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后感

2022-08-07 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持久战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1

  第一次仔细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论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视点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全体结构规划、证明流程和证明办法。

  依照逻辑次序,先提出问题,叙说历史背景和当时局势,之后剖析中日两边的特色,得到问题的依据,也便是论据,最终得出观念。由于韶光联系,我只看了问题的依据和驳亡国论,这是最重要的2部分,能以小见大也。

  在问题依据部分,作者言必有中指出战役实质,然后剖析中日两边的特色。首要剖析影响战役的要素:兵力、经济力、政治安排力,战役的性质(前进性、让步性和粗野性)。别离剖析了日本、我国在这几大要素的比较。得出,日本的兵力、经济力和政治安排力是强的,但其战役是让步的、粗野的,人力、物力又不足够,国际局势又处于晦气。我国反是,兵力、经济力和政治安排力是比较地弱的,但是正处于前进的年代,其战役是前进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撑持久战,国际的大都国家是会要帮助我国的。问题的依据树立在要评论的事物的特色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依据。剖析非常精辟。

  结下来,开端驳亡国论。作者并没有开宗明义批驳,而是选用按部就班的批驳办法。列出亡国论的所谓的一般论据,之后说出自我的对立依据,然后持续引证亡国论更有力的依据,之后举出针对性的依据。证明中,思路是捉住证明的需求的要害依据——日本的让步和寡助,我国的前进和多助。捉住亡国论的依据中的片面和主观性(首要是剖析我国现状和印度、阿比西尼亚的不一样,阐明亡国论的依据站不住脚),一起带给自我全面、客观的论据(我国当时状况存在成功的条件)。证明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证明中,超多使用了对立论,紧紧捉住了事物开展的根本对立和对立的首要方面。

  总归,本文是一般论文的模范,好好学习。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2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面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成语战略战术:泛指指导或决定全局的策略和作战具体部署和克敌制胜的谋略。如: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红军的战略战术,是在这种尖锐的对比上发生的。”

  成语克敌制胜:克:战胜;制胜:取得胜利。制服敌人,取得胜利。如:《孙子·虚实》:“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又如:只今番克敌制胜,便见得先生妙法。——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回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3

  一九三八年,面对严峻的抗日形势,毛泽东提出了持久战,驳斥了不切实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表明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

  持久战说的是战争,而期货交易和战争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毛泽东在提出战略方针时说:“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作战,是高度的运动战”。期货市场就是一个变动不定的战场。——采用全面、客观的观点去考虑“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到正确结论。

  在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时,我很有感触。亡国论在期货交易中就是没有信心的表现,没有强烈的获胜欲望,就欠缺了果断出击的能力,而丧失了获取胜利的机会。而速胜论,则只是幻想,没有勇气在长期作战中获取经验,以击垮敌人。在交易中追求速胜的效果往往是盲目的,带着强烈的主观愿望,使自己的判断出现误差,导致频频出错。只有在长期的交易过程中,获取经验和教训,才会积累更多获胜的条件。在论述为什么是持久战时,毛泽东提到,要运用正确的方针,不犯原则性的错误,积累到一定阶段能获得反转。这在期货交易中再贴切不过了。在交易中,找出适合自己的交易方法,在交易过程中严格执行止损控制风险的原则,持续的做下去,最终会找到持续盈利的方法,使自己的正确方法不断加强。

  持久战中的三个阶段在期货交易中,分成了

  (1)学习优秀交易员的交易法,改正自己的错误

  (2)找出自己适合的交易方法

  (3)不断复制正确的交易方法。三个交易阶段,第一阶段是艰难的,而且要保证自己不被市场吃掉,在这个阶段中,是积累经验的阶段,也是一个长时间的磨练过程。第二阶段是使自己的优点不断加强,找到盈利模式的阶段。第三阶段是获取持续利润的阶段。

  能动性在战争中。在这里,毛主席为一个指挥员提了要求。也是对一个成功交易者的要求,一个交易者不应该离开客观条件成为莽闯家,不能够超越客观条件,追求利润。在基本面和技术面都不支持的时候,硬要闯进去交易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一个成功的交易者,在交易中要有成功的勇气和把握市场的能力,在做出错误决定的时候要有保存自己的能力。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这三点恰恰是交易中很重要的三点。

  主动性,不是盲目的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有自己的一套稳定获利方式,按这个方式实施能减少失误的次数。

  灵活性,是要在看似杂乱的市场中,找出条理,正确的方法。在这里,审时度势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要把握行情的趋势,把握好了行情的趋势才有主动出击的机会,而不是被行情牵着鼻子走。

  计划性,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无法获得胜利。毛主席在这里提到了近代技术发达使计划增大了可能性。肯定了信息的重要作用。在计划交易时要根据综合形势定计划,但也要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信息变化调整计划。在每天开盘前根据伦铜的变化调整计划,在交易过程中,关注汇率和其它变化,都是调整计划的表现。

  在这里,毛泽东主席提到了外线速决进攻战和运动战。我觉得和短线操作非常相似。在短线操作中,特别要留意的就是计划中要带灵活性,短线交易就是一场运动战,目的是消灭敌人(获取利润)拼命主义是不对的,在发现和市场反向而驰时要懂得保护自己。毛主席提到要放弃一部分土地以更好获得打击敌人的机会,更鲜明地说明了在期货交易中放弃一部分利润让行情发展以获得更大利润地重要性。

  决战。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坚决决战。要勇敢地参与自己判断准确的行情,不能犹豫以免贻误战机。不决战就勇敢退却,不能丝毫留恋,在错误的时候要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坚决出场等待新的机会。

  敌人的挑战书,激将法。这些就是期货市场中的陷阱,比如假突破,骗线。坚定才是勇敢的明智的将军,在交易中正确的时候不要被回调欺骗出场。在大趋势的情况下,不要被反向的假突破,欺骗进场,要有耐心。

  《论持久战》是在抗日战争的初期提出的,这也是对一个初入期货交易市场的初学者的要求。在变化不定的市场中,改正自己的错误,强化自己的优点,把握市场的特性,在不犯原则性错误的前提下,运用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的策略,找到获得持续盈利的方法,一定会获得成功,成为一个优秀的交易者。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4

  读了毛泽东《论持久战》后颇有感受。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最后,毛主席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会输吗?答复:不会。中国会速胜吗?答复:不会。这个战争会持续很久。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国内,当时有着“中国会输、中国能速胜的错误思想。为了人民,毛主席告诉了我们正确的看法。

  毛主席还指出,这个持久的战争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读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近在咫尺。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你,都是根本。我想,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5

  为了完成作业我在这段时间看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看了一些别人的真知灼见。《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

  (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

  (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

  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毛泽东用他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6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那个急需要军事天才来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创造了令人为之折服的军事奇迹——《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成功预计了这场中国与帝国主义、日本的战争中,将面临的战争结局——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终胜利是中国的,只能持久战。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景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在写《论持久战》时,是在抗战初期,那个全中国人都最痛苦的阶段,毛泽东在思想上点燃了全体中国人的智慧,最终击败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是备加推崇,白崇禧更是将其视为克敌制胜之法宝,组织军事专家深入学习。自我也更是认真研读,又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所以说《论持久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并不夸张!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7

  在战争的岁月里,总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我们此刻的电影总是在更新着人们的视觉,泪与血的挥洒,叙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顽强抵抗的精神,为中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了四万万同胞的幸福生活而战。革命期间的人们抱着同一个梦想奋斗着。

  毛泽东一代无产阶级的领导人,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论持久战》的发表,激励了一代革命先辈的自强不息,排除了战略思想上的矛盾与迷茫,讲一个澄清的战争本质展此刻人们眼中,让人民了解、并进取的投入到抗日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论持久战》中详尽的分析了中、日之间的力量比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与优势,敌人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要被速胜论和亡国论愚弄了,指明我们仅有坚持持久战才能获得胜利,速胜论与亡国论是不贴合实际条件的。并一步一步的说明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根据、驳亡国论、驳速胜论以及提出持久战的可行之处可行之理。

  毛泽东同志比作出进一步的规划与实施的具体步骤,具体的作战方案: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并根据军事力量的比较采取适当的战争形势,指出不一样情景下作战的意义,阐述这样的原由,使人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我们的抗战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更加坚信我们必须会取得胜利。强掉建立全国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发展政治教育,主张团结就是力量。并结合国内外,以及日本国内的政治矛盾,指出时间的重要性,国际形势的严峻,以及进一步强调持久战的正确性,让人们更加信服。我们不得不承认,毛泽东同志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理论中的经典的论述包含了各个领域的高尚思想,战争的艺术是与所有的艺术相同的。

  崇高的梦想成就崇高的人,我们能仰望,也需要思齐。《论持久战》中最令我着迷的是思想理论的优劣转换,平衡一词,更是让人觉得深奥。那种能够掌控一切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充满了应对挫折的力量!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无疑起到了这么一个作用。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8

  今天不用做事,认认真真地把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读了一遍,根据我以前的想法,我现在进行读后总结。

  这篇著作,读完的第一感觉是震撼,没有多好的修饰手段,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正气与睿智。令我想不到的是读完后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去评述这篇著作,不知道如何才能用最恰当的文字将我的理解表达出来,而不会曲解主席当年的想法,这是我所担心的,与我阅读之前的想法完全相反。

  但我记住了主席说的一句话,我觉着用在生活上是最好不过的了,采取非正常手段去解决困难反而会将自己置身于更加困难的境地,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要轻视自己的弱项,弱项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转化成强项。日本为了解决自身问题而发动的侵华战争使其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中国弱于日本,但抗战最后必须属于中国,都是说明这两个说法。

  愚钝之至,理解有限,惭愧。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9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 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 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10

  老人家的《论持久战》,把战争形容为“犬牙交错”。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这种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文章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异常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读着老人家的文章,不禁心潮膨拜,深深为老人家的恢弘气势和战略格局所折服。老人家对战争的基本形态、基本阶段的准确预测,牵引着革命战争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果没有这个准确的方向指引,抗日战争还不明白要在混沌中打多少年。

  从《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来看当前的市场,会让我们明白许多的问题,市场如战场,道不一样理相通。一轮熊市到牛市的过程,也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空方之战略进攻、多方战略防御阶段;空方战略保守、多方准备反攻阶段;多方战略反攻、空方战略退却阶段。单纯站在多方立场,能够简单描述为:防守,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最困难、最迷茫、最无奈、最难熬的是相持阶段。目前的市场就处于相持阶段的后期,黎明前最黑的时期,坚持头脑清醒、坚定必胜信念、克服盲动思想十分之重要。让我们共勉吧!

【论持久战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持久战读后感11-02

《论持久战》读后感09-11

《论持久战》的读后感范文05-25

兵书论持久战读后感07-24

《论持久战》读后感800字07-29

论持久战读后感900字09-29

《论持久战》读后感范文650字11-18

论持久战读后感范文1000字06-25

读论持久战有感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