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2024-09-20 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1

  万玮校长的《学校管理的本质》在上篇有一篇讲话稿《学校文化建设有三招》中,万校长提出了管理的三个层次。看到这个地方,我首先想到的“什么是管理”?对于这个基本问题,每个人对其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做出不同的解答。我想,在座的每一位都会想到很多词: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等。学校管理又是什么,书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学校管理三个层次是控制、激励、服务。

  个人认为,学校管理的第一要务应该是引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提出校长应该具有五条基本理念,即“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规定了校长必须担负起的六项专业职责为“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以“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类要求进行了阐述。我想,无论是规划学校发展、育人文化的营造,课程建设、教师成长等,都需要管理者、校长要引领。首先注重思想的引领,把自己的对学校愿景的规划,办学思想、育人理念清晰的传递给每一位教职员工,解决到哪里去的问题,方向是不能偏的。

  引领需要示范,需要榜样。尤其在学校这样的单位,面对知识分子,需要管理者的身先士卒,榜样示范,“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干出样子”,需要管理者需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的务实作风。要求老师们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者自身业务怎样,希望老师们要研究教学,管理者专业水平如何,希望师生不迟到,管理者是否先到岗了。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所有的教育梦想都只会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所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尤为关键。

  引领需要我们管理者思路要清晰。对某一个时间的工作,某一项具体的工作,抓什么、如何抓、抓到什么程度要心中有数,要能让老师清晰的感受到我们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工作作风,感受到各个部门精细化的管理。

  学校管理的第二个关键词,激励。书中提到的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过: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这就是管理的本质。激励,就是要让老师们看到美好的明天,看到学校的希望。画饼充饥是不行,只有学校实实在在的发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家长赞誉、社会美誉、政府肯定不断上升,老师们才能感受到在学校工作有价值,在工作中感受到自我成长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会喜欢上工作,享受工作。

  激励老师,首先要了解老师。针对不同的老师,给他不同的目标激励。正所谓知人,才能善任,知人善任,重在知人,难也在知人。知人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了解、双向交流的过程。管理者要知教师,教师也要知管理者。知人要知心。对教师主动关心,坦诚交心,教师才能付出真心,对学校树立信心。通过谈心、交心,达到知人、知心,从而把广大教师凝聚在管理层的周围。知人的目的是善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管理者应根据教师的学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合理配置,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就能产生1+1>2的效果。优化组合就会形成最佳匹配,从而达到更高效的工作成果。老师也容易从高效的.工作中找到乐趣、满足感、成就感。

  激励教师,我们不能唱高调,非要老师站在道德层面去工作。要让老师对自身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老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成就学生、成就学校,更重要的是成就自己。一个老师最大的保险使自己的专业成长。为什么,每到开学季,有那么多家长想千方设百计探寻学校的教师配备,总是关注某某老师的任教情况,这就是老师利用学校平台,不断努力,成就了自己。

  激励教师,需要搭建平台。要让老师尽情的展示自己。身边老师的成功就是最好的激励。管理者要为每一位老师铺路子、厚底子、搭台子、架梯子、压担子。昨天,总理在工作报告中说到教育,谈教育公平,提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学校,管理者,要让每一位老师都有出彩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体会到职业的幸福,工作的成就,学校就会成为老师们精神的家园。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2

  我被抽中真是骄傲啊!此时此刻,请允许我霸屏30秒以表达我难以言语的豪情。寒假拿到书我就奇怪为什么学校会发这本书,我又不是校长为什么要看学校管理?直到这次读书会,一个星期内我比较认真地看了一遍。看完后我是这样揣测推荐这本书的那个人的意图,第一,不管我们身在什么部门,都应该心怀学校整体发展的大愿景努力前进,而不应该各自为阵“埋头苦干”;第二,看了这本书,我们应该清晰地感受到什么是好的教育,未来的教育趋势是怎样的,一所好的学校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中我们才能共融、共创、共生。

  我对学校管理的本质是这样理解的:

  1、个性。我觉得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环境氛围,“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比如说平和中学对平和两个字的定义,平而不庸,和而不同,还有平和人的五自精神;相比较,我们学校知行合一的定义也是各类特色课程和特色活动的文化精髓。个性另一方面的理解就是重创新。一个学校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我们只有不断融合创新,营造一种自由生长的生态,才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次的创新成果,才能不能突破,成就自己,成就他人!

  2、人性。什么是好学校?书中提到,一所不仅能帮助教师成长还能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学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学校管理点应该集中在人身上。大家都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不在只关心学生的成绩,更关注他们的全方面发展,因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可是当家长们因为相信而选择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中的时候,我们有怎样的态度和底气去教育他们呢,我们有怎样的文化去滋养他们呢,当他们踏出校门的那一刻,我们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呢?所以我们需要一系列的措施帮助老师成长,需要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成长,更需要一系列的平台与家长沟通,让我们的教育后方更加牢固安全,我们这所以这样不惜一切代价地广搭台、助成长、重赋能,因为未来在我们手中。

  3、佛性。书中有好几处作者与某些智者的谈话,令人印象深刻,或许佛理是人在一定经历后的一个精神归宿。因为这世上有太多你想不通的理,过不去的坎,打不过的人,咽不下的气,所以我告诉自己,在这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一生,在我感受这世间美好的同时,我也要别人因为我的出现而感受到这世间的美好。

  最后,感谢这份让我安身立命的工作,感谢让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让我们继续读书,继续努力,许大愿,共成大!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3

  《学校管理的本质》这本书是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的一部著作。此书主要收录了他自从做校长以来写的文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2000年来的发言稿。本书共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共19篇文章,他认为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搭台、成长、赋能。全书以作者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理论、亲身经历案例和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文章、诗词歌赋等阐释教育的理论。其叙述手法诙谐幽默,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将纷繁复杂的学校管理讲得那么轻松自如,诗情画意,似潺潺流水,又似涓涓细流,流入心田。

  读了此书以后,我的思想通透了许多,理解了学校的一些办学思想。读到“领导力指的是领导一个团队面对未知能力”时,我耳畔会响起袁校长经常提起的判断力,也正是这个准确而高瞻的判断力才使行知由一个不出名的小学校,在短短的几年里发展成为一校六区的行知学校教育集团;读到“学校是一个文化的场”时,我想到了一所好的学校发展历程创立阶段是靠生源,发展阶段靠制度,品牌发展靠文化;读到“学校里真正核心的课程只有两个:体育和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了学校里浓浓的书香气息;读到学校文化建设三个做法“文化交流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管理去行政化”时,我们学校是真正践行了陶行知的“爱满天下”“千教万教教人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学校里高动能发动机——教师发展中心为了帮助教师快速成长而搭建的各种平台,源源不断地为教师和学生赋能;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服务在学校的体现。教育的思想是通用的,教育者的思想也是相同的,在此我很荣幸的与万校长做了一个思想上的`交流。

  本书的观点又对我的本职工作有了指导作用。当拿到此书时,我才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位教师,还是学校管理环节中的一环。看完了此书,我才感觉到管理是一门人性的艺术,人性前面那个字是人,首先要讲到管理者要有领导的能力,人格的魅力,包容的心态,大气的格局;管理者要有飞鸟、蜻蜓、蚂蚁的三个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视角;善于利用矛盾论、时空观和动力学等等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和学校、老师、学生同频率共振动;俯下身子侧耳聆听老师和学生的心声和需求。真正做到像书中所说:“人生的意义不是我来过,感受过世界的美好,而是因为我来过,有人感受到这世界的美好”。

  另外,我也结合我的经历和想法来谈谈我对学校管理的本质的几点看法。首先,我认为学校管理的本质是:“当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谈到学校时,他眼里闪烁的光芒、脸上洋溢的笑容和嘴角上扬的角度和学校能成为他们一生津津乐道的话题。”其次,教育者的气象要高远,我认为谦卑、感恩和敬畏是教育者气象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的气象,在培养孩子方面,就像一个大写的“T”字,那一横有多宽,这一竖就有多深;短视的应试教育工作者让天真烂漫的孩子背上了沉重的书包,戴上了高度的眼镜,整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披星戴月,游走在各大补习班之间,他们的眼光是冷漠的,步履是蹒跚的。这一点上我比较赞成国家提倡的“五育并举”和上海平和中学十二年一贯制的尝试,真正让教育回归应有的模样。第三点,管理的本质要注意细节。有时候你不是你自己,而是代表学校,有时你不经意的一言或一行,老师、学生、家长、社会的人都看在眼里,他们很可能不认识你,但他们知道你是学校的管理者,虽然你不能代表学校的全部,但是在他们的眼中,你就是学校的形象,说法虽有失偏颇,但还是有点道理的。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别人搭台,帮助别人成长,赋予别人能量,同时,也要为自己寻找成长的平台,不断吸收适宜自身发展的正能量!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4

  《学校管理的本质》一书封面上的一行小字告诉我们: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搭台、是成长、是赋能。看似简单的三个词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一眼看来我认为就是递进关系,是否真的如此?带着这样疑问和好奇走进这本书。

  一、好的学校管理是搭台

  我把搭台理解为服务。管理的最高层次就是服务,教师为学生与家长服务,学校管理者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服务。今后我也将在我的职责范围内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所谓课程,就是学生全部校园生活的总和。从改变学生气质的角度设置我们所理解的狭义课程之外的广义的课程。关于课程方面,万校长有个做法很值得我们的工会学习:那就是通过工会为教师开设了俱乐部课程。教师可以自由申报开设俱乐部课程,经审核后向全体教职工开放报名,学期结束时学校给予经费支持。这一点,我想今后工会也可以和科研处来联手把对教师开放的课程能够做起来,之前科研处也在教师会上提过,希望可以落实,在教代会的提案中,也有老师提到这样的愿望。

  校本培训确实非常重要。我们行知学校每年寒、暑假在校本培训上的力度是非常大的,会邀请很多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如肖川、鲍鹏山、陈龙安、余文森、把嶙、凌宗伟、韩军等走进学校与教师零距离交流,引领教师发展与成长。而今年担任寒假的校本培训工作的,大多是我们自己的教师,等同于我们自己的教师讲坛,为我们本土的教师搭建这个交流平台。包括学生活动、家长学校也是,搭建平台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教师、家长的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也应当是家长成长的平台。借助学校这个平台,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一个能帮助家长成长的学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

  二、好的管理是为教师和学生赋能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管理者就要激发和释放人身上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

  激发潜能,其实就是创新。创新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融合,另一个是封闭。万校长用人类的繁衍形象的说明了融合所产生和带来的变化和发展。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的集团化办学,如果不是和40中真正的深度融合,不断的发展,再融合、再发展、再壮大。第二个来源是封闭。大家都知道疫情的时候因为封闭,才让我们在抖音上、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五花八门的排遣郁闷和打发时间的创新娱乐方式以及各种创新的美食,我想美剧《越狱》的逃亡办法,估计也是因为封闭而激发出来的。

  执行力越强,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弱。创新需要有三闲:闲时、闲钱、闲情。闲时和闲钱容易有,闲情却不易得。闲情其实就是兴趣,管理不能只靠权威,更要靠涌现。因此,“赋”不等于“缚”“赋”是给予,“缚”是束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过去妇女的缠足,因束缚而抑制了成长,造成畸形。万校长说:因为如果老师想做一件事,就会做得非常好,但如果这件事是学校指派的,教师也许就会敷衍了事。例如我们才组织参加的2021合肥市女工手工才艺作品展,就是老师们自愿主动积极要求参加,报送的每件作品也都是精雕细琢,认真准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万校长说,需要给学生自由,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可以选择,只有这样,创新才可能发生。一个团队或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只有营造了自由生长的生态,创新的成果才会涌现出来。

  三、好的学校管理是成长

  学校工作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人的成长。真正的组织管理就是要将法家思路和儒家思路结合起来,外儒内法或者内儒外法,两种思路达到一定平衡。

  我认为搭台是基础、成长是目标、赋能是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赋能也好、搭台也罢,目的,都是为了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成长!

  所有职业,其实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都是在成就他人。人生的意义不是我来过,感受过世界的美好,而是因为我来过,有人感受到这世界的美好。

  当然,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风景与气象。

  今天这种交流的方式,就是袁校长为我们这些管理者搭建的一个平台,同仁们高屋建瓴的发言又何尝不是赋予我最好的能量,可以让我继续成长……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5

  在读《学校管理的本质》之前也粗浅的看过几本万玮校长的书,例如《班主任兵法》《教师的五重境界》《40岁开始学做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兵法》印象较为深刻。万校长的书可读性都很强,《学校管理的本质》这本书中收录了很多作者的演讲稿和随笔,内容上贴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还有很多鲜活的案例,读起来引人深思。

  在读《学校管理的本质》的时候,不由想起之前学校发给我们的李希贵校长的书,李希贵校长的团队也曾到上海平和双语学校交流指导。这两所学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1.两位校长都有旅美的经历。

  2.学校管理中都引入了很多西方的管理理念。

  3.都在不断的进行实验与创新。

  4.都地处发达地区,教育的`发展也相对领先,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本书读过两遍,刚拿到手的时候通读了一遍,在准备读书交流的时候又选择其中的章节细读了一遍。读完本书,有以下几点印象比较深刻:

  一、要事优先,计划执行

  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都是具体事务的执行者,自己做事的效率直接影响着学校工作的推行进度,所以工作必须追求科学性、合理性,避免陷入繁忙而凌乱的琐事之中,而错失抬头看路的机会。书中谈到时间管理的四象限图,我们可以把事件分为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两个维度构建了一个二维坐标形成四个象限。分别为重要而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正如书中所说,我们在具体应对的时候,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重要而紧急的事情认真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有计划的做,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可以请别人做,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可以不做。总之“要事优先,计划执行”。

  二、教育需要“文化场”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把所学的东西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在万玮校长看来,剩下的东西就是人格和气质。教育者的人格会直接影响学生,教育者的价值观、个性特征也会直接的影响到学生,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直接可以教授的。学校无法改变学生的基因,但可以改变学生的气质。这样看来,文化育人的作用尤为明显,而学校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场”。作为学校文化的营造者和经营者,得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像物理的磁场一样,不仅需要建立磁场,还要把磁性变的越来越强,这样育人效果才会更明显。

  同样,学校的管理也需要“文化场”。有人说三流的管理靠权威,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一流的管理靠文化,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这句话都适用。但不是说权威和制度不重要,权威是推动力,制度是约束力,文化是引导力。同样,良好的制度持之以恒就会变成文化,文化的引导力是逐渐形成的,首先是文化认知,其次是文化认同,最后是文化自觉。例如我们学校的教研文化,很多工作已执行了十余年,年轻教师从选择行知开始就对行知学校有了一定的文化认知,进入行知以后通过亲身体验逐渐产生了文化认同,再到后面就形成了文化自觉,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也许就是文化的魅力,不需要行政推动教师便自觉执行。

  三、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

  世界著名作家、大思想家斯宾塞·约翰逊曾经说过“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他曾创作的一个寓言故事《谁动了我的奶酪?》我们都曾读过。书中主要讲述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找寻奶酪的故事。“哼哼”“唧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产生惰性心理,惰性就像惰性气体一样,阻碍了化学反应,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嗅嗅”“匆匆”始终保持警惕,不懈怠不放松,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消沉,在现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万玮校长在谈到改变与创新的时候,提出创新的本质就是打破,打破之后再重构,建立新的结构。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坚持,但坚持有时会演变成固化,固化最终会影响发展。我们学校的教师队伍很年轻,学校的管理理念也很新,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优化和创新,例如社团建设、校本课程、自主命题、青蓝工程、先听后教等等,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支持,师生们也在创新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好的学校管理就是搭台、成长与赋能。通过要事优先,计划执行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为师生发展搭台;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场”化无为为有为,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通过改变与创新保持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学校的发展赋能。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6

  寒假有幸拜读万玮校长《学校管理的本质》一书。本书是万校长在各种场合的各类文章集合,虽然我与万校长未曾谋面,但是在读过书后,一个沉稳、大气、内敛的校长形象跃然纸上。书中无数次提到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平而不庸,和而不同”的理念,鼓励教师创新,鼓励学生和家长发现自身优势,乐于听取年轻教师意见等。虽然我没去过平和双语学校,但通过本书,我知道了平和双语学校的学生社团很多而且学生可以自发申请创建,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行知,各种有趣的社团总能让不同的学生找到归属感。这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五育并举融合发展”不刚好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而万校长主持下的平和双语学校这种“不唯分数论,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正是当下和未来教育中最珍贵的品质,因为“好好读书对你将来有用这样”的话对现在的孩子已丧失吸引力!从这一点上来说,万校长的这本书帮我认识了学校管理的本质,抛弃陈旧观念带来的低效与迷茫。

  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万校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给读者指点迷津,能让读者少走些弯路,能够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学校管理本质是什么?万校长说是搭台,是成长,是赋能!管理就是思想上的引领,而不是长官式的发号施令,用规范、制度等硬手段达成目的。很多人说是万校长成就了平和双语学校,但万校长却把自己的姿态放的很低很低,常年都在思考自己对教师、对学生、对家长的贡献值。万校长坦言:好的学校管理,会让每一名教职工有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自自我价值的实现,即便是最平凡的`岗位,也能连接时代的使命与人生的意义。万校长追寻的最高境界是:一所学校的学生、老师都发展了,但是他们却没有感觉到管理者的存在,而认为是自己自然而然生长的结果。

  作为一名管理上的新手,当教育理想在实践中触礁时,我总是找些客观的理由来解释或搪塞,而最终却又往往被管理所惑,常常为自己的管理思想不能成为教师团队的共同愿景而不得其解。其实,这一方面是缺少对学校管理本质的认识,另一方面恰恰是有效管理方式的缺失。一个人的理念是难以改变的,但是通过有效的心理沟通,就可以发生碰撞和达成认同,使得每一个团队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和自己服务范围保持一致,从而促进学校管理目标的良好达成。否则,就算表面服从、顺从了,其行为往往是给别人看的,势必就会消极怠工,难以达成高效。

  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应该像万校长一样,对自己所在的领域要经历三个认知阶段:第一阶段为掌握事实,即所在领域的大致情况,了解学校、了解学生、了解家长、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流程以及校内教育教学管理的细节。第二阶段为形成观点阶段,要提出自己对学校教育的认识,形成自己的领域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同时在工作中落实。第三阶段则是反思阶段,万校长称之为思考方法。在我看来,这个阶段已经跳出了所谓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本身,专注的是形成这些理念背后的逻辑。只有这样,才不会被自己的理念所困,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三个阶段不仅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管理新手的行动指南,而且对从事任何一个新的行业都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时代,到“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探索”时代,以后将会发展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开发”时代。这听起来似乎很遥远,尤其是对于我们行知这样一个地处合肥瑶海区较偏远的学校,家长甚至教师很难接受最先进、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所以,教育管理者要巧妙的整合资源,正确地广泛推广信息技术,拓宽知识的获取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调节一切有利因素为学校、为教师、为学生服务。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7

  管理类的书籍看的不多,但2024年寒假读《学校管理的本质》很过瘾,一气呵成,后又读几遍。整书视野开阔,观点高屋建瓴,给人醍醐灌顶之感。登高方知天高,临潮倍觉海无边。

  虽未蒙面但通过文字可以想象万玮校长谦逊而奋进,他的两个观点我印象最深:“好的学校管理,是为教师和学生赋能。”和“教育者的成长是教育成功的秘诀。”现结合我的工作经历谈三点感想。

  1、校长是如何管理我的

  首先反思的是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们的袁校是如何“管理”我的呢?2020年毕业就来到行知学校,袁校是2010年来的。对于我个人而言,有两件事情,我印象最深刻。一次是学校开运动会,袁校巡视到我们班级。我问声好后,他第一反应是走到我傍边把我的上衣领子拉了拉,然后说“年轻人要有精气神!”还有一次是在办公室聊专业规划,袁校和我说,“现在的特级教师也可以评……”这两件事情对我个体而言影响是很大的,没有说教之词,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如今想来,正如老子所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玮校长也谈到,“管理的理想境界是,一所学校的学生、老师都发展了,但是他们却没有感觉到校长的存在,而认为是自己自然而然生长的结果。这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

  由此联想到一个画面:一个人把池子中的一条鱼拿到大河里,鱼翔浅底,它往往想到的`是自己的游泳的本领大,却常常忘记了是人给了它机遇。我们都是池中物,但感恩门前一条大河向东流。这开疆拓土的力量就是校长的管理。

  2、在其位,谋好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人们不在那个位置,就不要谋求那个位置上的事情。反过来说那就是在其位,谋其政。弄清自己所在的岗位,尽到岗位赋予的职责。做事情、处理工作不能违背规律,没有到那个位次程度,就不考虑那个时候的事,只做与现实相符的事。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准确定位自己的任务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谋其事就是谋自己应该做的事,这样不谋其事也是谋其事了。“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凭借自己的能力担任职务,不能胜任的就辞职。

  行其权,尽其责。以我所在的部门为例,科研处的核心工作就是助教师专业成长。万玮校长倡导学校管理“自下而上,要深深扎根的。”立己达人正是行知学校科研处的办事理念。

  在其位,谋其政,更要谋好政。对于学校科研部门,这里的“政”还有一层更深刻的含义就是“正”,我们要给年轻的教师正能量,激发其向上的生长力。学校管理者要做的就是激发和释放教师身上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唯有如此,才是好政。

  3、一起进步更要走在前头

  教育对人意味着什么?它不仅有外在的使命担当,也应该有内在的自我成全。教育者的成长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正如杨林柯老师说的“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就教研工作而言,一所学校不可能每一位老师都是积极的,有的人就是偏执的。追其本源这是由于认知能力不足,见识有限造成的。作为教育管理者也很可能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可悲的更是可怕的。

  基于此,我想三点改变途径:

  ①在这本书127面谈到《了凡四训》,这是对命运的思考,作为教育人首先要想清楚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本人比较相信因果报应。有其果,必有其因。天理循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生想明白了,你会发现很轻松很积极很阳光。这样才能传递能力,这样才会有精气神!

  ②改变思维方式:书中122谈到家庭教育的三个层次,我反思自己正努力的在第二层次上做事情,我们作为教育管理者首先要理清楚“培养与塑造孩子的使命感才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这样你才会影响老师,影响你的学生。教育管理者要与教师一同成长,不管是学校里的教育教学还是家庭教育,我们更应该走在前面,去引领我们的老师。

  ③我们应该帮助提升学生见识水平,提升自我教育理念,正如书中提到的校本研修理念“我能,学生才能的。”当然要想进步,必须多行、多读、多思。

  最后,作为一名行知人,心中许下大愿——行知腾飞教育梦,呼我辈,共敢当!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8

  人活着要有信仰,作为教师,更应该拥有教育的信仰,拥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够从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中体会到为人师表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工作的满足,人生的幸福,才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并把教育观念和理念转化到自己平常的教育行为中,贯穿始终,矢志不渝。正如万校长所说,我们作为教育者需要这样的信仰: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只要找到合适的路径,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

  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一个我所带的排球队的一个真实案例。记得去年在安徽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中,我们学校排球队在比赛中获得第三名。在颁奖仪式的领奖台上,每个队员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喜悦与自豪,只有我们的排球队长却失声痛哭,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情宣泄,还得从他的成长故事说起。这位同学在学校选拔排球队员时,由于自身条件不突出,没有被选上。但他凭借着对排球的热爱与追求,自己买了排球,继续坚持练习。由于没有人指导,他就请教在排球队训练的同班同学,等排球队都训练结束了,他就自己一个人在球场上坚持练习,直到有一天,他在排球场自己练习被我发现时,他居然坚持练习了半年的时间,我被他的执着感动了,让他加入了排球队的训练。进入排球队后,他知道机会来之不易,所以训练非常积极,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达排球场,训练也非常刻苦,从不叫苦叫累,技术进步也很快,由于各方面能力表现都不错,队员们一致推选他当上球队的队长。一年后,在他的带领下获得区排球联赛第一名,市阳光体育比赛第二名,省排球锦标赛第三名。

  我时常把这个案例讲给上课的学生和排球队的队员们听,这个案例的故事也时刻警醒着我,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他,同时反省自己内心深处的职业理想,坚持初心,决不轻言放弃。

  万校长说:教育者的成长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我们在现实的教育中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而忽视了教育者即教师的成长。我是一名体育教师,我热爱运动多于读书,但在校领导的带领和感染下,我也严格要求自己多读书。教师的成长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飞速,如果只满足于目前的知识,早晚要被社会所淘汰。我们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自己不断的搞好教学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活到老学到老”是作为教师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教师的素养才能不断提高。我深切地感受到:要做好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

  随着教学和实践的不断进行、更新,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我们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总务处作为学校的后勤保障部门,它在提供教学设备、物质供应、改善教学条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总务人员要有为教学服务的思想,主要任务是为教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条件,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进入总务部门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理念,始终把提高服务意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在每次遇到问题都一一解决时,就能感到所做的一切都有意义。总务工作虽然繁忙,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也缺乏很多的经验,但我想我既然从事这份工作,就要把他做好,把这份工作当作我的信仰,实现我的价值。

  要想成功,唯有坚持!不论现在或者将来,我会一直坚持:真诚对待每一个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9

  寒假伊始,学校向往常一样送来精神食粮的时候,我首先阅读的是万玮校长的《学校管理的本质》,万校长用一篇篇发言稿写出了自己悟出的教育管理之道。书中,如实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闪耀着教育教学思想的光辉,引人深思。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场所,学校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作为教育人、管理者更要明晰教育的本质、学校管理的本质。书中所提炼“搭台,成长,赋能”这六个字给予学校发展更好的诠释,也让我跟随万玮校长的脚步去审视自己的学校。智者的言论和思想,是我们学习的资源,也是我们批判和思索的资源。

  一、品牌是帆,注重品牌效应

  万校长在自序中提到学校几年内推动一系列改革,创立了“平和教育”的品牌,所在的平和成为社会认可、家长称赞的一所学校。在学校建设中,现在很多提到品牌二字。品牌即口碑,不是贴标语贴出来的,而是矗立在人们心里的,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对学校的认可。品牌已经成为学校赢得家长和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就拿行知学校来说,以前当别人知道我是老师,问我是哪所学校的时候我总是说“瑶海区”的,因为说了校名别人也不知道。别人再追问下去:“瑶海区哪所学校?”不得已我才说“行知”。“行知是私立的吧?”每每听到别人这么说,内心总是拔凉拔凉的。学校拥有品牌,老师们才有力量,有底气,有自信。行知学校从最初时的小四合院,九个年级共十几个班,经过几代校长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发展到现在的集团化办学的一校六区模式,现在我会很自豪地说我是一名“行知人”,行知带给我们的是尊严和荣耀。学校的品牌不一定非得靠大楼、大设备这些硬件支撑起来,实质上更要靠文化、靠内涵来扶植与壮大。

  铸造品牌对一所学校来讲是一个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品牌学校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校园文化。虽然我们和真正的品牌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地行走。

  二、教学理念是打造品牌学校的灵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管理,其次才是教育行政的管理。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的灵魂。如果从小学开始,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升学,这终将让孩子们走上不归路。这些年,我们学校的教育可以说是陷入了一种尴尬局面,在大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仍然坚守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学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很多时候,当自己静下心来思考,教育不过二字,但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深意,这是一条让每个教育工作者永无止境的探索道路,学校教育不能走功利教育之路,要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为学生撑起了一片天空,照亮学生的前路。我相信只要用心、用爱教育,不仅是学生,作为老师自己将收获到真正的幸福。

  三、文化底蕴是打造品牌学校的关键万校长给教育的定义是

  把所学的东西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两方面就是教育——人格和气质。人格和气质该如何教?这就需要文化。文化蕴藏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活动,影响着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平和文化建设提供给我们三个有效的做法。文化交流中心:学校品牌、文化与价值建设;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提供课程;管理去行政化: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十年校庆时平和阐释出的校园文化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学校一整套文化体系。

  自建校以来,我校一直传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践行先生的教育理念。作为以教育家命名的学校,我在思考如何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主线,通过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真正落实“五育并举培养人”的目标。另外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与校本课程研发结合起来,校本课程的开发有赖于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我校已开设了一百多门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拓宽了渠道。今后还可以对科目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创新,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让教师成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引导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

  这是一本值得静静阅读的书,看平和的故事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聆听智者的声音,激发我继续去寻梦去思考,读懂自己的学校和学校的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引领和建设者,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搭台铺路,实现教师个人和学校的双赢发展。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10

  虽然读这本《学校管理的本质》没有读《班主任兵法》那么酣畅淋漓,那么有感触,但万玮校长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思考、创新的观点、理性的分析、逻辑化的表达也带给我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好的管理是为教师和学生赋能。能量充沛,方能不懈前行,不断发展。

  如果一个人喜欢工作或学习,享受工作或学习,在工作或学习中感受到自我成长与价值的实现,就会自动自发,创造出无限的发展可能。学校的管理目标就是培养人,而不是培训人。人成长了,教师和学生被赋能了,目标就会实现。关于在管理中如何赋能,万校长的几个观点和思考都非常独特。

  重输入,更重输出

  关注输出,可以促进输入。注重输出,就是要强调基层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愿发声,能发声,善发声;愿担责,能担责,善担责。个人认为,在学校中,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管理者,都要为发声者广开言路,善于倾听,为沟通扫清障碍。我们自己也应该树立教育和管理的“信仰”。正如万校长在本书中所提到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学生最终走向独立自主,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管束下,在一个自由的真实自然的环境中,独立做出好的选择,独自面对人生的挑战。这将展现不一样的校园气象,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气象。

  踩油门,更要踩刹车

  管理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控制、激励与服务。万校长将管理中的`激励比喻为“踩油门”。一些管理者,往往是控制做得太多了,员工都停在原地不动,因此管理者需要激励,需要踩油门。如果员工是被充分激励的,管理者需要做的事情就变成了服务。踩刹车就是一种服务。员工充满热情,主动性特别强的时候,有时会造成部门之间发生矛盾。这个时候,管理者需要从全局出发进行调节疏导,这就是踩刹车。对管理者来说,刹车踩得比油门多,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幸福。我想很多教育者都为如何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而苦思冥想,大伤脑筋过,那如何激励就又是一门艺术,给与教育对象充分的肯定,充分自我发挥的空间,并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的加以引导和帮助,做好服务不失为一种激励,在这样的土壤中也才能生发出创新的种子。成就了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靠权威,更靠涌现

  万校长认为,学校应淡化行政力量,尽量克制从上到下行使权力的冲动,而应支持自下而上的力量。因为如果老师们想做一件事,就会做得非常好,但如果这件事是学校指派的,教师也许就会敷衍了事。一个团队或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只有营造了自由生长的生态,创新的成果才会涌现出来。

  校园里,每次学生和我问好,我都积极地回应,慢慢就发现学生主动向我问好的在不断增多。这个过程就淡化了行政的色彩,社会角色的差别,没有强制学生必须问好,而是靠学生自发地涌现出来。在班级里渐渐修正指责和批评,以自身的示范来影响学生,如果一个老师是真心地为学生们好,他们是会感受到的,也会真诚地喜欢老师,这一定和权威没有关系,而是自发地涌现出来的。如果没有自发的涌现,可能还是你做的不够,或者做的时机不对,没有产生该有的效果。

  万校长总能把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从中另辟蹊径,见解独到,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论,这是源于他善于学习、广泛阅读和独立思考,也是他对教育富有的使命、荣耀和信仰,让他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我,永远站立在教育的最前沿。作为教育者或教育管理者首先最应该管理好自己,其次协调好周边,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最终的结果终将是融合发展下的双赢和多赢。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11

  打造品牌学校,办一流学校,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让人人出彩。这一直是我们才思敏捷大校长袁方正倡导的理念。可谓是智慧的榜样,治学的楷模!“如何实现校际间的共建共用共享?”“集团化办学如何实现特色发展,且防止优质教育资源不被稀释?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什么?是强调流程化的管理还是人性化的管理,对教师工作量是精确计算还是模糊管理?教职员工的生活与工作如何平衡?类似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位学校管理者。尤其是近两年,行知教育集团是真正实施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典范,六大校区“实现管理共建、德育共进、教学共通、文化共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升了师生幸福感和获得感”,如何让每一名教职员工有存在感和幸福感?如何提升领导魅力,追求自由技艺领导力的本质与核心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思考如何把学生与老师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发挥他们的潜能?这是考量行知管理人水平的重要方面。

  所有职业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都是在成就他人,人生的意义,不是我来过,感受过世界的美好,而是因为我来过,有人感受到这世界的美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我们不能满足于用现在的知识去教面向未来的孩子。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家长的需求千奇百怪。教育的确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对教师求全责备,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找借口,要相信事在人为。发展变化才是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需要让自己一直处于学习状态,这才是最好的状态。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现在行知一群年轻的管理团队正在强大起来,有的在超负荷无私奉献的背后,也有困惑和压力:如何学习借鉴叶红兵校长教学法神速提升中考均分?如何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五育”示范、引领作用十分重要!

  每一个部门主管也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老师平时默默无闻,不声不响,却是很好的团队合作者,他独当一面时并不出彩,却是团队的黏合剂,他品行端正正直友善任劳任怨,这样的'人在每一个团队中都能找到如默默无闻的徐宏、朱紫剑、俞平等老师都具老黄牛精神,他们是团队的财富,一个人若同时兼备谦卑、苛求、聪慧这三种品质便是有好的团队成员。教师这种职业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环顾四周,多少教师成长为名师,除了自身努力之外,也是被学校与学生成就的。

  许多教师虽然拿着微薄的工资,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仍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尊严而教书。少数教育从业者一心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为了逐利而突破底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否定,每一次自我否定都是一种成长的历练,一个人经历过的自我否定越多,就成长的越快。

  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必唉声叹气,要振作精神。即使屡战屡败,也要屡败屡战,不能刚刚有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而一旦付出没有回报或未得到认可,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正确的心态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学校教育独特性。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能被信息技术取代。因为学生是生命的个体,不是机器,学生需要在有文化底蕴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文环境中成长,在未来的学校里,知识和技能传授将越来越趋于次要,对于这些交给人工智能就可以了,学生的精神心理,个性的成长将成为教育者关注的核心。如何评价一所学校是否成功?当然是看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成功。如今,为什么行知声誉还不错?是由于行知的师生获奖荣誉和毕业生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当然,我们不能沾沾自喜,我们需要扪心自问;行知培养的学生真的都十分优秀吗?疫情以来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教师敲打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无不牵动着校长和教育部门的监管!还有各校区的之间的餐饮问题,如东七的美味吸引着多个校区的爱好者,顶风冒雪都去品尝。

  搭建管理平台。好的学校管理是搭台,学校是一个平台,师生在这个平台上共同成长。成长的本质是学习,因为管理者能以自身的成长带动师生的成长。如政教处工会广泛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增强凝聚力,愉悦教职工身心。如与政教处组织文化月“艺术节”“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教职工冬季趣味活动、“三八节”的礼物等。总之,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陶冶了身心,增强了体魄,还增进了师生、生生间的情谊,看着大家的开心笑脸,听着大家快乐交谈,欣赏着不再年轻的身影焕发出的青春光彩,大家真的好开心!为全体教职工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快乐的工作氛围。

  行知如平和双语学校一样,一直提倡教师不断学习,不停思考,充分与名师与大师交流沟通。通过多种方式努力使每位老师提升自我,比如,校内通过教研、公开课、读书交流会等,同时,派老师走出去学习。要抬头看天,低头看地,摒弃应试思路,抛弃应试做法,扎扎实实教书育人,让人文与创新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旋律,成为自觉的工作实践,执著追求,用责任、智慧和善良担当起教育发展的重任,为实现美好的教育梦想不懈努力。

  构建学习共同体。一所理想的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师生共融共创共生,所有的管理目标都是一致。如万玮校长所说:教职工的生活与工作如何平衡类似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位学校管理者。然而我坚信,好的学校管理会让每一位教师有存在感、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自自我价值的体现。即便是最平凡的岗位,也能连接到时代的使命与人生的意义。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12

  在《学校管理的本质》一书中,万玮校长引述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教育研究需要三个视角,分别是“飞鸟之眼”“蜻蜓之眼”与“蚂蚁之眼”。这三个视角分别对应宏观、中观与微观。

  (一)飞鸟之眼

  飞鸟的视野比较开阔,看到是大目标,大格局,对于地面微小的物体反而不是那么在意。用飞鸟之眼来看事情,考虑的就是大问题,本原的问题。《西游记》里孙悟空一眼就看穿白骨精假扮的姑娘,大喊一声:妖怪!挥起金箍棒就要打。洞穿真相不同凡响。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有一首很著名的诗《论孩子》: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这就是飞鸟之眼,让你看清楚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你的孩子的确是因你而来,却不属于你,而且终将离你而去。你还有什么烦恼呢?你们家的孩子,看起来调皮,但有可能是天蓬元帅下凡,投胎到你家。人家早晚有一天是要回天庭的,就这么几年待在你家,你还不好好待他?想想这些,教育孩子过程中偶尔出现的问题都不是事。

  (二)蜻蜓之眼

  蜻蜓的飞行有一定的高度,同时也能接地气。书中提到:蜻蜓之眼,理想的团队成员应具备的三项品德——谦卑、渴求、聪慧。谦卑肯定不是自负,谦卑也不是自卑。渴求是指自我驱动,为的是积极地把事情做好,为有更好的结果多做事、多承担、多学习。应该是为集团,为团队而非为自己的利益,也不是没命地工作、失去自我生活的这种。这里的聪慧不是智力上聪明,而是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知道怎样能有效地与他人处理好关系,能够调适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聪慧用在促进团队协作、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上,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西游记》中唐僧收了三个徒弟组成团队完成西天取经大业;《三国演义》中刘备桃园三结义,之后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建立蜀汉基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马云创业之初,寻找投资人入股最终建立阿里巴巴王国,俞敏洪和合伙人共同创立新东方,遍布全国各地。这个时代需要英雄主义,更需要团队合作者。班级管理、学校管理亦如此。

  (三)蚂蚁之眼

  作为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学习落后的学生,再发现其身上的缺点时,会表现出气愤,认为这孩子无可救药,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微观层面的教育。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关注的也是微观层面的养育,尤其是妈妈们,买很多育儿书,听很多成功妈妈的经验介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等等。书中提到:教师的两个角色——教练和指挥。教师应当把自己当作教练,把学生当成客户。教师应当想尽办法激励学生,使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同时教师的作用和指挥类似,要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让学生互有分工,共同合作,形成合力。每个教育对象都有不同的特点或说与众不同之处,老师或家长应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也是教师或为人父母的职责所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校教育的视角,在不同的高度与角度,看到的都是不同的风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修炼自己,提高素养,去探寻教育的真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13

  《学校管理的本质》每篇文章极好,结合实际很有现实指导意义,万校长更是看一部电影、读一首诗词便能有深刻的思考与感悟!通篇表达的教育境界,值得静下心来细细学习咀嚼。

  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是艺术的。当今现代社会,学校管理活动已经从经验走向科学,继而走向科学与人文的整合。这就要求现代学校管理者要有一个进步的管理思想氛围,如民主、人本、效率等富含现代管理意蕴的思想,这与现代教育的使命是密切相关的。

  教育管理的发展轨迹,是从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继而走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整合的发展过程,因此,学校管理应当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形成一所学校可传承发展的独特文化传统。

  行知作为一所老牌的学校,能成为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校舍、质量等表面的因素吸引人,更主要是由于她的传统、氛围等内在因素所散发出的魅力令人钦佩。学生家长是否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求学,首先是冲着学校优良的育人环境而来。育人环境即为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而学校文化得以传承,必然需要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我特别赞同万校长的个人观点,无为而治。文中指出管理的理想境界是,一所学校的学生老师都发展了,但是他们却没有感受到校长的存在,而认为是自己自然而然生长的结果。当然,实际情况是达到理想之前必然要经历三个层次控制,激励和服务。

  我的理解如下:

  一、形成制度文化,体会学校文化精神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一所学校要有一个文化的蕴涵,文化的蕴涵越深厚,学校的基础越深厚”。围绕瑶海教育发展规划,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不断提炼、升华而形成了现在的行知精神文化。“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三风一训文化,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学校高效管理的前提就是依法办学,按律治教,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章制体系,配之以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使师生自觉地围绕学校的管理目标运作。

  初来乍到,参与了集团一项制度的讨论,学校制度制定的原则是规范为主、惩罚为辅、体现民主的原则。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管理理念,做到制度无情、管理有情,建设人性化的制度文化,就是让所有的教职工生活在一个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让全体教职工在制度文化熏陶下,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从而形成以制度塑造人、以机制发展人、用情感凝聚人的`科学管理工作。

  二、激发师生积极性,建立自我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的关键就是人的管理,而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他们有着神秘的生命之魂,无与伦比的思维和想象,鲜明的生命经历,旺盛的生命能量,真挚的生命追求。在人的管理上努力处理好纪律和自由、个性和共性、自律与他律的关系,为师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何激发师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挥他们的潜能?学校开展大量的学习培训活动,让老师们都能积极参加,让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使自己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发挥名师帮扶、指导、辐射作用,带领教师浸润教育智慧,追求教育理想。使教师在高度的专业化学习中逐步形成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并在这样的核心价值中学会自我反思,实现自我管理。学校也需要这样一支高绩效的团队,集体奋斗,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只有这样,学校的总体目标才能够实现。

  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岗到人,落实责任到人,把调动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建立教育目标、树立教育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充分激活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创造适合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校园环境,保障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文化正是随着教师自我管理的提升,个人素质的上升,不断升华逐渐积淀而成。

  书中万校长举了一个陪餐服务学生的例子,我来说一个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例子,行知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放路队是基本不用老师操心的,低年级班主任是带着的,中高年级孩子们能很好地自我管理,小路队长举着路队牌很有气势的带着同学们排好队走出校园,不是班主任不管,很多班主任还是会悄悄关注,目送孩子们整齐出校园,发现问题也会突然出现纠正,主要是已养成了良好习惯,大部分时间孩子都有管好自己的意识,既锻炼了孩子自我管理意识,也形成了行知学生自主的路队文化。符合万校长书中所说好的教育一定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核心的。

  三、实行人本管理,形成宽松有序育人环境。

  现在学校教学任务和安全管理任务都很重,小学又是班级常规建立、学生习惯养成的最重要阶段,教师压力大,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服务师生便是管理层最重要的工作。制度管理力求科学公正,软性管理注重情感交流和团队共同价值的认同引领。对教职工,在政治上一视同仁,作风上民主公正,业务上帮助支持,思想上沟通协调,服务好师生,广开言路,促进交流,帮助他们尽量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或给与建议指导,努力创设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校园环境。提升教师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归宿感。逐步实现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过渡,促使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为孩子的健康快乐的成长提供沃土。

  文化管理则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它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不管。从中庸思想的普遍方面、平等原则的显现方面、包容思想的体现方面、变化思想的必要方面、无为而治的境界方面加以探索和实践。力求无为而管,有为而理。既讲究“管”的艺术,又重视“理”的科学提升;在笃学中讲究“理”的科学提升,在务实中讲究“理”的针对性,在沟通中讲究“理”的和谐性,在创新中讲究“理”的独特性,在廉政中讲究“理”的原则性。

  实践证明,重视学校管理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积极、和谐有序的人文环境,能促进教职工对工作更深层次的感悟。当教职工把日常工作当作自己成长的载体时,他们会把知识的传授与生命的情感交融为一体,会把敬业升华为乐业,去尽心地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去追求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做一个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从而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发展,在不断追求前行时,身后已留下坚实的足迹。

  正如这本书封面所言: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搭台是成长是赋能,让学校成为传播科学的殿堂、弘扬文化的圣地、张扬个性的乐土、净化心灵的家园、凝聚人心的王国。作为行知一员,我将尽力做好服务,把行知优秀的文化传承发扬。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14

  非常荣幸可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我阅读万玮校长的《学校管理的本质》这本的一些心得感悟。我分享的主题是:我心向阳,只愿桃李芬芳。

  初拿到这本书,看书名,还以为是一本严肃高深的教育理论书籍,读了几页之后,我只想说,是书名欺骗了我,我脑子里只剩下四个字来评价这本书,那就是——引人入胜。万校长的行书风格非常的平易近人,他或用故事,或用案例,或旁征博引,或用他数学专业的原理来阐述他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以及他对人生、世界和未来的认知。整本书内容跨度非常大,既充满哲学意味,令人思绪万千,又非常接地气,令人茅塞顿开。看完整本书后,我已经把它归为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我想我以后还会去反复阅读它,因为我相信它会带给我更多的启发。今天我主要分享有两点令我感受最深的地方。

  第一、处处皆是教育,影响无处不在。

  万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有三招中》篇章中提出“学校是一个文化的场”,他从课程理论的演变(即学科中心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尤其是认知主义中的建构主义课程理论),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即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说明学校建设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认识上,万校长在他的学校里建立了文化交流中心,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实施管理去行政化。看到这里,我想,从把一个只有几座建筑物,几个运动场地和一些工作人员的地方变成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使学生充满自豪感,依恋感;使老师充满归属感,幸福感;使家长充满信任感,安全感的充满魅力的地方是不容易的。一所学校的生态系统从建立到开始进行良性循环,慢慢使教育的价值萌芽,生长,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管理的力量。管理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我的想法是,首先要多看多思考。多看,第一是多看校园。校园是我们经营的场所,所以必须百分百的'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构成,了解它的变化,只有多看多转,才能发现问题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发现哪些地方可以完善使它更有潜力,更有未来,更好更美。第二是多看人。这里的多看是多关注多了解所交流的意思。我们身边的同事与我们都是一个大家庭的一家人,只有多关注多了解多交流,才能亲密无间,才能形成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万校长在书中多次提到,与他人相处要保持谦逊姿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灵魂,要学会聆听和有效沟通。多思考,可以保守,但不能守旧,更重要的是创新。学校建设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思维就要跟得上变化(当然,想是一回事,做可能又是另一回事,这需要敢于尝试,勤于反思)。其次是发扬实干精神。万校长在谈管理理念时举了上海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对他高管出要求的例子,其中提到一个概念叫“闭环”,既一件事只要到了你手里,就要负责到底,最后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结果。我的理解是,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件事,就不能中途打退堂鼓,不能推诿,不能放弃,不能抱怨,而是要想办法办好,因为这是一个因果的逻辑关系。这样想着,就会做到繁琐不怕,困难不怕,不会也不怕,尽力而为,完成了就是一次人生的成长。最后,还要学会在管理中淡化管理的痕迹,实现“无用而有用”,让被管理者产生“是自己自然而然生长的结果”。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服务,要实现“无用而有用”就是要强化服务精神。

  第二、坚定信仰,不辱使命,体会荣耀。

  万校长在“教育者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三个主题词”中分别阐述了“使命”“荣耀”“信仰”这三个词。

  (一)使命与人生意义紧密相关,一个人有了使命感,人生才有意义,才有目标和方向。关于人生意义,本书中还有一段话“人生的意义不是我来过感受过世界的美好,而是因为我来过,有人感受到这世界的美好”充满智慧,给人启发。我想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使命就帮助我的学生得到发展和健康成长。我很庆幸,时值当下我依然能够非常热爱我的工作和我的学生,没有职业倦怠的消沉和低迷。在课堂上我也曾有过频率不对的困惑但是正如书中所说,只有把心打开,不断学习,反思,总结,才能气场日渐强大,才能对上甚至调高频率,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代在变,学生在变,老师也要跟着变,只有走出舒适圈,不断武装自己的豆脑,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肩负新时代的育人使命;

  (二)说到荣耀,很多人想到的是获得荣誉,得到奖励的光荣,又或是物质的富足,社会地位的显赫,而文中用另类视角解读什么是荣耀,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作者理解的荣耀也和人生意义相关,他认为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服务他人和社会,那么再苦再累都是有价值的,是一种另类的甜蜜,这就是职业的荣耀所在。那么,我们就要在属于自己的那一块土壤中生根,发芽,成长,继而有一天可以荫庇他人造福社会,让他人因为我们的到来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三)大家经常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我借用一下,也可以说教师有信仰,教育有希望。书中说道教育者需要这样的信仰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只要找到合适的路径,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天生我材必有用。教师要时刻保持初心,要时刻铭记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我们是人才的培养者,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帮助者,而不是“考试机器”的生产者,更不是为了分数的施虐者。升学考试在教育资源有限的今天,我们都无法避免也不能逃避,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无论在那个年级,处于何种阶段,都要及时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有没有落入模式,有没有变得庸常,有没有扼杀学生的智慧与情感。每个个体都是一个自由的人,都有其自由的思想,尊重个体应是为师,为人的基础之道。

  本书里还有很多很多地方值得学习,比如书本最后展示了万校长对诗词歌赋的研究,也让我倍感兴趣。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多读书!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15

  在管理经验上我几乎是空白的,或者对已有的少许经验本身是不够自信的。我在各位富有管理经验的领导们面前分享管理心得,也是把它看做一个管理者自我锻炼、自我成长的机会!结合《学校管理的本质》,以及袁校长和各位领导平时里各项会议里的发言,我将从以下三点和大家交流:

  一、管理者所处的大环境

  袁校长曾经说过:学校起点低,不能有怨气!是的,从教务员到中层,作为教师的服务者,我们也常常会压力山大,甚至情绪崩溃。然而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清晰的认识到学校的情境是如何的,起点低更要干!要明了学校的建校思路和方向,校领导会有极大的前瞻性,作为中层干部,要始终跟随学校的建校思路,并且为之奋斗!

  作为教育管理者,要了解教育的方向,正所谓拉车也要抬头看。要有国际视野,国际上要去看欧美的教育,国内要去看上海深圳江苏浙江。不是去照搬照抄他们,而是学习人家走在前沿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甚至是去看别人失败的地方,结合校情发展我们行知,不能闭门造车。我想细化到一个部门也是如此,可以去学习其他地区,学校的部门工作经验,在某些具体方式上,我们可以用“拿来主义”直接使用一些已经成熟和切实有效的工作方式。

  专业的人做事,不能被非专业的人绑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可能会被家长们误解,特别是家长们群体本身文化程度有限时。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是从大的角度,具有前瞻性的去考虑问题,所以做出的决策,周围的人也许不一定理解,甚至是被吐槽和质疑!然而作为管理者要始终坚持不被绑架,推进决策。举个例子:我们办第一届寄宿制,困难重重,后面还要办还是困难重重,确实很多人不理解,也让很多人很累。但是,办寄宿制对行知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是起极大作用的!

  二、管理者自身角色的塑造

  教育管理者,首先要本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出色,要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要基于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管理工作,不能脱离一线教学,细看教法和管理也有相通之处。

  管理者,要有领导力。领导魅力是领导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就是在增强自己的领导力,良好的领导力是推进学校决策的重要因素。

  管理者要定位好,塑造好服务者角色。作为服务者,情绪上不要有怨气。工作上要艺术的处理事情,要既讲原则又懂得变通,要方便老师和学生,要让师生觉得温暖。具体的工作内容要制度化程序化数据化,讲究效率,让师生觉得有效且高效。

  三、管理的.指向

  管理的最终指向我认为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充分了解两个群体:教师、学生。在此我提出一些疑惑,当前00后的老师,10后的学生都走进校园了。学校的绝大部分管理者甚至是所有管理者因为年龄和这些群体是有极大代沟的,更有意思的是管理者和老师有代沟,老师和学生甚至无代沟,学校的管理该如何去做?是否要让这些和学生无代沟的老师,也尽快参与学校管理工作?

  我曾经有一位同事是某县一中毕业的,我们在谈论学生学习时,他就极其果断的认为没有学生不行,所有的学生就应该学到凌晨,否则是懒导致学不好,原因就是他初高中也是那样学习的。当前应试教育最严重时期的学生已经长大走入校园,他们会抱着怎样的教育理念成为何样的教师?甚至是成为管理者,他们曾经被应试教育压榨的经历是不是又会觉得当下的学生们是否也应该继续承受应试教育的缺陷?

  我想无论怎样,充分了解这两个群体,对于管理者预见问题和发挥各类人群的优势,促进学校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16

  每一次用心的阅读,都是在积累一片片思想火花。或零星,或零散,但雁过留痕,及时记录阅读感受,才能真正地在脑中有所沉淀。

  万玮校长的这本《学校管理的本质》,刚拿到手,我被书名震住了,有点望而却步。心想,这本书要么不适合我读,要么我读不懂。但在随手翻阅的时候,我被书中最后一篇《教育者的气象》所吸引,引用经典诗词,加以精彩赏析,一诗一故事,一诗一教育,作者在诗情画意中畅谈了教育思想,传递了教师成长和成功的秘诀。于是,从最后一篇往前,我看完了这本书,收获很大。

  在我浅显的认识中,“教育”和“管理”是两个特别大的概念。虽然我已经从事教师职业12年,进入学校中层队伍前后也有5年,但还是不曾涉猎此类书籍,更不曾真正思考过其内涵和方法。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这两个概念,可大,可小。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面对学生时,富有正能量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应该都是教育。而作为一名中层干部,面对学校时,对待一人一事、一言一行的态度,也应该都是管理。

  育人先明己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生本是两个独立个体,因教育而密不可分。

  我特别认同作者的观点:作为教师,在我们的职业人生中应该有这样三个主题词——“使命”“荣耀”“信仰”。

  从我们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开始,我们便不再是一个人在行走。

  我们不断读书、学习、思考,不只是独自享受收获的过程,还因为我们要教给学生更多的方法和知识。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激情,不只是独自体会其中的快乐,还因为我们要教会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使命。

  我们不能一心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更不能为了逐利而突破底线。即便我们拿着微薄的工资,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但仍要竭尽全力握好手中的三寸粉笔,站稳脚下的三尺讲台。若学生因我们勤奋而努力,因我们坚守而执着,因我们信任而成功……这是荣耀。

  我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信念本身就是一种的巨大能量。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考虑,作为教师,我们要坚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只要找到合适的路径,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我们要用坚定的态度唤醒那些沉睡蓄势的潜能……这是信仰。

  很多父母都希望将来孩子有更好的生活,而孩子想要的是一个更好的世界。多么荣幸,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机会也有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他们的心愿。

  管它先律己

  关于管理,万玮校长书中提到的“管理学校三个小工具”对我启发较大,即矛盾论、时空观、动力学。当然,以我的能力和层次,自然不是学到如何管理学校,而是在协助学校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先学会管理好自己。

  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往往遇到一堆事情同时奔涌而来的情况。又因为能力有限、经验不足,于是往往在焦头烂额中连滚带爬地把事情都做完,而并不是全部做好,效率和结果可想而知。

  万校长给了一个方法,用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这两对矛盾将事情分类,形成一个四象限图。于是得出,重要且紧急的事马上去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则制定计划分步完成,不重要但紧急的事可委托他人完成或委婉拒绝,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果断放弃坚决不做,做了也是浪费时间。

  再多的事也不外乎这四类,或许说出来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因为如何分类往往就是一个问题,那就要求我们得有起码的判断力了。正如袁校长经常说的,要多行动,丰富阅历,要多读书,积累知识,还要多思考,才能练就准确的判断力。

  如果在这一点上通透了,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我想也能随之迎刃而解了。作为上有老、下有小、前有目标、后有动力的中青年,难免会遇到“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这样的困扰。万校长借用朋友的一句话给了我们回答:要平衡工作和家庭很简单,只要你想,就可以做到;你要是不想,就做不到。虽然听起来,有点唯心主义,但细细想来,就是这么回事。只要你想要两者平衡,而不是倾斜一方,那么你就会想尽办法去处理双方杂糅到一起的事。怎么处理呢,淡定地从容地用上前面学到的“四象限法”即可。目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

  最后,借用万校长书中的这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读书心得分享:“人生的意义不是我来过,感受过世界的美好,而是因为我来过,有人感受到这世界的美好。”

  每一个普通的改变都将改变普通。因为从决心变得更好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已经与一个全新的自己不期而遇。让我们带着谦卑、敬畏、感恩之心,为学生的成长之路搭台、赋能。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 17

  第一次听到万玮的名字,始于他的《班主任兵法》,去年寒假,学校为全体行政人员发放了一本《学校管理的本质》,深受启发。读罢本书,不禁感叹:一名出色的校长,一定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和班主任,一定是一位博览群书、眼界开阔的智者,一定是一位思维前瞻、眼光独到的能人。万校长认为:好的学校管理,是为教师和学生赋能;教育者的成长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一言以蔽之:学校应该是一个适合成长的地方。

  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一所学校的发展诚然要靠制度,但要持续高质量发展,最终还要靠文化,文化的熏陶往往能收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被感染者却浑然不知。“人若处在高压的状态下,你用鞭子抽,棒子敲,不要说创新,完成的东西连作品可能都称不上。”毕业后便像万校长一样走入了一所民办学校,学校的管理不可说不严格,执行有力,不讲人情。从表面看,处理问题确实能做到令行禁止,但这种类似于企业式的管理让人身心俱疲,夜深人静的时候,送走学生后,走在空空荡荡的校园里时,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声音在回旋:这不是我想要的地方。教师始终没有归属感,学生一直没有爱校心,人员流动频繁,办学品质始终难以走出低效徘徊的泥潭。反观现在工作的单位,没有那么多写在纸上且每天被重复强调的条条框框,没有那么多跟在你身后盯着你怎么干的检查考核,但大家并没有因此而放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股坚定的'力量在支撑,这可能就是每个人在行知这个平台中的理想,行知给了我们平台,我们都很清楚要在这个平台上干些什么。以前的单位管理严格,却总是会受到学生乱丢纸屑、打架、顶嘴、逃学等问题的困扰,去年9月进入行知后,几乎没听到过这样的事情。细细想来,这就是管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当校园有了厚重文化的滋养,选择信任,用真心赢得真情,每个人的潜能会被激发,每个人的善意会被释放,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必然能良性成长。做了8年班主任,却感觉自己的班级管理像“小学生”的水平,可能一直在“执行力”上做文章,面对班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采取过“高压”的方法,最终“培训”了学生,却没能“培养”出学生。

  学校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营造利于教育与受教育者成长的人文环境。从学校管理人员到班主任再到教师都应该承担着这样使命。学校为教师的成长创造各种有利的环境,班主任则要为班级中的每个生命个体创造出有利于他们自由生长的优良环境。在环境的营造中,最重要的沟通技巧是聆听,最科学的方法是对上“频率”。万玮校长“先跟后带”的沟通小技巧十分受用,先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附和着说两句,表示对对方的理解和同情,是对方从心里接纳你,然后再慢慢地引导对方。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往往会陷入“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甚至学生有时还会产生“你怎么那么像我妈”的感慨,因为在他们的眼里,班主任和妈妈一样唠叨,顶撞、逆反的结果便不难想象了。原来,我们沟通的方式出了问题,双方的“频率”没能对上。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沟通何尝不是如此,若能采取这种聆听式的沟通方法,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搭台,是成长,是赋能。学校应该是一个处处充满生长气息的地方,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有拔节生长的英姿,这生长的动力最终来源于阅读,万校长也是一个热爱读书的校长,海量的阅读,超前的思维,全身心的实践,最终成就了学校,也成就了自己。

  • 相关推荐

【读《学校管理的本质》有感】相关文章:

学校管理的本质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18篇)02-01

德鲁克管理的本质心得体会04-18

本质读后感11-07

本质生活散文09-26

意识的本质教案02-21

本质的柔弱作文07-28

回归本质作文07-30

天空的本质作文04-28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