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德育渗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11-18编辑:互联网

试论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培养二十一世纪富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高中英语新教材蕴含着现代人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劳动意识培养和环境意识的培养等鲜明特色。本文就如何结合现行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谈了自己实践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新教材 教学观念 思想情感 道德教育

“育人德为先。”德育教育贯穿着教育的全过程,遍及每个学科每一堂课,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时候,应把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放在首位。因此,作为中学主要学科的英语老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英语新教材本身为教师提供了大量可挖掘的空间, 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新教材的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情感的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扩大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下面谈谈笔者实践的一些体会。

1.教师首先应更新教学观念

在教学目标方面,不能把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简单定位为完成教材内容,抓好“双基”训练上,而要把语言教学、培养道德情感、跨文化意识和引导学生形成道德人格统一起来;在教学视角方面,不能单纯从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出发,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从学科对人发展所起作用的角度去展开学科教学,应包容学科的双基,对学生思维、品格的发展等内容;在道德教育方面,借鉴西方重个性、重民主、重科学等方面的合理成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不强求学生只接纳纯道义型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正视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做到尊重学生个性,不强求观点统一,根据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尊重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辩正地看待和接纳别人的观点。

2、挖掘教材,充实新教材中有利于开展道德教育的内容

英语学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它能直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更何况高中英语新教材提供了大量颇具时代感和思想性的文章。因此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其思想情感的教育作用,对教材深入钻研,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使学生思想受到很好熏陶。以目前的高一教材为例,第七单元课文“A CITY OF HEROES”是一篇描写文。描写历史上发生在圣彼得堡城的两大事件---- 1917年俄国革命和1941年圣彼得堡保卫战中城市文化的遭遇反映出城市的伟大。结尾部分用形象的比喻“Today Peter the Great on his bronze horse can once again look out over the city he built.” (今天骑着铜马的彼得大帝又能俯瞰他的城市了。)指出了圣彼得堡城的伟大主要在于它有团结、勇敢、坚强、自豪的人民作后盾。借此机会教育学生:

*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 Difficulty gives in to a strong-willed man.(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 If we are united, brave, and strong, we can overcome everything.(坚强、勇敢、团结的人可以克服一切。)

又如第十单元课文“ARE WE ENDANGERED?”介绍一些动植物濒临灭绝的原因,强调人类不应只顾眼前利益,做些类似杀鸡取卵( Kill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的蠢事。当地球只剩下人类自己,将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当地球只剩下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课文教育、鼓励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 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lit milk.(覆水难收。)

3、转变教学方式

1) 重视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教材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独裁者的位子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新教材突出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感情,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高中学生正处于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现代中学生接触的知识或传媒相当广泛,在某些知识、甚至观念方面可能比老师更前卫。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因此,教学上需要一种师生间的交流,包括知识和情感方面的交流,使师生关系建立在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氛围中,道德人格互相感化,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从纯知识教学到引导学生理性审视文化的差异。

学生面对外来文化,是全盘拒绝,全盘接受,还是选择接受?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理性审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吸收其合理成分。因为文化差异源于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散发着不同的道德理念。只有理解这种背景下的思维方式,才能准确地把握其精髓,吸收其精华。正是这个特性,使文化呈现出情景性和视角的多维性。如对老师、长辈呼其名,在西方国家体现一种尊重,但在我国是一种不尊重长辈的行为;西方是性开放文化,但却有悖于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凡此种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培养学生理性审视文化的差异的习惯,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会批判地吸收不同文化的合理成分。

3)联系实际,多方位教育

教育家第斯多得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教师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出我们的课堂后,还有独立锻炼的那里,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中的课文中收录了大量的有关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和著名人物、名著节选等,如果单纯的处理语言点,就背离了语言学习的目的,如果只对文章大意进行讲解,也只是停留在为获取信息而阅读的阶段,虽然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但没有达到大纲规定“遵循易于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原则。教师应利用教学内容,通过提发散性的问题、推想性的问题、评价性的问题、延伸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针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出来,注重课文主旨隐意的理解,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深意,让学生谈自己的观点、认识和看法。如通过居里夫人发现新元素、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爱迪生的发明创造,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这些伟人的闪光的思想,还可启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有关环境、能源、生态、灾害等的话题,激发学生改造世界的情感;通过有关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内容,可以启迪学生,教育学生对待自己要自爱、自尊,对待他人要真诚热情,对待工作要认真的人生态度;还可以利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作品揭露和批判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尔虞我诈等丑恶现象,使学生分清善恶、辨明是非,树立起道德伦理标准,用有限的文章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使英语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the Olympic Games”为例,介绍运用该教学方法的具体教学情况。首先播放奥运会的会歌及奥运会的比赛的录像,尤其是著名的运动员比赛和获奖的场面,这样会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即“free talk”,此时仍然播放比赛的录像,只是声音要小一些,就好象在生活中人们在观看比赛时的聊天一样。当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时,教师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如:Do you know the spirit/purpose of the Olympic Games? What is the mark of the Olympic Games? Who can sing the Olympic song? Who knows the history of Olympic Games?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2008 Olympic Games? What will you do at that time? Are you proud of what we have done in Olympic games? Why?在学生做“free talk”的同时,掌握奥运史、奥运会的宗旨、标志、会歌等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不会使学生信马由缰,不偏离教材。把“free talk”和“topic talk”相结合,使得学生的讨论形散意不散。同学们所谈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大大超出课文的容量,课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不仅在语言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增强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关心,以及对我国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以及2008年申奥成功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提高自身素质,注意言传身教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人者先育己。”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教师要学会学习。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能赶上时代步伐,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平时教师可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课程建设理论、现代教学技术理论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实践陶行知终身教育思想,随时捕捉教学信息,了解当代教学动态,使自己跟上现代化教育步伐。

另外,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等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职业是以人格感化人格的职业,教师以身立教,对模仿性、可塑性强,真假是非、美善丑恶的辨别能力不强,需要引导、教育的学生来说,是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在师生交往中,学生从老师的身上看到该如何做的影子。也就是说,教师的道德品质每时每刻都在熏陶、感染、影响学生。教师应该具有敬业勤业的工作态度、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宽厚待人的处事态度,尊重、关心学生,以学生为本,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都会给学生以无声的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应处处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努力按陶先生要求的那样,做“真善美的活人”,要使“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要“用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帮助学生建立起‘人格长城’。”所以,英语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育人的境界,收到育人的效果。

总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做出艰辛的努力,不断地提高思想修养,付出更多的心血。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人类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时候,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楷模,教书的同时更不忘育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要我们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思想工作的有心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精心安排、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完成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参考文献:

1.“关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说明”,《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11期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 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 章兼中 “培养人文精神 深化英语教育改革”,《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