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问读后感

2024-03-28 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键在问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键在问读后感 1

  面对“问题”学生,怎样让他们爱上学习,如何和别人友好相处,类似很多这样的问题,似乎都在《关键在问》这本书上找到了答案。

  就像书本开头的一段文字中说的那样,走进全世界任何一位老师的办公室,你都能听到各种充满挫败感的故事和关于教学矛盾的`问题。我们往往抱怨某某学生有多么的不听话,多么令自己头疼,却忽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问题”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与别人沟通时,我们总是希望直接说服对方,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对方。这样一来,就会让对方感觉到被控制,势必不愿多听一句。这样无效的沟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书上列出的焦点讨论法,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较好办法。通过提问的方式,从客观现实入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看法,思考后形成决策。

  这种方法不仅仅可以运用到谈话中,大大提升沟通质量,还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中来。比如在课堂讨论环节,以前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充分参与的讨论,表面上看讨论的热火朝天,实际上活跃的仅仅是几名学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第一,分组固定化,形式单一。我们没有考虑到小组成员的个性特征,他们面对熟悉的同桌,失去了讨论热情,容易产生思维定势。第二,课堂时间有限,交流表面化,他们往往来不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无暇倾听他人的意见。第三,问题不当,讨论低效,老师提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浅显,学生又不愿意讨论。第四,小组讨论参与度低。往往是能说会道的学生掌握组内讨论大趋势。那么我想,高效的提问可以解决这样的困扰。

  焦点讨论法,是一种艺术对话形式。今后,我将不断的摸索,让自己从中学会提问,有效倾听。

  关键在问读后感 2

  寒假结束了,我在假期中阅读了《关键在问——焦点讨论法在学校中的应用》这本书。该书入选2017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TOP10中。

  焦点讨论法(Focused Conversation)是加拿大文化事业学会(ICA)开发的一种借助有效提问推动深入思考、增进有意义学习及增强团队沟通的讨论方法。本书即在详细讨论和展示此方法如何有效运用于学校教育中。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焦点讨论法的理论基础、实践技术、实践案例和附录。“理论基础”部分,简要介绍该方法的教育与心理学研究基础;“实践技术”部分,重点讨论如何具体准备和引导一次焦点讨论;“实践案例”部分,则针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各种情况具体例举了100多种应用焦点讨论法的真实案例,供读者应用该方法时参考。

  无论走进全世界任何一位教师的办公室,你都能在一片“嗡嗡”声中听到各种充满挫败感的故事和关于教学的矛盾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学习?他们为什么不能更深入地思考,从而发展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高阶思维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布卢姆(Bloom)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认为学习分为不同的层次。高阶思维(higher order of thinking)是指在学习领域和问题解决中的分析、比较、阐释、评估、综合等一系列认知过程。能力呢?他们为什么缺乏动力去学习我们想让他们学习的内容?他们为什么学不会怎样与其他人一同学习或好好相处呢?

  在这些办公室里,还充斥着其他的挫败感——耗费时间的备课、漫长而无效的教职工会议、与家长之间困难的沟通,以及与其他教师之间的误会;与此同时,家长、学生、学校管理者也都在为相似的问题苦恼着。

  此外,作为教师,我们还面临着各种压力:我们要向更多的学生、彼此差异更为显著的学生教授更丰富的内容,但与此同时,给他们的'资源和支持却又在不断减少。面对这些更为紧迫的现状,我们必须寻找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在教室、办公室、学校会议,甚至在一对一的讨论中,都必然存在某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深入地思考,一定存在着某种途径来引导学生、家长以及我们老师就某一个主题展开讨论,最终达成有意义的学习。

  事实也确实如此。我的教学生涯始于十六年前的学校,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刚刚从校园走出来的天真女孩。每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每一句忠言,都能帮助我获得了一个用于设计和引导讨论的实用方法,而在过去的这些年间,我发现这极富价值。它可以用来引导儿童和成人的学习,可以为学习注入现实生活的意义,可以令沟通更为深入有力,可以在个人和团体层面解决问题。这个方法也可以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有效的逻辑框架,帮助他们厘清自己的思考。

  关键在问读后感 3

  寒假期间,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2本书,一本是《盖洛普优势识别器》,希望每位老师能够通过阅读和测试发现自己身上的优势,更好的工作与生活,另一本是《关键在问--焦点讨论法在学校中的应用》,希望能够对每位老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利用寒假空闲时间,我先阅读了《关键在问--焦点讨论法在学校中的应用》这本书。记得去年曾经参加过学校的一次培训,当时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书《学习性评价行动建议200条》,通过老师的讲解、小组交流与学习,当时收获颇大,对“O-R-I-D”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次,当我读起《关键在问》这本书,对“O-R-I-D”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O-R-I-D”分为四个层面。客观性层面:处理信息和感官的觉察;反应性层面:有关个人的反应和联想;诠释性层面:关于意义、重要性和含义;决定性层面:关注解决方案。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考虑这四个层面,设计出符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客观性问题、反应性问题、诠释性问题和决定性问题。书中讲了很多案例,选取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供读者学习,对于如何应用焦点讨论法提供了帮助。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书中的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们很多教师或培训师都在工作中形成了干预和打断的习惯。我们接受的培训是去更正、充实和修正发言者的观点。焦点讨论不是要教授内容,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引导讨论时,需要站在“无知”的立场上,保持自己的开放性。当教师用讨论的方式来“找出”自己已知的答案时,学生就不会参与。他们只会一言不发,等着教师告诉他们答案,而不会冒犯错的风险。他们只能学会在考试中照搬教师的答案,很少能把所学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联想自己的教学,何尝不是如此,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但却不知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力,甚至把学生套入了传统教育的牢笼。课改一直在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每位教师要做课堂的引领者,帮助学生提高自己。虽然我们每位教师都明白课改的精神,也知道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但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时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真的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思路了,为什么不能尝试下做一个“无知者”,发挥学生的优势,让他们来教我呢。教学中,有时也会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解。学生讲的很好的,有时比教师预想的讲的内容还要丰富多彩,只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更喜欢“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不愿意冒险而已。但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长远考虑,我们真得多尝试,为学生而改变。

  书中还有一个地方触动了我,在教学中,遇到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我经常会找其他学生继续回答,直至回答到正确的答案,这本书却给出了比较巧妙的方法。有时,讨论参与者的答案可能引用了错误的客观信息。教师不能轻描淡写地放过错误,但如何回应则取决于当时的状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回应“可以告诉我们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这样讲吗?”这种温和的方式既可以更正信息,也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其他有用的问题包括“为什么你这么说?”“是什么让你这么想?”“这跟我听到的理解并不一致,可以澄清一下吗?”,引导者也可以问问其他参与者有没有不同答案。我觉得追问学生为什么这么想很重要,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路,又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对这名发言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提高。以后在课堂上,我要多追问,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讨论,从错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闲暇之余,我会认真学习后面的案例,希望能够在提问技巧上有所提高。

  • 相关推荐

【关键在问读后感】相关文章:

《问小草,问小花》教案09-03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作文12-25

问的散文09-03

天问06-12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作文(精选34篇)08-18

《问银河》说课稿06-26

问苍穹的诗歌09-20

问梦经典散文09-30

问梅散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