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沉默在尖叫》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沉默在尖叫》读后感 1
“家庭是人类生活最亲密的部分,为什么会给彼此带来残酷的伤害?”柴静在这篇文章中如是问道。
这篇文章里写到了一些不同的女人,刺了丈夫二十七刀的安华、一棍将丈夫打死的小豆、拿起丈夫的枪对他开枪的燕青、还有“疯狂英语”李阳的妻子Kim……正如柴静所言,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这一个个女人,也许正是这个社会中庞大的被家暴女性群体的缩影,又或者是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典例。
我在阅读时,常为文章中几个弑夫女人的遭遇感到浑身发抖。不去与幸福的小康的家庭作比较,她们平凡,本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基层人民中的一员,可以为生计发愁奔波,可以为生活的琐事时常烦心。但她们绝不应该遭受丈夫数以年计的折磨,最终被逼上弑夫的绝路,在监狱里葬送自己本应享有的平凡而五味杂陈的一生,绝没有人一生下来便是为了承受暴力的。
但是,全世界都存在难以根除的家庭暴力,并非是那家暴的劣性遗传因子只单单流淌在中国男人的血液中。但是为何李阳的美籍妻子Kim却能主动在网上公开自己遭遇家暴后的照片,并自信中国肯定有法律规定男人不能打女人,起诉李阳并要求离婚;而另一边的'安华等人却是一次又一次在沉默中隐忍,最后在濒临被杀死的边缘尖叫着爆发,杀死了丈夫呢?文中谈到,是制度与政策的缺失。
在对家庭暴力预防与惩戒较为成熟的国家,人们以零容忍的姿态对施暴者表示:你的行为是我们无法容忍的。这就是受害者强有力的后盾,使她们能够有勇气站在法官面前说,他的行为侵害了我的生命健康权。
反观国内,正是因为人们没有强有力的手段惩戒施暴者,妇联、村委最多也就只能将其绑在树上打一顿,而且事后可能会引起施暴者数倍凶狠的报复。我想起了最近微博上疯传的视频,一名女子预感到丈夫一会儿可能会有家暴的行为,于是提前架起手机录像,结果在几秒后,她的丈夫突然冲入房间,一脚将她踹翻,此后便是孩子的尖叫、女人的求饶与哭泣……
谁又能缝补孩子心里的创伤呢?且不谈弑夫案中的孩子无一例外失去了双亲的陪伴,从此跌入无尽的绝望深渊;Kim的小女儿还有被家暴视频中尖叫哭号的小男孩,谁又能保证他们惊恐瞪大的瞳孔不会将此刻永恒地铭记?
柴静在文章的最后写下内心的感受“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因为她深知,在这样的制度下,每个女性都可能会成为她们。谁也不保证我们的明天是否会遭到同样的暴力,因为再也不愿看见任何人经历这种浩劫,于是我们都不应该站在一个理性记者的角度去仅仅看见。我期盼有朝一日能够——让有知识文化的人有法可据,让缺乏知识文化的人有径可寻。让人人都有知识有权利,在面对伤害时站的起来。最后,我见之,我思之,我为之。共勉。
《沉默在尖叫》读后感 2
《沉默在尖叫》这本书,如同一道深沉的暗影,悄然闯入了我的阅读世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容,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为之动容,深受震撼。
书中通过描绘那些被忽视、被压抑的沉默之声,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更为复杂和沉重的一面。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被社会边缘化、被主流声音淹没的个体心声,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声音或许微弱,但它们的存在却是如此真实,如此触动人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感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和对于社会的.批判。作者通过书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忽视的人群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他们的沉默,并非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因为他们的话语被淹没在了主流的声音之中,无人倾听,无人理解。这种沉默,是对社会冷漠的控诉,也是对人类共情的呼唤。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思考了关于勇气和坚持的重要性。在书中,那些敢于发出自己声音的人,往往要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正是他们的勇气和坚持,才使得那些被忽视的声音得以被听见,被理解。这让我意识到,在面对不公和压迫时,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发声,去为那些无法发声的人代言。
总的来说,《沉默在尖叫》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沉重,也让我思考了关于勇气和坚持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声音,倾听他们的诉求,才能够真正地构建一个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社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思考如何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善良和正义的心。
- 相关推荐
【《沉默在尖叫》读后感】相关文章:
尖叫风波作文11-18
《尖叫的海棠》读后感04-30
尖叫的海棠读后感11-17
《尖叫的海棠》读后感【优】12-14
沉默的声音02-29
沉默的作文09-24
父亲的沉默09-23
沉默句子唯美简短 表示沉默的说说12-06
沉默的声音02-25
沉默的父爱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