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的《梅雨之夕》读后感

2022-09-01 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施蛰存的《梅雨之夕》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梅雨之夕》是一支清新疏淡的白日梦。讲述的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饱含浪漫古典情怀的中年绅士和一个温婉少女在雨中的偶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作品中周密而自然地流淌、浸淫,意识自由无阻的随心而动。《梅雨之夕》可以说是一篇心理小说,一篇意识流小说。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三个部分: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这三者在文中大量跳跃出现。

  主人公是一个传统文明的绅士,在他的意识层面呈现出的是温文尔雅、谦和得体、节制爱家,但他潜意识和无意识里却汹涌着强烈的欲望,时不时冒头出现在意识层面当中来。

  一开始讲他对于梅雨异于常人的情怀。对于人人厌恶,“纷纷乱窜躲避”的梅雨,他却欣赏得很有兴致。“我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沿着人行路用一些暂时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虽然拖泥带水,也不失为一种自己的娱乐”······而且即使常常被摩托车轮溅得一身泥泞,他也偏执地坚持,连稍稍改(比如买雨衣)都只留着“希望”,久久不付诸行动。这些,其实是对潜藏欲望,对痛苦无聊生活一种近乎自虐的情感转移;是对压抑不住的病态的纾解。

  至于之后,偶遇一个没有带伞的少女,“容颜娇好”“风仪温雅”、“肢体停匀”、“谈吐不惹人厌”。我不确定自己的感觉,但觉得这个女孩也许不如这些辞藻描绘的那么完美清雅,应该只是一个在雨幕中曚昽的轮廓,是作者在潜意识里不自觉的按照审美理想美化出来的梦影,以为自己单调的工作和枯燥无波的生活增加一抹迥乎不同的鲜丽颜色,慰藉自己的灵魂。也在是这样一个细雨氤氲的黄昏,以此的契机展开平素被压抑的心理。

  “但我何以不即穿过去”“为了对于这少女有什么依恋吗?”主人公处在混沌冥思的幻境中,在模糊的潜意识状态。他的`话语也是前后混乱而矛盾的:他既否定“没有这种依恋的意识”,又一面自我肯定着“连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曾有,面前有着一个美的对象······我不自觉地移动了脚步站在她旁边了”这是“超我”和“本我”的不断斗争,是潜在追求美好、丰富、自由生活和自身受到的道德约束的冲撞。在朦胧梦幻的雨天,本性在这一瞬间战胜了理智。

  无论精神上的渴望多么强烈,但道德的禁忌总会时不时地将他拉回现实。所以他一再摇摆,不停地想,努力合理化内心的欲念。“我觉得,何以刚才不觉得呢?我奇怪,她好像在等待我拿我的伞贡献给她······她的眼光在这样对我说”于是经过自己乔装打扮过的接近少女的欲,安全通过意识的审核,付诸行动“我移近了这少女,将我的伞分一半荫蔽她”,顺理成章地送女子一程。

  在护送的过程中,他内心灵深处埋藏已久的美好恋人(初恋)的印记,在遇到这样的“好机会”后又膨胀鲜活起来。“她很像一个人······我初恋的那个少女、同学······我不时在梦里,睡梦或白日梦······”“刘吗?一定是假的······她哄我了”“她为什么改了姓呢?……也许这是她丈夫的姓?刘……刘什么?”他固执地将眼前的和梦里的经过意愿美化的幻影联系起来。这样,莫名其妙将两个人毫无理由的等同,可见机械的社会对人造成巨大的压抑和僵化病态。

  还有他思绪中不停闪现的,“我回转头去,向后面斜看,店铺里有许多人歇下了工作对我,或是我们······我看见他们(店员)可疑的脸色”心虚,看到寻常的路人店员都觉得在监视,指摘着他。甚至把一个女店员“忽然好像”认作是“我的妻”。妻每日都得见,于他是最熟悉,却用这样模棱两可的比拟,还认错,非精神高度紧张心虚不可能达到。作者的思绪高度紧绷,久久徘徊在现实和幻想之间。心理被理想和现实拼命拉扯,呈现出这样一种蠢蠢欲动又强力压制的复杂状态。

  心理学上有一条原理这样说:当人的本质欲望所受的压抑超出人既定的承受力,人就可能走向心理的怪异,甚至会导致心理变态。而他的道德是建立在所谓“灭人欲”的基础上,不服从,被社会孤立,沦为“异类”;服从,不可避免造成心理的畸变。服从与否,这是可悲而注定疯狂的选择题。

  这一次的邂逅与护送,只能是主人公一厢情愿的白日梦。就像戴望舒的《雨巷》那样,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走来又走远,一切又回到现实的轨道。

【施蛰存的《梅雨之夕》读后感】相关文章:

施蛰存的诗歌09-13

施蛰存《山城》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2-06

梅雨之夕读后感04-02

《梅雨之夕》读后感(精选5篇)01-23

梅雨之夕读后感1000字03-19

《梅雨之夕》读后感1000字03-19

梅雨之夕读后感3篇03-16

《梅雨之夕》读后感(通用8篇)06-17

《梅雨之夕》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