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读后感

2023-01-02 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金时代》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

  这本书叙述出知青时代的另一种生活,那是压抑和反压抑的生活。王二和陈清扬顺应本能欲望,自然而坦然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以青春率性而行的人性之真实。在这里,身体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因而是青春生命中的黄金时代。

  王二的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也是“多余人”。他是个21岁的青年,思想敏锐,忍受着饥饿、蚂蝗、繁重的劳动对肉体的折磨、忍受着军代表这样的恶人的压迫,却无法逃避,内心里滋生了仇恨意识、陷入孤独与苦闷。

  他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他像个土匪,野蛮,力气大。又像个流氓,整天做些捣乱的事情。他的时间很大一部分用来打人和避免被打。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身材矮小的硬汉,他的内心却是柔软的,只是在那时,他必须强硬下去。

  就像书中写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他的柔软却无处释放,最终给了陈清扬和他养的猪。他好像一直是这样,永远斗争、永远不服输。

  而故事的女主人公,也就是开头就提到了的非常重要的女人“陈清扬”。一开始大家就在讨论下放的女医生是不是“破鞋”的问题。群众说她是,她就是,不承认也是。但她知道自己不是,这是别人对她的乱标签。她急于想证明自己。一次,她在帮王二看病的时候,觉得他和别人不一样,便急忙想要向他证明自己不是“破鞋”。王二当时完全可以帮她,但他偏不想帮,并且给她想了一个歪招。

  她接受了,为了“革命友谊”,和王二搞破鞋。就在这一来一去中,她和王二渐生情愫。以至于到后来一听王二被人打了一板凳昏过去了,披头散发眼睛红肿地就从山上奔下来,明目张胆地暴露自己的破鞋行径,不再偷偷摸摸,而是向世人宣布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陈清扬就是破鞋。这是对现实最有力的反抗和嘲讽。同时也呼应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

  讽刺的事情是,当她真的是破鞋的时候,便没有人这样说她了。这反映了文革时期的社会现象,民众将伦理道德、作风品质作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大规模声讨陈清扬时,不去探究评判的标准,只基于自身毫无证据的立场,主观臆断得出罪行,空降到自以为不偏不倚的目标身上,并且对于这种情况大家都以毫不自省的姿态习以为常。陈清扬这样单纯的人和王二那样随性的人在那个荒诞时代很难生存。

  她就像一个小孩,愿意对这个世界抱有一切美好的想法。就像她和王二一样,她愿意无条件相信王二所说的“伟大友谊”,就算为此失去些什么,她也不后悔。并且她好像什么都不懂,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不过她也没想搞懂,就愿意像个孩子一样,天真的生活在这个不天真的世界里。

  王二和陈清扬本不是爱情,他们俩只是交换身体的“伟大友谊”。什么是伟大的友谊?“只要你是我的朋友,哪怕你十恶不赦,为天地所不容,我也要站到你身边。”这是人和人之间的绝对信任与真诚,世事善恶难辨,而伟大友谊永远放射光芒,这就是陈清扬天真的想法。她分不清“那个伟大的友谊是真的呢,还是临时编出来骗自己的”但“那些话像咒语一样让她着迷,哪怕为此丧失一切,也不懊悔。”

  他们二人的爱情只能无疾而终,因为身份不一样,因为时代不合适,只能有缘无份。有些人可能只适合相爱,不在一起也不等于不美好。只要曾经拥有过,并且日后想起时会觉得幸福、温暖,这就足够了。就像王二和陈清扬,他们注定是温暖了彼此的“情人”,却不是要共渡余生的“爱人”。

  王二说,那是他一生的黄金时代。无论黄金时代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少了陈清扬的加入,黄金时代一定黯然失色。

  陈清扬说,那也是她的黄金时代。虽然被人称做破鞋,但是她清白无辜。为了他们的伟大友谊,就算是罪孽,她也不知罪在何处。

  “伟大友谊”可以被原谅,但两个不合适的人之间不合法的爱情在那个年代不能被原谅。可能爱上王二就是陈清扬犯下的最大的错。但是这又怎么样呢?她还是爱他,她愿意冒一切风险去爱他。她愿意保持单纯,赌上所有去爱他。哪怕为此丧失一切,她也决不懊悔,这就是奋不顾身的爱情。不管以后王二处境怎么样,又或是拥有过多少女人,但当他回忆起21岁时和陈清扬一起在云南插队的时光,必定会反复体会,充满感慨和叹息。

  那时,他们分开,结束了一生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2

  《黄金时代》里的时代,我相信它就是最真实的时代。它真正的悲剧性在于它本身的戏剧性。那个时代显然已经有了结局,只是那个时代的人还是没有结局的,你能说关于“运动”的一本本的书是这个时代的结局么?我相信远远不是的,又也许仅仅是一个个新的开始,那是改变时代的一个个人。也许时代早就给出了一个结局,这就是《黄金时代》里爱情的结局,放到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我不敢说着就是我们中国人所相信的命运,但这还能是什么,我也是说不上了。

  所以说,对于个人而言,又何必在乎时代呢?我总觉得王小波先生所表达的积极性是“人总该是快乐的”,就像哪个时代的人都一样会做爱。

  只是王小波先生本人和《黄金时代》王二的时代的吻合,虽不能说他是王二,却隐隐想到了伟大,但不知道是他伟大呢?还是书伟大呢?这也许只能交给时代了,这个时候的人是否还是渺小呢?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人可以有改变时代的勇气,方式可以是仅仅在黑暗时代活得敞亮。

  《黄金时代》的痛快,严重点,可以说是纵欲主义,难道真就苦中作乐吗?我想关于性,关于做爱,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但人人都不大会说,其实又何必说呢?存在而已,无需证明的,至于说呢,其实说它是积极面对的人生观念会更加贴切。主要我们需要从书中获取一些正面的价值。

  其实关于这本书的价值取向以及内容,我总想起“深刻而不深沉,平淡而不平庸”这句话的。这是境界,有时候我想我该叹、该嫉。仅此而已。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3

  看黄金时代,一开始,我觉得作者在写王二和陈清扬破鞋的故事,感叹于做爱这件事被他写的日常又洒脱,感叹于作者一尺长的小和尚傲娇又淡然的,感叹于陈清扬爱上王二的心理世界。一个人得爱的多深沉,才能钻进心窝里,又憋住全部的自己生怕破坏了伟大的友谊。而后,我觉得这不过是他们彼此的黄金时代,他们彼此互不亏欠,他们度过自己人生中最值得谈资的岁月。

  三十而立,看夜空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渺小感,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改变我渺小的事实。似乎我活着,走动在这个世界上,就超越了死亡。以人的姿态活着,又来嫌弃人性。本该四十而不惑的年纪,被写成了似水流年。如果用第三人称来讲述,是不是没有那么多的伤感,假装站到了上帝视角。一度想成为一名战士,可是看到了生死之后,又想做就算是无处安放的欲望也罢了,给自己一点时间,扔进似水流年里。

  看革命时期的爱情有一部分写到,王二写到恨自己老爸,可是后来又不恨了。可能很多事情爱也好,恨也好,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是拎不清的。最后,只求真实却是境界的巧妙。爱情就是爱情,加了革命时期的修饰,就好像说的不是爱情了。妙的是,革命时期之后,故事里的人又重逢,那奶糖味道也不在,美人儿也失落倍增,而当初的浑小子变成浑老子。当真不当真的都过去了,那个年代除了些无聊的事,也怕无事可做。

  在硬的时期我生活在灯光中,软了以后生活在阴影里。

  很有意思的书。

  无论这日子过成悲剧还是喜剧,至少活的真实。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4

  第一次看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给人感觉至少得再看两遍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挖掘到更多作者的思想。能让我产生研究心态的书十分少,一则我比较懒,二呢,之前看过的书表达比较直白。

  以下是我第一遍阅读的一些感悟。

  王二和陈清扬两人无论外形还内在,都十分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点,建立伟大友谊的重要原因—他们都是独特的人,与外界有些格格不入,不随波逐流。从一开始陈清扬找王二去证明她不是破鞋,王二语不惊人的回答,看似荒唐,实际却包含哲学道理—你永远不能证明别人心里的既定偏见,与其想方设法证明,不如自动过滤掉这些恶意眼光,别给自己添堵。

  王二并不是一个绅士,甚至有些混蛋臭流氓的形象。但是他真干了混蛋事吗?跟清扬的关系都是你情我愿,他从来没有欺骗,没有强迫。就像他第一次跟陈清扬说伟大友谊,这是“半真不假”的。别人想伤害陈清扬,他会挺身而出。王二爱陈清扬吗?我觉得不爱,他是一个21岁的青年,处于不大要脸的黄金时代,陈清扬对他来说,更像是一个伴侣,和他一起度过孤独的日子。

  陈清扬身上有股文艺女青年的劲儿,有自己的世界。她不想爱任何人,因为她觉得没有人值得她爱,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她,她十分的孤独。当王二跟他说伟大友谊的时候,她有一丝感动的,在以为王二要瘫痪的时候,她哭着说要照顾他一辈子。她说王二是混蛋,因为王二不懂她的感性。她说为王二生孩子时,是想跟他在山上过一辈子吧,可是王二当时拒绝了这个提议,也就是把陈清扬难得产生的情感依赖推开了。所以以后王二提出生小孩的想法,都被陈清扬拒绝了。陈清扬爱王二吗?爱过。

  二十年后老朋友相见,没有浪漫,又敦了一场伟大友谊。之后再无音讯,但是两人心里的黄金时代永不会忘。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5

  《黄金时代》是由三部小说构成的一本书(这说作者的说法),但实际上也可以当作五部小说来看,最后你还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小说来看。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这是第一人称小说,再者就是作者放到了一本书里面。其实也就是因为这样我想了很多,但还是请大家不要纠结怎么看是对的。到目前为止,对错、是非之类的判断其实首先就得假设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是、什么是非,那么这么看来,还有对错、是非么?那么按照作者三部小说的说法,是将《黄金时代》、《三十而立》和《似水流年》合为一部,《革命时期的爱情》和《我的阴阳两界》各成一部。

  如果照书的第一部分的意思,黄金时代其实是指主人公由21岁到30岁的十年岁月。这就是第一部分小说整个所有标题最明显的含义。我们前面还提到整本书可以看作一部小说,而黄金时代放到整个层面上的意思其实是指整个人的青壮年时代。所以关于这部书的结构解读,确实也有不同的意味。按我的想法,我愿意把《黄金时代》看作有三个部分、一本小说。而每个部分就是关于“王二”这个人的不同角度的透视,而单独拎出来又均可以看作独立的小说,实在是作者的玄妙之处。更何况作者王小波还著有《青铜时代》、《白银时代》,其中主人公均叫王二,似乎作者的意图真就能洞见一二。每每想到这里,那个感觉无不神清气爽。

  但如果一个人的黄金时代恰好和处于一个黑暗年代,总不免想问,该这么办?也许真就只能苦中作乐了,否则满目疮痍。有时候可能把最真的表达出来了,却是最戏剧的,如果把最戏剧的写出来了呢?可能就已经没有什么所谓戏剧不戏剧的了,也总能难免我们经常感叹人生如戏了。倒不免会怀疑人生如戏是至真之理了。

  其实黄金时代是一个人最具精力的时期,他可以是二十一岁至三十岁,可以是二十一岁至五十岁。又有什么理由不可以是一生呢?关于如果黄金时代遇上历史的黑暗时代应该怎么办。我记得有人说《黄金时代》是反压抑小说,其语言以及情节确实相当痛快的。我想相信王小波先生从一开始就在考虑这个问题的。

  只是对一个人而言,时代总是不可抗力,它意味着你终受其影响,而相对时代而言,一个人总是渺小的。时代也许从不曾改变,然而再怎么讲,有一句话同样是不可抗的——这是你的时代。也许这个时代是什么样的,仅仅关乎你怎么看它而已。那么一个人换作一本书,不也就只能是这样么?

  黄金时代可以说是喜剧小说。但重新把放到它的时代,那个人们称之为“运动”的年代,一般来讲,是只有一种价值评判标准的是时代。它只可能是时代的悲剧,这不只关于《黄金时代》,是所有的书都是。伟大的作品不都是时代的产物么,它怎么写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它写的是那个时代。而那个时代,本身就是悲剧,它不是关乎个人的,是历史性的、艺术性、哲学性的悲剧性,在这些层面上,个人无喜悲可能才是对的。请不要让我举例,它本身就是一个例证。因为黄金时代根本就没有办法给我们一个喜剧结局,但有的时候我觉得它根本就是没有结局。没有结局也许就真就可以无喜无悲了。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6

  今天看完了王小波老师的《黄金时代》,觉得他真是个有趣的人。他的小说有他特有的轻松幽默,却又引人思考,是我在其他小说中没有感受过的。他大概在思考人的存在的问题,我至少在三个地方感受到了他的思考。王二是否存在,王二怎样才算存在,王二最后决定,在衰老之前,要做一件值得做的事情,证明自己是好样的,就是写下他生命里的似水流年!

  思考人之存在的问题太过于哲学了,我的思想深度还不够,但是对于值得做的事情,我还是能想清楚的。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家庭,都有很多我觉得值得做的事,能证明自己是个好样的!包括这次的三咪的事,我觉得值得我花时间和精力来为他发声,因为这不止是为他发声,也是为未来可能遇到他同样困境的人以及我的三观发声,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我的一点微光,能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好那么一点点,更光明那么一点点……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7

  前几个月,如何拥有有趣的灵魂,好像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马斯洛曾经在其需求层次理论里论证过:人们解决了有房住、穿得暖、吃得饱这些生存问题以后,就要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东西了。

  王小波先生自称是活得有趣的人,所以最近看了他的《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黄金时代》、《红拂夜奔》和几部小说,不得不佩服,王先生确实是让人开心的一把好手。天马行空的文字,荒诞不经的情节,敢说他人不敢说的作风,以尊严至上的价值观,时刻吸引着涉世未深的一颗颗人心。

  装傻,是一门无比高深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上,老师告诉我们,意识决定行为。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意识。我们内心高兴,脸上就会出现灿烂的笑容;反过来,我们脸上挂着微笑的时候,意识也会让我们觉得内心是灿烂的。假装高兴,会变成真高兴,所以装傻装多了,也有着变成真傻的高危风险。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难得糊涂,没有一颗金刚钻一样坚硬无比的心,就别轻易走上装傻这条道,因为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自己原本最瞧不起的那种人。

  所以,傻不傻,有不有趣,都只是自己的事情,各人有各的有趣的标准,有些人觉得憨人有憨福,于是或真傻,或装傻,乐在其中。待城头变幻大王旗,真傻的人,总活在旧时代里,不可自拔。装傻的人,摇身一变,撕下伪装的面孔,继续尝着新时代的甜头。待我有了一颗金刚心,我也宁愿装装傻,但我很怕变成真傻。

  有趣的另一含义是,不能把自己的有趣建立在别人的牺牲之上。这关乎每个人的尊严,这是人之所以为人,不所以为兽的标准。如果用别人的牺牲获取自己的有趣,甚至弱肉强食,那这种生活不可称之为有趣,应称之为残忍。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8

  眼睛疼,哭的。刚才为点小事哀伤了一大通,心和外面的夜一样深。这书是昨天看完的,当时脑海中全是细碎的影像。本想看完王小波自己再去写些想法,可是我现在就很难过。里面的王二有很多是王小波自己,也有很多是身边和身边的身边人。不写点什么不行,心境使然。

  从哪入手呢?几百页几个故事几个主角。有的一米九有的身材矮小,但好在都叫王二,他们都把青春圈固在六七十年代那些昏暗的日子。荷尔蒙旺盛博大,时代狭小晦涩,这样的人生早就注定荒诞不经;苟延残喘活下去吧,至少你还有性,还有发癫的热情自我放纵!

  我是女的,哦不,我是一名女性,这样是完美的表达。自然会对书中的女性比较敏感,我说的敏感是自我意义上的敏感,不是那种男人上下打量漂亮女人的敏感。几位王二接触的女性,好像都很有个性,敢爱敢恨敢性。这难道说明女人在那个时代更具反抗性?王二喜欢的女人我也喜欢,尽管我不如他们漂亮还五大三粗[快哭了],玫瑰都架不住被人喜欢嘛,尽管带刺,更辣道。看小说时我总觉得是在漆黑一片中有光影在漂移,光影就是她们吧。她们和王二们纠缠着撕扯着喘息着度过那段苦难岁月!不然呢?

  里面的女性有的记忆很深,有的挺坏,我都不说了。唯独有个记忆很深还挺坏的女人,X海鹰。当王二作为帮教对象被此女叫到小屋一对一时,我就在想他们不久一定会是彼此的性爱,开始可不一定在床上。她有受虐欲。这个想法迫使我看这二位的篇章更急迫更仔细[害羞],后来作者真的这么写了。海鹰强烈的欲禁锢旧军装下,禁锢在天天开会加口号中,禁锢在教改后进生的俗耐常谈里,她需要极端释放。王二童鞋还是不太懂女人,并未让她解渴,要是我定好好摧残她一番,呵呵。

  手指又划到最后一页,仿佛一个世纪,满目的晦暗褪去。除了眼睛有点疼,其他一切还好!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9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所有的东西在黄金时代里都变得冷漠的,就连同情感,也和性交一样诙谐荒诞。冷漠地看着这个时代。就像王小波的笔下,冷漠于时代,热忱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精神的黄金时代。但像他一样冷静地观察着、也在生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诞的事情。无所谓什么东西都不是精神的全部,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长时间的占据黄金时代里的王二的想法,哪怕是情感和性交。我们没经历过那个时代,也没有感受实切的压抑,我们也冷静地看着这黄金时代,就像王二一样。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有的人巴不得让全人类忘了这事,然而历史也像王二,看到了一切,看清楚了这个世界的荒诞无稽。

  压抑好像一直离不开这个民族,从过去到现在。我们严肃地看待伤痕、愤怒,带着仇恨和嘴角的血,所以困在了自己的观念里。在我的黄金时代里,我也有着反复无常过,我很疲惫也很亢进,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愤世的想法常常在我心里浮现,因为某些事情,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直言之间,便生出种种不满来。然而冷静下来,回想后才觉得自己极为幼稚和激动。于是乎,我在这种往返思索和反复间,无数的命题被立起,又推倒,再立起,又推倒。我想这就是在受锤的过程,是我自己对自己的反省,不再一如既往的保持愤怒,待在地下。我接受了这个世界,在我的黄金时代。

  我慢慢变成了陈清扬了,逆来顺受。因为做王二的成本很高,当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是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毅力的,就像在瀑布里的一颗水,大事所趋,它必然向山下去,但他仍不服气,终于凝成了一粒冰晶,但瀑布还是向山下流去的,冰晶也改变不了什么。

  妥协最大的坏处就是妥协不能彻底,总会被内心的本能莫名其妙地唤醒。哦!然后我又成了王二,于是在我的黄金时代里,我总在徘徊于挣扎的边缘,努力着自己的,也顺着世界的。我想这是每个人的共同的悲哀,在愤怒里渐渐地燃烧殆尽,在最终的时刻回头这一切的时候,才知道一切都是荒谬的,包括这一次回头。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0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王这本书包含了《黄金时代》、《三十而立》、《流年似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面》。

  小波的文字酣畅,天马行空、不做作。

  王二也是如此,自由、张扬、有趣且对生活有着深层次的见解,这样一个人在他的黄金时代里活出了自己。

  他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地表演。

  在他看来,人都是为了表演,失去了自己。

  他就是个普通人,就是我们,时而胆小,时而勇敢,时而正义,时而猥琐,我们这千千万万张二,李二,许二......

  本书有谈及性爱、生死和人性。

  全用王二做穿插,主要以文革时期为历史背景:

  有偶然遇到的性爱过客;有青春期荷尔蒙分泌下触发的冲动和迷恋;有时间到了,刚好要找个人过日子;有错过的真爱,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有恃无恐;

  有在名利场争夺“死后塞入直肠的一块棉花”;有刘老教授坠楼的不解之谜。

  青春的躁动是什么?二十一岁的黄金时代,应该是什么模样?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定向的年龄问答。躁动、欲望、性爱、理想、反叛、迷茫?

  有时候,生活就是凌乱而复杂的,没有既定的规则。生活的不易夹杂在社会中沉浮,在人的前半生,我们的确有很多奢望,并且在无知又无畏的二十多岁,是敢于去尝试的。

  但在人的后半生,奢望一天天消失,人一天天老下去,不敢轻易尝试,束缚的东西变多了,比如固有的思想,外界的不定因素等等,所以“最后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没有生猛之态。

  那就这样吗?妥协吗?伪装吗?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名叫《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萧红的一生。

  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她出生在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家庭里,她的父亲对她很不好,还逼着她成婚,而她受不了就逃了出来,过上了四处漂泊的日子。

  在萧红漂泊的日子里遇到了很多朋友,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萧红进入了写作的“黄金时代”,在那战火纷飞时代里,影响萧红创作重要的人就是萧军。两人因文学走到了一起,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日子,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对于萧红来说是非常美好的,在那样的一段时间里,萧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天赋并获得了鲁迅先生的赞赏。最后,两个人因为感情出现了问题而分离。与萧军的分离就代表了萧红的人生由幸福到悲惨。

  萧红非常爱萧军,在萧红的人生处于低谷时,萧军给予了萧红温暖,陪她一起度过了难关,两个人开开心心的。

  萧红的一生是跌宕的,但萧红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渴望,仍然坚持创作,写出了好多有名的作品。例如《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作家,值得人们尊敬。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2

  黄金时代之所以黄金是因为回忆里的记忆闪着金光,是黄金的自己在黄金阶段创造的人生黄金事迹。

  之于陈清扬,之于王二,两个完全相悖的人因为他的“肉”和她的“灵”而结合。王二是确凿的流氓,也是实在的汉子;而清扬无所谓,为了那贫瘠年代里的贫瘠的“伟大友谊”特立独行,不管不顾,她是自然之子,赤子的肉和灵付诸于这肮脏的世界。王二是幸运的,因为他如啊Q之龌龊,却比啊Q幸运,她遇到的不是假正经的'吴妈,是纯粹的具有野性美自然美的“梅蕾苔丝”。也许造化弄人,命运之神见不得过于纯粹的美,就派一个纯粹的丑去“中和”。这里面多少是有点美丑对照的感觉,至于清扬因为王二的两巴掌产生的是爱?还是染苍染黄的异化感?说是什么都为这个赤子感到惋惜―——若爱,是错付的圣洁;若染,岂不是将美生生撕碎了给懂的人看?

  当然王二也是值得同情的,异化的大背景让此人索性去证明自己的“不清白”,和所有丑陋的人性正面交锋,的确也是个汉子。他做不成君子似的英雄,只能扮演流氓似的野匪。这真是让人无所适从的一种角色分配,然而王二却也演绎着独有的人性本色。他向每一个遮遮掩掩的丑陋灵魂张牙舞爪地彰显自己“光明磊落”的龌龊和猥亵,倒叫一切都那么欲盖弥彰,反而让人产生一种对“真小人”莫名的敬畏感。

  王二深知自己的份量,但也懂得敢做敢当的草莽英雄观,他试图不去辜负清扬;可是这赤子不需要也不明白,因为自始至终这自然之子―——“梅蕾苔丝”演的都是个人的内心戏。这就是阴差阳错,这就是情近缘远,强求不得。爱或不爱,哪里由得了自己!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3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我听别人讲过无数次,但我是第一次看。这个文章讲的是王二和陈清扬之间的故事,文章讲的是对文革时期的批判,以及对理性自由和个人生命的张扬。我读这本书,我从中我感受到了我的黄金时代,我的青春。

  在我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是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的云。可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原来是个慢慢受锤的过程。日子一天天老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就像一头受了锤的牛一样。可在我。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我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我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这是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我将它背了下来。

  现在的我们也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现在我们大概也有好多好多的奢望,在我们的青春中,这些奢望其实和我们并不远。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只有努力去拼了,去争取了,你才会没有遗憾、没有悔过。你们的黄金时代,究竟会不会辜负黄金这个词?但我想我的黄金时代我一定不会让他辜负,我会让我的黄金时代比黄金还要更加的绚丽,更加的夺目光彩。

  黄金时代这本书,当我看到它的标题时,我以为他讲的就是,在你人生中最好的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故事,而从这本书中我却看到了文革时期发生的现象,去感受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的黄金时代并不是像金子一样的闪闪发光的。可是而现在的我们,我们的黄金时代,我们从小就有优美的环境去读书,去长大。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没有歧视,没有肆意谩骂的一个年代。我们应该更好的去生活,更好的去打造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

  每个人的青春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无论大小我们都应该勇敢的去面对它。正如王小波书中所写的,我觉得什么都锤不了我,我会永远生猛下去。我希望在我们的青春中什么也锤不了我们,我们也会永远的生猛下去。

  时间总是一点一点在消逝的,而我们的黄金时代就很可能在一点一点的消逝中而浪费,所以呀,趁现在,趁我们还年轻,抓住时间,抓住我们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4

  王二像一个孩子一样直抒胸臆,喜欢望着天空沉思,有无数奇思妙想。用理工男的思维分析一切事情,包括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在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一个人笑看疯癫,不理解也不去迎合,这样的人,在每个年代应该都能活出自己的黄金时代。

  大约在一年之前翻开这本书,没啃下去。当时是这种感觉:不想看到这么丑陋的真实,消化不了。受八股文熏陶长大,有一种喜欢华丽词藻的惯性,看世界也总喜欢加上一层滤镜。后来重新打开,才理解了它的魅力,特别痴迷王二,迷恋真实,真实才是艺术,只有现实才会像掷骰子一样,出人意料、荒诞不经。

  经常回忆起《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画面,感觉有时候连空气中的味道都一样。王二跟陈清扬告别之后,一个人背着锅碗瓢盆走向后山的背影,让我想起电影里的夏雨在胡同里的屋顶上走来走去,脸上总是汗津津的。都是吊儿郎当的样子,都会沉默着发呆,都有触摸得到的躁动。

  嬉笑怒骂成文章,这样的书,不需要去获得什么,享受和作者唠嗑儿的感觉。原来书可以这样写,原来人可以这样活。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5

  前几天重看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今早看完。

  我初次看这篇小说时,不到20岁,在淮南师范同学宿舍,早上起来,坐在桌前,看见架上有一本书,取下来看,就在那个上午,看完了《黄金时代》。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是圣诞节前两日,身在同越南接壤的广西百色。有一个同学在那边念书,若无同学,我不会去那样的地方。不是说我不喜欢那样的地方,山清水秀云白风轻,我很喜欢那里,而是我去某个地方,总要找个因由。

  白天我沿着右江乱走,又去了澄碧湖,回来时经过百色学院,进去看看,正在建设。夜里朋友过来,一块喝啤酒,谈谈朋友往事,那是我最后一两次喝啤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质,放到合适的地方就大放光彩。”有人在此处如槁木死灰,到别处又生龙活虎。人生多有不得已,到放开束缚随心所欲时,自然山高海阔,鱼跃鸢飞。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6

  起初不懂王小波,亦不懂他的作品为何如此受推崇,近来整理图书馆发现一本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于08年出版的《黄金时代》,装帧简单素朴,开本也舒服,就不舍得放下。封面上是一个小小的王小波剪影,那样的站姿一望而知是他了。

  王小波是异常难得的存在,他的作品明亮、幽默、自由,尤其是文章洋溢的自由意识,太少见了。一个作家,经历过政治洗礼之后,思想未被压制、驯服,即不苦大仇深、也不无病呻吟。他笔下的王二和陈清扬都坦荡自在,在他们身上没有变形挤压出的人性,而是自然生发出来的健康的积极和自然的活力。他们的自在成了镜子,映照出周围人别扭的时代适应,小丑一样捉襟见肘的遮掩。

  《黄金时代》让我联想到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皇帝裸着身子大行其道,众人假装托举其不存在的华服,这巨大的谎言被一个孩子戳破:他根本什么都没穿啊。《黄金时代》有点像那个孩子。是可以被珍惜的存在。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7

  很多人喜欢王小波,王小波书里的暗语似乎成了这一群体的暗号,我是因为这种“王小波热”才对人对书感兴趣。

  老实讲,这本书没有读明白读透彻,我认识里面每一个字,我能看懂其中一些隐喻,但对于这样一本几乎每句话都是作者巧心经营的书,仍有一些文字如同雾里看花,隐喻重重,整篇看下来又不知道他究竟要表达什么了。

  不按常理出牌,或许这是王小波受欢迎的原因。 属于王小波独特的文风,独特的离经叛道,那些巧妙的隐喻,荒诞的事件和对话,看完让人啼笑皆非,或许是他说的那样,不懂他的会觉得他是“小神经”。

  我不敢说自己懂,我也不很喜欢这种离经叛道。读王小波的文字让我仿佛进入一个扭曲的空间,图案和色彩都是混杂凌乱的,各种要素没有规律地排列又紧紧胶着在一起。他从现实中写超现实的东西,这种超现实让人觉得不适,但在他看来,现实才是令人不适的。

  或许小波先生生活在现在,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吧。

  可惜当下难有超越。

  王小波的书像是立体的,每个人都有从自己的角度解释的权利,我努力想从一个最好的角度去理解,但总觉得欠些火候。我想读书是看缘分的,我还年轻,所经历的事只能让我解开其中部分密码,总得等我再经历一些才能体悟更深,回想我读过的所有书,大抵都是如此。

  可人生又是何其短暂,这世界上有这么多书这么多经典瑰宝,我匆匆一瞥尚且来不及,更何况一本书反复多次在不同心境下体会不同感悟了。

  或许我想得太过悲观,我带着曾经的我进去,再带着另一个我从书里走出来,这一部分成长,或许是要在生活中经历几遍折磨和痛苦才能学到,又或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无缘碰到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是都要经历过一遍才能有所获,有时候也可以弯道超车。

  最后,还是把我对这本书做个总结吧。《黄金时代》这本书虽是五个独立的故事,连在一起却有一种人生的滋味。

  黄金时代有最烂漫的幻想和奢望,大胆放肆又目中无人。 三十而立,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认真地思考存在的意义。四十不惑,经历过真实的死亡,对生命更加珍视,写下似水流年,是王二为自己选择的使命。革命时期的爱情,是一场对历史的审判。我的阴阳两界,站在未来看过去,一切皆了然。

  这本书从去年开始看,中间断断续续几次,终于在今天结束,我本以为已经忘掉——虽然很多故事的确忘了,但回头再看,发现很多思想已经根植于心。我到底还是读懂了些王小波吧,22岁的尾声,对于我正在经历的黄金时代,能明白这些深感庆幸。

  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做一百世一样。这里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无论如何,我要对自己负起责任。

  我们生在这亡命的时代,作为两个亡命之徒,是何等的幸福!真应该联手做一番事业!那天夜里我说道:在这世界上要想成一番事业,非(做)亡命徒不可。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8

  《黄金时代》的故事很简单,没有偷汉的女知青陈清扬被人们称为“破鞋”,最后偷了一脸流氓相的下乡知青王二,成为了真正的“破鞋”,最后爱上了他。

  陈清扬作为这篇故事的女主角,特立独行的性格似乎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这个时代对她的审判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来过,或者只想大哭一场脱离这个梦境,然而现实就是梦境。

  陈清扬对这个时代的反抗也是作者对生活的呐喊,她的形象也给读者带来了思想解放。

  一、打破传统枷锁。《黄金时代》对陈清扬的所有描写,从多方面出发,塑造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女性形象,而且这一形象打破了传统的枷锁,同时也使人获得了一种“精神的解放”,给予其他后来者很多启迪。《黄金时代》是对文革的一种批判,而其塑造的陈清扬形象在作品最后也有展现,即便是已经分开很久,在90年代二人相遇时候,虽然已经离婚,但是陈清扬依然保留着“结婚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进一步加深。

  二、特立独行。陈清扬是特立独行的,《黄金时代》中对陈清扬的塑造也处处表现出这种“特立独行”。无论是在作品最初主人公对“破鞋”的反抗,还是对后来“组织”的反抗,即上午结婚、下午离婚,均体现出了她的特立独行,她不为任何事折腰,只为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

  三、至纯的友情。情感救赎,为了达到“救赎”的结果,陈清扬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第一种便是“至纯的友情”,是对王二的友情。具体来说,陈清扬是一个下放的女医生,其本身身世清白,但是被人无缘无故地说成是“破鞋”,这对陈清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尤其是情感上的,她需要一个人来做她的朋友,倾听她的诉说,但是很多人找陈清扬,特别是男人找她,并不是为了看病,不是因为她的医者身份来的,而是因为她的“破鞋”身份。这就导致陈清扬的心理要承担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王二出现在陈清扬的身边,而且是以一个“病人”的身份出现的,所以陈清扬对其好感增加,认为他们之间拥有“伟大的友谊”,为了这份伟大的友谊,陈清扬不惜以肉体交换,得到了暂时性的“情感救赎”。

  四、至真的爱情。对于王二,陈清扬的态度一直在不断变化。在刚开始,陈清扬只是对王二有一定的好感,而且王二也能证明自己“不是破鞋”,所以陈清扬与王二接触较为频繁,但是随着与王二的交往,陈清扬的态度日渐转变,尤其是王二被打伤之时,陈清扬说“你别怕,要是你瘫了,我照顾你一辈子。”这句话可以说是陈清扬感情的一种真实表达,她已“为爱痴狂”,而这“至真的爱情”实际上也是陈清扬进行“情感救赎”的一种表现。

  《黄金时代》里写道:那一天,我二十一岁,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

  他描述了公牛受锤的过程,年轻的公牛精力旺盛,非常好斗,人们把它捆起来,用大锤在它的睾丸上使劲砸几下,从此之后,这公牛就只知道耕地拉车,再也没有其它想法了。

  我想起小时候从邻居家抱回来一只小狗仔,肉乎乎的非常可爱,每天追鸡赶鸭的跑来跑去,慢慢的长大了,要给它套上脖圈。刚开始套上的时候,小狗还不明白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东西,后来才发现上了当,行动严重受限,因此哀号不断,听着让人心疼。有时我想给它解开,让它不再难过,邻居告诉我,千万不能解开,过几天就好了。果然,几天之后,这小狗不再叫唤,每天吃了食之后,老老实实的趴在窝里,再也不上窜下跳了。

  如王小波所言,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年轻人不会理解这一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出名也大都在30岁以前,以后也有机会,不过难度大了许多。

  钱钟书说: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这话似乎与王小波所言之理暗合。20岁之前还没有“受锤”,那时候不狂,只能说明才能不行;到了30岁之后还狂,这锤只会砸得越来越厉害,也撑不了多久。

  而我却认为黄金时代不局限年纪,黄金时代不在于自己是否狂。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可能会出现在他的人生任何时候。在我们在为生活奋斗的就是处在自己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9

  以前听过王小波,却未读过他的书,这次通识课要读他的书,去图书馆借了他的《黄金时代》。

  翻开书,一页一页看下去,有点小小的惊奇,这和我以前看的书太不一样了,作者竟是这样来描写生活的。前看的书里面没有这样对性的频繁描写,而作者写性就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干任何一件事一样的自然,虽有性却也不使人觉得色,似乎在那样的年代,在那种环境下,人被压抑的只能用性来宣泄内心的欲望与反抗。

  人与生俱来的三大欲望在作者的书里都被限制,书中的王二二十一岁,这是他的黄金时代,他说他有好多奢望,他想爱,想吃,他是插队的,被队长穿小鞋,生命虽不至于受到威胁,但总是去了一些自由。“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陈清扬恰恰相反,所以就成了众人眼中的破鞋。但她不是破鞋,她想证明她不是。

  她认为破鞋都很善良,乐于助人,而且最不乐意让一让人失望,因此他对破鞋还有一点钦佩。这也是陈清扬的黄金时代,虽被称作破鞋但她清白无辜。王二说他二十一岁时认为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到他。但后来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王二和陈清扬是没有被那个时代摧残的人物代表,他们内心对生活的感觉没有被那个禁锢的环境消磨掉,依然保持着人的天性,内心没有麻木,就如文中多次描写的性。

  王小波对性爱大胆自然频繁的描写,或许是由于在那个时代收到的压制太多,太违反常理,是在经历了那样的压制之后对人性的一种探索,或许是要在长久的压抑之后要解放人的曾经被压制过的思想,,要释放内心的感情。就如文中他写道王二在喂猪时,猪食里的糠总是比平时多三倍,然后和司务长吵架,他说“我们的猪总得吃饱吧”看到这我笑了好久,他的语言太幽默了,幽默之中也许有一些无奈与悲哀吧,他是在说有生命的动物对事物的需求,也是在说人的一种自然需求。或许这是他用来想那个丑恶,压抑,愚蠢的环境挑战的一种方法,这是它的独特之处。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20

  如果说,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那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过什么样的日子便全都是自己的选择。

  电影《黄金时代》曾选取过《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和《她认出了风暴》这两个片名。最后导演许鞍华还是用了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将电影更名为《黄金时代》。从片名的几度更改中,不难看出导演许鞍华在和在影片的创作中投入的大量心血。导演40年的执着,最终成就了《黄金时代》这样一部兼具文艺感与世界观的记传电影。影片很好的还原了主人公萧红所生活的年代,无论是服装造型还是香烟火柴。这一切都归功于全组工作人员对影片的每一个细节的尽力还原,使我们能透过屏幕去到那个动荡的民国时代。编剧李樯在剧本创作阶段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读遍了民国左派作家们的所有作品、传记、回忆录等文字资料,才有了最后观众所看到的这个剧本。

  影片作为传记电影以萧红奔波的一生为主线,中间插叙的几个镜头暗示着人物的未来走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第一遍观影时的错乱感从而降低了观影体验感。采用人物旁白式的叙述手法,使观众从故事中抽离,客观地看待他人对萧红的评价,进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萧红。光线的明暗对比所产生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能够更好的理解萧红的复杂内心。比如在战地结识丁玲的那一段,会给人一种曝光过度的感觉,但这也反映出与丁玲的相识让萧红打开了心扉,从寂寞中短暂地抽离。第一遍观影会让观众对萧红的逃亡生活以及感情经历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影片的很多细节往往会被忽视。初看时不明白萧红在投奔未婚夫的那场戏里,看见未婚夫被哥哥打却仍旧自顾自地大口吃着饭,权当与自己无关。但看完全片再回过头细细回想,她就是萧红那个永远不会被世俗所禁锢选择了一生为自由而活的萧红。虽是主要讲述了女作家萧红的一生,但影片中所出现的其他角色几乎构成了当时的文人圈。展现了民国时代文人生活的真实面貌以及他们的交际活动,看似普通的生活场景给人极强的代入感让观众沉浸其中。演员的演技对电影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力求完美。演员们甘愿拿着极低的片酬,投入全部的热情。

  最后回归影片主题,在今天看来萧红的一生就如电影开头她的黑白自述一般普通、平凡。几段感情经历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使得对萧红的评价褒贬不一。一篇《生死场》让萧红逐步走上当时的文坛,人们逐渐地发现了萧红的写作天分。从她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出,她在这个战乱年代同时也是于她而言最好的时代,做出向往自由的选择。她选择安安静静地写作,选择做最纯粹的自己,哪怕不被他人理解,哪怕孤独寂寞。导演也正是借此片表达了:“我不能选择怎么生,但我能选择怎么爱生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 相关推荐

【《黄金时代》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的黄金时代随笔02-15

凶脸的黄金时代12-06

黄金时代经典台词【精选】03-24

《黄金时代》读后感12-26

《黄金时代》精选读后感12-26

《黄金时代》读后感(精选32篇)07-18

读黄金时代有感11-17

宝黛相会之黄金时代(爆笑)12-06

黄金时代读后感(通用24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