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分层教学的试验及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17编辑:互联网

英语组 郑安兰

摘要:目前,高中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大,这种差异愈加明显,最终导致两极分化。学生不但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在认知能力、学习态度、习惯、方法等方面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按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基础好的学生学习上有吃不饱的感觉,而基础差的学生则难以听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本文拟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面向每个学生及每个方面的角度出发, 着重介绍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索和实验。这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实行这种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智力层次、不同基础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达到“困难生转化,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拔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一、实验的提出与目的

笔者所在的学校高一学生来自全县各中学,由于相当一部分学校英语教学条件较差,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按新教材的要求来教学,造成我校的高一学生英语程度参差不齐。按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吃”得好、“吃”得饱,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分层教学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这种分层递进式的教学策略有两种模式:班内分层教学和分科分层教学。无论是快、慢班分别上课,或同堂分组复式上课,其目的都是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是对“因材施教”这一传统教学原则的创造性实践。本文在这里要探讨的是前一种模式的尝试,旨在打破传统班级授课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下面对实验的设计、实施和结果三方面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的讨论与评析。

二、理论依据与实验目标

(一)理论根据

符合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的 教学原则。以与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所一贯推崇的,也是我们今天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95%以上的学生都同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二)实验目标

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新《大纲》的要求。

满足不同智力层次、不同基础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达到“困难生转化,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拔尖”的教学效果。

面向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和谐地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陶冶,促进心理健康,促使人人成功。

三、实验原则

(一)可接受性

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上、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在承认学生存在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教育,这也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原则。

(二)激励性

苏联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教师要善于用语言和行动来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他们的最优化发展,积极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

(三)灵活性

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情况,实行阶段性调整,使分层具有动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四、分层教学实践

(一)了解差异,按类分层

由于我校高一学生来自全县各中学,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特别是口语和听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吃”得好、“吃”得饱,我们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作了相应的改革--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首先以一次大考(期中考或期末考)的成绩为主要根据,把参加分层次教学的两门学科成绩(英语、数学)加起来,按成绩高低排名,以此为准则把班级学生一分为二。前半部分学生为A级学生,后半部分为B级学生,然后把同一位教师教的两个平衡班的AB两级学生分别集中起来交叉上课(又称归 级 交叉分层次教学模式)。上完分层次教学的两门学科后,又各自回原教室上其他课。此教学模式有二不变二相同的原则:一是班级不变、老师不变;二是教学进度同、教学内容同而且设有内部激活机制即A←→B级学生流动制。也就是以下一次大考成绩为依据,重新按成绩高低排名,又一次把学生一分为二。即在半期考和期末考后作相应调整,对进步明显的B 级学生调整到A 级,对有退步的A 级学生调整到B级。

(二)分类要求,分层授课

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要求也不同,但最低的要求是达到《大纲》和《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要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笔者在预习、课文教学、词汇教学、书面表达、听力、阅读、考试与评析和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了分层次教学。

1.预习 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 A级学生通读全文,重点词汇查字典,把疑难问题找出来。尤其是对字典里的固定搭配、特殊用法要作好笔记。而对于 B 级同学只要求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读准课本上的单词并把他们背下来。

2.课文教学 课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文的导入是课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精心设计课文的导入,无疑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新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课文引入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问答、图片、人物、音乐、图表、分层引入等。课文引入法必须有所选择。对 A 级学生宜用简单、快捷而又引人入胜的方法外,还可用要求较高的办法:以课文的内在联系或线索导入,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关键词或主题句导入课文,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如: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腾,中国人实现了多年的梦想。这是青年人尤为关注的事情。在上sports一课时利用问题法,笔者对 B 级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Do you like sports? What kind of sports do you like best? Were you excited at the news that China will hold the 2008 Olympics?对于A 级学生则直截了当地提一些更为深入的问题,诸如:when did the PRC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for the first time? How many medals did the Chinese win ? And how many medals did they get? There are five rings on the Olympic flag. Do you know what they stand for? What’s the Olympic spirits?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们熟悉而感兴趣的内容。由于基础差异,对B 级学生只提一些简单且他们能回答的问题。对A 级学生则要求更高些。启发他们用现有英语知识表达奥林匹克精神,贯穿素质教育于其中。

3.词汇教学 词汇是外语学习的基石。词汇量的大小决定听力程度和阅读理解程度。在A 级学生承受范围之内,尽可能多地输入常用的、学生感兴趣的、与本文课文有联系的词汇,这样学生们乐于接受且易于吸收。以What is a healthy diet 为例,在引入阶段,先提出一个话题 :How many kinds of food and drinks can you name in a Chinese market?对于B 级同学,只要求他们归纳所学过的词汇并在此基础上教授新词。对于 A 级同学,除了趁此机会做food and drink的归纳总结外,还可以尽可能多的列举一些常见的食品名称,以扩大词汇量。对于B 级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课本中的词汇、词义,尽量不拓展,因为他们还承受不起,可就本课词、词组、句型的用法精心设计一些较基础的他们能解决的一些单选题,以及达到及时复习、加深巩固的目的。A 级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基础扎实,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能做到过目、过耳不忘。在他们承受范围之内,适当的拓展一些词义是很有必要的。单词如此、词组如此、句型也如此。

4.复述 复述是使学生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克服了教师“一言堂”的弊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对于基础较差的B级学生,可使用支点法,即把课文、段落中的关键词或要点作为记忆支点,利用这些记忆支点,回忆已知的语言信息、复述文章内容。A 级学生除用支点法外,可要求他们依照课文段落的顺序或情节发展的层次,列出提纲作为记忆线索,形成记忆网络。或要求他们复述课文大意或梗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综合能力。当然,如果时间充裕,可要求他们根据故事发生的变化,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后进行复述。此目的是促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智力。此种复述方法要求较高,但可以在复述前向学生提供供讨论的问答题,以防止学生们思路离题。

5.书面表达 英语学习中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质和量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写作是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质量,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增强其学习信心与兴趣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背诵句子、段落、造句、仿写等方式来训练学生。要求他们写日记、周记;要求他们把平时所学的词汇、短语、句子运用到日记、周记中去。 A 级同学,可要求他们写长些,多写并列句、复合句。 B级同学写短些,尽量写简单句。无论是写什么,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6.听力和口语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依赖的,听力离不开口语、阅读、朗读、听写等多方面的训练。听是说的基础,说又是听的提高。听力好的学生,说的水平也高。听力训练与口语相结合,两者都会提高。由于B 级学生大多来自乡村初级中学,学的基本上是“哑巴”英语,口语基本上不会,听力水平可想而知。为此,对于B 级学生,刚开始时,只能慢慢地说一些口语,还时不时的进行翻译。到他们慢慢地跟上时,才加快速度在每周一课时的听力课上,让B 级同学听《新概念英语》,边听边模仿,而且时不时的问一两个问题,要求他们单独回答。先让他们尝到甜头,消除了畏惧心理以后才开始上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listening material 。通过此办法,一般不会使学生觉得听力可怕。对于A 级学生,除了一开始就上课本上的听力外,还增加一些课外听力材料。上课多用英语组织课堂,要求学生多用英语回答或提问。当然,要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培训,如:心理准备、听前预测、把握大意、抓关键词、作简要笔记……

7.阅读 人教版高级中学英语“阅读训练”编写说明中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能力,又是语言学习的方法。学生到了高中阶段,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通过广泛地阅读,大量地阅读和快速地阅读,帮助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巩固记忆,有利于动脑筋思考,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对阅读材料进行选择。阅读方法、技巧课内教,阅读速度课内训练。大量的阅读课外完成。A 级学生可以让他们读 New Concept English, Shanghai Students Post, The 21st century, English Coaching paper…… B级学生只要求他们读阅读训练、课内文章,等他们词汇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另作要求。

(三)考试与评析

教学中,由于教学进度同、教学内容同,当然考试也相同。不过,为了鼓励 A 级学生冒尖,同时又不挫伤B 级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试题一定要梯度明显,既要让 B 级同学及格容易又要让A 级同学觉得拿高分不易。每次考试设有附加题,以此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及学习兴趣。

试题评析是一种延伸了的具有重复意义的复习课。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教师在进行评析时,要多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有成就感、以树其信心。教师在分析学生答题误区时,要对所有学生展现思路,通过分析类比使学生确实掌握解题的方法。对 A级学生,教师在讲评时,要讲出试题的拓展和延伸。设计一些对应性的练习,供学生课后完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对 B 级学生,重点要放在弄清题目的测试目标和答题误区上。

(四)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巩固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手段。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并针对作业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去看书和解疑,使得对问题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巩固。课本后面的练习:A 级学生有选择地做部分,教师适当地补充部分,如:阅读、写作、口语……B 级学生则要求做全部练习,练习要求交给老师批改。

五、实验结果

经过三年的教学实验,教改班级成绩斐然。我们对2003年高考的成绩作了对比,发现教改班级的成绩比普通班明显好很多。

对照单位 与考人数 优秀(120-150) 及格 平均分

实验班 38 9 37 110.4

普通班 39 1 32 99.5

分层结果表明,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是完全有可能的。

六、实验思考

分层教学的理念是教会全体学生学习,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两极分化的现象,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高中英语课程应该有选择性、多样化,加上学分制管理体制。但目前进行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1.分层次教学后, A级学生处于受激励状态中,加上教学可不受程度差学生的限制,教师尽可能地大量地输入与课文相关的字、词、句及各种背景知识,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在课堂上吃得饱、吃得好。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能进一步打好基础,拓宽知识面,突破教材的限制,培养出冒尖的学生。对于B 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倾注更多的爱心,注入更多的鼓励,让他们享有更多的爱和尊重,使得这些学生在深得信任和尊重的气氛下学习。备课和授课时,可设法通过一个个可望而又可及的小目标,使他们经常得到进步的反馈,体验成功的欢乐,发现自己的聪明才智,看到自身的潜力,从而排除心理的障碍,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2.分层次教学加大了教与学的方法改革,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快、慢班,它是在分层学科结束后学生 按原班级进行教学活动,这就有个极大的便利,可帮助 A、.B 级的学生尽可能地结成“对子”,彼此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是行之有效的:高考成绩实验班级的成绩比普通班的成绩好得多。

参考文献

1. 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暨南大学出版社,1955年

2. 冯克诚等主编:《中国学校办学模式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77年

3. 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出版社,2001年

4. 黄燕,《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实验及效果分析》,《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19),51-55页

5. 张思中,《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理论探讨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6. 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