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高中英语新课标中的文学作品

发布时间:2016-9-3编辑:互联网

周萍 湖州二中

摘要:本文根据阅读过程从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方面入手,处理被选编入高中英语新课标的文学作品。读前分为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和作品体裁特点三方面;读中主要是理清人物关系和故事脉络;读后可体会语言魅力;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和讨论思想主题等。

关键词:文学作品 阅读前 阅读中 阅读后

现行的高中英语新课标教材中选编了多篇文学作品,其中有Guy de Maupassant(莫泊桑)的The Necklace《项链》,Shakespeare(莎士比亚)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 Charles Dickens(查尔斯狄更斯)的A 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和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后者被编入Workbook部分),O Henry(欧亨利)的The Gift of The Magi《麦琪的礼物》(教材中采用的标题是A Sacrifice for Love《为爱做出牺牲》)和英国小说家Wilkie Collins(威尔基柯林斯)的The Moonstone《月亮宝石》等。

一、 高中英语新课标选编文学作品的三个原因

1、 新课标教学目标的需要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整体提高人文素养。由此可见,新课标把人的全面发展,即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设置为它的出发点与归宿。(姜忠平,2005)

2、 文学作品的特殊价值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促进学生吸收文化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因此,文学作品对于学生情感与认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文学语言对于语言学习的作用

文学作品使用的是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语言的精品,其特点是既达意,又传神,既有哲理,又有幽默,既有情节的吸引,又有节奏的魅力。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习语言,学到的语言记忆深刻持久,因为语言与文学创作所提供的典型化的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康明,2005)这一优势也是文学作品所独有的。

二、 处理文学作品从三方面入手

由于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认识,审美,教育的价值,在处理时要区别于一般的文章,教师可以根据阅读的过程从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方面入手来指导学生阅读。

1、 阅读前(Pre-reading)

1) 介绍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作品

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对于他们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品风格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阅读文学作品前,介绍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是相当重要,也是相当必要的。对于非常有名的,或者学生已经在语文课上接触到的作家,例如Shakespeare,Maupassant, Dickens等,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多种途径查找出与他们相关的信息。查找信息的过程能锻炼学生搜索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上课时,教师再采用“头脑风暴法”的形式迅速集中地获得作家的信息。但有些作家的相关信息比较难找,教师最好进行简单介绍,例如Wilkie Collins。此外,有些作家的其他作品也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可以作为课外阅读,布置学生假期完成,例如短篇小说家O Henry的The Last Leaf《最后一片藤叶》,The Cop and the Anthem《警察和赞美诗》,Shakespeare的戏剧Hemlet《哈姆雷特》和Dickens的Oliver Twister《奥列弗特威斯特》等。

2) 介绍作品完成的背景及故事发生的时代

在选编了A Sacrifice for Love的新课标高三英语第10单元的Language study中,第3题选词填空就是介绍作者O Henry如何在穷困潦倒的状态中写出这篇小说的。正因为作者经历过这种穷困,他才能把一贫如洗的年轻夫妇为爱情做出牺牲的这则小故事写得感人至深,令读者看后含泪微笑。所以,教师最好把这个练习安排在阅读课文之前,便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深意。

再如,在节选的莎翁的名著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放高利贷的商人Shylock的冷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际上,他坚持那样一条令人发指、也招来后人耻笑的条款,是出于被压迫者强烈的报复心理。“在商场上你时常的辱骂我贪财好利,我总是耸耸肩忍受下去,因为忍耐是我们民族的标记。你骂我是宗教叛徒,凶残的走狗,在我的犹太袍上唾痰,因为我会善用我的财产。”(第一幕第三场)这是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控诉。教师有必要介绍在故事发生的年代里,犹太人处处受到排挤与歧视的情况,或者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前,课外阅读此剧节选前一部分的内容,否则,学生就无法对Shylock这个人物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3) 介绍作品的体裁与特点

从选编的文学作品来看,小说与戏剧占据了重要位置。有些文章在两者之间进行了转换,如课文The Necklace就是将小说改编成了戏剧。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些小说和戏剧的特点。如小说有五个要素:Time, Place, Characters, Event和End。戏剧则具有三个特点: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强烈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人物语言动作化和性格化等。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2、阅读中(Reading)

1)理清人物关系

a、运用图表或板书

The Mystery of The Moonstone是根据长篇小说The Moonstone改写的,关系复杂,人物众多。所以教师根据人物间的关系,画出以上这张人物关系图,清楚地呈现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人物之间的纠葛,帮助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理解文章。其他的文学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理顺人物关系。

b、找出人物的相关信息

快速阅读文章,找出人物的相关信息,也是理清人物关系的一种方法。在阅读The Mystery of The Moonstone这篇小说时,教师还可以依据人物出场的时间先后列出以下人物,然后要求学生阅读文章,找出与这些人物相关的信息:

An Englishman and his sister

Rachel Verinder

Franklin

Godfrey

Dr Candy

Some strange Indians

Rosanna

Sergeant Cuff

列出人物信息,要求学生阅读后填空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A Tale of Two Cities的练习:

Dr Mannette He was the _______ of ________. As a young doctor he witnessed how a peasant ______ and ______ were killed by___________. To keep this secret he was put in prison for ______ years.

Lucie Mannette She was the _______ of _________.When her father eas put in prison, she was brought to________ where she grew up. She was loved by _________ and _______,but in the end married ___________.

Mr Degarge He was married to Mme Defarge and was the former servant of Dr Mannette. With his wife he lived in _______ where they ran a _________. Mr Defarge and his wife were two of many _______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Madame Defarge Her husband was called_________. She hated the______ and wanted to kill __________ and all members of his family in revenge for the murder of the present boy who was her_______ and the peasant girl who was her________.

Marquis St Evremonde He and his _______, who was the father of ________, badly treated and killed the sister and brother of _________. To keep this secret he had_________ put in prison.

Charles Darnay He was the _______ of the cruel _________.He had left_______ and moved to________ because he hated the cruelty of the French rules and the way they treated poor peasants. He married _________.

Sydney Carton A single man. He looked very much like________. He fell in love with__________, but could not marry her. In the end he gave his own life to save ________ from the guillotine.

2) 理清故事的脉络

a、以地点为线索

以地点为线索最为典型的可以说是A Tale of Two Cities, Two Cities指的是London和Paris,所以,只要学生找出分别发生在伦敦和巴黎这两个城市的事情,整个故事的脉络就一目了然了。

b、以时间为线索

这是理清故事脉络最常用最快捷的方法,尤其是在阅读长篇小说时。在A Tale of Two Cities的练习中就有一道题:Draw a timeline for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story.阅读文章后学生找出以下一些重要事件:

1757 Dr Mannette was thrown in prison.

1767 Dr Mannette wrote an account about the bad bahaviour of Darney’s uncle.

1776 Lucie Mannette married Charles Darney.

1789 The French Revolution started.

1792 Charles Darney was sentenced to death and Sydney Carton took his place to be taken to the guillotine.

根据这些重要事件画出时间轴,小说的结构就清楚了。

3、阅读后(Post-reading)

1)体会语言的独特魅力

长篇小说常常气势恢弘,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而短篇小说则以短小精悍,语言凝练见长。A Sacrifice for Love这篇短篇小说就体现了凝练生动的语言。如小说一开始是女主人公Della在数她节衣缩食攒下的钱,由于钱少得可怜,完全不够给丈夫买圣诞礼物,她感到非常伤心。She stood by the window and looked out at a grey cat walking along a grey fence in a grey backyard. 这一个句子中,作者用了三个grey“灰色”,使人读来既更具节奏感,又暗示了Della心情极度郁闷,沮丧与无奈。此外,从一个侧面说明这对年轻夫妇的居住环境比较糟糕。又如She hesitated for a minute and stood still while a tear or two fell on the worn red carpet.一句中,作者用hesitate, stand still, tear..fall等词,将Della对于剪去自己头发的千般不舍万般无奈的矛盾心理生动地体现了出来。类似的句子在小说中还有很多,所以,在完成全篇阅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作者用词的深意,并且要求学生背诵优美的语句,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此外,听录音也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笔者曾经请学生完整地听了一遍A Sacrifice for Love的录音,朗读者富有感情的朗读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笔者发现,当录音结束时,学生们抬起头来,一脸陶醉和感动的表情。难怪有同仁认为,英语学习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容易进入欣赏的角色,而一旦进入欣赏的角色,也就自然进入了学习的角色。英语就会随着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容和艺术形式直接印在学习者的脑海里,让人想忘都忘不掉。(康明,2005)这也是许多教师盼望着在学生身上出现的最佳境界。

2) 分析人物的性格命运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不同于一般生活中的人物,他们大多个性鲜明,具有典型性。所以值得教师花时间与学生共同来分析人物的性格或命运。如对于The Necklace这篇小说的女主人公Mathilde,有的学生同情她被现实残酷的生活所摧残,有的学生批判她爱慕虚荣,才会有此下场。但很少有人认为她是一个诚实的,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如Mathilde在知道项链丢了之后,并没有买一条假项链来欺骗朋友,也没有一走了之,以逃避生活的变故。许多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女主人公Mathilde的命运告诉我们,她身上的确有些品质值得我们钦佩和赞美。通过仔细分析,学生对于这个悲剧性的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讨论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A Christmas Carol并不是Charles Dickens最著名的小说,但它的象征意义十分深远。它与Dickens的另两部圣诞小说《钟声》(The Chimes ) 和《炉边的窸蟀》(The Cricket on the Hearth)一起奠定了现代圣诞节的寓意内涵。阅读完这部戏剧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Why did writer write this novel?或What did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这既能加深学生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分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学生体会到狄更斯写作此小说的真正意图是要告诫人们,自私的人应去掉自私,正直的人要慷慨,本性善良的人要广泛播撒爱心。它同时也告诫人们,要拥有一颗善良、仁慈、怜悯、容忍之心。因为只有善良和仁慈、乐善与好施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无穷无尽的幸福。(孔丽霞 ,2005)

尽管入选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学作品只是少数,但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一定会吸引学生更多更广泛地阅读。因此,笔者希望,上文所提到的一些做法与想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教师的灵感,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姜忠平《新课改下挖掘英语课程资源的情感因素之探索》,《当代教育论坛》 2005年第7期第143-144页.

[3]康明《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的探索与实践》.http://www.51share.net/display.asp?id=52022

[4]孔丽霞《一首真善美的颂歌--评查尔斯狄更斯的〈圣诞颂歌〉》.http://www.linguist.org.cn/doc/uc200403/uc20040312.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