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故乡》读后感1
最近我们学习了一整组关于鲁迅的文章,以前比较疏远的人物一下子给拉近了,拉近了我才真正的知道鲁迅为什么被称为“民族魂”了。就是因为鲁迅是中国文化的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我课本上有一篇叫做少年闰土,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找到了原文章读了深有体会。
在那个时代的人民,主仆关系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吗?老爷都不在意,你又何必分得那么清楚呢?在故乡这篇文章里写的最多的主要是回想少年时代的闰土,鲁迅把闰土写的多么细致啊!足以表现了鲁迅对他和闰土这份友情的珍惜。可闰土那声老爷喊出口时,那份友情只能作为回忆了。我从心底里为他们这段友情感叹。鲁迅之所以能把文章写好,主要是他在文章上下了功夫,用了感情,读者在他的`文章里能读出他的感情。看完这篇文章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会好好利用这些知识的。
《故乡》读后感2
鲁迅的文笔就是这样。如一把利器,刺破了社会的黑暗,笔笔流露出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跟随着这力道的文字,我们走进了那个时代……
第一天,杨老师刚讲过《少年闰土》,我便对这文章起了兴趣,一定要看个究竟,回家后,就找老爸,拿出那本《鲁迅全集》细细品读起来……
霎时,那个紫色圆脸、项带银圈的阳光少年浮现在我眼前,他带领着鲁迅去享受童年……每一次的拾贝,每一次的捕鸟,每一次的看瓜,都那么鲜活,有趣……
三十多年,转瞬即逝,当鲁迅再次回乡时已是物是人非,那曾经亲热喊他“迅哥儿”的闰土改呼“老爷”,儿时的那些友情仿佛遥不可及,正如他所说的,两人之间隔了一展厚障壁,心,凉了……
哎!——本以为会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感人重逢,谁知,这结果竟是如此不堪。
不过水生与宏儿不是一样无话不谈吗?!不是还有这纯真的友谊吗?但愿,他们永远这样,不要重蹈覆辙……
《故乡》读后感3
读了《故乡》这本书,我有许多感触。
小说描写了作者鲁迅儿时在故乡的生活和现在真实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带给人们的苦难与旧时代的黑暗社会与痛苦抒发了作者渴望新生活的强烈欲望。
鲁迅曾经在日本留学学医,认为救死扶伤还不如成为作家让这些麻木不仁的百姓重新燃起斗志打败侵略者。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闰土,少年的闰土还是一个勤劳善良胆大活泼的小少年,可是就是因为社会的压迫使他变成一个迷信麻木的人。
从闰土身上可以看出旧社会的黑暗与劳动人民的苦难,我们应该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而又繁荣昌盛的年代感到幸福。
鲁迅先生在小说最后写道:“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这地上的路: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形成了路。”这句话表达了只有美好愿望而不去努力的实现梦想这还是不会成功的。只有踏上这一条路,勇敢的去实践去追求你想要的这才是真理。
《故乡》读后感4
《故乡》是鲁迅一生悲剧命运的先声。它讲了鲁迅先生在回到久别的故乡时与闰土见面的情景,向我们展示了年代由盛转向衰败的过程。
本文中鲁迅的命运由此和整个近代中国人联在了一起,而且,他不准备从一个“文化优先”者的角度出发来展示自己思考到的一切。因之,这部故乡就使悲剧更加悲剧化了。为什么呢?因为闰土这个人物。鲁迅最先发现,无可救药的“国民”原来就是他一直以为活得会更鲜活也和自己最密切的人。故乡一下子成了故乡。
鲁迅童年正是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走向末路的时期,百草园、三味书屋都不可能阻止帝制中国末代所遭遇的冲击。在中国这次最深刻的转型过程中,民众的麻木性却并没有改善,他们更加委顿在摇摇欲坠的“优先”阶层之下,并没有借此而觉悟,实在令人遗憾。
《故乡》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一篇使我鲁迅的《故乡》。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鲁迅离别家乡二十多年后,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乡的深切的感受,以及所见所闻。这篇小说中多次提到了闰土这个名字,这是他小时候曾经陪伴鲁迅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的一个好伙伴,他让鲁迅增长了见识。但正当鲁迅想再次回到故乡,和闰土一起重温一下美好的童年时光。但毕竟人与人之间是有等级之分的,尤其是那个年代。鲁迅万万没能想到,时隔那么多年,闰土已经完全变了。
闰土的一声“老爷”让鲁迅和闰土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读到这里,我才感觉到旧社会主奴的差别竟是那么大!我不得不对生活在旧社会的人感到无奈。文章结尾的那句话,就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最佳心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世界上本没有差距,差距有时候存在于自己的内心!
【《故乡》读后感】相关文章:
鲁迅《故乡》读后感:故乡的味道12-31
《故乡》的读后感05-23
故乡读后感07-09
读后感:故乡04-17
故乡读后感04-11
《故乡》读后感12-30
鲁迅《故乡》的读后感06-14
《故乡》名著读后感02-24
故乡的杨梅读后感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