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心是孤独的猎手》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心是孤独的猎手》有感 篇1
作为一名独生子女,在与父母的代沟中,孤独对我是最好的诠释。那时,孤独似烈酒,愈醉愈欢,直到《心是孤独的猎手》这杯浓茶,泡进我的生活。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作者麦卡勒斯一举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居“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第17位。小说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
作品以一位聋哑人辛格对另一位患有精神病的聋哑人安东尼帕罗斯的单相思为主线,以黑人医生科普兰,少女米可,工人运动者杰克和咖啡店老板比夫对辛格的信仰为支线。辛格活在爱上一个人的幸福中,因为他不会说话,又能读懂别人的口语,时常带着赞赏的微笑,让身边的人们敬若神明。
辛格是一名会打手语的聋哑人瘦子,他狂热的迷恋着安东尼帕罗斯——一个只关心吃喝玩乐的聋哑人胖子。安东尼帕罗斯是贪婪的无底洞,他疯狂地勾引着辛格,辛格见到他拼命打着手语,辛格认为他能懂,可是他只关心着辛格带给他的这些那些。他活在贪婪的孤独中,最后因病去世,而辛格却陷入了情感的孤独,开枪自杀。
辛格与安东尼帕罗斯曾有一个好朋友,卡尔,三个人相处很融洽。已患有精神病的安东尼帕罗斯以为卡尔偷喝了他们所有的杜松子酒而对他大发脾气,把卡尔吓走,之后他们就没遇到新的朋友。他们是孤独的陪葬者,辛格不断地传输着爱与执着,可怜的是他选错了人。我最恼火的是每次当辛格拼命打着手语,安东尼帕罗斯却漫不经心的各种神态,他在一点一点地将辛格消磨殆尽,辛格却毫不在意,认为这是值得的——疯狂使人沦为走狗。
科普兰是反对种族歧视的一名医生,但是身为白人的辛格没有对他不满,他相信着辛格。他为了黑人的崛起努力,但他将他的伟大抱负强加到子女而不被理解,最后因癌症离开了镇子。流浪工杰克的遭遇与他相似,他到处帮助工人阶级,也因得不到支持而离开了小镇。他们认为辛格是唯一懂他们的人,正如辛格对安东尼帕罗斯一样。最后辛格的自杀使他们孤立无援,沦为失败者。他们都是很强硬的人,辛格生前他们还见过面,一起讨论革命,一开始还一拍即合,最后却因为彼此的小固执一哄而散。尽管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最后却一事无成,他们也付诸了行动,但是强硬成了他们致命的缺点,所以与人相处很重要。就好比班干部竞选,凶巴巴的人可能会陷入孤独,吃几分亏,即使他们有能力去管理班级。“哪里有暴政,哪里就有反抗。”
热恋音乐的少女米克同时也喜欢着辛格。她将世界分成里屋外屋,外屋是不理解不支持她的人,而里屋是辛格和音乐。嘈杂无趣的外屋令她厌倦,她选择独自待在她安静的里屋,创作自己酷爱的歌曲,想象自己的未来。但是她光有富裕的思想而没有物质的资本,在辛格自杀后暂时放弃了音乐,去了一元店做销售员。她像极了现在的学生,志向高远而嗷嗷待哺。她肯为自己的梦想付出,放弃了一份友情,最后却被生活制约。想想捧着手机的自己就觉得羞愧,不会做饭只会吃,做着清华的梦玩着游戏,我们的青春就这样从指尖滑落。令我感触最深的不是米克,是米克的弟弟。他喜欢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女孩,虽然她很少理他,但他还是坚持喜欢她,最后他朝她开了一枪,他本不想开枪,可是孤独下的灵魂,多么的不自觉。
比夫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他是咖啡店老板,出于自身身体障碍,对“畸形人”抱有同情。他很少与妻子进行同床生活,但妻子的突然离世让他深受打击。作为旁观者的他每天料理着咖啡店,重复着千篇一律的生活,好似脱离世界存在的局外人,这个大千世界似乎与他没有丝毫关系。他的孤独是最直接的,时不时帮帮朋友,没有固定的友情。他有洞察世界的能力,但是孤独使他迈不出手脚。他是我崇拜又不能效仿的偶像,生活需要打交道,闭关锁国最终只会败北。
看完这本书后我感觉任何事物,在加上孤独后,都失了几分完美,多了几分单调。在迈向成功的同时,我得离孤独远点……
读《心是孤独的猎手》有感 篇2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首次出版于1940年由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创作的小说。
这本书看得断断续续,不仅仅是因为情节的单薄,更主要的是书中营造的压抑气氛。
读完,如释重负,却又陷入了反刍的状态。书中以一个完美的聋哑人辛格为核心,围绕着他,重点描写了四个人物,一个是痴爱音乐富有个性的少女米克,一个是自认为有解放黑人使命的黑人医生考普兰德,一个是看似冷漠实则富有同情心的咖啡馆老板比夫,还有一个是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杰克布朗特。
他们都胸怀着志向或者理想,可是身边没有人理解他,当他们遇到了辛格,便都热情地把心中所想滔滔不绝地说给他,一个聋哑人听。
而辛格总是微笑着点头,礼貌地用便条进行回复。事实上,辛格的心中只惦记着一个人,安东尼帕洛斯,一个贪吃的有着精神疾病的肥酒鬼。
这本书我最困惑的就是辛格对待这个朋友的感情,可以说安东尼帕洛斯一无是处,而且对辛格非常的冷漠,可是辛格却怀着恋爱一般的感情对待这个朋友,甚至当安东尼死去后,他一反平时的温文尔雅,变得粗暴无礼,最后甚至饮枪自绝。他用枪杀死了自己,也杀死了孤独。
读到辛格得知安东尼逝去后的反常,我甚至认为安东尼就是辛格最隐秘的内外,也许他也渴望着如安东尼一样任性、贪吃、酗酒,然而他只能做出如别人希望的那样,彬彬有礼、公正安宁、智慧通达,所以当安东尼死去,他的归宿与寄托也轰然倒塌,最后他也生无可恋了。
书名是《心是孤独的猎手》,米克、比夫、杰克、考普兰德都把辛格当作知心,就像辛格把安东尼当作挚友,而真相是他们都太自以为是。存在于这个世界,根本不要指望有人能够真的理解你。
于是想到了屈原,吟唱着九歌的屈原,宁溘死以流亡的屈原,他终究没能突出孤独的重围。所以我更喜欢苏东坡,没有人理解他,他就去田间与农夫对话,去寒塘边找孤鹤对话,去梦里里找亡妻对话,他被贬黄州杭州儋州惠州,远到了海之角,然而他依然乐呵呵,炙羊骨做东坡肉,写寒食帖作东坡词。
我的人生观里,觉得孤独并不可耻,关键自己要能在孤独的城堡里开辟花园,纵然外面凄风苦雨,从窗外望出去,依然有娟娟花魂。
这本书看得太辛苦了,不做推荐。
读《心是孤独的猎手》有感 篇3
“我们都是孤独的总和,一颗星星的闪亮,不足以构成一个星相。一棵大树的总和,集结单一的重量”。听着这首歌,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一本书《心是孤独的猎手》。
本文作者卡森·麦卡勒斯,二十二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她的一生遭受着疾病的痛苦,三次中风导致着她在29岁时就瘫痪了,她虽是孤独的但并没有倒下,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
这是一个孤独的故事。美国的南方小镇,八月漫长沉闷的下午,人们本应在自己的职位上工作,而人们却在午夜的咖啡店里喝着冰啤酒徘徊。在美国,黑人是会遭到歧视的,黑人渴望得到平等。麦卡勒斯写黑人对于自由的隐忍与矛盾的苦痛,那些期望于改革的人,疯狂绝望却又依然坚定地向前走的决心……这是一个孤独到极至的故事,在那些灰暗的天空底下,那个温和的聋哑人用他的孤独预示了美国这样一个狂乱年代的变更。没有人能摆脱掉孤独的影子,至死方休。
Alone指独自一人,lonely指内心的寂寞。就这两个单词便可以反映人的心理、心灵的寂寞。就像干枯的泉水,即便焕发生机也不再像原来那样甘甜;像在黑夜的人们,即便有一盏灯为他们而照亮,心里还是很惧怕;像是被生活所逼迫的人们,即使获得了平等,他们也不会再真正的开朗。“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这句话说得没错,一个人独自走在街上,虽是一人但并不寂寞,因为他可以欣赏路边的风景,他可以感受到多彩的世界。他的心里不寂寞。而虽在繁华的闹市,心寂寞则人寂寞。——“灯火阑珊人各自,今夕不知何夕!冷冷清清,几番回首,又恐前尘寂。”
现在有很多孩子得孤独症,他们不愿意说话,不愿与人交流,他们只想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他们害怕别人闯进他们的世界,所以每当有人来跟他说话,他们总是很恐慌。
我们每个人都是小小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即使是孤独的,我们也开心。在这个世界里即使没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也觉得丰富多彩,所以我们都是孤独的总和,都是一颗晨星,一颗小树苗……
读《心是孤独的猎手》有感 篇4
看《心是孤独的猎手》时,正是夜晚,天气闷热,窗边放着一点葡萄酒,我突然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孤单的人。
有一点微醉。但没有彻底醉。会想象一下,那些带着醉意工作和生活的人,是什么样的状态。这对我来说,当然是难以理解的。
我清醒惯了。
不想冒一点点的险,打开窗睡觉,都算一种冒险。公众号刚发了一篇文友的稿子。看到有好多好多的留言,真是羡慕,她真有人气。我甚至去搜索了一下,一篇文章下面最多可以精选多少留言。这么有人缘的女人,是什么样子呢?是怎么做到的呢?突然有些好奇。
不走出舒适区,会限制自己的想象力。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卡森·麦卡勒斯20岁就开始创作的。我在那个年龄的时候,思想认识还远未达到她的深度。那时,一本《简爱》,里面优美的语言,就已经让我大为倾心了。纵然也孤独,却从未深入思索过,孤寂的本质。
无意中读到这本书,是缘于一个阅读软件举办的活动。读满五分钟,就免费赠送电子版。只读了五分钟,我就已经被吸引住了。故事的开头,就是从前有两个哑巴,每天安静相守。可是某一天,其中一人生了病,经常闯祸。另外一个,不得不各种为他善后,甚至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可就是这样,也保持不了现状。好友被亲戚送到精神病院去了。
从此辛格孤身一人。只能隔一段时间,去远方看安东尼帕罗斯。他明显离不开这个亲密的朋友。因为他习惯用手语,向安东尼帕罗斯倾诉每日的所思所想。我很想知道,他们后来怎么样了,于是,在每天还有其他事情的情况下,我还是挤出时间看完了整个故事。孤独,其实是大部分人的宿命。最后安东尼帕罗斯去世了。得到这个消息后,辛格觉得活着再无意义,果断自杀。明明,有另外三个人习惯向他倾诉,当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而他,在他们面前,就像安东尼帕罗斯对他一样,沉默倾听,仿佛理解并懂得他们。
而实际上,并不了解。
他并不真正需要他们。就像安东尼帕罗斯,其实对离开他,也没有太深的'感觉。这种依恋注定是不平衡的。更像是对另外一个人的幻觉,和理想投射。
深切喜欢辛格的那三个人,一个是有音乐天分的贫穷少女。一个是社会主义者。另一个是想要改变同类命运的黑人。都是在当时环境里,与众不同的,曲高和寡,不被接纳的。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都有精神世界里的痛苦,和不甘心,不安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是孤独的,弱势的。
只有辛格,给了他们一种错觉。觉得周围,终于有了完全接纳、支持他们的人。那么唯一的真正的朋友。这个故事,就有了悲剧的意味。他们不明白,辛格为什么隔一段时间,就会消失一下。也不明白,为什么辛格可以放弃他们,突然去死。又为了什么而自杀。
当那个被他们理想化的辛格,不复存在时,少女不再做音乐梦,而是成了平庸的售货员。黑人老了,生病了,被亲人送往乡下。社会主义者觉得再无留下的理由,离开了这个地方。
我仿佛看到作者,那个正处于青春妙龄的女孩,她深切的忧伤,和她那远远超出年龄的孤独。寂寞,和孤独,是不一样的。人们环绕着辛格,他不再有时间寂寞。然而安东尼帕罗斯不在,他感觉到的,是无法被任何人代替的孤独。
读《心是孤独的猎手》有感 篇5
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会永远跟随着人永远不会离去,那么我想,我的答案一定会是孤独。
但麦卡勒斯没有用爱情和自由的惨烈或迷茫来描述关于生活与孤独的一切,它更像是一首平淡生活的序曲,一个街区上的人,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和追求,也有他们各自无法为人所知的希望与失落。它没有十分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这本书并没有所谓的主人公,每一个出现的人,都是关于孤独的主人公。所以,对于《心是孤独的猎手》的评价一直呈现出两极化,部分人强烈否定,另一部分人又高度赞誉。
或者说,这本书并不是讨论孤独本身,而是人们怎样在琐碎的生活里,一点点感知属于自己的孤独。
印象最深,或者说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哑者辛格的部分。他一直有一个放在心上,无比在乎的聋人朋友,而这个朋友并不懂得他对他的关爱,甚至不可能给予相同的回应,而辛格对他的期待似乎也并不是所谓的回应,只要对方好好活着便好,哪怕是坐很久的火车去见他,能够见到他,似乎都是与孤独无关的。而后来,当这位朋友去世时,辛格先生终于选择了开枪自尽。
有时也会想,孤独其实并不是孤身一人,也不是无法依赖,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孤独的理由。也许,有的人需要的是鲜花与掌声,有的人需要的是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的人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又比如,如辛格先生一样,需要的是同类和爱的寄托。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好像时时刻刻都有孤独在跟随着,甚至慢慢它们成了影子和癖好。但如书的名字一样,人的孤独其实还是源自内心,外界给的冷终究不及心底的寒。也许,生活需要每个人去学会如何与自己和平共处。
读《心是孤独的猎手》有感 篇6
孤独向来是个谜,伟大的作家或多或少都涉及到这一生命的母题。而卡森.麦卡勒斯无疑是一位佼佼者。这位22岁就因创作《心是孤独的猎手》声名鹊起的作家一生坎坷,15岁误诊风湿热,经历三次中风,29岁瘫痪,年仅50去世,似乎只能用急景凋年来慨叹。
作品的底色往往和作者底色相融。这本书苍凉而迷乱,充斥着卡森.麦卡勒斯独特的生命体验。开篇即是主人公辛格和好友安东纳波罗斯的分离。两人皆是哑巴,他们一同居住,一同生活,虽然个性截然不同,却彼此珍惜。好景不长,安东纳生了一场大病,愈后性情大变,做出一些荒唐而惹人厌烦之事,甚至小偷小摸,最后被他的表哥送进了精神病院。辛格自此陷入了无尽的思念与孤独之中。
而后小说围绕着辛格的生活,小镇里各个人物纷纷登场。纽约咖啡馆的老板布兰农,喜欢莫扎特的米克及其一家,精通维修的流浪汉杰克,郁郁不得志的黑人医生科普兰……
每个人的孤独不同且不可消磨。杰克心怀理想,追求真理,身处底层却不甘,熟读马克思,范伯伦,疾世愤俗,内心火焰无处安放。正如他谈到“一个人自己心里明白,却无法让人理解”,也有无奈“怨恨是从贫穷开出的最珍贵的花朵”。
喜欢莫扎特的米克是一个庞大家庭的孩子,她热爱音乐,学着自己编曲,渴望拥有一架自己的钢琴。而她的生活没有给与她这样的条件,在这个偏远的小镇里,那些繁华和美丽都是奢求,身边围绕的尽是琐事。
热爱观察的人类的比夫是近乎异类的存在。开咖啡馆在他眼里倒并非是正事,反而是琐事。他身上有几近冷酷的气息,还有一个多病庸俗的妻子。
近乎奇迹的黑人医生科普兰在周围黑人中备受尊敬,他热爱真理,不信上帝,不满身边黑人的麻木不仁,希望他的同胞能够摆脱歧视压迫,但不被理解。渴望孩子培养成“合乎使命”的人,事与愿违,他的孩子恰恰成了最庸俗的人。
正是这些人物的交织,孤独交织成网笼罩在这个小镇上空。在阴暗的基调下,似乎辛格是唯一的光亮。在小镇人眼中,辛格平静,善于倾听给人以安慰。在我看来,辛格似乎变成了一种神秘的象征。黑塞作品《彷徨少年时》出现的德米安,是主角生命的引导者,具有神性,也是主角所寻求世界的守护人,文中主角向德米安寻求答案,将他视作爱人。诸君眼中的辛格。杰克向辛格请求认同,觉得他了解自己的思想全部;米克将辛格视作特殊,无处安放的孤独在他身上找到寄托;科普兰把辛格看做益友,为他的善心而倾倒。连小镇上不认识的居民都把辛格看做与众不同的人。他就恰如一面观世镜,所有人都能从他身上寻找到自己渴求的部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足以安慰人的,温和的,善良的人竟会因为无法忍受挚友离去而举枪自杀,让这场孤独的交响乐到了崩坏的边缘。
更荒诞的是,辛格身为一个哑巴,多数时候也无法完全理解诸人的话语和痛苦,只是善意的接纳。他在对安东纳的信中写道“他们都是大忙人。事实上,他们太忙了,根本不能为你描述清楚他们。我并不是说他们没日没夜的工作,我是指他们心中有无数念头,所以无法平静下来。”在提到杰克时“他觉得我和他之间有个秘密,但我并不知道那个秘密是什么。”
德米安具有神性,所以从不迷茫,而辛格只是凡人。有趣的是,当杰克、米克、科普兰、比夫同时来到辛格房间时反而引起了剧烈的争吵。这似乎有些畸形,但或许如尼采所感叹“人性,太人性了。
孤独无解,换句说法即人生无解。最后,米克辍学成了一名售货员,再也寻不到心中乐曲,深感欺骗直到麻木。杰克没有寻求到支持者,反而杀死了人,抱着他的狂热逃离。科普兰患上肺痨,被迫离开小镇,从此要和他深感愤怒的亲属一同生活,而他那被锯掉双腿的儿子和他的姐姐还向上帝寻求恩赐。
看似旁观的咖啡馆主人比夫,与生前的妻子不和,两人无话可说,可当她死去,他竟也无话可说——不是没有爱,但更多的是一望无际的空虚。
作者如此残忍而又轻描淡写,小镇人各色的人生,零碎的片段,但却表达了一个共识:爱是一时的治愈,而孤独则是永恒的伴侣。
比夫和他夫人是死别,生前两人的心却远隔千里,无话可言。而辛格无比渴望与安东纳交流,渴求陪伴却未能得到,最后走上了死路。能言者不知何所言,莫能言者却渴求,一种悲剧性的啼笑皆非。主动者和被动者,男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孩子和少女,老者和青年同样被孤独围剿。长的是孤独,长的也是人生。
孤独是个破坏分子,让人荒唐,让人心碎。身为凡人的我们也只能与之共存。人人共同,不论你是不是爱莫扎特,爱马克思,爱革命,是个哑巴,是个咖啡馆馆主。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这是马尔克斯的话语。而作者卡森.麦卡勒斯拥有的是荒谬又深刻的人生所带来的孤独,恰如她笔下众生。我疑心她的灵魂都遗落于此,都是化身,于是冷酷,于是痛苦,于是空虚,恰如玻璃,一摔即碎。
有些文章批评她笔下某些人物明显的畸形和怪异,她则正面回应:人们对病态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一个作家只能说他的写作是内心的种子在潜意识中萌芽开花的过程。自然界不是不正常的,只有没有生命的东西才不正常。对作家来说,只要是脉搏跳动、能够活动、能够在房间行走的东西,不管它正在做什么,都是自然的和有人性的。
不论如何,这本书确实不留情面,书中千回百转,致死不休的孤独,恰如人生。与此同时,这本书不免让我想到了一部电影——海边的曼切斯特,同样孤独的让人心碎。主角Lee一直在失去,自己的失误让他失去他的孩子,继而他的妻子离开了他。由于哥哥病故,他只好重回曼切斯特这个伤心之地照顾侄子。尽管他们有许多快乐的时刻,他还是想要带着侄子离开。而侄子却不能放下熟悉的一切,同时又渴望与母亲生活,很遗憾,侄子的母亲再嫁,见面只有无言,而Lee与前妻试图重归于好,为她当时只顾自己的痛苦没有顾忌到他的感受而道歉,而Lee却早已无法原谅自己。
并没有能够重来的,可以挽回的人生。就像Lee最终回到了波士顿,没有久留,就像最后辛格举枪自杀,永远抛弃了那个迷乱的小镇。难道一切只能希冀于死亡或是逃离?死去长眠于地下,而活着的要么麻木,要么被欺骗,要么欺骗自己,要么空虚。
以《超脱》里的一段台词作结:人们彼此疏远,内心却支离破碎。每一天结束,也许你是常人中偏执又疯狂的那一个。你急于融入人群,因此又一次变成了随波逐流的群居者。为此你付出的代价,是一种长期的超脱的痛。不论幸是不幸,你的挣扎,无人能见,无人能懂。
读《心是孤独的猎手》有感 篇7
首先,我要说明一个问题,在读这个本书之前,我是单纯的被书名所吸引,因为我不喜欢看书的简介,所以我甚至以为那两个哑巴好朋友真的只是好朋友,反正这个也不重要,因为吸引我的是那个叫米克的小女孩,但是读完之后,无意间看见书下面的评论,这是个同性恋题材的小说,好吧,其实看到这个我真的只有一点点的震惊,因为在我的三观里这是正常的事情,我认为只是他们爱的人刚好和他们是一个性别,很显然这不是任何人的错,所以不应该受到攻击或任何伤害,所以我写这一段的目的只是,如果看完我这篇读后感想去看这本书的话,要正视辛格和安东(安东尼帕罗斯的简称)之间的感情,或者不行的话就把重点放到米克身上,就是这样。
在写这篇观后感之前,我看了网上的一篇,不是为了做参考,只是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太过于偏离正常价值观,因为我的思想一直很奇怪,所以为了尽量保证跟正常思想不能偏差太大,要找个模板拉着我,尽管可能它根本拉不住。好吧,先说这个作者,因为作者才是一本书的灵魂,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沉迷于书中的故事,但是作者才是解开书中谜题的钥匙,是书中感情的牵引线,所以当我准备叙述我是如何如何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时,我看到了一个人说作者逝世时年仅50岁的时候,我的思想戛然而止,因为我觉得麦卡勒斯活到50岁已经是个奇迹,在那样疯狂绝望的悲哀下,在肉体心灵的双重打击下,50岁已经太过漫长,死亡对她来说,我觉得是悲剧的终结幸福的开始,至于在哪里幸福,我的世界观又开始告诉我在天堂,在地狱,在第四维的空间里等等,反正这些没有人相信,那在哪里都无所谓。我知道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相信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共产主义论,我都相信并且崇尚这些,但是谁也没办法把天堂地狱第四维这些东西从我脑子里驱赶出去,因为我相信科学,但是我也需要一个信仰,就好像爱因斯坦为人类科学做出了多么伟大的贡献(这点理科生深有体会),但是他仍然信奉上帝,我觉得我还理智一点,我不相信他们的存在,但是始终相信他们的思想或是人类所谓的主的教条能给人们带来救赎,那既然这样,何乐而不为呢?反正他们不会突然出来因为人的思想危害人类世界,那就让他们一直站在我们肩头提醒我们莫脏言,善待人,存知己,这没什么不好不是吗?
我本来以为辛格和安东只是亲密,那现在应该用暧昧和亲密来形容,但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我非常有限的爱情观里和略低的情商里我很难能深刻感受他们之间的感情,但是我支持,因为如果我有一个这样的知己,或是可以一辈子这样互相依靠的人,那不管他是什么,我们都会相互搀扶,共同孤独,或者一起绝望地走到生命这条道路的尽头,这跟爱情,亲情,友情都没多大关系,仅仅是感情的问题,不要问我这句话的意思,他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你不懂,我也没办法解释。所以我不能自以为是地对辛格和安东评论什么,因为或许他们之间的感情从来不是我理解的那样,我有权对这个版块保持沉默。当然也别期望我会对书中的地点,环境,时间做出深刻剖析并据此引咎出来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因为虽然我们只是间隔了几十年的差距,五分之一个地球的距离,但是我还是不能在我的人生中找出相似的场景时间地点,所以我只希望在一本书里找到找到一点心灵的共鸣或者是为自己迷茫的人生找到一点光亮,引导或者是单纯的向往,那就够我欣喜很长时间,就像这本书里的米克,我不再在乎她是什么名字,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只是折服于她的勇气,震撼于她的心灵,感叹于她的生命。因为我疯狂地迷恋过佛罗伦萨、巴塞罗那、神彼得堡大教堂、英国的古堡上面的阁楼,但是我都没有去过,没机会没能力,这些都不是借口,我的借口是还在这种粘稠的现实里挣扎,并且还要挣扎下去,到多久为止,我也说不清楚,我能弄清楚的事情仅仅是大家用眼睛都能看清楚的事情,比如我俩只眼睛一只鼻子一张嘴巴(呵呵~)。所以很羡慕她的坚韧与霍达,她有勇气做一切她想做的事,不管那些事情是否被别人所接收,她不在乎被认为奇怪,她只是在做在说,她觉得应该或者她想做想说的事情。她可以很疯狂地在派对上尖叫,可以随意在任何一间屋子前驻足,可以停下来欣赏任何一片她看见的美景。所以有时候甚至会厌恶自己总是习惯活在别人的视线中而不是自己的世界里。我想我如果可以跟米克学会在最平凡的生活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看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毕竟我们的生活不是写小说,不能等到情节跌宕起伏的最终章再来发生改变,一切应该从现在开始,从最平凡的现在开始。
麦卡勒斯也不过是用立体的笔触去描述平面的生活,描述那些一点也不温馨完美的平凡的孤独,正如她所说,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触碰别人心底的孤独,也不应该期望有一个人来完全瓦解你的孤独。我认为解决孤独只有俩个办法,一习惯孤独,二分裂出来一个完全了解你的第二人格。当然这俩种办法和在一起最为有效,不过我希望很少人能看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因为如果你不相信,那么他们便不存在,妖魔鬼怪是这样,孤独也是这样。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到处都是拥挤喧闹的,如果你能很开心的沉浸其中,那很真诚地祝福你永远这样活下去,如果不是,那希望你有习惯孤独的准备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希望大家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学会生活。因为就算一个人有再大的信仰,上帝也不会派来一个“天使”拯救你,相反,如果你努力让自己更加优秀,那估计会有很多“天使”在你身边打转,所以这就又回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上,我很难跟任何人争辩清楚是你先让自己变得优秀所以生命开始美好还是先是因为生命很美好所以你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我不喜欢强加于别人我的观点也不喜欢被别人强加思想,所以讨论这个问题的话我们一定是不欢而散。
所以为了中国青少年和平有爱(不好意思,说大了),我们也不应该互相干涉,所以你可以继续坚持先有美好的生活所以人才会变得更加优秀,我也可以愉快地坚持因为人变得优秀所以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的思想不会影响彼此的生活与思想,这很公平不是吗?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做。
当然或许你会觉得这本书跟我的思想完全没有关系,那我也只能很遗憾地说我也没办法,我不能从一本书或是电影里收获时代价值观,历史使命感,甚至是重振中国第一繁华国家雄风的责任感,我只能收获一些说不清楚的但是我觉得有用的感情,例如可以让我眼界开阔一点,心胸宽广一些,当然这些东西都是些优美散文里教的,至于就像这种书籍,传说中百部英国影响力小说中的第十七位,它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什么样?就是以上我说的这样,好吧,确实有点杂乱,找不到逻辑,理不清我要表达的思绪,但是真的要原谅我没有读足够多的优美散文,没有足够浮夸优美的言辞来表达它(不要怀疑,优美浮夸,就是这个词,你可以认为它是优美到浮夸的褒义,也可以认为是浮夸的优美的贬义,我一向喜欢给人留双面的想象空间,这是我的读书笔记,我觉得有权利按我的习惯来,是这样吧),所以如果觉得很困扰,那就请以华少说好凉茶加多宝的语速读完它,不要追究其深意,不过如果觉得深有同感,那我表示万分荣幸,并且也推荐去看一下这本书。最后一句,不要问这是读后感还是读书笔记,还是书的引序,这个东西的类别我还没有分辨出来,总之它就是我看完这本书想说的话,那些更加奇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我就自己保留了,这本书我很喜欢,就是这样。
【读《心是孤独的猎手》有感】相关文章:
心是孤独的猎手杂文随笔12-11
《心是孤独的猎手》的语录摘抄05-30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12-04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范文07-04
有关《心是孤独的猎手》的读后感02-07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书笔记摘抄09-14
读《孤独》有感10-18
读《孤独之旅》有感10-27
读《孤独的小狼》有感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