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读后感

2022-04-29 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置身事内》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置身事内》读后感 篇1

  两个周末读完了这本书。对这个作者大爱,因为看到了冷静的分析后面是那个活生生的人。

  错觉

  最喜欢的是“结束语”的第一句:“写书是需要幻觉的,我必须坚信这本书很重要,很有意义,我才能坚持写完它。”

  大实话敢于这样说出来的人不多。正如我现在敲下这些文字,能有多少有深度的见解,能产生什么帮助。几乎是没有。但对于我个人依然是成长,至少是一种情绪的抒发。

  “我的乐观并不需要这些头头是道的逻辑支撑,它就是一种朴素的信念:相信中国会更好……它影响了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我接受这种局限性,没有改变的打算……”

  再次回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上。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我们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理解。这种理解一定是有偏见的,不全面的。我们一生追求都在追求对不正确的理解的修正。但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而言,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事情太少了。我们的修正往往也受到了时间、空间上的局限,甚至受到了别人主观认识的影响。

  我们是人,无论如何保持清醒,我们依然不可能完全的客观。别忘了,几千万年来,生命除了繁衍以外没有意义,毕竟“we, and all other animals, are machines created by our genes”。我们天生对于世界的非线性缺乏深理解,甚至不要说是理解,哪怕是最起码的敬畏都没有。否则哪来的一次次经济危机,哪来的一次次灾祸横行。我们天生就是没有长期的概念,推动历史进程缓慢变化(说的是历史进程,而非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的驱动力并不神秘,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往往被生活中的七情六欲(动物大脑)所主宰。我们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我们成天就在为鸡毛蒜皮而废寝忘食。我们就是短视的,没法为长期而投入。定投数字资产两个大周期(大概也就是8年的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天方夜谭,毕竟很多人的婚姻都走不过十年。回望过去的三年,我们觉得每天都在看电影。这一方面当然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另一方面,也是信息的编辑和传输飞速发展后的结果。但其实,历史上的每一年每一天都从来不缺乏“精彩”。只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多事情太过遥远。正如作者所言,“站在岸边只看到波澜壮阔,看不见暗潮汹涌”。

  从这个角度来看,面对不确定性,面对我们天生短视、片面的思考模式,需要保持最后一点的清醒。需要一点信仰来提供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勇气。“没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哪怕只是五六十年,也是一个远超认知的时间跨度,信念因此重要。”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其实这不仅仅是信仰,还是我们处理信息的法门。哪有那么多的事情值得关注,那些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过是历史长河的起起伏伏,终将湮灭于真正的趋势当中。用十年为尺度来判断眼下的事情是否会对长期产生影响,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帮助我们聚焦,帮助我们抬头往前看,帮助我们建立长期快乐的信心,帮助我们走出眼前的阴霾藩篱。

  发展经济学

  喜欢作者的那句点评“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就是理解发展过程,因此必须理解初始条件和路径依赖,对‘历史’的延续性和强大力量心存敬畏,对简单套用外来理论心存疑虑”。

  这也就涉及到中国所有改革的最底层的策略:渐进式改革。任何改革都需要设立缓冲期,因为利益的重新划分,关系的打破和建立,都需要时间来适应。“激进改革多半欲速不达,以社会动乱收场”。这是中国几千年以来无数次试验后的结果。

  如今某些国家对我们的指责其实都是一个调调——何不食肉糜。但“经济落后的国家之所以落后,正是因为它缺乏发达国家的很多硬件或软件资源,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所以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落后国家所采用的组织和动员资源的方式,注定与发达国家不同。”不能简单的照搬,不能政府、市场傻傻的二元对立。“有效的市场机制本身就是不断建设的结果,这一机制是否构成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取决于发展阶段”。所以,社会主义是自己干出来的,不是别人教出来的,因为“经济学的主要作用仍是发现和提出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和产生”。包括现在广泛讨论的创新,“创新当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动力,但创新买不来的,只能靠自己做。创新必须基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所以只能自己动手‘边做边学‘,否则永远也学不会。只有自己动手,不是靠简单的模仿和引进,才能真正明白技术原理,才能和产业链上的厂商深入交流,才能学会修改设计以适应本土客户的要求,也才能逐步实现自主创新”。

  我们该有的自信是我们面对巨大差距的时候最强大的力量。我们敢于死磕。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就是聚集了大量偏执的“疯子”。我们一点一点、一天一天、一代一代的改善,就是一定会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明。

  我接受这种局限性,没有改变的打算!

  杠杆

  不愧是经济学家写的书,自带杠杆。这本书定价65元,打完折到手不到50元。但就作者推荐的书目,已经买了1,000多元了,至少20倍的杠杆。阴谋论的怀疑那些书目你否有拿回扣。但仅从作者推荐的描述,就看得出那是真的喜欢。而且很多都是相对通俗的读物,完全了解非专业人员阅读的偏好。

  《置身事内》读后感 篇2

  读完这本书,似乎找到了解经济的初心和乐趣。如同公园里老大爷手执象棋,来回拼杀时,自己围观般的乐趣。又似网上围棋对弈,对方无声无息在棋盘落子,看懂些许脉络,深深着迷博弈之间。如果现在的年轻人沉迷于宏观叙事,沉迷于伟大构想,沉迷于想象中的事物,那么理想或期待中的未来只会日渐缥缈。因此,结束语的“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更令我热泪盈眶。

  《置身事内》主角是政府和政策,讲述或者讨论政府职能,以及当前政策施行变化的脉络。上篇介绍地方政府权力与事务,理解税收和政府当时分税制改革抉择,政府在招商融资过程深深绑定在企业发展中。而下篇政府行为引领的市场引发的不平衡,巨大的债务和风险,并提出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本书在叙述中解答了多年,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逆全球化现象的理解。

  一个成熟的市场,人的最终属性只有一个,消费。一个制造业大国,必定是重生产,轻消费的起点,也就注定导致出口贸易发达,最终会造成贸易逆差,形成国际间的不平衡,由经济全球化到逆全球化环路的终结。莫比乌斯环是否能够再次打通,看接下来货物全球化向信息全球化发展历程。另外一个方面,理解国家政策构建国内大循环要因,关键年份一个是2025年,一个是2035年,最后一个是2050年。

  看书之前一度担心此书过于强调宏观政策的分析,着重行业宏伟叙事。的确如前言描述般,关注于“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方面,解释当下实施的政策和改革,关键也提到了风险聚焦的本质。

  “总的来看,我国债务风险的本质不是金融投机的风险,而是财政和资源分配机制的风险。这些机制不是新问题,但债务负担在这十年间迅速上升,主要是因为这一机制已经无法持续拉动GDP增长。无论是实际生产率的增长还是通货膨胀速度,都赶不上信贷或债务增长的速度,所以宏观上就造成了高投资挤压消费,部分工业产能过剩和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过剩,同时伴随着腐败和行政效率降低。

  政府的转变目前没抓住脉络前进的方向和改革方向,后期可以多找找政策和规划。2022年有一种经济陷入泥沼,亟需新鲜政策或者理论破土而出的错觉。可惜现在呀,旧时代力量未尽,新时代迟迟不见曙光,整个世界在一片气闷而压抑的状态里持续沉沦。

  解决债务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偿还已有债务;二是改革滋生债务的政治、经济和环境。目前的三种方式,导致了2008年到2022年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变化。

  一是借更多的债务,新债还旧债,说不定优质资产还能盘活。

  二是量化宽松,央行增发货币买入各类资产。央行印钱托住资产价格,将地方政府或其他部门的负债,转移到央行。目前很多人猜测,2022年又有这类趋势。因为“这种做法不一定会推高通货膨胀,因为其他经济部门受债务所困,有了钱都在还债,没有增加支出,也就没给物价造成压力”,只会产生一种后果“难以把增发的货币转到穷人手中,因此难以刺激消费支出,还会拉大贫富差距。央行“发钱”的方式是购买各种金融资产,所以会推高资产价格,受益的是资产所有者,也就是相对富裕的人。” 这也是央行在疫情过后一直精准的降准降息,没弄大水漫灌的原因之一,导致2021到2022年初一大片股市评论家翻车的原因。

  三是“增加货币供给的做法是把债务货币化。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去刺激经济,由财政部发债融资,央行直接印钱买过来,无需其他金融机构参与也无需支付利息,这便是所谓“赤字货币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前两类增发货币的方式基本已经做到了尽头,而经济麻烦依然不断,新冠肺炎疫情雪上加霜,所以近两年对“赤字货币化”这种激进政策的讨论异常热烈,支持这种做法的所谓“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MMT)也进入了大众视野”。

  如果看懂这一点,施行MMT的政策那一刻,狂买入低价格资产,2020年股票市值是可以翻1-2倍。也许2020年有多少股神诞生,在2022后就有多少壮烈。

【《置身事内》读后感】相关文章:

置身事外的近义词05-20

王维安史之乱时身事贼心背异11-25

生气就是跟自己置气励志02-17

单位内消防应急预案04-13

外释内举作文04-28

窗内与窗外作文09-08

集团内借调协议11-30

柳永《内家娇》诗文介绍08-31

李白《自代内赠》译文及鉴赏07-13

吾与网络内点事儿_750字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