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9-3编辑:互联网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式的一种优化,它提倡学生的主体参与与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理运用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更好地搞好英语教学。

[关键词]研究学习 高中英语 新课程 教学方法

一、导言

《英语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出了五个基本理念: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这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它们既是制定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也是指导广大英语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准则。在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指出“要使他们(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拓宽了课堂主渠道,丰富了课外英语活动内容,使学生初步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本文就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意义、途径等展开讨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掌握这一教育教学方式,服务于新课改中的中学英语教学。

二、关于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项目设计,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发展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它要求教师调动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这种欲望和热情是学生毕生学习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融会于学生自发的学习过程。它可以与课程教材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可以是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合作完成的;可以是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也可以是对未知的探索;结果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甚以没有结果。

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多样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法,提升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密切学生的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关注自身价值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

3、发现学习法

布鲁诺“发现学习法”,倡导知识的发现学习,他所说的发现学习并不限于发现人类尚未发现的事物,而是指学生通过自我独立的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独立的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

布鲁纳认为,把教学的过程转变成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为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和学生共同参加教学过程。教学应该使学生们亲自去掌握他们试图掌握的东西,以及让学生亲自了解他们要取得怎样的进步。教师的教学要满足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所需要探究的种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学转变成每个学生都主动求知的过程。布鲁纳认为,所谓学习的最佳经验就是把教师要教的知识转变成学生主动探求的东西。并且按照学生自己选择的方法去学习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4、推动教师成为探索者

课程改革的一个积极意义是推动教师成为探索者----不仅要研究教学的内容做课程的开发者,同时要探索有效学习的策略,探索如何创设情境和氛围,如何搭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如何构筑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等,探索可以使得课堂多一份灵动与飞扬,多一份朝气与活力。

三、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1、载体的广泛性

英语学科具有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英语教学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从自然、社会或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与真实的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细心去研究将会发现,在英语学科中隐藏着大量与日常有关的且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英语学科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课主题。

2、过程的趣味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必须情境化以及充分发挥学生作受体的自主学习。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研究学习兴趣。

3、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从而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充当着主人的角色,他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分工、协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确立起敢于负责的意识和精神。同时,学生在与教师、同学频繁的交往中学会相处的艺术。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教师刻意给予学生知识、能力,而是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培养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

四、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学习策略

1、知识探究型

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经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这种探究式的学习研究,能有效地独立解决“是什么”的知识探究型问题,是发展基础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例如:在教授Good manners一节课时笔者事先布置学生用回顾已有体验、访问他人、查阅资料等形式列出中国餐桌礼仪,然后再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等途径了解西方国家礼仪,然后列表对照比较,同时指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试分析产生区别的原因,同学们兴趣盎然,分析问题合情合理,且见解独特。再例如教授定语从句时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从中找到一个普通的规律即什么情况下关系代词用that而不用which。同样的问题老师讲解也许很快,但起不到一种探究的作用,给学生也无法留下深刻印象。

2、热点讨论型

热点讨论是学生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或学校中学生的敏感话题进行专题讨论,从而使某一问题的看法更加深入和成熟。这种类型的课题的特点是实用性强,操作方便,社会实践性突出。例如:再讲授Computer一节时,针对学生上网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学习时,要求学习设计民意调查表,分类别调查几组数据,根据数据整理出目前的真实现状,并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说明发生的原因,提出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同学之间,且这样调查是自身完成的,学生们敢于坦露心声,形成的简短报告很有代表性,也无形中为教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事实依据。

3、主题研究型

主题研究性是指让学生通过对带有研究性主题活动的课题实践,提出问题、收集材料、资料查阅、对主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如我在上《Going Place》这一单元时,适逢国庆假前夕,我把去年暑假旅游时的几张照片呈现给大家,把现实和他们将要学习的新的语言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要求学生以“Go on a trip”为主题,在国庆假期间进行一次主题研究活动,对象可以是自身经历的研究,也可以是对亲威朋友及周围人群的研究,并指导学生首先确定课题:如旅游线路的选择,旅游的费用、结伴旅游,旅游环境等等…。国庆假期结束,大部分学生都上交了一篇研究性报告,内容长短不一,但都做到有话可说,而不是空洞无物,有些话题甚至很具有前瞻性,如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家乡经济等,有些同学甚至用中英文夹杂着写了一篇研究报告,我也给了肯定的评价。这次主题研究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变单纯接受知识活动转化为自身对知识探索、创造、实践活动过程。

五、采用各类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延伸

1、在英语兴趣小组实施研究性课程,为学生探索、研究、运用所学英语,提供了重要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它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英语氛围,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英语,有了实践机会。使学生学到了真才实学,把英语教学活动变成生动活泼的英语研究探索交流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学习高潮。

2、编辑英语主题墙报、举办英语园地、举行英语主题party、进行英语主题演讲……都是研究性课程学习的好题材。各种研究性主题活动结合教学课程内容的深入,逐渐展开,形式不拘一格,教学时间可长可短。它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促成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校每年都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自2000年以来,我校英语组每年都在艺术节上准备一台英语专场演出,2001年时由高三各班组织排演的舞台剧《The lost Necklace》时间近1个小时,整台节目从剧本的改写到参与人员的确定、资金的筹措,台词的撰写、服装的调配、舞台的效果都无不体现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情感支配以及合作精神。

教无定法,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专家或学者都可以提出那么一套所谓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但归根结底路是你自己走出来的。有个穷人供奉了一尊神像。他虔诚地祈求神为他赐福,结果他变得越来越穷了。后来,他一气之下抓起那尊神像向墙上摔去,神像的头破了,脑壳里掉出许多金子来。这人把金子拾起来,大声地说:“我看你既可恶又愚蠢,我尊敬你的时候,你一点好处也不给我;我打烂了你,你却给我这么多好东西。”你打破了那尊神像了吗?

[参考书目]

胡春洞、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王炎斌《创新、新课改对教师的召唤》教学与进修

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教育导刊 2003 创刊号

姚梅林《学习规律》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