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优秀读后感

2023-04-28 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优秀读后感范文1

  暑假中,我阅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儒德编写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整本书从教学、教育、管理三个领域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示出一个个教育心理学规律,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试验、鲜活的案例介绍了曾让人感到抽象枯燥心理学知识,很有可读性,一时竟舍不得放下,一篇篇文章读下来,常常给你豁然开朗的感觉,受益匪浅。

  我们曾经见到过很多孩子背诵诗歌或课文时吞吞吐吐很不流畅的样子,当时,我们一定批评过孩子,说孩子你怎么这样懒惰,不去认真背诵,回想一下我们可曾教过他们一些记忆的有效方法呢?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一味要求孩子自己去背诵,并没有教给他们方法,使有些孩子花了很多的时间还是没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完成背诵的任务。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记忆有系列位置效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提高记忆力是有方法的。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中在找练习本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和玩耍中度过。背诵课文、单词变换开始位置,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每一节课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能超载,考虑7+2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任务。这些就是好的提高记忆的方法。我们要把这些方法教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

  同样的,读了书中的“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这一篇,让我也有很深的感触。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反而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我想我们在教学中不是也经常像牧师一样讲了又讲,生怕学生听不懂?以后我在教育教学中要避用“超限效应”。

  例如复习阶段的字词巩固练习,如果只是一遍一遍、多次重复的听写,必然只会造成浪费时间,而收效甚微的结果。我们安排的每一次听写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有些平时掌握字词比较扎实的学生,在全班性的听写中能够获得通过的,下一次就不需要再听写了,他们可以把时间花到自己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去。有些基础不扎实或者记忆力不太好的孩子,他们需要听写,但是要针对个人,对的字词说明已经掌握了,他们的难点在于写错的字需要反复强化。而这种强化不是一味的靠抄写,靠听写,如果方法是如此单一,学生的心理会有抵触的情绪。我们在进行练习的设计时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只注意练习内容,而缺乏一定的数量,达不到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相反,只求数量而不注意练习质量的重复性练习,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是劳而无功的,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偿失。

  我们不仅在教学中应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也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给学生留点“空白”。学生犯了错,只批评一次,千万不要一件错事重复批评,如果有必要再次批评,也要变换角度、方法,以免学生出现反抗心理。在批评学生时,应点到为止,切不可“宜将剩勇追穷寇”,适当的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来思考、反思。这种方法尊重孩子的人格与自尊,真正将教育渗透到心灵。要运用民主的科学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愉悦的情境中互相触动,你的教育才有效果,才能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批评应注意“度”,对学生的表扬其实也需要一个度。《杰米扬的鱼汤》:杰米扬是一个十分好客的人,有一次他请朋友喝鲜美的鱼汤。朋友喝了一碗,觉得很满意;杰米扬请他喝第二碗,朋友感到有点撑;可杰米扬又热情地要朋友喝第三、第四碗,朋友忍无可忍,拂袖而去。这正如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言,当人过度时,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在教育学生中对学生的表扬不能太“廉价”。如果对一个调皮的学生总是用表扬的方法,一开始他可能会很有改进,但时间久了他会觉得老师在哄他,甚至是变相批评他,这样难免有抵触心理。

  一个老师懂得心理学,并且在与学生打交道时善于运用心理学,肯定会得到更多的双赢——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老师也更有成就感。

  读读这本书,让我们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的规律,读懂孩子们的的心理,会使我们的教与学和班级管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就是我读了此书以后的收获。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优秀读后感范文2

  前一段时间,买来几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想要弥补一下自身在这方面的不足。除去大学时必修过这门课程以及进行教师招聘备考时“恶补”过相关知识,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接触过心理学了。而如果突然间再去啃那些高深艰涩的心理学专著,我大概会雾里看花、不知所云。这次选的几本书,虽然是心理学相关书籍,但结合着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尤其与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密切贴合,读来没有障碍,轻松舒畅。

  当初在茫茫书海选书时,之所以挑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其实主要因为它是“大夏书系”中的一本。前前后后误打误撞买来许多大夏书系的书,每一本都很喜欢,这一本也不例外。疫情仍然没有消散,宅在家中是阅读的好时机。读完第一遍后,回想到书中提到的“莫等墙倒再造墙”,趁着记忆还温热,又抓紧时间复习了一遍,并且整理出几页读书笔记,心中感到充实、踏实。

  主编刘儒德教授在《代序·鱼就是鱼》中说,这个故事对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作出了最为直接的表达、形象的注解。如果对这句话进行延展,就可以概括整本书给人的感受。书中精心挑选出66条心理学规律和效应,将它们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适用于教师工作的多个方面。而通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初步理解和学习了如何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更好地融入心理学要素,同时结合书中提到的几个心理学概念对自身行为与内心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思考。

  德西效应说明,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人的工作欲望不仅不会增加,有时反而降低,甚至变成二者之差,也就是外加报酬抵消内感报酬。教师在奖励和表扬学生时应该运用“奖励内部动机为主”原理,使学生更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不是一些额外的“蝇头小利”。如果过度讲究表扬或报酬,甚至会损害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德西效应、调控奖励来消减、消除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有些地区和学校千方百计“引诱”教师读书与写作,很多时候却成效一般。这种自上而下的、甚至是行政上“强迫”的成长并没有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成长愿望和主动性,甚至那些所谓的“诱饵”,比如如何如何加分、颁发何种等级的证书等,会让教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无论学生还是教师,想要真正获得成长,都需要从内里寻找源泉与动机,否则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配套效应也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我们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段言语、每一个眼神都是在给学生“一件睡袍”。如果我们给他的是积极的、鼓励的、充满阳光的睡袍,那学生很可能会用自身良好的行动来搭配这件睡袍;如果我们给他一件颓废的、懊丧的、长满虱子的睡袍,那他也很可能会用糟糕的表现来呼应这件睡袍。一个人说,“如果想要我们的孩子或学生成为什么样,那就先把他夸成什么样。”这句话虽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更加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在教养孩子与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妨不吝啬地给予学生更多“优质睡袍”,比如鼓励的话语、关切的眼神或者悄悄竖起的大拇指。当然我们也要提防自己或者学生走入过度配套的恶性循环。

  情绪ABC理论对我的触动也很大。尤其延迟开学的这段时间里,每每接到“线上教学”的通知要求或是看到相关的报道,都会引发自己的反感与焦虑。是这些真实存在的事实引发的我的焦虑与不安吗?根据情绪ABC理论来理解的话,并非如此。引发我情绪波动的其实是我对这件事的看法与评价。我内心里不认同、甚至抵触这种现象。我认为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并没有紧迫、严峻到必须争分夺秒进行线上教学的程度,这段延长的`假期里,孩子们可以在家里自由地阅读、做手工或是学家务,而不必巴巴地守着手机或电脑“学习”。当我根据这个理论进行自我对照时,我对这个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缓解自己的紧张与焦虑找到了出口与路径。

  这本书对我来说读得算是比较快的,而且比较有瘾。书中没有板起严肃的学术面孔跟我们故作高深地讲解那些心理学科学规律、效应和法则等,而是结合了充足有趣味又有意义的“故事”,向我们娓娓地讲述。那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贴切的教育情境岂不就是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吗?我在读的时候便被深深地吸引,想要继续读下去、不停地读下去。这整本书就像在用亲和、明了、生动的语言向读者描绘一个个关于心理学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是笼统的、模糊的,是面向教育的,是指向教学的,是帮助教师的,明确又清晰。

  这本书清浅畅达,甚至我们不能说读它是在读“心理学”。书的封皮上写着“教育艺术”四个字,或许更贴切吧。总之我挺喜欢这本书——大概很少有人能够抵挡得了故事的魅力吧。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优秀读后感范文3

  对于一个走上班主任岗位已有几年光阴的人,像我,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是,面对着班里40多个不同个性的学生,如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与管理效果,这是我时刻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探索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德儒等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书中结合了大量的事例来把那些高深的心理学理论生活化,让读者一下子就消解了阅读这本书可能产生的严肃感,使读者从心理上一下子亲近了这本书。同时,对每一条效应的阐述,作者一般都是先讲一个与本效应有关的事例,然后从心理层面上具体分析“阐述这条效应的概念”作用,最后作者再例举一个教育教学生活中的事例具体说明该怎么运用这样一条效应。虽说这是一本介绍心理学知识的书,但是作者的这种讲述方法既给读者一种轻松阅读的愉悦感又使读者获得一种理性的提升。

  在我看来,这既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同时又是一本非常生动的教学案例,他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来介绍,阅读时能使读者激活自己熟悉的知识经验,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使原本觉得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很容易就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挂上钩。一篇篇文章读下来,在学习到新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者所选出的`这64条效应都具有现实的意义。掌握记忆规律可使学生轻松学习;明白思维定势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明白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利弊,可告诫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正确地认识与了解学生,不会“一叶障目”;读读“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图形-背景现象”,就会知道增加学生的积极行为,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原来竟有那么多的诀窍;理解“马太效应”、“互悦机制”“自己人效应”“霍桑效应”等,教师就能恰当地处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师生良好的互动机制;知道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什么是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我们就能够针对学生的问题对症下药……

  教育是一门伟大的艺术,要想掌握这门艺术,必须掌握教育中的大量规律。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所以,学习教育中所出现的心理效应,对我们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大的适用性:

  一、它能够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具科学性。

  当面对学生群体时,我们的工作更多地从群体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如研究群体去个性化现象和群体极化现象,而在面对单一的学生个体时,个体的差异更多地被纳入我们的考虑范围,我们的教育也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这个理念。刘儒德老师著的心理效应一书中主要针对的就是个体的心理效应,而且举例极其详尽,这对我们今后工作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在面对学生个体事件的剖析时,我们就可以准确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在教育措施上有的放矢,使自己的工作更具科学性,更加切合学生心理特点,更加切合教育教学规律。

  二、它能够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人性化。

  学生的行为是通过学生的心理反映出来的,所以要想管理好学生的行为、纠正学生的行为,首先要从他们的心理入手。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归根到底是他们的心理认知出现偏差,“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熟知学生心理的老师,才知道怎样做才能够将学生的心理拉回正常的轨道,还原他们正确的认知,而这种过程,是空洞的说教和反复的批评所不能达成的,需要的是以爱与关怀为主旨的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功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发现他们巨大的潜能,不断鼓励,使他们朝着真、善、美方向发展。在书中,刘儒德教授用到了泰戈尔的一句话:“神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中。”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想在教育中树立威信,必须使自己的工作更加人性化,而掌握教育中的心理学,就是一种最便捷的方法。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人。”教师工作的繁复性,就在于它不仅仅关注教学,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与素质的培养,所以,把心理学应用到教育过程当中,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这本书为指导,继续深入研究教育中的心理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许艳华)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优秀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01-06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10-21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01-06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范文06-22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7-04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通用6篇)06-22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08-18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06-14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