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我的大学》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我的大学》有感1
这个假期,我读了高尔基《我的大学》。
这本书写的是高尔基生活的时代是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人们相互抱怨,对骂,三天两头的打架,甚至于去杀人。为了上大学,高尔基来到了喀山,最终因种种因素,高尔基没有上成大学,而是在那里上“社会大学”。在这期间,他曾当过搬运工、面包师助手、小店店员······在刚来到喀山时,他遇到了小偷和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人。高尔基经人介绍,认识了藏有很多书的小店老板潘科夫。以后,他白天销售货物,到了晚上刻苦读书,有的人嘲笑高尔基看书的“愚蠢行为”,有的人赞赏高尔基渴望获得知识的精神。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高尔基生活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经历了诸多磨难,从事了很多辛苦的工作,然而他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后来,他在潘科夫的店铺里一边做工,一边埋头苦读,不顾一群愚昧的人的嘲笑,仍然读书,最终成了伟大的大文豪。我们生活在这个幸福的环境中,吃得饱,穿得暖,也有很多书看。我们生活的环境比高尔基要好很多,再不好好读书,上不了大学,那就很说不过去。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用功学习。
只有知识才能使人进步,只有读书才容易获取知识。没有了知识,人们就会像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一样。没有了知识,科技不会进步,人类社会不会发展。
读《我的大学》有感2
每每看到这部书,我不经意的感慨万分,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的,他出生在俄国伏尔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市,父母早亡,所以住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对他不是打就是骂,幸好有一个慈善的外祖母对他很好,十多岁就独自谋生,他所写的《我的大学》不是真正我们所想的大学而是“社会大学”,什么是社会大学,不过我的理解是这样,是指出社会去独自打工。
《我的大学》是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三部,描绘了高尔基在喀山上的生活,不过这种日子十分难,他刚开始怀着上大学的希望,而很快意识到穷人上学是种幻想,他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去当码头工人,然后又在面包店干活等等,这个世界残忍的磨练他的意志,还使他最为深切地体会到人性被压抑,直至灭亡的苦痛,他写这个故事是为了能够使人们知道沙俄统治的危害。
我每次着见这本书,我是如此幸福与快乐,高尔基生活在当时是如此艰苦,但他并没有被生活所屈服,他是如此顽强,他是如此乐观,而我却是既不珍惜眼前的幸福,我如此地放荡不羁,自从我看了这个书以后我改变了,我感谢这本书,这个书使我改变了自己的一些坏毛病,这本书就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是幸福的,之前我不珍惜,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快乐还要好,所以我们珍惜眼前,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了,如果高尔基,不是生活在那里,而是在这里该多开心。
读《我的大学》有感3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一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就是高尔基的原形他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为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他的童年。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上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和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了俄国社会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中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自传体小说赞扬了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也批判了腐朽的社会制度,揭露了黑暗的现实和自私,愚昧的小市民习气, 阿廖沙则淤泥而不染让我敬配。
那个任劳任怨,坚强,聪明能干又渴望知识的阿廖沙让我佩服。他用常人没有的勇气和毅力去生活,在 ,在被黑暗笼罩的19世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他经过磨难后走向新生活,成为人们心中的典范。阿廖沙虽然身与社会的底层,但是他有丰富的知识,如果我的阿廖沙决对不可能像他一样勇敢面对生活,乐观向上,所以我要向他学习,做一个遇到困难沉着冷静不会就此退缩的人。看了着本书,我有了很大的启发,我们现在的孩子都养尊处优,毫不知道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是怎样生活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多一点的社会实践,去体验一下生活。
……
读《我的大学》有感4
黑夜紧贴在玻璃窗上。
喧闹了一天的世界渐渐变得静谧。茫茫大地上,似乎只有奔腾欢唱的涧水和低吟慢啸的松涛仍在不知疲倦地诉说着恋情。月亮高挂在空中,斑斑影影如一幅出现在惨淡白纸上的波墨山水,这位文人雅士是在其中寄托了对人间丑恶的感慨,还是对古代政治生活的批判?还是……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似乎在读完我手中捧着的这本书后,我就变得敏感起来。
这是一本出自高尔基之手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深刻而生动在描绘了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历史画卷。
童年生活
读完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为阿廖沙童年生活之路的崎岖而潸然泪下。阿廖沙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和外祖母带他到了外祖父家。他每天看到的是两个舅舅为了家产而争得死去活来,外祖父毒打儿童等一系列的丑恶之事,这个家到处弥漫着仇恨之雾。他的母亲也因此离他远去。但与此同时他得到外祖母天使般温柔的爱,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鼓励他将来多写文章,他也因为这些娓娓动听的故事而对文学产生了较大兴趣。
对比阿廖沙噩梦般的童年生活,想想自己,在家里,父母宠爱着、关心着、保护着。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真正可以说是每天生活在蜜罐里。
人间记录
《在人间》中我又为旧俄国的黑暗制度而气愤。由于外祖父家的破产,阿廖沙被迫到“人间”谋生。他曾经在鞋店、轮船和圣像作坊等地方做学徒,认识了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期间,他受尽了老板和人们的奚落和斥骂,看够了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陷害,过着非常沉重而苦闷的生活。在这些历程中,他对书本达到了狂热的程度,而且也读到了不少好书,受益匪浅。于是,他想去探索文学,探索新道路。在他邻居的鼓舞下,阿廖沙终于决定去喀山大学读书。
这些故事在作者笔下写得深刻细腻,感人至深。尽管我们不用像阿廖沙11岁就走向“人间”,难道我们就应该一无所求,以面包和游戏陪伴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吗?
大学时光
回忆起第三部分《我的大学》,我被阿廖沙在社会大学锻炼的精神深深打动。16岁的他梦想进大学读书,最终通过努力只能进入社会大学学习。在那里,尝到了贫苦的滋味,体验过了无依无靠,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人变成了黑暗制度的“牺牲品”,但他也受到了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因为社会这所大学为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澜的广阔世界,使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
到此,阿廖沙的生活告一段落。我想,我不光是为作者高尔基“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文笔叹服,深深映刻地我脑海的是阿廖沙荡气回肠的经历——一个失去双亲的少年独自闯荡这个没一处被阳光眷恋的社会,使我震惊,也让我震撼,更令我震愤!那么,是什么给了他动力,是什么给了他信心,又是什么支持他走过了心灰意冷的时光?是他在贫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书籍,是他在社会上结交的志趣投合的好朋友?还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外祖母?这些都是,但其中之精髓还是数阿廖沙身上的坚强善良、勇敢自信、不屈不挠、不向丑恶势力屈膝的品质和打不垮的精神,他坚信“风雨过后见彩虹”的真理。阿廖沙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定地面对人生的挑战,今后不会为生活中遇到的芝麻小事而哭鼻子,也不再为学习上遇到的一点困难就气馁、退缩,更不会为做某件事失败了而萎靡不振,因为阿廖沙始终不动摇的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告诉我:天堂与人间只有一线之隔,只要肯干,脚踏实地,坚持不懈,那么这层透明墙是毫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被撞破的!
读完整篇文章,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现在漆黑的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明净、安详,一片静谧。
读《我的大学》有感5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这是我读完蔡元培先生的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后所发的第一感慨。我第一联想到的是现在的教育,而非过去。
这往者是所谓的过去的大学教育,但我并不想去深究它的种种弊端,只希望从中借鉴些什么,受用于现在的教育。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张东荪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接受西方文化虽只有短短近五十年,然而却居然在思想文化界养成了一种所谓Liberal Mind(自由胸怀的素养)。这种氛围在一些外国名校仍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国却已经是慢慢地消失了。还记得央视做过一期名为以求是知名的节目,求是是浙大的校训,然而浙大的某一位教授居然假造论文以求取名誉,其中涉及很多潜规则,多是放之任之。求是也就成了对现在大学最犀利的讽刺。
这些现实让我们更有感于蔡元培的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格言。
我觉得,这也同样受用于高中教育。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我总是这样觉得。而这个感受也只限于某些短暂的没有压力地读书的时候,读自己想读的,没有重点考点,而现在的高中,总是片面追求几个率。在拼命灌输知识点的同时要求想深、想透,在将学习等同于每一次划分三六九等的考试时要求我们热爱它,这不是很可笑吗?看看那些所谓的名校吧!还有几个人会为了真理争个面红耳赤?考一所大学,是学习教育的终点,而读一所大学,只是找工作,满足物质需求的保障,有多少人在大学四年里毫无长进。大学的意义何在?大学不该只是这样的浅薄,高中教育也不该只是这样急功近利。
面对分数,我们无力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只有匆匆适应,忙个晕头转向。一圈下来,少了一颗孜孜不倦的心,不懂得欣赏,感知。只知模式,只知公式,感觉什么都像被套上了枷锁,囫囵吞枣,味同嚼蜡。那些整天钻进书海的人,多数是爱的分数而不是书。
我们没有时间,也早已没有兴趣去探究那些不在考纲之中的问题,早早地结束课程,日复一日地做着模拟试卷,除了应付高考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目标。找每一个得分点,学会规矩呆板的答题步骤,我没有任何思维火花,我没有能力去创新。我知道,生活并不需要这些,它要的是一个自由,理性争鸣的人。我知道,这不是教育的初衷。教育应该是为了培养人才。人才不等于文凭,而是一个懂得学习,热爱学习的人。这就是教育的良心,教育的归宿。它应帮助我们开拓心胸,而不是囿于模式;它应帮助我们完善人格,而不是更加自私;它应帮助我们懂得热爱,而不是变得麻木。
读《我的大学》有感6
自从我读了《我的大学》之后我被高尔基的勤奋所感动。
高尔基在昏暗的油灯下读完了大学,当时他的生活是那样的艰苦可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还是执着的学着学着……
高尔基能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而我有比他好一千倍一万倍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怎么反而比不上他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贪玩、自满所造成的。难道在相比之下的我们不应该努力吗?有一名言这样写到“勤奋+谦虚成功”高尔基做到了。而我们却是“贪玩+自满失败”我们的结果就是如此,难道你们想看到父母为你们的前途渺茫而忧心忡忡吗?我希望同学们能把眼光抬高一点,把事情看远一点,不要只看到现在的欢乐,也要展望一下你未来的生活。
在此我呼吁那些贪玩的小朋友,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我们的理想努力吧!让高尔基的作风流传天下吧!让我们为历史的史册再添一笔辉煌吧!
读《我的大学》有感7
《我的大学》是著名苏联作家高尔基对自己青年时期和命运描写的自传小说,是世界文学的一个巨大的财富,最近,我阅读了这本精彩的小说,里面的主人公的经历让我唏嘘不已,下面谈下我的读后感。
书中讲了主人公年少离乡,独自去喀山求学,但是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大的玩笑,他并没有成功,后来只好为了生活努力奔波,但是上学的梦想却从未在他心中破灭,在他卖苦力为生的过程中,他不断与大学生,城市居民结交朋友,他其实进入了一所更广阔的大学—社会,他在这所大学里学会与各种人来往,他在这所大学里学习各种专业,做过流浪汉,做过面包工,做过搬运工,做过杂货店伙计,他在这所大学里接受各种严峻的考验,思想和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他还坚持学习知识,坚持看书,他的人生经历让人敬佩。
读后感到书中洋溢着一股满满的正能量,是的,命运有时是不可预料的,但是我们经过努力总可以在不可预料的命运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我们应该学习主人公那种坚持梦想,不忘初心的品质,即使现实生活看似距离我们的梦想已经太遥远,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自暴自弃,而是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提高和完善自己,这样,在命运女神向我们招手时,我们才有足够的资本昂首向她走去,这就是我的读后感。
读《我的大学》有感8
在人的一生中,也许能准确辨认自己的方向的人是最可贵的。
他,从童年起就四处流浪,但他却酷爱读书,勤奋自学。16岁那年,他来到喀山,想上大学进修,结果却在贫民窟和伏尔加河码头上完成了自己的社会大学。在此期间,他与许多进步的组织和青少年团体接触,参与了一些革命工作,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他,就是高尔基,这本书是《我的大学》。
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我的大学》写的是高尔基的大学生活,没想到是社会大学,好奇使我读了下去。读着读着,我被他感动,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所学并非像真正的大学里那样有条理,有规律,尽管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有这样和那样的毛病或罪过,但他们相处还是愉快轻松的,因为他们生活得简单、直接和平实。平凡的劳动者是世界中的英雄,高尔基理解社会底层人的生活,并不断阅读各种书籍,利用打工的空隙时间看书。读着读着,我愈发佩服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世界里,他了解了他人的思想,他的古板与社会小人物的放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高尔基没有受他们感染,仍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能正确认识自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能在黑暗中寻找到自己应该走的方向,而且能理性地看待。
在今天,家家条件都很好的今天,我们反而不会珍惜学习知识,反而没有渴望汲取知识的动力了,难道不可悲吗?现实生活告诫我们: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并自食其力地生存!高尔基一次次接受革命正义的洗礼,见到形形色色的人,但并不会被一些行为不正的人所引带,我们呢?可以做到吗?扪心自问,在这繁乱的社会中,有几人能辨清哪是好,哪是坏,哪是真,哪是假,又能不迷乱呢?很少。所以,社会的进步,不完全靠经济发达,更是人们的素养。
在人生中,人的心里要有一颗启明星,让我们认清方向。
读《我的大学》有感9
《我的大学》是作者高尔基以自传体小说,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前面还有两部《童年》与《在人间》这三部书被誉为,人生三部曲,体现了高尔基是如何自立生长在生活底层奋斗抗争,艰苦,求索走上革命道路上艺术高峰的历程。
这部书在没读之前,我一直以为是介绍高尔基的大学生活,没想到是社会大学。
原来高尔基17岁时离开了自己的外祖母,带着决心和希望,来到了喀山上大学,他原以为在喀山大学里就可以过上安静又舒心的生活,残酷的现实使他的愿望化为泡影,因为必须为了生存而去工作,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他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以及杂货铺的伙计,于是贫民窟,穷街,陋港,轮船,码头,就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第一所大学,在如此生活的艰苦,高尔基还能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这怎能不令人佩服。
读完我的大学这本书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读书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们生活在新社会,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读书,有什么资格不好好学习呢?高尔基的命运如此悲惨但是他顽强的与命运打擂台的精神如此伟大,也永远值得我学习,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学习,要懂得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从中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读《我的大学》有感10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一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就是高尔基的原形他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为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他的童年。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上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和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了俄国社会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中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自传体小说赞扬了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也批判了腐朽的社会制度,揭露了黑暗的现实和自私,愚昧的小市民习气,阿廖沙则淤泥而不染让我敬配。
那个任劳任怨,坚强,聪明能干又渴望知识的阿廖沙让我佩服。他用常人没有的勇气和毅力去生活,在被黑暗笼罩的19世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他经过磨难后走向新生活,成为人们心中的典范。阿廖沙虽然身与社会的底层,但是他有丰富的知识,如果我的阿廖沙决对不可能像他一样勇敢面对生活,乐观向上,所以我要向他学习,做一个遇到困难沉着冷静不会就此退缩的人。看了着本书,我有了很大的启发,我们现在的孩子都养尊处优,毫不知道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是怎样生活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多一点的社会实践,去体验一下生活。
读《我的大学》有感11
看到这个书名,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书名吧。因为,这是由三个篇章合在一起的书。它们都出自于一个作家的笔下,那就是高尔基,他出过许多名著,比如:《海燕》。《母亲》等,我非常喜欢高尔基写的书。
这本书分为三段, 一段是“童年”,一段是“在人间”,最后一段是“我的大学”。
第一段讲了主人公的父亲死后,主人公跟随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家里。在外祖父的家里,他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和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故事的熏陶,亲眼目睹了“我”的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所争吵、打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后来主人公接触到的第一个“优秀人士”——“好事情”并和他交上了朋友。但“好事情”却因自己的我行我素而备受人排挤。这种现实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的差异在主人公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童年时光。
在人间讲述了主人公在十一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外祖父也家道中落,主人公无法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进社会独立谋生。读到这儿我被主人公独立谋生的坚决态度深深感动了。不过,他的打工生活也不怎么顺利,他先后在鞋店打工,在圣像工作坊当学徒,也在轮船上打工,他饱尝了人间痛苦,后来,主人公认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
在主人公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怀着理想只身去了一个地方求学。但现实并不像他想的一样,以他的条件上大学只是一个梦想。以后主人公又不得不为生存奔波:“住平民窟、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工作……尝尽了人间疾苦。之后,他与古里·普列特尼的奥夫,杰连科夫以及“霍霍尔”这样的大学生与进步人士的交往中,主人公投身进入了一所广阔的社会大学,对人生的意义,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比起书中的主人公来,我真是太幸福了。首先,我的童年就生活在无比温暖的天堂里。从妈妈把我生下来到上幼儿园和小学二年级,一直在深圳爸爸妈妈身边长大,上学放学都是爸爸开着豪华轿车接送,不用走一步路,知道吗,当我七岁的时候还在吃高级奶粉呢,过的简直是少爷的生活。
读三年级时,我有点长大了,由于某种原因父母把我送回了老家,和爷爷奶奶以及姐姐一起生活。现在我已经12岁了,迈步踏进了少年时代。在这三年时间里,爷爷对我的要求同爸爸妈妈绝然不同。双休日回家,要我自己的事自己做,从洗自己的鞋子、袜子、短裤和红领巾开始,到家里搞卫生,认真完成课外作业上的要求有时苛刻得让我受不了。每到寒暑假早上六点不到爷爷就带领我和姐姐去跑步4公里,在暑假还专门安排教我学游泳。他说不经风浪的孩子是不成气候的,我现在真正的感受到了爷爷的用心良苦。特别是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从小就要独立自强,懂事一点,别让父母为我担心,这就是我的少年。
读完“我的大学”这一篇章,我心里非常难受,主人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高材生,而且“无论如何都要进入喀山的大学读书”,决心之大,还一心想做个“文化人”。由于社会的不公平和家庭的极其贫困,他只有面对现实,踏进社会,成为社会大学的一员,满心希望却成了一枕黄粱。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的体会到,我现在还是一个小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不怕,我一定要发挥书中主人公的精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定要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学生,独自飞向蓝色广阔的天空……
读《我的大学》有感12
《我的大学》这部小说,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作者就是苏联伟大的革命作家---高尔基。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他住在贫民窟里,为了谋生,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作坊里干活。这使青年时代的高尔基更多地接近了搬运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密切了和他们的联系,更深切地体会到受剥削,受压迫的痛苦,增强了争取解放的革命欲望。
读着,读着,我心潮澎湃,感概万千。高尔基发动工人阴险毒辣的老板进行斗争,还用手中的笔揭露了面包作坊对工人的残酷剥削。虽然革命常常遭到失败挫折,使得他悲观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群众的共同斗争中,他受到宝贵的锻炼,革命思想日益形成。
高尔基十分爱学习,常在昏暗的灯光下,写出在沙皇时期,人们受剥削,受压迫 的痛苦。他的文章在贫民手中广为流传。
高尔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学中成长,经过种种挫折与磨难,逐步形成他坚强的敢于反抗旧世界的革命气质。
我的爱好是写作文。现在,我们在如此好的环境中生活,我一定要把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热情倾注在笔尖上,用双手写出我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写出人们美好的心灵,写出出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中是多么幸福。
这就是我的理想,但我不会坐着等待理想实现。现在,我就要刻苦学习,多动笔写作文,争取将来也成为像高尔基那样的大作家。
读《我的大学》有感13
少年的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
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耍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根本谈不上救国救民。知识文化是革命胜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农民来主持,肯定会失败的!
高尔基生活于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禁(jin)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jin)书,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也因为经常在这里看书,他结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日记
在高尔基以后的艰苦岁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书”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让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过……可见而知,书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它的确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了!
如今是“科学”第一的时代,书对每个人来说都变得更加的重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征战,也打的是“科技”战,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战。而打仗的军费开支也要由各国的科学技术的高低来决定的,科技高的国家,挣的前一定是要比落后的国家多……
总而言之,现代的一切,都与“科技”密切相关,而要“科技”就得日积月累的慢慢学习,学习的内容都在一本一本的书里面……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永远都会是真理!
读《我的大学》有感14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步由,作者描写了他童年、少年和大学时代的生活经历。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高尔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惨而又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艰难的生长并且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啊!多么渴望像他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面对,甚至会半途而废。
作者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书,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不,自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说“学无止境”吗?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作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读《我的大学》有感15
暑假,按时完成作业的同时读了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这是作者的自传三部曲,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从童年到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其心路历程,透彻而生动地描绘了俄国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历史画卷。我很喜欢这本精典著作。
这本书太好看了!语言丰富多彩,情景描写活龙活现。主人公阿廖沙童年的经历是非常艰苦的,经济的极度贫困家庭矛盾错综复杂,但和蔼可亲的外祖母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严厉暴燥的外祖父在阿廖沙母亲离开之后也渐渐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阿廖沙仍然坚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读书学习是他的快乐。
读这本书后,让我增长了许多丰富的知识,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让我学习到了主人公阿谬沙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仍然酷爱,顽强学习的精神。他爱抄记诗歌,好词好句也感染了我,让我更加的爱读书。这就是我的收获。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正悲惨凄凉的童年生活,使阿廖沙过早体验到世态的冷暖炎凉,也使他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这部自传体作品成就了马克西姆。高尔基终于成为俄国近代作家。这本书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个伟大代表,是我们小学四年级小学生的必读课外书籍。
阿廖沙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今天的我们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存环境,父母的关爱,老师的谆谆教诲,衣食无忧的生活,与阿廖沙当时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这本书非常不错!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真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读《我的大学》有感(1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