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新课标实践中的问题和对策

发布时间:2016-3-1编辑:互联网

侍之春

通过对《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及邓志伟教授所作《新课程方案解读》讲座内容的学习,笔者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各科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全国高中课程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基础英语教育的改革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和重大的突破,教师和学生主体以及课堂内外的教与学活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行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习的积极性、实效性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伴随着欣欣向荣的教改形势,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不少课堂,甚至于示范性的教改课堂中,出现了诸多尴尬的局面,如教师面对过于活跃的学生束手无策,在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处理上都显得比较困惑。面对这些现象,就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到底存在着一些什么样的普遍问题,如何才能避免这些问题,给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乃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们都带来了困惑。本文就中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谈一些体会。

一、存在问题

一是误把“师生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知不知”(Do you know?)、“对不对”(Is it right?)、“是不是”(Is that so?)、“好不好”(Is that OK?)、“怎么样”(What about it?)、“行不行”(Is that all right? / Will that do?)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输”。

二是误把“有效评价”等同于“鼓励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重视成功体验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一些课堂上,甚至不少的公开课、示范课或教改课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似乎对学生的评价只能是表扬、鼓励和夸奖,不少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已无动于衷,习以为常。教师的评价已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三是误把“自主”等同于“自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于是在上课时,有的教师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阅读指导、没有明确提示和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过程,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四是误以为有了“活动”便有了“体验”。诚然活动是学生体验的载体,新课程强调丰富多样的学生主体活动,但这种活动必须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方法的,同时是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并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可是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五是误以为有了“配对或小组活动”便有了“合作”,不少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

六是探究性学习的泛化。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一些课堂上,探究性学习被泛化或形式化了。比如有英语教师在启发学生猜测生词detector (探测器)的意思时,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构词法知识,把detector与其根词detect及其派生词detective 联系在一起思考,虽然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简洁明了的科学方法,但课堂的实际情况是学生联想到了多种多样的答案,无论怎样,都无法准确地猜测出其准确意思。

对于这种纯知识性的生词教学,死搬硬套运用探究教学模式,只会把问题复杂化,是根本没有意义的。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既浪费时间,又缺乏实效。

七是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有机地体现三者,所以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二、原因分析

以上列举的是英语新课程课堂乃至各科新课程课堂上所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当然除这些问题还会有其他的表现形式,但不管问题有多少,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由两种倾向造成的:一是形式化,二是绝对化。

形式化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还没有达到神似,这种形式化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而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学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随心所欲,胡猜乱想,甚至固执己见,失之偏颇,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真正体现教师和学生平等互动的关系。

绝对化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课程改革上的具体体现为全面提倡新的、彻底否定旧的。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例,明显地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都用这种学习方式。事实上,任何改革都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今日的课程改革也应走“继承、吸收、创新、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摆正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同样有创新也有继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最基本、最基础、最常用的学习方式。

三、应对策略

一是加强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积极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必须率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活动中去,加深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也只有通过学习研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中新的教育理念的真谛,并自觉有效地运用其指导教学,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正确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是主动实施和创新《课程标准》。

新的《课程标准》呼唤新的教学行为,我们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一要主动,二要创新。首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态度十分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采取的行动。如果对新课程不理不睬,或采取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态度,或是表面上采用、暗地里我行我素,这不但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而且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只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实施新课程,才能为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其次,教师不应是《课程标准》的被动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标准》的创新者。新的《课程标准》无论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手段上,还是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上,都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同时,《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列为了主要的课程目标,它自然要求教师必须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者。因此,我们不能仅拘泥于《课程标准》的条条框框,而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实际水平、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条件,大胆创新,改革课堂教学,力争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学校校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

三是重视实践和反思《课程标准》。

随着教育研究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反思教学的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同并被付诸于教学实践。反思教学提倡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自我反思,研究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自学调整教学行为,借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总之,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和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标准》的实施的过程,是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实践和探索《课程标准》的一个全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主动的态度积极地去应对,并创造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避免《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形式化和绝对化,确保新课程的各项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四年二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