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时间果》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时间果》读后感1
赶高铁时习惯性的在候车厅书店翻翻捡捡,然后就看到这本整体设计低调淡雅,封面清新安静的《时间的果》,作者黎戈。看第一页的序——树状的幸福,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中可见遣词用句的灵气通透和冷静克制,就觉得喜欢,随机翻了后面几页便买了下来,之后读了一遍觉得不过瘾,断断续续又读了两遍,如细品一杯上好的碧螺春,清香优雅、柔和清澈,余味无穷。
前几年经常熬夜加班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也变得有点焦躁,于是想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规律和节奏,可以不必慌慌张张的往前赶那已知的终点,而忽略一路多彩斑斓的风景,所以近两年有意识的放慢节奏,简化人际往来,以调养身体和多一些时间体味生活。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调整,紧绷如满弓的状态慢慢舒缓松弛,浮躁焦虑的内心渐趋平和从容。生活中的选择也多偏于宁静致远中的细水流长,而非慷慨激烈的热血沸腾。
这本书很契合我现在的状态,让人看的平静宁和。全书分为叶舟和根岸两部分,前者是作者对书、电影、各种人物的分析体会,后者是作者自身生活经历的记录和感受。前部分令人惊叹于作者渊博的知识面和独到的拆分比对能力,将看过的书籍整合揉碎在一起抽丝剥茧后梳理出自己的阅读体验,直至查阅作者的背景资料知她多年来保持每日十万字的阅读量,而且会以考究的心态去系统性的查阅相关资料,也就难怪了!后部分作者写自己生活经历中所闻所见所感的一切,着眼细微,笔调细腻,在那一点一滴铺成开来的叙述中,你可以看到南京城里热气腾腾的日常生活,安静的伫立在烟雨中的古城墙和墙脚下摇曳的各式野花,庭院里的“金井梧桐一叶飘”,也可以看到作者因老公生意牵绊多年奔波于官司中,同时几年中相继面对自己生病住院、孩子车祸住院、母亲几近失明、父亲癌症去世的变故,然生活本质的沉重没有改变作者应对的坦然豁达,一点点耐心的去拆解生活给出的题。作者那一篇篇恬淡雅致的文字是浸润过柴米油盐和悲欢离合后的水到渠成,并非凌驾于人间烟火之上的风花雪月。生活的重与碎给予了她内心的轻和灵!这也是我喜欢她的原因。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在傍晚的暄暄人流中,飞奔向昼夜、厨房和爱?对尘世烟火的热恋,对精神世界绝美风景的渴求,这两者,在我心中角力多年,终于拧成一股狂奔的热力。在轻与重,上与下之间,跑,是一个最好的平衡。”这或许是作者的自我写照,也是大多数的我们的写照!
《时间果》读后感2
翻开黎戈《时间的果》序言——树状的幸福,被惊艳了。讶于有人对时间理解竟如此干净透彻,忍不住拍照发给好友,并兴冲冲地上网下了订单,期许朋友能第一时间收到赠书。
给月说三五天就能把书读完,然后仔细整理一份笔记。没想拖了半月,才用支离破碎的时间完成任务。当然,不高兴倒不至于对时间利用的拖沓,而是书的内容和序言略有差距,几乎可以断定,序言是作者最后才郑重写上去的,而不是从纷繁的生活笔记里面摘取了一篇佳作。毫无疑问,序言是全书最精华的部分,如作者所说,如果书是树,那序言就是枝干,其余的文章倒像招展的枝叶。
那些招展的枝叶,是作者对生活的细微体察,也是絮絮叨叨的生活日记,并不完整的生活片段。夹杂着日本文学的鸡毛蒜皮,西方文学的貌合神离,知名或者不知名的花花草草,来承载着作者的映像。
不能说文字没有温度,黎戈自己就很在意这点。只是温度少了厚度,这种温度与厚度并非来自夏日里被摇碎的阳光,而是来自被我们思想辐射的生活。并非来自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的阅读之森,而是来自我们对喜爱作品的深度思考。并非来自虚化或者不虚化的意象,而是来自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的敲打和锤炼铸造的韧劲。只有这样淬炼的文字才能兼具温度与厚度,这正是我不满意的地方。
至于作者每天不低于十万字的阅读量,且不说是否夸大,然而我认为正是这十万字,摊薄了文字的厚度。阅读获得的体验是需要蚀刻在生活的电板中的,就像不管多么巨量的晶体管,始终要蚀刻到那小小的CPU方块上才能发挥作用。正是因为生活的矛盾与冲突,理想的压抑与折转,在高速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我们才能发现沉淀下来的东西。如果时间本身都缓慢无比流淌着,那所有的都留下来了,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你无法提炼,无法利用,直至河道淤塞,源流枯竭。
想起很久以前在学校旁边的旧书店淘到的一本散文集,在里面,你才真正能够体验时间的温暖与醇厚。那本书现在遗失了,但我隐约还能记起部分作者的大名——沈从文、张爱玲、林语堂、余秋雨、三毛、冯骥才、林徽因、徐志摩、朱自清、谢婉莹……这本散文集是我对散文理解的分水岭,质朴甚至显得粗粝的文字,却如老艺人的刻刀,将生活篆刻出它应有的模样和味道。
时间是什么?它是百年高僧涅槃留下的舍利,它是千年文明迭代传唱的青史,它是万年高温高压晶化的钻石,它是生命的刻刀,剥离生命所有的浮华与愆业,留下本真的璀璨,或消散。
最后,以身为壤,愿时间结果!
《时间果》读后感3
秋是萧瑟的,伴着秋雨,伴着落花。
偶然的一个机会,让我遇见了黎戈的这本读书笔记《时间的果》。本以为随意读读,消磨一下GO train上的时间,结果一拿起就爱不释手,感觉自己突然又回到了那段废寝忘食读休闲书目的大学时光。
黎戈的文字是清澈的、安静的,时而像山谷里的泉水,叮咚叮咚地绕山而行,给人一种空山静远的感觉;时而又像冬日午后的暖阳,照在身上,温暖舒适;时而像杯中的黑咖啡,苦涩但余香缥缈;时而又像一杯淡淡的绿茶,幽香得令人回味......比如,在介绍西班牙诗人赛尔努达的时候,她着重强调他诗歌的美,“它的'美总是被它自己的盛开刺穿“。她是这样描述他的语言的:“他不停变换着文字的容器,以盛放流淌溢出的诗情。他一路精简着语言,在饱满之中留白一把剑,不是看铁匠铸剑的工艺,而是闭上眼睛,回味剑客舞动它的手势。词语止步处,诗歌开始吟唱.....”
黎戈的语言变换无穷,在介绍莫兰迪的画时,她说:莫兰迪的画让人从喧闹的城市逃逸出来。如果他的画能够发音,大概会是夜间大海的涌浪声,单音节地往复,却又辽阔致远。
《时间的果》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通俗易懂。有关读书笔记内容的作品其实很多,比如爱默生的《西方正典》、梁文道的《我读-陪你读到世界尽头》等等。《西方正典》是美、加等国语言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我在国内的时候,也曾读过一部分,但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我自己的水平有限,读起来总觉得太深奥,有种抓不住的感觉。梁文道的《我读-陪你读到世界尽头》,侧重点好像在历史和政治领域,文字也略显干涩。
读黎戈的文字,总会产生共鸣,而且很想沿着她的介绍,顺藤摸瓜地去找她文中提到的其它作品,那种感觉就像在美国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开题报告一通过,就要按照Reference List上的书目,去翻阅所有相关的文章,几百篇、几百篇的通读,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致学态度好像突然又回到我身上。
读黎戈的文字,总是有种亲切感。她把人的成长比喻成一棵树,常有的小心思、小情绪会自开自落,瞬间即逝。其实,这些小情绪就是“我”这棵树的“落叶”。多形象的比喻啊!
读黎戈的文字,宛如在落叶飘飞的秋日里漫步,安静的不止是林中潺潺的小溪,还有我那颗驿动的心。
【《时间果》读后感】相关文章:
《时间的果》读后感03-14
《果果奇遇记》读后感09-06
红心果读后感06-19
《独果》读后感03-23
《果院》读后感12-26
《果院》的读后感07-19
《山果》读后感范文11-27
采果集读后感10-26
《果院》读后感范文12-25
作家果果处女作《花千骨》读后感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