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2022-06-01 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我一口气将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萧红的童年回忆录读完。我与作者一同分享了她与祖父童年相处的美好时光。同时我被民国时期我国东北边陲小镇愚昧、落后、冷漠、无知、迷信的一幕又一幕的悲剧所震憾。

  作者用回忆的手法,用淡然的笔墨构画着童年生活的小城,每一条街,每一个店铺,这里的人们冷漠、自私、封建无知。东大街的泥坑是通行的街道,只要下雨,不知陷进多少马、车,却无人去镇;磨粉人家的草棚房子快要歪倒砸伤人,无人去修,他们贫穷到吃一块豆腐也是奢望,四五个兄弟姊妹为了争一个麻花,被打得抱头鼠窜。有的人对别人的疾苦袖手旁观,说三道四,当成笑料,到处传播,成为悲剧的制造者,而自己还冷漠地充当悲剧的看客而喜气洋洋。

  首先是团圆媳妇——一个贫苦人家的十二岁女孩,到老胡家当了童养媳,因为太天真、活泼、勤劳、能干(他们认为不知羞),就遇到四邻的冷言热讽,被婆家人百般折磨,想把她改造成一个含蓄的女孩,用针扎,用手拧,吊到大梁上毒打半夜,用烧红的烙铁烫脚心,折磨得奄奄一息,还说她是狐狸精,用迷信的手段救她的命(她婆婆是出名的吝啬鬼,怕她死了赔本),而把她衣服脱光,当着众人的面,把她扔进大缸里洗烫水澡,出来用冷水浇醒,又连续扔了两次,受尽了污辱,最后在人们冷漠的目光中走完了短暂悲惨的一生。

  文中又写了她的邻居——卖豆腐的穷人冯歪嘴子因太穷娶不上媳妇,后来和大院里的王大姐(大龄女),没正式结婚,生了两个孩子,受尽人们的嘲笑,冬天住在破烂磨房里,零下七、八度,孩子没有棉衣,睡在草窝里,无人问津,后来王大姐生第二个孩子难产而死,邻居们不是怜悯、心痛,而是看冯歪嘴子的笑话,说他不是上吊,就是跳井,孩子也是冻死饿死……而冯歪嘴子无论再贫穷再困苦,都没有放弃希望,自己辛苦地带着两个孩子生活。

  读后,让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对人们冷漠、自私、愚昧、封建、迷信,十分痛恨,对十二岁这个团圆媳妇,跟我们现在的年经相仿,却受到了百般摧残的悲惨命运而十分同情。

  我庆幸自己赶上了祖国繁荣昌盛的大好年代,人人平等,衣食无忧。我们都能受到国家免费的义务教育,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

  再看看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富起来,而且强起来了,到处高楼耸立,交通四通八达,国家实现了精准扶贫,村村有公路,有网络,农民也住上了别墅,生活越过越幸福。

  如果作者能看到这“小康美景”可能她会感叹作梦也想不到的。

  我们应珍惜大好时光,珍惜这幸福生活,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知识,掌握本领,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一个孩子单纯天真的视角,描绘了一个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世态人情以及自己童年生活。随着作者内心深处的记忆,我仿佛身临呼兰河之中,共同感受着作者对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对“孤寂与苦闷”情怀的反思。

  那时的呼兰河是欢乐的,“我”的眼里处处新奇,摘一个黄瓜,拔一棵白菜,用颜料往指甲上染,用观音粉往门上划,就算是“火烧云”出来也可以盯上它一两小时。但“我”那童年的乐趣掰尽手指也只有这么多了。只有那一个慈祥而有童心的祖父为“我”的童年增光添彩。

  祖父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并非是呆呆傻傻的憨笑,也并非是兴高采烈的大笑,他笑得像个孩子。“我”总是跟着祖父,似乎有他的地方就有无尽的欢乐,祖父还没起床,“我”的耳旁总会响起“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诵读声。到了傍晚睡觉时,祖父也总会给“我”讲故事,但那点小小的乐趣,怎能耐得住寂寞?

  写到这儿,“我”的笔锋陡然一转,写家中的荒凉之景,“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多大的太阳照在上空,这院子也是荒凉的”,原本的青草绿树,花朵昆虫,都被破旧残物取而代之,没有什么乐趣。邻居们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

  刻板单调,而那路过的黄鹂留下的歌声,也许是那冬天里的一丝温暖,黑暗中的一抹阳光。

  那时的呼兰河是无知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下雨天,都会遭受深陷其中的危险,淹鸡淹鸭,闷猪闷狗,遭遇许多次的危害,却无一人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这一泥坑子也误导了人们许多事,人们吃猪肉,却被商家哄骗说猪肉不是瘟猪肉而是淹死猪。这些事可笑而又令人深思。

  两位主人公的故事最令人唏嘘。

  小团圆媳妇深受封建思想迫害。“很快,小团圆媳妇被抬进大缸中,满是热水,滚烫的热水。”“她在缸中,叫着,喊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脸浇的通红,她不能在挣扎了”,小团圆媳妇的死迎来的不是哀伤和叹息,而是一片掌声雷动和哈哈大笑。“我”用悲愤的笔调狠狠地鞭挞了这一践踏生命的行为,这种封建思想,迫使着后代一步步走入死亡的边沿。

  冯嘴歪子和邻家王大姐不声不响的来了个“隐婚”,生了小孩,但后来王大姐承受不住病痛的折磨死去了,冯嘴歪子毅然拉磨,买年糕,承担下了抚养儿子的义务,并坚强的活下去,即使生活似一个人遍体鳞伤,到后来那每处伤口都会成为身上最强壮的地方。

  《呼兰河传》的动人故事,泪中带笑,笑中有泪,可是仍有美,即使有些病态,却不能不使人炫惑。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无聊的假期需要书本的滋润才能充实。这次我看的是《呼兰河传》。

  萧红,是与张爱玲并称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呼兰河传》便是她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讲述萧红儿时回忆的小说,描写了家乡呼兰河的生动画面和风土人情。同时以生动、抒情的文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当地人们平凡、落后的状况以及平庸、愚昧的封建思想和迷信。跳大神、扭秧歌、野戏台子、报庙会、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一件件有趣的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特别是祖父的园子。萧红有一个非常爱他的祖父,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后院。她到处采黄瓜捉蝴蝶。这是她儿时回忆中最美好的乐章。萧红的童年似灰色,却又似彩色。在充满迷信的灰色封建社会里,萧红用自己的天真描绘出彩色“小时候”

  看到祖父的园子,我不禁想到我自己。我也有一个非常爱我的姥姥。我们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它或许不想祖父的园子那么大,它或许不想祖父的园子有那么多水果蔬菜,但它依旧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在那里是一片金黄的麦田,我喜欢趁姥姥忙活时悄悄地躲在麦田中等姥姥找我找得着急时,我会从他身后溜出来吓她一跳。这时候,她总会宠溺地摇了摇头,眼底满是笑意。用不太标准、带着点乡音的普通话嘀咕着:“真淘气!”一到这时候,我便不理她,坐上一旁的藤椅,比上一安静,打起瞌睡。这时姥姥总会拿起蒲扇,在旁边帮我驱赶着蚊虫。就这种事天天都做,我玩不腻,姥姥做不腻。姥姥干活时,我总喜欢跟在她身后看她做,时不时伸手帮一下、摸一下。虽然一直在帮倒忙,但姥姥从来不说,只是告诉我该怎么做。我应付两句就管自己摘草去了。摘得不耐烦了就在麦田里跑来跑去,嚷嚷着要姥姥来追。一不小心就摔了个狗啃泥。

  有一次,烈日当头,大家忙着收割麦子。我忽然大喊一声我们玩捉迷藏吧,姥姥你来抓。说完便躲起来。我悄悄走到一个人身边对他说:“嘿,快躲好,小心被发现啦!”那人只是不耐烦地抖脚叫我走开。我又分别来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身边,却收到一样的回复。我生气不理他们,一个人躲在角落,不发出一点声音。时间一点点过去,太阳已经偏西。我暗暗高兴:你们永远找不到我。不知又过了多久,还是没有声音,我一下跑出来,想向大家炫耀,忽然发现天已经黑了。月亮已经和太阳换好班,带着星星们上岗了。地理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昏暗的黄色灯光。田野里传出蟋蟀和蛤蟆的叫声,空中时不时飞过一群乌鸦。我吓了一跳,连忙往家里跑。一回到家里,大家看见我带着草的杂乱头发,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萧红带给我们的是一部佳作,是一首婉转的、回忆的诗章。这本书让我们看见了封建社会中的幼儿萧红。积极乐观的他更是告诉我们:不要过早的感叹童年即将过去,珍惜现在的幸福和天真才是最重要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呼兰河是个小城,它伫立在寒冷的东北大地上。那里有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还有小胡同,那里有碾磨房、豆腐店、烧饼铺、粮栈还有赫赫有名的大泥坑,大家在大泥坑这看热闹、听消息、心安理得的吃着不卫生但便宜的瘟猪肉。

  呼兰河城有老爷庙、娘娘庙、跳大神、野台子戏等各种信仰风俗,十分热闹。呼兰河人在此生活,挣扎着、享受着、他们平凡、普通,他们麻木、不仁,他们冷漠、无知,他们对鬼神热情,对现实无奈。

  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冬天一片冬雪,夏天满院蒿草。那里有作者的后花园,有蝴蝶、蜻蜓、黄瓜、倭瓜她可以在后花园自己玩儿,也可以在那睡觉,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那里有一位和蔼慈祥的老者,是祖父,个子很高,身体健康,眼睛是笑盈盈的,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抽着旱烟管,教她背诗,不许她吃过多的年糕,喜欢和这里的孩子们开玩笑。

  小说都是生活碎片化的描写,散文化的叙述,没有跌宕起伏,但依旧触动人心。

  最令我感到悲凉的是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死亡。十几岁的姑娘,活泼开朗,却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下,被毒打,跳大神,洗热水澡烫全身,她的婆婆如此愚昧无知,自以为是的善良令人既痛心又无力。

  同样的人间悲剧还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他的脸焦黑焦黑,他的头顶雪白雪白。他无知、他无奈、他滑稽、他悲凉。他在呼兰河一无所有,他在呼兰河卑微的生活。

  冯歪嘴子是令我欣慰的,他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贫穷,他的家很冷,就像露天一样,但是他一直向上,勤劳,坚韧,可是命运却不好生待他。妻子离世,留下两个幼儿,他依旧没有消极厌世,他坚持着,挣扎着,他的孩子最后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生命向上的姿态一直都在。正如结尾: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生命无常,生命绵长。比如呼兰河的岁月,呼兰河的大地,每一位生者,每一位死者,无知落后的东邻四舍,冷漠封建的围观者,看热闹的姨婆,听消息的老厨子,后花园的蝴蝶,拉磨的小驴,掉到泥坑里的鸡鸭

  我们都会死去,我们都有漫长岁月,我们怀念,我们追忆。

  我记得,我家的院子下雨天时没有红砖的地方就会泥泞,大鹅会在水坑里胡乱扑腾;公鸡在我没睡醒时就开始打鸣,小鸟叽叽喳喳、吵吵闹闹;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散出几束光照在脸上暖洋洋的。

  东家的小子因为偷吃了五块奶油冰棍被拿着鸡毛掸子的奶奶追着满院跑;西家的姑娘十岁就开始在家里洗洗涮涮、洗衣做饭;北边的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招呼我去大河边摸鱼。

  南边的我那时从来没有想过人世间的悲凉和生命的无常。我在路边发发呆,看看花,想想明天要去姥姥家吃饺子,姥爷一定会给我吃从山东带回来的香油,金黄金黄的,可香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寒假我读了《呼兰河传》,书中字里行间都透着真情实感,看着书就像听着作者在凄凉地吟唱,那歌深情、凄凉,深深打动人心。

  打开书,呼兰河城的奇特风俗吸引我。在当时,呼兰河城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我对跳大神感触颇深,如果城里有人生病了,不是先想到要请医生来医治,而是请大神来跳一跳,因为人们严重地迷信,居然认为跳大神、装神弄鬼就可以“赶走”疾病。读到这情景我异常吃惊,没想到一百年前的中国是那样愚昧、那样无知,整个城竟是如此的落后、如此的凄凉。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大多的情节都有些凄凉,甚至可以说凄惨,尤其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名字起得非常好,但却与“团圆”无缘。她仅仅十二岁就到了婆家,而且见婆家人一点也不知道害羞。一开始,我对这事根本无法理解,才多大的孩子就嫁人?问了爸爸妈妈半天才勉强知道。十二岁正是纯美的少年时代,正是充满幻想与希望的年龄,而小团圆媳妇却已经如此的麻木,如此呆滞,似乎什么都已无所谓。第一次吃饭就连吃了三碗,她的婆婆便开始打她。打出病来了,她的婆婆就请来了人跳大神,最可怕的是还听信无知偏方!他们竟然把小团圆媳妇放进盛有滚烫热水的大缸里,烫昏了,就用冷水一浇,浇醒了再抬到大缸里……这样来来回回好几遍,小团圆媳妇就在人们的愚昧和无知的迷信中被活活折磨死了!

  读到这儿,堂堂男子汉的我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忍不住落下泪来。小团圆媳妇太可怜了!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竟然有这样的遭遇。她小小的心灵死前经历了怎样的恐怖和绝望啊!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麻木、迷信、愚昧和重男轻女的不良社会风气。再看看我家,今年腊月里在一家人的无比喜悦和期待中我的妹妹出生了!小小的她立刻成为我们全家的“焦点”,全家人的“小宝贝”,被全家宠成了小公主,连我这个家中的长子也遭遇了大家的“冷落”。可我望着妹妹可爱的笑脸没有半点委屈,只有满满的幸福感!只想她快点长大一起玩耍!是啊,我生活在一个崇尚科学、崇尚知识,男女平等,到处和谐幸福的时代!

  掩卷而思,我真正懂了什么是幸福。我所在的小城虽然是鲁西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小城,但是她美丽、宁静,我的家庭幸福和美。与那个时代的孩子相比,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我们要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幸福,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这个美好的时代。沐浴着幸福的阳光,我要努力学习,增强本领,争取早日用自己的力量把我的小城建设的更加美丽。

  到那时,或许我也可以回忆童年写一部传记,我想那一定是一首欢快幸福的赞歌。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因为孩子的课本上“火烧云”和“祖父的菜园”两篇清丽、优美的散文,一定要找来原著《呼兰河传》看看。

  读了才发现,整部作品与入选课文的文章有着很不一样的感觉。整部的小说,或者不能够称其为小说,看后心中就不觉响起了林忆莲的那首《灰色》——灰色的天际,灰色的滑翔翼,灰色的天使——所有的东西都是灰色的。那座小城,那些街道,那些跳大神,那些搭台唱戏赶庙会,还有城里的那些人,冬天换上棉袄,夏天晚饭后看看云彩,无一不是平平淡淡,都没有什么亮色可言。大概就像那条呼兰河吧,灰色的河水日日夜夜平静的流过,波澜不惊,也没有什么悬念和高潮。

  当然让人心情灰暗的主要是那些愚昧的人们。小团圆媳妇,一个“黑乎乎的”、“乐呵呵的”高个子的12岁的小姑娘,在成为团圆媳妇后,很短的时间里就被婆婆残忍伤害致死。而在婆婆看来自己没有哪里做的不对,尽管“我是打了她……我是把她吊在房梁上……我是用烙铁烫了她的脚心……”但她自认为这些不是残忍伤害,甚至于在小姑娘被折磨、被吓得得病后,请来跳大神的为女孩“走马”,洗开水澡,看做是自己仁至义尽,对小姑娘好。读到这里,就让人心里着实的发堵。可能这就是那时的`真实生活,让我们可以想象,却难以理解。

  然而整部书看完还是充满着童真和乐趣的,就像灰色的河水在阳光下泛起的一些彩色的浪花。除了入选课本的两篇外,小萧红跟着祖父学唐诗的片段同样让人忍俊不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很是喜欢这首诗的小萧红一直认为是两个好吃的“黄梨”,直到明白了是两只小鸟,也就不再认为这是一首好诗了。还有祖父把掉进泥坑淹死的小猪、鸭子给小萧红抹了泥烧着吃,为了能够经常吃到烧猪仔、烧鸭,小家伙看到有小猪或小鸭子经过就硬往水坑里赶,因为要“掉坑烧吃”。

  小姑娘给祖父草帽上戴花的画面也是温馨而甜美的。小姑娘心血来潮采了一大堆的月季花,没地方处置就插到祖父的帽子上,毫无察觉的爷爷只闻到浓郁的花香,读后感就口中念念有词:今年的雨水好,我家的月季花香味大。直到回到家中大伙看到哈啊哈大笑,爷爷才明白。但爷爷也只是笑,没有一丝责怪。这些彩色的浪花都是作者和爷爷在一起时的趣事。爷爷那么的爱孙女,孙女也是那么的爱爷爷。这祖孙俩的“后院趣事”成为我爱上这部书的理由。

  平静、平淡、平实,却也有童真、童趣和童眼看世界的新奇。简单翻阅了作家萧红的短暂一生,似乎乏善可陈。但不妨碍作品的可读性。《呼兰河传》,值得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7

  我喜欢图书馆,享受在书海中穿梭的感觉,也喜欢在宁静的下午独自一人看书。记得有人说过:能读书的人是幸福的。这个暑假,因为《呼兰河传》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实的。

  书中的小村庄一年似乎都笼罩在萧条又黯淡的气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复。时间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毫无目的的向前运行着,在灰色的循环中不断带走人和事。小村庄里的人封建,迂腐,这算不算时代遗留的悲哀?面对书中终年碌碌无为的他们,我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旧社会的悲剧太多,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团圆媳妇就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一个童养媳,但却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本该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以一个童养媳的身份,过早地操持起了家务。就算她任劳任怨的干活,也要遭到婆婆无情的打骂。终于,她不堪重负,在生命之花还未来得及绽放时,匆匆的离开了人世间。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买卖,赔本的买卖而已——只有而已。悲剧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这也许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面前,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灰色的年代。动荡时期人们再善良,也总抛不开老封建的思想。因为这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思想,人们让一起又一起的悲剧发生。可笑的是,他们宁可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实。

  呼可以当时中国的旧照,缩影。人们以为人死后,会到阴间里去。亲人们就得做这么一套:阴间里怕是会饿着,会冻着,会累着。就得为他们烧纸钱,烧纸衣,烧纸车。人们请龙王,人们供香,人们烧纸,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呼兰河更像一幅写真照,人们也是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萧红用她的笔,划出了一个喧闹而寂寞的世界。

  不得不说,萧红是一个好作家,她用诉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件又一件尘封已久的老事。但在她的笔下,她的童年是快乐的,和快乐如影随形的,却是寂寞。童年的天堂是那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她和她的祖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个人的童年,其实都是一个隔绝了世俗,战争,烦恼的纯净花园。每个人的花园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它是午夜花园——那个易碎的梦。在夜晚十二点,准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忧伤,成人后的迷惘。

  ······

  《呼兰河传》讲述了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写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回忆录。作者在回忆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不由得想到茅盾先生对它的评论“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8

  谈到解放,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水平的提高,人们本该已经摒弃了愚昧,摒弃了毒害国人千年的迷信思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性的解放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人们的愚昧与迷信仍然存在而且同样让人思考。发生在我身边的经历就足以说明问题。

  我所生长的农村,人民无疑都是质朴的善良的,但他们仍然有摆脱不了的愚昧,遇到问题还是会找这种途径寻得解决。比如哪一家出了事遇到了灾难,这家人就会去请所谓的“阴阳仙”来家里吃饭,然后让他瞧瞧家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时这位“仙人”就会在这家宅基地和祖坟地转上一转。结果还真发现了问题:无非就是你家宅基地有些洼,需要用土垫一垫;或者你家门前这个树位置不对,需要挪一挪;再或者你家祖坟地边上少一根桩子,需要嵌入一根。

  再比如哪家遇到了麻烦事总是解决不了,愁眉苦脸的时候,有人就会建议这家主人去哪哪找人看一看。主人心里一想,兴许去瞧瞧高人找找办法就真的解决了。于是带上礼物不辞辛苦赶去讨问,说明问题之后这位高人就会指点该怎么怎么做:无非也是你家谁谁谁什么时候不要出门要背星;或者你家闺女出嫁不要嫁到哪个方向;再或者你要在哪个方向烧几天纸等等。求“神”的人都照做了。

  这之后,有灾难的那家好几年都没了灾难,有麻烦事的那家麻烦事也解决了,都风调雨顺了。这时乡亲之间都会相互传来传去,说哪个地方的“仙人”或高人就是厉害,对他赞不绝口,以后谁家要有什么事还去请。就算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人们就会再建议主人要不换一个“仙人”再去看看,兴许你家问题很多,需要不同的人指点。这时主人还是会照办,继续“求仙问道”。

  如果这些还都是我听来的,那我亲眼所见的就更真实了。我所见的这种我到现在都找不到一个可以打出来的名字来命名它。也是哪家有了麻烦,就会找年长的长辈给看一看,是不是碰到哪个孤魂野鬼了。我所亲历的是奶奶做的,有人找她给瞧一瞧是不是遇到谁谁谁了。奶奶清楚了来由,就开始去厨房忙起来。只见她找来一个碗,倒上半碗凉水,用两根筷子在碗上摆一个十字,然后再用一根筷子挑着用麻线系上的小土块,放在十心正上方。

  然后开始用手边晃土块边问话。一问:“他家出现了怎样的问题是不是碰到了你谁谁谁?是的话土块转大圈一直转,不是的话土块在碗边转几圈就停下。”如果找到了是哪个小鬼搞的鬼,就会先骂上几句,然后二问:“你是不是缺钱花了?是的话土块就转大圈一直转,不是的话土块就在碗边转几圈就停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问题所在,然后夜晚几点在哪个方向给这个小鬼送点纸钱就行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呼兰河传》是中国近现代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她于1942年初因为疾病病逝于香港,那一年她三十一岁,在最好的年华消失匿迹。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故乡呼兰河为背景而撰写的一本回忆小说,全书描绘了萧红在呼兰河这个封建小地方的生活景象。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初的乡村故事,有新奇,有难忘,有感人,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浓浓的农家风味。故事中慈祥的祖父、苦命的童养媳、小马、租户以及一大批沉落腐朽的灵魂,这些人物在书中的组合、牵连将生活、人心、社会描绘得极为深刻。更为重要的是:萧红以呼兰河为回忆中心着重描绘了自己的童年世界。尽管那时候有很多很多的缺点——死板、生硬、封建、腐朽,但于萧红而言又何尝不是安稳、宽松、自在,不受约束的。这是一个美好的童年世界,萧红一生中真正的唯一的美好。

  书里反复提到家里的后花园、提到家里的屋子、提到街上的泥坑……,在通信和交通都不那么发达的那时候,大概关于家乡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的定格,不会再有更新。后花园里有花,是黄瓜花与倭瓜花;有树,大榆树与樱桃树;有蝴蝶、有蚂蚱,在文字里可以感受到这个花园的热闹。大概这个后花园就像是是萧红小时候的游乐场,不知道替她打发了多少无聊的时光。屋子很大,有正房、有厢房。更重要的是,这屋子他们住了很久,就有很多老物件。比如祖母和母亲的躺箱,里面有花丝线、有香荷包,这是独属于她的玩具。街上有个泥坑,下雨总是积水。积水里有人摔过跤,有猪淹死过,这积水带来了很多茶余饭后的谈资。

  祖父是慈祥的,会带着孙女在后花园里玩,会铲地,会让孙女趴在背上撒娇;会讲故事,会背诗;祖父还带着淳朴与善良,把房子给人住,或者让冯歪嘴子带点吃的回家。小团圆媳妇是外地来的,曾经在井边说过几句话,而她却在胡家被打,被用偏方各种“治疗”,最终走向死亡。看着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人就这样死去,大概给小时候的萧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死亡,也关于当时的环境。有二爷与冯歪嘴子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二爷浑浑噩噩的过着生活,从东家或者别处偷一点东西去卖,一天重复一天。冯歪嘴子却在嘲笑讥讽中努力,对生活露出满足的笑。“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这些人是小时候记忆的一部分,而年幼的萧红一定从这些人身上学到了什么,是祖父教过的诗句,还是小团圆媳妇那句“回家去”,或者是冯歪嘴子在嘲笑中坚强的活着。

  这就是萧红记忆中的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候,我们有没有她这种深刻的记忆呢?也许到了我们三十岁的时候才会有这种感悟吧,这部小说在她三十岁之前才得以完成,并且广为流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五一”假期开始了,我的脑海里仍然浮现着课本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那个顽皮可爱的小女孩的模样。于是,我买来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呼兰河城是颓败的,书中的人几乎是冷漠、自私而又封建的。东二街道的泥坑陷了多少马、猪,甚至连孩子都陷进去过,也没有人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不成样,也没人去修;人们对别人的苦难袖手旁观,甚至当成戏来欣赏。正是因为这样的冷漠,他们活得悲凉,就像是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河灯慢慢向下漂游,慢慢地灭了一盏又一盏;就像粉房里的歌声,如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是觉得荒凉。

  在萧红小的时候,父亲对她冷漠,母亲有时也对她恶言恶语,祖母曾因为她的顽皮用针扎她的手指。唯有祖父给她的生活带来温暖,陪她走过纯真的童年时代。祖父常常与她在后花园里做游戏,教她念诗,把掉入井里的鸭子烧着给她吃……这些使萧红原本孤独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与祖父在一起的童年时光是快乐、美好的,在萧红的心里始终挥之不去。这样温暖的画面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趣事。

  小时候,我和妈妈不管是去菜市场还是去商场,妈妈总要与人“吵架”。有一次,我沉不住气了,问道:“妈妈,你为什么要跟别人‘吵架’呀?”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小傻瓜,妈妈不是在跟别人吵架,妈妈是在砍价。”我当时似懂非懂,心里也想尝试和别人“讨价还价”一次。

  一天下午,一位大伯来我们家收废品。我认为机会来了,就拦住正要出去的妈妈,对她说:“妈妈,就让我试一试‘砍价’吧!”我还没等妈妈回答,就跑了出去,走向那位大伯。他对我笑了笑,说:“废品一斤两毛五,这有两斤,正好五毛!”我先是小心翼翼地对大伯说:“大,大伯,这废品两毛一斤行吗?”我以为他会拒绝,但他竟然答应了。我胆子大了一些,继续问道:“一毛五一斤行吗?”大伯也爽快地答应了。我想:干脆把价格一压压到底吧!于是,我又对大伯说:“那就一毛一斤吧!”大伯先是一愣,随后就若有所悟地笑了,把两毛钱放下就走了。我回房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只是一边笑一边说我是“小傻瓜”,也不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就去厨房做饭去。这事过去好几年了,可我回想起来依旧觉得很有趣,充满着甜蜜的滋味。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啊,我真想永远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感受、珍惜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放暑假了,抱着一叠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书回到了家里,喜欢泡上一杯茶走进书中与人物对话,呼兰河传读后感。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直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后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望,我在一个午后翻开了这本《呼兰河传》。

  熟悉的笔触、色彩、用光,萧红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叙事者——那个家境还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没有抬起头来的村民,他们笑也笑得那么拘谨,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这是一种煎熬,也没有人去打破。他们只是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判断哪个是我应当同情的,哪个我该去鄙夷的……一个又一个悲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个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团圆媳妇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当我身处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是司空见惯,也是无人能够挽救的。试想一下,如果小团圆媳妇并没有成为文中的小团圆媳妇,那谁又能断定,她不会被另一个小团圆媳妇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为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呢?悲剧笼罩着他们,因为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个村落的人,一个地方的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人。

  小团圆媳妇一家的悲剧,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静静的从高处看着我们,帝制到民主的转变,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们都经历过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们都已经消失了吗?没有,他们还存在着,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骨血之中,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些人,我们,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虽然我们这些脊梁,总是那样的不争气,80年前的灰色或许少了一些,但那些低着头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种“封建”正悄悄的用它们狡黠的眼睛张望着。

  只是,不要再那么无奈的活着,又无奈的死去,来去若空。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它是一篇少女的叙事诗,一幅我仿佛拥有过的风土画,一串我童年听过的凄美歌谣。——题记

  我随手翻开这本《呼兰河传》,原只因“"呼兰河"这地名美丽文雅,但阅后我在呼兰河的美丽外表下看到的,有美好,也有丑恶;有宁静,也有孤独;有温柔,也有残暴;有作者萧红对它的热爱,也有怨恨、思念……

  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她在那儿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在祖父的花园中,她得到了无穷的乐趣。栽花,拔草,铲地,浇水……“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她还跟着祖父学诗,在一次次大喊大叫中自得其乐。她还能看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等等富有生活气息、乡村淳朴风情的活动,能吃到冯歪嘴子做的美味的黏糕,听有二伯的趣事……呼兰河就是作者的天堂!

  但是,呼兰河也有另一面:在呼兰河,天命不可违抗,神灵就是主宰;在呼兰河,人们没有放手一搏的勇气;在呼兰河,活着没有意义,只是为了生老病死。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淹人淹畜,却被人们认作凑热闹和吃瘟猪肉的最好借口;年年举办的跳大神、放河灯等所谓“盛举”,只是些神神鬼鬼的迷信活动;明知道药店里的药没用,却依旧去买……甚至,胡家的小童养媳才12岁,在正该玩、该笑的年纪,却被思想古旧保守的胡家婆婆严加管教,只要她笑一会儿或稍有些不懂事,就狠狠地打她,还被用烧红了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天天有哭声,哭声很大,一边哭,一边叫。”后来全村人都认为这是“病”,给她吃偏方,跳大神,最后小团圆媳妇被“大神”的法子活活折磨死,而胡家也因财力不支而家破人亡。看到这里又让人感到呼兰河如同人间地狱,它的愚昧无知,令萧红厌恶、纠结……

  萧红爱这片土地,它抚养了她,祖父的院子里那样生机勃勃、自由快乐,学诗时她嘻嘻哈哈、不求甚解、自得其乐,冯歪嘴子的黏糕那么美味,她无法忘却呼兰河这个小镇给她童年的温暖、快乐;但也是它,依旧没有一点主见,一切听从神灵的安排,依旧无法从千年的古旧思想中脱身,依旧固守着过时的习俗,让小团圆媳妇这样的无辜者被折磨致死……萧红的故乡就在美好与丑恶之间徘徊,萧红对它又爱又恨。

  但是,在书的最后,我们看到的更多还是她对呼兰河的爱。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对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萧红最后还是以一颗平和的心,抹去了飘浮在这个小镇上的愚昧、迷信的乌云,让内心的阳光重新洒满人间,继续热爱、思念、赞美它。

  故土之爱的记忆,可以抵消掉成长中缘系于此的怨意,可以永久地在心间流淌,带来百感交集的温暖。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呼兰河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小村庄,小小的地方,一条十字街与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几十户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家,就是整个村庄的基本样貌,与千千万万普通农村没什么差别。

  全书的主人公是“我”,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用好奇的心探索一切,用纯澈干净的双眼观察世界,用最淳朴的语言表达自己,让读者在对封建思想残害人心而感到悲惨的同时,仍然能够感受到人世间所存在的最简单的善良与美好。

  呼兰河是一个灰色的封建社会,在那里,人的生命和牲畜一样不值一提;在那里,人的一生可以被长辈随便安排;在那里,人们用可悲的言语掩盖人的脆弱与无助;人们背离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不着边际的封建活动上,一边做着摧残人心灵与身体的事情,一边又可悲地将一切希望寄托于神灵。

  再说那染缸房里边,也发生过不幸,两个年青的学徒,为了争一个街头上的妇人,其中的一个把另一个按进染缸子给淹死了。死了的不说,就说那活着的也下了监狱,判了个无期徒刑。

  但这也是不声不响地把事就解决了,过了三年二载,若有人提起那件事来,差不多就像人们讲着岳飞、秦桧似的,久远得不知多少年前的事情似的。

  同时发生这件事情的染缸房,仍旧是在原址,甚或连那淹死人的大缸也许至今还在那儿使用着。从那染缸房发卖出来的布匹,仍旧是远近的乡镇都流通着。蓝色的布匹男人们做起棉裤棉袄,冬天穿它来抵御严寒。红色的布匹,则做成大红袍子,给十八九岁的姑娘穿上,让她去做新娘子。

  总之,除了染缸房子在某年某月某日死了一个人外,其余的世界,并没有因此而改动了一点。

  再说那豆腐房里边也发生过不幸:两个伙计打仗,竟把拉磨的小驴的腿打断了。

  因为它是驴子,不谈它也就罢了。只因为这驴子哭瞎了一个妇人的眼睛,(即打了驴子那人的母亲)所以不能不记上。

  再说那造纸的纸房里边,把一个私生子活活饿死了。因为他是一个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

  呼兰河也有最简单的一面。世世代代的农民在呼兰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土地的敬仰造就了农民朴素的品质。主人公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有着简单的快乐源泉,对待事物有着最简单的看法与认识,与成人世界形成鲜明地对比,让读者在黑暗的格调中仍然能感受到来自孩童的一丝亮光,但孩子的一丝亮光往往会受到成人世界的扼杀,在感叹的同时也对封建思想残害人心感到揪心。

  呼兰河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的缩影,是当时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在那个物质匮乏,科技落后的时代,人们只能将希望都寄托在神灵上,当时的人对大自然、神灵存在十分的敬畏,现代的我们不能否认封建思想在历史发展史上存在的意义,但我们必须从这段历史中吸取经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摒弃封建思想中黑暗、不科学的一面。

  作者笔下的呼兰河,有喜有悲,有善良也有邪恶,有光明也有黑暗,有麻木无知也有希望与憧憬,是对这个小镇的最真实写照,值得一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一个活泼可爱又淘气的小姑娘,跟着她的外祖父,在菜园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并玩耍着。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像一只出笼的鸟儿,无拘无束,在属于她和外祖父的天堂里尽情地撒欢。这是《呼兰河传》中的一个简短片段,也是民国才女萧红童年时期的真实写照。

  是啊,乡村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无忧无虑啊!在祖父的包容和疼爱之中,幼年的萧红在菜园子里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令人难以忘怀的童年生活。她在这个欢乐的天堂中,能够随心所欲,尽情地玩耍。吃根黄瓜,捉只蚂蚱,踢个菜种,泼瓢凉水……幼年萧红的幸福快乐,难道不令人神往吗?

  赏读完这一段美文,脑海中依稀闪现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我的这一段与萧红类似的童年生活,可是我人生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宝藏啊!

  小时候,爸妈由于工作关系,于是将我托付在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在老家,我天天可以和小伙伴们挑着担子,拎着篮子,带着老虎钳,上山摘桔子,体验趣味十足的“摘桔乐”,回到家后,再和小伙伴们一起美美地饱餐一顿。中午,小伙伴们互相串门,在院子里嬉戏打闹,顺便蹭一顿可口的午餐。下午,小伙伴们会献出自己的那一份“血汗钱”,和大家一起凑钱买碗香气四溢、回味无穷的馄饨,大家各自分到馄饨后,唏里哗啦,风卷残云。然后,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抬起头,瞄一眼小伙伴们嘴边的馄饨皮,相视一笑。如果天气晴朗,老天开了恩,我们通常会上山去探险,有时候,林子或果园里也会有我们的身影。有时,我们会抓只罕见的小虫儿,采朵奇异的小花儿,接着,又跟上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向另外一个地方进发了。在山上,如果我们饿了或渴了,摘几个枇杷打打牙祭不为过。运气好的话,我们就能发现几块光滑,而且呈扁平状的石头,然后,大家便会带上石头,前往附近的一个池塘,打打水漂过过瘾……

  在那时,邻居都是自来熟,两个陌生小孩刚见面就能打成一片,好不快活!可是现在,在这个先进的时代,这种日子不复存在了,以往,孩子们玩耍时那银铃般的笑声也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那一座座直上云霄的高楼大厦占去了孩子们玩耍的空间,那一个个豪华的钢筋水泥盒却彻底禁锢了孩子们的心。现在,写不完的作业,学不完的知识,读不完的补习班,是儿童们头上的三座大山,他们无不被这三座大山压得近乎窒息。学习和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们也渴望自由,我们也需要一个萧红式的童年。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被无情地扼杀了。

  邻居?一起生活了十来年,连对方的相貌以及名字都是一问三不知,更别提一起谈天说地,一起尽情玩耍了。在现代人的脑海里,邻居往往只是一个未知、模糊的概念。

  萧红的童年令人向往,每个人自己的童年也值得怀念与珍惜。过去的那份天真烂漫,被现代化理念吞噬了。在此,我要大声呼吁:“还我们一颗真正的童心!”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中国故事千千万,精妙绝伦每一篇。是啊,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神斧开天辟地,到1949年开国大典,流传着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今

  在呼兰河这个地方,街道是灰的,房屋是灰的,草地也是灰的,人生更是灰的,一切都是灰的。整个社会没有半点色彩……那里的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有时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

  我们的主人公萧红就出生在这么一个灰暗的地方。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最气愤的一段,那就是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12岁的年龄本该是健康活泼,无忧无虑,而他却过早早的被卖作了童养媳,失去了家人的呵护与疼爱,已经足够可怜,可做了团圆媳妇,他又拼命的干活,忍受家婆的无端打骂。他们该死的婆婆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小团圆媳妇拉过来打一顿。它跌了一个筋斗,把单裤膝盖的地方磕了一个洞,也要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总之他一不顺心就要打小团圆媳妇,这谁受得了。这三个打一顿,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婆婆的蛮横无理。更让人气愤的是,他自己的儿子舍不得打,打大猫,她怕把猫打丢了,打狗,他怕没有人给她看门,打猪,她怕把猪打瘦了。在婆婆的眼里,唯独打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没有,他又跑不掉,也不会丢,也不会下蛋,也不像猪,打掉一两斤肉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挨打了,他晚上就疯狂的叫,说是要回家,婆婆一听见回家两字就不舒服,请了个圆梦的那个圆梦的说回家是回地狱18层的意思,婆婆害怕的呀,请了好几位大神来跳舞,都成效甚微,最后竟把小团圆媳妇用开水烫死了,因为大神说这样可以保全家人平安。这一段我看出了呼兰河人的封建和迷信,小团圆媳妇喊着要回家,那是因为他害怕在这里的生活,想回到他原来温暖的家。那婆婆连字面意思都不想,直接想到地狱阎王,还请大神跳舞,看到这我的冷汗都出来,真庆幸自己没在呼兰那个地方。

  呼兰河要说光鲜亮丽的地方,只有萧红祖父的后花园才是富有自由生机的,那也是萧红在呼兰河唯一喜欢的地方。这个后花园是当时最大,差不多和我们的操场一样大。里面什么都有,花草、瓜果、树木、昆虫多级了。那里面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那颗大榆树,他站在园子的西北角。来了风,那榆树先叫,来了雨,那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他闪烁的和沙滩上的贝壳一样。那时候的小萧红还不认五谷,指着狗尾巴草说是稻谷,他的祖父哈哈大笑随后就耐心地和他讲,稻谷是有针的,狗尾草没有,只是毛茸茸的。小萧红也不认真听,只是胡乱承认就罢了,然后就追蝴蝶吃黄瓜,玩累了就把草帽往脸上一盖,不用一两分钟就睡着了。在那里到处都是自由的,黄瓜想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想开几朵就开几朵花,若一个也不想接一个也不想开也没有人管它。从这一段中,我体会到肖红祖父的园子是充满生机自由的,是美丽的,是慈祥和蔼的。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凉的歌谣。但愿现在的人们可以不信邪不封建,我相信只要人人心怀一颗爱心,人间处处洒满爱,人间处处都是那美丽的后花园。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04-15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04-13

呼兰河传600字读后感04-08

《呼兰河传》段落摘抄10-20

呼兰河传读后感合集15篇04-15

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5篇)05-04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15篇04-28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合15篇04-24

《呼兰河传》读后感汇编15篇04-22

呼兰河传最新读后感600字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