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天性》读后感

2022-01-20 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交天性》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交天性》一书从脑神经科学角度确认了我们的社交天性。书中介绍了大量的试验,并借此来表达观点:人类天生就有社交冲动,并且有三大驱动力——连接,心智解读和协调。

  婴儿出生时有生理上的需求——食物,水。这无疑是由婴儿的父母提供的,因此作者提出,婴儿首先需要的是“社会连接”,这才是本质上的需求。并且人一生中这种需求一旦受到伤害,就会感到心痛,反之则会感到愉悦。作者实验指出,生理上的痛苦实际上与社交上的痛苦共享一套神经系统。因此,当人类在经历其社会连接造成威胁或损伤的事件时,大脑的反应几乎与它对物理疼痛的反应一样。

  其次是心智解读,包括两大系统:心智化系统和镜像系统,心智化系统负责进行社会化解读,决定了我们是理解他人还是误解他人。而镜像系统通过模仿使得心智解读成为可能。在讲述人类镜像神经元中,作者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和经颅磁刺激术两个实验得到了人类有镜像系统并在模仿中有关键的致因性作用的结论。而后在复杂模仿的`实验中要求被试者(非音乐家)模仿所看到的吉他弹奏指法,并得到镜像系统和其他认知能力参与了模仿过程的结论。在多个实验结论推导下,我们得知,镜像系统不会产生高层次的心智解读,而是创造心智解读的前提条件——把一些复杂动作整合成一个带有意义的简单行为。

  最后是协调。作者说,这是“进化最狡黠之处”,特洛伊木马式的自我从外界运输进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信念,虽然自我认为这是独立的自我,但实际上自我完全是在外界的影响下形成的。“我们的自我是为群体服务的,它确保我们能适应所生活的这个群体”。而自我控制实际上也是为了社会的长远利益,而不是首先对个人有益。

  “自我控制是我们进入社会的代价,那些更容易接受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的人,获得的成就往往也更大。”,也就是自律者自由。举个例子,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正常的不受约束的,然而一旦我们跨入法律禁止区域,就会受到惩罚。只要我们将自我行为控制在法律红线之内,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即是自由的。作者说:自我控制的受益人,是别人,而不是自己。但是我认为,自我控制的受益人是自己和他人。在我以自我控制为代价融入社会时,也享受着社会对我的回馈。我本质渴望的社会连接在此时已得到满足。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最有智慧,最精明能干的人是那些拥有特别强大分析推理能力的人,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或许那些具有最强社交技能的人才最有智慧,最精明能干。”实际上,本书一直在向我们阐释一个道理-——唯有人际关系才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人们表面追求财富地位的背后是想创造某种更好的人际关系。

【《社交天性》读后感】相关文章:

思考的天性作文11-24

贞于天性,坚持自我12-17

永不磨灭的天性作文01-08

社交礼仪知识?08-24

人言鬼诡——还我诚信,还我天性作文12-03

2021社交礼仪常识04-09

社交的基本礼仪09-08

社交礼仪的相关知识01-04

有关日常社交礼仪知识09-23

社交礼仪知识(15篇)08-19

《母熊大白掌》读后感 九年级读后感:读《解忧杂货店》有感 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