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读后感

2022-09-24 读后感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读后感 篇1

  城市没有乡村,所以它总是那么的喧嚣。每个人都从自己的村庄走向城市,再一次的回眸,我们已失去了太多太多。

  我们这一代人,比上一代更加繁忙,我们有自己的任性,自己的固执,慢慢地,我们和父母争吵,扬言说要离家出走,有人说:"亲情去哪了。"它丢了,被我们残忍的抛弃,我们以为心伤的只有自己,殊不知,有人比我们更痛。龙应台曾说:"我们不是两代人的问题,而是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我们有我们的叛逆,父母有父母的见解,当我们无情地夺门而出,可又曾感受到背后那个孤单的身影,想要追回你却又不敢声张。"所谓的父母,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你是否幻想过那个背影是何等的苍凉。中国人永远都是那句老话:"百善孝为先。"爱情失去了可以再去追求,钱没了可以再赚,唯独父母永远只有一个,多一份心静与体谅,然我们重拾那份淡漠的亲情吧!

  成长意味着失去,从童年到少年,我们失去纯真,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失去青春,也许人的一生就是在失去中度过的。那些童年的味道,故乡的记忆,渐渐地,没了。我们讲的坦坦淡淡,心中却终是失落。好久没有去树下乘凉了,好久没有对着一朵花喃喃自语了。前尘往事,恍如昨日。脑中突然闪过那样一个镜头:"静静的夜,皎洁的月光如水空明,繁星点点,照耀着大地,蟋蟀拉起了小提琴,蛐蛐亮起了清脆的歌喉,青蛙王子和公主在荷叶上翩翩起舞。"这便是我们童年的一个场景吧!

  刘亮程在静谧的夜晚,守着心灵的那一方净土,开始回忆那些永恒的美丽,对一朵花微笑,给大树一个大大的拥抱,黄沙梁,他的故乡,承载他一切忧愁与快乐的故土啊,他将一切的爱给了这块并不富裕的土地,这座亲切而又真实的山村。

  我们觉得自己清高,万物之中,唯"我"于是开始践踏那些渺小的食物,我们瞧不起小花小草,我们残忍地拔起大树的根,我们是冷血的人,感受不到它们的`痛,他们的眼泪只能被我们无情地淹没在土壤之中。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我们为蚂蚁跑得慢而心急,我们为狗临死前那绝望而又无助的眼神而流泪,我们为有一头忠心耿耿的牛而欣喜,我们为.....其实我们是有情的,只是有时候,有些东西风化了我们的过往。

  风很奇妙,无聊的时候飘走了我们的过去,快乐的时候又把记忆带回来还给我们,风的一生,其实就是我们的一生。那些我们瞧不起的花草树木,却在不经意之间雕刻了我们永生的记忆,我们嫌弃它们,他们却在沉默中看透了我们的一生,万物比人想象的要奇妙的多了。

  世间万物本就生生相惜啊!

  让我们放下这可为琐事而忧郁的心,去回想那些生命中美丽而又温馨的事吧!人生更多的是需要快乐。

  《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读后感 篇2

  我的村庄不遥远——读刘亮程《遥远的村庄》很多年前,我是被那句话深深的吸引了“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仿佛谁开了一个玩笑。”这句美丽得无与伦比的话在我那爱花之心爱美之心里扎下了根。于是,我记住了刘亮程这个名字。其他的哲理和细节都已经模糊,但是刘亮程这个名字却没有走出我的世界。

  而今,网上搜寻,我终于捧回了《遥远的村庄》这本书,迫不及待的读了一遍又一遍。我想,我也是在搜寻我那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吧。那晚,我在网上遇到了香姐姐,我说我也不知道我们夫妇没有选择去城市生活是不是错误,人生不能假设,香姐姐却认为我的选择是对的。这是多么难得的知音啊!我已经把其中的某些文章作为孩子们睡前的读物读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很喜欢,我也很满足。一篇篇读来,我儿时的村庄又活在了眼前!一篇篇读来,那个黄沙梁汉子的万千柔情滋润着我的.心田!

  那是怎样的一个汉子啊,在贫瘠的土地上,在苦难的岁月中,他用一双敏捷的眼睛、一颗善感的心灵、一双有力的手、一双坚实的脚行走在他身外的这个世界!人花共笑、人畜共眠、人虫共鸣,这是怎样的博爱情怀?在他的心中,哪一棵树木没有灵性?哪一朵小花没有柔情?哪一种微小的生物没有尊严?在他的笔下,风、树、花、草、墙、黄沙梁无不具有生命!蚂蚁、老鼠、猫、驴子、骡子、马、狗,哪一种动物不通人性?我是深深的深深的喜欢上了他的世界,沉迷在他的黄沙梁里看蚂蚁搬运粮食、看老鼠成群结队、听驴叫马嘶、看牛儿吃草,而有多少的细节也曾经活跃在我的童年和少年!只是少不更事的我总认为做农活苦不堪言,因此而错过了一次又一次与美的邂逅!

  如今,我喜欢和老公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周围的山山水水,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日子,我总喜欢在山上看庄稼生长、看花微笑或者舞蹈、在稻田边看蝌蚪游弋看稻穗拔节,农村的天空下无不弥漫着那种神奇的生生不息的变化,却又如此宁静的等待着人们。想起庄子的那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09年的最后一个夜晚……

  《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读后感 篇3

  日渐遥远的村庄,只有回忆在心底缓慢生长,抽穗、拔节的速度几乎完全取决于想念的深度。陷入深处时,回忆是一丛丛繁荣激越的野草,蓬勃而纵情。浅一些时,或是草间晶莹的露珠儿,或是贴着土地低旋的风,它们为了没能成为孕育生长和希望的种子而叹息。想念一个人和想念一段夕阳中的日子,有时是一回事,是相互参差地渗透和浸染,不容割舍。那些日子里的光,现在显得有些苍老了,可是力道仍在。我等着它穿过时间的迷雾,在一切允许折射的地方寻求一条狭窄的/缝隙一般的道路,从一盏灯到一扇等待的朝南的窗子,从一声悠然传来的召唤到另一声随即响起的应答,从一条日日穿流的路,一直走到担心它容颜变老,衰草丛生——那时候,它已经不能承载思念和回忆的重任,成为陌路——像是一滴久久不忍坠落的泪水,找到了允许迸发的出口。

  然后,折回来——关于日子,关于光。写过一段文字,对我来说不会有更好的叙述了——现在想来,这些片段已不是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而是一幅幅画面,背景是那个年代所特有的陈旧而朴素的光——有着斑斑点点的颗粒状的肌理,所有鲜研的颜色被时间过滤掉了浮色,呈现出本身的厚实而饱满的光影。虽说和本色也有所不同,但是更坚固和持久,一幕一幕,都笼罩在温和而坦荡的光线里,缓缓游移,像是无声的默片,人们用眼睛说话——从心底折射出的温情照耀对方的眼睛——那一束宽容的目光,穿越时间的烟云,仍然注视着曾经关心的人,曾经遇见的感动。一幅一幅,就浸在如水的回忆里,祥和而馥郁。

  那篇文字是《年景》。那时,我还有妈妈。遥远的村庄,和可能存在的、维系一个人旅途奔波和满载风霜归来的某个原点也一起远去了。有家不能回或许只是一种充满无奈的痛苦,而无家可回却是更深的迷茫,是更加黯然的一条路,很苦,也很难,有很多尘土静静地漫延和掠过。然而,这一束目光从来没有逃离过家的方向。也只有,方向了。

  只好对自己说,人世间的流转都是这样的吧。每个人的旅途中都有一系列层出不穷的偶然,一旦和来路、和归处联系起来,也就顿时完成了一种脉络分明的因果。因果之中,尽是离合。所幸,我在失去之前很早的时间,就懂得了怎样珍惜眼前的所有,那就是把一年当成是仅有的一个月,把一月当成惟一的一天,而把那一天当成了今生。内心的重量和长度如此地不由分说。

  那些沿途的光聚向了一个地方,就是曾经催我上路,又唤我回来的村庄——那是一个暮蓝色的村庄,半空中懒懒的炊烟,荡漾。淡淡的。

  我们都是没有村庄的人,所以更谈不上什么背井离乡,周游世界。或者说我们的一生都在周游,城市只是我们寄存行李的地方——越来越多的物件。越积越厚的灰尘。越来越重的脚步。越来越恍惚的行走。越来越浓的茶或咖啡。越来越深的暮色。越来越萧瑟的风景。越来越急迫的寻找。越来越空无的等待。越来越强烈的思念。越来越远的离散……直到我们都成为苍凉大地上的两个点,遥遥相望,却也永远有着无法触及的距离。村庄,远比一个家更大,也更远。那是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生老病死如此干脆而了然。现今,却是一个顿点,此时此地,飞鸟踟蹰。

  于我而言,村庄只是一个寄予回忆的地方,是未曾发生的回忆,未曾展开的流连,未曾开始的结束,是起笔和落笔的那一个顿挫,再无下文。或许,任何一个人无意记录下来的'任何一件事,都是提早写下的回忆录,只言片句,细枝末节,乃至穷途末路——甚至忘记了当初的因由和之后的了结,都将是这一生永无回返的单行道,冲淡的和浓郁的,一杯茶里的回忆,虽短犹长。墨痕断处是江河万古流,烟云归处就是坐看云起,静等花落的又一村了。

  回忆和想念是从一个源头出发的两条河流,前者流经我的旅途,越来越多的故事和对话诉诸笔墨,成为一页又一页看似零散,实则贯通的文字。而后者自始至终保持沉默,大地无语,流水亦无言。文字,有时是一道闸口,开启它可以尽情宣泄,那些微小的波澜读来都很是壮阔。有时候却是一道屏障,它隔阻了那些言之确凿的故事,而让所有游移不定,瞬息万变的丝缕肆意通行,碎碎地念及。

  写了,也就放下了吗?那么放下,也就轻了。生命中有些重量是不忍舍弃的,即使负重前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得以持续终生的珍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说得就是这个意思吧。

  回忆的轻或重,想念的深或浅,由此引发了诉说和倾听。说者欲说无凭,听者浑然无告,好像是这两条河流偶然交汇的一个港口,之后依然各自前行。但是那些水面的浪花和水底的沉沙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可是,我还是由衷地感激书写,或文字,这是第二个所幸。总听人说,沉浸往事是老年的象征,或者说回忆是通向老年的标志。听得耳朵都磨出茧子了。这些,我都承认,可是这其中的好或不好都应该由自己决定,比如去留,比如取舍,比如就此靠航还是借机扬帆。却也顾不得这些说法了,不管是闸口也好,屏障也罢,总归是一道可以隆起的“风景”,是平铺直叙的一路上值得/也难得让人回望的地方。尽管还不是村庄,也是路过的重要一站吧。感激文字,是因为许多时候我发现,许多逐渐淡忘的旧事可以通过文字得以浮现、闪亮,如若没有文字这条途径,那些原本有着温度和质地的往日肯定会一往无前地奔流到海了。听起来倒是壮怀激烈的,其间偕同的/暗涌的/不舍和不甘,也就永无相见之日了。孰轻孰重,自有分明。

  《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读后感 篇4

  我第一次读到刘亮程的文章,是在《新周刊》上。

  那是一本小资杂志,作者多是绝顶聪明的知道分子,他们喜欢用轻快漂亮的文字撩拨时代,与其说他们在记录社会,不如说他们在消遣社会,与其说他们有时批判现实,不如说他们在抖机灵,像是《红楼梦》里公子小姐比联句赋诗,偶然也有佳句,不过是无病呻吟的调笑之作。

  所以,看到刘亮程出现在《新周刊》上,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它是一扇窗子,打开了村庄的记忆。刘亮程揭开了掩盖在村庄平淡生活背后的诗意,以及诗意背后,在岁月河流中静静流淌的生命,他们接受农村生活的`现实,又仿佛带着一点不满。这样的叙述不是乡愁,也没有对命运的感叹,有一种温暖,又有一点凄凉。

  我一直以为刘亮程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然后生活在北京或者哪个大城市中,书写他对农村的记忆。没有想到,他是个农民,生活在新疆某个靠近沙漠的小村庄。他说:“我的生活容下了一头驴,一条狗,一群杂花土鸡,几只咩咩叫的长胡子山羊,还有我漂亮可爱的妻子女儿。我们围起一个大院子、一个家。这个家里还会有更多生命来临:树上鸟、檐下燕子、冬夜悄然来访的野兔……我的生命肢解成这许许多多的动物。从每个动物身上我找到一点自己。我饲养它们以岁月,它们饲养我以骨肉。”

  人和牲畜,阳光和风,活计和死亡,麦子,苞谷,鸟,这些就是一个村庄的边界。风把门刮开,又很快把门关上。刘亮程就这样记录村庄。“有些东西跑得快,我们放狗出去把它追回来。有些东西走得比我们慢,我们叫墙立着等他们,叫树长着等它们。”他说,“就是我们这些人,在拖延时间,我们年轻时被时间拖着跑,老了我们用跑瘸的腿拖住时间……在我们拖延的时间里,儿孙们慢慢长大,我们希望他们慢慢长大,我们有的是时间让他们慢慢长大。”

  报上说,38岁以前,刘亮程生活在叫黄沙梁的村庄里,干活、吃饭、娶妻、生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过他一直写诗,也写散文,他的内心里生长着另一颗种子,他用文字记录村庄,文字也是他远离村庄唯一的方式。村庄的平静与艰辛,蕴含了诗意也蕴含了无奈,所以我们热爱村庄,却要以一种远离的姿态,所以刘亮程也写下了《远离村庄》,因为“好日子都在远路上”。

  《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读后感 篇5

  一个叫黄沙梁的村子,寄寓着刘二无尽的思绪。低头,对一朵花微笑,怀念故居,抬眼,认真看看多年的炊烟……

  作者刘亮程的思维显得截然不同,平和中育有激情,自然中含有感喟,自然地散发出乡土气息,是生命原始的印记,同样也唤醒了我们,催发我们的想象,激起我们的思考……

  当村庄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有繁华与快速取代,农村生活就变得万分遥远。

  最奇特的一点,莫过于村庄的格调——万物与我合,人鸟共效,人虫共眠,人畜同居,从本能的现代文明观来讲,人的渴望就是人间之最。遥远的村庄,也就不仅仅是空间差,也是时间差,那是我们的来路,我们的曾经。所有的生命在村庄都可以彼此呼应,互相关切,关怀,甚至于爱惜。村庄中,或许来自直觉的唯一感受就是包容而和谐。

  村庄联系着我们的根脉,我们接近它,就是在靠近大自然,靠近乡村文明,也是在靠近我们初始的生活以及内心。

  最令人困惑的一点,就是村民的情怀。村里人对于土地,好似无意无情。刘亮程从语言中流露出,想看着村子一点点顺其自然,慢慢消亡。农村更为显著的特点,即村子是人生活的一部分,人也是整个村子的支撑者,刘亮程看着村里人的生存状态,并尝试一点点的用他们暖去温暖自己,可他仍然孤独。村民们也是这样——孤苦无依,寂寞而随意,内心的感情中必定夹杂着对村子隐形的敬畏与忧愁。

  自然干活时,会有些怡然自得。

  这么读着,好像能从刘亮程的文字中汲取精神真谛,这语言,平和却又带有极强的推动力,像是挨了一记闷棍,使人心里不得不承认曾经的想法有多么幼稚可笑。

  我们品读刘亮程的《遥远的村庄》,无时不刻收获着震撼。希望我们能够重新拾回生命对于村庄的真切的感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唤醒了人生命中另一个自己。

  我们借助着刘亮程的双脚踏在土地上,回到了大自然,顿时有一种归属感。

  生活有无数黄金般的生命片段构成,生命的意义永恒地悬挂在他的文字中,无数的生命片段就是作者闪光的念头,告诉我们,真正的土地与哲理。

  《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读后感 篇6

  夜幕悄然吞噬了最后的光线,城市中仍是灯火辉煌,喧嚣一片。那扇属于我的窗前,一盏台灯照亮了整个书桌,拿起《遥远的村庄》细细品读。

  数间小屋,数棵老木,数只飞鸟,一座村庄……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踏上那弥漫着尘土气息的道路,来到了“黄沙梁”这座与繁杂世间隔绝的宁静小村,那里人花共笑,人虫共眠,人畜共居。

  淳朴的农庄人正拿着铁锹等工作,农具缓缓地从田地中归来,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屋舍间已升起了炊烟,袅袅的飞向了天边。

  真是向往。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城市中,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取代了农村的朴实小屋,机械化的生活令我们方便而快捷,殊不知却丢失了根,农村的根。这根是我传统文化所遗留在每个人心底的痕迹,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少人已经将此遗忘,并埋没在心的深处,那村庄也渐渐远去。而刘亮程则是将乡土文化一一凝合,汇聚成笔尖的一段段文字,静静地诉说。

  他的文字中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语言。而种种语言组合起来,成为篇篇文章,极易令人读懂,但仔细品味其中又别有深意。

  “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当今多少人都在追名逐利中忙碌一生,他们踏出了村庄,踏向那了无边际的远方,寻找着自己的归宿,而最终在道路中迷失了方向。刘亮程一语点破这种现象,并告诉千千万万在路程中迷茫的人们,其实村庄才是人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归。人不必太过追求伟大,将自己的生命一点一点的融入平凡中,也正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阅毕此书,方明白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怎样的心境。人生不必太过忙碌,品一杯香茗,享岁月静好,亦是一种幸福。

  《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读后感 篇7

  刘亮程在静谧的夜晚,守着心灵的那一方净土,开始回忆那些永恒的美丽,对一朵花微笑,给大树一个大大的拥抱,黄沙梁,他的故乡,承载他一切忧愁与快乐的故土啊,他将一切的爱给了这块并不富裕的土地,这座亲切而又真实的山村。他以融入大地的方式来关注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生命远景。而他打开的每一扇门窗,总是含住那遥远而荒凉在身后的黄沙梁。他是带着一座自己的村庄上路的。对他而言,全部的学识就是对一个村庄的认识。他之所以把村庄当作进入世界的第一站,是因为他相信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至此,也就不难理解他的一句话:“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

  作者没有上过大学,只读过几年初中。这看似一个遗憾。但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相反他认为同龄人在大学念书的那几年,自己也在乡下放牛时一样在学习。而且还是一个人学一种课本,这种课本叫生活。是生活让他早早懂得了向生存本身、向自然万物学习。而学习的`结果是他确立了自己的朴素文学观,即“我生活,说出我生活的全部感受。这就是我的文学”。

  读《遥远的村庄》,也许能让我明白,在他的村庄里,那里人花同笑,人虫共眠,人畜同居。“我自哪里来?”这个问题在这本书里得到了解释……“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我们为蚂蚁跑得慢而心急,我们为狗临死前那绝望而又无助的眼神而流泪,我们为有一头忠心耿耿的牛而欣喜,我们为……,我们是有情的,我们为每一个逝去的生命而流泪,世间万物本就生生相惜啊!让我们珍惜每一个生命,去享受生命中美丽和温馨吧!用心感受人生的快乐!

  《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读后感 篇8

  趁着国庆读完了《遥远的村庄》一书,书里除了温暖幽默的文字,还有作者亲手绘制的插画,展现了一段高尚又纯真的童年乡村生活,时而会心一笑。

  这本被细节填满的书,沉下心来,慢慢领悟,会被书中像珍珠般圆润的文字和笨拙又真诚的插图打动,仿佛看到了那时候人们的童年,看到他们的一些天真的事。看他们,小时候喜欢抓小蝌蚪养着,却怎么也看不到它们长成青蛙;有时欢悦地去摘红柿子,冬天傍晚窖了红薯,与小伙伴们相约晚饭过后来挖,于是匆匆吃了饭,第一个来到地里挖熟了的红薯……这些场景,似乎也听我的爸爸妈妈说起过,虽不能感同身受,但从字里行间很是向往,那是人间烟火的快乐,那是无忧无虑的快乐。

  记得我小时候,每每妈妈带我回乡下,总要拉着我去田埂走一走,采几朵野花,抓几只小蝴蝶,扣几只蚱蜢……到了回城时刻,也迟迟不愿离开,也许这就是妈妈对于乡村的情愫吧。关于小时候的记忆只是支离破碎的`一些,但每一件事都记忆犹新,现在回想起来,却真有许多乐趣,是城里生活所没有的。

  作者说:“我希望我即使走不动了、说不出话了、眼神不好了还能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还能惊叹雨点落在瓦片上,还能听到春天花开的声音,感觉到冬天雪花的温柔,还可以被‘像在墙上钉钉子’这样一句简单的话震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但愿长大以后的我们仍能有一颗童心,对一朵花微笑,对一株草微笑。

  《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读后感 篇9

  刘亮程的文字,初读似是农村生活的缩影;再读,你会发现在他温润如玉的文字下,是值得让人细品的哲理。《遥远的村庄》中《大树根》便是让我深有感触的一篇。

  树根的回响是大地的声响,大地是万物的终点和起点,是开始的地方,亦是最后的结局。树根便在其中,与大地紧密相连,如孩童的哭泣能触动母亲的内心是一个道理。任何事物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两者才能相互感受和体谅。当你弄丢一样东西时,你着急,你难道不认为那被弄丢的事物也会担忧,只是无法呼喊,大地和树根便是此种关系。

  树根处于树的最深处,它能与最高处的枝干相遇,似是天方夜谭,可在思,便有了“英雄惜英雄”之感,两者似是相隔甚远,可它们都是彼此种类中的'佼佼者—一个努力向上,一个拼命向下,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那棵树。既然身份和目的都相同,它们何愁中间的距离,在心中就会感应到彼此。

  费了千辛万苦才砍下的大树根最后却被运走,送人也没人要,最终之留下个大坑,让人不时驻足。他们三兄弟干的事好似没有回报,可你认为他们在意的是结果吗?不,他们在意的是开头与过程。从初见的震惊,锄头碰上去发出的声音让人发愣,他们的内心其实已被这树根征服,而他们想挖走它,实则是对权威的挑战。他们挖树根,挖这个如此大的树根,是在同自己内心那个对于树根的固有印象发起挑战。他们知道把这个树根挖出来没有任何意义,可他们仍然做了,并做到了。看似正常的事,他们却默默打破了自己或说是突破了自己的桎梏。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以前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受到动摇,产生了一种迥然不同的思维,有一份遗世独立的清幽和一种踏实的归属,这正是那个村庄,那个遥远的饱含自然生命气息的村庄所带给我的一份美好。

  《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读后感 篇10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远远的村庄》,像是写给大人看的‘小人儿书’,书里除了温暖幽默的文字,还有作者亲手绘制的插画,展现了一段高尚又纯真的童年乡村生活, 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远远的村庄》,感觉很短,又感觉很长,因为看的时候,忍不住想起自己的小时候、自己的村庄。逢着那些熟悉的片段时,会心一笑;逢着意外的片段时,哈哈大笑。

  这本被细节填满的书,沉下心来,慢慢进入,会被书中像珍珠般圆润的文字和笨拙又真诚的插图打动 ,不由的笑,自己像是回到了童年,想起了一些又傻又天真的事。春天抓小蝌蚪养着,却怎么也看不到它们长成青蛙,夏天拿着长棍搅合了一堆蜘蛛网,漫山遍野地黏蜘蛛,秋天则欢悦地去摘红柿子,冬天傍晚窖了红薯,与小伙伴们相约晚饭过后来挖,于是匆匆吃了饭,第一个来到地里挖熟了的红薯。

  关于小时候的记忆只是支离破碎的'一些,但每一件事都记忆犹新。在乡村田野里,在稻谷熟了一茬又一茬后,我们踩着泥泞的田埂,渐渐长大。

  作者说: “ 我希望我即使走不动了说不出话了眼神不好了还能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还能惊叹雨点落在瓦片上,还能听到春天花开的声音,感觉到冬天雪花的温柔,还可以被 “ 像在墙上钉钉子 ” 这样一句简单的话震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但愿长大的我们仍能有一颗童心。

  《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读后感 篇11

  偶尔走进舒也的博客,看到了一篇:感受《在那遥远的村庄》里的温情。这是一篇观后感,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我也是知青,在那个年代也曾随着那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的大军走进陌生的农村,加入到改天换地、战天斗地的行列中去。

  很想看看关于这方面的描写,随即买了一本。在收到书的当天,我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起了这本二十万字的小说。

  主人公舒永平是一个有理想,有作为,有主见,敢想敢做且胆大心细的年轻人,从不愿随父母之意下乡到附近农村,夜里偷偷地找寻户口本报名到偏远山村插队开始,就拉开了上山下乡的序幕。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我们似乎也跟着走进了大山,走进了那个坐落在高山峻岭中叫黄家坝的小山村。

  同去的知青大都是作者的同学,他(她)们虽然当时只有16、17岁,感觉比起同龄的孩子要成熟许多。舒永平的坚毅顽强,做什么都不服输的那股劲,许清晨的顽皮可爱,王维成的成熟和组织协调能力,还有王娜,张荣清几个女同学性格描写都很鲜明。作者用细腻的手笔,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赶集路上所遇到的一系列较有趣之事。如;蛇吞蛤蟆,奔跑的野猪,扑棱棱飞起的野鸡,一顿难忘的九鸡宴。还有人物出场的描写都很鲜明,像邱奎山、李铁匠,李兴华,毕队长、姜平等等这些淳朴的山里人给了知青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还有知青们在劳动中不断学习,成长锻炼的过程。虽然跨度只有两年多,知青们经历的却很多很多,从一开始学习挑水,砍柴,到后来背上几十斤重的粪兜往山上背粪,和社员比着插秧,学着自己磨面,参加青年突击队抢收麦子,参加农田基本建设等等。他们以苦为乐,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从书里看不到悲哀,看不到怨恨,看到的是积极向上,勇敢攀登,无所畏惧的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这块土地上的成长。作者用轻松、细腻的手笔,细心描述了大山里的美景;“黄家坝的秋天是迷人的。秋天到了,果实渐渐成熟了。金秋时节,黄家坝的'三涧披满了绿,漫山遍野的野花、树木郁郁葱葱,带着一种成熟的色调,显得苍郁和深沉。柿子树上挂满了黄灿灿的果实,核桃树结满了包裹得很严实的绿皮核桃,药木树上的油果子也缀满了枝头。”这里只是摘录了一小段作者的描述,你就可以窥一班而见全貌。

  这本书是记录一群知青人的奋斗史,是今后也不会再现的历史。在这里我要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苏志勇先生。读你的书是快乐的。

  • 相关推荐

【《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刘亮程《远离村人》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06-19

遥远的星光散文07-02

遥远的炊烟散文06-30

刘惜君《遥远的歌》歌词09-30

那遥远的母爱散文07-07

关于爱很遥远的散文07-03

遥远的惦念短篇散文07-05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读后感(通用6篇)09-13

种子的村庄散文诗07-05