愀妗

牐牏鄹据有关人员背景资料找到相应广告。

牐牏苣D馇笾啊

牐3)课后作业:学写广告。

牐牐2)课内外结合型教学案例。(教学案例2)

牐牻萄П尘埃貉完一篇有关看电视的文章(Don’t take our box away! Unit 2 Pleasures [17] ) 之后。

牐牻萄内容:组织一次有关看电视问题的讨论。

牐牻萄目的:使每个同学在做事中运用、巩固所学语言知识。通过开放性的任务让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施过程:

牐1)制定调查表。

牐牏俳淌Σ贾萌挝瘢要求学生分组设计调查表。

牐牏谘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调查表。(各组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个人制表后小组综合,或小组共同制表等)(例见附件1)

牐牏鄯蠢。盒∽榉桨附涣鳌

牐2) 实施调查:

牐牏偻学之间互相调查。还可以做更大范围的调查,如调查教师和家长。(注意:尽量使用英语。)

牐牏诜蠢。航涣鞯鞑榻峁。如:制定的统计表格、写的调查报告等。

牐3)组织讨论会。

牐牐3)课外活动型教学案例。(教学案例3)

牐牷疃内容:办英语版学生报。

牐牻萄目的:通过办英语版学生报,了解英文报刊的一般状况,学会收集信息、采访写作、安排排版、形成报纸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信息能力和组织能力。

实施过程:

牐1) 了解英语版式报纸的一般情况,如有哪些种类的报纸,版面设计如何,报社工作人中的分工状况,报纸如何出版等等。

牐2) 确定英语学生报版面和各版主题。

牐3) 收集信息,广泛阅读,包括网上寻求资料,筛选资料等。

牐4) 采访写作等。

牐5) 汇集所选资料,修改文章,安排版面,以手抄报或计算机排版方式做出英文版学生报。

牐6) 报刊发行(找准你的读者)。

牐牐4)其他。

牐1) 学生自主选题。学生自选主题的内容比较宽泛,类似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课程课的开发,只是内容要简单得多,适应英语语言学习的需要。

牐2)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确立专题课堂教学案例,如做语法项目的总结、归类,阅读指导等等。

牐牐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优点

牐1.从小组合作学习看研究性学习的优点

牐牐1)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

牐犘∽楹献餮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言词向别人提问,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重整思想的机会,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加思维的碰撞。在英语课堂上,笔者把组织小组在课堂上活动的权利交给课代表和其他同学,结果发现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智慧,他们主动组织的活动更能吸引同学,他们英语口语日渐流畅,提出的问题日渐具有思维空间,他们争相表达、积极活跃。

牐牐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信。

牐犘∽楹献餮习不同于强调竞争的班级授课,它使大课堂上的竞争环境转向合作环境,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或以个人作为集体的一部分完成自己的任务为自豪,或以自己代表小组展现小组的成功为骄傲。它使参与学习的小组成员人人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使“失败者”重新得到自信。在笔者的英语课堂中,一位考试只得20多分的学生,为了代表小组,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拿出了一份令全班同学称赞的作业--一份优秀的课文预习提纲。这一份作业的展示使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获得了成功,也使他找到了在学习英语中的自信,并重新鼓起了他努力学习英语的勇气,后来他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水平。

牐牐3)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们学会了和别人合作。

牐犘∽楹献餮习可以为组员奠定良好的友谊基础。在组员相互切磋的过程中,大家相互勉励、共闯难关,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通过组员的互励互勉,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共同商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关怀和帮助他人,提升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