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关于影响力读后感(2)

发布时间:2017-05-31

  文中讲到一位教授去酒吧餐馆和陌生人闲聊,每当他一说自己是教授,人际交流的气氛马上就变了。前半个小时风趣自然的聊友就像换了个人:他们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乏味透顶。他的看法,先前可能引出一场激烈的讨论,现在却只能带来一串文绉绉的附和。确实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得更恭敬,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这也是喜好原理的体现吧,头衔越大感觉长得越高大威猛。也难怪那些行骗之人总是把自己打扮的很干净和得体!

  因此,要辨别真正的权威,不要被外在的这些蒙蔽了双眼,要学会以知识辨知识,通过自己实践检验来看清本质,况且现在很多砖家经常被拍砖!在还没确定事情真相之前不要盲目跟风!

  六、稀缺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会对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商家很会玩弄这种手法,经常人为地制造缺货的现象制造稀缺骗局来使消费者入网。什么大甩卖之类的很多都是噱头而已!究其深层原因,“物以稀为贵”的原理背后是人们自由选择权的减少。人类追求自由有很久的历史了,当很多事物还在的时候并不会去珍惜,只有失去了才觉得可贵!最能说明这一原理的是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对年轻人感情和行为的强烈程度令人迷惑不解!如果听凭这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他们的浓情蜜意说不定只是初恋时短暂的冲动罢了。正是两个家族设置的庞大障碍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即将失去的爱情的追求,自由爱情变得稀缺使情侣双方觉得彼此更加相爱,更想结婚了。这同时也有承诺和一致原理的体现!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因此想让信息变得可贵,不一定非要封杀它,只要把它变得稀缺就行了。这也是人们对得不到的信息变得更接受和包容的原因,或许这也是很多色情信息屡禁不止的原因吧。

  为了避免在卖场或者在拍卖会上头脑发热,我们必须做到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情绪,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的手法,必须谨慎行事。我们务必记住: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总体读下来,感觉真的是“世事洞察皆学问”,跟《牛奶可乐经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还需要自己对身边的世界多思考和观察,做一个理性的人!

  【2】影响力读后感

  规律性盲目机械行为模式,也就是固定行为模式,基本特点是:每一次,构成模式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是按相同的方式,相同的顺序发生。一旦满足合适的触发条件,这种行为就会自动发生。

  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出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就会更大。

  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

  模式化的自动行为在大部分人类活动中是相当普遍的。这是一种捷径。充斥在我们生活里的刺激会更为复杂、变数更大,我们必然要越来越多地依赖捷径来应对、解决它们。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在日常判断中使用大量的心理捷径。他们把这些捷径叫做“启发式判断”(judgmental heuristics)。

  这种在某个环境下机械地回应某一信息的倾向叫做自动化反应或“按一下就播放”式反应;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彻底分析后作出反应的倾向,则叫做可控式反应。

  实验表明,在有愿望也有能力仔细分析信息时,人们会更多地按可控的方式来处理它;要是条件不允许,则更可能采取较为容易的“按一下就播放”式方法。

  人类在认知方面有个“对比原理”,两样东西一前一后地展示出来,要是第二样东西跟第一样东西有着相当的不同,那么,我们往往认为两者的区别比实际上更大。例如,如果先搬一种轻的东西,再拿一件重的东西,我们会觉得第二件东西比实际上更沉;而我们要是一开始就直接搬这件重东西,反倒不会觉得有这么沉。

  先拿出便宜的东西,再拿出昂贵的东西,会使昂贵的东西显得更加昂贵,从而给大多数销售带来不良后果。

  卖房子的时候,先带客户看破房子,然后看好房子,会比较容易成交。

  汽车经销商也会运用对比性原理,他们等到跟客户谈妥了一辆车的价格,再一一报上备选的配件,诀窍在于要单独地提出各个选项,这样每一项的小价目跟已经确定的大数目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