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2024-08-28 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把栏杆拍遍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1

  辛公已远,壮志不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残阳如血,沙尘飞扬,辛弃疾手持钢刀利刃在阵前冲锋杀敌,他的胸膛中燃烧着炽热的火焰,此时正逢金人入侵,辛弃疾满腹豪情凝聚在了钢刀利剑之上。

  然而,天不遂人愿,自从南宋与金人讲和求得苟安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了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赴沙场、浴血杀敌,只有将无尽的悲愤融入笔端,留下一声声呐喊与叹息。

  辛弃疾的'词不是由笔写成的,而是用利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而写就的。读辛弃疾的词,我们仿佛能够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声声的哭诉,仿佛见到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热泪横流的怅然形象。

  南归之后,辛弃疾内心的爱国之情变得更加浓烈,作为一个亡国浪子,他并不安于苟生,他那颗爱国心把他全身烧得发热,不管他身处何职、身处何地,他心中总不忘国耻与国恨,在这些年间,他忧民情、志复国,但国家却怕他、怨他、忌他、烦他,于是辛弃疾满腔的情怀只能化为泡影。

  统治者的苟安,注定了南宋的灭亡,辛弃疾纵然拍遍栏杆,也无济于事,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岁月无痕,人去楼毁,栏杆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2

  因为是一个慷慨激昂的人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写的散文,所以一气呵成,读起来使人心潮澎湃。辛弃疾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只停留在“料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词句中。

  而今读到梁衡的文字,才了解到辛弃疾那卓越的才气、不同凡响的本领中又蕴含怎样的悲怆与无奈。

  所有人都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时隔千年,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与磅礴之势。那种对国家的热爱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是时间所不能消磨的。

  然而,天总是妒忌英才,他空有一身本领,满腔热忱,却无施展之地。总是“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人的一生就这样大起大落,大进大退,大忙大闲着。“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在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呐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曾经的金戈铁马,终成为过眼云烟,残留的只是那报国无门的愤懑。

  我以为经历这样的挫折,他应该自暴自弃,应该消沉低迷,可是他却带着一颗不得志的心,独上高楼,凭栏远眺。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公共那样怒撞不周,他拍栏杆,面向江水,眼泪横流。“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载”,慢慢咀嚼自己的寂寞,体味生命。

  我想梁衡是真正懂辛弃疾的人,或者说是真正能够读懂他诗词的人,正因这样,他才能将辛弃疾的内心展露无遗。甚至可以说,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已经化身成了稼轩,面朝江海,拍遍栏杆。

  现在的生活很美好,已经不需要再通过拍栏杆来宣泄心中的不快,但我们仍要像辛弃疾咀嚼寂寞那样,去咀嚼我们的'生命。

  如果要用诗来形容生命,那我觉得:生命有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的闲适;有如李清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般的执着;有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般的美好;也有如孟郊“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般的牵挂;但生命更多的是如平凡人“酸甜苦辣,样样俱全”一般的精彩。

  生命的宝藏无穷,但需要人们去发掘;生命的情感千丝万缕,但需要人们去咀嚼;生命的精彩无限,但需要人们去创造。生命就像一条小河,表面淡而无味,每当天高气爽,秋天来临,树叶凋零,悠悠落入水中,泛起点点涟漪,给小溪增添了些许色彩,几条游鱼更为它增添了无限活力,看似平平淡淡,却意味无穷。

  生命虽然有限,但我们可以在咀嚼中将其慢慢变长,变得充满韵味。像辛弃疾在凭栏远眺中咀嚼寂寞一样,让自己有事可做,有事可想,有事可以寄托。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词充分体现了一位胸怀大志,欲血洒战袍,为国捐躯,到最后手中却只剩一根羊毫软笔,只能笔走龙蛇的词人——辛弃疾,欲为国战斗,却被国家抛弃的复杂情感。

  辛弃疾,南宋词人,代表作《破阵子》、《水龙吟》等。他不怕小人,只为报国。可是宋主昏庸,有用之时便启用他,没用时便弃之不顾。他的《破阵子》,除了岳飞的《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之外,没有人再能写出这样豪放的诗词。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王昌龄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想象。只有经历过战争,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横刀立马,才能写出有实战经验的诗句。

  有人说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可苏轼的豪放只在“大江东去”,而辛弃疾则是胸怀大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在他的词中,我感到了无名的愤恨。还有人说他是婉约派,可李清照、柳永的委婉只在“梧桐更兼细雨”,而辛弃疾无法报国的情感,千言万语说不尽啊!我看到了莫名的心酸。

  南归后40年,他有二十年没有入朝为官,朝廷对他只准旁观,不许插手,不能插嘴。可他还是心系祖国,渴望有一天朝廷又會重用他。回顾他的一生,我们看到一个意气奋发的青年将军,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中年人,一个愤恨而又无奈的白发老人。无奈啊!朝廷为何不用?为何?为何?辛弃疾的诗词与其他文人的并不一样,别人的诗词是用墨写成的,而他是用血和泪写成的。在他的诗词中,我看到了无名的愤恨和无奈,莫名的心酸和无尽的惆怅。

  在南宋的兵荒马乱中,辛弃疾原本该是个天生的将军,可他在命运的操纵下,手中没有了利刃,只剩下一根羊毫软笔;心中没有了报国大志,只剩下无尽的惆怅……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4

  南宋的墙上挂着矛和盾,另一张脸在下面走动。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南宋时期,战争四起,乱世纷争,生与死的扭曲,血与泪的翻滚,终于,翻出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梁秋雨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塑造了一位爱国、凄惨的.辛弃疾,揭示了他从爱国志士到爱国诗人的过程。

  读多了繁杂枯燥的文字,回头来看这篇散文,只觉荡气回肠、酣畅淋漓。原来散文不只有少女执红牙板,还能有好汉唱东流去!我不由得赞叹,这篇一流作者写出的一流文章。

  辛弃疾,在从前的我眼中,不过就是一个怒也笔墨,哀也笔墨的诗人,这五千年中又何缺此等人?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才懂,他是辛弃疾,也只能是辛弃疾,他本该一生叱咤战场,却只能将豪情壮志压缩再压缩,滴在诗里。他是一位怀才不遇的战士。王勃、李白、陈子昂,他们将才华投掷于山水,而辛弃疾却一心为国。因此,华夏历史中,属于他的那片土,注定是血红的。

  自古乱世出人才。乱世春秋百家争鸣,安史之乱杜甫蹙眉,而南宋,出了个辛弃疾。如今我们少了昏君,多了和平,却也失了在乱世中看透世俗的伟人,不妨在繁华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辛弃疾一样站起来,千年以来,浩气永存……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5

  读完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我伫立窗前,望向天边的云彩,就看见了报国无门的辛弃疾。

  辛弃疾原是武将出生,天生孔武高大,剑法高超,有着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时的豪情壮志。可天有不测风云,南归之后的`辛弃疾便失去了钢刀利剑,失去了沙场上的越马横刀,失去了为君王赢得胜利的机会。他被迫从文,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辛弃疾登上危楼,想起当年的驰骋沙场,痛拍栏杆,热泪横流,他还没有“了却君王事。”《摸鱼儿》中有言:“玉环飞燕皆尘土。”当时的一代佳人都化作了尘土,他也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可他顾不上争取名利,“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弃疾弃疾,却不是弃自己的疾,而是弃南宋的疾啊!“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时隔千年,品读辛弃疾的诗,我仍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亡国游子的无奈之情。武侯祠前,一对古狮拱卫,这正是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

  先生的《出师表》中有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备请先生出山,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万曹军灰飞烟灭。先生虽输给了曹魏,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心。先生病死军中,人们无不悲痛,请建祠庙,朝廷驳回请求,30年后民心难拒,才同意建祠。朱椿来拜,见刘备庙前车马稀,心里很不是滋味,便下令废武侯祠,可百姓反把整座庙称为武侯祠。近20xx年后的今天,武侯祠的香火依然旺盛。

  先生虽逝,但他的凛然正气与淡泊明志正印证了他自己所说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生感化了多少文人骚客、平民百姓、富家子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又有几人能比?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6

  狼烟卷起飞沙,已是兵临池下。当他立于城墙之上,金戈铁马之时,又何曾想到今后的自己,只能执一支羊毫软笔,镌刻往日的狼烟,今世的血泪,来生的寂寥。当混染烟沙的血泪与浸染悲凉的泪各一半,你,又该怎么圈揽?

  望秦淮,昔日刀剑光影重现眼前,不能悲怆地痛拍栏杆;望长安,山河已碎月未圆,看如今铺满宣纸的血泪,只能借酒浇辛酸,含恨轻拍栏杆;斜阳之时望远方,寂寞掩埋浮华,只得登临危楼,斜倚栏杆。木制的栏杆都已经凹陷下去了啊,只是他所待的沙场,所盼的政事,却从未归来过。他便是辛弃疾,词中刻着血和泪的词人。读罢掩卷,我不禁幻想:那些拥有切肤之寂的词句,浸染的到底是何等样的鲜血呢?

  那是混杂着烟沙的血泪吧。小时对战争并无兴趣,也记不得“沙场秋点兵”的萧索,“醉里挑灯看剑”的凛然,更不知道“一将成万骨枯”的沧桑。但我却能读到辛弃疾深埋于词底血泪的飞沙狼烟,感受着它们从耳边响起时,如风般空洞而萧索;在皮肤上掠过时,带着岁月和历史的粗糙的磨砂之感。他的词里堆砌的,是当年沙场上半城的烟沙;而另一半城,则是飘洒的热血,凝结的恨之血。血溶于沙,而烟沙又是自血里流出,缠缠绵绵,生生世世,缠绵出了刚劲,轮回出了悲凉。——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他要痛拍栏杆:再无法以身许国,只得将一腔热血,囿于笔墨之间,血泪之间。

  那也是悲寂的血泪吧。秦淮河边流淌着他的悲切,而远方临安的政坛里,却再无他的身影。退出政坛也好,能求得一份安静;只是世事偏不如人意,顷刻间突然风起云涌:政局变革,烟沙般的迷茫席卷临安;战火重燃,黏稠的血液浸湿祖国的土地。而他只能在一旁“袖手旁观”,毫无用武之地,无处泄悲愤,无处话凄凉。

  那种眼睁睁地看着一切都崩毁于我们眼前,而我们自己却无力出手挽救的局面,恐怕也是懂的。目睹席卷全球的硝烟,听见被战火撕裂,奄奄一息的房屋所发出的微弱叹息与屋内撕心裂肺的哭声;看见包裹着鲜血的黑云,漫溢到天边;闻见空气中混杂着血腥味的,呛得人直流眼泪的硝烟气味,却只能默默地为自己祈祷,为他们祝福。又听闻祖国哪里发生了地震,惊恐担忧之余,也在懊悔为何不能早发现,为何不能挽救。只得将薄薄一份红纸包裹的.钱尽量捐出,以表自己的心意。其实,最通俗的事还不在于此:盯着试卷上鲜红的叉叉,如同置身于满目疮痍的大地。那些被烙上赤之印记的题无声地哭泣,而那些像血染的乘号似的符号,在对你无声地狰狞地笑着,高昂起头藐视着你。而你这一瞬间仿佛开了窍似的,觉得这些题目似乎都会;可是都会又能怎样呢,你已无力改变镌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法改变已定盘的成绩。是啊,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悉数崩毁而无力出手相救之时,我们的心就已被那满地的飞沙狼烟所吹打得无处躲藏,只好闭上干涩的双眼无声地喟叹,任凭它们将皮肤划出道道血痕。不过幸运的是,我们还不至于悲寂,我们还有希望。

  而辛弃疾呢?他或许早知道自己命已定盘,不可能在政坛抑或沙场上打出一片天地,亦告诫自己,不要再有徒劳的努力;但在每一个身后藏有漩涡的所谓“希望”面前,又会弃这宿命于不顾,随时准备“冲锋”。最终导致一次次的左迁,无奈只能自我嘲讽。他没有真正的希望,却还信奉着所谓的希望,这恐怕才是他人生最大的悲哀,也是血泪诗篇中,最为沧桑的烟沙。

  那也是溶解了生命的血泪吧,连凝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之水,都比不上它的复杂。时代对他的冶炼,春回大地时的忧与寂,身在田间却心在沙场的愁,又有谁能解?

  没有人。那是最深沉的情与思凝成的烟沙,比血还要黏稠。也只有轻拍栏杆才能得到它的理解。

  看见笼罩半城的烟沙,就已经明白了自己一腔热血;金戈铁马,替国争天下之时,就已知晓了今后的宿命。当混染烟沙的血与浸染悲凉的泪各一半,也只有用那些粗糙与沧桑冶炼自己,直到能用唯一可用的羊毫软笔,将那半城的烟沙,浸入到半城的血泪之中去。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7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说起古代文人,脑海中便出现那些迁客骚人站在譬如黄鹤楼之类的名楼上,或凭栏远眺,或双手背后目光深邃而遥远,或是饮酒对诗,或谈起各自身世,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报国无门痛拍栏杆的场景。栏杆似乎成了他们的发泄口,而栏杆也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有过壮志雄心的文人们的悲愤与无奈。“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这次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梁衡,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没有华丽虚浮的辞藻,却字字珠玑;他的作品不是清雅流水般的清新,而是其实磅礴的大海,排山倒海,震撼我们的心灵。然而,在他的散文中,我又最喜欢他的《把栏杆拍遍》,他向我们描述了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梁衡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8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千年前,辛弃疾在建康城赏心亭写下了这首《水龙吟》在那里,他痛拍栏杆,自己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二十二岁时的少年辛弃疾,便拉起一支义军,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下归送。他干这场壮举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一次义军出现了叛徒,印信被偷。辛弃疾单枪匹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人头。后来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弃疾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南归后,他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一只羊毫软笔,没有机会再奔赴沙场,而只能洒泪宣纸,为历史留下呼喊,叹息和自嘲。“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首《破阵子》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外,再无人能比。杜甫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那又有谁曾有辛弃疾那样的刀枪利剑滚过来的亲身经历?南渡后的辛弃疾被迫远离战场,他能做的也只有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热泪横流了吧。

  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共活了四十年,有将近二十年朝廷将它闲置一旁,时用时弃,而在这二十年里,又有三十七被次频繁调动,可他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的`他浑身发热,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后来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到那里招兵买马,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主和苟安的南宋朝廷将他闲置,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报国无门,他便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这就是一位武人被迫成为文人的时代悲剧。

  辛弃疾一生都在无奈与抛弃中度过。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政治之道,便只有注入诗词,化作词人。积三百年北宋南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9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题记。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阵悸动;但想到辛弃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确定了他的词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点。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愿为国弃疾,可当大权由一个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还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怒拍栏杆,痛拍栏杆,这时的.他对朝廷仍抱有一丝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报国无望,只得哀叹: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辛弃疾的词,是在时代的运动里,磨出来的。他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到一边,被迫冷静思考。正是寄予宋几百年动荡,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10

  有一位女性,在中国3000年历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她许许多多的作品让人迷恋,堪当美神,她便是李清照。

  她经历了快乐与风霜。

  快乐:她是一位官宦家庭出生的高贵女子,视界开阔,善文学,深受父亲母亲文化的熏陶,许许多多的诗便是从这儿诞生的:“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她的高贵与修养深得当世人的羡慕。也有过快乐年华。

  悲惨:一个游牧民族攻进宋来,打破了快乐年华,她开始了没有边际的逃亡生活,夫妻两个在向江西逃亡时因愁生情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这是多么愁才能从一位婉约派诗人写下豪放派的诗句呢?

  但她的悲惨生活并没有结束她又经过了三重磨难:

  1、再婚又再婚,情感生活的磨难,让她心痛不已。

  2、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让她瘦弱的身子屡受磨难。

  3、超越时空的孤独。

  这一点体现在一件事上,李清照向一位正在玩耍的小女孩说:“我老了。我将我的学识都传授给你吧,但回答却让她无比伤心“才藻非女子事也!”被这个时代孤立,无人能欣赏他的才华。

  这位诗人以心抗世,一笔换天,是当之无愧乱世中的美神。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11

  在我看来,韩愈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不光满腹经纶,下笔成章,而且一心为国,清正廉洁。为人则面对困境,泰然处之。

  韩愈为官时期,因为勇于向唐宪宗提出不同意见而被贬潮州,在潮州期间,他既不像柳宗元那样哀叹怀才不遇,也不像苏东坡那样无所事事便寄情山水,而是尽其所能为民办事,八个月时间做了四件大事,使荒芜之地潮州焕然一新。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以分为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生命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亦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而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委屈,历史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

  忽然想到范仲淹“求古仁人之心”时说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想韩愈就是其中的'代表吧。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12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一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从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为何词风如此豪放不拘.一位爱国却又报国无门,令人痛心!正是这种爱国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诗人辛弃疾.虽然辛弃疾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所以辛弃疾也可以说是可怜的人,如他所说栏杆百遍,终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13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题目,它就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读者题目,就让人产生一片联想:一位壮志未酬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怀着复杂的心情。

  看了这篇文章,首先会被辛弃疾的精神所感动,其次就会被作者的文字所折服。辛弃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取得大成就的却是他的词,这在历也算是很少有的了。不平凡的遭遇,强烈的爱国之心,让他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更让他写出了千古绝唱,深深的让我们折服。正如他的《破阵子》,除了岳飞的《满江红》能与之媲美,还有哪个词人能写出这金戈铁马的战场场景,谁还能像他那样,有如此深的感触?

  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而现实却将这一切无情的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失去了钢刀利剑,有的只是一支羊毫软笔。他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一遍一遍的呼喊,一声比一声悲壮,为国为民的心,从来没有迷失。可留下的只有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

  那又怎样呢?软弱无能的南宋政府永远不会是辛弃疾那钢刀利剑的盾牌,它也永远不可能打压到辛弃疾的爱国之情。所以在他的诗词当中,纵有悲叹、遗憾、自嘲,大家记住的,最多的还是他沙场点兵的场景,和他爱国爱民的光辉形象。

  其实,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实属正常,从辛弃疾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一种崇高的信仰:对自身责任的担当精神。正是这份信仰使他的一生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都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这也是支撑他勤学苦练保持节操的源泉。现代人如果能从这点上体味自身真正人生价值的取向,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终身,哪怕是失败,也失败的荡气回肠,也不会后悔自己毕生的追求,因为信仰的力量足以让他从精神上得到慰藉,我想这就是辛弃疾眼中的人生吧。

  我经常思索,辛弃疾一生坚持理想,坚持信念,面对重重阻力,经历各种失败和失意的打击,仍然能够独自坚守着心中那片绿苗,等待着春日阳光的滋润,到头来等到的却是无尽的苦雨。这样值得吗?这样值得吗?现在我会回答:值得,值得!这个社会正是有千万个像辛弃疾这样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认定守候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即使失败也始终不渝,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社会希望的亮光。即使是现在一无所有,即使是无比失落,即使是被别人看扁,可只要心中有梦,我坚信也一定会成功。

  看了《把栏杆拍遍》,让我仿佛重回了那战乱的年代,重新去了解、感受辛弃疾。眼前,一位英雄默默地把栏杆拍遍。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14

  倚一份恬淡,捧一杯香茗。静谧的午后沐浴着阳光,轻轻掩上《把栏杆拍遍》,任思绪随历史飞翔,忆往昔,看今朝。

  当那个特里尔的“幽灵”在中国登陆时,就注定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光明的到来。当我们细数时间从洪荒而来的脚步,倾听风声从亘古而来的呢喃时,才知道在没有党的岁月里,那些在历史烟云中挣扎的迁客骚人只能在黑暗中爬行。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个本打算以身许国,马革裹尸的爱国将军,沙场英雄却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再无用武之地。他悲愤,他无奈,他拍胸,他哭号。他的民族仇,复国志,男儿魂也遭到同僚的白眼,受到朝廷的摒弃。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可是他的泪水无力冲刷空气里黑暗的颜色,震天长啸难以刺穿天地间阴暗的屏障。未来的道路上,看不到一缕阳光,没有一丝希望。他终于累了,醉了,俯在酒案上高吟“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稼轩,这不怪你,只怪那个昏君在堂,没有政党的年代

  斜阳影里,八咏楼头,犹见一个寻寻觅觅的身影抚卷而歌,低吟浅唱。轻柔的声音便飘飘摇摇了千余年,萦绕在数万才子的耳畔,挥散不去。在那个词藻非女子之事的年代里,她被看做是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无法上朝议政,驰骋沙场,也无法使酒骂座,痛拍栏杆,而只能独自一人愁。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于是家愁、国愁、情愁、学业之愁便化作一只小小的茧,将易安紧紧包围,不见阳光,不容喘息,这就使她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易安,这不是你的错,错在那个男尊女卑的乱世,一个没有政党的封建社会。

  韩祠石栏,滚滚江畔,一个柔弱的书生被贬来此。被贬之凉,离京之苦,丧女之痛,顷刻间一并推到他的面前,把他压的不堪重负,心灰意冷,又面对茹毛饮血的偏僻一隅,其心境之冷可想而知。此处的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没人插手管理这片穷山恶水。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的晓月下静静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书生,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边天涯。于是定格的`生命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然而不公的社会不允许有才学的人崭露头角,韩公注定要走遍海角天涯。

  退之,这不怨你,只怨那个封建集权的时代,没有执政为民的政党。

  忆往昔,他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被贬他乡……他们是漫漫黑夜里几被淹没的繁星。

  看今朝,我们民主决策,群众自治,依法享权……我们是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幼苗。

  我们党经历了90年的风雨的洗涤和锤炼,成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改变了社会制度,发展了生产力,富裕了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我们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忆往昔,看今朝,令我们心潮澎湃……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15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这本书,阅读之后,我的感触很深。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内心思想和处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喜爱的散文集之一。其中,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深奥,更是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打开它,阅读它。这本散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是《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文章介绍了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从转党为文到从容就义的过程。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他不仅黄埔军校讲课,也在上海大学讲过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人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瞿秋白与鲁迅,矛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置顶的呀。他的文化,他的才华令我对他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我觉得更是不应该,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长征时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人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的那一天。是被王明这些左倾路线分子所杀,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瞿秋白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枪决了。所以我觉得瞿秋白的就义,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共产党又失去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死后,鲁迅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由此可见,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完美。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重点介绍一些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这本书让我十分难忘。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16

  刚接触这本书是在高中时期,近来读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是该词引用的一个典故: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相关文章:

把栏杆拍遍作文09-17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06-15

(优秀)把栏杆拍遍作文09-21

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06-03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02-25

把栏杆拍遍作文(通用23篇)11-16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11-30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21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