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崩》《楚王》读后感

2022-02-09 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崩》《楚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李开元的《秦崩》《楚王》姊妹书。该书客观讲述了从指鹿为马的暴秦灭亡、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项氏叔侄的江东崛起、刘邦沛县的英豪起兵到荥阳对峙楚汉相争、霸王项羽的兵败垓下,一直到刘邦结束五百年的.征伐混战建立大汉国。经历了秦崩、楚亡、汉兴,一幕幕历史大戏轮番登台上演。

  读完掩卷沉思,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息。有扼腕叹息,有钦佩折服,有唏嘘不已,可歌可泣又可悲可叹,竟意犹未尽。

  自古以来,楚汉相争文化就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枚璀璨的明珠。京剧霸王别姬取材于垓下之战;中国十大名曲《十面埋伏》用琵琶完美演绎了楚汉之战;象棋敌我棋子以汉界、楚河为界。楚汉相争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暗度陈仓、霸王别姬、破釜沉舟、拔帜易帜等如雷贯耳。留下了许多经久不衰的典故,鸿门之宴、胯下之辱、四面楚歌。

  虽然这段历史很经典,可以前或道听途说,或断章取义略知一二。《秦崩》《楚王》讲述的比较系统、完整。读完后在脑海里构建起清晰的脉络,就像一部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结局等清晰明朗。

  楚汉相争的结果在现在是妇孺皆知,可放在当时或多或少有些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因为项羽无论是从出身、名望,还是军事力量都远远要胜于刘邦。项羽打仗胜了99次,失败了1次,却落了个拔剑自刎的结局,看似弱小的刘邦却统一了分裂的局面建立了大汉国。究其原因“性格决定命运”在这段历史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项羽虽豪情万丈、孔武勇猛却高傲狭隘、刚愎自负、暴躁鲁莽。鸿门宴上呈妇人之仁,封赏分封天下根据自己的好恶任人唯亲……留不住人才。性格缺陷一览无遗。

  反观刘邦,隐忍能屈,善于伪装,功于心计,知人善用。内有运筹帷幄的张良,外有决策千里的韩信,再加举荐贤良、攘外抚内的萧何,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大。

  在解开历史神秘面纱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想象的空间,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假设一:在鸿门宴时,假如项羽听从了谋士范增的建议,乘机刺杀了刘邦,哪里还用布下四道防线封锁汉中的刘邦,哪里还有明出子午、暗度陈仓的典故,哪里还有后来的五年荥阳对峙。

  假设二:韩信攻占齐国,封为齐王。假如韩信此时保持中立态度,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就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可韩信回绝了项羽的保持中立自立为王的提案,拒绝了谋士蒯鹏的建议。韩信如此做多是处于对刘邦的感恩图报,缺少了审时度势的政治智慧。韩信领兵出关中、消灭魏国,攻取代国,出井陉口、攻略赵国、降伏燕国、平定齐国,指挥垓下之围……一生建立无数奇功。可刘邦建立汉国后,立马解除了韩信的兵权,最后被吕后和萧何设计刺杀,于是有了千古名言:成也萧何败萧何;也应了那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可悲、可惜、可叹!

  假设三:项羽兵败垓下,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假如项羽当初不背弃怀王之约,以自己的好恶分封天下;假如当初不背弃关中定都彭城;假如没有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失去民心。假如项羽当初重用韩信……。自古以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是读项羽,即使是在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之时,依然被他的英雄风采、豪壮气概、勇猛善战而折服。

  假设四:项羽跟随叔父项梁起兵时24岁,乌江自刎时才31岁;而刘邦属于大器晚成,起兵时已47岁;项羽出身旧楚国贵族,刘邦出身丰邑中阳里一个普通人家。假如项羽和刘邦年龄互换一下,项羽身上的性格缺陷或许会逐渐被生活磨砺的圆润、圆滑一些,不至于在用人、处理问题时那么鲁莽、那么刚愎自负。

  尘埃落定的是草根出身的刘邦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统一了中原,建立了大汉国。项羽虽兵败垓下,可是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被项羽的英雄豪气所感动,又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折服于项羽气贯长虹的气概,又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掩卷叹息。杜牧有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惋惜之情油然可窥。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人生没有如果,历史没有假设。历史总是这样出乎意料之外,历史总是这样神秘不可测。正所谓:“前不见古人,历史不可重来;后不见来者,历史不可预测;念天地之悠悠,历史绵延不绝;独怆然而涕下,历史慰藉心灵。”

【《秦崩》《楚王》读后感】相关文章:

一秒泪崩的句子01-29

徐州楚王陵导游词01-20

楚王索珠文言文翻译01-23

秦勇赶路歌词07-15

韦应物《答秦十四校书(秦系)》原文与注释10-26

楚王好细腰扩写(15篇)12-23

楚王好细腰扩写15篇12-23

楚王好细腰扩写高中作文06-14

肝胆秦越成语解释05-17

秦帝国的兴亡说课稿11-02

《白马河的男人女人们》读后感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