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计划

2022-05-24 读书计划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计划了。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计划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书计划 篇1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两年前我曾经对自己学校的初二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窄、时间短、量少、不得法。60%多学生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超过了其他类型的人数,其次为文学名著,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刊杂志的学生相对减少。中学生每天阅读时间少得可怜,42%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3小时以上,25%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2小时以上,28%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l-2小时,甚至还有15%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对于鲁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安徒生、格林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阅读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但我们了解到,其实,对于这些名家,他们也仅仅看过少量的几篇文章,根本谈不上深入的了解。此外,对于一些外国作家,却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过。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因此,如果语文教师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还不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督促、指导工作,那么,语文教学只会走向死角,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只是一纸空文。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并形成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和教科书固然重要,但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内容上传授的知识都是很有限的,它们的任务主要也只能是起示范和引导作用,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来自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课外阅读,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召唤学生张开思考的风帆,在书海中遨游;它启迪学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寻求信仰的力量、精神的支柱;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举足轻重。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呢?

  一.保证阅读时间 养成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作过的一个估算:初中学生一个钟头可以阅读一万字,即使费点心思的,一个钟头也可以阅读5000字,一本大约10万字的书,每天只读一个钟头,20天就可以读完,一年可以读18本,中学三年可以读54本,再加上两个假期,以八个星期算,每天读三个钟头,三年又可以读24本,总共78本,78000000字。这样我们不仅能完成上面所列的阅读内容,还有时间反复咀嚼精华,不断深化。所以“只要坚持不懈,成绩是很可观的”。虽然我们没有叶先生所讲的那样充足时间,但我们可以让学生保证每天30分钟读书,为了不让这一点流于形式,要求学生们每天阅读课外书不少于20xx字,作不少于200字的读书笔记,摘录你认为写得好的精彩语段、章节,并让家长、同学监督签字。“学生并非不愿读书,也并非真的没有时间”。如果合理利用时间,确实对学生良好阅读状态的保证,阅读氛围的形成,对培养阅读兴趣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对课外阅读的带动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选择适当读物 提高阅读质量

  语文课外读物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必须与学生的文化层次、思想水平相适应,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时代的发展。回首人类文坛,群星闪耀,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审视当今出版物,鱼目混杂,美丑同在。怎样从这既多又杂的作品中,选出品位高、质量好的书,使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呢?

  我发现,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仍爱幻想,这就意味着他们仍爱读带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幻小说等,好奇又是他们的一大天性,因此可推荐他们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此阶段,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还可读一些具体形象的故事、寓言等。初二年级,学生们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想发展,特别是初二年级下学期及初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较大比例,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

  现将初中阶段的课外阅读内容指导列表作一参考:

  年级 课内名著导读 课外读物推荐

  初一年级(上)《爱的教育》《伊索寓言》

  《繁星》《春水》寓言、民间故事的阅读

  培养阅读兴趣与能力

  初一年级(下)《童年》《昆虫记》

  《鲁滨逊漂流记》《哈利波特》等

  激发丰富想象力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经常结合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就让学生看鲁迅的《朝花夕拾》;上《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推荐他们阅读《名人传》,教《荒岛余生》时,让他们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等等。这样学生从这些书中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就主动找书阅读了,有时候不要我去介绍,他们就能把有关课文的章节内容了解得清清楚楚。

  为了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便于近距离赏析模仿,可以推荐他们阅读的期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等。

  不得不引起语文教师重视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以丰富的内容体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在紧跟时代脚步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在时尚开放的网络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中健康成长。

  三.指导阅读方法 争取最佳效果

  读思结合,特别是集体之间的交流探讨,对于阅读内容的深入,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习惯的养成都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放声读,将书面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因其方便灵活,自主性强,深受师生欢迎。但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自觉性不太高,如对这一方式把握不好,容易流于形式,学生读书只是应差事,导致学生对所读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读而不思则罔”。所以读与思相结合,也就是能对所读书的思想内容有所感悟。我们经常利用语文阅读课或实践活动课让同学们把前一段时间阅读完的作品就其“怎样写的”各抒己见,可以是一部作品的不同方面,如《格列佛游记》的大胆想象,幽默的语言,对当时社会和人类自己的反讽批判,也可以是不同作品的同一方面,如通过比较《围城》和《骆驼祥子》体会钱钟书和老舍的不同语言风格;通过读《名人传》《童年》谈谈怎样做人等。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作者、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因此,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一批注摘抄。这基本是与阅读同步完成的,可不要小瞧这些小笔墨,它往往是探寻某个关键问题的钥匙,是发现知识宝藏的洞口,是大彻大悟的前奏。

读书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课改精神,为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修养,让校园回归到阅读的本真,亲近书籍,阅读读经典,本级组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努力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爱读书、勤读书、会读书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建内涵丰富文明的“学习型”书香校园。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喜爱读书,让书成为他们的朋友。

  2、通过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提高欣赏能力。

  4、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对象:

  一年级二班学生

  四、活动形式: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把《安徒生童话》作为我们班师生的共同读书书目,并在每周的阅读课上共同阅读。其他书目:《昆虫记》、《成语故事》、儿歌、古诗、短篇童话等。

  五、活动措施:

  1、完善班级图书角

  (1)认真管理“班级图书角”。学生每人至少带一本图书,让学生能走进教室就读书,并选出图书管理员,认真管理,制定借阅制度。

  (2)鼓励学生好书要相互交换看,好书共分享,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

  2、利用每节语文课的一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古诗,背诵一段优美的段落。让学生充分利用中午时间进行阅读,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至少有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3、每天的晨读朗读文章、背诵经典读物,也可以背一首新学的古诗或诗歌。

  4、每班三人或四人为一组,开展交换阅读,组长负责督促,及时向老师汇报读书情况。

  5、指导做好读书笔记,每生设《我的采蜜本》,每天记4个好词。

  6、开展“我和父母共读书”活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坚持每天在家半小时阅读,自由读,亲子共读,并作好记录(每生发一张读书登记表),每天家长签名。

  7、评比“读书好儿童”

  ⑴ 每周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或背书任务的,奖励一朵"小红花"。

  ⑵ 自己在家读的书完成2本以上的(需有家长的签字),可以评为班级“读书好儿童”。

读书计划 篇3

  读书,别以为这只是大人才干的事。对于幼小的婴儿来说,他/她也可以有来自美丽图画、妈妈动听讲述的阅读享受。特别是对于3岁以前的宝宝来说,帮助他/她形成一种态度或观念,比教给他们某种具体技能(比如识字、数数)要重要得多。早期阅读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从书中得到快乐。这种快乐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对书的有益的态度,养成一生的欣赏趣味。做一对时尚的父母,即使再忙,也要在一天的某个时刻和孩子共同进入阅读时光。

  step1: 每天半小时亲子阅读,是引导宝宝思维的`最佳方式

  如果你能坚持每天给孩子讲一段故事,你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妈妈。别小看这每天半个小时的亲子阅读,它能让你的孩子在无限的想象空间中获得巨大的乐趣,你嘴里的“小狗生气啦”、“小猫找不到家啦”全是生动的画外音,而画面中的小草、小花、小动物的表情、色彩和动作,也因为妈妈富有表情的讲解而成了鲜活的画面。

  0-3岁的宝宝,她/他能记住什么呢?我们真的有必要这样坚持吗?

  心理学家说,婴儿时期是需要环境刺激的,和孩子一起阅读,可以刺激她的听力、视觉,很大的五颜六色的卡片,和妈妈对宝宝的注视、抚爱、甜美的声音对宝宝都是一种刺激,这样的刺激千万不能理解成要获得某个很成型的结果。早期教育就像春风拂过大地那样自然,不可看成是一种教学。它是我们生活的形式,是我们和孩子间绝美的生命状态。

  这个时期是孩子语言和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宝宝从咿呀学语,到重复说字“车车”、“帽帽”等,一直到他能说简单的句子,表达完全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宝宝的巨大进步。妈妈给宝宝讲故事是很好的益智训练,我们要懂得反复给孩子讲故事的重大意义。

  当妈妈们充满戏剧色彩、热情洋溢地一遍又一遍地给宝宝朗读故事时,倘若它引起一个诗的思想,暗示一个美的感情,触动人的心时,我们的宝宝一如我们一样,他们也能感觉到美的存在。正是这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将孩子自己的想象力和由于你的参加而带来的无法比拟的魔力糅为一体,使得故事成为影响孩子思维的最好方式。

  step2: 轻松温馨的气氛中,开始与宝宝做阅读游戏吧

  每天,我们与宝宝在轻松而温馨的环境中开始我们的阅读游戏。即使他/她滔滔不绝地说出一串莫名其妙的话,我们也要用鼓励的眼睛望着他/她:哇,和妈妈讲得一样好呀。让他/她模仿你的面部表情,手势和音调变化,你会发现,他/她真的很聪明。当你和他/她讲到新词时,你要向他/她打手势去强调它们,并像做游戏一样,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些新词,宝宝非常喜欢妈妈陪着他/她看书,讲图书中的故事,对宝宝来说,书是一种能打开合上的、能学说话的玩具。

  在他/她看得到的范围里,摆好他/她的小画书,最好有个可爱的小书架,让宝宝感受到那些色彩鲜艳、图片耀眼的被妈妈叫做书的东西里面,有很好听、很好玩的故事和游戏。

  step3: 0-3岁,宝宝在阅读中成长

  0-6个月 妈妈用声音和表情带给宝宝世界

  0-6个月的婴儿喜爱的阅读游戏是一些朗朗上口、韵律优美、短小精悍的儿歌以及色彩鲜艳、内容简单的图画书。书的质量一定要好,色彩对比要大,最好是圆角书,以免刮伤孩子。这样的阅读不仅让宝宝认识周围简单的事物:水果、蔬菜、花、草、玩具等,还可以培养婴儿对韵律的基本认识和对色彩的初步印象,陶冶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实际上,除了简单的认识,孩子还可以从与母亲共同的阅读游戏中得到更多。妈妈的声音、表情,妈妈阅读时怡然自得的神态,能使宝宝感受到母亲对阅读的热爱,这种热爱会融进孩子幼小的生命。

  6-12个月 妈妈的情景阅读,让宝宝读懂故事里的世界

  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妈妈可以选择三类故事。一、简单的启蒙读物;二、符合其理解能力的简单故事和图画书;三、超越其年龄的、父母觉得更丰富、更有趣的读物,让他从讲故事人的语调、体态、表情中体会到故事给人带来的美。当然,妈妈要尽量避免读过于恐怖、悲伤、结局凄惨的故事。

  第三种故事与孩子一起阅读时需要父母费点心思。一位母亲每晚都给她的不到1岁的孩子讲述《小红帽》的故事。孩子并不真的懂得这个故事的意义(他从未见过真实的大灰狼或是图画中的大灰狼),他只是爱听讲故事人的声音,喜欢她的抚摩。这位妈妈的阅读方法是:讲小姑娘戴着红帽子时,摸摸宝宝的脑袋,小姑娘采花时摸摸宝宝的手,小姑娘挎篮子时摸摸宝宝的胳膊,小红帽被大灰狼吃掉时,把宝宝抱得紧点,猎人剪大灰狼肚子时摸摸宝宝的肚子。这位母亲总是把猎人的名字改成孩子的名字,结尾也忘不掉编一首歌颂小猎人的歌。于是,孩子从“阅读”中体会到最重要的一点是:爱。他的理解也许是:遇到困难—小手解决—妈妈夸奖。孩子通过妈妈来理解故事,欣赏故事,实现阅读的意义。

  1-2岁

  宝宝在阅读中理解生活、体验情感。宝宝1岁以后,开始学习理解简单的寓言、笑话、诗歌、小说。文学作品的一切体裁,只要其涵盖的内容不超过孩子的生活体验,孩子就能够听懂。给孩子选书,更要考虑知识含量以外的因素,以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增加他/她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力。

  这个时候,父母更要每天与孩子分享阅读。这个年龄的孩子非常喜欢怪诞的故事。一位母亲说她的孩子听完笑得最多的作品是《一个怪老太的故事》:怪老太下楼不走楼梯,拿着砖头当菜,一摔跟头就掉屁股,而且,掉了自己就找不着。这样的故事父母完全可以自己编。这一阶段孩子自己已经可以从阅读中享受到美好的情感。父母在此基础上,可以再开拓一下,念点儿孩子虽然不太懂,但自己非常喜欢的作品。

  亲子阅读6要素:

  ■ 保持孩子安宁愉悦的心情

  ■ 选择孩子不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时间

  ■ 选择孩子兴趣范围内的故事

  ■ 充满戏剧色彩、热情洋溢地朗读故事

  ■ 深情地和孩子对视,并鼓励他/她的一切反应

  ■ 信任宝宝,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读书计划 篇4

  课外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于儿童心智的开发也已成定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多读书,读好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手段。而且,越早越好。 可是,一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不足,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还不具备,怎样才能尽早地让他们开始阅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开发智力,丰富精神世界呢?我尝试在小学一年级开展“1+1读书活动”, 让家长参与,与孩子一起读书,让家长亲历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但由于农村这个特殊的环境,有一半的家长不能做到每天陪孩子读书,这样就形成了另一种读书形式“一帮一活动”。所谓“一帮一”就是让孩子和孩子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相互学习,每天放学后,同住一村有父母的学生帮助没有父母的学生一起读书;或者是在哥哥、姐姐的帮助下读书。

  一、提高认识,获得支持。在家长会上,我站在孩子的角度,从教育的各个层面上向家长介绍了提早阅读,广泛阅读的好处,从思想上得到认可,行动上才会得到支持。

  二、推荐书目,不盲目读。一年级正是发展想像力的黄金年段,而想像力又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我推荐家长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经典童话,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继而读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天文地理,百科知识,儿童文学等等。共读一本书:十万个为什么。本学年课外总阅读量不少于20000字。

  三、规定时间,指导方法。每天半小时,家长给孩子读书,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吸引孩子听的兴趣。如果不能做到每天读,也要尽量做到经常读,下半学期尽量让学生自己读,使孩子早日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四、展示交流,评比激励。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学生可以讲最喜欢的故事,可以背一段最喜欢的文字,能力强的也可以做简单的好书介绍,简单到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当然,这需要家长事先悉心的指导。等形成能力再慢慢独立准备交流。每次评选“故事大王”、“好记星”和“读书小能手”,既鼓励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读书记录”每月交一次,家长会上展示,交流经验,评选“故事爸爸”、“故事妈妈”,既能督促读书活动的正常进行,又能激励家长和孩子读书的积极性。

  

读书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精神为指针,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导向,以新教育实验为契机,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挖掘全方位的人、财、物资源,努力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爱读书、勤读书、会读书的学习氛围,打造一幅浓浓的现代“学习型”书香校园的图画,使校园处处散发浓浓的书香味,塑造内涵丰富文明的校园文化。

  二、活动目的

  1、教育需要“与书为伴”的教师,积极倡导“与书为伴”的思想,拓宽教师的文化素养,树立高尚师德,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

  2、以师德师风建设和新课程改革为重点,实施教师全员阅读计划,引导教师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信念,激发教师超越自我的热情,真正使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

  3、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造师生的人生底色,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主要措施:

  1、个人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每天确保一小时的读书时间,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读书活动做到“六个结合”:读书与反思相结合,提倡带着问题读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读书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一体化”工作相结合,切实化解实践中的难题;个人阅读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读书与课改相结合,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读书与不断解放思想相结合,提高认识,创新工作思路。

  3、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4、坚持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潜心写好读书心得。坚持读书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充分理解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

  四、读书安排:

  大量阅读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精华】读书计划汇编5篇】相关文章:

【精华】读书计划汇编7篇05-13

【精华】读书计划汇编6篇05-05

【精华】读书计划汇编五篇04-24

【精华】读书计划模板汇编五篇05-17

【精华】读书计划九篇05-09

【精华】读书计划4篇05-07

【精华】读书计划六篇05-06

【精华】读书计划8篇05-05

【精华】读书计划10篇05-05

【精华】读书计划四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