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2023-03-28 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教育的情调》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1

  这本书和以往所读的教育方面的书很不一样,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因此教师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优秀的教师不只是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应该具备教育的敏感与机智。

  教师应该让每个孩子被“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一个无心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句随口的表扬,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至关重要,也许他会铭记一生。工作时间越长,教的学生越多,越容易忽视这一点。对学生的关爱越来越少,总认为自己该教的东西都教了,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我何干。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他可能只是我千百个学生中的一个,而我却是他人生中重要阶段的老师。曾经听一个老师说起过一个故事,一个高中成绩很差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还经常提起某某老师曾经对自己的好,其实这个老师并没有做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偶尔表扬了他。就这么几句简单的表扬,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让他恋恋不忘。

  教师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要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研究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研究,师生互动更好,研究的效果会更佳。

  教师应该努力成为一名机智的教师。在课堂生活中会有很多偶发事件,突发事件,面对这样的事件,机智的老师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对孩子较恰当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机智。我们可以通过对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的阅读和反思来生成教育机智。阅读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会去思考孩子当时有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怎样做对孩子更好。同时教师应该学会自我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我们会逐渐形成一种反思力,这种反思力能提高我们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们在面对具体教育情景时做出机智的行为。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2

  1、我必须质疑并改造自己的生活。在我有这个孩子之前,如果我愿意的话,我可以放纵自己的不良习惯,我可以完全无视他人的深层需要自顾自地生活,但是现在我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安逸地生活。

  教育不应该是独裁,不是直接命令。当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家长的命令就不能再发挥作用。一本正经地说教也收效甚微,所以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教育之前应该有自我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2、一个能提供答案的好故事会是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一位富有机智的教育者会让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

  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得到保护。简单粗暴的答案或者心不在焉的答案都有可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保有好奇心,是培养孩子探索精神的一种途径。

  3、但是给予肯定和表扬带来了一个问题:它可能带来不平等的感觉。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老师看到,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努力去关注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的关怀。教育者通过观察才能更好地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要多表扬鼓励学生。但表扬有事也会带给学生一种尴尬的体验,比如在严厉批评多数学生的同时表扬另外某一个。在教育中药对什么是适合的与什么是不适合的给予积极的区分。

  4、一个常常思考的人比一个相对较少思考的人更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他的机智。教育学上的敏感性和多谋善断也可以说是一种反思的能力,以及对过去经历认真思考的能力。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有赖于感知和倾听年轻人的能力。

  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该与学生保持多远的距离?关于如何机智行动没有现成的理论知识,没有具体的技巧,也没有固定的规则。教育的机智来自于对自己教育行为的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是处理事件的能力不断成熟。教育者的魅力和影响力主要来自他的学识和性格。

  5、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作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他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回答“什么是教育”或者“什么可以通过教育来激发和引导”。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反思中获得教育学的精要,将来在关键时刻便有可能做出机智的行动。

  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是可以锻炼出来,可能有部分教师可以拥有良好的临场反应能力,但是反应迟钝、应对不佳的人也大有人在。学会从教育学的角度去思考,多观察教育对象,常常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临场反应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升。

  6、孩子们发现自己有了秘密就意味着他们内心世界的诞生。能够拥有并保守秘密是儿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个标志,而能够与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更是儿童成长和成熟的表现。

  许多家长是很惧怕孩子拥有秘密的,觉得孩子有秘密一定是一件坏事。为了杜绝坏事的发生,家长们会想方设法去窥探孩子的`秘密,如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偷跟踪孩子等等。这些窥探的行为一旦暴露,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孩子会有一种被侵犯感和不任感。家长应该把孩子拥有秘密当做正常成长经历看待,不必过于紧张。

  7、气氛是老师将自己呈现给孩子们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们将自己呈现给老师的一种方式。心情的好坏通过身体姿势和话语的音调反映出来。

  一个本身很令人兴奋的东西用一种很平静的语调讲出来,它就不能产生让人兴奋的效果。一篇充满悲剧色彩的课文用一种嬉闹的方式来教学,就无法引导学生感知悲剧的魅力,无法引导学生思考悲剧的根源。教师要善于用氛围来感染学生。有时候氛围对了,它起到的教育效果胜过千言万语。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3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惊艳到我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居然做的如此高颜值,成功吸引了颜控的我,大概翻阅了四次就读完了,对于不怎么看书的我实属不易。书上满是用笔划的我觉得能引起我共鸣的语句,和一些由于是翻译过来的'而不怎么看的明白的语句。下面简单谈谈我的感想。

  在与孩子生活的日子里,我们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榜样。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向他们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有一次晚自习,由于第二天要考试,我就没有讲课,我就带着这本书在讲台上看,下了自习有几个学生就跑过来问我,“老师老师,你看的什么书啊?讲的啥内容?”。这突然让我意识到,其实在自习课时老师的言行还是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我玩手机或者无所事事,那课后学生来找我该跟他说些什么?难道说我看了哪些八卦娱乐新闻,说我很无聊不知道干嘛?以后学生再有闲暇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我自习时看了会书想到原来可以这么度过课余的时光,哪怕有一个学生是因为我,我也会感到很欣慰。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别人注意。那些难相处的或“成问题”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烦扰的行为,往往与这些孩子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相关。当然以我现在的经验还不能判断准哪些行为真的是因为求关注。我会尝试去“看”到一些平常比较容易被我忽视的孩子,比如班上的默默无闻从来不问问题,成绩有些差但也很乖的女生。有一次考完试,我就用提问的名义喊出来一个女生,简单提了几个问题,帮她分析哪些知识点她还需要巩固,后来她居然会主动来问我问题了,虽然成绩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进步但这不也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吗,有时候下课从窗户边走过我也会问问今天听懂了没有。

  当成年人过急地催促孩子了解对他们来说还为时尚早的事物时,就出现了早熟的问题。一个早熟的孩子看似懂得非常多,事实上,他或她只是知道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而已。面对孩子们的提问,成年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

  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数学或诗歌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数学或诗歌。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4

  本月阅读了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课程和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马克思·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调》。内容并不多,177页,只有A4纸的一半大小。限于篇幅,这本书给出的结论较多,虽然也列举了一些实例,但是展开分析说理的不多。所以阅读体验不如之前几个月读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但是对我来说也是再一次强调了教育学中的一些重要的规律。

  在本书的阅读中对于“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和方法又一次体会到了其重要性。书中提到了一位教授英文的朱老师,在一次单元测试中,对于一个个别单词拼写出现错误,但是给了满分的案例。这个例子中朱老师在拼写错误的单词下用横线划出,说明她并非看漏,但是鉴于该生近期研究积极性很高,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还是给了这个学生满分,最终也的确极大地鼓舞了这个学生。这说明了表扬的重要性,也说明表扬也需要机智。书中也再次提到表扬不可太随意,不可无区别的给予。这样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同时当众表扬比私下表扬的效果更好。

  书中还提到教育者应该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教育机智。

  “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

  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就对不上号”。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还是教育者并不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心理特点,因此也就无法共情,无法换位思考,缺乏敏感性。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小孩对周遭的环境有很大的好奇心,有很多的问题,但是大人没有去理会。但是之前在旅游时碰到一位年轻妈妈。我们一行人共乘一辆车,准备去一个小岛出海。小孩子问这个岛在哪里,这个妈妈就用自己的手和小孩的手一直在比划这个小岛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全程小孩子都在问问题,她也普及了很多小知识。当时就很惊讶于她的耐心和知识面。书里还提到两个不同的心理医生给儿童做测试,但是结果完全不同。前一个儿童一直在哭,后一个则进行的比较顺利。区别就在于后一个心理医生注意到测试的房间对于儿童来说是陌生的环境,没有亲人在身边,所以会感觉不安,所以她把小孩抱起来,相处得比较融洽后,告诉他这个屋里有一些很好玩的玩具,一步步引导,结果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

  书中还谈了很多观点,比如孩子们怎么感受我们的“在”、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纪律的教育学意义等等。这里不再赘述。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5

  刚读《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时,觉得它很难得看下去,没有章法,没有逻辑,倒像是一个教育者积累的零散的随笔,看到后面,我才领悟到,原来,它研究的就是一些教育现象啊!很多教育学著作都试着归纳一些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能够解决类似的教育问题,而《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这需要我们克服生活的惯性与身体的惰性,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我自己的孩子现在一岁多,现在很喜欢问“那是什么”,即使是对于她认识的东西,她也反复地问:“那是什么?”以前我一直以为她是在玩“重复”的游戏,现在想想,其实她是想问:这是什么?这有什么用途?这个能吃吗?我能用它干什么?她想知道的不仅仅是事物的名字,还想知道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想知道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成人与孩子的世界不一样,而如果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积极地体会孩子所处的教育情境,多想想:他真正需要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有什么困难?

  研究孩子不像研究植物,有合适的温度湿度空气,种子都会发芽,在高温下,植物都会死亡,当我们试着去寻找教育的普遍规律时,很容易忽视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我们既要研究教育学理论,更要有热情,要看到个体。

  我们要看懂眼神。眼神不仅能传达整体情绪,还能反映一些微妙的意味,语言可能骗人,但眼神很难掩饰。观察体会眼神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了解学生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教师也要运用自己的眼神,而自的眼神往往是由于丰富的学识,热烈的眼神必然是出于对孩子真挚的热爱,你的眼神传达了你的经历、态度、能力、气质等,所以,丰富自己,才能拥有优秀教师的眼神。

  学会反思。反思是我们增强敏感性,生成教育机智的必经之路。教学的机智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无法通过技术性的培训而获得,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么样做才更好,在脑中产生各种平行时空的短片,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作出机智的应对。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相关文章: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04-19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1000字02-07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精选6篇)07-10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精选5篇)04-15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通用7篇)07-20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04-20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通用5篇)04-19

《教育的情调》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05-11

《边城》的情调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